❶ 什麼是耳輪耳廓
耳輪:彎折的皮膚邊緣,耳廓周圍的軟骨
解剖學中,耳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構成。
外耳包括:
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
外耳道:長約2.5-3.5CM由軟骨部和骨部組成,軟骨部約占其外1/3,外耳道有兩處狹窄,一為骨部與軟骨部交界處,另一為骨部距離鼓膜約0。5CM處,後者稱外耳道峽,外耳道呈S形彎曲。外耳道皮下組織甚少,皮膚幾與軟骨膜和骨膜相貼,故當感染腫脹時易致神經末梢受壓而引起劇痛,軟骨部皮膚含有類似汗腺構造的耵聹腺能分泌耵聹,並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外耳道神經和血管:一為下頜神經的耳顳支,分布於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當牙病等疼痛時可傳至外耳道;一為迷走神經的耳支,分布於外耳道等的後半部,故當來刺激外耳道皮膚時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來自頸叢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以及來自面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分支。
中耳包括:
鼓室:鼓室為含氣腔,位於鼓膜與內耳外側壁之間。鼓室內有聽骨、肌肉及韌帶等,腔內均為粘膜所覆蓋。鼓室外壁即為鼓膜。
咽鼓管:為溝通鼓室與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長約35MM。外1/3為骨部內2/3為軟骨部其內側端的咽口位於鼻咽側壁,適在下鼻甲後端的後下方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約高於咽口2-2.5CM,小兒則接近水平,且管腔較短,內徑較寬,故小兒的咽部感染較易經此管傳入鼓室。
鼓竇
乳突
內耳包括:
前庭
半規管
耳蝸
內耳道
顱中窩
顳骨岩部
聽覺和平衡覺的受器皆位於耳內,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內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殼和聽管。人的耳殼不能轉動,放在辨別聲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若其他哺乳動物者有效(哺乳動物通常能轉動耳殼以收集聲音)。聽管內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內層有毛,兩者皆可阻止異物入耳。
中耳與聽管交界處有一薄膜,稱為鼓膜,由外耳傳來的音波,可以振動鼓膜。中耳為一小空腔,橫越中耳腔有三塊小骨,該三骨依序為槌骨、砧骨和鐙骨,彼此前後銜接。由外耳傳來的音波振動鼓膜後,便可經由該三小骨而向內耳傳遞。中耳腔內有空氣,其下方有一耳咽管與咽腔相通,該管與咽腔相通處平時關閉,但在咀嚼或吞咽時便會打開,容空氣進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內外兩側的氣壓。耳咽管的關閉,可以阻斷自己的聲音由咽喉部直接經耳咽管進入耳,否則聲音倉太大。假若病菌自耳咽管進入中耳,便會引起中耳炎。
內耳與中耳相接處亦有薄膜,中耳內的鐙骨便與此薄膜相接。內耳為復雜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稱此管道為迷路。該管道分耳蝸、前庭和三個半規管,管內充滿淋巴。耳蝸和聽覺有關,前庭和半規營則與平衡覺有關。耳蝸內有聽覺受器,由中耳傳來音波之振動,會振動耳蝸內的淋巴,於是刺激聽覺受器而產生沖動,再出聽神經傳至大腦皮層而產生聽覺。
三個半規管互相垂直,且位於三個不同的平面上,不論頭部向任何方向轉動,至少其中一個半規管會受淋巴振動的刺激而產生沖動,由聽神經傳到大腦,就會有頭部轉動的感覺,此即為平衡覺。人類習慣放在平面活動,假若身體上下移動時,例如在顛簸的海上航行,半規管受到不尋常的刺激,便有暈船的感覺。
前述的半規管是在頭部轉動時產生平衡覺,此為動的平衡覺;而前庭則在頭部靜止時產生頭部位置的感覺,是為靜的平衡覺,例如人若將頭部朝下倒立,即刺激前庭,其沖動傳到大腦,便會有頭部位置和平時不同的感覺。
❷ 耳廓的解剖特點是什麼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1.耳廓
耳廓形似貝殼,分成前外側面和後內側面。前外側面凹陷且不平,後內側面凸起。左右各一,與頭顱約成30°夾角,除耳垂部分為脂肪與結締組織構成外,其餘均由軟骨組成,外覆蓋軟骨膜和皮膚。耳廓借韌帶、肌肉、軟骨和皮膚附麗於頭顱側面。耳廓的皮膚與軟骨粘連較緊,皮下組織少,前外側面更緊。耳廓血管位置表淺、皮膚薄。
2.外耳道
外耳道外側端為耳甲腔底的外耳道口,內側端為鼓膜,成人外耳道約長2.5~3.5 cm,由軟骨部和骨部組成。
咽鼓管又稱歐氏管,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進入鼓室,另一端則進入鼻咽部,是溝通鼓室與鼻咽部的通道,所以被稱為咽鼓管。咽鼓管呈弓狀彎曲,整個管道長約35~39毫米,由軟骨部與骨部兩部分所組成。它的外1/3為骨部,內則有頸內動脈,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是鼓室口;內2/3為軟骨部,內側端的咽口位於鼻咽部的側壁,具體位置是在下鼻甲後端的後下方。骨性部是管的外側較短的部分,其鼓室端開口於鼓室的前壁;軟骨部經咽鼓管咽口,開口於鼻咽部的側壁。軟骨部平時閉合,僅在吞咽或呵欠時開放,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氣壓,有利於鼓膜的正常振動。由於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咽鼓管從鼓室口向內、向前、向下直到咽口,與水平面約成40度角傾斜。鼓室口高出咽口2~2.5厘米,呈漏斗狀,是骨部內徑最寬的地方,約4.5毫米,以後越向內越狹窄。在骨部與軟骨部交界處最窄,內徑僅1~2毫米。由此向咽口管道又逐漸增寬,達咽口處為最寬,上、下徑可達9毫米。 咽鼓管的位置隱蔽,在學習解剖時不太容易示教。在門診只能通過鼻咽鏡才能看到咽鼓管咽口。而要看清鼓室口就更加困難,只有在翻起鼓膜作鼓室探查時,方能一見它呈喇叭狀的管口。咽鼓管的管道部分更是一個潛在的肌性管子,只有當剔去相當部分的頭顱解剖標本中,才能顯出其「廬山真面目」。 咽鼓管黏膜與鼻咽部鼓室黏膜相廷續,由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組成,有相當多的分泌細胞。這些細胞分泌的液體,維持恰當的咽鼓管張力,使之既不完全開放,卻又能在適當的機會,如張口、吞咽、打呵欠或咀嚼時偶爾開放一下,以此來調節鼓室內壓力,從而保持鼓室內外壓力的平衡。 咽鼓管是中耳通氣引流的惟一通道。主要功能是引導鼻咽部氣體進入鼓室,以維持鼓膜兩側壓力平衡,從而保證鼓膜的正常振動。如果咽鼓管閉塞或鼻咽部炎症造成咽口閉合都可致鼓室壓力降低,外界壓力相對增高,從而使鼓膜內陷而影響聽力。此時,易行咽鼓管導管吹張術。
❸ 耳穴的分布規律是什麼
耳穴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整體來看猶如一個倒置的胎兒。一般的說,與頭面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上,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乾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耳穴的主治一般也以各點同名部位的疾病為主。
❹ 耳朵面頰穴位主治什麼病
人體面部穴位取穴及主治疾病 太陽穴 取穴方法:取此穴的時候通常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勢,以便於實施者能夠准確取穴和順利的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此穴位於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一橫指凹陷處。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此穴道按摩療法舉例:穴道指壓法治療初期白內障。 下關穴取穴方法:取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勢,下關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耳前一橫指,顴弓下陷處,張口時隆起,閉口取穴。(詳見此面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牙痛、三叉神經痛、張嘴困難、口眼歪斜、顳頜關節炎等。 客主穴取穴方法:尋找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靠的取穴姿勢,位於頭部側面,在戴眼鏡臉側中央骨窪處即是此穴(又名上關穴)。(詳見此臉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只要指壓此處視神經,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勞。經常按摩此穴對於矯正青少年的假性近視效果顯著。 耳門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時通常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取穴姿勢,以
便實施者能夠准確的找尋穴道和順利的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耳門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張口時取穴。在聽宮的稍上方。(詳見此耳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耳鳴、聾啞、牙痛、以及其他常見的耳部疾病等,該穴是治療多種耳疾重要的首選穴位之一。 聽宮穴取穴方法:取該穴道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勢,聽宮穴位於頭部側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門穴的稍下方即是。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耳鳴、三叉神經痛、頭痛、目眩頭昏。 翳風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或者仰卧的取穴姿勢,翳風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耳朵下方耳垂後遮住之處(當耳後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詳見此耳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該穴對去除慵懶感、產生活力非常有效。 頰車穴取穴方法:定位該穴道時一般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勢,以方便實施者准確的找尋穴道和順利的實施各種按摩手法。頰
車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下頜骨邊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約一厘米處的凹陷中。(詳見此人體頭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此穴,對於速止下齒牙痛非常有效。此外,還可以配合下關、陽白、合谷穴來緩解三叉神經痛。 大迎穴取穴方法:尋找此穴道的時候通常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勢,大迎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下頜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處。(詳見此人體頭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該穴,有增進臉部血液循環和使皮膚緊縮的功能,可以消除雙下巴。 人迎穴取穴方法:取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勢,人迎穴位於人體的頸部,前頸喉結外側大約三厘米處。(詳見此頸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症狀: 此穴的主治症狀為:指壓該穴,有利於增進面部血液循環和使臉部皮膚緊縮的功能,可以去除雙下巴。
1.提拉耳尖
用雙手拇、食指捏住耳朵上部,先揉捏此處,直至該處感到發熱為止,然後再往上提揪15?20次。
此處主要有神門、盆腔、內外生殖器、足部、踩、膝、胯關節的反射區以及肝陽穴、風溪穴等。
2、上下按摩耳輪,並向外拉
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按壓和揉捏,使之發熱發燙,然後再向外拉耳朵15?20次。
耳輪處主要有頸椎、腰椎、胸椎、腰椎、肩、肘等部位的反射區。
3、下拉耳垂法
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後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發熱發燙。
耳垂處的穴位主要對應頭、額、眼、舌、牙、面頰等處。
4.按壓耳窩
先按壓外耳道開口邊的凹陷處,此部位有心、肺、氣管、三焦等穴,按壓至此處明顯的發熱、發燙。然後再按壓上邊凹陷處,同樣來回摩擦按壓至感覺發熱、發燙為止。
此處主要有脾、胃、肝、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部位的反射區。
5.推上下耳根
中指放耳前,食指放耳後,沿著下耳根向上耳根推,要用勁推40?50次左石,推後不但耳部發熱,面部、頭部都會有明顯的發熱感覺,
這對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病都有非常好的療效,而且還有明顯的美容效果,愛美的女士們不妨試試看。
一套操做下來,最多10分鍾的時間,你的面部血液循環就會明顯改善,同時也促進了面部代謝物的排出。堅持做2個月,你的面部就會富有光澤、彈性十足。
做完這套操後,再用十指梳頭100次,可以刺激頭部的經絡,增加腦部的血液循環,降低血壓,有效的治療和預防腦動脈硬化、腦血栓的發生。
這套簡單的耳部按摩操,可以在睡覺前和起床後各做一次。除了上述好處,它還能起到強壯內臟的效果,特別是堅持下去可以以補腎、固腎及治療氣虛,對腎虛、尿頻、夜尿多、前
列腺炎及陽痿的人有明顯的效果。對遺尿、哮喘及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每天睡覺前給他按摩雙耳5分鍾,堅持下去,就可以根治這些疾病和增強孩子的體質。
❺ 誰知道耳朵穴位的功能
耳穴就是分布於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應點、刺激點。當人體內臟或軀體有病是,往往會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現局部反應,如壓痛、結節、變色、導電性能等。利用這一現象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或刺激這些反應點(耳穴)來防治疾病。耳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系。各臟腑組織在耳廓均有相應的反應區(耳穴)。刺激耳穴,對相應的臟腑有一定的調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針刺、埋針、放血、耳穴貼壓、磁療、按摩等。這些將在「經絡美容常用方法」一講中介紹。
圖45、耳穴圖
1、耳中(膈) HX1定位:耳輪角處,即耳輪1區。應用:血虛、血瘀、血熱引起的皮膚疾患,頑固性的皮膚瘙癢、蕁麻疹。2、直腸 HX2定位: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應用:便秘。3、耳尖 HX6、7定位: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應用:頭面五官科各種急性炎症,如麥粒腫,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面神經炎,蕁麻疹,濕疹,痤瘡,皮膚瘙癢等。4、風溪 SF1、Zi定位:耳輪結節前方,指與腕之間,耳舟1、2處交界處。應用:皮膚過敏,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指掌角化症;痤瘡。5、交感 AH6a定位:耳輪下腳的末端與耳輪交界處。應用: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諸證,失眠,多汗,顏面潮紅等。6、子宮(內生殖) TF2定位:在三角窩前1/3的凹陷處。應用: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白帶過多,盆腔炎;黃褐斑,痤瘡;肥胖。7、神門 TF4定位:三角窩內,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應用:失眠,多夢,心煩,疲憊;頭痛、面痛、齒痛;蕁麻疹,濕疹,瘙癢;戒斷綜合征。8、盆腔 TF5定位:在三角窩後3/1的下部。應用:帶下病,盆腔炎、附件炎。9、腎上腺 TG2P定位: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應用:低血壓,氣血不足,面色晄白,頭暈眼花。過敏性皮膚病。10、皮質下 AT4定位:對耳屏內側面。應用:神經衰弱,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神經性頭痛;身體虛弱。11、對屏間 AT1、2、4i定位:對耳屏游離緣的尖端。應用:皮膚過敏、皮膚瘙癢。12、口 CO1定位:耳輪腳下方前1/3。應用:面癱。口腔炎,口角炎,口周痤瘡。13、胃 CO4定位:耳輪腳消失處。應用:消化不良,腹脹;失眠、口臭;痤瘡,酒糟鼻;肥胖。14、大腸 CO7定位:耳輪腳上方的前1/3處。應用:便秘;肥胖;痤瘡。15、腎 CO10定位:對耳輪下腳下方的後部。應用:早衰,脫發;神經衰弱;月經不調。16、肝 CO12定位:耳甲艇的後下部。應用:月經不調,痛經,經前期緊張症;更年期綜合征,癔病;黃褐斑,痤瘡。17、脾 CO13定位:耳甲腔的後下方。應用: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形容失養枯萎;便秘,腹瀉,食慾不振;白帶過多,崩漏。18、心 CO15定位:耳甲腔正中凹陷處。應用:神經衰弱;口舌生瘡,聲音嘶啞;癔病。19、肺 CO14定位:耳甲腔中央周圍。應用:聲音嘶啞,咽喉炎;皮膚瘙癢,蕁麻疹,痤瘡,扁平疣;便秘。20、三焦 CO17定位:耳甲腔底部,內分泌內側,耳孔外。應用:便秘,腹脹;單純性肥胖。21、內分泌 CO18定位:耳甲腔底部,屏間切跡內。應用: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合征;肥胖;黃褐斑,痤瘡。22、面頰 LO5、6i定位:耳垂第5、6區交界線周圍區。應用:面部保健美容按摩;面癱,面痛;痤瘡,黃褐斑,扁平疣。。
❻ 耳朵上有多少穴位
你的同學說每天戴耳環可以按摩穴位,這是正確的,但是打耳洞打不好也會有危險的。 全息醫學認為,耳朵可被視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各部分與耳朵通過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耳朵上分布了許多的穴位。耳穴國際標准化方案確定標准耳朵為七十九個穴位,通過耳穴能診治許多疾病。下面給你介紹耳穴相關的內容: 常用耳穴 耳廓表面解剖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規律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具有調整全身多個系統功能的穴位 1 耳廓表面解剖 為了便於掌握耳針穴位的部位,必須熟悉耳廓解剖名稱 耳輪:耳廓最外緣的捲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內的橫行突起部分叫"耳輪腳";耳輪後上方稍突起處叫"耳輪結節";耳輪與耳垂的交界處叫"耳輪尾"。 對耳輪:在耳輪的內側,與耳輪相對的隆起部,又叫對耳輪體;其上方有兩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上腳",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下腳"。 三角窩:對耳輪上腳和下腳之間的三角形凹窩。 耳舟:耳輪與對耳輪之間冊溝,又稱舟狀窩。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狀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跡:耳屏上緣與耳輪腳之間的凹陷。 對耳屏:對耳輪下方與耳屏相對的隆起部。 屏間切跡: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 屏輪切跡:對耳屏與對耳輪之間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無軟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輪腳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輪腳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開口:在耳甲腔內的孔竅。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規律 人體發生疾病時,常會在耳廓的相應部位出現"陽性反應"點,如壓痛、變形、變色、水皰、結節、丘疹、凹陷、脫屑、電阻降低等,這些反應點就是耳針防治疾病的刺激點,又稱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規律,一般來說耳廓好象一個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規律是:與頭面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鄰近;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乾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骨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 耳穴分布規律表 身體部位耳穴分布區域 頭面部 耳垂 或附近 上肢耳舟 下肢 對耳輪上下腳 軀干對耳輪 胸腔臟器耳甲腔 腹腔臟器耳甲艇 盆腔臟器三角窩 消化道 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身體部位 耳穴分布 穴名 定位 主治 頭面五官 眼 耳垂5區的中央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等 齒1 垂1區的外下角 拔牙 牙痛 齒2 耳垂4區的中央 拔牙 牙痛 上頜 耳垂3區中央 上牙痛、下頜關節痛 下頜 耳垂3區上部橫線之中點 下牙痛、下頜關節痛 面頰 耳垂 5、6區交界線周圍 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料、痤瘡 內耳 耳垂6區中央稍上方 耳鳴、耳聾、中耳炎、目源性眩暈 扁桃體 耳垂8區中央 扁桃體炎 外鼻 耳屏外側面的中央 鼻病、鼻炎、鼻癤等 內鼻 耳屏內側面的下1/2處 鼻炎、上頜竇炎、感冒 咽喉 耳屏內側面的上1/2處 咽喉腫痛 目1 屏間切跡前下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 目2 屏間切跡後下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 外耳 屏上切跡微前凹陷中 耳鳴、耳聾、眩暈 對耳屏 額 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 前頭痛、眩暈、失眠 枕 對耳屏外側面的後上方 後頭痛、失眠、昏厥、皮膚病 顳 額穴與枕穴連線的中點 偏頭痛 軀干 對耳輪 脊椎 對耳輪的耳腔緣 (頸椎、胸椎、腰骶椎) (以直腸下段同水平與肩關 節同水平分界線將脊椎分為 三段,自下而上分別為 下1/3為頸椎 中1/3為胸椎 下1/3為腰骶椎) 相應部位疾病 胸 對耳輪上,與屏上切跡同水平 胸脅痛、乳腺炎 腹 對耳輪上,與對耳輪下腳同水平 腹空疾病、消化婦科病 上肢 耳舟 鎖骨 與輪屏切跡同水平線處 相應部位疼痛、肩周炎 肩關節 在肩與屏輪切跡平線之間 肩周炎 肩 與屏上切跡同水平 肩周炎 肘 在腕穴與肩穴之間 肘痛 腕 平耳輪、結節突起處的耳舟部 腕痛 指 耳舟的頂部、耳輪結節上方 手指麻木疼痛 下肢 對耳輪上腳 臀 對耳輪下腳處1/2處 從骨神經痛 坐骨 對耳輪下腳內1/2處 從骨神經痛 膝 對耳輪上腳的起始部與 對耳輪下腳上緣同水平 膝痛 踝 對耳輪上腳的內上角 踝痛 趾 對耳輪上腳角的外上角 足趾麻木疼痛 胸腔臟器 耳甲腔心 耳甲腔正中 心血管系統疾病,中暑、急驚風 肺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病 氣管 在口與心穴之間 咳嗽、哮喘 三焦 屏間穴的上方 便秘、浮腫 消化道 耳輪角周圍 口 外耳道口的上緣和後緣 口腔炎、面癱 食道 耳輪腳下方內2/3處 惡心、嘔吐、吞咽困難 賁門 耳輪腳下方外1/3處 惡心、嘔吐、賁門痙攣 胃 耳輪腳消失處 胃病 十二指腸 耳輪腳上方外1/3處 十二指腸潰瘍、幽門痙攣、膽疾 小腸 耳輪腳上方中1/3處 消化不良、心悸 大腸 耳輪腳上方內1/3處 痢疾、腹瀉、便秘 耳輪角 闌尾 在大小腸穴之間 闌尾炎、腹瀉 直腸下端 與大腸穴同水平的耳輪處 便秘、泄瀉、脫肛、痔疾 腹腔臟器 耳甲艇腎 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小腸穴 直上方 生殖、泌尿、婦科疾病 腰痛、耳鳴、失眠、眩暈 膀胱 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大腸穴直 膀胱疾病、尿閉、遺尿 輸尿管 直上方 在膀胱與腎穴之間 輸尿管結石酸痛 耳甲腔 胰(膽) 在肝腎穴之間 左耳為胰,右耳為膽 胰腺炎、糖尿病 膽道疾病、偏頭痛 肝胃、十二指腸穴的後方 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肝鬱脅痛、眼病、月經不調 消化不良、胃痛脹、崩漏等 盆腔 三角 窩 子宮(精宮) 三角窩耳輪內側緣的中點 女子:月經不調、帶下、分腔炎 男子:遺精、陽萎 具有調整全身多個系統功能的穴位 穴名 部位 主治 神門 在三角窩的1/3處,對耳輪上下腳交叉之前 失眠、多夢、煩躁、眩暈、咳嗽、哮喘、蕁麻疹、炎症。 交感(下腳端) 在對耳輪下腳端與耳輪內側交界處。 消化、循環系統功能失調、哮喘、急驚風、痛經等。 腎上腺(下屏尖) 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低血壓、昏厥、無脈症;呼吸系疾患:感冒、咳嗽、哮喘;中暑、瘧疾、乳腺炎。 腦點(緣中) 在對耳屏尖與輪屏切跡間的中點 遺尿、崩漏、急驚風。 皮質下(腦) 在對耳屏的內側面 失眠、多夢、疼痛性病症、智能發育不全、哮喘、眩暈、耳鳴 內分泌(屏間) 在屏間切跡內耳甲腔底部 生殖系統功能失調,更年期綜合征,皮膚病等 升壓點 在屏間切跡下方 低血壓、虛脫 降壓溝 在耳廓背部,由內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溝處 高血壓 上耳根 在耳根的最上緣 頭痛、腹痛、哮喘 上耳背 在耳背上方的軟骨隆起處 皮膚病、頭痛、坐骨神經痛、腰痛 中耳背 在上耳背與下耳背之間最高處 皮膚病、背痛、腹脹、腹瀉、消化不良 下耳背 在耳背下方的軟骨隆起處 皮膚病、背痛、咳嗽、氣喘 耳迷根 在耳廓背與乳突交界處(相當於耳輪腳同水平)的耳根部 胃痛、膽道蛔蟲症、腹瀉、氣喘、鼻塞 下耳根 耳垂與面頰相交的下緣。 頭痛、牙痛、咽喉痛、哮喘 耳尖 將耳輪向耳屏對折時,耳廓上尖端處 發熱、高血壓、目赤腫痛、麥粒腫 輪1-6 自耳輪結節下緣至耳垂正中下緣分成五等分,共6點,自上而下依次為輪 1、輪 2、輪 3、輪 4、輪5、輪6 發熱、扁桃體炎、高血壓。
❼ 耳輪在耳朵上哪個部位
耳輪是耳廓的最外面向前捲曲的部分,從正面看,耳輪的前內方是一個凹陷,再向前就是一個突起,這個突起叫做對耳輪,對耳輪的最前端分成上下兩部分,其間又是一個凹陷,這個凹陷就叫腳間窩。
耳郭的外面有一個大孔,叫外耳門,與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狀,有收集外來聲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於皮下的彈性軟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結締組織和脂肪,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臨床應用上是耳穴治療和耳針麻醉的部位,而耳垂還常作臨床采血的部位。
(7)面部耳輪在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中醫學的有關資料中,幾乎均將耳鳴耳聾作為腎虛辨證的重要指標。國內外不少學者對腎與耳的關系作了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人們發現晚期腎功能不全患者每有耳鳴耳聾症狀。作腎透析和腎移植治療的病人常有聽力損失。
臨床和動物實驗均證實,耳毒性抗菌素對腎臟有毒性作用,而抑制腎功能的利尿劑也可引起耳蝸損傷。有人在實驗動物中比較卡那黴素對腎、耳、肝、腦等器官的毒性作用,發現該葯對腎與耳蝸具有共同的特異性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