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線蟲角質層是什麼樣的

線蟲角質層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2-08-01 21:55:15

『壹』 根結線蟲是什麼樣子的

根結線蟲雌雄異體。幼蟲呈細長蠕蟲狀。雄成蟲線狀,尾端稍圓,無色透明,大小1.0~1.5×0.03~0.04毫米。雌成蟲梨形, 多埋藏在寄主組織內,大小0.44~1.59×0.26~0.81毫米。

該種雌蟲會陰區圖紋近似圓形,弓部低而圓,背扇近中央和兩側的環紋略呈鋸齒狀,肛門附近的角質層向內折迭形成一條明顯的折紋和肛門上方有許多短的線紋等特徵與本屬已記載的其他根結線蟲的會陰區圖紋顯著不同。

此外,具有比一般根結線蟲較長的侵襲期幼蟲。雌蟲、雄蟲和幼蟲的口針較長;背食道腺開口離口針基部球較遠;雌蟲排泄孔位置偏後等與近似種M.incognita不同。卵囊通常為褐色,表面粗糙,常附著許多細小的砂粒。

(1)線蟲角質層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根結線蟲的繁殖:

根結線蟲完整生活史需經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田間以卵或其它蟲態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內無寄主植物存在的條件下,可存活3 年之久。氣溫達10℃以上時,卵可孵化,幼蟲多在土層5~30cm 處活動。

根結線蟲在溫室一年發生10 代左右,每個雌蟲產卵300~800 粒。溫度25~30℃時,25 天可完成一個世代,適宜土壤濕度40%~70%,適宜土壤酸鹼度PH4~8。土溫高於40℃或低於10℃很少活動,致死溫度55℃,10 分鍾。

二齡幼蟲為根結線蟲的侵染齡,通常由植物的根尖侵入,通過擠壓細胞壁間的空隙在細胞間運動,完成對植物的侵染,並刺激寄主細胞加速分裂,使受害部位形成根瘤或根結。

『貳』 線性結構的基本特徵

1.外形
身體大多呈圓柱形,細長,兩端略尖,故又稱圓蟲,但也有極少數為橄欖形或卵形。線蟲的大小變化很大,自由生活的一般其長度不超過1mm,最大者如某些海產種類也不過50 mm,寄生生活的線蟲大小差異卻很大,小的僅和自由生活的相似,大的其長度可超過1m,如寄生在豬體內的腎膨結線蟲。體前端有口,近後端腹面有肛門,身體的外面,一般可辨出4行縱行的線,在背方的稱背線,腹方的稱腹線,在兩側的稱側線。此外,各種線蟲的體表無纖毛而常具各種乳突,有感覺的功能,其存在和形狀是分類的重要依據。
2.體壁及假體腔
線蟲的體壁由外向內包括角質層、表皮層(或稱下皮層)和肌肉層,又統稱為皮肌囊。在皮肌囊和消化道之間的空腔便是假體腔,是胚胎發育中的囊胚腔,假體腔沒有由中胚層形成的體腔膜所包圍,因此和高等動物的真體腔不同,有的又稱之為原體腔。假體腔內充滿體腔液,可將腸道吸收的營養運送至身體的各部分,因此在生理上有類似循環的功能。假體腔無孔道與外界相通,因此體腔液有支持身體內部保持一定的膨壓的作用,使身體具有一定的形狀。
3.消化系統
線蟲的消化管分為前腸、中腸和後腸3段。前腸包括口、口腔、咽(食道),是外胚層由原口的部分內陷而成;中腸緊接前腸的下端,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由內胚層組成;後腸包括直腸和肛門,由身體後端外胚層向內陷而成。線蟲的消化管有口有肛門,為完全消化系統,食物經口、咽、腸、直腸,再由肛門排出,使消化和吸收後的食物不再與新進入的食物相混合,這比不完全消化系統更完善、更高度分化,在進化上有很大的意義。
4.排泄系統
線蟲的排泄器官為原腎細胞或排泄細胞,無纖毛或鞭毛,由一種腺細胞組成,分為兩個類型:一是腺型,另一個是管型。腺型是原始類型,如海產自由生活的種類,可以由1個或之個腺細胞組成,位於咽和腸交界處,開口於神經環附近的排泄孔;管型通常為營寄生生活的種類,如鉤蟲其2個腺細胞還各向後伸出一條長管,而兩細胞之間又互有管道相連,並由一共同的排泄孔通於體外。由此可見管型的排泄器官也是由腺型演變而來,它們都是由外胚層細胞形成,也可以把它當作為一種原腎。
5.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
線蟲的中樞神經系統在前端有環繞著咽的圍咽神經環和與其相連的側神經節和腹神經節等。由圍咽神經環向前發出6條神經通向前端的感覺乳突,向後發出6條神經索,即1條背神經索,1條腹神經索,2條背側神經索,2條腹側神經索,其中以背、腹2條神經索最為發達。所有的神經索都是嵌在表皮中的,背神經索和腹神經索則分別嵌在表皮向內凸出的背線和腹線中。
在線蟲的體表上常有司感覺的乳突。此外在前端常有頭感器,在尾端有尾感器,寄生的種類頭感器遲化,尾感器發達,並常為分類學上的重要特徵。乳突和頭、尾感器都有神經與圍咽神經環或神經索相連。
6.生殖系統
線蟲絕大多數為雌雄異體,某些陸生小桿線蟲和許多植物線蟲為雌雄同體,還有的線蟲只有雌蟲,未發現雄蟲,而營孤雌生殖。一般線蟲不但雌雄異體,而且常雌雄異形;通常雄蟲較小,末端捲曲,有的末端還具有角質傘狀構造,稱為交合傘或尾傘,並常有交合刺囊及交合刺;雌蟲較大,末端不彎曲,也無交合傘等結構,陰道開口於腹中線上的雌性生殖孔。線蟲的生殖系統是2條或1條連續的管,雄性的管,從末端到生殖孔,可分為精巢、輸精管、儲精囊和具肌肉的射出管,射出管與消化道末端相連,又稱為泄殖腔;雌性的管道通常是雙管形,即每一管從末端到生殖孔均為2條,依次為卵巢、輸卵管、子宮,兩條子宮相合即為陰道。
7.發育
線蟲的發育分為卵、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卵多為卵圓形,卵殼的結構較復雜,剛排出的卵,其成熟的程度常隨種類而異,如蛔蟲卵剛排出時只是在單細胞期,鉤蟲卵則常為4個細胞期,豬腎蟲則為多細胞期,蟯蟲卵則為幼蟲期。還有一些種類,如醋線蟲、絲蟲、旋毛蟲等,從母體生殖孔產出已是幼蟲了,即所謂卵胎生。在臨床上常可根據蟲卵的形態特徵,用以診斷寄生蟲的種類。有的線蟲是直接發育的,幼蟲和成蟲的形態除大小不同、生殖器官成熟程度不同外,無甚差別,而有的線蟲是間接發育的,其幼蟲也有各種不同的類型。

『叄』 秀麗隱桿線蟲的形態特徵

長度約1mm,通身透明,纖細身軀。生活在溫度恆定的環境。它是唯一一個身體中的所有細胞,能被逐個盤點並各歸其類的生物。
C. elegans呈蠕蟲狀(vermiform)、兩側對稱(bilateral symmetry),體表有一層角質層(cuticle)覆蓋物,無分節(segmentation),有四條主要的表皮索狀組織(epidermal cord)及一個充滿體液的假體腔(pseudocoelom),以微生物(microorganism)為食,如埃希氏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C. elegans基本解剖構造包括一個口、咽、腸、性腺,及膠原蛋白角質層(collagenous cuticle)。有雄性及雌雄同體(hermaphrodite)兩種性別,雄性有一個單葉性腺(single-lobed gonad),輸精管,及一個特化為交配用的尾部。雌雄同體有兩個卵巢、輸卵管、藏精器,及單一子宮。絕大多數個體為雌雄同體,雄性僅佔0.05%。生命周期:雌雄同體個體產卵孵化後,經歷四個幼蟲期(L1-L4)。當族群擁擠或食物不足時,C. elegans會進入另一種幼蟲期,叫做dauer幼蟲。Dauer能對抗逆境,而且不會老化。雌雄同體個體在L4期生產精子、並在成蟲期產卵。而雄性也能使雌雄同體受精,雌雄同體會優先選擇雄性的精子。在實驗室20 °C的環境下,C. elegans平均壽命為二、三周,而發育一個世代僅約為4天。
C. elegans有五對常染色體(autosome)和一對性染色體(sex chromsome)。是一個染色體數很少的二倍體。

『肆』 爬行動物有角質的鱗片或甲,蛔蟲有角質層,貌似都很強調「角質」,這個角質到底是什麼

一些陸生脊椎動物表皮的最外層,由角質化的上皮細胞組成,在無脊椎動物中,這層細胞為單層,表面有細胞分泌的角質膜,如蛔蟲,有的如節肢動物,形成外骨胳,具有保護功能。在脊椎動物為多層細胞組成,最外層的細胞也分化出角質層,可防止水分散失。角質層的細胞都含有蛋白質(角蛋白),細胞透明,失去生命,均有保護機體內部結構的功能。

你所說的爬行動物和蛔蟲的情況均在上述內容中,其中爬行動物屬於脊椎動物。

『伍』 我的愛犬眼睛裡生了一種白色的蟲子,這是什麼蟲子,怎麼治療,非常緊急。謝謝大家

1、嗜吃三分熟牛排的王先生,視力漸進性模糊,就醫才發現,眼內長滿了弓漿蟲,醫生懷疑他是吃了遭弓漿蟲污染的生肉,間接使眼睛遭受蟲體入侵,差點就瞎了眼。

住家附近有許多野貓的陳小姐,她的視力在兩個月內,從1.0驟降到0.1,四處訪醫後,才被榮總診斷出來,此時弓漿蟲造成其視網膜結疤,治療後視力不到0.1。

台北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張由美表示,弓漿蟲體與囊胞常隨著貓排泄物、污染食物、肉品,使食入人們成為中間宿主。一旦確定弓漿蟲侵犯眼睛,療程中除消炎類固醇葯物外,還需口服抗寄生蟲葯物六周,才可望殺死弓漿蟲。

2、弓漿蟲(Toxoplasmosis)是一種單細胞原蟲,蟲體形狀像香蕉,寄生在許多溫血動物體內,其是鼠類和鳥類。
弓漿蟲以貓為最終寄生體的寄生蟲,弓漿蟲可以經兩個不同的途徑傳播,第一是受感染動物的肌肉,第二是受感染動物的排泄物。弓漿蟲的卵囊會隨著受感染動物的大便排出體外,而弓漿蟲則會出現在動物的肌內中。
弓漿蟲在貓科動物身上繁殖,蟲卵經由糞便排出,再傳染給其它人畜。
人類受感染的主要途徑是食用未熟的肉類(尤其是羊.豬)生吃蔬菜.此外,弓漿蟲的卵囊可在潮濕泥土中生存數月,所以接觸泥土也是感染途徑之一。

3、概述
線蟲類是假體腔動物中最大的一門,已記錄的種約有15000種,尚有大量種未被定名。絕大多數體小呈圓柱形,因此又稱為圓蟲(roundworm)。絕大多數自由生活的線蟲是小型動物,體長一般不超過2.5mm,多數在1mm左右,陸生的大型個體可長達7mm,海產的可達5cm。但寄生種類最長的可達1m,但其直徑小於2mm。例如寄生於豬體內的膨結線蟲(Dioctophyma)。
線蟲分布廣泛,種內數量很多,生活方式多樣。自由生活的種類廣泛的分布在海洋、淡水及土壤中,甚至海底深淵、沙漠及溫泉都可發現線蟲,有人報導在一平方米的海底泥沙中含有442萬條線蟲,土壤中的線蟲數量也是巨大的。許多線蟲是在動、植物體內營寄生生活,造成人畜重要疾病及農作物的減產。例如小麥線蟲(Anguina tritica),從幼蟲到成蟲寄生在小麥植株上,並在麥穗上形成蟲癭,在其中產卵孵化,每個蟲癭中可有數千至數萬條幼蟲,蟲癭隨麥粒播入土中,幼蟲出來再感染新的小麥。又如鉤吻球頸線蟲(Globoderarostchiensis),根結線蟲(Moloidogyne)分別為害馬鈴薯及煙草根部。許多種線蟲是動物體內的寄生蟲,但尚未發現體外寄生種類。其成蟲與幼蟲均寄生在動物體內,或幼蟲寄生在動物體內,成蟲寄生在植物體內;或成蟲寄生在動物體內,幼蟲寄生在植物體內;或幼蟲期自由生活;或成蟲期自由生活;或直接發育無幼蟲期;具有一個或二個中間寄主;甚至有的種成蟲期寄生生活與自由生活交替出現。所有的這些寄生類型的多樣性說明線蟲類既有較長的寄生歷史,又有較近期的寄生輻射,因此有人提出線蟲寄生現象的發展是與有花植物、昆蟲及脊椎動物的進化相伴隨而發展。
編輯本段主要特徵
◆角質膜(Cuticle)
線蟲體表被有一層角質膜,有保護作用。結構較復雜,可分為三層,其最外層為一層鞣化蛋白質,表現出環紋;中層為均質的,內層為膠原蛋白構成的支持柱層。寄生的蛔蟲類等,其內層由於纖維排列的方向不同,又可分為三層,因此使角質層表現出一定的彈性。
角質層是上皮細胞的分泌物,它限制了身體的生長,因此線蟲在生長過程中經過數次到多次的脫去舊的角質膜,長出新的角質膜,稱之為脫皮。在脫皮前,角質層中有用的物質被蟲體吸收,然後上皮細胞重新分泌新的表皮,使舊表皮與上皮細胞分離,並最後完全脫落,使蟲體得以生長。研究指明,線蟲的脫皮是由神經環上的神經細胞分泌出激素(hormone),激素促使排泄細胞分泌脫皮液,脫皮液可溶解舊表皮而造成脫皮,脫皮現象僅出現在幼蟲期,成蟲僅能增加角質層的厚度而不再脫皮。
◆原體腔
線蟲的體壁由角質層、上皮細胞及肌肉組成,又稱皮肌囊。角質層內為上皮細胞,上皮細胞或界線清楚或為合胞體。在身體背、腹中線及兩側、上皮細胞向內凸出形成4條縱行的上皮索。上皮細胞核僅局限在索中,並排列成行。這4條上皮索在體表明顯可見,分別稱為背線(dorsal cord)、腹線(ventral cord)及側線(lateral cord)。
上皮之內為中胚層形成的肌肉層,線蟲缺乏環肌,只有縱肌,分布在上皮索之間,肌肉為斜紋肌。肌細胞的基部為可收縮的肌纖維,端部為不能收縮的細胞體部,它的功能可能是貯存糖元,核位於細胞體部。細胞體部的原生質延伸形成線狀,分別連接到背索與腹索內的神經上,在那裡接受神經支配。其他動物是由神經發出分支分布到肌肉上進行支配,而不是像線蟲由肌肉延伸到神經處,去接受支配。
線蟲體壁圍成的體腔稱原體腔,又稱假體腔(Pseudocol),是由胚胎地發育時的囊腔發展形成的。原體腔只有體壁中胚層,不具體腔膜(peritoneum),無臟壁中胚層。原體腔的出現,是動物進化上的一個重要特徵。
體壁之內為假體腔,其中充滿體腔液,體腔液內沒有游離的細胞,但有體腔細胞固著在腸壁及體壁上,體腔液除了擔任輸送營養物及代謝物之外,還有抗衡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壓力,起著骨骼的作用。
由於原體腔內充滿了體腔液,致使蟲體鼓脹飽滿,身體難以任意伸縮,只能依靠縱肌收縮,沿背腹向彎曲,作波狀蠕動。所以線蟲的運動是由縱肌的收縮及角質層的彈性改變而共同完成。當背縱肌收縮時,腹面角質層中的纖維拉長,當背縱肌鬆弛時,腹面角質層中的纖維恢復,因此表現出身體背腹方向的蛇行運動。一些種類體表具刺、環等,可做短距離的爬行或游泳運動。
◆發育完善的消化管
線蟲具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門。結構簡單,為一直形管,可分為前腸、中腸和後腸三部分,前腸由外胚層於原口處凹陷形成,內壁具角質膜,分化為口、口腔及咽,中腸由內胚層形成,為消化與吸收的主要部位,後腸由外胚層於胚胎後端內陷形成,內壁具角質膜,包括直腸和肛門。
口後為一管狀或囊狀的口囊(buccal capsule),口囊內壁角質層加厚,形成不同形狀或不同數目的嵴、板、齒等結構,用以切割食物。特別在肉食性的種類較發達。有的種類在口囊中形成一中空或實心的刺,用以穿刺食物或抽吸食物汁液。
口囊之後為咽,咽常形成一個或幾個咽球,由於肌肉細胞的加厚,咽腔在斷面上呈三放形,三放中的一放總是指向腹中線,構成線蟲咽的一個特徵。咽的周圍有成對的咽腺,可分泌消化液,咽腺可開口在咽前端。咽由於很厚的肌肉層,具有泵的作用,可由口抽吸食物進入咽及腸。咽後緊接為中腸,是由單層上皮細胞組成,中腸的兩端均有瓣膜,以阻止腸內食物逆流。中腸後為短的直腸,最後以肛門開口在近末端的腹中線上。線蟲的咽腺及中腸的腺細胞產生消化酶,在中腸內進行食物的消化,並在腸壁細胞內完成細胞內的消化。
食物由口攝入,在中腸中進行細胞外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肛門排出,這樣的消化機能更為完美,是動物進化的特徵之一。
線蟲的食性很廣泛,許多自由生活的線蟲是肉食性的,以小形的動物為食,也有許多種為植食性的,以藻類及植物根部細胞及其內含物為食,還有的種類是細菌及沉積物的取食者,是以溶解的動、植物屍體或有機顆粒為食,它們構成了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細菌及真菌的取食者,在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
◆排泄器管
線蟲的排泄器官屬於原腎型,但結構不典型,無纖毛和焰細胞,但來源上由外胚層形成,從結構與機能上看,類似於原腎系統,因此可看成是一種獨特的原腎管。線蟲的排泄器管可是由腺型和管型2種。
原始的種類只有1—2個大型的腺細胞進行排泄及水分調節,這種腺細胞具有長頸,位於咽的周圍,也稱腎細胞(renette cell),聯合開口在神經環附近的腹中線上,如小桿線蟲。
管型排泄器,多呈H型管,兩個側管在前端以一橫管相連分別位於側上皮索內,最後經過共同的小管以排泄孔開口在前端腹中線上,例如駝形線蟲(Camallanus)。蛔蟲(Ascaris)的排泄管也呈H形,只是橫行管成網狀,側管前端不發達,而且是由一個腺細胞特化形成。線蟲的腺細胞及排泄管中沒有鞭毛或纖毛,不呈焰細胞狀。線蟲的代謝產物主要是氨,可以通過體壁及消化道而排出。
線蟲的排泄器官對維持其體腔液的壓力是十分重要的,水可以通過口及體壁進入體內,過多的水分可通過排泄器官排出。實驗證明:海產的種類可以在氯化鈉的低滲液中進行調節,而不能在高滲液中調節;淡水及陸生的種類相反,維持體腔液低滲於周圍環境;陸生線蟲還可以在高度乾燥條件下,像輪蟲一樣通過失水,降低代謝速率,處於隱生狀態,來渡過乾燥可長達數年之久。
◆生殖
線蟲主要為雌雄異體(dioecious)且異形,雄性個體較小,後端彎曲成鉤狀。,少數種類為雌雄同體(hermaphroditism),如小桿線蟲和植物線蟲;一些種類只有雌蟲存在,未發現雄蟲。
生殖腺為管狀,生殖細胞是由生殖腺中一個大的末端細胞(terminal cell)發生,在其通過生殖腺的過程中,生長成熟。少數線蟲生殖細胞來自整個生殖腺的管壁細胞。 雄性生殖系統通常具有一個精巢,少數種是兩個。後端連接輸精管及其膨大的貯精囊,向後為肌肉發達的射精管(ejaculatory ct),開口到直腸或泄殖腔。射精管周圍有數目不等的前列腺(prostatic gland)。大多數線蟲雄性泄殖腔向外伸出兩個囊,每個囊中有一角質的交合刺(spicule),有肌肉牽引可自由的由泄殖孔伸出體外交配時用以撐開陰門。交合刺的長短、形態因種而異,也是分類標准之一。還有的線蟲交合刺的背壁有角質小骨片,癒合成副刺(gubernaculum),以控制交合刺的運動。
線蟲的精子具鞭毛或不具鞭毛而呈囊狀、球狀等。
雌性個體通常有兩個卵巢少數個體僅一個卵巢,卵巢管長短不等,相對排列或平行排列,卵巢後端為輸卵管、子宮。子宮的上端為受精囊,用以貯存交配後的精子,兩個子宮後端聯合,經肌肉質陰道,以雌性生殖孔開孔在身體近中部腹中線上。
生殖形式包括配子生殖和孤雌生殖。
線蟲需交配受精,交配時雄蟲以尾端對准雌性生殖孔,再以交合刺撐開陰門,由交合囊及射精管肌肉的收縮送精子入雌體,精子經鞭毛運動或變形運動到達子宮上端,在此與卵融合,卵受精後形成厚的受精膜,變硬後形成卵的內殼,卵沿子宮下行時,子宮的分泌物形成卵的外殼,卵殼外層的形狀常作為寄生線蟲分類的依據。卵常在子宮內時已開始發育。
極少數的線蟲是雌雄同體的,如小桿線蟲目的一些種,並行自體受精。也有極少數陸生線蟲可行孤雌生殖。
自由生活的線蟲產卵量較少,海產種類一般僅產數十粒卵,陸生種產卵較多,可達數百粒。寄生種類產卵量極大,每日可產卵數千到數十萬粒。線蟲的卵是決定型卵,分裂球排列不對稱,許多種細胞分裂在胚胎期已經完成,除了生殖系統之外,其他的器官細胞數已固定,孵化後幼蟲的生長是通過細胞體積的增加而實現。幼蟲期一般脫皮4次,前兩次脫皮常在卵殼中進行,成年後不再脫皮。

編輯本段神經系統
線蟲在咽的周圍有一環狀的腦,環的兩側膨大成神經節,由腦環向前後各分出六條神經,前端的神經分布到唇、乳突及化感器等。向後的六條神經中,一條為背神經,一條為腹神經,二對側神經,兩對側神經離開腦環後很快合並成一對,最後的這四條神經分別位於相應的縱行上皮索內,其中腹神經最發達,由腹神經發出分支到腸及肛門。腹神經索中包括運動神經纖維及感覺神經纖維,背神經索中主要為運動神經纖維,側神經索中主要為感覺神經纖維。另外在腦環周圍,神經細胞集中,形成神經節狀。
線蟲的感覺器官主要分布在頭部及尾部兩端。頭部包括唇、乳突、感覺毛,統稱為頭感器;還有一個特殊的化感器(amphid)。唇及乳突是頭部的角質突起,有腦環發出的神經進行支配。感覺毛在頭部較發達是一種觸覺感受器,實際上是一種改變了的纖毛,有的種感覺毛周圍還有腺細胞圍繞。化感器是線蟲特有的一種感覺器,位於身體前端一側,它是體表的一個內陷物,呈囊狀、管狀、螺旋狀等各種形態,成為線蟲分目的依據之一,其內端為盲端,外端開口,它是一種化學感受器,也常有腺細胞伴隨。電子顯微鏡的研究已經證明化感器的感覺突實際上也是改變了的纖毛,過去一直認為線蟲類不存在任何纖毛,而化感器是改變了的纖毛,這種特徵便將線蟲和其他有纖毛的動物在進化上聯系起來。在水生種類特別是海產種類化感器發達,而陸生及寄生種類則退化了。水生種類在咽的兩側還有一對眼點,是視覺器官其中色素細胞分散或排列成杯狀。
線蟲的尾端也有一對單細胞腺體稱尾感器(phasmid),分別開口在尾端兩側,它也是一種腺狀感受器,這種感受器在寄生的種類發達。雄性個體尾端交配器周圍也有感覺乳突及感覺毛。
編輯本段分類
線蟲的分類,尚有分歧,分目標准也各不相同,本書根據Maggenti(1981)的分類將線蟲分為2個綱、20目。
◆無尾感器綱(Aphasmida)或有腺綱(Adenophorea)身體尾端無尾感器,有尾腺,排泄器官腺狀,由單細胞或多細胞腺體組成,海水、淡水、土壤及動植物體內均有分布,海產線蟲僅限於本綱。
◆尾感器綱(Phasmida)或胞管腎綱(Secernentea)身體尾端具一對尾感器,無尾腺,化感器不發達,排泄器官為胞管狀,位於身體兩側上皮索內。咽腺通常3個,絕大多數為陸生,偶然在淡水中發現,無海產種,分為3個亞綱。

『陸』 線形動物

線形動物門
本門動物是動物界中較為復雜的一個類群,原包括線蟲綱、線形綱、棘頭綱、腹毛綱、動吻綱、輪蟲綱等。許多動物學家對它們的分類意見也不一致,有的將其分為3個單獨的門,即棘頭動物門Acanthocephala、袋形動物門(或線形動物門)Nemathelminthes和內肛動物門Entoprocta。有的則將上述各綱均獨立為單獨的一門,而為棘頭動物門、輪蟲動物門、腹毛動物門、動吻動物門、線蟲動物門、線形動物門、內肛動物門等7個門,並統稱這些動物為假體腔動物Pseudocoelmates。本章為了敘述上的方便,也從具有比較多和比較普遍的種類,以及具有較重要的經濟價值等幾方面來考慮,故我們採用了以線蟲綱為主的來代表本門動物,而將其餘幾個有重要意義的各綱作為附綱來處理,分別予以敘述。

按照上述的意見,本門動物包括蛔蟲、鈞蟲、絲蟲、輪蟲、棘頭蟲等,是兩側對稱、三胚層、有假體腔、有口有肛門(棘頭蟲無消化管)、身體不分節、無纖毛的動物(腹毛綱具纖毛)。全世界約有1萬余種,除自由生活外,有寄生於動物或植物體內的。它們比腔腸動物進化,與扁形動物一樣是一類特化的動物。

線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徵如下:

1.外形

身體大多呈圓柱形,細長,兩端略尖,故又稱圓蟲,但也有極少數為橄欖形或卵形。線蟲的大小變化很大,自由生活的一般其長度不超過1mm,最大者如某些海產種類也不過50 mm,寄生生活的線蟲大小差異卻很大,小的僅和自由生活的相似,大的其長度可超過1m,如寄生在豬體內的腎膨結線蟲。體前端有口,近後端腹面有肛門,身體的外面,一般可辨出4行縱行的線,在背方的稱背線,腹方的稱腹線,在兩側的稱側線。此外,各種線蟲的體表無纖毛而常具各種乳突,有感覺的功能,其存在和形狀是分類的重要依據。

2.體壁及假體腔

線蟲的體壁由外向內包括角質層、表皮層(或稱下皮層)和肌肉層,又統稱為皮肌囊。在皮肌囊和消化道之間的空腔便是假體腔,是胚胎發育中的囊胚腔,假體腔沒有由中胚層形成的體腔膜所包圍,因此和高等動物的真體腔不同,有的又稱之為原體腔。假體腔內充滿體腔液,可將腸道吸收的營養運送至身體的各部份,因此在生理上有類似循環的功能。假體腔無孔道與外界相通,因此體腔液有支持身體內部保持一定的膨壓的作用,使身體具有一定的形狀。

3.消化系統

線蟲的消化管分為前腸、中腸和後腸3段。前腸包括口、口腔、咽(食道),是外胚層由原口的部份內陷而成;中腸緊接前腸的下端,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由內胚層組成;後腸包括直腸和肛門,由身體後端外胚層向內陷而成。線蟲的消化管有口有肛門,為完全消化系統,食物經口、咽、腸、直腸,再由肛門排出,使消化和吸收後的食物不再與新進入的食物相混合,這比不完全消化系統更完善、更高度分化,在進化上有很大的意義。

4.排泄系統

線蟲的排泄器官為原腎細胞或排泄細胞,無纖毛或鞭毛,由一種腺細胞組成,分為兩個類型:一是腺型,另一個是管型。腺型是原始類型,如海產自由生活的種類,可以由1個或之個腺細胞組成,位於咽和腸交界處,開口於神經環附近的排泄孔;管型通常為營寄生生活的種類,如鉤蟲其2個腺細胞還各向後伸出一條長管,而兩細胞之間又互有管道相連,並由一共同的排泄孔通於體外。由此可見管型的排泄器官也是由腺型演變而來,它們都是由外胚層細胞形成,也可以把它當作為一種原腎。

5.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

線蟲的中樞神經系統在前端有環繞著咽的圍咽神經環和與其相連的側神經節和腹神經節等。由圍咽神經環向前發出6條神經通向前端的感覺乳突,向後發出6條神經索,即1條背神經索,1條腹神經索,2條背側神經索,2條腹側神經索,其中以背、腹2條神經索最為發達。所有的神經索都是嵌在表皮中的,背神經索和腹神經索則分別嵌在表皮向內凸出的背線和腹線中。

在線蟲的體表上常有司感覺的乳突。此外在前端常有頭感器,在尾端有尾感器,寄生的種類頭感器遲化,尾感器發達,並常為分類學上的重要特徵。乳突和頭、尾感器都有神經與圍咽神經環或神經索相連。

6.生殖系統

線蟲絕大多數為雌雄異體,某些陸生小桿線蟲和許多植物線蟲為雌雄同體,還有的線蟲只有雌蟲,未發現雄蟲,而營孤雌生殖。一般線蟲不但雌雄異體,而且常雌雄異形;通常雄蟲較小,末端捲曲,有的末端還具有角質傘狀構造,稱為交合傘或尾傘,並常有交合刺囊及交合刺;雌蟲較大,未端不彎曲,也無交合傘等結構,陰道開口於腹中線上的雌性生殖孔。線蟲的生殖系統是2條或1條連續的管,雄性的管,從末端到生殖孔,可分為精巢、輸精管、儲精囊和具肌肉的射出管,射出管與消化道末端相連,又稱為泄殖腔;雌性的管道通常是雙管形,即每一管從末端到生殖孔均為2條,依次為卵巢、輸卵管、子宮,兩條子宮相合即為陰道。

7.發育

線蟲的發育分為卵、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卵多為卵圓形,卵殼的結構較復雜,剛排出的卵,其成熟的程度常隨種類而異,如蛔蟲卵剛排出時只是在單細胞期,鉤蟲卵則常為4個細胞期,豬腎蟲則為多細胞期,蟯蟲卵則為幼蟲期。還有一些種類,如醋線蟲、絲蟲、旋毛蟲等,從母體生殖孔產出已是幼蟲了,即所謂卵胎生。在臨床上常可根據蟲卵的形態特徵,用以診斷寄生蟲的種類。有的線蟲是直接發育的,幼蟲和成蟲的形態除大小不同、性器官成熟程度不同外,無甚差別,而有的線蟲是間接發育的,其幼蟲也有各種不同的類型。

8.生活方式

線蟲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史是復雜、多樣的,概括來說,可以分為自由生活的、腐生的和寄生的三大類。營自由生活的,水生的種類一般都營底棲生活,海產的最多,由海灘到極深的海底都有,有時數目眾多,成為海底多細胞動物數量最大的一類,淡水生活的種類存在於各種各樣的淡水環境中,甚至在急流中也可以見到,常用其尾腺分泌的粘液固著在水中物體上;在溫泉水溫高達37℃的環境里,有時也可以見到某些種類。陸生的種類常生活在土壤、樹根、落葉下。有的線蟲甚至在水生和陸生中均可以生活,屬於一種兩棲的類型。顯然線蟲起源於海洋,經兩棲生活,再進入到陸地,從區系分類的角度看,海產和淡水產的種類幾乎完全不同,因此淡水產的種類很可能是由海產的種類先進入陸地,然後再侵入淡水水域的。營寄生生活的種類,可寄生於動物或植物的體內,有的成蟲營寄生生活,而幼蟲營自由生活;或有的幼蟲營寄生生活,而成蟲營自由生活;或為幼蟲、成蟲都營寄生生活,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至於營腐生生活的,則是一群生活在動、植物屍體內,或以死亡後的動、植物軀體為食的類群。可以認為,腐生生活是從自由生活過渡到寄生生活的中間階段,如桿形蟲屬Rhabditis的許多種類,以動、植物的屍體為食,而某些桿形蟲能行厭氧呼吸,因此它們能通過動物的消化道而對己無害,在腸道內不增殖,但也不被消化不致死亡。

『柒』 根線蟲怎麼產生的

根結線蟲主要以卵和2齡幼蟲隨根瘤在土壤中,或直接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無寄主植物的情況下可存活3年之久。

線蟲在侵染過程中,食道腺分泌致病物質到植物體內,致使植物產生各種病變,因此會把根結線蟲稱為病害。

根結線蟲是一種高度專化型的雜食性植物病原線蟲。

已知為害蔬菜的線蟲主要有高弓根結線蟲、花生根結線蟲、北方根結線蟲、南方根結線蟲、爪哇根結線蟲以及甜菜根結線蟲等。線蟲寄主范圍廣泛,常為害瓜類、茄果類、豆類及蘿卜、葫蘿卜、萵苣、白菜等30多種蔬菜,還能傳播一些真菌和細菌性病害。

根結線蟲主要為害各種蔬菜的根部,表現為側根須根較正常增多,並在幼根的須根上形成球形或圓錐形大小不等的白色根瘤,有的呈念珠狀。被害株地上部生長矮小、緩慢、葉色異常,結果少,產量低,甚至造成植株提早死亡。

線蟲的危害部位

番茄、茄子:側根根尖形成綠豆或小米大小串球狀瘤狀物及小根結,根結上不再產生小側根。嚴重時多個根結連在一起,形成直徑大小不一的腫瘤。

苦瓜和黃瓜:側根或須根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或根腫大,多個根結相連,呈不規則形,表面有龜裂,晚期粗糙易腐爛。

芹菜、辣椒和豇豆:側根、支根最易受害,發病根上形成大量大小不一近球形根結,象念珠狀相互聯結。

柑橘根結線蟲病地上表現

主要為害根部,使根組織過度生長,結果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根部成根瘤狀腫大,為該病的主要症狀。根瘤大多數發生在細根上,感染嚴重時,可出現次生根瘤,並發生大量小根,使根系盤結成團,形成須根團。由於根系受到破壞,影響正常機能,使水分和養分難於輸送,加上老熟根瘤腐爛,最後使病根壞死。

在一般發病情況下,病株的地上部無明顯病狀,但隨著根系受害逐步變得嚴重,樹冠才出現枝短梢弱、葉片變小、長勢衰退等病狀。受害更重時,葉色發黃,葉脈腫脹,無光澤,葉緣捲曲,呈缺水狀。

柑橘受害:

其幼嫩根組織過度生長,形成大小不一的根瘤,以細根和小支根受害最嚴重,根尖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紡綞形或不規則形,近芝麻粒至綠豆粒大,初呈乳白色,後轉呈黃褐色至黑褐色,根毛稀小。

嚴重時還可出現次生根瘤,使整個根系形成盤結帶瘤的須根團,老根瘤腐爛,根系壞死。病株初期地上部無明顯症狀,隨著病情的加重,樹冠表現枝梢短弱,葉片黃化、捲曲、脫落,甚至小枝枯死。

葡萄受害:

根結線蟲在土壤里通過頭部敏感組織尋找葡萄根系,主要侵入根系幼嫩部位,它可以刺穿根部細胞壁,並將食道分泌的有毒物質注入,從而引起葡萄根系的變化,繼而影響葡萄上部組織生長。

細胞核分裂但細胞質不分離,形成多核巨細胞。這樣容易引起根部形成腫瘤和過度分枝,容易導致細胞死亡,也給其他病菌侵染葡萄提供了便利。

『捌』 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線形動物主要特徵是身體細長,呈長柱型,體表有角質層,有口和肛門。

線形動物門(Nematomorpha)為動物界的一門,體形與線蟲動物門相似,沒有背線,腹線和側線,前端鈍圓,體細長呈線形,有的體長達36厘米,甚至更長,但體寬不超過1毫米。

各種線蟲的體表無纖毛而常具各種乳突,有感覺的功能,其存在和形狀是分類的重要依據。線蟲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史是復雜、多樣的,概括來說,可以分為自由生活的、腐生的和寄生的三大類。至於營腐生生活的,則是一群生活在動、植物屍體內,或以死亡後的動、植物軀體為食的類群。

線形動物體呈線形,粗細一致,0.5-1毫米。體被角質膜;消化管退化,常無口,以體壁吸收寄主營養;原體腔內充滿間質;雌雄異體,雄體較小。大部分為小形的蠕形動物,體通常呈長圓柱形,兩端尖細,不分節,具原體腔,消化道不彎曲,前端為口,後端為肛門,雌雄異體。

代表動物

線形動物代表為寄生蟲,如蟯蟲、蛔蟲、絲蟲等,或在海洋或淡水中營漂浮或底棲生活。比如常見的蜈蚣,還有蚯蚓等等,這種線形動物,也沒有腳,是依靠身體的捲曲來進行前進爬行。很多線形動物都是在土壤裡面生活。

『玖』 請問大神,土裡面這些白色線狀,跟頭發絲一樣的蟲子叫什麼名字怎麼清

這種蟲子叫根線蟲。防治方法如下:

選用無蟲土育苗。移栽時剔除帶蟲苗或將「根瘤」去掉。清除帶蟲殘體,壓低蟲口密度,帶蟲根曬干後應燒毀。深翻土壤。將表土翻至25厘米以下,可減輕蟲害發生。

輪作防蟲。線蟲發生多的田塊,改種抗(耐)蟲作物如禾木科、蔥、蒜、韭菜、辣椒、甘藍、菜花等或種植水生蔬菜,可減輕線蟲的發生。高(低)溫抑蟲。利用夏季高溫休閑季節,起壟灌水覆地膜,密閉棚室兩周。利用冬季低溫凍垡等可抑制線蟲發生。

化學葯劑防治可選用10%克線磷,每畝3~5公斤均勻撒施後耕翻入土。也可用上述葯劑之一,每畝2~4公斤在定植行兩邊開溝施入,或隨定植穴施入,畝用葯量1~2公斤,施葯後混土防止根系直接與葯劑接觸。



(9)線蟲角質層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根結線蟲雌雄異體。幼蟲呈細長蠕蟲狀。雄成蟲線狀,尾端稍圓,無色透明,大小1.0~1.5×0.03~0.04毫米。雌成蟲梨形, 多埋藏在寄主組織內,大小0.44~1.59×0.26~0.81毫米。該種雌蟲會陰區圖紋近似圓形,弓部低而圓,背扇近中央和兩側的環紋略呈鋸齒狀。

肛門附近的角質層向內折迭形成一條明顯的折紋和肛門上方有許多短的線紋等特徵與本屬已記載的其他根結線蟲的會陰區圖紋顯著不同。此外,具有比一般根結線蟲較長的侵襲期幼蟲。雌蟲、雄蟲和幼蟲的口斜較長;背食道腺開口離口斜基部球較遠。

雌蟲排泄孔位置偏後等與近似種M.incognita不同。卵囊通常為褐色,表面粗糙,常附著許多細小的砂粒。

閱讀全文

與線蟲角質層是什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161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2014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410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335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953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73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942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316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79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718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548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707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63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533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89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603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707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1048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643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