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口腔頜面部是什麼的共同開口

口腔頜面部是什麼的共同開口

發布時間:2022-07-11 04:24:16

A. 什麼是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頜面外科專治那些疾病

目前,我國只有少數大醫院才設有口腔頜面外科,為患者提供相關專病專治的條件,但遺憾的是許多患者由於不了解口腔頜面外科的診治范圍,導致了許多疾病未得到專病專治。到底口腔頜面外科(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是一門以外科治療為主,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頰、舌、齶、咽等)、面部軟組織、頜面諸骨(上頜骨、下頜骨、顴骨顴弓等)、顳下頜關節、涎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等)以及頸部某些相關疾病的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學科。 口腔頜面外科具體包括牙及牙槽外科、修復前外科、各種顳頜關節疾病(腫瘤、炎症等)、頭頸腫瘤外科(包括口腔、面部以及頸部某些相關的各種良性和惡性腫瘤)、面神經和三叉神經疾病、各種頜面損傷(軟組織損傷及骨折)、涎腺疾病(腫瘤、炎症等)、頜面部炎症(淋巴結炎、頜骨骨髓炎及間隙感染)、頜面整復外科和顯微外科(包括頜面部先天性畸形缺損如唇裂、齶裂等和頜面部各種原因導致的後天畸形和缺損需要整形治療者)等。 口腔頜面外科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為了防治口腔頜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頜面外科與口腔內科學、口腔正畸學、口腔修復學等有關學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於它本身的外科屬性,又與普通外科學、整形外科學、腫瘤外科學以及內、兒科學等有著共同的特點與關聯。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口腔頜面外科學既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地址:南充市順慶區人民南路97號

B. 什麼是頜面

這個是個合成詞

頜又有上頜和下頜之分,上頜就是鼻腔和口腔之間的骨板,下頜就是通常所說的下巴.連起來口腔頜面就是口腔中上下兩面,也就是長牙齒的那兩面.只有上頜和下頜

C. 口腔科和牙科有什麼區別

口腔科和牙科的區別在於,牙科與口腔科不同,口腔科包含的范圍比牙科廣,口腔科在專科醫院分科細,在綜合醫院分為口腔外科、口腔內科、修復科、正畸科、放射科和技工室、消毒室等。

很多人認為牙科=口腔科,這是不正確的。

因此,口腔疾病不僅有牙痛、牙齒變色、牙齦出血、牙齦腫脹、牙齒松動、牙齒脫落、口臭、口腔潰瘍等常見症狀,還有頜面部腫痛、張口限制、間隙感染、頜骨骨折、頜面部軟組織損傷、出血、顱內感染、呼吸困難等臨床。

其實口腔科還很復雜,工作細致,細致。 所有的患者都需要仔細的治療。 可以說需要精緻的雕刻,診察等待時間會變長,但治療疾病必須耐心等待。

朋友們,請記住牙科口腔科。 口腔疾病不僅僅是牙病。

D. 開口型的定義

是指下頜自閉口到張大的整個過程中下頜運動的軌跡。 顳下頜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參與咀嚼、發音、吞咽和表情等。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好發於青壯年,以20~35歲患病率最高。一般發生在一側,但有的可逐漸累及兩側。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一般病程較長,並經常反復發作,多屬功能紊亂,也可有關節結構紊亂或器質破壞,所以應引起重視,及早治療。

E. 簡述三大唾液腺的名稱和開口部位

人體有三大唾液腺,分別在口腔的不同部位,兩側對稱,所以正常有六個唾液腺,分別是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腮腺的開口位置是在上頜第二磨牙頰側的頰黏膜上,有一個乳頭型的突起稱為腮腺導管口。頜下腺的開口也在口腔內,口底舌系帶的兩側也有個小的突起,是頜下腺的導管口。

舌下腺比較分散,可能有很多個導管分別開口於舌下肉阜,也可以形成一個大管,和頜下腺共同開口於頜下腺導管口。

唾液腺,人或脊椎動物口腔內分泌唾液的腺體。口腔有大、小兩種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在於各部口腔粘膜內(如唇腺、頰腺、齶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它們是位於口腔周圍獨立的器官,但其導管開口於口腔粘膜。



唾液腺為復管泡狀腺,被膜較薄,腺實質分為許多小葉,由分支的導管及末端的腺泡組成。

F. 什麼是口頜系統!

口頜系統是包括口腔頜面部各種組織結構如牙、顳下頜關節、咀嚼肌、神經的總稱,是一個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功能整體。在中樞神經系統統一指揮下,牙、顳下頜關節、咀嚼肌各司其責,共同完成復雜的功能運動。口頜系統擔負著發音、講話、表情、咀嚼、吞咽等各種重要功能。

G. 口腔頜面外科的學科簡介

和其他醫學專科一樣,口腔頜面外科是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形成的一個醫學分科,正因為有了口腔頜面外科學的形成和參與,才使得中國的牙醫學發展成為口腔醫學。
應當說,口腔頜面外科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為了防治口腔頜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頜面外科與口腔內科學、口腔正畸學、口腔修復學等有關學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於它本身的外科屬性,又與普通外科學、整形外科學以及內、兒科學等有著共同的特點與關聯。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口腔頜面外科學既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關於命名
縱觀牙醫學(dental medicine)的發展史,是與外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的。雖然在公元前開始即已有有關牙醫學內容的醫書記載和實踐,但牙醫學的正式建立和興起,應當說是在17~18世紀的西方國家。法國的Pierre Fauchard(1678~1761)曾出版過有關牙醫外科的專著,並完善了牙科臨床工作,由於他的貢獻而被稱為現代牙科之父。在當時,牙科是在外科領域內,被稱為牙外科(dental surgery section);牙科醫師也被冠以牙外科醫師的頭銜而稱為dental surgeon,
以至於至今牙科醫師的學位也仍維持著牙外科學博士(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的稱謂。據考證,在古老的牙醫學創始人中,在當時也大多具有醫學博士(doctnr of medicine,M.D)學位。
據一些書籍的記載,「口腔外科」(oral surgery)一詞由美國人James Edmund Garretson(1828~1895)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醫師,當時他在一所牙科學校
講授以拔牙術為主的口腔外科學。在以後的多年中,」口腔外科」一詞不但用於醫院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教科書和參考書。
20世紀初即已有頜面外科(maxillofacial surgery)的概念出現,但究竟在什麼時候,什麼國家,由哪一位學者正式提出或命名為「口腔頜面外科」,尚需進一步考證。
在歐洲,原蘇聯的口腔頜面外科是比較發達的,其中特別得益於40年代的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對頜面部戰傷的處理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口腔頜面外科的名稱在40年代後期的原蘇聯即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和承認。中國的口腔醫學是在1952年大學院系調整時才正式被確認的,因此,也是在1952年以後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頜面外科的正式建制和名稱。1956年,衛生部頒布了口腔醫學教育大綱,並將「口腔外科學」改名為「口腔頜面外科學」,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對「口腔頜面外科」的名稱給以正式肯定。為此,1959年, 由夏良才主編出版的中國第一本正式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就用的是《口腔頜面外科學》的名稱。美國人W.Harry Archer及Gastav O.Kruger的原著《口腔外科學》則是在70年代中期以後才分別更名為《口腔領面外科學》的。目前,「口腔頜面外科」的名稱不但廣泛地被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並且其學會或學術組織也沿用這一命名。

H. 頜面在口腔哪個部位

口腔頜面外科(oral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是一門以外科治療為主,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頰、舌、齶、咽等)、面部軟組織、頜面諸骨(上頜骨、下頜骨、顴骨等)、顳下頜關節、涎腺以及頸部某些相關疾病的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學科。 和其他醫學專科一樣,口腔頜面外科是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形成的一個醫學分科,正因為有了口腔頜面外科學的形成和參與,才使得我國的牙醫學發展成為口腔醫學。 應當說,口腔頜面外科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為了防治口腔頜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頜面外科與口腔內科學、口腔正畸學、口腔修復學等有關學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於它本身的外科屬性,又與普通外科學、整形外科學以及內、兒科學等有著共同的特點與關聯。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口腔頜面外科學既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I. 口腔腺有那幾對,其導管各開口於何處

唾液腺,人或脊椎動物口腔內分泌唾液的腺體。口腔有大、小兩種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在於各部口腔粘膜內(如唇腺、頰腺、齶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它們是位於口腔周圍獨立的器官,但其導管開口於口腔粘膜。
腮腺
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於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後部的表面,腺的後部特別肥厚,深入到下頜後窩內。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緣處發出腮腺管,在距顴弓下方約一橫指處經咬肌表面前行,繞過咬肌前緣轉向深部,穿過頰肌開口於頰部粘膜,開口處形成一個粘膜乳頭,恰和上頜第二磨牙相對。
下頜下腺
略呈卵圓形,位於下頜下三角內,下頜骨體和舌骨舌肌之間。由腺的內面發出下頜下腺管,沿口底粘膜深面前行,開口於舌下肉阜。
舌下腺
最小,細長而略扁。位於口底粘膜深面。其排泄管有大小兩種小管約有5-15條,直接開口於口底粘膜;大管另一條常與下頜下腺管匯合或單獨開口於舌下肉阜。
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濕潤口腔,有利於吞咽和說話。人唾液中含有澱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大唾液腺
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三對,它們的導管開口於口腔。
(一)唾液腺的一般結構
唾液腺為復管泡狀腺,被膜較薄,腺實質分為許多小葉,由分支的導管及末端的腺泡組成。
1.腺泡(alveoli)呈泡狀或管泡狀,由單層立方或錐形腺細胞組成,為腺的分泌部。腺細胞與基膜之間以及部分導管上皮與基膜之間有肌上皮細胞,細胞扁平,有突起,胞質內含有肌動蛋白微絲。肌上皮細胞的收縮有助於腺泡分泌物排出。腺泡分漿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種類型。
(1)漿液性腺泡(serousalveolus):由漿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染色較深。基部胞質嗜鹼性較強,電鏡下可見此處有較多粗面內質網和核糖體。核圓形,位於基部。頂部胞質內有較多嗜伊紅的分泌顆粒(酶原顆粒,zymogengranule)漿液性腺泡分泌物較稀薄,含唾液澱粉酶。
(2)粘液性腺泡(mucousalveolus):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著色較淺,分泌顆粒不能顯示。細胞核扁圓形,居細胞底部。電鏡下則可見頂部胞質內有粗大的分泌顆粒(粘原顆粒,mucinogengranule)。粘液性腺泡的分泌物較粘稠,主要為粘液(糖蛋白)。
(3)混合性腺泡(mixedalveolus):由漿液性腺細胞和粘液性腺細胞共同組成。常見的形式是,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幾個漿液性腺細胞位於腺泡的底部或附於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故稱半月(demilune)。半月的分泌物可經粘液性細胞間的小管釋入腺泡腔內。
2.導管是反復分支的上皮性管道,是腺的排泄部,末端與腺泡相連。唾液腺導管可分為以下幾段:
(1)閏管(intercalatedct):直接與腺泡相連,管徑細,管壁為單層立方或單層扁平上皮。
(2)紋狀管(striatedct):或稱分泌管(secretoryct),與閏管相連接,管徑相,管壁為單層高柱狀上皮,核位居細胞頂部,胞質嗜酸性。細胞基部可見垂直縱紋,電鏡下為質膜內褶和縱行排列的線粒體,此種結構使細胞基部表面積增大,便於細胞與組織液間進行水和電解質的轉運。紋狀管上皮細胞能主動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將k+排入管腔,並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調節唾液中的電解質含量和唾液量。
(3)小葉間導管和總導管:紋狀管匯合形成小葉間導管,行於小葉間結締組織內。小葉間導管較粗,管壁為假復層柱狀上皮。小葉間導管逐級匯合並增粗,最後形成一條或幾條總導管開口於口腔,導管近口腔開口處漸為復層扁平上皮,與口腔上皮相連續。
隆凸唾液腺
隆凸唾液腺藏在喉嚨深處上部,其位置在一塊稱為咽鼓管隆凸的軟骨上,平均約1.5英寸長(3.9厘米)。

閱讀全文

與口腔頜面部是什麼的共同開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162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2016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411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339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956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74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943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318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80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719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550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708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66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534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90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604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709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1049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645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