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頭部九條經絡是哪九條
頭部九條經絡分別是:任脈、督脈、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明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足癢膀胱經。
頭部的經絡主要有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頭部經過軀幹部、下肢外側抵止於足部。
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總稱。手之三陽,從手走頭,和任脈和督脈。頭部由顱和面部兩部分組成,顱內包含腦,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和消化系統的起始部位是嘴。
(1)頭面部側面是什麼經脈擴展閱讀:
人體中的十二條經脈,皆上會於頭部,而且頭部上還匯集了眾多的穴位,這些穴位與經脈聯系在一起,起到了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抗禦外邪、溝通表裡上下的作用。
系統組成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干前的任脈、軀干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十二經脈的分布和表裡關系
一.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系,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手之陰陽也。」
互為表裡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裡相合關系。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不僅由於相互表裡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 上,相互表裡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Ⅱ 十二條經脈的名稱都是什麼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其方向和聯系規律如下: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十二經脈的內外關系是手、腳的三陰三陽通過不同的經絡相互溝通,形成六對"表裡相合"關系。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和手少陰在表面內,手少陽和手厥陰在表裡,手陽明和手太陰在表裡。
(2)頭面部側面是什麼經脈擴展閱讀:
十二經脈的屬絡關系:
十二經脈與體內臟腑相通,其中陰經屬於臟腑,陽經屬於臟腑,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臟腑陰陽表裡屬絡關系。即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內外經絡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上相互為用。
Ⅲ 面部有哪幾條經絡
面部有經絡有: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厥陰經,任脈,陰、陽蹺脈,胃經,督脈任脈,膽經,肝經。膀胱經等面部的經絡比較多。經過面部的經絡主要有手足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總共六條經脈。還有奇經八脈的任脈督脈,以及,因為陰蹺陽蹺都經過面部。每條經脈的作用都不一樣的。
Ⅳ 頭部經絡有哪些
頭部的經絡有督脈,任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等。
「頭為諸陽之會」,六陽經(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胃,膽)均循行過頭。額頭,面部為大腸,胃;側頭為三焦,膽;後頭,頸肩部為膀胱,小腸。
頭部的正中線走的是督脈;督脈的兩側分別是膀胱經和膽經。兩個耳尖窩走向頭頂的督脈,交匯點教百會穴。百會穴是諸陽之匯,人體的督脈、膀胱經、肝經都在這里交匯,所有的陽氣都聚集在此。膽經從外眼角沿著兩側走到足的第四腳趾。
(4)頭面部側面是什麼經脈擴展閱讀:
系統組成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干前的任脈、軀干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十二經脈的分布和表裡關系
一.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系,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手之陰陽也。」
互為表裡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裡相合關系。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不僅由於相互表裡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 上,相互表裡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Ⅳ 十二經脈的分布介紹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乾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於背部,分別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布於身之側面。
分布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具體分布特點如表5-3。
┌──────────┬──────────┬──────────┬──────────┐
│ 部 位 │ 第一側線 │ 第二側線 │ 第三側線 │
├──┬───────┼──────────┼──────────┼──────────┤
│ │ 胸部 │足少陰腎經(距 │足陽明胃經(距│足太陰脾經(距 │
│ │ │胸正中線二寸) │胸正中線四寸)│胸正中線六寸) │
│ ├───────┼──────────┼──────────┼──────────┤
│前 │ │ │ │足太陰脾經(距│
│ │ 腹部 │足少陰腎經(距 │足陽明胃經(距 │腹正中線四寸)│
│ │ │腹正中線半寸) │腹正中線二寸) │足厥陰肝經從少│
│ │ │ │ │腹斜向上到脅 │
├──┼───────┼──────────┴──────────┴──────────┤
│ │肩胛部 │手三陽經 │
│ ├───────┼──────────┬──────────┬─────────┤
│後 │ │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 │ │
│ │ 背、腰部 │(距背正中線一│(距背正中線三 │ │
│ │ │寸半) │寸) │ │
├──┼───────┼──────────┴──────────┴─────────┤
│ │ 腋部 │手三陰經 │
│側 ├───────┼───────────────────────────────┤
│ │脅、側腹部 │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
└──┴───────┴───────────────────────────────┘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
┌───────────┬───────────────┬───────────┐
│ │ 內側 │ 外側 │
├─────┬─────┼───────────────┼───────────┤
│ │前 │太陰經(肺) │陽明經(大腸)│
│ ├─────┼───────────────┼───────────┤
│手 │中 │ 厥陰經(心包) │少陽經(三焦)│
│ ├─────┼───────────────┼───────────┤
│ │ 後 │ 少陰經(心) │ 太陽經(小腸)│
├─────┼─────┼───────────────┼───────────┤
│ │ 前 │ 太陰經(脾) │陽明經(胃)│
│ ├─────┼───────────────┼───────────┤
│足 │ 中 │ 厥陰經(肝) │少陽經(膽)│
│ ├─────┼───────────────┼───────────┤
│ │ 後 │ 少陰經(腎) │太陽徑(膀胱)│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Ⅵ 十二經脈是如何命名的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表1)。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Ⅶ 分布在頭側的經脈是
C.少陽經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也有一定規律。
在四肢部,陽經分布於四肢的外側面,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面。外側分三陽,內側分三陰,大體上,陽明、太陰在前緣,太陽、少陰在後緣,少陽、厥陰在中線。在頭面部,陽明經行於面部、額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項及頭後部;少陽經行於頭側部。在軀幹部,手三陽經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於前(胸、腹部),太陽經行於後(背、腰部),少陽經行於側面。手三陰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於腹部。循行於腹部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