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頜面部的九大間隙
眶下間隙,頰間隙,咬肌間隙,翼下頜間隙,顳下間隙,顳間隙,腮腺間隙,咽旁間隙,翼齶間隙,舌下間隙
Ⅱ 什麼是面部的危險三角區
面部危險三角區,通常指的是兩側口角至鼻根聯線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為何稱其為危險區域呢?這和口腔頜面部特有的解剖生理有關。顏面部的淺靜脈包括面前靜脈及顳淺靜脈,面前靜脈的瓣膜發育不良,少而薄弱,同時封閉不全,通常在肌肉收縮下,可使血液轉而逆行。當面部發生炎症,尤其在這三角區域內有感染時,易在面前靜脈內形成血栓,影響正常靜脈血迴流,並呆逆流至眼上靜脈,經眶上而通向顱內蝶鞍兩側的海綿竇,將面部炎症傳播到顱內,產生海綿竇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的嚴重並發症。一旦發生虎並發症,通常可出現眼瞼水腫,或結喉瘀血,眼球前突,外展受限,上瞼下垂甚至視力障礙等症狀,炎症還可向眼部及周圍組織擴散,全身可出現寒戰、發熱、頭痛等,病情嚴重者,甚至可發生敗血症,毒血症,危及生命。切記,對面部危險三角區的膿點,切勿擠壓,搔抓擠壓,搔抓及挑刺,不然後悔莫及。
作用:
「危險三角區」是指鼻下口周這一部位。這個部位血管豐富,口腔、鼻、咽喉、眼等部位的感染都可以擴展到這里。而最嚴重的是這個地方有不少血管通向腦子,它們一旦損傷或感染,可以把細菌及其毒素傳到腦子,發生腦膜炎或腦膿腫。所以在該區內的癤腫,那怕是個小癤子,也千萬不要用手去擠壓,那樣會引起感染擴散。本來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癤子,因為擠子一下,發生了腦膜炎,以至喪失生命的實例也是不少的。因此,要教育孩子,注意保護好「危險三角區」。 小編溫馨提示:危險三角通俗的說是從鼻根到兩口角,這個區域是公認的危險區域當面部發生炎症,尤其在這三角區域內有感染時,易在面前靜脈內形成血栓,影響正常靜脈血迴流,並呆逆流至眼上靜脈,經眶上而通向顱內蝶鞍兩側的海綿竇,將面部炎症傳播到顱內,產生海綿竇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的嚴重並發症。一旦發生虎並發症,通常可出現眼瞼水腫,或結喉瘀血,眼球前突,外展受限,上瞼下垂甚至視力障礙等症狀,炎症還可向眼部及周圍組織擴散,全身可出現寒戰、發熱、頭痛等,病情嚴重者,甚至可發生敗血症,毒血症,危及生命。
Ⅲ 面部三角區如果感染了細菌有什麼症狀主要是症狀。
危險三角區
面部危險三角區是指從鼻樑的根部到兩口角各畫一條線,兩口角也劃一條線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其所以稱為危險三角區,是因為在本區域如出現感染後,細菌可隨血液波及面部各個部位,也可擴散入顱,形成顱內感染,危及生命。
因為這個區域的靜脈缺少瓣膜,可使血液上下流通,而且面部的血管又非常豐富,血管的分支很多,圍繞在鼻、口周圍。另外面部的主要靜脈又與顱內的密集血管區一海綿竇相通,所以危險三角區一旦出現感染,則很快會波及面部、眼瞼等處,甚則形成顱內疾患,殃及生命。因此,保護三角區顯得極為重要,尤其是在患有痤瘡、癤子等時,切忌用手去擠捏,輕則待其自愈,重則去醫院就診。另外,不要養成挖鼻孔、拔鼻毛的不良習慣,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面部「危險三角區」癤腫擠不得
一名因上嘴唇癤腫2天,伴高燒、頭痛而前來急診的男性青年患者,經體格檢查:體溫39.5℃,左上唇、眼周圍組織紅腫、觸痛,鼻唇溝外側有1.5cm直徑的紅腫硬塊,在硬癤和硬塊的皮膚表面均有多個小膿點。經追問病史,原來他在兩天前左上唇長了一個小瘡,發癢不適,即用手指擠壓小瘡,瘡口流出黃水,當時似乎好了些,但當天晚上,就出現了上述症狀。醫生根據病史和檢查結果,診斷為上唇癤腫並發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經抗感染治療後病癒。
那麼,一個小小的癤子何以會引起這么嚴重的並發症呢?
因為口腔頜面部的血管豐富,構成深、淺兩個靜脈網,互相吻合,但沒有靜脈瓣,血液既可以向心迴流,也可離心反流。因此,面部尤其是兩側口角至鼻根部位,即被醫學上稱之為「危險三角區」,在這個部位發生感染(如癤、癰等)後,若隨意搔抓、擠壓、挑破、熱敷及意外損傷等,都可導致炎症迅速擴散。因為擠壓癤、癰時,可使膿液和靜脈內含細菌的栓子進入顱內海綿竇,引起顱內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當面部尤其「危險三角區」發生癤腫,早期可用2%碘酊塗抹患處,連續數次,保持局部清潔,癤腫通常可逐漸消散;如癤腫增大,周圍紅腫或唇癰初起,這時局部應外敷中葯,常用的有二味拔毒散、玉露散或地丁草等,敷在癤頂周圍,每日2次至3次,可促使炎症消退;如系唇癰,可在硬性浸潤區敷用六合丹;若膿頭潰破,或有膿栓形成時,局部應加用高滲鹽水紗布持續濕敷,以利引流;如膿栓阻塞,引流不暢時,可在破潰孔處加用少量化腐丹,以促使壞死組織溶解,膿栓液化脫出。
在面部「危險三角區」的癤、癰局部處理中,應當強調指出的是,切忌搔抓,更不能擠壓,嚴禁過早使用挑刺、切開等方法,以免炎症擴散而引起嚴重的並發症。只有在急性炎症完全控制,感染十分局限,已形成明顯的皮下膿腫,又久不破潰時,方可在盡可能小的創傷條件下,切開膿腫表面的皮膚,以利引流,但仍不能擠壓,以防膿液擠入血管,經血行擴散,引發敗血症、膿毒血症、顱內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腦膿腫等危及生命。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還應盡量減少對局部的觸動,要吃流質量飲食、少講話;全身症狀明顯者,必須卧床休息,重症患者可考慮住院治療。
參考資料: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2-12/31/content_711746.htm
Ⅳ 嘴唇下方屬於危險三角區嗎不小心碰到了長在上面的癤子,用餐巾紙擦了一下有黃色的膿
嚴格的講,嘴唇的下方不屬於「危險三角區」!因為「危險三角區」指的是口角二側至鼻根區的三角區。
頜面部的靜脈分布和動脈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並分別構成深淺兩個網。深部靜脈網不僅與淺靜脈的分支相通,而且與眼眶、顱腔海綿竇相通。
面部靜脈有一個特點是靜脈腔內無瓣膜,一般的瓣膜可防止血液的迴流,面部靜脈就沒這個功能,當肌肉收縮時,血液可以反流。因此,面部如發生感染,特別是在口角兩側至鼻根三角區內生了癤癰時,千萬不能用手去擠膿,否則,癤癰內的細菌可以逆行向顱腔內的海綿竇擴散,形成嚴重的腦部並發症,發病急,病情重,能危及生命,不可小視。
你有點過於敏感,像你這種情況,雖然有感染的潛在危險,但不在「危險三角區」內,而且也沒有出現顱內感染的臨床表現!如果你真的擔憂,可以先打幾支抗生素來預防,如果萬一出現發熱,頭痛,嘔吐等顱內感染的徵象,馬上住院治療,積極控制顱內感染才是上策!
Ⅳ 厭氧菌的厭氧菌感染
厭氧菌是人體正常菌群的組成部分,廣泛存在於人體皮膚和腔道的深部黏膜表面,在組織缺血、壞死,或者需氧菌感染的情況下,導致局部組織的氧濃度降低,才發生厭氧菌感染。
抗厭氧菌類葯物主要為硝基咪唑類,包括甲硝唑和替硝唑等。因為便宜,副作用小,不易產生細菌耐葯,所以應用廣泛,其中甲硝唑使用最多,但細菌對甲硝唑的耐葯性也在不斷增加。厭氧菌感染,要用甲硝唑或替硝唑。
在治療某些感染性疾病時,有時候即使使用再高級的抗生素,效果也不好,反而導致菌群失調,加重病情。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對厭氧菌的治療。 由於甲硝唑被還原的中間產物對氧十分敏感,所以在有氧環境下容易失活,故只對厭氧菌發揮作用。但厭氧菌感染多為混合感染,即厭氧菌和需氧菌摻雜,兩種細菌互相促進生長,因此在治療厭氧菌感染時,須採用分別對需氧菌和厭氧菌敏感的葯物,一般與頭孢類葯物合用,提高療效。
由於厭氧菌培養需要一定的條件和時間,所以常在獲得實驗結果以前,醫生已作出抗厭氧菌治療的決定。因為感染的常見部位為口腔、腹腔、腸道及盆腔等,所以當這些部位發生感染性疾病時,治療上一般會使用抗厭氧菌類葯物。此外,當膿液或滲出液有腐敗性臭味或甜味時,提示厭氧菌感染的可能性大。 「口腔部位腔隙較多,利於細菌生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口腔科主任陳世璋說,研究顯示,成年人牙周炎時,革蘭氏陰性厭氧菌所佔的比例,約為75%。
在口腔科炎症的治療中,抗厭氧菌類葯物應用比較普遍。主要用在以下方面:慢性成人牙周炎,口服甲硝唑或替硝唑,一周後停葯,葯效可以維持1―2周;慢性牙周炎急性發作,或由厭氧菌造成的嚴重感染性疾病,如頜面部的間隙厭氧菌感染、上頜竇炎等,需要與其他抗生素聯合用葯,靜脈點滴3―5天。 胃腸道組織,幾乎處在半封閉狀態,氧氣供應不好,所以厭氧菌容易生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普外科張忠濤主任說,腸蠕動使絕大多數細菌被送入下段腸道,因此,末端回腸及結腸細菌含量高,且99.9%為厭氧菌。
做直腸、結腸手術時,容易發生腸管破裂,或者需要手術切斷,所以其內的厭氧菌可以進入腹腔。為了防止感染,此類手術前一般口服一天甲硝唑類葯物預防感染,手術後還要繼續靜點三天。
對於已被污染的手術操作,例如各種腸管破裂的急診手術,腸管內的厭氧菌感染腹腔的可能性極大,因此在手術中,可以將甲硝唑液體倒入腹腔,進行浸泡和沖洗。 「甲硝唑最早用於婦科陰道毛滴蟲的治療,所以又叫滅滴靈,後來發現,這個葯還具有很好的抗厭氧菌作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陳素文副主任醫師說,因為盆腔組織臨近直腸、肛門,容易感染到厭氧菌;盆腔解剖位置比較深,環境相對封閉、無氧,厭氧菌容易繁殖,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幾乎大多數女性生殖道感染均不除外厭氧菌感染,所以抗厭氧菌類葯物在婦科抗感染治療中應用非常廣泛,包括盆腔感染和陰道炎。
陰道炎治療時,一般採用口服配合局部用葯,7天為一個療程;盆腔炎多與其他類抗生素聯合靜點,7―10天為一個療程。
甲硝唑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懷孕前三個月和哺乳期最好不用,但陰道用栓劑相對安全。
段主任最後說,抗厭氧菌類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消化道反應,如惡心、嘔吐等;還可能會有錐體外系反應,如頭痛、頭暈等;無明顯肝、腎功能損害,相對比較安全。
其他一些抗生素,如青黴素、氯黴素、克林黴素、頭孢類、泰能等,也有抗厭氧菌的作用。但是這些葯物抗菌譜比較廣,容易導致菌群失調、黴菌感染等,所以不專門用作抗厭氧菌感染的治療。▲
Ⅵ 面部危險三角區感染症狀
口角二側至鼻根區的三角區,稱為面部的危險三角區。頜面部的靜脈分布和動脈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並分別構成深淺兩個網。深部靜脈網不僅與淺靜脈的分支相通,而且與眼眶、顱腔海綿竇相通。面部靜脈有一個特點是靜脈腔內無瓣膜,一般的瓣膜可防止血液的迴流,面部靜脈就沒這個功能,當肌肉收縮時,血液可以反流。因此,面部如發生感染,特別是在口角兩側至鼻根三角區內生了癤癰時,千萬不能用手去擠膿,否則,癤癰內的細菌可以逆行向顱腔內的海綿竇擴散,形成嚴重的腦部並發症,發病急,病情重,能危及生命,不可小視。
Ⅶ 人體面部危險三角區
病情分析:
意見建議:口角二側至鼻根區的三角區,稱為面部的危險三角區。頜面部的靜脈分布和動脈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並分別構成深淺兩個網。深部靜脈網不僅與淺靜脈的分支相通,而且與眼眶、顱腔海綿竇相通。面部靜脈有一個特點是靜脈腔內無瓣膜,一般的瓣膜可防止血液的迴流,面部靜脈就沒這個功能,當肌肉收縮時,血液可以反流。因此,面部如發生感染,特別是在口角兩側至鼻根三角區內生了癤癰時,千萬不能用手去擠膿,否則,癤癰內的細菌可以逆行向顱腔內的海綿竇擴散,形成嚴重的腦部並發症,發病急,病情重,能危及生命,不可小視。
危險三角區,只是說比較凶險而已,關不是一定要有問題.只要正確處理,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不要過於擔心,再者,你們去看的醫生已經做了正確的處理,所以你們不必害怕,過兩天就會好的.
Ⅷ 牙周炎引起面部間隙感染怎麼治療可以不復發
這是智齒引起的冠周炎導致的間隙感染,建議你輸液,三天後可緩解,吃已經控制不住了!消炎後最好拔除,要不然會反復發作的!
Ⅸ 會導致張口受限的間隙感染有哪四個
1、咬肌間隙感染:最容易引起張口受限,一般咬肌區腫脹 變硬 牙痛伴明細張口受限
2、顳間隙感染:病變區凹陷型水腫,有壓痛 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
3、顳下間隙感染:顴弓上下及下頜支後方微腫,深壓痛伴不同程度張口受限
4.翼下頜間隙感染:一般先有牙痛史,繼而出現張口受限,咀嚼及吞咽痛
這四個間隙感染會導致張口受限
另外還有:眶下間隙、頰間隙、舌下間隙、咽旁間隙下頜下間隙、頦下間隙以及多間隙感染(蜂窩織炎)
以上內容純手打,寫的比較簡單。如果你是口腔科學生的話,口腔頜面外科書本裡面頜面部感染這一章節有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