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去世後為什麼要蓋住臉
正所謂生死有命,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的必經過程,不管你是帝王還是普通人都無法避免這規律。
在中國人的習俗里,人過世後一般情況下會用一張紙蓋住死者的臉,從古代流傳至今,依然很多地方還在沿用。
蓋住臉這個習俗開始於何時已經無從考證,歷史記載最早的死後覆面的人,就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
他在被越王勾踐滅國之後,臨死之前對手下的人說,我死了之後,請用白布蓋住我的臉,因為我實在是死後到了陰曹地府不敢面對伍子胥。
大明崇禎皇帝在死前也寫下: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三,避免嚇到親人朋友
一般來說,人死後會面目猙獰,非常難看,難免會讓人有一種畏懼的心理,所以才將死者的臉蒙上,既尊重了死者,也避免了驚嚇。
四,遮蔽塵土
為了防止塵土落到死者的臉上,給死者一片干凈,也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
不得不說,人死之後用東西蓋住臉,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智慧。
Ⅱ 人死後面部是否都是無表情的如果有,是否能夠反映其死前的感受或心情
我覺得應該可以反映的,有的人死去的時候是很安詳的,代表他內心平和,有的人是帶著遺憾走的。不過人死後基本上都沒有什麼表情了,畢竟血液不流通了
Ⅲ 人死後面部表情一樣嗎表情很安詳的會是怎麼死的睡死過去又是什麼表情
這個問題可以申請法醫鑒定,不可能通過表情就判斷死亡的原因。表情很安詳有可能是服食安眠葯過量死亡的,也有可能是壽終就寢年齡過大衰老死亡的。
Ⅳ 為什麼人死後,要把臉蓋上呢
首先我會覺得這樣做是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尊重,如果把臉暴露在人們面前可能會有一種不不好的感覺,並且我們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做的,我覺得在古代,人們大多死於打仗的時候,所以人們的臉往往是猙獰的,而且是很難看的那種表情,來不及將臉上的臟東西擦掉就要埋去地下了,所以往往會用一塊布或者是一個涼席來遮住死者的臉,讓他可以死的更加的有尊嚴。
Ⅳ 人死後為什麼要用白布將臉遮住,人們為何這樣做,有何歷史淵源
人死之後要用白布把臉遮上,其實有三個用意一就是讓死者能夠安息,二就是證明死者是正派之人,就是讓死者的家屬能夠減少痛苦!
讓死者安息:
在漢朝時期,人們就已經善於使用白布條,因為在死者死去之後,為了讓死者能夠安息於九泉之下,因此,生人會在死者的眼睛上或者是面部上,遮上一個布條或者是一塊兒白布,祭奠死者之靈,同時也象徵著能夠讓死者的魂魄在天堂能夠安息,同時也意味著寧靜安詳的意味!
現在理論:
理論其實主要認為古時候,人們認為白色是一種喪葬顏色,所以用白色去遮擋死者,但是近現代的時候用白色主要是為了防止活著的人對死者產生恐懼害怕的思想而到了現代,則是延續了古代的一種傳統,也是對古代文化思想的一種尊重的表現!!
Ⅵ 老人去世臉色紅潤,比生前好看,很安詳,是什麼意思
說明老人走的時候,心態很平和。
而且沒有什麼遺憾。
Ⅶ 死者生前有病瘦為什麼去世之後面部圓潤有光澤
殯儀館整容師很敬業,認真給老人整容化妝。
遺體整容師是使用化妝品、葯品和器具,從事遺體整容、整形、化妝和美發,專門負責為逝者化妝整儀、納入棺中的人員。其職責主要包括遺體的修復、整形和美容,是殯儀服務項目中技術含量較高的一個工種。
遺體整容包括遺體的修復、整形和美容,是殯葬服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喪屬對遺體整容化妝變得日益重視,這對殯葬服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Ⅷ 為什麼人去世後要給臉上蒙一塊布
在我國現代,就曾經出土過棺木,令人震驚的是,被下葬的人是活人,因為棺木內有明顯的抓痕,但是由於外面的人沒有及時發現,就草草下葬,反而把活人埋葬了。因此,在死者的面部蒙上一層布,如果真的有神奇的「起死回生」事件,那麼蒙在「死者」臉上的布就會有起伏,這樣也能馬上發現,避免悲劇發生。
其實就是為了死者著想。在古人心目中,死者為大。比如,街上如有紅事和白事遇到一起,那麼肯定是紅事的一方要給白事的一方讓行。因此,對於死去的人,人們都會對其十分尊重,會懷著敬畏的心送其離開人世。當然也會為他(她)考慮,為了避免無關的人來圍觀,損害死者的形象,人們就會給死去的人蒙上白布,這樣也是表達一種尊重的心情。
Ⅸ 為什麼人剛去世時要用白布蓋著臉呢
凡見過人死情景者,都不會陌生。其中用作蓋臉的那塊白絹,俗稱面衣或蓋臉布,又稱幎目。
關於「幎目」的形制及其用處,《儀禮·士喪禮》載:「幎目,用緇,方尺二寸,〓里,著,組系。」鄭玄註:「幎目,覆面者也。幎,讀若《詩》雲『葛藟縈』之縈。〓,赤也。著,充之以絮也。組系,為可結也。」孔穎達疏:「鄭讀從『葛藟縈』之縈者,以其葛藟縈於樹木,此面衣亦縈於面目,故讀從之也。雲『組系為可結也』者,以四角有系,於後結之,故有組系也。」可見「幎目」是一塊一尺二寸見方的布帛;面黑里紅,實為兩片布縫制而成,中實絲絮之類;四角有繩,以便打結。孔穎達稱此物即後世的面衣。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戰國楚墓中,曾發現一件幎目,其形制與《儀禮》記載基本相同:人骨架頭部覆蓋著一件梯形絹巾,上至額部,下至下齶。絹巾上部有窄縫一條,露出眼睛;下部有三角形缺口,露出嘴部。絹巾的表層為深棕色,里用深黃色,夾層中間不絮絲綿,不用組帶作系(參見《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這一實物反映出結構相對復雜的幎目正在向簡便的面衣過渡。唐人寫鬼的小說中,「群鬼悉有面衣」(《太平廣記》卷三二八《陸余慶》),「獨帶面衣,……知是亡人」(同書卷三三〓《僧儀光》),可知當時給死人蓋面衣的習俗已經盛行,以至成了「鬼」的特徵。
為什麼要給死者蓋面衣呢?
蘇州一帶有個《人死後為什麼要用紅布蒙臉》的民間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擊敗越國後,終日與西施游戲取樂,不問國事。越國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重新崛起。傳說越兵打進吳國那天,夫差正在今蘇州木瀆靈岩山上館娃宮內與西施游樂。忽聞越將范蠡已率兵包圍靈岩,正殺上山來,夫差方才悔悟,羞愧難當,遂拔劍割下所穿紅袍的一角,囑手下道:待他死後,務把這紅布覆蓋在他臉上,一則不忍看見越兵殺上館娃宮,二則再無臉顏去見吳國黎民。說罷,揮劍抹頸。夫差死後,人們遵其遺囑,把紅布覆蓋在他臉上。用紅布覆蓋在死人臉上的風俗就這樣保存下來了(徐華龍、吳菊芬編《中國民間風俗傳說》,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
相似的說法,見《呂氏春秋》卷二十三:「夫差將死,曰:『死者如其有知也,吾何面目以見子胥於地下。』乃為幎以冒面而死。」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九釋「面帛」時引錄這段文字,以為「此其始也」。與民間傳說稍有不同者,一謂生前不忍看見越亡吳國,一謂死後沒臉去見曾對其直諫的伍子胥。
1960年,陝西乾陵出土了一方唐人劉浚夫婦於開元十七年(729)合葬的墓誌,其中有關於劉夫人嘉言懿行的記載:
臨絕之際,嘆曰:「古有失行者,恥見亡靈,所以用物覆面,後
人相習,莫能悟之。吾內省無違,念革斯弊。」子孫敬遵遺訓。此說與前述又有所不同:蓋面衣是因死者生前有「失行」處。設若似劉夫人這等「內省無違」者,就不必「用物覆面」了。
黃永年先生認為,這類解釋只是蓋面衣風俗形成日久之後的想像附會,並非為死者戴用面衣的本意。他認為古人向有戴面衣的習慣,如《晉書·惠帝紀》:「(帝)行次新安,寒甚,……尚書高光進面衣。」《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記高昌王麹文泰為玄奘西行贈送了許多禮物,其中「製法服三十具,此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韈等各數事」。這里的「手衣」當今日手套之類,與「手衣」並提的「面衣」當和《晉書》里的「面衣」一樣,為禦寒之物。據《太平廣記》所收死者赴「地府」見「冥官」的小說可知,古人想像中的「冥中」,均為幽晦陰冷之地,「無日月之光」,其苦寒定不亞於玄奘之往西土。《儀禮·士喪禮》所記「幎目」需「著」(即「充之以絮」),可知死人「面衣」的用途同樣是為了禦寒。倘真如劉浚夫婦墓誌所說為遮羞才「用物覆面」,這個遮羞之物又何必充絮,何以會與專供生人禦寒之物同稱「面衣」(《樹新義室筆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然而,從先秦時代的喪葬實際情況來看,給死者蒙面用的「幎目」並非都在夾層中間實以絲綿,甚至覆面之物也不一定都是可供禦寒的布帛。如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陽發掘了一批戰國墓葬,「常見在死人臉上用不同形式的玉片構成人面形。玉片上都帶有穿孔,因此被認為這些玉片可能是用線穿連在一起或綴附在織物上,然後覆蓋在死人臉上的」(《洛陽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5年第5期)。為此,有人根據《儀禮·士喪禮》中幎目與包頭布等配套使用的規定,參考《禮記·雜記下》「鑿巾以飯」的記載,復以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幎目下部有三角形缺口供露出嘴部的考古報告為實證,對幎目的實際作用提出一種解釋:人死,屍體會發出惡臭,惟恐前來弔唁的賓客憎穢,故在屍面覆蓋布巾。喪禮中又有「飯含」規定,即必須給死者口中含飯才能入殮。大夫以上身分的死者,照例由前來弔唁的賓客為之含飯。喪家怕賓客惡心,因此在布巾上挖孔露出嘴來,方便「飯含」之禮的進行(參見呂靜《春秋戰國時期喪葬禮俗研究》,《國風》第一卷第4期)。
至此,有關給死人覆蓋幎目或面衣的本義,已得四種解說:夫差羞見亡國(或伍子胥);失行者恥見亡靈;為御冥間陰寒;怕弔客厭惡屍臭。
哪一種解說才是正確的,請讀者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