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面部神經在什麼位置
面神經位於內耳門至淚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一部分分布於舌前2/3的味蕾;第三支穿過腮腺實質後分為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呈扇形分布,支配面部表情肌肉。
② 面部神經的位置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面神經核位於腦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僅受對側大腦皮質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下半部的肌肉。
解剖:面神經facialnerve為混合性腦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①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②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齶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③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於顳骨岩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粘膜的味蕾,中樞突終止於腦干內的孤束核;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耳部皮膚的軀體感覺和表情肌的本體感覺。
③ 十二對腦神經的名稱,性質和主要分布
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面神經、位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
1、嗅神經:轉導嗅覺沖動,由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粘膜內嗅細胞的中樞突聚集成15~20條嗅絲,穿過篩板入顱前窩,連於大腦腹側的嗅球。
2、視神經:傳導視覺沖動,起於眼球視網膜,由眶內經視神經管入顱中窩,續於視交叉。
3、動眼神經:為運動神經,自中腦腹側離腦,穿硬腦膜入海綿竇外側壁繼續前行,經眶上裂入眶動眼神經含一般體軀和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前者支配大部分眼外肌,後者即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纖維,至眶內睫狀神經節,節細胞發起之節後纖維至眼球,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
4、滑車神經:為軀體運動神經於中腦背側前髓帆處出腦,繞大腦腳向前穿入海綿竇外側壁,在動眼神經下方繼續前行,經動眼神經外上方穿眶上裂入眶,支配上斜肌。滑車神經和動眼神經亦含本體感覺纖維。
5、三叉神經:為腦神經之最大者,是頭面部主要的感覺神經,也是咀嚼肌的運動神經。軀體感覺纖維大部分起源於三叉神經節。
6、展神經:是軀體運動神經,於腦橋延髓之間正中線兩旁離腦,在鞍背外側方穿硬腦膜進入海綿竇內,在頸內動脈外側行向前出海綿竇,繼而經眶上裂內端入眶,至外直肌。
7、面神經:是混合神經,於延髓腦橋溝的外側部附於腦,經內耳門入內耳道,穿過顳骨岩部骨質內彎曲的面神經管,最後出莖乳孔離顱。
8、位聽神經:由傳導位置平衡感覺沖動的前庭神經和傳導聽覺沖動的蝸神經組成。前庭神經節位於內耳道底。蝸神經節位於內耳蝸軸螺旋管內。兩神經從內耳道底起始,經延髓腦橋外側端,面神經的外側入腦。
9、舌咽神經:是混合神經,由連於延髓外側面的許多根絲集合成神經,經頸靜脈孔出顱腔。
10、迷走神經:是混合神經,在舌咽神經的下方由許多附於延髓的根絲集合成干。經頸靜脈孔顱腔。
11、副神經:是特殊內臟運動神經,由延髓根和脊髓根構成。
12、舌下神經:是軀體運動神經,由延髓外側溝離腦,經舌下神經管出顱腔。舌下神經支配舌肌。
(3)面部神經與眼部神經在什麼部位擴展閱讀
三叉神經節位於顳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經壓跡處,由節的前外緣分出3大支:
(1)眼神經:是感覺神經,最小哦,向前穿入海綿竇外側壁,居滑車神經下方,繼經眶上裂入眶。
(2)上頜神經:較大,亦為感覺神經,向前穿入海綿竇外側壁下部,繼水平向前,經圓孔出顱腔進入翼齶窩,再由眶下裂入眶,續為眶下神經。
(3)下頜神經:最大,為混合神經,經卵圓孔至顳下窩。
面神經含:(1)特殊內臟傳出纖維主要支配表情肌;(2)一般內臟傳出纖維;(3)特殊內臟傳入纖維;(4)一般內臟傳入纖維;(5)一般軀體感覺纖維。
舌咽神經含: (1)特殊內臟傳出纖維支配咽肌和喉肌;(2)一般內臟傳出纖維分布於腮腺;(3)特殊內臟傳入纖維(味覺);(4)一般內臟傳入纖維;(5)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耳甲和外耳道部分皮膚。
迷走神經含:(1)特殊內臟傳出纖維支配咽縮肌和頸突咽肌;(2)一般內臟傳出纖維分布於腮腺;(3)特殊內臟傳入纖維(味覺);(4)一般內臟傳入纖維;(5)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耳甲和外耳道部分皮膚。
參考資料網路——腦神經
④ 眼臉是眼睛裡的哪個部位啊
眼瞼眼瞼是長在眼球前面的軟組織,它就象兩扇能自動開合的大門一樣,對眼球起保護作用。
眼瞼分上下兩部分,上瞼較下瞼大而寬。上瞼上界為眉,下瞼下界為面頰,但分界處並無明顯的界線。上、下眼瞼的邊緣叫瞼緣。瞼緣有前唇與後唇,前唇鈍圓,有2~3行排列整齊的睫毛,其毛囊周圍有皮脂腺和變態汗腺,開口於毛囊。後唇呈直角,與眼球表面緊密接觸。兩唇間有一條灰色線,它是皮膚與結膜的交界處,在灰線與後唇之間有一排細孔,為瞼板腺的開口。
上下瞼緣的內側各有一乳頭狀突起,其上有一個小孔,稱為淚點,即淚道的入口。
眼瞼從外向內分為五層:皮膚層,是人體全身皮膚最薄處之一,其厚度僅有0.4mm,易形成皺褶;皮下組織層,主要為疏鬆的結締組織和少量的脂肪,當有腎病或局部炎症時,容易出現水腫;肌層,包括眼輪匝肌和提上瞼肌,眼輪匝肌是由面神經支配的橫紋肌,主要掌管眼瞼的閉合,面癱患者就會有眼瞼閉合不全的症狀,提上瞼肌是由動眼神經支配,主管開瞼的作用;瞼板層,是由緻密的纖維組織構成,其硬度有如軟骨,它是眼瞼的支架,使眼瞼保持一定的形狀,瞼板內有若干與瞼緣呈垂直方向排列的瞼板腺,開口於瞼緣,分泌並排出類脂質,對眼表面起潤滑及防止淚液外溢的作用;結膜層,為緊貼瞼板後面的透明粘膜稱為瞼結膜。
眼瞼的作用就像一個忠誠的衛士,守衛著眼球。當有異物襲來時,眼瞼就會在中樞神經的指揮下關閉,以防止異物對眼球的傷害。此外,當有強烈光線照射眼睛時,眼瞼也會關閉,以防止強光對眼底視神經的損害。
正常情況下,每2~8秒眼瞼就要開閉一次,稱為眨眼。通過眼瞼的開閉,可以使眼球保持濕潤和角膜的光澤,清除結膜囊灰塵及細菌。如果沒有眼瞼的遮擋,眼球就會暴露在外,遭受異物的侵襲,眼球也會乾燥不舒。
⑤ 面神經的組成
中國醫學將是在子午面癱稱為「中風」,被稱為「全蠍療諸風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吊線風「,」口僻靜。
CMP背景下空虛冷,風熱侵襲導致血瘀肌肉骨骼垂直救援不接受疾病的發生。
現代醫學認為面癱發病的患者,因為當地的風和寒冷,血管痙攣也可能當地神經營養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壓迫和疾病。或因病毒,細菌感染,軸突髓鞘變性,面癱或炎性粘連,骨質增生,腫瘤壓迫面神經腫脹造成的壓力,促進血液循環障礙,變性,壞死。
神經麻痹2。
中樞性面癱:中樞性面癱是指之間的大腦皮層中樞性面癱面神經核以上的病變造成損害的皮質腦干束的側面。接受的皮質腦干束纖維細胞的上部面神經核,面神經運動纖維,一次性超過同側眼裂表情肌的下部的面部,將細胞的軸突的兩側核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干束的纖維,其軸突面神經運動纖維,可支配同側眼裂以下的表情肌,中樞性面癱呈現出以下病變對側眼裂的面部表情肌癱瘓,常伴有面部癱同側的肢體癱瘓(通常所說的腦血管疾病(中風),除面部面癱症狀,並伴有肢體功能障礙),沒有味道和唾液分泌障礙的臨床特徵。
周圍性面癱:面神經病變引起的面癱(俗稱「歪嘴」)的運動纖維。病變可位於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如腦橋下部,中耳或腮腺。所有的表達式病側肌麻痹,表現為眼瞼不能閉合,不皺著眉頭,鼓腮漏嘴歪眼斜,水汪汪的大眼睛,等等,都可以與聽覺的變化,舌的減少2/3感的味覺和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徵。最常見的面癱(貝爾氏麻痹)。無肢體功能障礙。 ?
將接近到了秋天,面癱患者有增加的趨勢。面癱,面癱的春,秋兩季發病率較高,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略多於男性。
季節,門診患面癱患者增加明顯,部分患者醒來時,發現自己的嘴歪,流口水,可能是患了面癱,有些出汗後的涼風吹來脫掉外套騎車回家時,發現他的嘴歪眼斜,口漱口水泄漏,這是患面癱。楊潔篪說,本病常在白天和晚上溫差大,寒冷,疲勞等因素的影響,貪涼和廣大市民應注意保暖一次面癱,不能太著急,應該立即去看醫生。
面癱的護理方案
心理護理:許多病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和一些憂郁的臉改變而感到羞愧見人及治療無效的後遺症,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徵,耐心,很好的解釋和安慰,緩解工作,以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情緒穩定,使患者在最佳的身體和精神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提高治療效果。
2,眼部:或不能被關閉,由於眼瞼閉合不全,眨眼動作及角膜反射,角膜外露長期,容易導致眼部感染,角膜損傷,保護眼睛是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戴墨鏡,外出時保護眼葯水滴一些潤滑,消炎,營養,睡??眠戴上眼罩或蓋紗塊保護。
3,局部護理:熱敷祛風:熱毛巾的溫度和濕度面部,每日2-3次,遲早的自我按摩同側按摩的強度應該是合適的,精確的零件,痛苦從側面肌肉能量的運動,可以做皺額,其鏡中的自己,雙眼緊閉,吹口哨,示齒動作,每天按摩,每日2-3次,這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癱瘓肌肉萎縮,促進康復。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不要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服,防止感冒。
⑥ 面神經的解剖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是較大的運動根,自腦橋小腦角區,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一是較小的混合根,稱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干,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耳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後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內有膨大的膝神經節。面神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後穿出腮腺時都發出許多分支。
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① 鼓索:傳導味覺沖動及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岩大神經,也稱岩淺大神經,含副交感分泌纖維,支配淚腺、齶及鼻粘膜的腺體分泌;
③ 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顱外分支: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前行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發分支至腮腺前緣,分布於面部諸表情肌。
① 顳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
② 顴支:3-4支,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
③ 頰支:3-4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分布於下唇諸肌,
⑤ 頸支:支配頸闊肌。面神經的全長可分為9段:
1.運動神經核上段 運動神經核上段(supranuclear segment)起自額葉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經皮層中樞,下達腦橋下部的面神經運動核。
2.運動神經核段 運動神經核段(nuclear segment)面神經根在腦橋中離開面神經核後,繞過外展神經核至腦橋下緣穿出。
3.小腦腦橋角段 小腦腦橋角段(cerebellopontine segment)面神經離開腦橋後,跨過小腦腦橋角,會同聽神經抵達內耳門。此段雖不長,但可被迫擴展到5cm而不發生面癱。
4.內耳道段 內耳道段(internal auditory canal segment)面神經由內耳門進入內耳道,偕同聽神經到達內耳道底。
5.迷路段 迷路段(labyrinthine segment)面神經由內耳道底的前上方進入面神經管,向外於前庭與耳蝸之間到達膝神經節(genicu1ate ganglion)。此段最短,長2.25mm~3mm。
6.鼓室段 鼓室段(tympanic segment)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經節起向後並微向下,經鼓室內壁的骨管,達前庭窗上方、外半規管下方,到達鼓室後壁錐隆起平面。此處骨管最薄,易遭病變侵蝕或手術損傷。亦可將此段分為鼓室段(自膝神經節到外半規管下方)
7. 錐段 錐段(pyramid segment)自外半規管下方到錐隆起平面,傳統上常將錐段劃入鼓段。
8. 乳突段 乳突段(mastoid segment)又稱垂直段,自鼓室後壁錐隆起高度向下達莖乳孔。此段部位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過2cm。 顳骨內面神經全長約為30mm;其中自膝神經節到錐隆起長約11mm,自錐隆起到莖乳孔長約16mm。
9.顳骨外段 顳骨外段(extratemporal segment)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耳後神經、二腹肌支、莖突舌骨肌支等小分支。面神經的終末支在莖突的外側向外、前走行進入腮腺。主幹在腮腺內分為上支與下支,二者弧形繞過腮腺岬部後又分為5支;各分支間的纖維相互吻合,最後分布於面部表情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