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孩 發燒五天 出疹 軀干,面部,手心,腳心都有 暗紅色皮疹 血小板95
指導意見: 你好,寶寶屬於幼兒急疹多是由於病毒感染造成的,多發生於高燒以後,一般除了渾身出紅點以外沒有其他症狀,這個時候注意給寶寶多補充水分,飲食宜清淡, 避免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就可以了,如果寶寶有瘙癢的症狀可以適當的給口服氯雷他定口服液,一般3天左右自己就會完全恢復的。
2. 八個月寶寶發燒,臉上長了紅點點,這是怎麼回事啊我們長過急診了已經好了,這是什麼呢急!!
寶寶身上的紅點點肯能是葯物過敏引起的,不要怕,葯物過敏引起的紅點點三天就差不多能退下去了。
3. 9個月寶寶發燒後臉上起紅疹怎麼回事
根據分析這是幼兒急疹的表現,幼兒急疹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常見發熱2-5天,熱退後全身陸續出現紅疹, 康復指導:,出疹順序:面,頸,軀干,四肢。24小時內出齊 感謝您關注問病網,祝您健康!
4. 小孩發燒出疹,請問是什麼原因謝謝!
你好!考慮是病毒感染所致, 幼兒急疹為病毒感染所致,特點是發熱(通常熱度比較高)三、四天後,熱退疹出或疹出熱退,此疹一般沒有癢感,但有少數孩子會有癢感,沒有癢感的孩子可以不用管它,過一至兩天就會自然消退,不留色素斑,無脫屑現象。有癢感的孩子可以用雙氧膏或爐甘石洗劑外搽。就等疹子消退好了,不必過於擔心。多是由於寶寶脾胃嬌嫩虛弱,在加上喂養不當、乳食停滯,很容易損傷寶寶脾胃,引發寶寶食慾不佳甚至厭食科學喂養寶寶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保證寶寶飲食的營養平衡,要在寶寶飲食中注意對粗食、雜食、葷素搭配的合理配比,滿足寶寶對於不同營養素的需求,治療方面適宜採取補益脾胃,可以給寶寶准備一些健脾丸,這需要父母的耐心調養,相信一定會有所改善,漸顯效果。 春季出疹性疾病多見,所以應注意增減衣物,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地方,注意室內通風和消毒。希望寶寶健康成長
5. 你知道哪些疾病是由哪病毒引起的
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及傳染方式,可以分為呼吸道病毒、蟲媒病毒、出疹性病毒、腸道病毒所致感染等。
一、呼吸道病毒感染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有高度傳染性。流感病毒極易變異,人群對變異株缺乏免疫力,每每引起暴發流行。
1.臨床表現 流感流行的特點是突發迅速蔓延,短期內在一地區出現很多病例。潛伏期短,1~3天。主要症狀是起病急,有發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等,2~3天熱退後出現鼻塞、流涕、咽痛、乾咳等,部分患者有食慾減退、惡心等。症狀好轉後體力恢復很慢。有時流感伴發肺炎,可有氣急、紫紺、咳痰、帶血。更有重者伴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有昏迷抽搐。體檢有咽充血,雙肺有細濕啰音,或腦膜刺激征。除年老、兒童和並發肺炎者,一般經7~10天逐漸恢復。
2.實驗室檢查 血白細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在急性期,病人咽部嗽液接種於雞胚羊膜腔中,可分離出病毒。
3.診斷 根據流行病史,短期內有集體或多人發病上呼吸道卡他症狀及白細胞低等。與普通感冒的區別,主要是中毒症狀較重。
二、蟲媒病毒感染
急診主要為流行性乙型腦炎。自乙腦疫苗預防接種推廣以來,乙腦已漸減少,但每年夏、秋兩季蚊蟲多時仍有散發病例。乙腦病原為rna病毒,病人及隱性感染者為傳染源,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隱性感染較多。隨年齡的增長發病率迅速降低,故患病者大多為兒童,感染後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
1.臨床表現 潛伏期10~15天,大多數人感染後並不出現症狀,呈隱性感染。少數患者,發病急,出現高熱、意識障礙、抽搐、惡心、嘔吐及腦膜刺激症狀。嚴重腦干型者,可因腦疝突然出現呼吸停止。體檢雙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頸強直,提睾及腹壁反射消失,病理錐體束征陽性。經4~6天體溫逐漸下降,反射重新出現,聽力、視覺及思維順序恢復,以思維邏輯和遠事記憶恢復較慢。從患者近事記憶的恢復情況,可以推測其智力是否受影響。很多患者常因昏迷或氣管切開後,獲肺部感染,加重病情。
2.實驗室檢查 血白細胞偏高,在(10~20)×109/l。腦脊液檢查,壓力正常或稍高;白細胞增加,在(0.05~0.5)×109/l,病初以多核較多,以後以單核細胞為主;糖、氯化物正常,蛋白增高。血清的抗乙腦抗體在恢復期比發病早期要增加4倍以上才有診斷意義。常用的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和血凝抑制試驗中,以中和試驗特異性較高。
3.診斷 在夏、秋季對出現高熱、意識障礙患者,結合腦脊液變化,在除外中毒性痢疾,化膿性、結核性腦膜炎等,最後可診斷乙腦。由於血清學檢查,對急診病人的診斷幫助不大,因此鑒別診斷著重於臨床表現和腦脊液的發現。
三、出疹性病毒感染
(一)水痘 病原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是雙鏈dna病毒,僅對人有傳染性,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自發病前1~2天至皮疹乾燥結痂為止,均有傳染性。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染。本病傳染性很強,學齡前兒童和嬰幼兒發病較多,一次感染後,可獲持久免疫,再次犯病者極少。
1.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13~17天,小兒全身症狀很輕,有些低熱,成人症狀較重,可有高熱,全身不適等。一般發病第1天就出現皮疹,開始為充血性,針頭大小的斑疹,從軀干開始延及頭面部,最後達四肢。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軀干為多。經數小時由斑疹→丘疹→水皰,水皰基部有一紅暈,皮疹常分批出現,故同一時期可見皮膚有斑、丘、皰和結痂各期皮疹。水痘初含清高皰液,以後稍呈混濁,皰壁較薄易破,數日後,由中心開始干結,最後成痂。如無繼發細菌性感染,則脫痂後不留疤痕。除皮膚外,口腔、咽部或外陰等粘膜也有紅色小丘疹,破潰後形成小潰瘍。個別可表現有出血性水痘或大皰型水痘,亦有水痘腦炎和原發性水痘肺炎,後者多見於成人。
2.實驗室檢查 取新鮮皰疹內液體作電子顯微鏡檢查,可見到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顆粒。
3.診斷 一般臨床表現較典型,從皮疹的特點就可以診斷。
(二)帶狀皰疹 和水痘由同一病毒引起。近年來研究證實,本病毒引起的原發感染是水痘。感染後病毒以潛伏形式,存在於脊髓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由於發熱、過度勞累、自身免疫病或惡性腫瘤經化療放療後免疫功能低下,病毒重新活動,沿脊神經分布,出現帶狀的紅斑水皰。易感嬰幼兒與之接觸就可患水痘。
1.臨床表現 經1周的潛伏期,出現低熱,頭痛,局部皮膚對知覺敏感,出現神經痛。有時可因疼痛而來急診,出疹前常易誤診;出疹後可見局部皮膚呈帶狀充血,其上可見充血丘疹及水皰,聚集成堆,沿神經分布,以胸壁肋間神經和面部三叉神經分布處多見。病程約2~4周,脫痂而愈。有繼發感染時,可留疤痕。常見後遺症是神經痛,可遷延達數月。
2.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不難診斷。
(三)單純皰疹 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可分ⅰ型和ⅱ型,ⅰ型病毒主要感染腰以上部位,ⅱ型主要通過性生活傳播。前者多見於口、唇、鼻孔皮膚粘膜交界處,後者多見於男性包皮、龜頭和女性陰唇宮頸處。ⅱ型病毒與宮頸癌關系密切。單純皰疹病毒原發感染後,常在宿主神經節潛伏,受某些非特異因素如日曬、發熱、勞累、經期等可誘起復發。
1.臨床表現 最常見在口、唇、鼻孔皮膚粘膜交界處。出現灼熱、刺痛或癢感,數小時後局部皮膚潮紅,繼之出現一群粟粒樣小皰,可從幾個到幾十個不等。皰液清亮,易潰破糜爛,數日後乾燥結痂,痂脫後恢復正常。生殖器皰疹,由於局部潮濕和摩擦,在龜頭、陰唇等處皰疹破後形成潰瘍,常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2.診斷 ⅰ型常在皮膚粘膜交界處,反覆發作,病程短,發病前有促發因素和皰疹的特點,診斷不難。ⅱ型常有不潔的性交史,病變在外陰部。
(四)麻疹 麻疹病毒屬副粘液病毒。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含有大量病毒,隨飛沫排出體外後,其生活力特別是傳染性僅能維持很短時間,因此不太可能在周圍物體上生存。麻疹患者是唯一傳染源,在潛伏期末到出疹後1~2天,傳染性最強。近年來由於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種,發病的年齡推遲,凡未出過麻疹亦未接種麻疹疫苗者均可感染。5歲以下的發病率最高,另外14~18歲青少年發病增加,輕型及非典型病例增多。甚至成人患麻疹者亦有報道。流行周期較過去延長。一次患病可以終身免疫。
1.臨床表現 潛伏期平均為10~12天。起病類似上呼吸道感染,有發熱、咳嗽、流涕、結膜充血怕光等卡他症狀,小兒尚有嘔吐、腹瀉等。發病第2~3天口腔頰粘膜可見科氏斑(koplik spots),為白色斑點,周圍有紅暈,可持續2~3天。一般於發病第4天皮膚出現皮疹,從耳後頸部開始迅速蔓及全身,至足底及掌部有皮疹,說明已出齊。皮疹為充血性斑丘疹,有時融合成片,但疹間皮膚正常。出疹時體溫最高,待出齊後開始下降,隨之症狀也逐漸好轉。疹退順序,也由耳後開始至四肢。恢復期皮膚有糠麩樣脫屑,並留有棕褐色色素沉著。成人患麻疹發熱高,中毒症狀重,科氏斑不典型,常伴發支氣管肺炎,但病死率低。年幼體弱的兒童,皮疹不易發透,且易合並喉炎及肺炎。
2.實驗室檢查 血白細胞總數低,淋巴細胞增多。鼻咽部分泌物可以找到華-弗巨細胞。對不典型病例,可以從鼻咽部分泌物中,分離病毒,或檢測雙份血清抗體,增加4倍以上有助診斷。
3.診斷 早期可以發現科氏斑來診斷,一旦出現皮疹根據出疹時間順序,皮疹分布、形狀,結合臨床診斷可以成立。
(五)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是ebv引起的。ebv是一種皰疹病毒,感染後可使b淋巴細胞轉化,患者血液中的異常淋巴細胞是受病毒轉化的b淋巴細胞,另一部分是對ebv抗原起特異免疫反應的t淋巴細胞。本病恢復後血淋巴細胞長期帶有ebv的核酸,可持續或間歇地排病毒,感染ebv而未發病的健康人中也有10%~20%排出病毒。我國3~5歲兒童90%以上已經感染過ebv。體內已有抗體者,仍有90%口腔分泌物中含有ebv。
1.臨床表現 潛伏期4~7周。由於全身多個臟器均可受累,症狀較復雜,最常見的是,起病似上感,但伴全身淋巴結和肝脾腫大,其中以頸淋巴結腫最明顯。病程一般約2~4周,但恢復期較長。其他尚有類似肝炎、肺炎及腦膜炎型的。
2.實驗室檢查 早期周圍血白細胞正常或降低,血塗片可見異型淋巴細胞佔10%~25%。血清學檢查嗜異型凝集試驗發病後期較早期滴度明顯升高(≥4倍),ebv-igm抗體測定具有診斷意義。
3.診斷 結合臨床表現和血塗片有異型淋巴細胞,嗜異型凝集試驗陽性,抗ebv抗體igm陽性,診斷就可以成立。
(六)其他病毒感染
1.病毒性肝炎 可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種。甲型肝炎主要是經糞-口途徑傳播。乙型肝炎是通過密切接觸、輸血及血製品傳播。丁型肝炎常在乙型肝炎基礎上有δ病毒感染。這些病毒性肝炎主要根據血清學方面檢測抗原和抗體以區別。另外尚有ebv、cmv等亦能引起肝炎。對急診室的工作來說,關鍵是病毒性肝炎的診斷,至於究竟屬哪型可以在門診或住院後再作進一步檢查。甲型肝炎和水源性傳播戊型肝炎常有暴發流行。前者有進食生的毛蚶史,後者有飲澇池水史,和當地對糞便管理不當有關。
(1)臨床表現:各型肝炎的臨床症狀很相似。急性黃疸性肝炎,起病緩慢,約1/3患者起病較急。有發冷、發熱、乏力,食慾明顯減退、厭油、惡心、嘔吐,常伴中上腹不適、腹脹、腹瀉。經1周左右開始尿呈茶色,逐漸鞏膜、皮膚出現黃疸,黃疸重時伴皮膚瘙癢。肝區疼痛。檢查見肝、脾腫大。黃疸期持續2~6周,少數可長達3個月。黃疸開始消退時,食慾逐步恢復,肝、脾腫大需經2~3個月才恢復正常,有些肝功能等均正常,但肝區痛、上腹不適等持續存在稱為肝炎後綜合征。
少數急性黃疸性肝炎起病後10天內迅速出現精神神經症狀(嗜睡、煩躁不安、神志不清、昏迷),在排除其他原因後,有肝進行性縮小,黃疸加深、肝功能不正常,特別是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可診斷為重症肝炎,預後差,病死率高。
急性無黃疸性肝炎佔全部肝炎的70%~90%,症狀較黃疸型為輕,主要有乏力,納差,腹脹,肝區痛,少數有惡心、嘔吐。體檢有肝腫大,部分有脾腫大,大多數經3~6個月恢復,但遷延不愈和反覆發作者較急性黃疸性肝炎多見。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正常或偏低,sgpt升高,膽紅素總量及直接膽紅素均升高,凝血酶原活動度在重症肝炎時有下降。對診斷和鑒別各型肝炎有幫助的血清學檢查有甲肝—igm抗ha抗體,乙肝—hbsag、igm抗hbc抗體、抗hbc總抗體、hbv-dna,抗hcv抗體、抗hev抗體、抗hdv抗體,igm抗ebv抗體和igm抗cmv抗體等。
(3)診斷:根據病史(食生毛蚶、喝生水和輸血史)臨床表現和不正常的肝功能,診斷病毒性肝炎不難。但在鑒別型別時只有通過血清學檢查才能區別。另外ebv、cmv和葯物中毒性肝炎亦需從血清學及服葯史等逐一鑒別。
2.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通過飛沫傳播,先進入口腔粘膜及呼吸道上皮細胞,經繁殖後再入血循環,然後定位於腮腺或內臟其他腺體和器官。發病以冬、春兩季較多,約半數發生於5~9歲兒童,一次發病可終身免疫。
(1)臨床表現:潛伏期為18天,起病先有低熱,頭痛,全身不適。1~2天後開始出現腮腺腫大,疼痛,可先在一側腮腺,數天後對側腮腺亦受累。有時頜下腺或舌下腺亦腫大,浮腫涉及頸部,有時胸骨前水腫。進食或吃酸性食物雙腮腺脹痛加重。腮腺管口有紅腫。不典型病例可有單純睾丸炎或腦膜腦炎。約5%成人有胰腺炎的表現。腦膜腦炎可出現在腮腺腫大前或後。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正常或偏低,尿或血清澱粉酶升高,血清學的檢測必須雙份血清才有診斷意義。
(3)診斷:根據流行情況和接觸史,以及雙側腮腺腫大,診斷不難。但對腦膜腦炎型出現在腮腺腫大前,有時需作腰穿,才能鑒別。單純睾丸炎應首先考慮和流行性腮腺炎有關。
3.狂犬病 多見於狗、貓、狼等肉食動物。人因被病獸咬傷而感染。在我國主要在農村及牧區等養狗地區仍有少數病例,城市少見。人被病犬咬傷,平均發生率為15%~20%。被病狼咬傷則發病率高可達50%~60%。是否發病與咬傷部位、創傷程度以及局部處理情況有關。頭、面部傷口深大,清理不及時或不徹底者,發病機會多。病毒侵入後在傷口局部停留一段時間,並繁殖復制,繼而沿周圍神經至脊髓而達中樞神經。以後病毒在灰質中的神經細胞內增殖,再沿傳出神經進入唾液腺,而使唾液具傳染性。
(1)臨床表現:潛伏期多數為1~2月,有長達1年以上者。從長潛伏期患者分離到的病毒毒力似較弱。起病緩慢典型發作可分三期。①前驅期:低熱,頭痛,咽痛,全身不適,納差,頗像上感的症狀,逐漸出現恐懼不安,對聲音、光亮、痛等刺激,呈敏感狀態及喉部發緊。②興奮期:逐漸進入高峰狀態,突出表現為極度恐怖,恐水、怕風,因為咽部肌肉痙攣。出現吞咽困難。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表現唾液增多,大汗淋漓,心率快。少數患者可出現精神失常、譫妄、嚎叫、肌肉痙攣呈角弓反張。發作中常死於呼吸衰竭。③癱瘓期:漸趨安靜,痙攣發作停止,而出現各種癱瘓,昏迷,可迅速因呼吸或循環衰竭死亡。亦有以癱瘓為主要表現者,無興奮或恐水現象,而以高熱、頭痛、咬傷處疼痛,繼則有上行性、橫貫性或弛緩性的癱瘓。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輕至中度增高。腦脊液壓力稍增高;白細胞(0.05~0.2)×109/l,主要為單核細胞;蛋白質增高,糖、氯化物正常。患病動物腦組織塗片常可在細胞質內找到內基小體(sellez染色法),亦可用熒光抗體檢查腦組織塗片中的病毒抗原。可用病犬腦組織懸液接種小鼠腦內,再查鼠腦內基小體以證實病犬確有狂犬病。
(3)診斷:根據過去被狗或貓咬傷史,咬人動物確診為狂犬病,以及一些突出的恐水、咽喉痙攣、流涎、多汗、角弓反張或癱瘓等症狀可以作出診斷,但要與破傷風及病毒性腦膜腦炎等鑒別。
(4)預防:由於本病病死率高,接近100%。因此對被病獸咬傷來急診的患者,除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或人抗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外,如高度懷疑動物有狂犬病,或不肯定者,為慎重起見需注射馬血清(抗狂犬病病毒抗毒素)40iu/kg肌注,注射前需作皮試,陰性者才能用。同時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目前系由田鼠腎組織培養制備的),每次2ml,共5次,分別在當天及第3、7、14、30日各一次。如對免疫馬血清過敏,則將之稀釋10倍,再分次皮下注射0.5~1ml,經3~4次無反應後再將剩餘量肌注。
4.流行性出血熱 病原是一種rna病毒,我國於1981年分離出此病毒,迄今為止已有23個省和兩個大城市證實有本病的存在或流行。本病分野鼠型、家鼠型和實驗動物型3種。野鼠型主要宿主動物為黑線姬鼠,家鼠型為褐家鼠,實驗動物型主要是大白鼠。根據近年的研究,動物源性傳布學說有較充分的依據。所謂動物源性,即通過與宿主動物排泄物如尿、糞、唾液直接接觸,由皮膚傷口,或間接地經污染的灰塵及食物由呼吸道或消化道傳播,特別是病鼠的排泄物污染塵埃,揚起後形成氣溶膠,被吸入傳染的方式更應重視。至於本病是否亦經蟎媒傳播尚需進一步研究。發病年齡在疫區以20~50歲多見,隱性感染少見。基本病理生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及毛細血管損傷,脆性及滲透性增加,引起嚴重的血漿外滲、水腫、出血及微循環障礙。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提示,除了ⅲ型變態反應外,ⅰ及ⅱ型變態反應可能亦參與本病早期發病過程。
(1)臨床表現:潛伏期7~14天。主要臨床表現為三大主症,就是發熱、出血及腎臟綜合征,臨床經過分五期①發熱期:以三痛(頭痛、眼眶痛及腰痛)、三紅(面、頸及上胸部潮紅)為特徵。可有皮膚粘膜出血,病後尿蛋白迅速增加達++~++++,可自然退熱,但熱退後病情反而加重。②低血壓期:多出現於病後4~6天,可合並dic,常因心、腎功能衰竭而死亡。③少尿期:約在病後6~8天,出現浮腫,電解質紊亂和高血壓。④多尿期:由於新生腎小管上皮濃縮功能差,尿量每天可達4000~6000ml,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等。⑤恢復期:尿量逐漸正常,症狀消失,體力漸恢復。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多在病後4天升高,一般在(15~20)×109/l,中性粒細胞多,核左移,異型淋巴細胞在5%~10%。尿蛋白++~++++,可有肉眼血尿,鏡下可見紅、白細胞及管型。並發dic機會可達36%~44%,多發生在病後3~9天。少尿期有尿素氮升高、酸中毒及高血鉀。多尿期有低鉀、低鈉。血清學檢測可用免疫熒光法檢測雙份血清的抗體,或相關抗原,亦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抗體。
(3)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和常規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可以作出診斷。如有條件則可作血清學檢查。
5.艾滋病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的簡稱。是目前歐美等國面臨的一個嚴重的性傳染病,尤其是美國,至1988年4月27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已收到病例報告88081例,其中2/3在美國。1983年法國montagnier首先從患者淋巴結中分離出病毒,稱為lav。1984年美國學者gallo亦從患者病的組織中分離出病毒,稱為htlv-ⅲ,因此艾滋病病原通稱htlv-ⅲlav。至1986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將之定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目前已知hiv有ⅰ型及ⅱ型,ⅱ型主要在非洲。本病傳染途徑主要通過性生活、同性戀或雙性戀;污染的注射器(葯癮者合用未經消毒的注射器),輸血或注射第ⅷ因子和母嬰垂直傳播。發病機理是hiv通過輔助性t淋巴細胞(th)表面受體,進入t淋巴細胞生長繁殖,t細胞破潰釋放出的hiv再侵犯其他th,使t淋巴細胞數目下降,th與抑制性t淋巴細胞(ts)比例下降。另外b淋巴細胞產生特異抗體的功能亦減弱。患者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發生缺陷,導致感染和腫瘤的發生。病死率很高,第1年50%,3年以上幾乎100%死亡。高危人群主要是同性戀、雙性戀、娼妓、吸毒葯癮者、血友病患者等。
(1)臨床表現:潛伏期數月至2年,最長可超過5年。可分四期。①急性感染期:發熱、咽痛、頸淋巴結腫大,熱退後淋巴結消腫,該期血清抗hiv抗體由陰轉陽。②無症狀帶病毒期:無症外,外表健康,但抗hiv抗體陽性。③全身淋巴結腫大期:除腹股溝以外,全身各部有兩個以上腫大淋巴結,直徑>1cm,持續3個月以上而找不到其他原因者。④合並其他感染:症狀可分以下各組:a組,發熱持續1個月以上,伴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而找不到任何其他原因;b組,突出表現為原因不明的痴呆脊髓病,末梢神經炎。c組,由於hiv感染後細胞免疫功能減退而合並的二重感染,常見有卡氏肺囊蟲肺炎,隱球菌、弓形體、組織胞漿菌、非典型分支桿菌感染等;d組,繼發惡性腫瘤,主要有kaposi's肉瘤、淋巴瘤和腦的原發淋巴瘤等;e組,不屬於上述的各種其他並發症,如慢性淋巴間質性肺炎。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尤其是淋巴細胞減少,th:ts<1(正常>1)。抗hiv抗體陽性,單用免疫熒光法或elisa法陽性尚不能肯定,必須經蛋白印漬法確認試驗陽性才能確立。
其他如支氣管灌洗液找卡氏肺囊蟲,腦脊液找隱球菌及淋巴結活檢等陽性也有助於診斷。
(3)診斷:根據病史、體檢及實驗室抗hiv抗體的陽性可以診斷艾滋病。美國cdc對艾滋病診斷的標准為①找不到其他原因的免疫功能低下;②有卡氏肺囊蟲肺炎或kaposi's肉瘤等條件致病性感染或繼發惡性腫瘤;③th細胞總數下降,th:ts<1;④蛋白印漬法確診試驗抗hiv抗體陽性者。
(4)治療:至今無特效葯,最近美國通過了azt(azidothymidine)對艾滋病的治療。azt作用機制是抑制逆轉錄酶,阻斷hiv的復制。由於hiv的dna已和人細胞的dna整合,病毒無法除去,一旦感染hiv將為終身感染。用azt阻斷病毒復制停葯又可復發。
6.病毒性感染的治療 至今對抗病毒尚無特效葯,因此治療重點就在對症和保守治療,如降溫,輸液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吸氧,導尿,翻身等護理,盡可能減少醫院內交叉感染。護理工作的好壞常直接影響病人的恢復和預後,尤其是流行性乙型腦炎、重症麻疹和肝炎患者,因此必須重視危重病人的護理。由於病毒性感染沒有特效治療,預防和疫苗接種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國目前已推廣的疫苗有流感、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正在試驗階段)、狂犬病等。
6. 兩歲寶寶發高燒過後臉上和身上有像痱子一樣的紅點怎麼回事
寶寶在退燒後出紅疹,典型的熱退疹出,是幼兒急疹。 這個估計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在疾病的恢復期出現,不用處理的,不需要塗擦什麼,只要保持清潔衛生就可以了,一般2天左右就會自行消退的。注意保證營養,多飲水。不要去人多擁擠的地方。觀察一下,如果退不下的話,就要及時帶寶寶看醫生!
7. 發燒後出疹子又是怎麼回事啊
幼兒出疹性疾病的居家照顧
出疹性疾病在嬰幼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些疹子極為相似不易分辨;還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民間傳說,認為出疹子不能外出、不能吹風或洗澡等不正確的觀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1)嬰兒玫瑰疹
最主要的特徵是病童會有3至5天的發燒,可能伴隨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咳嗽、流鼻水。退燒時會出現紅色的斑丘疹,從軀干,漸漸至頸部、臉部、四肢,這些疹子通常不會癢,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在照顧時,最重要的是在高燒期,有時會引起抽筋,但通常是良性且不會留下後遺症;在出疹期,病童可以外出、洗澡,也不需禁食某些食物.
(2)水痘
出疹子時會同時出現發燒,剛開始的疹子為斑丘疹,然後形式有如露珠狀的透明水泡疹,接著化膿形成結痂,而且這四種不同形式的疹子可以同時出現在病童身上,疹子會產生劇癢。
在出疹期每天應該要為病童洗澡,同時更換衣服、床單,另外要修剪病童的指甲,以免因抓癢而造成皮膚的續發性細菌感染,甚至可讓幼兒戴手套。出疹過程約需一星期,在此期間均具有傳染能力。
(3)麻疹
狀為高燒、咳嗽、流鼻水及結膜炎,口腔頰側內會出現科氏斑的小白點,而後產生紅色的斑丘疹,由臉部、頸部、上肢至軀干,再到達下肢;接著疹子按順序消褪,皮膚會出現脫屑及留下色素沉著。
傳統認為出麻疹時,不能吹風洗澡,身體要包的密不透風或禁食某些食物,這樣疹子才會完全出來,如此反而更易引起並發症。在出疹期,可用清水清洗皮膚保持干凈,盡量讓病童休息或做適度的活動;如發高燒,應保持室內良好的通風,不可穿太多的衣服,甚至可使用退燒葯降溫。
(4)德國麻疹
德國麻疹的症狀較輕微,開始時只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接著頸部及頭部的淋巴結會腫大;紅色的斑丘疹只要1天就可由頭頸部開始,然後延伸至軀干及四肢,這是與麻疹的最大不同點。接著疹子由頭頸部開始消褪,只維持約2天的時間,且不會產生皮屑或留下色素沉著。
照顧這類病童與照顧麻疹病童相似,均可洗澡,病童能在舒適的環境中休息。
(5)猩紅熱
這是細菌性疾病,主要的症狀為發燒、咽痛、頭痛、腹痛及嘔吐,在發燒的同時出現紅疹,其疹子的特性為顆粒較粗,摸起來像砂紙,另外皮膚通紅像被太陽曬傷一樣,在身體的皺折處會出現紅色的線條,同時會有草莓舌及扁桃腺有白色化膿物覆蓋。
猩紅熱的疹子通常需數天後才會消褪,會有脫皮現象,尤其在指尖處最為明顯。照顧病童時應遵從醫師指示使用抗生素;另外也可洗澡,並可以外出,不必限制活動。
8. 發熱出疹
麻疹(Measles)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性皮膚病,主要發生在兒童,以發熱、流涕、眼結合膜炎、咳嗽、口腔粘膜班及周身班丘疹為其臨床特徵。
[病原學]
麻疹病毒屬副粘膜病毒,亦為DNA病毒,與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處為無特殊的神經氨酸酶。麻疹病毒電鏡下呈球形,直徑150-300nm,衣殼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此病毒低抗力不強,對乾燥、日光、高溫均敏感,紫外線、過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對麻疹病毒均有殺滅作用。
麻疹病毒為單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隨飛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結膜上皮,細胞內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並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廣泛病變,表現為高熱、皮疹及周身不適。全身皮膚和粘膜的毛細血管內皮亦被病毒所侵犯,峽、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炎性滲出及小皰狀灶性壞死而形成麻疹粘膜斑(即科潑力克斑),皮膚真皮和表皮層也有類似病變而出現皮疹。少數病人可發生麻疹性肺炎。麻疹患者由於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易繼發細菌感染。
[流行病學]
急性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從潛伏期最後1-2天至出疹後5天內都具有傳染性。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並隨飛沫排出體外,故呼吸道飛沫為主要傳播途徑。四季均有可發病,以冬春季最多6個月至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病後有持久免疫力,,再次發病者極少。近年廣泛採用減毒麻疹疫苗作預防注射,其發病率已顯著下降。
麻疹病毒隨飛沫進入被感染者的鼻咽和眼或直接被吸入氣管、支氣管,在局部的上皮細胞內繁殖,並經過淋巴管內的流動細胞到達局部淋巴結,繼續繁殖並擴散到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進入血中淋巴細胞後被送到全身的淋巴組織、肝、脾器官,在這些組織和器官廣泛增殖後再次進入血流,導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廣泛病變,全身皮膚和粘膜的毛細管內皮細胞亦被麻疹病毒所感染。
本病全年可見,以冬末早春較多。麻疹減毒疫苗的預防接種已控制了流行,目前只是散發病例。病人為主要的傳染源。呼吸道吸入為主要的傳播途徑。
抓好計劃免疫,提高疫苗接種率是預防麻疹的主要措施。8月以上小兒,凡未超過麻疹者均要行麻疹減毒疫苗接種,皮下注射0.2~0.25ml,一次接種保護率可達90%,若初種後4~5年再接種一次,保護率更高。流行期間集體兒童機構要加強晨間檢查,對患者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隔離期一般至出疹後5天,接觸麻疹的易感兒應隔離觀察3周,並可肌注丙種球蛋白0.2~0.3ml/kg防止發病和減輕症狀。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0-12天(6-12),應血清被動免疫後,有的可延長至3周。
前驅期2-4天,表現為高熱。眼結合膜有充血、怕光、流淚、流涕、咳嗽、噴嚏等卡他症狀,並伴全身不適。發口香糖後2-3天可在第一臼對面兩側頰粘膜上,出現針尖大小,藍白色或紫色小點,周圍紅暈,此即Kiplik斑初起僅數個,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擴散至整個頰粘膜,以及唇內、牙齦等處,一般維持2-3天,在發疹後的第二天消退。
發疹期為3-5天,起病後第4天開始發疹,初見於耳後、發際、顏面,爾後迅速蔓延到頸部、上肢、軀干及下肢,直達手心足底,約經2-3天,遍及全身。皮疹以玫瑰色斑丘疹為主,壓之褪色,大小不等直徑2-5mm,疹盛時可互相融合,顏色漸轉暗。皮疹在2-5天內出齊,出疹高峰時中毒症狀加重,體溫高達40度,神萎倦怠,昏睡終日,或煩躁不安甚而驚厥。頸淋巴結、肝、脾均腫大。成人麻疹患者的中毒症狀常比小兒為重,皮疹多密集,但繼發細菌感染者較少。
臨床上根據症狀分典型、輕型、重型、異型四型麻疹。
1、典型麻疹:見於未接種或初免失敗者。此型分三期:①前驅期:主要表現為中度以下發熱、咳嗽、流涕、畏光、流淚、結合膜充血,2~3天左右頰粘膜可見灰白色針尖大小的小點,周邊有毛細血管擴張的麻疹粘膜斑;②出疹期(病後3~4天):發熱增高,從耳後發際開始出現直徑為1~3mm大小的淡紅色斑丘疹,逐漸蔓延至頸部、軀干,直至四肢。疹間皮膚正常,壓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紅色,此期全身中毒症狀加重,可出現驚厥、抽搐、譫妄、舌尖緣乳頭紅腫似猩紅熱樣舌,體查淺表淋巴結及肝脾可腫大,重者肺部可聞濕羅音,胸片可見彌漫性肺部浸潤小點。③恢復期:出疹高峰後,發熱漸退,病情緩解,皮疹依出疹先後順療隱退,留有棕褐色斑痕,1~2周消失,整個病程約10天。成人麻疹較小兒重、發熱高、皮疹多,但並發肺炎者少。
2.輕型麻疹 多見於接受過疫苗免疫者。目前以輕型患者多見。發熱低,上呼吸道症狀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少,並發症少。
3.重型麻疹 病情重篤。高熱、譫妄、抽搐者為中毒性麻疹;伴循環衰竭者為休克性麻疹;皮疹為出血性,壓之不退色者為出血性麻疹。
4.異型麻疹 見於接種滅活麻疹疫苗後半年以後再次接種者。我國用減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見。
恢復期為2-3天,皮疹出齊後體溫開始下降,食慾增加。一般熱退後2-3天周內退盡。整個病程約2周。
最多見的並發症為支氣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及耳炎,其它可發生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心血管機能不全以及結核病變播散等。
[診斷]
本病依據流行病史、上呼吸道症狀、結膜充血、畏光及頰部典型的粘膜斑即可診斷。非典型者需分離病毒或作血清抗體測定,也可從鼻咽分泌物或痰塗片中找多核巨細胞來確診。
本病需與風疹與猩紅熱鑒別。
風疹:多見於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前驅期短而輕,無口腔Koplik斑,1-2天後出疹,為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1-2天消退,不脫屑,不留疤,同時有耳後,枕後、頸淋巴結腫大,無並發症,預後好,病程2-4天。
猩紅熱:前驅期發熱,咽痛明顯,1-2天出現針頭大小紅疹,疹間皮膚充血,一片猩紅,壓之退色,疹退可見大片脫屑。出疹期可見楊梅舌。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治療]
目前仍為對症治病。
①一般及對症治療:卧床休息,加強護理,保護室內清潔,通風,多飲水,勿須忌油忌蛋以免引起維生素缺乏及營養不良。高熱者酌情用小量解熱葯,也可輸液,咳嗽用核痰止咳劑,煩躁酌情用安定劑。
②並發症治療:繼發細菌性肺炎時常用青黴素肌注或參考痰菌葯敏選擇抗生素。高熱及中毒症狀嚴重者可用少量氫化可的松。心肌炎嚴重者也可用氯化考的松、心衰者用洋地黃類。麻疹喉炎除根據葯敏選擇抗生素外,可用安息香酸酊蒸氣吸入,10分鍾/次,1日3次。嚴重氣道梗阻時及時氣管切開,以免窒息。
③中葯治療:麻疹屬濕熱病,前驅期以辛涼透表為主,用升麻葛根湯;出疹期以清熱解毒透疹為主,用三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驗方浮萍、生麻黃、鮮芝湯、西河柳各15克,布包煎水,稍涼後用毛巾蘸濕皮疹部位有助皮疹透發;恢復期以養陰、清余熱、調理脾胃為主,用沙參麥冬湯。
一般處理及對症治療
患者在家中呼吸道隔離至出疹後6天。單間隔離與專人護理則更為恰當。居室應保持空氣流通,曬到陽,溫度、濕度適當,不宜直接吹風或過分悶熱。應卧床休息至體溫正常和皮疹消退。給予皮膚清潔,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清洗,注意清除鼻腔分泌物及其干痂,保持鼻腔通暢。每日多次以生理鹽水、呋喃西林液嗽口及3%碳酸氫鈉水清洗口腔,防止口腔炎症、潰瘍和鵝口瘡的發和生。
體溫較高者,一般可不予降溫,以免影響出疹。對高熱驚厥伴煩躁不安者,可給小劑量退熱劑,或頭部冷專用敷,或給予鎮靜劑,如魯米那、非那更、安定、水合氯醛等。咳嗽重者可適量鎮咳劑,並行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4次。可大劑量補充維生素A、B、C、D,酌情補充鈣劑。特別體弱多病者,為減輕中毒症狀,可在早期給丙種球蛋白15ml肌注,每日1次共2-3次。為防止繼發感染,可酌情適當應用抗生素。
[預後]
[預防]
參考資料:
麻疹的症狀與預防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發疹性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約90%發生在6個月至5歲的未接種過麻疹疫苗的小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末春初為多。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結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為特徵;傳染性極強,在人群密集的小學及幼兒園容易發生流行。
麻疹病毒存在於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通常要直接與患者接觸才被感染,通過第三者或衣物間接傳染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出疹前後5天內為本病的傳染期。沒有患過麻疹的,不論男女老幼皆易受到傳染。6個月以下的小兒從母體獲得免疫力可暫不受傳染。如果母親沒有患過麻疹,新生兒也能發病。患病後大多能獲得終身免疫,個別人可能兩次患麻疹。
麻疹潛伏期一般在8~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6天,接受過免疫注射者可延長至3~4周。起病有發熱、咳嗽、流涕、打噴嚏、咽喉痛、眼結膜充血、流淚、怕光、眼瞼浮腫、精神不振、煩燥啼哭、食慾減退,有時出現惡心、嘔吐、腹瀉,易與上呼吸道感染混淆。至第2、3天口腔粘膜充血、粗糙。在頰粘膜出現如針尖大小的灰白色小點,周圍繞以紅暈,有時在齒齦及唇粘膜上也有發現,醫學上稱為「麻疹粘膜斑」,是診斷麻疹最早而可靠的依據。
一般第4天出現鮮紅色或玫瑰色的細小斑丘疹,皮疹先在耳後、頸部、發際出現,逐漸由上而下蔓延到前額、面部、軀干四肢、手掌及足底。皮疹可相互融合成片,壓之褪色,疹間皮膚正常。皮疹2~5天出全,在出疹時體溫上升可達40℃左右,中毒症狀加重,精神委靡、咳嗽加重、兩眼紅腫、聲音嘶啞,有時出現腹瀉。肺部呼吸音增粗、頸淋巴結和肝脾腫大。隨著體溫逐漸恢復,皮疹依出疹順序消退,附有糠秕樣細屑並留下淺褐色色素沉著。民間歸納為三齊、四透、五退、七凈。 麻疹患者如果治療、護理不當,易出現並發症,較常見的有麻疹喉炎、肺炎、腦炎、中耳炎、角膜炎、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等,其中麻疹肺炎若再合並心力衰竭、敗血症、腹瀉引起脫水和酸中毒等情況,不及時救治,會發生生命危險。
由於計劃免疫的開展,目前相當一部分麻疹患者的臨床表現變得不十分典型,易與風疹、幼兒急診、病毒疹、蕁麻疹以及水痘、濕疹、猩紅熱、葯物疹等混淆,應注意鑒別診斷。
麻疹的預防主要有:
①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離患者。麻疹傳染力強,在流行期間,醫療防疫部門應組織醫務人員對患者定期進行家庭訪視,做到「病人不出門,醫葯送上門」,直到出疹後5天。托兒所、幼兒園要設置臨時隔離室對患者進行隔離。對接觸者應進行隔離觀察2~3周;如無症狀,才能回班活動。麻疹患者停留過的房間應開門窗通風20~30分鍾。醫護人員在接觸患者後應脫去外衣洗手,或在戶外活動20分鍾後再接近易感者。
③麻疹流行期間盡量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尤其是醫院),少串門,以減少感染和傳播機會。
④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不挑剔食物,多喝開水。
⑤自動免疫:8個月以上未患過麻疹者均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接種後12天左右可產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較輕。
⑥被動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間,對沒有接種過疫苗的年幼、體弱易感者,在接觸患者5天以內,肌肉注射丙種球蛋白或胎盤球蛋白,可能免於患病或減輕病情。
何謂麻疹?
是由病毒引起的,有高度傳染性的,有疫苗可預防的發疹症。雖然普遍認為是兒童的疾病,但易感者不分老幼,都可能受染。6%的患者可並發肺炎,而在麻疹死者中,60%死於肺炎。腦炎、中耳感染、驚厥也可能發生。如嬰幼兒感染麻疹,可能很危險。
如何感染?
如既往未感染麻疹又未疫苗注射,就可能感染麻疹。感染是由於接觸了患者或咽分泌物導致。麻疹極易傳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
有哪些症狀?
一般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表現為發熱、流涕、咳嗽。第二階段出現紅疹,可持續至少4天。皮疹一般出現於臉,後蔓延至全身。發疹期除咳嗽。結膜炎、流涕,還可伴有高熱,(華氏101度或更高)。
何時出現症狀?
一般在接觸病毒後10天開始發熱、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狀後的3-7天出現。
傳染期多長?
患者從剛出現症狀到疹子出現後4天內有傳染性。
如何治療?
無特效療法。對無並發症的患者,要求休息和對症治療即可。如從前患過麻疹便可免受再次感染。
有否預防疫苗?
有。每個1995年出生的,未患麻疹的人必須接種疫苗。即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的疫苗。第一次須在12個月時接種。第二次在4-6歲時(或入學前)所有兒童在上學或參加學前班前都必須接種疫苗。
是否需要隔離?
是。任何診斷為麻疹的患者,必須從學校或工作中隔離,直到疹子出現後的4天。
如何預防麻疹?
最好的辦法是接種疫苗。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青少年多見。臨床症狀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膚出現斑丘疹為其特徵。我國自1965年應用麻疹減毒活疫苗,已控制該病的大流行。但近年部分接種疫苗的青少年在接觸麻疹病人後也表現為出疹,可能是變態反應引起的。麻疹的並發症有支氣管肺炎,心肌炎,喉炎,腦炎及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是好發於兒童的呼吸道傳染病,亦可通過眼結膜傳染。全年均可發生,但以冬春為多。由於麻疹疫苗的普及應用,本病已不常見,但仍有偶發,且症狀多變異,易與許多種疹病混淆,故應注意識別。
麻疹潛伏期9~11天。病程可分為3期:
(1)前驅期 一般為4天,表現為高熱、咳嗽、流膿性鼻涕、眼結膜充血、畏光,還可出現嘔吐、腹瀉。起病2~3天後,在第2臼齒相對的頰粘膜上出現藍白色或紫色小點,周圍有紅暈,稱為科氏(koplik)斑,為麻疹早期的特徵性表現。初起2~3個,後逐漸增多,到全身發疹期可蔓延到整個頰粘膜及唇內側,且可互相融合,在發疹後第2天開始消退。
(2)發疹期 於病後第4天開始發疹,先出現於耳後、發際、面部,而後迅速蔓延到頸部、上肢、軀干及下肢,2~5天內出全。皮疹為一種玫瑰色斑丘疹,壓之褪色,疹間皮膚正常,疹多時可相互融合。出疹時全身症狀加重,體溫可高達40℃以上,頸淋巴結、肝、脾均可腫大。
(3)恢復期 出疹5~7天後,熱度下降,全身症狀減輕,皮疹按出疹順序逐漸消退,疹退處遺留棕褐色色素沉著斑伴細小糠狀脫屑。整個病程約2周。
麻疹的並發症,以支氣管肺炎和中耳炎多見,也可發生腦炎、心血管機能不全及結核病變播散等。
對於一些不典型或異型麻疹,可進行麻疹病毒的培養,或麻疹抗體效價的測定。這種特殊的抗體,在發疹後3~4天出現,在2~4周後達高峰。
所謂特殊類型的麻疹,即臨床表現不典型的麻疹,共有以下5種:
(1)非典型麻疹綜合征 患者曾接種麻疹疫苗,若干年後,血中抗體水平下降,再感染自然麻疹病毒而起病。多見於10~24歲青年人,冬春季散發,無傳染性。突然起病,高熱、頭痛、腹痛及肌肉痛,但無咳嗽、流涕或結膜炎現象。發病48~72小時出疹,常見於踝、腕及肢體皺褶部。皮疹多為瘀點,少數為斑疹、拓疹、風團或水皰,在3~5天內,逐漸由頭部蔓延到軀干、四肢。掌跖部可有水腫,齶部可有瘀點,但無科氏斑。以往接種疫苗處,皮疹更明顯。皮疹常在2周內消退。並發症有肺炎、胸腔積液、肺門淋巴結腫大、腦炎、遷延性關節痛、心肌炎、舌炎等。
(2)重型麻疹 多見於有嚴重繼發感染、營養極度不良或兼患其他病症者。全身症狀重,高熱40℃~41℃,可有驚厥,昏迷,十分凶險。皮疹或稠密融合,顏色深重;或稀少不齊,顏色暗淡。此型預後較差,易致死亡。
(3)輕型麻疹 發熱至出疹間隔1~7天。皮疹1~2天內出齊。疹從頭、面擴散在軀干,四肢極少,為淡紅色斑丘疹,疹退後有淺淡色素沉著。口腔粘膜斑大都不顯,可僅見口腔粘膜粗糙、充血。
(4)成人麻疹 皮疹與兒童麻疹相似,但科氏斑少見。全身症狀較重,但合並症少。
(5)皰疹型麻疹 皰液澄清,可變為大皰。極少數病例有出血性皰疹,似多形紅斑或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
完整版請看這里:http://www.zgxl.net/sljk/crb/mazhen.htm
9. 8個月寶寶昨天發燒一天,還起了一臉的子子是什麼原因
小兒發燒的病因是相當多的,臨床上可以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以感染性多見,如感冒等是最常見的病因,對於發熱需要首先明確病因,針對病因進行處理,體溫過高時容易引起小兒高熱驚厥,所以也是有必要控制體溫的,主要是採用葯物降溫與物理降溫的方法,具體用葯最好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很多寶寶在第一次發熱的時候往往同時伴隨出疹的情況,不明情況的新手爸媽不免心急火燎,寶寶的病情嚴不嚴重?如何護理才好呢? 媽媽要了解 什麼是嬰幼兒急疹 嬰幼兒急疹是由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出疹性疾病,高發於6個月~ 1.5歲的嬰幼兒,3歲以上就很少患此病了。由於起病急,出疹快,因此被稱為「急疹」。 嬰幼兒急疹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染性並不特別強,但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尤其是春秋兩季發病較多。不過,嬰幼兒急疹的症狀很有特點,就是患兒往往突然起病,持續高熱3~5天,熱退後出現皮疹。 Tips: 健康的寶寶很少出現並發症,但免疫功能低下的寶寶則可能發生肝炎或肺炎等並發症。 因為腦膜炎與幼兒急診相似,所以醫生會對患兒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細菌引起的腦膜炎。 寶寶是如何患上嬰幼兒急疹的? 嬰幼兒急疹為什麼容易發生在6個月至 1.5歲的寶寶呢?這是因為,寶寶剛出生時從母體已經得到一些抗體,可保護他們在6個月內不發生麻疹、風疹和嬰幼兒急疹等傳染性出疹疾病。6個月後,寶寶從母體得到的抗體逐漸消失,而自身的抗體還沒有產生,加之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因此很容易在受到病毒等微生物的侵犯時發病。而引起嬰幼兒急疹的病原體是皰疹病毒,完全是經由呼吸道飛沫傳播的。 嬰幼兒急疹會傳染嗎? 嬰幼兒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帶出的唾沫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所以是會傳染的。如果寶寶與病兒密切接觸,體內缺乏免疫力,就完全有可能被傳染。由於幼兒急疹的潛伏期是是1~2周,所以,這段時間應密切觀察寶寶的健康情況,如出現高熱,應立刻採取措施暫時隔離,以免擴大傳染。如果2周後寶寶仍安然無恙,基本上可以表明寶寶沒傳染上嬰幼兒急疹的病毒。 如何與常見發疹疾病區別? 嬰幼兒急疹:顯著特點是「突發高熱,熱退出疹」。一直沒有發過燒的嬰兒,剛過6個月就發燒到38度以上,首先應想到的是突發性發疹。此外,由於突發性發診不論打針與否,寶寶第四天都會退燒。燒一退,胸部、背部就長出紅色的、像蚊子叮了似的小疹子,而且快速擴散至全身。寶寶精神狀態及胃口通常較好。 麻疹:6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病極少,接觸過麻疹患兒的寶寶2~3周後開始發燒咳嗽,流涕,眼淚汪汪。患麻疹的第2天或第3天,在口腔兩側頰黏膜靠第一磨牙的地方出現一些只有0.5~1毫米的白色小點,稱為「麻疹黏膜斑」,是患麻疹的一種特殊的表現。 風疹:發熱不高,往往在38℃左右,且病程短暫,通常只有3天。在寶寶發病的當天,皮疹很快就會自頭臉部迅速遍及軀乾和四肢。第二天,皮疹有融合成片的趨勢。到了第三天,皮疹開始陸續消退,疹退後皮膚無色素沉著。寶寶出疹時有發熱、厭食及呼吸道症狀。伴有耳後、枕後淋巴結腫大。 葯物性皮疹:葯物性皮疹是由於對某些葯過敏而引起的皮疹,因此通常在寶寶服葯後的24小時之內就會有出疹表現,表現為紅色斑丘疹,蕁麻疹或固定紅斑等多種多樣皮疹,同時有發熱、全身不適。常見的易引起皮疹的葯物有:磺胺類、青黴素、解熱鎮痛葯、抗癲癇類葯等。 水痘:多見於6個月至6歲的寶寶,新生兒也可得病,特點為起病急,發熱當天出疹。皮疹最初為紅色小斑疹,幾小時或1日後變成圓形皰疹,大小不一,開始幾天皮疹陸續分批出現,水皰漿液清亮,破後結痂,所以在寶寶身上同時可看到丘疹、水痘疹。在頭面部、前後胸、腹背部較多,四肢少,在口腔、肛門及外陰處亦可看到皮疹。 手足口病:急性起病,發熱,口腔黏膜疹出現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 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隨後手心、腳趾背面、臀部皮膚,以及指、趾間的皺褶處出現,手足口病的水皰表現比較單一,只是小紅點樣的丘疹,大約1~3mm大小。部分寶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症狀。 如何能在早期幫助寶寶確診? 由於嬰幼兒急疹在發病初期的表現只是身體高熱,經醫生檢查,還能看到咽部充血,但沒有其它特殊的體症及症狀供參考,所以很難確診,一般只有到熱退疹出時才能確診。如果懷疑寶寶得了嬰幼兒急疹,在起病初期,醫生通常會給寶寶化驗血常規,通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數量來判斷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得過急疹的寶寶還會被傳染嗎? 嬰幼兒急疹屬於自限性疾病,出過疹子的寶寶在病後可獲得比較鞏固的免疫力,因此再次發病的情況比較少見。此外,由於嬰幼兒急疹的發病對象主要就是集中在6個月到1歲半的寶寶,因此如果寶寶在兩歲前未得過突發性發疹,那麼基本上以後也不會再得了。 嬰幼兒急疹的表現 嬰幼兒急疹通常會有兩個階段,在5~15天的潛伏期後,首先出現如下症狀: 1. 突然起病,一開始表現為高熱,體溫達39℃~40℃。但寶寶的精神狀態都很好,能吃能喝,體溫稍一下降就又玩起來。 2. 少數寶寶在高熱期間可能會出現高熱驚厥,有些寶寶還會出現咳嗽、頸部淋巴結腫脹、耳痛等症狀。 發病後4天左右進入第二階段,這時的症狀有: 1. 體溫迅速恢復正常。 2. 在熱退後9~12小時左右,寶寶的身上會出現很多細小、清晰的粉紅色斑點狀皮疹,皮疹顏色為鮮紅色,主要分布在軀干、頸部和上肢。不過,皮疹往往只出現幾個小時,然後就開始消退,2~3天幾乎完全消失。而且,在皮膚上不留痕跡,也不脫屑。 讓寶寶快快好起來 居家護理4要點 寶寶患了幼兒急疹,媽媽就是最好的醫生和護士。因為這種病沒有什麼特效治療方法,關鍵就是精心的護理。 1. 多給寶寶飲水,嬰幼兒急疹是以高熱為主要症狀,會消耗大量液體。所以,要盡量多飲水以補充體液,同時促進毒素排泄。 2. 寶寶的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C,增強抗感染力。主食多吃一些米粥、麥片、面條等。 3. 居室內定時開窗換氣,不要因怕寶寶著涼而總不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利於身體恢復。 4. 注意寶寶的皮膚護理,不要讓寶寶搔抓皮疹,以免抓破皮膚造成感染。也不要亂塗葯,盡量不刺激皮膚。 嬰幼兒急疹防治 適當使用抗病毒葯 寶寶退熱後開始出現皮疹時,適當服用利巴韋林等抗病毒葯,抗生素治療一般無效。另外,中葯對本病治療有較好效果。初起發熱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清熱解毒類葯物,出疹後服用一些解毒透疹類葯物,幫助體內病菌毒素的排泄。 避免與患兒接觸 嬰幼兒急疹沒什麼有效的預防方法。因為,病毒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傳播途徑是沒有症狀的成人,所以防不勝防,媽媽只能注意讓寶寶避免和患兒或可疑者接觸。 高熱時及時降溫 嬰幼兒急疹在發病初期的主要表現就是高熱,所以治療的重點就是退熱,具體應採取以下措施: 葯物降溫 葯物降溫是人們習慣使用的退熱方法,退熱效果確切,方法簡單。小兒退熱葯的種類很多,一般情況下可以選用撲熱息痛和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的商品名有百服嚀、泰諾、安佳熱、小兒退熱栓等,劑型較多,很適合嬰幼兒服用,口服吸收較迅速,副作用也少;阿司匹林的退熱效果也較好,但容易引起胃腸道反應,並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導致出血。因此,媽媽在給寶寶服用退熱劑時一定要注意劑量,嚴格按醫生的囑咐來用。 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是比較安全的退熱方法,但體溫過高時可能難以迅速退熱。物理降溫的方法很多,如用冷水袋枕於頭下,或用冷水浸濕的毛巾敷於前額,也可採取酒精擦浴。可用酒精擦拭患兒的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