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面癱的典型表現有哪些
面癱的典型症狀,「楊以寧」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第一個就是額紋,有的患者會出現消失、變淺,一般是單側的。第二個就是眼眉毛,眉毛一邊高一邊低。第三個就是眼瞼,眼瞼閉合不全,下眼瞼下垂。第四個就是面部感覺異常、麻木,對疼痛的敏感性差。第五個就是鼻唇溝變淺,嘴角歪向健側,露牙齒功能減退。第六個就是鼓腮,我們叫鼓腮實驗,簡單來說就是把嘴巴盡量的閉攏,然後吹氣的時候漏氣,有大部分患者也會出現吃東西的時候會患側夾飯,夾食物。
㈡ 面神經損傷的臨床表現
⒈區域癱瘓症狀
面神經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可以分為額、眶周、面中和口周4個區域局部的症狀,也可表現為同側全部顏面肌肉癱瘓。額肌麻痹可致不能皺眉,眉毛較健側低,眼裂變大,額紋變淺或消失。眼輪匝肌麻痹時可引起眼瞼閉合無力,當用力閉眼時眼球向外上方轉動,鞏膜暴露。頰肌癱瘓時引起閉嘴時口角下垂,鼓腮漏氣,鼻唇溝變淺,不能吹口哨,吃飯時食物存於頰部與牙齦之間。面癱恢復期可出現患側的連帶運動或過度運動。
⒉面癱分類
根據面神經受損的程度,可分為完全性面癱和不完全性面癱;根據損傷後的可恢復情況分為暫時性面癱和永久性面癱;根據其病程分為早期面癱和晚期面癱。不同類型的面癱臨床表現在部位和程度上相應不同。
⒊不同時間面神經損傷的特點
(1)傷後的早發性面癱提示面神經挫傷或裂傷,多為完全性面癱。
(2)延遲至傷後5~7天出現的遲發性面癱,常為面神經受壓或周圍水腫所致,預後相對好。
⒋不同部位面神經損傷特點
(1)顱外段損傷者主要表現為同側表情肌麻痹和角膜反射消失。
(2)在莖乳孔以上累及鼓室支神經者可有舌前2/3味覺障礙和患側唾液分泌減少。
(3)面神經管垂直段更高部位受損和出現聽覺過敏。
(4)膝狀神經節以前受損可有同側淚液分泌減少或停止、眼結膜乾燥。
(5)內耳道或橋小腦角段損傷可引起耳聾、眩暈等症狀。
(6)腦干內段損傷常伴隨外展神經麻痹和對側肢體偏癱,稱MillardGubler綜合征。
⒌其他
面神經損傷還可伴有外耳道出血和腦脊液耳漏。
㈢ 面神經症攣怎麼治療
面神經痙攣在醫學上的稱呼是面肌痙攣,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確,可能和面神經興奮性增高有關,治療上有以下幾種方法:1、口服葯物治療,可以使用硫必利、氯硝安定、卡馬西平,這些葯物都能夠減輕痙攣的症狀,但是一般不能將疾病徹底治癒,可以同時口服維生素B1、維生素B12、甲鈷胺、胞磷膽鹼鈉膠囊或者艾地苯醌,能夠營養神經、改善線粒體能量供應,可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2、肉毒素注射,當葯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使用肉毒素皮下注射,療效一般能夠維持3-6個月,但是反復注射可能會引起面癱;3、手術治療,手術進行神經節阻滯或者神經切斷術能夠徹底治癒面肌痙攣,但同時會引起嚴重的面癱,副作用較大,只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選擇。
㈣ 面神經損傷會造成什麼症狀
如果有過顱腦創傷或者是在做手術的過程中存在神經損傷的話,容易造成面部神經損傷,面部神經損傷會使得患者出現面容的改變,甚至還會造成面癱,出現面部神經損傷應該盡早診斷盡早治療,除了剛剛提到的較為明顯症狀之外,面部神經損傷還有哪三個症狀呢?
1、面部神經損傷之後,患者最典型的症狀就是額頭、眼睛、鼻子、唇部等幾個表情肌的運動功能嚴重喪失,因此患者沒有辦法精確的做到某些表情甚至在外表上會出現表情怪異的症狀。幾個表情肌的配合也會出現過於紊亂的情況,因此也會不自覺地出現面部跳動。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眉毛兩側高低不同,面部肌肉局部出現麻痹、無法做出皺眉瞪眼等動作。
2、面部神經損傷之後,患者的面部會出現過於浮腫的情況,甚至會因此而導致眼底滲血。建議可以採用高壓氧的方法來改善神經纖維的缺氧狀態,同時通過高壓氧也能夠緩解水腫,增強細胞的吞噬能力,使得面部的神經控制功能逐漸得以康復。
3、患者如果出現了面部神經損傷,咀嚼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受傷之後面部的肌肉以及頜骨的肌肉能力幾乎完全喪失,所以吃飯的時候無法咀嚼。說話的時候也會存在流口水和嘴角下鼓腮漏氣和發音不清的情況。
出現面部神經損傷,建議可以採取保守治療,比如可以服用激素類的葯物來減輕水腫,幫助神經的恢復,或者也可以使用維生素b1和b12等神經類的營養葯物來輔助治療。如果通過保守療法不奏效的話,則需要通過手術治療,如採用面部神經減壓術,或者是面部神經吻合或移植手術來進行治療。系統的治療之後,面部神經損傷一般能夠收到不錯的效果。
㈤ 面癱症狀
1 症狀體征
臨床可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兩大類型
1.中樞性面癱 系對側皮質-腦橋束受損所致,因上組面肌末受累,故僅表現為病變對側下組面肌的癱瘓,並常伴有該側的偏癱。
2.除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主要有以下幾種,主要病因可參見表2。
(1)Guillain-Barré綜合征(腦神經型):可出現周圍性面癱,但病變常為雙側,多數伴有其他腦神經損害。腦脊液可有蛋白(增高)細胞(正常或輕度高)分離現象。
(2)腦橋病變:因面神經運動核位於腦橋,其纖維繞過展神經核。故腦橋病損除周圍性面癱外,常伴有腦橋內部鄰近結構的損害,如同側外直肌麻痹、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等。
(3)小腦腦橋角損害:多同時損害同側第Ⅴ和Ⅷ對腦神經以及小腦和延髓。故除周圍性面癱外,還可有同側面部感覺障礙、耳鳴、耳聾、眩暈、眼球震顫、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表現。
(4)面神經管鄰近部位的病變:如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骨骨折等,除周圍性面癱外,可有其他相應的體征和病史。
(5)莖乳孔以外的病變:因面神經出莖乳孔後穿過腮腺支配面部表情肌,故腮腺炎症、腫瘤、頜頸部及腮腺區手術均可引起周圍性面癱。但除面癱外,常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特徵性臨床表現,無聽覺過敏及味覺障礙等。
面神經麻痹的體征分為運動、分泌和感覺3類。常急性發病,病側上、下組面肌同時癱瘓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病側外耳道和(或)耳後乳突區疼痛和(或)壓痛。
上組面肌癱瘓導致病側額紋消失,不能抬額、蹙眉,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閉眼時眼球向上方轉動而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因眼輪匝肌癱瘓,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滲出眼外。
下組面肌癱瘓表現為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嘴被牽向病灶對側,不能撅嘴和吹口哨,鼓腮時病側嘴角漏氣。由於頰肌癱瘓,咀嚼時易咬傷頰黏膜,食物常滯留於齒頰之間。
嚴重損傷者,面肌麻痹顯著,甚至見於面部休息時。病人下半部面部肌肉鬆弛、面紋消失,頸闊肌裂隙較正常寬,面肌和頸闊肌隨意和協同運動完全性消失。當病人試圖微笑時,下半部面肌拉向對側,造成伸舌或張口時出現偏斜的假象。唾液和食物聚集在癱瘓側,病人不能閉眼,隨閉眼動作可見眼球向上、並略向內轉動。當病變位於周圍神經至神經節時,淚腺神經失去作用,不能通過眼瞼運動將眼淚壓進鼻淚管,導致結合膜囊內眼淚聚集過多。因上眼瞼麻痹,角膜反射消失,通過眨動另一側眼瞼才表明存在角膜感覺和角膜反射的傳入部分。
若病變波及鼓索神經,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
若鐙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時,除味覺障礙外,還可出現同側聽覺過敏。
若膝狀神經節受累(多為帶狀皰疹病毒感染),除面癱、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還有同側唾液、淚液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後疼痛,外耳道及耳郭出現皰疹,稱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 Hunt』s syndrome)。總體講Ramsay Hunt綜合征的面神經麻痹比Bell麻痹預後差,約66%的患者不完全性麻痹可完全恢復,而僅10%的完全性麻痹患者恢復了正常的面部功能。預後差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耳部疼痛的程度、面神經麻痹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的、面神經麻痹與皰疹同時發病。
盡管面神經也傳導來自面肌的本體感覺和來自耳翼、外耳道小范圍的皮膚感覺,但是很少發覺這些感覺缺失。
面神經部分損傷引起上半面部和下半面部無力,偶爾下半面部比上半面部受累更為嚴重。對側很少受累。面肌麻痹的恢復取決於病變的嚴重性,如果神經已被切斷,功能完全、甚至部分性恢復的機會均很小。多數面神經麻痹的病人可部分或完全性恢復功能,完全性恢復者在休息或運動時,兩側面部表情無區別;部分性恢復者在癱瘓側出現「攣縮」的改變,
表面檢查似乎顯示正常側肌肉無力,隨病人微笑或試圖運動面肌,此不正確印象更加明顯。
㈥ 面部癱瘓有什麼症狀
面癱又叫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就是面部肌肉癱瘓。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經中風而引起的。主要表現為面部肌肉運動受到障礙。 面癱的臨床表現臨床主要為雙側一重一輕型面肌癱瘓,表現為不能蹙額與皺眉,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畏光,流淚及Bell現象。口角歪向較健側,鼓腮時從重病側漏氣,漱口時從重病側漏水,流口水,進食時食物停留於重病側牙頰之間。單側型面癱較少見,其臨床症狀和雙側一重一輕型相似。中醫稱之為口歪眼斜,俗稱吊線風、瞄準風(就像木工吊線,士兵瞄準一樣)。如雙側同等程度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則面無表情,不會笑,雙眼不能閉嚴,口唇不能閉嚴,進食時腮內存留食物,言語不清。中醫稱之為全面癱,俗稱植物癱、傻癱。此三種周圍性面癱起病急,多數是在清晨洗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發現,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其是單側型和雙側一重一輕型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其輕重程度會相互轉換;或原發病側肌肉已萎縮,較健康一側開始癱瘓。這就是常見的口角先歪向一側,後來又歪向另一側的道理。另外,還有慢性外中風,不屬於周圍性面癱,面肌並不癱瘓,口不歪,眼也不斜,表現為頭疼、頭緊、耳後疼、耳後緊、頸疼、肩疼、背疼、腰疼、腿疼、腳手發涼、背涼、半身涼、半身緊、面涼、面疼、面緊、面麻、面癢、面抽搐、面痙攣、怕涼、怕風等不適感。也屬外中風范疇,要比急性面癱好治的多,但如治療不當會遷延多年不愈或導致慢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發病原因多數是脈絡空虛,感受風寒。其次是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再次是七情過極(喜,怒,憂,思,悲,恐,驚),還有內囊受損,顱內出血,顱內腫瘤,感染(如腦膜炎),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腫瘤(如聽神經瘤),外傷(如碰摔傷),中毒(如酒精),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營養缺乏(如維生素B族),免疫障礙,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等諸多因素。特別的,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有:掏耳朵、剔牙、飲酒和正在大出汗時突然受涼。 1)以顏面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常見病,叫面神經麻痹,又稱為面癱。以其損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 1.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是指病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當一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時,引起的面神經麻痹,又稱為核上性面神經麻痹。 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俗稱「歪嘴」)。病變可位於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腦橋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表現為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嘴歪眼斜、眼睛流淚等,可伴有聽覺改變、舌前2/3的味覺減退及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 2)面癱手術監測效果更佳 人必須具備正常的面神經,才能夠擁有各種表達內心感受的豐富表情。而發生面癱則會令人額紋消失,不能或無力抬眉、閉眼,嘴角歪向一側,說話不清晰,喪失表現表情的能力。據介紹,一部分面癱經過葯物治療可以恢復,而另一部分面癱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因此,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對面癱患者而言,意義重大。在進行治療前先使用面神經監測儀對面神經術後功能進行評估,而通過面肌電圖判斷面神經受損程度,可以較明確地判定哪些病人需要手術,哪些病人需要服葯保守治療,而且在手術中也可以使用面神經監測來幫助施行相應的面神經手術。一般來說,如果早期經過正規治療,幾乎所有的面癱病人均能夠痊癒。 3)如何做好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護理 面神經麻痹一方面可在家中服葯治療,另一方面需去醫院進行綜合治療。 急性期應適當休息,面部要持續保暖,外出時可戴口罩,睡眠時勿靠近窗邊,以免再受風寒。有咽部感染時應同時口服抗生素治療。服用強的松者要嚴格按醫囑執行,不可隨意增減葯量,並注意觀察有無副作用。 急性期患側面部用濕熱毛巾外敷,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鍾。可指導病人對鏡按摩癱瘓的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鍾。由於本病使病側眼睛不能閉合,所以在睡眠和外出時應戴眼罩,並用抗生素眼膏塗眼,以保護角膜及預防結膜炎。進食後要及時漱口,清除患側頰齒間的食物殘渣,保持口腔清潔。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軟食,禁煙、酒,忌食刺激性食物。 4)中葯治療 1.「三白五蟲湯」除「面癱」 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口眼歪斜」,是神經內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症狀為突然一側面肌癱瘓,眼皮不能閉合,流淚,面部表情動作消失,說話發音不清,吃飯時漏飯、漏水,額紋消失,不能做皺眉、皺額、鼓腮、示齒和吹口哨等動作,鼻唇溝變淺。患者閉眼時,患側眼球轉向外上方,常露出白色鞏膜。風濕、中耳炎、腦部疾患及風邪侵襲、突受寒涼等均可引發本病。 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本病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侵襲,以致經氣阻滯,氣血不和,瘀滯經脈,而導致經絡失於濡養,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生本病。筆者自擬「三白五蟲湯」治療面神經麻痹,屢用屢驗,一般服葯10--15劑即可治癒。患者不妨一試。 葯物組成: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蠶15克,蟬蛻15克,炒地龍15克,全蠍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鉤藤20克,黃芪30克,蜈蚣(另包)2條。 用法:上葯除蜈蚣外,水煎兩次對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蜈蚣放瓦上焙焦,研為細末,分2次用葯湯沖服。 「三白五蟲湯」選用防風、白芷、白附子、鉤藤可祛風散寒,增加組織代謝,減輕炎症和水腫,促進血液循環暢通;用「五蟲」(即蜈蚣、全蠍、僵蠶、蟬蛻、地龍)祛風通絡,加快經絡氣血運行;用白芍、川芎養血活血祛風;黃芪益氣扶正祛風。諸葯相合,使邪去正復,風寒得除,經絡得養,血脈流暢,「面癱」乃愈。 2.近年有醫家根據面神經周圍水腫受壓迫的病理改變,主張清熱解毒以消除局部水腫,提高了療效。凡面神經炎具有咽痛紅腫或耳後莖乳突壓痛者均可服用本驗方: ①取金銀花、生石膏、板藍根、蘆根、玄參各30克,連翹25克,生地黃、大青葉、地丁各20克,牛蒡子15克,薄荷、山豆根、生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發病1周內服用為好。 ②恢復期及後遺症期,一般指發病2周以後,則可選用: 用生地黃30克,川芎、生黃芪各15克,當歸、僵蠶、地龍、赤芍各12克,紅花10克,全蠍6克。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③除內服葯外,還可以配合外用葯提高療效。急性期取用: A.取黃芪55克,自芥子、白附子、僵蠶、防風、連翹、桅子、桃仁各10克,全蟲6克,蜈蚣3條。 上葯共研細末,外敷時用少許麵粉、雞蛋清、白酒將葯粉拌成糊狀;用紅花油搽劑將陽白、太陽、牽正、顴?、地倉、頰車、風池搓紅;或用熱毛巾敷面部;或用手法將上述穴位按摩後,每穴以6克左右的葯物置於直徑5厘米的傷濕止痛膏上或膠布上,將葯固定並貼於穴位上。敷葯後面部即有緊抽、牽拉、發熱的感覺,一般持續2--4小時。每日更換一次,十天為一療程,以痊癒為度。恢復期可取嫩桑技30厘米,槐枝60厘米,艾葉、花椒各15克,煎湯頻洗面部,先洗患側,後洗健側,療效可靠。 B.用皂角末,蓖麻子仁適量,混合搗成湖狀,睡前--左邊斜貼右邊,右邊斜貼左邊。每晚用一次,堅持一周特效。本方治口歪眼斜。 5)平時應注意預防,保持精神愉快,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夜間避免受冷風侵襲。一旦患病要注意防護,冷天外出戴口罩,眼睛閉合不好時應戴眼罩,以防角膜受傷。常用熱水洗臉,井經常按摩局部穴位,進行必要的表情肌訓練。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
麻煩採納,謝謝!
㈦ 面部神經炎有什麼症狀
面神經炎是神經內科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青壯年發病率較高,患者一般表現為面癱,可以出現病變側額紋消失,鼻唇膏變淺,口角向病變側歪斜,眼瞼閉合不全。同時出現吹口哨,使病變側漏風,也可能會出現舌前2/3味覺減退或者是消失。
「活絡修復」在中醫辯證論治的基礎上,通過調動人體的經絡,達到扶正、行氣活血、通絡驅痹的作用,從而使神經細胞活躍、加快血液循環、提高免疫機能,促進對神經細胞組織的修復、調節神經系統功能、修復受損神經,初步控制病情,讓面神經炎的症狀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並達到逐漸好轉的目的。
㈧ 面神經損傷最常見的表現有哪些呢
面神經損傷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揭秘面神經損傷的4個表現
核心提示: 面神經損傷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兩類,不同類型的面神經損傷患者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也是不同的,一些其他疾病所導致的面神經損傷患者往往會出現腦腫瘤、顱底腫瘤、顱神經炎症等,而外傷引起面神經損傷患者則會出現口眼歪斜,流口水的症狀,我們應該要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
面神經損傷在臨床上也被稱為面神經麻痹,這一疾病屬於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並且面神經損傷這一疾病不受年齡的限制,可以發生在如何年齡階段,因此,我們大家應該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那麼 ,面神經損傷的臨床症狀表現有哪些呢?
1、面部表情肌癱瘓。一些周圍性面神經損傷患者往往會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障礙為主要特徵,其中比較多見的就是病側的面部表情肌出現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也有的患者會有鼻唇溝平坦、口角下斜的現象。
2、不自覺的流口水。在患有面神經損傷以後,患者在微笑或者是在說話的時候,一般都會發生口角下垂,面部歪斜的現象,在進食的過程中,食物的殘渣常常會大量滯留在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不自覺的流出來的症狀表現。
3、口眼歪斜。在受到病毒或者是其它一種因素感染之後,面神經損傷患者在局部的面神經還會伴有充血,水腫等一些面神經功能缺損,其中比較常見的臨床症狀就是口眼歪斜,患者會突然出現有張口嘴歪,眼睛閉合不全等一系列症狀。
4、淚液大量外溢。在患病期間,面神經損傷的患者還會發生有淚點隨下眼瞼外翻,使淚液不能正常的引流而出血大量外溢的症狀,這主要是由於面下半部的肌肉神經損傷所導致的。
面神經損傷發生以後,患者朋友一般都可能會出現面部肌肉癱瘓的症狀,也有的患者會出現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等一些不良反應,在發現有這些症狀到時候,建議患者朋友應該要保持足夠的警惕,及時的到醫院進行檢查,一般情況下,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使用一些營養神經的葯物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