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面部鼻背兩側是什麼經絡

面部鼻背兩側是什麼經絡

發布時間:2022-08-17 19:56:57

⑴ 十二經絡走向圖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

一、十二經脈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二、其流注次序是:

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1)面部鼻背兩側是什麼經絡擴展閱讀:

一、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是:

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系。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

二、意義

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聯接臟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無論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引起經絡的病變。因此,了解十二經脈的循行、功能和發病情況,對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二經脈

⑵ 頭部九條經絡是哪九條

頭部九條經絡分別是:任脈、督脈、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明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足癢膀胱經。

頭部的經絡主要有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頭部經過軀幹部、下肢外側抵止於足部。

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總稱。手之三陽,從手走頭,和任脈和督脈。頭部由顱和面部兩部分組成,顱內包含腦,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和消化系統的起始部位是嘴。

(2)面部鼻背兩側是什麼經絡擴展閱讀:

人體中的十二條經脈,皆上會於頭部,而且頭部上還匯集了眾多的穴位,這些穴位與經脈聯系在一起,起到了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抗禦外邪、溝通表裡上下的作用。

系統組成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干前的任脈、軀干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十二經脈的分布和表裡關系

一.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系,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手之陰陽也。」

互為表裡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裡相合關系。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不僅由於相互表裡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 上,相互表裡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⑶ 人體的 12條經絡指的是哪些

經絡的主要內容與主治作用
中醫認為,人體有一個經絡系統,它是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的通路。「經」,指的是主幹;「絡」,指的是分支。人體通過經絡把各個組織器官連成一個整體,以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因此,經絡具有疏通氣血、營養全身、調節機體各種功能的作用。
當人體有病時,如外感風寒,首先侵襲皮毛肌表,進而傳人肺臟引起咳嗽、胸痛、吐痰。相反,內臟有病,又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如腎病可見腰痛,肝病可見脅痛等。由於每條經絡都分別屬於某一臟腑,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病人臨床出現的癥候進行辨證,判定病在哪一經或哪幾經、哪一臟腑或哪幾臟腑,然後再有的放矢地選穴配方,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因此,經絡不論在診斷或治療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絡的主要內容為十二經、奇經八脈和十五絡脈等,其中以十二經和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尤為重要,通稱為十四經。現將十四經的循行(有穴通路)、起止及其主治作用分述如下:
1. 督脈督脈統帥人身的各陽經,循行在背中線,起於尾椎下的長強穴,止於齦交穴,與任脈相交會。全經共28穴。主治:熱病,神志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大腸、肛門疾病。2. 任脈任脈統帥人身的各陰經,循行在腹中線,起於生殖器和肛門中間的會陰穴,過陰毛沿腹部、循腹中線上行直達咽喉,過下頦環唇入眼眶,止於承漿穴。與督脈相交會,全經共24穴。
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胸腹部疾病。
3. 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起於胸部上外側的中府穴,沿上臂內面橈側下行,止於拇指橈側的少商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接。計11穴,左右共22穴。
主治:胸、肺、咽喉疾病,神志病,熱病,以及本經所經過部位的疾病。
4. 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起於示指末端橈側的商陽穴,沿上肢外面橈側上行,經過肩、頸至面部鼻旁的迎香穴止,與足陽明胃經相交接。計20穴,左右共40穴。
主治:頭面、眼、鼻、口腔、喉部疾病,熱病,以及本經所經過部位的疾病。
5. 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側沿眼眶下方的承泣穴,經過顴部,環繞口唇,沿下頜骨向後至下頜關節附近分成兩支:一支經耳前,沿發際,至額角的頭維穴;一支沿頸前、胸腹、下肢脛骨外側前緣下行,止於第二趾外側的厲兌穴,與足太陰脾經相交接。計45穴,左右共90穴。
主治:頭面疾病,口腔、咽喉疾病,胃腸疾病,癱瘓痿痹,熱病及神志病。
6. 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末端內側的隱白穴,上行至內踝前面,沿小腿內側正中,大腿內側前緣上行,達腹部和胸部的外側,止於胸脅部的大包穴,與手少陰心經相交接。計21穴,左右共42穴。
主治:消化系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內分泌疾病,以及本經所經過部位的疾病。

⑷ 十二經絡的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任脈)處,再向後沿著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上關(足少陽經),沿著發際,到達前額(神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里向下與氣沖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著脛骨外側前線,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飢,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病證。
三、經穴分布
足陽明胃經經穴分布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

⑸ 人體十二經絡的走向和起始點分別是哪裡

人體十二經絡 手太陰肺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系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窩中,沿著前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經過魚際,沿著魚際的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 手腕後方的支脈:從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經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個穴位。 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任脈)處,再向後沿著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上關(足少陽經),沿著發際,到達前額(神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里向下與氣沖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著脛骨外側前線,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飢,口渴,咽喉腫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病證。 三、經穴分布 足陽明胃經經穴分布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 足太陰脾經 一、經脈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過大趾本節後的第一跖趾關節後面,上行至內踝前面,再上腿肚,沿著脛骨後面,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面,經膝股部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聯絡胃,通過橫膈上行,挾咽部兩旁,連系舌根,分散於舌下; 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 手少陰心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系的部位),通過橫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的脈:挾著咽喉上行,連系於「目系」(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脈: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部(極泉),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後面,到達肘窩,沿前臂內側後緣,至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沿小指內側至末端(少沖),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側面的尺側緣和小指的橈側端。起於極泉,止於少沖,左右各9穴。 手太陽小腸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於小指外側端(少澤),沿著手背外側至腕部,出於尺骨莖突,直上沿著前臂外側後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沿上臂外側後緣,出於肩關節,繞行肩胛部,交會於大椎(督脈),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臟,沿著食管通過橫膈,到達胃部,屬於小腸; 缺盆部支脈:沿著頸部,上達面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聽宮); 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於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而又斜行絡於顴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經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痛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指、掌尺側、上肢背側面的尺側緣,肩胛及面部。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穴。 足太陽膀胱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頦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里聯絡於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後,沿著肩胛部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於膀胱; 腰部的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腘窩中; 後項的支脈:通過肩胛內緣直下,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沿著大腿後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腘窩中。從此向下,通過排腸肌,出於外跟的後面,沿著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血丑,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眼眶,頭,項,背腰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外側及小趾末端。起於睛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足少陰腎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腘窩的內側,向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長強,屬督脈),屬於腎臟(腧穴通路:還出於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線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開2寸,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的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入肺中,沿著喉嚨,挾於舌根部; 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流注於胸中,與手 厥陰心包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血,氣喘,舌干,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病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足心,內踝後,跟腱前緣,下肢內側後緣,腹部,胸部。起於湧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穴。 手厥陰心包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脈:沿著胸中,出於脅部,至腋下三寸處(天池)上行到腋窩中,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和手少陰之間,進入肘窩中,向下行於前臂兩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著中指到指端(中沖); 掌中支脈:從勞宮分出,沿著無名指到指端(關沖),與 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乳旁,上膠掌側面中間及中指末端。起於天池,止於中沖,左右各9穴。 手少陽三焦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向上出於第四、五掌骨間,沿著腕背,出於前臂外側橈骨和尺骨之間,向上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達肩部,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向前進人缺盆部,分布於胸中,聯絡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從胸直上,出於缺盆部,上走項部,沿耳後向上,出於耳部上行額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頰部,到達眶下部; 耳部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於面頰部,到達目目外眥(絲竹空之下),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穴分布在無名指外側,手背,上肢外側面中間,肩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起於關沖,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穴。 足少陽膽經 一、經脈循行 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 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的脈:下行腋部,沿著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面,直下到達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一、二跖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目外眥,顳部,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穴。 足厥陰肝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面,上行膝內側,沿著股部內側,進入***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布於脅肋,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 (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目系」的支脈:下行頰里,環繞唇內; 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通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等。起於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

⑹ 十二經絡都包括什麼

十二經絡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面,上行膝內側。

沿著股部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布於脅肋,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 (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

(6)面部鼻背兩側是什麼經絡擴展閱讀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⑺ 臉部主要的穴位是什麼

臉部的主要穴位就是太陽穴,然後還有關於眼睛的幾個穴位,睛明穴,四白穴,魚腰穴等

⑻ 鼻子兩側是什麼部位

鼻子兩側的部位叫做鼻翼,由皮膚、皮下軟組織及軟骨組成,像鳥的雙翼一樣,所以叫做鼻翼。鼻子是面部的重要組成部分,鼻子可以分為鼻根、鼻樑、鼻尖、前鼻孔、鼻背、鼻唇溝、鼻翼這幾部分,協調合作,共同發揮出鼻子的生理作用

⑼ 經絡按摩手法

經絡按摩是嚴格依據中醫經絡學原理進行診療的按摩醫術。醫生通過經絡辨證,進行診斷,然後通過走經行絡的手法按摩,進而通調任督二脈(古稱小周天)和十二經(古稱大周天)的按摩方法。從性質上來說,經絡按摩屬於中醫外治范疇。從按摩的屬性上,經絡按摩屬於中華按摩醫學的原始主流。

經絡按摩源自《黃帝內經》。《素問》中的《異法方宜論》以專論的形式,從醫學地理學的廣闊視野闡述了中醫各種治法的由來。其中,按摩從中央出。按摩療法產生於中原地帶是因為:「中央者,其地平認濕,天地所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瘺、厥、寒、熱,其治宜引導按蹺。」《靈樞·刺節真邪篇》說:「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卧,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及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內經》中對經絡按摩治療疾病的闡述,介紹了操作方法,對其挾、按、卷、切的手法和「推而散之」的原理都兼而論之。

1.頭部按摩

具有醒腦開竅的功能,可治療頭痛,預防老人痴呆症及增加腦細胞的活動。

(1)以雙手拇指及其他四指的指腹從前發際處以按壓方式推至枕部的風池穴,平時也可以用梳子做同方向的梳頭數次。

(2)按揉枕部穴位雙手拇指按揉兩側風池、風府穴,至有酸脹感為宜。

(3)拿捏頸項部以示指、中指、無名指配合手掌對頸部作拿捏的動作,並向下拿捏至肩部。

2.眼面部按摩

對於長時間做近距離工作的人,可以消除或減輕眼部疲勞,並可預防眼睛視力的減退及眼袋的產生。

(1)眼眶部按摩雙手示指或中指分推眉毛,由眉頭部的攢竹穴推至眉尾部的絲竹空穴。再由雙手拇指及示指、中指按揉眼眶內的睛明穴後,循著上、下眼眶推至尾部的瞳子骨穴,上下重覆進行數次,至整個眼眶都有酸脹感止。

(2)按揉太陽穴及鼻旁的迎香穴再將雙手掌心搓熱後,掌心貼著前額,用點力向下擦到下頦處,若有鼻病、感冒、流鼻涕或鼻塞者,可順便以中指由迎香穴向上擦至鼻根處,反覆連續約10次。

(3)舌頭頂住上顎部下牙往上作叩齒動作連續20次。

3.耳部按摩

耳朵的穴道跟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有密切的關系,按摩耳朵除了可加強臟腑的功能外,還可預防聽力的減退及耳鳴。搓揉耳朵,雙手拇指及示指彎屈後,作上下搓耳動作,至耳朵紅熱為宜。

4.四肢保健按摩

加強手腳的新陳代謝,治療酸痛,並可預防手肘、膝蓋的退化。

(1)從肩部向手臂拿捏,按揉手三里、曲池、曲澤等穴。

(2)互捻雙手示指,搓熱手掌、手背至熱為宜。

(3)按揉大腿、膝關節、拿小腿的腓腸肌。點按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等穴,至酸脹感為宜。

(4)一手抓腳踝部,一手抓腳趾頭,做旋轉踝關節的動作,20~30次。

(5)推湧泉:快速用力擦熱腳底,可加強腎功能,防止腳底冰冷。

5.腰部保健按摩

雙手握拳,用拇指指掌關節在腰部作旋轉用力按揉,再以手掌部用力上下擦動,至腰部發熱為止。並可做些彎腰、旋轉腰部的動作,以鍛煉腰部肌肉。

6.加強腸胃功能

(1)摩腹將雙手掌心搓熱後,一手掌心貼在肚臍上,以肚臍為圓心,以順時針方向作柔和的摩腹動作,持續2~5分鍾。

(2)擦腹雙手從肋骨下緣擦至小腹部,以腹部發熱為宜。

7.開通閉塞功能

用手指羅紋面著力於面部或肢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下壓的手法,要求按壓方向垂直,力量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刺激充分透達皮下組織的深部。此法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常與揉法合作,稱為按揉法。按法有明顯的開通閉塞作用,可擴張血管改善組織的血液供應,使機體內氧化作用增強,還能消除淋巴管內的瘀滯狀態,增加組織的營養而消除水腫。

注意事項

按摩時,必須注意如下幾點:

1.明確診斷,選用穴位,確定手法,做到心中有數,考慮全面,有中心有重點。

2.根據不同疾病與按摩部位的不同,採用合適的按摩體位。這個體位要使病人舒適,治療方便,有利於各種手法的操作。不論是自我按摩或由別人按摩,都要注意。

3.按摩的操作程序、強度、時間,需根據病人的全身與局部反應及治療後的變化隨時調整。並應掌握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

4.做好病人的解釋工作,囑病人不要緊張,肌肉要放鬆,呼吸自然,寬衣松帶。做腰背和下腹部的按摩,應先排空大小便。病人在過飢、過飽以及醉酒後均不適宜按摩,一般在餐後2小時按摩較妥。

對病人要耐心、認真、親切、負責,使病人對醫生既信任又能配合治療。自我按摩時也要注意放鬆和時間安排。

閱讀全文

與面部鼻背兩側是什麼經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9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7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52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84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7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14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86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8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9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7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94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6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8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82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6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53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6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90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93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