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面部腺體受什麼神經支配

面部腺體受什麼神經支配

發布時間:2022-08-20 10:03:27

A. 人體的周圍神經系統有哪些

人體內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是在神經和體液(主要是激素)的調節下進行的,從而使人體各部分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神經系統可分成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小腦、腦干、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植物神經)兩部分。
中樞神經系統
脊髓:外表呈圓形;有兩處膨大(頸膨大、腰膨大),是上下肢神經發出的地方在脊髓橫切面上,中央灰色蝶形結構叫做灰質,是神經細胞體集中的地方。位於前面的灰質叫前角,發出運動神經;後面的灰質叫後角,是接受感覺神經傳入的部位;灰質周圍的白色組織叫做白質,是神經纖維集中處。
脊神經:由脊髓兩旁的前、後兩個神經根所合成。前根由前角運動神經元發出,支配四肢和軀乾的肌肉運動。後根的功能是傳導各種感覺,後根的脊神經節是感覺神經元所在部位。脊神經共有31對,即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脊神經發出後,除胸神經單獨形成肋間神經支配胸腰部皮膚肌肉外,其他的脊神經相互結合起來形成神經叢,頸神經1~4形成頸神經叢,頸神經5~8與胸神經1形成臂神經叢。腰、骶神經則形成腰神經叢和骶神經叢。各神經叢又分出許多周圍神經,分別支配頸、上肢、上胸、下肢和會陰部的皮膚肌肉等。
腦干:由延腦、橋腦、中腦和間腦組成。延腦下接脊髓,間腦上接大腦,腦干背部與小腦連接。腦干中有上下通達的神經纖維和許多神經核(神經元集中處),部分神經核發出腦神經。在延腦和橋腦中有許多重要神經中樞,調節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生理功能,這些中樞如受損傷則可危及生命。間腦包括丘腦和下丘腦。丘腦是感覺活動中樞,許多感覺傳入沖動都先抵達丘腦再轉送到大腦皮層。下丘腦是調節內臟活動的中樞,例如攝食、飲水、體溫、內分泌等活動都受下丘腦的調節。
小腦:形如栗子,位於腦干背側,大腦後下方,有3對小腦腳與腦干連接。小腦與軀體運動的反射調節有密切關系。小腦病變時,可產生姿勢平衡障礙,肢體肌張力增強或減退,運動過程中動作不協調。動作不協調表現為把握不住動作的方向,行走搖晃,醉漢樣步態,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大腦:由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大腦表面有許多凹凸不平的溝和回,所以總面積很大,功能復雜,是中樞神經的最高級部分。大腦半球表面為灰質,即大腦皮質;皮質之下為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聯系各區皮質,並把皮層與皮層下各中樞聯系起來。內囊就是皮層與皮層下各中樞聯系的「交通要道」,屬於白質結構。內囊受損則出現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癱;腦溢血(中風)時,常導致內囊損傷。大腦半球表面可分為顳葉、頂葉、枕葉和顳葉等。額葉的前中央回管理對側軀體肌肉的隨意運動,頂葉的後中央回管理對側軀體的體表感覺,顳葉的上部與聽覺功能有關,枕葉的後部與視覺功能有關。人類兩側大腦半球的功能有一定的分工,絕大多數的人左側半球管理語言功能,右側半球管理非語詞性認識功能(如空間的辨認、音樂欣賞分辨等)。在大腦半球深部還有一灰質塊,稱為基底神經節,它由尾核和豆狀核組成,發生病變時可出現不自主的動作(如上肢抖動、上肢舞蹈樣動作等)。
周圍神經系統
植物性神經系統:支配內臟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神經稱為植物性神經。它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交感神經來自脊髓的胸腰段,經前根進入交感神經節,再由神經節發出神經到內臟器官。副交感神經來自腦乾和脊髓骶段,經第三、七、九、十對腦神經和前根進入副交感神經節,再分布到眼內肌、唾液腺、胸腹腔和盆腔臟器。多數臟器既有交感神經支配,又有副交感神經支配,兩者的作用往往相反。
腦神經:共有12對。第1對(嗅神經)、第2對(視神經)和第8對(聽視經),分別與嗅覺、視覺和聽覺功能有關。第3對(動眼神經)、第4對(滑車神經)和第6對(外展神經)管理眼球運動。第5對(三叉神經)接受面部感覺和支配咀嚼肌運動。第7對(面神經)支配面部表情肌的運動和味覺,如發生病變損傷就產生面癱。第9對(舌咽神經)與咽部感覺運動及味覺有關。第10對(迷走神經)與吞咽。發音、呼吸、心臟、消化等活動有密切關系。第11對(副神經)與頭頸轉動和聳肩動作有關。第12對(舌下神經)支配舌肌的運動。
腦膜和腦脊液:腦和脊髓表面有腦(脊)膜包裹。腦膜外層(硬腦膜)緊貼顱骨,對腦起固定和保護作用;內層(軟腦膜)緊貼腦表面;中層為蛛網膜,它和內層之間的腔隙充滿腦脊液。腦膜炎就是指中層和內層腦膜發炎。腦和脊髓實質中間的腔隙是腦室和脊髓中央管,也充滿腦脊液。

B. 面神經的走行及其分支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是第7對腦神經,面神經出腦橋後,與聽神經在內耳道一起行走,出內耳道後進入面神經管,再由莖乳孔出顱,然後在與外耳道軟骨向前越過莖突、面後靜脈和頸外靜脈進入腮腺峽部,進入腮腺後先分上、下主幹,再分出5個分支,即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頰支又分為上下頰支。

C. 支配皮脂腺的神經是什麼神經

皮脂腺無神經。
皮膚的神經支配來源於神經纖維。一種是軀體神經中的感覺神經,即知覺神經纖維,對溫度(熱 冷)、觸摸、壓力和疼痛這四種基本知覺有反應;另一種是內臟運動神經,即交感神經,它包括運動神經纖維和分泌神經纖維,前者支配豎毛肌的運動,後者支配皮膚的汗腺及皮脂腺分泌。
皮脂腺皮脂腺位於真皮淺層,.與毛囊相連,為囊狀腺體,由腺體和導管組織。主要功能為分泌油脂。它通過導管,開口與皮膚下0.2-0.5毫米處的毛囊頸部相連,從毛孔分泌皮脂潤澤皮膚和毛發的作用,若腺體開口堵塞,則 皮脂滯留形成皮脂腺囊腫,即粉刺,影響美容,還會導致癤腫發生。性激素有促進皮脂發育和分 泌的作用,故年輕人易生粉刺;雄激素的促進更強,故男性皮脂分泌比女性的多。皮脂腺的活動隨年齡而異,在青春期其活動最旺盛,皮脂分泌通常是遺傳的結果,其多寡決定皮膚的膚質,但有效的皮膚護理可改善皮膚的膚質。在人體的表面除手掌及足底外,各處的皮膚均有皮脂腺。腺體為囊泡狀。

D. 面神經的分支有哪些

有很多的。類型和分之在這個領悟。需要清楚他們的區別和用途才是可以的。加油吧。

E. 面部皮膚和肌肉由那些神經支配

上瞼、鼻背、額部的皮膚受三叉神經的眼神經管理;瞼裂與口裂之間的皮膚受三叉神經的上頜神經管理;顳部、耳前以及口裂以下的皮膚受三叉神經的下頜神經管理。 面肌受面神經支配;咀嚼肌受三叉神經的下頜神經支配。

F. 面神經分幾支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個是較大的運動根,另一個是較小的中間神經(感覺和副交感纖維);自小腦中腳下緣出腦後,進入內耳門,兩根合成一干,穿過內耳道底進入面神經管,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始部,有膨大的膝神經節。

(1)在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①鼓索在面神經出莖乳孔前約6mm處發出,行向前上進入鼓室,然後,穿岩鼓裂出鼓室,至顳下窩,行向前下並入舌神經。鼓索含有兩種纖維:味覺纖維,隨舌神經分布於舌前2/3的味蕾,司味覺;副交感纖維進入下頜神經節,在節內交換神經元後,分布於下頜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體分泌。

②岩大神經含有副交感性的分泌纖維,自膝神經節處分出,出岩大神經管裂孔前行,與來自頸內動脈交感叢的岩深神經合成翼管神經,穿翼管至翼齶窩,進入翼齶神經節;副交感纖維在節內交換神經元後,支配淚腺、齶及鼻腔黏膜的腺體分泌。

③鐙骨肌神經支配鐙骨肌。

(2)在顱外的分支

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三個小分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叢發分支從腮腺前緣呈輻射狀分布,支配面肌。

①顳支離腮腺上緣,斜越顴弓,常為3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上部。

②顴支由腮腺前端穿出。為3~4支,至眼輪匝肌、至顴肌。

③頰支出腮腺前緣,為3~4支,至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從腮腺下端穿出後,行於頸闊肌深面,越過面動、靜脈的淺面,沿下頜下緣向前,至下唇諸肌及頦肌。

⑤頸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頜角附近至頸部,在頸闊肌深面向前下,支配該肌。

G. 面神經在管外的重要5個分支是什麼,支配哪些肌肉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面神經核位於腦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僅受對側大腦皮質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下半部的肌肉.
纖維成分
面神經為混合性腦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
①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
② 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齶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
③ 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於顳骨岩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粘膜的味蕾,中樞突終止於腦干內的孤束核;
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耳部皮膚的軀體感覺和表情肌的本體感覺.
解剖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是較大的運動根,自腦橋小腦角區,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一是較小的混合跟,稱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干,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耳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後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內有膨大的膝神經節.面神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後穿出腮腺時都發出許多分支.
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① 鼓索:傳導味覺沖動及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岩大神經,也稱岩淺大神經,含副交感分泌纖維,支配淚腺、齶及鼻粘膜的腺體分泌;
③ 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顱外分支: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前行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發分支至腮腺前緣,分布於面部諸表情肌.
① 顳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
② 顴支:3-4支,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
③ 頰支:3-4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分布於下唇諸肌,
⑤ 頸支:支配頸闊肌. 面神經的全長可分為9段:

H. 頭面部有哪些腺體

面神經出腦橋時,於腦橋小腦三角處與前庭蝸神經伴行,圖中黃線即為面神經顱內段,為內聽道段。後由內聽道進入面神經管,續為迷路段(紫線)。迷路段為最狹窄的一段,但含有面神經所有四大纖維,「路窄車多」,非常容易因腫瘤、神經炎症等發生面神經壓迫。迷路段的末端為膝狀神經節(綠色)。膝狀神經節後即分出岩淺大神經(藍線)和面神經運動纖維。面神經運動纖維先後通過鼓室段(又稱水平段,紅線)和乳突段(垂直段,黃色),其轉彎處分出鼓索(感覺纖維)和鐙骨肌神經。

面神經出莖突孔後會經過腮腺,最終分為五支,支配面部所有表情肌;岩淺大神經內含一般內臟感覺纖維,走行於翼齶管,至翼齶神經節(上後竇後上方,圖2中藍色標記),最終至淚腺、唾液腺,支配其分泌;關於翼齶神經節,在《三叉神經解剖——被四大核團掌控的一雙胖子手》一文中提及,這個結構還是很重要的。

圖2用不同顏色標注了面神經的走行及分段。關於動圖面神經後下方有一條有兩個花瓣、像花一樣的神經,那是前庭蝸神經。

再從圖3鞏固一下,圖3黃線表示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司頭面部肌肉運動),紫線為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腺體分泌),藍、綠線表示感覺纖維。

圖4

a是向外前走的顱內段(內聽道段)。b所在冠狀位是a向前一個冠狀位,b是突然變瘦的部分,也就是迷路段。再向前的冠狀位可見,c、d小孔里的是膝狀神經節,其中c里貌似有兩個孔,內側的那個就是分出來的岩淺大神經。e所在冠狀位是a向後的冠狀位,e是水平走行的鼓室段,所以冠位上是一個點。f是乳突段,垂直走行,冠狀位成向下垂直線。面神經走行就是這么蛇一樣彎彎曲曲。

根據面神經走行,在不同部位損傷面神經後會出現不同的臨床症狀。

➤ 1. 莖突孔後損傷:周圍性面癱(僅累及莖突孔後的運動纖維),鐙骨肌神經、鼓索(感覺纖維:舌前2/3味覺)、腺體分泌(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和前庭蝸神經不影響;

➤ 2. 鼓室/乳突段損傷:除1以外,因累及鼓索引起舌前2/3味覺減退(感覺纖維);此外,鐙骨肌神經受累引起聽覺過敏。

➤ 3. 膝狀神經節受累:除1、2以外,因岩淺大神經受累引起腺體分泌障礙。

➤ 4. 迷路段、顱內段受累:除1、2、3外,因前庭窩神經常同時受累,引起聽力下降。

I. 不受面神經支配的腺體是什麼

舌下腺,下頜下腺由面神經支配。腮腺由舌咽神經支配。

J. 面神經的起止點及作用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面神經核位於腦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僅受對側大腦皮質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下半部的肌肉。
面神經為混合性腦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①特殊內臟運動纖維
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
②一般內臟運動纖維
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齶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
③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
其胞體位於顳骨岩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粘膜的味蕾,中樞突終止於腦干內的孤束核;
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
傳導耳部皮膚的軀體感覺和表情肌的本體感覺。

閱讀全文

與面部腺體受什麼神經支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8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6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51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83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6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13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85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7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8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6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93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5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7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81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5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52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5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9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92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