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讀懂學生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溝通,價值得以實現。由於學生是思想、性格、身心發展特徵等差別都很大的一個群體,因而對學生的了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而讀懂學生則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自身價值、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保證。 1.讀懂學生的言語 學生的言語是最有觀察價值的行為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最熟悉、最常見的就是學生的言語,包括發言、溝通交流、辯論等等。「學生的言語行為直接體現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與性格特徵,直接反映了其思想與情感的需求。」讀懂學生的言語,就是教師能認識到學生言語表象後的信息,能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能從學生無意、或是單個的詞彙中領會到其賦予的特殊意義。 2.讀懂學生的表情 表情是人的第二語言,「學生眼神及其面部表情中所表達的行為信息是非常豐富的,無論是喜悅、憂慮、驚訝、疑惑、期待、滿足……教師都可以從學生豐富多彩的眼神及其面部表情中發現其內心世界的蛛絲馬跡,從而察覺一系列有意義的行為信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學生的眼神有時候會說話,對知識的領會、困惑、頓悟,對課堂氣氛的滿意、適應等都可以通過眼神表達出來。教師授課時,應盡可能以敏銳、親切的目光有意識地關注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與學生保持目光接觸,同時有效傳遞對學生的信任和鼓勵。根據學生眼神所傳遞的信息,教師要學會「解讀」,從而適度地調整節奏、聲音、板書或講解的方法。教師在讀懂學生表情的同時,也獲取了學生的信賴,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因此而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我。 3.讀懂學生的錯誤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錯誤有時就是一種優質的教學資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關於學生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教師應積極讀懂學生的錯誤,對於其中隱含的「亮點」,教師要給予肯定和欣賞,對於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教師要發揮教學機智,對學生及時引導、點化,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從錯誤的認識中去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錯、識錯、知錯、改錯」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提升,思維得到了鍛煉。讀懂了學生的錯誤其實也是教師寬容心態的體現,是教師對學生積極參與的鼓勵。 4.讀懂學生的困惑 困惑對於學生來說,就是學習的一道障礙,走出困惑,也預示著接近了成功。教師對於學生的困惑,要「知其因,曉其果」,要能迅速地指出學生困惑的原因所在,並給予恰當、合適的指導。讀懂學生的困惑,教師換來的是對教學的重新認識,對學生來說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困惑的價值,就在於它讓人在反思與實踐中實現了突破與創新。」而讀懂的價值則在於師生雙方在情感上的深化和精神世界上的溝通。 5.讀懂學生的心理 在教師的眼中,學生也許是不成熟、無知、不諳世事的個體。教師總習慣了用成人的目光去看學生,其實學生的心理是個變化而精密的體系,他們認為他們自己是完美的,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讀懂學生的心理,教師也就掌握了打開學生心門的一把鑰匙,也只有讀懂了學生的心理,教師才會真正「認識」學生,了解學生的表現是「因何而起」,學生的反應是「何以如此」。
❷ 教師應該以什麼樣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語言出現在學生面前
端莊大方,嚴謹自然
❸ 教師面部表情的總體要求是什麼
教師面部表情的總體要求是
面部自然
姿態端正
面帶微笑
可以畫個淡妝等
❹ 如何有效運用學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評價技能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時時刻刻了解自己的學生,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否聽懂了你講授的知識,你的講解是否能夠激起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是完全可以從學生的情緒上反映出來的。而人的情緒反映,最敏感的部位是面部表情和眼神。通過他們這種對教師的特殊「評價」,我們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 2001年從當時的四川師范學院畢業, 我從教已經整整12年了。在上課時我常常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一顰一笑和一舉一動。從學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上,觀察了解學生內心的細微變化。因為對於學生的觀察了解,關鍵在於掌握學生的個性和心理差異,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具體的學生在課外予以因材施教,達到師生間積極的交往和心靈的溝通。 一個語文教師,要想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廣聞博見的網路知識。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將會在學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上體現出來,我們藉助於學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的這種評價,才會知道他們是否真誠地崇拜教師的淵博知識和崇高的做人道德。只有贏得了學生的信任,教師才能了解到自己的學生,才能知道該怎樣去安排自己的教學計劃等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❺ 怎麼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語表情來了解學生對問題理解的程度和情緒
如果眼睛亮亮的不自覺的點頭應該就是理解了!
❻ 簡述教學活動中,教學表情語言的含義及基本要求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表情語言是指通過人體的表情來表達特定的思想和態度的語言。表情語言大多數是下意識的,是思想的真實反映,往往比口頭語言更具有可信度。因為面部表情往往能表達一個人的情緒,教師的面部表情能夠向學生傳遞非常多的信息,通過面部表情也可以完成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另外,由於教師在課堂上的位置,使老師的面部成為學生的視覺最容易集中的目標,教師要善於用表情語言給學生一些提示、暗示或是贊許、鼓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合理使用表情語言並注意適時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具有重要意義。對教學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❼ 教師如何准確的研究學生%2c讀懂學生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溝通,價值得以實現。由於學生是思想、性格、身心發展特徵等差別都很大的一個群體,因而對學生的了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而讀懂學生則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自身價值、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保證。
1.讀懂學生的言語 學生的言語是最有觀察價值的行為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最熟悉、最常見的就是學生的言語,包括發言、溝通交流、辯論等等。「學生的言語行為直接體現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與性格特徵,直接反映了其思想與情感的需求。」讀懂學生的言語,就是教師能認識到學生言語表象後的信息,能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能從學生無意、或是單個的詞彙中領會到其賦予的特殊意義。
2.讀懂學生的表情 表情是人的第二語言,「學生眼神及其面部表情中所表達的行為信息是非常豐富的,無論是喜悅、憂慮、驚訝、疑惑、期待、滿足……教師都可以從學生豐富多彩的眼神及其面部表情中發現其內心世界的蛛絲馬跡,從而察覺一系列有意義的行為信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學生的眼神有時候會說話,對知識的領會、困惑、頓悟,對課堂氣氛的滿意、適應等都可以通過眼神表達出來。教師授課時,應盡可能以敏銳、親切的目光有意識地關注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與學生保持目光接觸,同時有效傳遞對學生的信任和鼓勵。根據學生眼神所傳遞的信息,教師要學會「解讀」,從而適度地調整節奏、聲音、板書或講解的方法。教師在讀懂學生表情的同時,也獲取了學生的信賴,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因此而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我。
3.讀懂學生的錯誤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錯誤有時就是一種優質的教學資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關於學生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教師應積極讀懂學生的錯誤,對於其中隱含的「亮點」,教師要給予肯定和欣賞,對於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教師要發揮教學機智,對學生及時引導、點化,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從錯誤的認識中去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錯、識錯、知錯、改錯」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提升,思維得到了鍛煉。讀懂了學生的錯誤其實也是教師寬容心態的體現,是教師對學生積極參與的鼓勵。
4.讀懂學生的困惑 困惑對於學生來說,就是學習的一道障礙,走出困惑,也預示著接近了成功。教師對於學生的困惑,要「知其因,曉其果」,要能迅速地指出學生困惑的原因所在,並給予恰當、合適的指導。讀懂學生的困惑,教師換來的是對教學的重新認識,對學生來說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困惑的價值,就在於它讓人在反思與實踐中實現了突破與創新。」而讀懂的價值則在於師生雙方在情感上的深化和精神世界上的溝通。
5.讀懂學生的心理 在教師的眼中,學生也許是不成熟、無知、不諳世事的個體。教師總習慣了用成人的目光去看學生,其實學生的心理是個變化而精密的體系,他們認為他們自己是完美的,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讀懂學生的心理,教師也就掌握了打開學生心門的一把鑰匙,也只有讀懂了學生的心理,教師才會真正「認識」學生,了解學生的表現是「因何而起」,學生的反應是「何以如此」。
❽ 課堂觀察在觀察學生神態表情方面需要觀察哪些內容
1.課堂學習氣氛整體觀察
課堂的整體氣氛,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左右教師自己的講課情緒,導入之後,講解之中,解答之時,或在提問之中,小組討論之際,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習氛圍是否形成,學生反響是否熱烈,學習興趣是否濃厚,課堂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時,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其中,開動腦筋自主探索,並在小組討論中能夠進行交流。除此之外,還應注意負面情況的觀察,課堂上有多少人打瞌睡、開小差,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對提出問題毫無反應。只有觀察到真實的情況,教師方可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
2.學生神態表情觀察
(1)目光觀察 是期待的、急切的、專心致志的,還是困惑的、茫然的、游移不定的?是注目暌暌、心神領會的,還是各自為政、疑慮重重的?學生的目光往往是內心情緒的真實流露,有經驗的教師決不會等閑視之,因為他明白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2)面部表情觀察 困惑——眉頭緊鎖,嘴唇閉攏,神情焦慮不安;理解——雙眉舒展,面露微笑,頻頻點頭;思考問題——面色沉重,雙眼微合,嘴唇緊閉,有時口中還念念有詞;專心聽講——目光凝視,神情專注,嘴唇微張;心不在焉——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頭時開時合;不耐煩——雙眉緊鎖,嘖有煩言,焦慮不安,左顧右盼,只要注意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可謂千變萬化,各級特色,只需稍加分析,學生在課堂上之心態便可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