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拔火罐撥出水珠怎麼回事
拔火罐時出現多少不一的水珠是體內濕邪比較重.拔罐後汗毛孔大開,導致水分流出,這可能是身體有水氣的原因,你還能繼續拔罐,可以配合服用一些健脾去濕的葯物來幫助調理。
⑵ 今天拔罐瀉血了,為什麼排出淤血而且還有水珠
因為體內濕氣重,堅持一段時間就好了
⑶ 拔罐拔出了好多的小水珠,還有血絲是怎麼回事
很正常的,原因是:體內有濕氣,所以有很多小水珠,有血絲是時間長了,還可能是第一次拔。剛剛開始拔時間不能久的,在10分鍾以內。現在,如果還沒有破,就不要弄破,不然會辣痛。近幾天不能再拔,要等皮膚好了才能拔了。根據泡的個數和大小,取小麥或生大米(都要用乾的,小麥最好),用牙齒嚼成糊狀,覆蓋在泡上,用醫用脫脂棉和醫用膠布固定,過幾個小時就把泡里的水吸出來了,沒有不適感,幾天後硬皮就會脫落,不留疤痕。
有水泡證明濕氣重。但是不能在起泡的地方再拔,可以多換幾個地方。
⑷ 拔罐後起水珠怎麼回事
拔罐後局部皮膚出現水泡、水珠、出血點、瘀血等現象均屬正常治療反應。有時留罐過長,皮膚亦會起水泡。小的不必處理,會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用消毒針刺破放水,然後塗上些紫葯水,以免感染。另外如果不是留罐過長,水泡較大時,常提示病情較重。
拔火罐時,還應注意:
1、拔罐時,應選擇豐滿、有彈性的肌肉部位。凡皮膚過敏、皮膚破損、肌肉瘦削、毛發過多和孕婦腰骶部、腹部都應慎重使用。
2、體位必須適當,最好採用卧位,一經拔上,不宜移動體位,以免火罐脫落。
3、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具。先在應拔部位比試,罐口與部位吻合,方可應用。
4、在使用多罐時,罐具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罐具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互相牽扯,也不易拔牢。
5、在走罐時,不宜在皮膚瘦薄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使火罐漏氣脫落。
6、起罐時,手法宜輕緩,右手持罐,左手拇指或食指抵住罐邊肌肉,按壓一下,使氣漏入,吸力消失,火罐就會自然脫落,不可使勁硬拉或旋動,以免損傷皮膚。
7、起罐後,一般局部會出現紅暈或紫紺色,這是正常現象,一般會在1星期內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原處再次拔罐。如留罐過長,皮膚起水泡。小的不必處理,會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刺破後,塗上些紫葯水,以免感染。
8、室內空氣宜清新,注意保持溫暖,避免著涼。
希望幫到你.
⑸ 拔罐後皮膚上有水珠,皮膚像馬蜂窩
拔罐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可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通利關節。當人體感受不同的邪氣時,拔罐後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例如,有濕氣的部位拔罐後有水氣甚至水珠;有風邪的部位拔罐後皮膚會毛孔粗大,有的甚至如馬蜂窩狀;有淤滯和寒邪的部位罐印是紫黑色的;寒氣重的部位拔罐後,罐印處皮膚會很涼。
您所說的拔罐後皮膚上有水珠,皮膚如馬蜂窩狀,說明您體內有濕邪和風邪,通過拔罐能將這些邪氣帶出來,是好現象。需要注意的是在拔出邪氣的同時也會瀉走一部分正氣,因此留罐時間不宜太長,最好不要天天拔。若拔罐後再艾灸該部位可以更好地將邪氣排出,艾灸有祛濕散寒,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提高免疫力等保健作用,您可以試一試。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⑹ 拔罐後出現很多透明水泡,想知道是什麼原因
拔罐後局部皮膚出現水泡、水珠、出血點、瘀血等現象均屬正常治療反應。有時留罐過長,皮膚亦會起水泡。小的不必處理,會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用消毒針刺破放水,然後塗上些紫葯水,以免感染。另外如果不是留罐過長,水泡較大時,常提示病情較重。
⑺ 拔罐有水珠怎麼回事
拔罐後起水泡是怎麼回事?
中醫中的拔罐是通過一種體外的物理方式將體內毒素逼出體外的過程,拔罐出水泡的實質就是皮膚皮下「充水」,體內的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以及水分在負壓的作用下透過皮下組織,進入並停留在皮膚中,這樣就形成了水泡。
拔罐後有時局部皮膚除了出現出血點、瘀血等現象之外,有些患者會出現水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患者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
2、留罐時間有點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鍾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鍾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機體內痰飲水濕的情況。水泡比較明顯,數量較多,色白,周圍皮膚溫度不高則為寒濕證;水泡不太明顯,數量較少,色微黃,或者渾濁,周圍皮膚溫度較高則為濕熱證。
拔罐後起水泡怎麼辦
可在常規碘酒和酒精消毒後,用注射器在水皰的邊緣刺入將水抽出來。然後塗以龍膽紫即可,不必包紮。如出現了感染,可服用抗菌葯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