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一些生理題目,大腦皮層感覺運動投射規律
一.投射規律:
① 交叉投射,即一側體表感覺向對
側皮層投射,但頭面部感覺投射
是雙側的;
② 投射區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
頭面部代表區內的安排是正立的;
③ 投射區面積的大小與不同體表感
覺分辨精細程度有關;
二.中樞興奮過程的特徵
(1)單向傳遞
(2)中樞延擱
(3)總和
(4)後放
(5)對內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勞性
中樞抑制過程的特徵
(1)突觸後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① 傳入側支性抑制
② 回返性抑制
④ 產生的感覺定位明確而精細。
三.突觸傳遞得特徵
One way conction(單向傳遞):反射活動的興奮性擴布有一定方向.(but NO等)
Central delay (中樞延擱):反射活動中,興奮通過一個突觸約需0.3-0.5ms.通過的突觸數越多,反射時程越長。<100 μm/s
Summation(總和):興奮和抑制都可產生總和(temporal or spatial).聚合式聯系是產生空間總和的結構基礎。
Rhythm change(興奮節律改變):傳入沖動和傳出沖動頻率往往不同。
after discharge(後發放):傳入刺激停止後,傳出神經仍發放沖動,使反射活動持續一段時間。 與神經元環式聯系有關。
2. 第一感覺區的特點有 求解析,謝謝
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為雙側投射。
定位精確,呈上下倒置,但頭面部正立。
投射區域的大小與感覺精細靈敏程度有關。
3. 上位中樞指的是哪一部分,有什麼作用和高位中樞有什麼區別
中樞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一、脊髓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1.脊髓反射與運動單位脊髓是完成軀體運動最基本的反射中樞。運動單位與最後公路的概念 皮層等高位中樞的下傳信息 皮膚、肌肉、關節等傳入信息 脊髓前角α運動 N元 最後公路 ①.脊髓前角α運 骨骼肌纖維動N元是軀體運動反射的最後公路。 牽張反射 ②.一個α運動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纖維所組成的功能單位稱為運動單位。 2.屈肌反射和對側伸肌反射 動物受到傷害性刺激時,受刺激側肢體的屈肌收縮, 引起肢體出現屈曲反應----屈肌反射。 屈肌反射的強度與刺激強度有關,足部的較弱刺激只 引起踝關節屈曲,刺激強度加大,膝關節及髖關節也 可發生屈曲。當刺激強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時,在一側 肢體發生屈肌反射的基礎上,出現對側肢體伸直的反 射活動---稱為對側伸肌反射。 巴彬斯基反射(Babinski『s sign) 一種畸變的人類下肢屈肌 反射,表現為以鈍物劃足跖外側時出現大趾背屈,其它四趾向 外展開如扇形的反射。這是由於脊髓失去高位中樞的調控後出 現的一種病理性反射。但大多數正常新生兒均有巴彬斯基反射.3. 牽張反射與神經中樞保持正常聯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牽拉使其伸長時,引起受牽拉的同一肌肉收縮的反射活動稱為牽張反射stretch reflex。感受裝置—肌梭
(1)腱反射和肌緊張 腱反射 是指快速牽拉肌腱而發生的牽張反射,它表 現為被牽拉肌肉出現迅速而明顯地縮短。 腱反射屬本體感受性反射,感受器為肌梭,效應器為同一肌肉 內收縮較快的快肌纖維成分。屬單突觸反射.腱反射的傳入神經 纖維的直徑較粗,傳導速度較快,經背根進入脊髓灰質後,直 達前角與運動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系。由於腱反射由脊髓中樞控 制,只需要脊髓參與就能完成,所以又屬於脊髓反射。 肌緊張 是指緩慢持續地牽拉肌腱而引起的牽張反 射,表現為骨骼肌保持一種輕度地持續收縮狀態。肌 緊張的作用是對抗肌肉被牽拉,收縮力量並不大,因此不表現 明顯的動作。肌緊張是維持軀體姿勢最基本的反射活動,是姿 勢反射的基礎。 肌緊張與腱反射的反射弧基本相似,感受器也是肌梭。但肌緊 張屬於多突觸反射,其效應器主要是肌肉內收縮較慢的慢肌纖 維成分。肌緊張表現為同一肌肉內的不同運動單位進行交替性 的收縮.肌緊張機制: 高位中樞下傳沖動 重力作用 γ運動N元興奮●γ環? 梭內肌收縮●γ環的意義:使肌 γ肉維持於縮短狀態 肌梭的 持續輕微● 腦干某些中樞調 環 敏感性↑興奮性↑ 牽拉伸肌節肌緊張是通過興 α運動N元興奮奮γ環實現的 梭外肌收縮 骨骼肌處於持續地輕微的收縮狀態 不同數量的運動單位的肌纖維輪流交替興奮收縮,使整塊骨骼肌維持一 種輕度的持續收縮狀態,產生一定張力---肌緊張。
(2)肌梭和腱器官 肌梭 是一種感受肌肉長度變化或感受牽拉刺激的梭 形感受裝置,屬於本體感受器。肌梭與梭外肌纖維並 行排列,附著在梭外肌纖維上或以兩端固著於肌腱上. 肌梭有兩種感覺神經的支配(Aα、Aβ)。γ運動 神經元發出的肌梭運動纖維末梢終止於梭內肌纖維的 兩端。當肌梭外的骨骼肌纖維被拉長時,肌梭也變 長,其中間的感受裝置受到的刺激加強,產生的傳入 沖動增加,引起支配同一塊肌肉的α運動神經元活 動,反射性地引起梭外肌收縮。當γ運動神經元興奮 時,不能直接引起骨骼肌收縮,沖動傳到梭內肌纖維 的兩端並引起收縮,致使肌梭的中間部分受牽拉而被 拉長,引起感覺神經傳入纖維的興奮性增高,提高肌 梭的敏感性。肌梭
①結構特點:梭外肌:αN元支配 與肌梭呈並聯關系。梭內肌:γN元支配 與肌梭呈串聯關系。肌 梭:內有二種感受器:環旋末梢:是牽張反射的感受 裝置,興奮由Ia類 N纖維傳入。花枝末梢:可能與本體感覺有 關,興奮由Ⅱ類N纖 維傳入。
②機能特點: γN元興奮 αN元興奮 叩擊肌腱 梭內肌收縮 梭外肌收縮 梭外肌拉長 牽拉肌梭環旋末梢 肌梭張力↓ 肌梭張力↑ 肌梭敏感性、興奮性↑ 肌梭興奮性↓ 肌梭興奮性↑ 傳入沖動↑ 傳入沖動↓ 傳入沖動↑ αN元興奮→梭外肌收縮→對抗牽拉刺激。 γN元興奮→梭內肌收縮→維持和增加肌梭的傳入沖 動→使梭外肌維持於持續縮短的狀態,以保證牽張反 射的強度。腱器官分布在肌腱膠原纖維之間,其外為纖維囊,內有若干條腱束。腱器官由較細的I類纖維支配,腱器官與梭外肌纖維呈串聯關系,是一種張力感受器,傳入沖動進入脊髓通過中間N元對支配同一肌肉的α運動N元起抑製作用;而肌梭是一種長度感受器,傳入沖動對支配同一肌肉的α運動N元起興奮作用。當肌肉受到牽拉時,首先興奮肌梭的感受裝置發動牽張反射,引致受牽拉的肌肉收縮以對抗牽拉。當牽拉力量進一步加大時,則可興奮腱器官使牽張反射受抑制,以避免被牽拉的肌肉受到損傷。
4.脊休克spinal shock)指脊髓與高位中樞離斷脊動物時,橫斷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暫時消失的現象。 主要表現:橫斷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緊張性減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擴張,血壓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腸和膀胱中糞、尿瀦留等。 這些表現是暫時的,脊髓反射可逐漸恢復
①恢復的快慢與種族進化程度有關: 低等動物恢復快,高等動物恢復慢。
②恢復的快慢與反射弧的復雜程度有關: 簡單的反射先恢復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復雜的反射後恢復如對側伸反射等。
③人類發生脊休克恢復後,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瀦留變為失禁。
二、腦干對肌緊張的調節1.肌緊張的調節①抑制肌緊張和肌運動的區域,稱為抑制區較小②加強肌緊張和肌運動的區域,稱為易化區 延髓腹內側區2.去大腦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橫斷腦干切線上述易化系統和抑制系統對肌緊張的影響,可用去大腦僵直實驗加以說明:在動物中腦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干,動物出現伸肌過度緊張現象,表現為四肢伸直、頭尾昂起、脊柱挺硬。 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和易化區對肌緊張的調節 抑 制 區 易 化 區部位 網狀結構內側尾部 網狀結構背外側部 包括中腦背蓋上級中樞 大腦皮層運動區、 前庭核、小腦前葉兩側 紋狀體、小腦前葉引部 與易化區構成易化系統 與抑制區構成抑制系統下傳通路 網狀脊髓束 網狀脊髓束 ↓ ↓作用 抑制γN元興奮性 加強γN元興奮性 ↓ ↓ 肌梭敏感性↓ 肌梭敏感性↑ ↓ ↓ 肌緊張和肌運動↓ 肌緊張和肌運動↑特點 正常情況下活動較弱 正常情況下活動較強 在肌緊張的平衡調節中占優勢
(三)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小腦對維持姿勢、調節肌緊張、協調隨意運動有重要作用.
1.古小腦 與前庭器官及前庭核的活動密切相關,接 受前庭神經和前庭神經核傳來的有關頭部位置改變和 加速度運動情況的平衡覺信息,參與維持身體平衡.切 除絨球小結葉動物出現平衡失調性的站立不穩,頭和 軀干搖晃。但不影響肌緊張,也不影響隨意運動.
2.舊小腦 與脊髓、腦干有大量纖維聯系,調節正在 進行過程中的運動,協助大腦皮質控制隨意運動的完 成。舊小腦受損後運動變得笨拙而不準確,表現為隨 意運動的力量、方向及限度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行 走搖晃,步態蹣跚等,稱小腦性共濟失調. 舊小腦也參與調節肌緊張,具有易化和抑制雙重作用. 刺激小腦前葉蚓部可以減弱去大腦動物伸肌過度緊張 的現象,而切除動物小腦前葉出現伸肌緊張加強。 小腦前葉蚓部是小腦部位抑制肌緊張的調節區,小腦 前葉兩側部是易化肌緊張的調控區。舊小腦對肌緊張 的調節是通過腦干網狀結構的易化區和抑制區實現的.
3.新小腦 與大腦皮質有著密切的功能聯系,二者之 間形成一個重要的調節運動功能的主要反饋環路 大腦 皮質-腦橋核-新小腦皮質-齒狀核-丘腦腹外側核-大腦 皮質。 此環路在協調機體的隨意運動,保證完成各種精巧運 動能准確、熟練地進行有重要意義。當大腦皮質發動 精巧運動時,首先通過大腦-小腦迴路從新小腦提取程 序,並將它傳遞到大腦的運動皮質,再通過皮質脊髓 束發動運動。這樣,運動就變得非常協調、精巧和快 速。但在切除小腦外側部的犬或猴,並不出現明顯的 運動缺陷;小腦外側部受損的患者也無特殊臨床表現.
四、大腦皮質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1. 大腦皮層運動區 主要運動區 其他運動區部位:中央前回和運動前區 輔助運動區 第二運動區等 4區 6區 縱裂內緣及扣帶回 肢體遠端肌 肢體近端肌功能: 執行隨意運動指令 設計運動動作 協調隨意運動特徵:
①交叉支配: 雙側支配 上面部肌受雙側皮層支配外
②倒置分布: 頭面部是正立的外
③區域大小與精細程度呈正比: ④功能定位精確:
2. 錐體系 皮質脊髓束和皮質核束 執行隨意運動指令。
3.錐體外系 協調隨意運動。 錐體系與錐體外系功能特點 錐體系 錐體外系1. 對側支配; 1. 雙側支配 有單突觸聯系佔10~20% 皆多突觸聯系 激活α、γN元; 激活γN元; 對皮層無反饋環路。 對皮層有反饋環路2. 加強肌緊張; 2. 調節肌緊張; 執行隨意運動指令。 協調隨意運動。 設計 執行隨意 皮 基底N核 運動運 層 前區 運動 聯 和皮的 絡 層運 小 腦設 區 動區 動 外側小腦 中間帶想 產生和調節隨意運動示意圖 上、下運動神經元麻痹的區別類 型 上運動神經元麻痹 下運動神經元麻痹麻痹特點 硬癱(痙攣性癱、中樞性癱) 軟癱(萎縮性癱、周圍性癱)損害部位 皮層運動區或錐體束 脊髓前角運動N元或運動神經麻痹范圍 較廣泛 常較局限肌 緊 張 張力過強、痙攣 張力減退、鬆弛腱 反 射 增 強 減弱或消失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陽性 巴彬斯基征陰性肌 萎 縮 不明顯 明 顯 註:上運動神經元指管理脊髓運動N元的所有上位N元 (包括腦干、基底N節、大腦皮層); 下運動神經元指脊髓和腦干運動N核發出軸突並直 接控制骨骼肌活動的運動N元。
4. 體表感覺區的功能
體表感覺區
中央後回是全身體表感覺的投射區域。通過對靈長類動物體表不同部位的刺激,引導相應的皮層誘發電位,觀察到中央後回的感覺投射有以下規律:①一側體表的感覺傳入投射到對側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即為交叉性投射;但頭面部感覺的投射是雙側性的。②軀體各部位感覺在皮層的投射區域具有一定的分野,其安排大致像一個倒置的軀體;但頭面部代表區內部的安排是正立的。③投射區的大小與不同體表部位的感覺靈敏程度有關。例如,手指和嘴唇在大腦皮層的代表區很大,而軀乾的代表區則很小。這說明感覺靈敏的部位具有較大量的感受裝置,皮層上與其相聯系的神經元數量也必然較多,這種結構特點有利於進行精細的感覺分析。人體腦外科手術中,在不損害病員和取得協作的前提下,用適宜強度的電刺激來刺激大腦皮層,觀察到刺激中央後回的頂部,病人可產生似乎來自下肢的主觀感覺;而刺激中央後回的底部,則可產生似乎來自面部的主觀感覺。
http://cache..com/c?m=5a4cc3&p=882a910d839c5ff90be2946815&user=
5. 怎樣快速了解物體投影的規律
交叉投射,投射區域的空間分布是倒置的,但是頭面部代表區是正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