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區分血管瘤
血管瘤可分為幾種類型: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草莓狀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狀血管瘤等。血管瘤按照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症狀,需要我們一一來區分。
毛細血管瘤是血管瘤較為常見的一種,屬於血管畸形。由擴張和增生的毛細血管網構成,影響美觀、破潰出血、生長迅速的血管瘤會侵及其他器官,引起畸形、毀容等。
海綿狀血管瘤是在出生時即出現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稱為靜脈畸形。病變除位於皮膚和皮下組織外,還可發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血管損害一般發展較慢,大多數靜脈畸形呈海綿狀。海綿狀血管瘤如因外傷或繼發感染破潰時,有招致嚴重失血的危險。
草莓狀血管瘤通常為較小而突出皮面的結節狀腫物。好發面部、頭皮、頸部、肩背部、外陰部,也見於任何部位初發如針頭至黃豆大。形葉草莓。瘤體柔軟,有一定壓縮性。發生於皮膚或肌肉組織的血管瘤可損傷血管引起繼發感染、潰瘍、毀容。
混合型血管瘤為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等所混合的血管瘤,與單純的草莓狀血管瘤並無異樣,但隨著表面血管瘤的發展,同時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皮下侵犯的范圍可超過表面病損面積,形成隆起的包塊,形態不規則,多見於面部及四肢。可引起呼吸、飲食、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障礙。
Ⅱ 臉部血管瘤
您好!血管瘤要到專業的醫院就診,以免留下疤痕。 患者多大?是什麼類型的血管瘤?激光,冷凍是治療血管瘤一種比較傳統的治療方式,治癒後都會留下疤痕。建議你慎重的考慮治療的方式。
Ⅲ 得了血管瘤有什麼症狀
毛細血管瘤症狀: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破裂,如此反復循環破壞,蠶食患處的皮膚和皮下肌肉組織。毛細血管瘤有百分之90以上是屬於先天性,一般後天都是出生不久或局部受到外傷後所致,以頭面部發生最多,任何部位均可發生。
草莓狀血管瘤症狀發生率約佔新生兒的1%,多在出生時即存在,呈較小的紅色斑點,以後逐漸增大,常高出皮膚,顏色鮮紅,呈分葉狀,形如草莓或楊梅。生長部位多見於頭面部、軀干。
鮮紅斑痣症狀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出現,好發於面、頸和頭皮,大多為單側性,偶為雙側性,有時累及粘膜。損害初期為大小不一或數個淡紅、暗紅或紫紅色斑片,不高出皮面,表面平滑。隨著年齡增長,顏色加深變紅,變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將逐漸擴張,在40歲前可增厚和出現結節,於創傷後易於出血。
海綿狀血管瘤症狀:海綿狀血管瘤可發於身體的任何部分,既可位於體表,也可發生於各種內臟器官,尤其以四肢,軀乾和腮腺多見。瘤體皮膚可正常或呈暗藍色,觸之柔軟似海綿,按壓腫塊可被壓縮,患者自訴患肢沉重、酸痛,活動後明顯。部分海綿狀血管瘤表麵皮膚可合並毛細血管瘤,稱之為混合性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症狀:初起時大多為皮膚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紅斑,與單純的草莓狀血管瘤並無異樣,但隨著表面血管瘤的發展,同時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侵犯范圍有時非常廣,以至於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組織器官都被這種不斷擴展的血管組織所覆蓋,可引起呼吸、飲食、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障礙。
蔓狀血管瘤症狀:蔓狀血管瘤多見於頭皮,額顳部或肢端,部分較局限,但大部分范圍大,甚至達整個肢體,使該患肢增粗增長。外觀可見局部一隆起腫物,或多個皮下隆起腫物相連,皮膚潮紅,皮溫高,透過皮膚可見紫藍色團塊。可隱約感覺到迂曲血管搏動和蠕動,並可捫及條索狀質軟的擴大血管,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
KM綜合征症狀: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或混合型血管瘤可伴發 Kasabach-merrit綜合征。該綜合征是指血管瘤伴發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發生率約為血管瘤患兒的1%。發病機制是由於瘤體巨大,血流緩慢,加上手術損傷血管內膜,使瘤體內滯留消耗大量血小板,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Ⅻ,結果發生凝血障礙。症狀和體征:1歲以內,尤其6個月左右嬰兒,發病前靜止的瘤體突然增大,表面紫紅色,伴有局部繼而全身淤斑,直至DIC表現。外觀酷似軟組織急性感染表現。血常規檢查,示血小板減少,嚴重者危及生命。【上海復大血管瘤】
Ⅳ 頭-面血管瘤綜合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問題分析:您好,頭-面血管瘤綜合征為一種累及面和腦的血管的先天性疾病,以面部血管痣、癲癇發作、顱內鈣化,腦部血管畸形和智力障礙為其臨床特徵,主要累及神經系統,皮膚及眼部。而由於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的毛細血管擴張或海綿狀血管瘤以及同側枕,頂或額葉軟腦膜的血管瘤(以靜脈性為主),多見於枕葉,血管瘤下腦皮質萎縮,硬化和鈣化,鏡下神經元喪失,膠質細胞增生和鈣質沉著等等。
意見建議:您好,這個疾病在於早發現早治療,有葯物治療和飲食調理。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多食干豆類及其製品,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等。
Ⅳ 不同類型面部血管瘤的症狀有哪些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一、 血管瘤的分類
(1) 草莓狀血管瘤(也稱嬰幼兒血管瘤、毛細血管瘤):為淺表的毛細血管擴張、曲折、迂迴而成,瘤體常高出皮膚表面。見於嬰兒,大多數為女性。出生時即可發現皮膚有紅點或小紅斑,逐漸長大,紅色加深並隆起。草莓狀血管瘤的瘤體細胞增大速度常比嬰兒發育更快。瘤體境界分明,壓之可稍退色,放鬆後恢復紅色。
增長期的草莓狀血管瘤不能自行消退。增長期臨床表現:顏色鮮紅,表面發亮,高出皮膚表面或面積擴大。
(2) 海綿狀血管瘤(也稱靜脈畸形):一般由小靜脈和脂肪組織構成。形態和質地均像海綿,故稱為海綿狀血管瘤。多數生長在皮下組織內,也可在肌肉內,少數可在骨或內臟等部位。皮下海綿狀血管瘤可使局部輕微隆起,皮膚正常,或呈藍色,或呈青紫色,腫塊質地軟而界限清楚。若海綿狀血管瘤長在深部肌肉之間,稱為「肌間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終生不能自行消退。
(3) 混合型血管瘤(2中血管瘤混合,常為草莓狀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初起時大多為皮膚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紅斑,隨著表面血管瘤的發展,外觀呈紅色、藍色相混合,同時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皮下侵犯的范圍可超過表面病損面積,形成隆起的包塊,形態不規則,多見於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圍有時非常廣泛,以致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組織器官都被這種不斷擴張的血管組織覆蓋,可引起呼吸、飲食、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障礙。
(4) 鮮紅斑痣(又稱葡萄酒樣痣或微靜脈畸形):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出現,好發於面、頸和頭皮,大多為單側,偶為雙側,有時累及黏膜,常不高出皮膚表面。隨著年齡增長,顏色加深變紅、變紫,65%的患者病灶逐漸擴張,在40歲前可增厚和出現結節,於創傷後易出血。病灶面積隨身體生長而相應增大,終身不消退。
(5) 蔓狀血管瘤(也稱動脈畸形):由動脈或部分靜脈組成,可觸及搏動性,局部皮溫高。臨床少見。
Ⅵ 血管瘤是什麼症狀
血管瘤一般無自覺症狀,無疼痛感,長到特殊部位的血管瘤或者是壓迫神經,或者附近器官時會有疼痛感覺,另外不同類型的血管瘤臨床表現也是不同的,臨床上最常見的有如下幾種類型:一:毛細血管瘤種類很多,分別介紹如下.
1. 新生兒斑痣(neonatal staining) 這類血管瘤是一種淡紅色或淺藍色的表皮變色,常位於頭頂中線後、頸部、骶部,偶爾見於眉間皮膚,出生時即存在,一般數月逐漸自行消失,新生兒斑痣一般不需治療。超過六個月,范圍擴大長在面部者應及早採用中醫介入療法治療。真皮內毛細血管瘤(intradermal capil-lary hemangioma) 這類血管瘤有3種臨床變異型,常在出生時即存在。特點都是在真皮內呈現有成熟的內皮細胞組織型毛細血管。血管瘤的顏色從淡紅到淡藍,多位於感覺神經分布的區域內,如面部三叉神經區。
(1) 橙紅色斑或鮭魚色斑(salmonpatch):是一種以橘紅色到鐵銹色的斑點,平坦而不高出皮膚表面。多數在前額、上眼瞼、鼻孔周圍、枕部或頂部,出生時即存在,面積大不不一,手指壓迫可暫退色。它與新生兒斑痣的區別,在於它位於真皮內,不會自然消失.對X線不敏感,不論用表面乾燥法、冷凍法和摩擦法治療,均無效。(2) 橙紅色斑或鮭魚色斑(port wine stain):又叫鮮紅斑痣,較橙紅色斑顏色為深,呈暗紫色,毛細血管擴張病變位於真皮層中,但也累及較深的表皮下層,因此可產生出血的丘疹。在出生時即存在,很少再發展,但往往在皮膚表面出現參差的點狀角化過度病變,故有可能發生濕疹。葡萄酒色斑痣特別是在面部,因影響美觀,使病人產生心理煩惱和思想負擔。3)蜘蛛形痣(spider nevus)或稱星狀血管瘤(satellite angioma):特徵是從一個皮下中心小動脈,發出許多放射形擴張的皮下毛細血管,其形狀酷似蜘蛛,痣的中央點隆起,一般細小如針眼,最大直徑不過2~3mm,四周放射形血管長度可達0.5~lcm,痣的顏色 多為鮮紅,多見於面、臂、手和軀幹上部,發生在臍部平面以下各部位罕見,壓迫中央點可 。 3.草莓狀血管瘤(strawberry capillaryhemangioma) 又稱幼年性毛細血管瘤(venilecapillary hemangioma)。這種病變不同於真皮內毛血管瘤, 該病較常見,發生率佔新生兒的1%,通常在出生後最初幾日發現,也可能在出生後數周內只有極小的紅斑點,以後逐漸擴大,常高出皮膚表面,鮮紅色,呈現許多小葉,因此取名草莓。多見於面部、顱骨皮膚和頸部。軀幹部位較少見。 4. 肉芽性血管瘤(granulomatous he-mangioma) 或稱化膿性血管瘤。為密集的由不同程度擴張充血的新生毛細血管所組成。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其新生毛細血管在疏鬆的結締組織內,有陳舊性炎性細胞浸潤,腫瘤最外層多為扁平的表皮,基底部的表皮向內生長,類似衣領,形成短帶,是一種呈粒狀隆起的毛細血管瘤。顏色鮮艷如鮮肉,呈肉芽狀。一般表面覆蓋菲薄的表皮,肉芽性血管瘤多見於手指。病因目前還不明了,但可能是由小的刺傷炎症演變引起。肉芽系由一簇中央血管,周圍環繞著很多的毛細血管芽所組成,肉芽有時有蒂,有時無蒂,基底平坦,極易出血。可採用生物吞噬療法治療,效果較好! 二:海綿狀血管瘤臨床表現
海綿狀血管瘤該類血管病變的特點為出生時即已出現畸形。病變大多發生於頭面部、口腔粘膜、四肢、肝臟、脊柱及其他部位。臨床上顯著特點是往往與周圍肌肉(橫紋肌)關系密切。表現為肌肉內或肌束間的血管畸形。而四肢等部位發生的病變由於血管「瘤體」的構成上的差別可表現為海綿狀血管畸形,或具有蜂窩狀的血管畸形。絕大部分均表現為隨著患者年齡增大而緩慢增大、增厚的病灶,極少數患者出現相應神經受壓的疼痛症狀。而大多數均無不適症狀。以頭面部病變為例,海綿狀血管畸形位於深部者往往僅出現軟組織腫塊,有時大時小的現象。病灶位於較淺者可出現暗紅色、藍色、紫色結節樣外觀。部分患者會主訴摸到病灶內的硬性顆粒。頭面部發生的患者可出現相應部位的腫脹,如舌體腫脹,齶部、咽側、頰粘膜都是好發部位。在患者興奮、惱怒時病灶會明顯增大。病變位於四肢者少數伴有疼痛、腫脹。兩側不對稱,患側肢體增粗。靜脈畸形往往表現為彌散的多點狀、網狀擴張的靜脈,表麵皮膚可見藍色、紫色病灶,四肢部位通常顯示蜂窩狀結構。患者不慎外傷時可出現較多的出血,繼發感染時常有出血。 三: 混合型血管瘤的臨床表現
混合型血管瘤為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同時存在一起的血管瘤,是較常見的一種類型血管瘤,發生在面頸部,也可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一般出生時已存在,最初頗似草莓狀毛細血管瘤,但很快展至皮膚范圍以外,而深入真皮和皮下組織。混合型血管瘤可達到很大體積,它的生長過程與草莓狀毛細血管瘤相似,在頭6個月時,迅速生長,富有極大的侵犯性,在幾周之內,正常組織可以受到嚴重破壞,以致眼瞼、口唇、鼻、耳等組織都被不斷擴張的血管瘤組織所覆蓋。腫瘤的形態不規則,呈紫紅色,易發生潰破,出血、感染、壞死、瘢痕形成。 四:蔓狀血管瘤的臨床症狀
蔓狀血管瘤(cirsOid angiOma,racemOse aneurysm)較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少見,約占血管瘤1.5%。它是包含有小動脈和小靜脈吻合的血管瘤,多數是單發性小動脈和小靜脈瘺形成的血管瘤。常見於頭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與四肢廣泛性動靜脈瘺有所不同。
頭面部皮下蔓狀血管瘤多位於頂部、頰部。可見到一圓形或橢圓形隆起的腫物,皮膚有時潮紅,皮下隱約可見紆回彎曲的血管搏動和蠕動。觸之可感到有震顫,並可觸摸到條索狀質軟擴大的血管及搏動,局部溫度增高,壓迫時腫物可縮小,壓緊時搏動可消。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局限於四肢末端的蔓狀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腳底)見到不規則的幾個聯結在一起的柔軟腫塊,皮膚可呈紫灰色,觸之有震顫搏動感。壓迫時可縮小,壓緊時搏動消失,臨床上易誤診為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可有疼痛,因為皮下神經可與血管瘤相互纏繞,血管搏動時牽拉神經引起。有時蔓狀血管瘤侵犯皮膚可發生局部潰瘍,經常出血感染,潰瘍長期不癒合。因為動靜脈短路,含有氧氣及營養物質的動脈血液不經過蔓狀血管瘤病變處表麵皮膚微循環,直接流人靜脈回到體循環中,蔓狀血管瘤病變處皮膚得不到正常微循環供應營養物質,致使局部皮膚組織營養障礙,發生退變壞死,而產生潰瘍出血,長期不癒合。
嬰兒頭皮下的蔓狀血管瘤往往發展很快,可侵犯破壞顱骨外板而侵入板障靜脈,並可與顱內靜脈連接。 五:囊狀血管瘤的臨床表現
囊狀血管瘤少見,多發生在肢體遠端(前臂、手、腿和腳)、頭部,也可見於軀幹部位,一般嬰兒期發病,表現局部隆起包塊,質軟,壓之可縮小,塊邊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多為單發,有時被分隔數個腔隙,各腔隙間相通,臨床上有時被誤診為囊腫。發生在前臂、手或腳的筒形囊狀血管瘤,患肢下垂時,於地心引力的重力關系,在幾秒鍾內循環中血液迅速像傾瀉樣流人囊狀腔隙內,使前臂和手掌或小腿和腳底增粗,外形似象皮腿樣,質軟如棉花,有波動感,皮膚色澤正常,當患肢抬高時(前臂舉過頭部,平卧時下肢抬高與軀干呈直角),囊狀腔內的血液在<10s又迅速流人體循環中,使增粗腫脹如象皮腿樣患肢又迅速變細(比健側肢體細),用手可觸採用壞死療法治療效果也較滿意,缺點是狀血管瘤病變處皮膚發生壞死治癒後易形成瘢痕。及皮膚緊貼肌肉和肌腱,頗似皮包骨頭。患肢有沉重感,有時酸痛,病變在頭部有頭痛、頭暈 六:血管瘤球瘤的臨床表現
血管瘤球瘤臨床上少見,多發生於青年或中年人,大多單發,也可為多發性。通常體積不大,直徑很少超過2~3cm,周圍界限明顯,淡紅色,質松軟,如同肉芽組織,典型的指甲下血管球瘤看上去像一紅色小點。此瘤非常敏感,極端疼痛,輕微的摩擦、壓迫、碰擊即可引起強烈的刺痛,並放射到整個患肢、肩部和頸部,疼痛發作時血管瘤顏色往往加深變藍,浸入冷水或熱水中能使疼痛減輕,血管球瘤的疼痛,有時還出現交感神經性的血管紊亂症狀,如肢體出汗,同側霍納綜合征,有時病人可發生如同有灼性神經痛時的廣泛性血管變化,整個手或前臂較為溫暖,顯著靜脈怒張,靜脈中含氧量增高。這些變化是反射性周身血管擴張所引起的。
Ⅶ 血管瘤的症狀
血管瘤的症狀有哪些呢?
一、草莓狀血管瘤的症狀 發生率約佔新生兒的1\%,多在出生時即存在,呈較小的紅色斑點,以後逐漸增大,常高出皮膚,顏色鮮紅,呈分葉狀,形如草莓或楊梅。生長部位多見於頭面部、軀干。
二、毛細血管瘤的症狀 初生時患處有點狀或成片大量毛細管凸出皮膚外,表皮高低不平,發展特快,如不及時治療和控制,在短暫的時間(半歲)內,將會使已患血管瘤的器官或周圍的器官遭到破壞,少部分可快速發展為混合型血管瘤。
三、鮮紅斑痣的症狀 鮮紅斑痣又稱葡萄酒樣痣或毛細血管擴張痣,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出現,好發於面、頸和頭皮,大多為單側性,偶為雙側性,有時累及粘膜。損害初起為大小不一或數個淡紅、暗紅或紫紅色斑片,呈不規則形,邊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壓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隨著年齡增長,顏色加深變紅,變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將逐漸擴張,在40歲前可增厚和出現結節,於創傷後易於出血。鮮紅斑痣是無數擴張的毛細血管所組成的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塊,屬於先天性毛細血管畸形。病灶面積隨身體生長而相應增大,終生不消退。 鮮紅斑痣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以面頸部多見,佔75%-80%,多以單側並以右側多見。鮮紅斑痣同時累及眼神經和上頜神經時有15%的機會可合並難治性青光眼。在鮮紅斑痣患者中,1%-2%伴有同側的軟腦膜血管畸形,稱為Sturge-Weber綜合征。
四、海綿狀血管瘤的症狀 海綿狀血管瘤可發於身體的任何部分,既可位於體表,也可發生於各種內臟器官,尤其以四肢,軀乾和腮腺多見。瘤體皮膚可正常或呈暗藍色,觸之柔軟似海綿,按壓腫塊可被壓縮,患者自訴患肢沉重、酸痛,活動後明顯。部分海綿狀血管瘤表麵皮膚可合並毛細血管瘤,稱之為混合性血管瘤。有部分腮腺血管瘤合並腮腺表麵皮膚或其它部位毛細血管瘤,故對小兒腮腺腫塊不能明確原因時,若發現表麵皮膚毛細血管瘤存在,應考慮腮腺血管瘤的診斷。五、混合型血管瘤的症狀 初起時大多為皮膚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紅斑,與單純的草莓狀血管瘤並無異樣,但隨著表面血管瘤的發展,同時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皮下侵犯的范圍可超過表面病損面積,形成隆起的包塊,形態不規則,多見於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圍有時非常廣,以至於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組織器官都被這種不斷擴展的血管組織所覆蓋,可引起呼吸、飲食、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障礙,等等。
Ⅷ 頭部血管瘤什麼症狀
頭部血管瘤是在臨床部位上的一種劃分,當然不同的血管瘤類型所表現的症狀也都不相同,長在頭部常見的類型有鮮紅斑痣、草莓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狀血管瘤。
一、鮮紅斑痣
長在頭部的鮮紅斑痣症狀通常會與面部鮮紅斑痣連成一片,生下來時即可發現。顏色呈鮮紅色或暗紅色,和周圍皮膚的分界線比較清楚,形狀不規則,面積可大可小,嬰幼兒時期的鮮紅斑痣用手指按壓會褪色恢復到正常皮膚,隨著年齡的增長,皮損位置加深,顏色也加深後,按壓可能不再褪色,面積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擴大,鮮紅斑痣的症狀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消退,如果沒有採取治療措施,將終身不退。
二、草莓狀血管瘤
草莓狀血管瘤的症狀通常在孩子剛出生或出生不久後表現出來,主要症狀有發現初期為大小不等的紅點,顏色呈鮮紅色,突出正常皮膚,一部分頭部草莓狀血管瘤面積沒有明顯擴大的趨勢,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稍有增大;而一部分面積增長的速度超過孩子的生長發育,可在短時間了發展到孩子的半個臉部或頭部,像這一類的頭部血管瘤症狀家長要引起重視,因為容易引起毀容或發展成混合型血管瘤,所以在發現早期,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是關鍵。
三、海綿狀血管瘤
頭部海綿狀血管瘤早期症狀不明顯,因為有頭發遮蓋所以症狀容易被掩蓋,頭部海綿狀血管瘤症狀有表淺的也有深部的。頭部位置比較表淺的海綿狀血管瘤症狀呈現出藍色或藍紫色的顏色,形狀可呈圓形、橢圓形,面積大小不等,表面可見盤曲的血管;位置比較深的頭部海綿狀血管瘤症狀皮膚表面沒有什麼特別的異常表現可能會隆起一個包塊,質地較軟,體積可隨體位的變化而變化。
四、混合型血管瘤
頭部混合型血管瘤症狀發生在嬰幼兒時期,是毛細血管瘤症狀和海綿狀血管瘤症狀同時存在的,皮膚表面表現出來的症狀和草莓狀血管瘤症狀相似,紅色的下面還另外鼓出來一個包塊,混合型血管瘤可達到很大體積,它的生長過程與草莓狀毛細血管瘤相似,在頭6個月時,迅速生長,富有極大的侵犯性,在幾周之內,正常組織可以受到嚴重破壞,以致眼瞼、口唇、鼻、耳等組織都被不斷擴張的血管瘤組織所覆蓋。腫瘤的形態不規則,呈紫紅色,易發生潰破,出血、感染、壞死、瘢痕形成。
五、蔓狀血管瘤
蔓狀血管瘤雖然發病率相較於其他類型的血管瘤低,但是表現在頭部血管瘤症狀中是很常見的一種,蔓狀血管瘤包含有小動脈和小靜脈吻合的血管瘤,多數是單發性小動脈和小靜脈瘺形成的血管瘤。頭面部皮下蔓狀血管瘤多見於頸部頰部,可見到一圓形或橢圓形隆起的腫物,皮膚有時潮紅,皮下隱約可見紆回彎曲的血管搏動和蠕動。觸之可感到有振顫,並可觸摸到條索狀質軟擴大的血管及搏動,局部溫度增高,壓迫時腫物可縮小,壓緊時搏動可消失。
Ⅸ 血管瘤是什麼
定義
血管瘤(Angiomas)是血管、淋巴管管壁,或其周圍組織的細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它起源於殘余的胚胎成血管細胞,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佔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顏麵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於頜骨內或深部組織。從本質上可分為兩種:一種系胚胎發育過程中血管發育失常,血管過度發育或分化異常導致的血管畸形,一種系因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殖產生的真性腫瘤。
形成原因
血管瘤血管瘤是比較常見的血管性疾病,多為先天性的,一般出生時就有。它的原因比較復雜,目前也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普遍被認可的原因的還分為兩類如下:
一、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特別是在早期血管性組織分化階段,由於其控制基因段出現小范圍錯構而導致其特定部位組織分化異常,並發展成血管瘤。
二、 也有學者認為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組織遭受機械性損傷,局部組織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幹細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細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為血管樣組織並最終形成血管瘤。
血管瘤的形成原因每位患者是不同的,雖都為先天性,但並不是所有的血管瘤都是一個原因造成的,只有到正規的醫院進行全面的檢查後方可得知。
分類:
一、按照發病部位分類
1.毛細血管瘤毛細血管型血管瘤又稱葡萄酒色斑,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毛細血管擴張畸形。後天獲得性發病者極少。因常發生於顏面部或口腔粘膜及頜骨,臨床表現為皮膚粘膜紅斑或組織增生樣紅色斑塊。影響容貌或伴隨出汗,組織溫度升高或長期反復失血。
2.海綿狀血管瘤
一般由小靜脈和脂肪組織構成。它的形態和質地均像海綿,故而得名。多數生長在皮下組織內,也可生長在肌肉內,少數可在骨或內臟等部位。皮下海綿狀血管瘤可使局部輕微隆起,皮膚顏色正常或呈青紫色,腫塊質地柔軟而境界清楚。
3.蔓狀血管瘤
多見於四肢,口腔頜面部的常見於顳淺動脈所在的顳部或頭皮下組織,表面及周圍有許多樹枝狀擴張的血管,迂迴曲折呈蔓狀,局部皮膚呈暗紅或是藍紫色,有時可摸到血管搏動或聽到血管雜音。
4.淋巴血管瘤
是擴張的、內皮細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結締組織所共同構成的先天性良性腫瘤,內含淋巴液、淋巴細胞或混有血液。按照構成組織的淋巴管腔隙的大小不同,可以基本上分為毛細淋巴管瘤、海綿狀淋巴管瘤和囊狀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多見於兒童及青年,好發部位為舌、唇、頰、頸。大多數在出生時或1歲以內發病,但也有遲發者或老年發病。
(1)毛細淋巴管瘤
表現為群集,深在,張力性水皰,組成斑片狀,可發生於身體各個部位,常見於頸部、上胸部、肢體近端等處。單個水皰大小在1-3mm,一般不超過1mm,內容物似黏液。有時帶有血性水皰,呈淡紫或暗紅色。水皰下方的皮下組織有輕度的彌散性水腫,偶見整個肢體腫脹。有些水皰間甚至頂部皮膚可呈疣狀外觀,破後可流出漿液性液體,損害的范圍變異很大。
(2)海綿狀淋巴管瘤
這是淋巴管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可以很小,但也可以很大,甚至侵及一個肢體。病損為境界不清、海綿狀皮下組織腫塊或彌漫性腫脹,質軟,硬度如脂肪瘤。除非伴有血管瘤,一般表面無顏色改變。發生在頰部及舌部者多為單純海綿狀淋巴管瘤,而發生在頸、腋、口腔底部及縱隔者以合並囊性者為多見。淋巴管瘤對人體並無害,可以生長得很大造成畸形,甚至死亡。如侵及舌部,可以大得口腔都不能容納,以至舌尖只能突出口腔之外,牙齒及下頜骨水平外移,口腔不能閉合。如發生周期感染、潰瘍、腫脹,結果纖維化而進一步使腫瘤增大。如發生於頭頸部,侵犯口腔底部、氣管或縱隔,可引起呼吸道阻塞而致死。繼發感染,特別是上呼吸道的損害,可使病損增大而威脅生命,其特點如下。
(3)囊性淋巴管瘤
囊性淋巴管瘤通常為多房性、張力性皮。下組織腫塊,但不能壓縮,大多發生於頸部,尤其是頸後三角,偶有發生於腋下、腹股溝及腹膜後區者。通常進行性增大,膨脹性擴大,但也可不變大,很少病例還可自然消退。起源於頸後三角者有向頰、耳下腺區域發展傾向,或下達縱隔。在頸前三角者,則傾向於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如有感染及出血,可使腫瘤迅速增大,以致呼吸障礙,發生喘鳴聲、吞咽困難或死亡。繼發感染後常伴隨上呼吸道感染,最後引起敗血症。
5.草莓狀血管瘤
又稱單純性血管瘤,一般出生後3-5周出現,好發於面、頸和頭皮,隨嬰兒成長而增大,數月內增長迅速,直徑可達數厘米,在1年內長到最大限度,以後數年內可逐漸自行消退。損害為一個或數個,高出皮膚表面,表面呈草莓狀分葉,直徑為2-4cm,邊界清楚,質軟,呈鮮紅或紫紅色,壓之可退色。廣泛損害的深部常並發海綿狀血管瘤。
此瘤內毛細血管增生,內皮細胞也明顯增生,包體較大,呈不規則圓形或橢圓形,胞質染淡伊紅色,胞核呈不規則橢圓形。增生內皮細胞排列不止一層,呈實性條索狀或團塊狀,有的僅見少數很小而不清楚的官腔。以後發生纖維化。
6.鮮紅斑痣
又稱葡萄酒樣痣或毛細血管擴張痣,大多數發生於幼兒期,可能的發生率為0.3%-0.5%。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出現,好發於面、頸和頭皮,大多為單側性,偶見於雙側性,有時累及粘膜,損害初起為大小不一的、一個或數個淡紅、暗紅或紫紅的斑片,呈不規則,邊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壓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偶呈疣狀或結節狀。發生於前額、腦脊膜鮮紅斑痣除有面部單側損害外,還有同側視網膜和腦脊膜血管瘤,可引起青光眼和對側輕度偏癱和癲癇。骨肥大性鮮紅斑痣伴軟組織和骨肥大,常見靜脈曲張和動脈瘺。發生於眼瞼或頰部者常波及附近粘膜。發生於小腿和足部的可出現痛性紫藍色結節或斑塊,並可破潰。
7.混合型血管瘤
初起時大多為皮膚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紅斑,與單純的草莓狀血管瘤並無異樣,但隨著表面血管瘤的發展,同時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皮下侵犯的范圍可超過表面病損面積,形成隆起的包塊,形態不規則,多見於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圍有時非常廣,以至於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組織器官都被這種不斷擴展的血管組織所覆蓋,可引起呼吸、飲食、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障礙。
二、依人體的結構分
體表血管瘤和體內血管瘤。體表血管瘤分為口腔血管瘤、面部血管瘤、四肢血管瘤、軀干血管瘤、頭部血管瘤、頸部血管瘤。
1、體表血管瘤
(1)影響美觀:體表血管瘤可發生於人體表面各部位,但以頜面、頸、軀干、四肢等部位多為常見,因其顏色多為紅、黑、青且形狀不規則或外凸,或曲張,或蜿蜒等,嚴重影響美觀,對患者身心造成巨大傷害。
(2)受外力撞擊、壓迫影響,引起大出血致使血流不止。
(3)破壞周圍的組織,引起畸形,影響功能。
(4)影響骨骼生長發育異常。
(5)瘤體發生潰瘍。
(6)肢體嚴重畸形。
2、肝內血管瘤
肝內血管瘤實際上是先天性發育異常,由於肝臟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或繼發性血管擴張所致,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根據其含纖維的多少,可分為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外皮瘤、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其中海綿狀血管瘤最為多見。
本病多見於女性,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可單發,也可多發,左右肝時均可發生,腫瘤大小不一,小者僅在顯微鏡下才能確診,大者可重達20餘公斤,本病發展緩慢病程可達數十年之久。
主要危害有:
(1)當腫瘤逐漸增大或壓迫胃腸時,引起上腹部不適,出現腹脹、腹痛、惡心等症狀,嚴重時導致患者內脾胃等正常器官發生變形,破壞其功能形態。
(2)位於肝表面的巨大血管瘤自行破裂,可造成腹腔大出血,危及生命。
(3)可轉變惡性血管瘤。
(4)肝區疼痛和心理壓力。
臨床表現
一、毛細血管型血管瘤,由發育異常的擴張的毛細血管構成。
1.多發於顏面部及口腔粘膜。
2.不高出皮膚者為鮮紅或紫紅色,周界清,外形不規則,呈葡萄酒斑狀;高出皮膚者表面高低不平,似楊梅狀。
3.壓迫瘤體時由於血液流出瘤體,表面顏色退去,解除壓力後,血液立即充滿瘤體,恢復原有的大小及色澤。
二、海綿狀血管瘤,由發育畸形的無數血竇組成。
1.藍紫色、柔軟的包塊。
2.可壓縮。
3.體位元移動試驗陽性,即瘤體低於心臟平面時瘤內血液迴流受阻,瘤體增大,瘤體高於心臟平面時血液迴流通暢,瘤體縮小。
4.在柔軟的瘤體內有時可捫及靜脈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三、蔓狀血管瘤,由血管壁顯著擴張的動脈與靜脈直接吻合而成。
1.腫瘤高起呈串珠狀,表面溫度較高。
2.捫診有搏動感,聽診有吹風樣雜音。
3.壓閉供血動脈則搏動及雜音消失。
並發症
血管瘤的並發症有潰瘍、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損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骨骼肌肉損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血管瘤的綜合症有:
1.骨肥大性靜脈曲張症
2.血小板減少血管瘤綜合症
3.腦顏面管瘤綜合症
4.軟骨發育異常血管瘤綜合症
5.Lindon-Von-Hippel綜合症
6.Steiner-Vorner綜合症7血管瘤球瘤。
治療
用葯原則
血管瘤一般不用葯物治療。手術治療時除選用基本葯物中抗生素預防傷口感染。
一般性手術的預防性抗感染選用磺胺類葯物(如復方新諾明)或主要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的葯物(如紅酶素、青酶素等)。體質差或並發感染者常聯合用葯,較常用為: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的葯物(如青酶素)+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的葯物(如慶大酶素)+作用於厭氧菌的葯物(如滅滴靈)。手術前後感染嚴重或有並發症者可根據臨床和葯敏試驗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治療方法
血管瘤的治療方法很多,應根據腫瘤的類型、部位、深淺及病員的年齡等因素而定。常用的方法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冷凍外科、硬化劑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Ⅹ 血管瘤是什麼病
眾多學者認為,在胚胎期的第3~4周,循環系統結構開始發育,出現原始血管幹細胞,並在此後漂移、分化、發育形成血管網和循環系統。如果漂移的數量發生變異,則可能分化、發育形成過多的內皮細胞條索,互相吻合,出現許多血腔,進一步演化為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在循環系統完整形成後表現出臨床症狀。
血管瘤在鏡下有細胞不完全分化和核有絲分裂現象,但這並不象徵是惡性。按其生長方式,有些血管瘤生長迅速,向周圍鄰近組織侵犯,侵入肌肉組織,甚至骨骼,破壞正常組織,造成肢殘及面部畸形。具有損壞正常組織和器官功能等惡性腫瘤的生長特性,但是並不發生遠處轉移,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腫瘤。增殖性血管瘤由局灶性的內皮細胞、血管外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及肥大細胞組成。常常與淋巴管組織混存。生長活躍時血管腔結構紊亂,形態多異,甚至閉塞。內皮細胞條索狀或片狀,分化度介於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間。惡習變概率大大高於普通血管瘤。
深部血管畸形常有擴大的血管腔,其中可見血栓形成,血栓可機化或鈣化。瘤內亦可見小動脈、靜脈、動靜脈瘺。在嬰幼兒時期,瘤體增生和退化交替進行。部分腫瘤表現增生,部分則出現退變。2~5歲時以後相對穩定,內皮細胞變小,增生不活躍,但在血管內壓力的作用下可表現為血管腔隙增大,瘤體增大,或者形成動-靜脈瘺。血管瘤的生長方式多屬於管腔擴張。管腔擴張是由腫瘤血管與體循環交通後血液充盈及重力原因造成淤血,發生機械性擠壓使血管擴張,血管內血液充盈張力擴張深入肌肉及鄰近組織之間,呈現浸潤性生長狀態。轉移性血管瘤極其罕見。
必須指出,既然血管和淋巴管為同一來源,因而常有動脈、靜脈和淋巴管混合結構的腫物,雖然其中之一往往占優勢,這種血管和淋巴管混雜的腫瘤稱為淋巴血管瘤。另外在臨床上經常遇見一些血管瘤組織中混合有脂肪組織結構、神經組織結構等稱之為脂肪血管瘤、神經血管瘤、纖維血管瘤等。
血管瘤病因
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構成,為常見的軟組織腫瘤。血管和淋巴管屬於同一來源。胚胎早期(第3~4周),循環系統結構開始發育,出現原始血管幹細胞,並在此後漂移、分化、發育形成血管網和循環系統。如果漂移的數量發生變異,則可能分化、發育形成過多的內皮細胞條索,互相吻合,出現許多血腔,進一步演化為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在循環系統完整形成後表現出臨床症狀。原始脈管是一種單純由內皮細胞組成的管狀物,它們在間質中間形成一個緻密的網。以後隨著各器官的發育,原始脈管網逐漸分化成與器官聯系的許多血管叢和淋巴管叢。雖然對外周循環系統的最終形成過程還不甚了解,但根據實驗結果,可以肯定是與脈管內的流量和壓力有密切關系,在原始階段,動脈、靜脈和淋巴管的結構是沒有區別的,只有在以後才形成供應血管(動脈),引流血管(靜脈)和淋巴管、血管中層的肌纖維和外膜的結締組織,都是從包圍原始內皮細胞的問質中發育出來的。在分化的過程中上述組織的任何異常都可以形成腫瘤,發生血管瘤或(和)淋巴管瘤。血管的胚胎發育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為叢狀期、網狀期及管幹期3個階段。如在某一個階段的正常發育過程中發生障礙或異常,則可出現該階段正常發育形態的畸形。在叢狀期,有些毛細血管如果停止發育,就會產生毛細血管瘤和痣。在網狀期,如果因擴大的血管聚成團,並趨向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現出海綿狀血管瘤和動脈瘤。在管幹期,若粗大異常的血管幹與大體循環有廣泛的交通,則表現為蔓狀血管瘤。血管瘤實際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發育畸形。血管瘤的起因尚不明了。有人發現有家族史的病人佔20%,其遺傳特性缺乏穩定性。女性發病率較高,雌激素對血管瘤發病過程存在一定相關性。血管瘤最常見於兒童,發病率約為1%~2%,其中70%~90%見於<1月齡新生兒。早產兒(娃振期30周,體重1500g)多見,發生率可達20%女孩比男孩多見,約5-8:1血管瘤多為單發,約有1/5病例屬於多發。筆者觀察到多發性血管瘤病人大部分在身體一側肢體,一般不超過身體中線,只有15%左右多發性血管瘤發生在肢體兩側。
血管瘤分類
血管瘤的命名和分類方法繁多,一般將其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血管瘤通常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病變,具有腫瘤和畸形的雙重特性。某些類型,硬化性血管瘤,肉芽性(增殖性)血管瘤等,發生於成年人,故確定為後天性病變。根據臨床表現所見,生物學行為和細胞動力學,將血管瘤分為兩大類: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前者為真性腫瘤,後者的血管內皮細胞屬正常更新過程,只是血管形成過程中的錯誤,表現為各種脈管管道的異常。
血管畸形較為常見,也可不十分明顯隨年齡一起增長女:男=5:1,有穩定的血管內皮細胞,不增殖肥大或發育不良靜脈淤滯,局限性凝血性血栓形成,血管擴張,有靜脈結石或子骨。
血管瘤以小兒最多見,可生長在身體任何部位,但以皮膚和皮下組織占絕大多數,其次為口腔粘膜和肌肉,亦可見於肝、骨髓、中樞神經系統,偶爾發生在消化道、腎、心、肺等處。皮膚和內臟可同時發生血管瘤。血管瘤在身體各部的分布為:頭面部最多佔55%,頸部5%,上肢11.5%,下肢8%,軀干18.5%,會陰2%。
臨床上將血管瘤及知管畸形多分為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淋巴性血管瘤、增殖性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血管瘤綜合征、血管內皮瘤、血管肉瘤、血管間胚組織肉瘤、卡勃氏肉瘤等。
我院血管瘤外科數年來始終致力於血管瘤的研究和治療,在不斷完善傳統醫療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和引進了生化場效應微導治療技術和美國生物等離子超導治療技術,使治療和解決血管瘤醫療難題的能力達到以國際先進水平,治療血管瘤只需1~2次,不開刀,治療期間不出血,治療後無疼痛,不復發。在治療海綿狀血管瘤、毛細血管瘤、蔓狀血管瘤、動脈血管瘤、多發性淋巴血管脂肪瘤、彌漫性血管瘤合並肌纖維性硬化綜合症等頑症,具有獨特療效。
生化場效應微導治療技術集電磁物理、超聲乳化、生物化學、現代電子等技術為一體,其治療原理是在血管瘤瘤體中產生超聲高能電磁振盪並產生電生化振盪場,經波導效應直接作用於瘤體細胞膜及血管周圍組織中的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使血管壁乳化凝固收縮,瘤體迅速縮小,畸形血管關閉,治療過程中不出血。自1996年以來,生化場效應微導治療技術已經成功治癒了數千病例的臨床驗證,血管瘤頑症的治療已不再是一大難題!本技術治療頑症具有療效快、治癒率高、不出血,無痛苦、無毒副作用和致畸變可能、療程短,費用低等特點,受到已經治癒病人和眾多的血管瘤專家的肯定和贊譽。
醫院名稱:湖南省司法警察總醫院
醫院地址:長沙市雨花區香樟路502號
郵政編碼:410004
咨詢熱線:0731-5596150
主任專線:(0)13170409018
主任醫師:楊明章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 址:http://www.hn112.com http://www.hn112.cn
參考資料:湖南省司法警察總醫院血管瘤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