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軟麥和硬麥的區別是什麼兩種小麥分別適合做什麼
判斷標准
硬麥的胚乳結構緊密,呈半透明狀,亦稱為角質或玻璃質;就小麥籽粒而言,當其角質占其中部橫截面1/2以上時,稱其為角質粒,為硬小麥。
軟麥的胚乳結構疏鬆,呈石膏狀,亦稱為粉質;就小麥籽粒而言,而當其角質不足1/2時,稱其為粉質粒,為軟麥。
用途不同
硬麥主要用於製作麵包、面條等。
軟質粒小麥(軟麥)磨出的麵粉只適於生產餅干、糕點等食品。
B. 高粱的角質率是什麼
摘要 高粱主要優良品種及特性
C. 如何檢驗小麥角質率及黑胚粒
收藏推薦 今年是執行小麥新國家標準的第一年。部分糧食購銷企業在夏糧收購中對小麥驗質標准和檢驗方法存在不一致性及判定差異。一是誤認為單粒小麥硬質部分佔整粒小麥 70 %以上才是硬質粒 ;二是黑胚粒的檢驗標准掌握不十分准確。購銷企業應注意 ,小麥新國標對硬質小麥中角質率含量進行了調整 ,由原來的 5 0 %提高到 70 % ,但是角質率的檢驗方法並沒有改變。正確的操作方法是 :分取完善粒試樣 10 0粒 ,對每一粒小麥進行外觀鑒別和剖粒觀察 ,如果呈玻璃狀透明體的硬質部分佔整粒小麥的 1/ 2 (5 0 % )以上 ,則該粒小麥即為硬質小麥 ,全部硬質小麥顆粒的總和占 10 0粒小麥的百分比即為該批小麥的角質率。新國標將黑胚粒小麥歸為不完善粒 ,屬於病斑粒的一種 ,是指籽粒胚部呈深褐色或黑色的小麥顆粒 ,其檢驗按照不完善粒的檢驗方法執行即可。需要注意的有兩點 :一是病害部分發生在胚部 ;二是要嚴格按照國標定義掌握顏色的深淺。(本文共計1頁) 如何獲取本文>>
D. 小麥 角質率 是什麼
小麥籽粒質地的軟、硬是評價小麥加工品質和食用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硬度是小麥市場分類和定價的重要依據。一般而言,用作麵包的小麥是硬麥,用作糕點的小麥的軟麥。小麥硬度的測定方法主要有角質率法、壓力法、研磨法、近紅外法等。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使用角質率的大小來反映小麥的硬度。小麥角質率的測定採用目測法,一般做法是從小麥樣品中隨機取出約100粒正常的小麥,將每粒小麥用刀片從中部橫向切斷,玻璃狀透明體(角質胚乳部分)占本籽粒截面1/2以上的小麥定義為角質粒:<1/2(含1/2)的小麥為粉質粒。角質粒的總粒數占所取樣品粒數的百分數,即為小麥角質率。與角質率概念對應的是小麥粉質率。
影響小麥角質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受環境影響極大,如土壤質地、雨水、肥料品種與用量、播種密度以及收獲期等。
E. 什麼是小麥的硬度
小麥硬度定義為:破碎籽粒時所受到的阻力,也就是破碎籽粒時所受到的力。
硬度是由胚乳細胞中蛋白質基質和澱粉之間的結合強度的,這種強度受遺傳控制。
硬度的測試方法有:角質率法、壓力法、壓力法和近紅外法。
F. 小弟跪求!!!!!!!!!!!!!!!!!!!!!!!!!!!!!!!!!!!!!!!!!!!!!!!!!!!!!!!!!!!!!!!!!!!!!!!!!!!!!!!!!!!!!!!!!!!
小麥硬度及其重要意義
小麥籽粒質地的軟、硬是評價小麥加工品質和食用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並與小麥育種和貿易價格等密切相關。硬度是國內外小麥市場分類和定價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各國的育種家重要的育種目標之一[1~3]。
小麥胚乳的質地(硬度)被定義為破碎籽粒時所受到的阻力,即破碎籽粒時所需要的力。硬度是由胚乳細胞中蛋白質基質和澱粉之間的結合強度決定的,這種結合強度受遺傳控制。在硬麥中,細胞內含物之間結合緊密。軟麥的澱粉粒表面粘附有較多的分子量為15K道爾頓的蛋白質,在物理上削弱了蛋白質與澱粉之間的結合強度,很容易破裂[3~6]。
小麥硬度與小麥加工工藝和最終產品品質密切相關,硬度是表徵小麥研磨品質的主要指標,其變化可使小麥制粉流程中各系統在製品數量和質量、各設備工作效率、麵粉出率和麵粉質量、加工動力消耗等產生很大變化。小麥制粉流程和相應的設備技術參數,通常是根據待加工的原料小麥硬度范圍確定的[7~9]。因此,預先測定原料小麥的硬度,對於及時調整制粉工藝流程和相應的技術參數,確定配麥方案、保持流程的物料平衡和生產穩定、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麵粉加工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不同等級的麵粉聯產加工時高精度、低灰分(如灰分0.5%以下)麵粉的出率。加工廠工藝設計和設備操作的指導思想就是為了制粉系統多製造麥渣和麥心,保證清粉機的來料飽滿,而在同樣的加工工藝和加工設備前提條件下,不同硬度的小麥在研磨和篩分後麥渣和麥心的數量差異懸殊,用硬麥獲得的麥渣、麥心的數量顯著高於軟麥,特別是大粒度麥渣心的數量;雖然皮磨粉出率硬麥低於軟麥,但總出粉率硬麥高於軟麥[11]。即選擇硬麥加工時,高精度、低灰分麵粉的出率要高[10]。小麥硬度對高精度、低灰分麵粉出率的重要影響已引起制粉業廣泛的關注和高度重視。選擇正確的方法評價小麥的硬度,成為促進小麥粉生產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2.2.2 小麥硬度的測定方法
有關小麥硬度理論的研究持續了100多年,測定小麥硬度的方法也有100多種,括起來,主要有角質率法、壓力法、研磨法、近紅外法等[3,12~14]。
2.2.2.1 角質率法
角質率法又稱玻璃質法、硬質率法,由於這類方法簡便易行而首先被廣泛採用,其指標迄今仍作為一些國家小麥分類的標准。在美國,角質粒率指標僅限於對硬紅春麥和杜倫小麥,因為這兩種小麥的角質率高,容易區分。
我國與國外相同,規定角質率70%以上的小麥為硬質麥,但對角質粒的定義與國外不同。國外標准中,定義角質含量100%的小麥籽粒為角質粒,我國定義角質部分佔本籽粒截面50%以上的籽粒為角質粒。故我國標准中的硬質麥,只能保證角質含量在35%以上,數值偏低,不能較好地反映小麥的真實硬度。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使用角質率的大小來反映小麥的硬度。小麥角質率的測定採用目測法,操作繁瑣,在實際操作中不易准確判斷,人為誤差大,不能准確地反映小麥的硬度,無法滿足小麥收購、貿易、加工的需要。2000年,鄭州商品交易所為了減小角質率測定的誤差,組織所屬8個交割庫的質檢人員對8個不同小麥樣品共同進行角質率的現場比對,測試結果差異懸殊,最大相差達22%。
2.2.2.2 壓力法
利用壓頭或刀頭壓碎或切割方法來測定小麥硬度,如壓裂籽粒法、切割法等。當前,這種方法使用不多。因為,小麥籽粒之間的硬度、粒度以及粒形差異較大,需要在大量的樣品測定的基礎上,統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而且單籽粒硬度不能真實反映小麥整體的研磨品質,制粉行業更關心散粒體的硬度(一批小麥在研磨或粉碎時表現出的綜合特性)。這種方法的使用因結果的重復性低以及籽粒的變異性而受到限制。一定質量的小麥樣品,放在裝有金剛砂盤和鋼絲篩網的實驗室用大麥碾皮機中碾削一定的時間,碾削後穿過篩網的物料質量占試樣質量的百分數稱為抗碾指數(Pearling Resistance Index, 簡稱PRI),用以表徵小麥硬度。硬麥比軟麥耐碾削,抗碾指數越小,小麥硬度越大。碾皮法受小麥顆粒大小分布的影響,粒度小的籽粒被碾削的程度低,抗碾指數小。由於碾皮設備和篩網孔徑、碾皮時間等方面的差異,碾皮法派生出很多方法。
2.2.2.5 近紅外法[20,21]
近紅外法(NIR)可以快速測定穀物的蛋白質、脂肪、水分含量等。其中1680nm、2230nm處的反射量NIR值與研磨時間法的GT值或研磨細度法的PSI值都有較好的相關性。用近紅外反射儀測定小麥籽粒的硬度,國內外均有應用的報道。其優點是測定速度快,成本低、重現性好,樣品間可比性強,用樣量較小,還可同時測幾個性狀。NIR值越大,籽粒硬度越高。NIR法已列入美國穀物化學家協會標准方法(AACC 39-70A),有望批准列入國際穀物化學家協會標准方法(ICC方法)。AACC 39-70A方法首先要求採用美國標准化技術研究院提供的10種具有不同顆粒度指數(PSI)分布的小麥樣品對儀器定標,得到定標方程以後,才能適合大批量小麥樣品的測定。AACC 39-70A方法要求對樣品進行粉碎,籽粒水分應控制在11%-13%之間。
在法國小麥質量年度報告中,採用近紅外法來表徵小麥的硬度。法國根據美國AACC 39-70A方法,將小麥用指數O~100分成不同的硬度等級(特軟、軟、中等偏軟、中等偏硬、硬、特硬六個等級)。一般,軟麥的平均硬度指數為25,硬麥的平均硬度指數為75。近紅外反射法測定小麥硬度克服了角質率法存在的人為觀察誤差大、費時、費力、不易定量等不足,具有快速、簡便、准確等優點,但儀器價格昂貴,難以推廣普及。 小麥硬度測定的新方法——小麥抗粉碎指數法
河南工業大學(原鄭州糧食學院)研究並建立了一種測定小麥硬度的新方法——抗粉碎指數法[24],在此基礎上,與無錫糧食機械廠合作,共同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小麥硬度測定方法的研究與設備開發」,於2003年7 月12日在北京順利通過了由國家糧食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和鑒定。該課題開發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適合現場收購的JYDB100型小麥硬度測定儀,技術創新突出,總體技術水平屬國內領先,硬度測定方法的研究處於世界同類先進水平。
用小麥硬度測定儀器粉碎硬度不同的小麥時,在一定的粉碎時間內,穿過篩網的粉粒質量不相同,用穿過篩網的粉粒質量占測試小麥樣品質量的百分比值表徵小麥的硬度,定義為「小麥抗粉碎指數(Pulverizing Resistance Index,簡稱PRI)」。PRI值越小,表明小麥硬度越大。
與現有各種小麥硬度測定方法相比,抗粉碎指數法具有測定準確、簡便、快速、儀器價格低等優點,極具普及推廣的價值,解決了目前國內外已有測定儀器和方法存在的測定程序繁瑣、環境要求高或價格昂貴等問題,填補了國內空白。
G. 小麥國家標准
小麥國家質量標准GB1351-2008是2008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修訂的。
一、容重testweight:小麥籽粒在單位容積內的質量,以克/升(g/L)表示。
二、不完善粒unsoundkerne:受到損傷但尚有使用價值的小麥顆粒。包括蟲蝕粒、病斑粒、破損粒、生芽粒和生霉粒。
小麥國家標準的要求:
(一)各省級糧食和儲備部門要採取多種方式宣傳「領跑者」活動對於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積極動員糧油企業參與「領跑者」活動。
(二)糧油企業要保證公開的企業標准合法合規、真實可靠。入圍「領跑者」的企業應向評估機構提供產品檢測報告、質量承諾書、企業信用承諾書及其他證明材料。
(三)評估機構要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開展評估,確保評估質量,並不得向企業收取費用。實施退出機制,對弄虛作假造成不良後果的評估機構,將在相關平台上公告,且五年內不得參與糧油產品企業標准「領跑者」評估工作。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小麥國家質量標准
H. 小麥種子結構圖是什麼樣子
果實粉末白色,有黃棕色果皮小片。主要特徵:澱粉粒主為扁平的圓形、橢圓形或圓三角狀,直徑30~40μm,側面觀呈雙透鏡狀、貝殼狀,寬11~19μm,兩端稍尖或鈍圓,臍點裂縫狀,復粒少數,由2~4或多分粒組成。
橫細胞成片,細長柱形,長38~232μm,直徑6~21μm,壁含珠狀增厚。果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長64~216μm,直徑16~42μm,壁念珠狀增厚。果皮中層細胞細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壁念珠狀增厚。非腺毛單細胞,長43~950μm,直徑11~29μm,壁厚5~11μm。
(8)角質率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物種分類
小麥籽粒的皮色劃分
按照小麥籽粒皮色的不同,可將小麥分為紅皮小麥和白皮小麥,簡稱為紅麥和白麥。紅皮小麥(也稱為紅粒小麥)籽粒的表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白皮小麥(也稱為白粒小麥)籽粒的表皮為黃白色或乳白色。紅白小麥混在一起的叫做混合小麥。
小麥籽粒的粒質劃分
按照籽粒粒質的不同,小麥可以分為硬質小麥和軟質小麥,簡稱為硬麥和軟麥。硬麥的胚乳結構為緊密,呈半透明狀,亦稱為角質或玻璃質;軟麥的胚乳結構疏鬆,呈石膏狀,亦稱為粉質。就小麥籽粒而言,當其角質占其中部橫截面1/2以上時,稱其為角質粒,為硬麥;
而當其角質不足1/2時,稱其為粉質粒,為軟麥。對一批小麥而言,按中國標准,硬質小麥是指角質率不低於70%的小麥;軟質小麥是指粉質率不低於70%的小麥。
按照播種季節分類
按照播種季節的不同,可將小麥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春小麥是指春季播種,當年夏或秋兩季收割的小麥;冬、麥是指秋、冬兩季播種,第二年夏季收割的小麥。
I. 麥麩子是什麼啊
麥麩,即麥皮,小麥加工麵粉副產品,麥黃色,片狀或粉狀。麥皮的端部有部分胚芽(也就是麥子生芽的部位),大約占麥皮總量的5-10%左右。
一部分大約有1/3-1/2跑麵粉里了,麥皮共分6層,外面的5層含粗纖維較多,營養少,難以消化。麥皮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類。富含纖維素和維生素,主要用途有食用、入葯、飼料原料、釀酒等。
(9)角質率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小麥籽粒的皮色劃分:按照小麥籽粒皮色的不同,可將小麥分為紅皮小麥和白皮小麥,簡稱為紅麥和白麥。紅皮小麥(也稱為紅粒小麥)籽粒的表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白皮小麥(也稱為白粒小麥)籽粒的表皮為黃白色或乳白色。紅白小麥混在一起的叫做混合小麥。
小麥籽粒的粒質劃分:按照籽粒粒質的不同,小麥可以分為硬質小麥和軟質小麥,簡稱為硬麥和軟麥。硬麥的胚乳結構為緊密,呈半透明狀,亦稱為角質或玻璃質;軟麥的胚乳結構疏鬆,呈石膏狀,亦稱為粉質。
就小麥籽粒而言,當其角質占其中部橫截面1/2以上時,稱其為角質粒,為硬麥;而當其角質不足1/2時,稱其為粉質粒,為軟麥。對一批小麥而言,按中國標准,硬質小麥是指角質率不低於70%的小麥;軟質小麥是指粉質率不低於70%的小麥。
網路-麥麩
J. 小麥成熟多少天
根據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小麥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個生理型,不同地區種植不同類型。在中國黑龍江、內蒙古和西北種植春小麥,於春天3~4月播種,7~8月成熟,生育期短,約100天左右;在遼東、華北、新疆南部、陝西、長江流域各省一帶栽種冬小麥,秋季8~12月播種,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長達300天左右。
大約1萬年前,農業的發明為近東地區文明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但是一直以來,考古學家對農業是如何出現的意見不一。一些人認為它出現在地中海附近的一個單一地點,然後從那裡向外擴散;也有人相信它有多重的獨立起源。多虧來自伊朗一個早期農業地點的考古發現,使得後一觀點獲得了新的證據支持。
小麥
小麥(5張)
無論農業出現了1次還是100次,科學家認為,它首次出現在肥沃月灣(從地中海延伸到伊朗的廣闊地區)。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大多數研究都主要關注肥沃月灣的西部延展區——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約旦和土耳其等國家。
在那些地區進行的發掘工作表明,早在1.3萬年前,當地的採集狩獵人就開始收集和種植野生的小麥、大麥和扁豆等谷類和豆類植物的種子。這種耕種文化出現數千年後,這些野生植物基因突變成新的人工種植物種,這樣一來更便於管理和收獲,也使得農耕更多產和有效。
從札格洛斯山脈到肥沃月灣西部的地理距離,也暗示作物栽培文明的獨立起源。發現於Chogha Golan地區的具有9800年歷史的種植小麥也有可能是從更遠的西方引進過來的。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也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5] 和孔雀河下游一帶的沙漠綠洲中,有著較充沛的水資源和高達40%的植被覆蓋率。那時水中有游盪的魚兒,林中有飛奔的動物,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適於耕種。在小環境里有著相當不錯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便是沙漠綠洲生態的脆弱性,一點點改變就會給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災難。
南方原先很少種麥,漢以後才逐漸向南推廣。《晉書·五行志》說:「元帝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吳郡(今江蘇)、吳興(今浙江湖州)、東陽(今浙江東陽)無麥禾(這里的禾是指稻說的),大飢。」可見四世紀初,麥在江浙一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後,又陸續得到推廣,主要是出於農民自己的傳播,有時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廣。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和福建、廣東等省。北方人習慣於吃麥,麥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麥價大漲,刺激了麥的生產。因此,麥的栽培迅速 擴大開來。南宋庄季裕在他寫的《雞肋編》(十二世紀前期)中說:「此時一眼看去,連片的麥田,已經不亞於淮北。」這就是說,已經不亞於北方了。
麥和稻的生長季節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後種麥,夏季收麥以後插秧,同一塊田一年可以兩熟。麥的推廣並不妨礙稻的栽培面積。北宋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1084年)就說:「吳中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割麥後種稻,一年兩熟,稻有早晚。」後來南宋陳旉(fū膚)《農書》(1149年)和王禎《農書》(1313年)所說的也是稻麥兩熟制。而且根據王禎《農書》的記載,南方對於種麥,已有相當技術水平,單位面積產量也比較高,並不比北方差。[6]
小麥不但向南方推廣,同時北方也在發展。元以前就有這樣的農諺:「收麥如救火」。在生產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麥釤(shàn扇,一種長形的鐮刀),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進,創造了用麥籠、麥釤、麥綽(一種竹篾編成的抄麥器,形狀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邊裝有釤刃,當揮刃割麥穗時,麥穗自然落到綽里)結合成為一整套的快速收麥器。它的使用方法是這樣的:麥籠安裝在下面有四個小輪的木架子上,用繩系在腰部拖著走。割麥人用釤割麥穗,麥穗跟著落向綽里去,隨手把綽里的麥往後倒到籠里,籠裝滿了以後就拉到打麥場上。據王禎《農書》的記載:「一天可以收割十畝,比南方用鐮刀割,要快十倍。」如果不是種麥很多,是不會創造出這種快速收麥器的。[6]
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的估計來推算,當時小麥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5%多一點。這雖是一個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麥在明代糧食作物中僅次於稻而居第二位。[6]
人們常說的「麥」就是小麥,
小麥攝影圖集萃
小麥攝影圖集萃(20張)
當然了還有其他麥類,比如說大麥、燕麥。古代歐洲人吃麥主要還是吃大麥,直到16世紀後被小麥代替。大麥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這種世界級別飲料。世界大麥80%產量被化為啤酒,灌進人們肚子里。1斤大麥大概可以做4~5斤啤酒。啤酒的獨特苦味也是加入啤酒花所造成的。
中國從1996年起就對小麥進口實行配額管理。從2002年4月份開始,玉米、小麥和大米實行出口零稅率政策,提高了我國糧食品種的出口競爭力。小麥進出口增加,則與品種有關系,以較低價格向韓國等周邊國家出口飼料用麥陳麥(主要是春小麥),從美國等國家進口優質硬粒小麥。根據中美達成的協議,中國加入WTO,中國將在五年內將農產品關稅減至14.5%-15%,開放小麥等農產品進口,實施「關稅比例配額制」。到2006年,小麥配額應從200萬噸增加到930萬噸,私營部門最初應為10%。中國政府力主在世界貿易談判中保留關稅配額。
小麥是中國最重要的口糧之一,小麥產業發展直接關繫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國內資源環境、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形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中國人口眾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將糧食安全問題擺在首位,明確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方針是:「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戰略目標是: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在"四化"同步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為細化和落實中央提出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方針和目標,筆者對國內小麥產業發展進行了系統深入思考,認為小麥產業發展面臨的6大突出問題需要關注和應對。
種植技術
耕作與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層松軟,土碎地平,干濕適宜,促進小麥苗全苗壯,保證地下部與地上部協調生長,所以是創造高產土壤條件的重要環節。具體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麥復種的麥田整地由於稻田長期浸水,土壤板結,通透性較差,所以要通過水旱輪作,干濕交替,促進土壤熟化。整地特點是,前作收獲較早時,應抓住宜耕期盡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溫晴朗天氣,充分炕土曬垡播種前再行淺耕細耙,達到深軟細乎,上虛下實;前作為晚稻或雜交稻制種田,由於收播間距很短,應在水稻散籽時即開溝排水,力爭薄片曬垡,短期炕田;在不貽誤小麥適時播種的前提下,也可淺旋整地,為小麥創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長基地。
2.旱地小麥的整地要立足於逐年加深耕層,結合增施有機肥料,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復種形式進行整地。即前作收獲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煙草等,收獲應首先淺耕滅茬,然後深翻炕土,使殘茬腐爛並接納秋雨,雨後淺耙,減少蒸發;另一類如甘薯,棉花等,收獲時間緊迫,如果用常規之法,勢必貽誤播期,這是西南區小麥低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後期行間鬆土保墒,種麥時再耕細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種等連續作業,保證小麥適時播種。
少耕、免耕與半旱式栽培
1.少耕與免耕所謂少耕、免耕,是與傳統的整地而言,減少整地次數,降低整地強度,而對於田濕土
小麥
小麥
粘,耕作困難,又易破壞土壤結構的麥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這是對小麥整地技術的一個發展和完善。據對稻茬麥免耕研,其增產機理可以歸納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結構與水分免耕未打亂土層,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濕耕造成的粘閉現象。免耕與翻耕相比,耕層土壤容重分別為1.15~1.20及1.34~1.40,水、氣比較協調。
(2)利於提高播種質量在保證適時播種的前提下,由於田面平整,利於挖窩或開溝點播,貫徹種植規范,避免了粗耕爛種所造成的深籽、叢籽、露籽,達到苗齊,苗勻、苗壯。
(3)根系發達,抗倒力強土壤結構較好,有利於根系發展和吸水。據多點調查,免耕單株次生根數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漿期用32p示蹤測定,標記後第8天,脈沖數高出63.01%。
(4)壯苗早發,增產顯著免耕田有較好的土壤生態環境。幼苗出時快,分櫱早,生長優勢明顯。在各個生育時期,免耕的葉面積指數均高,群體光合能力強,單位面積增產5~20%。
小麥玉米播種機
小麥玉米播種機
定位研究(4年)以來,對後作水稻未發生不利影響,但長期免耕後與土壤肥力、病蟲害的關系如何,尚須繼續進行探索。此外,免耕田雜草較多,後期也易脫肥,所以應有適當的配套措施。
2.半旱式栽培 小麥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環節。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獲後,利用原壟埂稍加修正後播種小麥。下濕、爛泥田廂寬170~200cm,一般為27~40cm,溝寬33~40cm,溝深27~33cm。用溝中稀泥覆蓋稻茬和肥料後,晾曬1~2天後播種,並以干渣糞或細土蓋種。小麥生育期間,溝內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廂面12~15cm,後期18cm),以使壟面不幹,既有利於小麥生長,又能保證水稻及時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條有效途徑。
半旱式小麥生產水平,一般可達旱作條件下70~80%以上,個別土壤類型還高於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廣種植較大面積。其增產原因,除一部分與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於改變了土壤的水熱狀況。一方面壟溝把小麥根系深度擴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壟面通透狀況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氣協調;另一方面壟溝使土體表面積增大,白晝較平作溫度高1.2~2.0℃,最大可達4℃,夜間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積增加約200~400㎡/畝。在良好的水,熱、氣條件下,促進了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於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較強,前期應適當控氮,以免增多無效分櫱,但後期容易脫肥,所以應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補施氮、磷肥。此外,半旱式栽培的起壟作埂,播種施肥等花工較多,需要提高機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術,進而提高此類中低產田的小麥生產水平。
高產技術
一、注意選擇高肥水地塊。高產優質小麥品種要求土壤養分必須全面、充足,才能滿足其高產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選擇地力高、水澆條件好的地塊,要增施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
二、注意適期晚播,根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過大,造成後期管理被動。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節肥。推廣的優質小麥品種,有的不抗倒伏,特別對於群體過大的麥田,在返青至拔節前須進行一次化控處理,可噴施多效唑或麥業豐。要重施起身拔節肥,控制多餘下落穗的形成,促進穗大粒多。
四、注意澆好灌漿水,麥黃水,噴施葉面肥,防止早衰。澆好灌漿水,對於增粒重、預防乾熱風有重要作用。天氣乾旱,運用麥黃水,有利於下茬套種,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結合防治病蟲害,噴2~3次葉面肥,如0.2%~0.3%磷酸二氫鉀,能減輕乾熱風危害,增產效果明顯。
五、注意防治病蟲害。一般說優質小麥更易遭受病蟲害,如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蚜蟲比常規品種發生早且重。應根據預測預報,及早防治。
六、在小麥【剛破口、抽穗揚花前】約達60-70%(如下圖)的時候噴施一次小麥寶,激活小麥內生物酶活性,促進雌、雄性器官發育協調,增強功能葉光合作用,明顯減少空秕率,提高結實率及千粒重,從而達到增產的效果。
抗旱增產
深淺輪耕,以土蓄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並能促進根系下扎和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時制宜,一般在整地早、降水多、墒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25厘米,耕後接著耙實、耬平;耕後少雨乾旱,往往會因土壤不實而嚴重失墒。實踐證明,旱地小麥在3—4年時間里,遇足墒深耕一年,以後淺耕2—3年,既能達到深耕改土的目的,又增加了沉土保墒的機會,是旱麥增產的重要措施。
增施肥料,以肥調水。旱地麥田要盡量多施有機肥,配方施足無機肥,尤其要施足磷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一般地塊,每畝可施有機肥2500—3000千克,碳銨和過磷酸鈣各50千克,並酌情配施適量鉀肥和微肥;如果地力差,可在三四年內連續畝施標准氮肥40—60千克,磷肥50—100千克。旱地高產麥田,可採取「一炮轟」的施肥方法,即將全部肥料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其中氮肥要適當深施,磷肥淺施,以利培育冬前壯苗。[7]
採用鎮壓,減少水分蒸發。在小麥單棱期進行鎮壓可增加單株次生根數,提高植株的吸水能力,破壞地表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
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
危害小麥的病害有:小麥條銹病、葉銹病、稈銹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黃矮病、紅矮病、全蝕病、赤霉病、葉斑病等。蟲害有小麥蚜蟲、麥種蠅、吸漿蟲、紅蜘蛛、葉蟬、蠐螬、金針蟲、螻蛄、麥葉蜂、麥稈蠅等。
(1)及時清理深溝大渠 開挖完善田間一套溝,排明水降暗漬,千方百計減少耕作層滯水是防止小麥濕害的主攻目標。對長期失修的深溝大渠要進行淤泥的疏通,抬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冬春雨水頻繁或暴雨過多,利於排漬,做到田水進溝暢通無阻。與此同時搞好"三溝"配套,旱地麥或水田麥都必須開好廂溝、圍溝、腰溝,做到溝溝相連,條條貫通,雨停田干,明不受漬,暗不受害,提倡水澆麥大面積連片種植。
(2)增施肥料 對濕害較重的麥田,做到早施巧施接力肥,重施拔節孕穗肥,以肥促苗升級。冬季多增施熱性有機肥,如渣草肥、豬糞、牛糞、草木灰、溝雜馬、人糞尿等。化肥多施磷鉀肥,利於根系發育、壯稈,減少受害。
(3)摟鋤鬆土散濕提溫。增強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發育,增加分櫱,培育壯苗。摟鋤能促進麥苗生長,加快苗情轉化,使小麥增穗、增粒而增產。
(4)護葉防病。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發生後及時噴葯防治,此外可噴施"802"助壯素、植物抗逆增產劑、迦姆豐收液肥、惠滿豐、促豐寶、萬家寶等。也可噴灑"植物動力2003"10ml對清水10L,隔7~10天1次,連續噴2次。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每50g對清水20~30L噴施,效果好。
防治銹病
農業防治:a.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注意品種合理搭配和輪換,這是防治小麥銹病的基本措施,小麥銹病致病流行小種變化較快,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流行小種不同,因此要不斷培育抗新流行小種的品種。b.調節播種期。如在隴南、隴東、川北、關中、華北等廣大冬麥地區,不宜過早播種。播種越早,秋苗條銹病發生越早、越重,為當地提供了越冬菌源。因此,在保墒的前提下,應盡可能的不要早播。c.及時翻耕滅茬和中耕,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菌源。d.搞好大區抗病品種合理布局,切斷菌源傳播路線。南方麥區雨水多,麥田濕度大,有利於銹病發展,加強開溝排水,可以減輕為害。e.合理、均勻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適當增施磷、鉀肥,以防止貪青晚熟,加重銹病為害。尤其在土壤缺乏磷、鉀肥的地區,增施這兩種化肥,可以減輕銹病為害。f.加強測報,及時噴葯控病。 [8]
化學防治:a.葯劑拌種,減少病原菌。對秋苗常年發病較重的地塊,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每50千克種子用約60克拌種。務必干拌,充分攪拌均勻,嚴格控制葯量,濃度稍大會影響出苗。b.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間發現銹病中心,應及時噴葯控制。如果病葉率達到5%、嚴重度在10%以下,每畝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克或20%粉銹寧乳油每畝40毫升,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畝30克,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每畝用葯15~30克,對水50~70千克噴霧,或對水10~15千克進行低容量噴霧。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葉率達25%以上,嚴重度超過10%,就要加大用葯量,視病情嚴重程度,用以上葯量的2~3倍濃度噴霧。常用葯劑有:粉銹寧、速保利、廣枯靈、3%廣枯靈水劑。[8]
注意事項:在銹病發生初期用葯防治效果最好,若發生大流行情況下,除及時防治發病嚴重的麥田外,要對周邊發病輕和不發病的麥田施葯劑防治,以控制病害進一步蔓延,減輕損失。 [8]
防治害蟲
農業防治:a.種植抗病品種,特別是具慢(耐)白粉性品種。在常發重病地區,對品種的抗性要求要高一些,在一般發病區可低一些;b.根據品種特性和麥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c.採用正確的栽培措施可減輕發病。例如,施肥要合理,注意氮、磷、鉀肥配合,適當增施磷、鉀肥。南方麥區注意開溝排水,北方麥區適時澆水,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此外,在自生麥苗能越夏的地區,應在小麥秋播前盡量清除田間和場院等處的自生麥苗,以減少秋苗期的菌源。 [8]
化學防治:在種植的品種不抗病或抗病能力弱的情況下,葯劑防治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葯劑防治的重點是長勢好、產量高、發病較重的地區和麥田。常用葯劑:a.三唑酮(粉銹寧),每畝用有效成分8克,在小麥孕穗-抽穗階段噴灑1次,一般可控制此病的為害,並可兼治小麥銹病。在秋苗發病較多的地區,用三唑酮拌種可有效地控制秋苗期的病情,減少越冬菌量,並能兼治各種黑穗病和秋苗期銹病。 拌種的用葯量是種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b.保豐寧、植保寧、復方粉銹寧等,防治效果也較好,用量用法與三唑酮相同;c.三唑醇(羥銹寧),其施用方法與三唑酮相同,用葯量減少一半;d.硫制劑,如波美0.5~0.8度石硫合劑、膠體硫2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每畝0.5千克,這些葯一般需噴2次以上,每次間隔7天左右,開始噴葯的時間也應提早一些。 [8]
注意事項:在白粉病發生初期用葯防治效果最好,若整株葉、莖、穗大部分都發病的情況下,噴葯基本無效果,主要依靠品種本身的抗病性控制病害,但需控制該病的擴散危害。[8]
腥黑穗病、全蝕病和白粉病防治
通常採用葯劑拌種不僅可防治麥類黑穗病,還可有效地控制冬前小麥銹病、全蝕病、白粉病的發生和危害,減少越冬菌量。
(1)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等發生區,可用40%五氯硝基苯按麥種重量的0.5%的葯量干拌(即每畝40克,拌小麥8公斤左右),防治小麥腥黑穗病;也可選擇6%戊唑醇(立克秀)懸浮劑一袋(10毫升),加水0.8-1斤,拌種50-70斤,或2.5%氟咯菌腈(適樂時)懸浮劑按推薦劑量進行小麥種子拌種,同時可兼治秋苗銹病和白粉病;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2%拌種或20%三唑酮乳油1斤加水5斤,拌麥種500斤,可防治白粉病、葉銹病。
(2)小麥全蝕病嚴重發生區,可選用12.5%硅噻菌胺(全蝕凈)懸浮劑進行種子處理,對小麥全蝕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用全蝕凈一袋(20毫升),先兌水300-500毫升,可拌20-25斤種子,拌勻後悶種6-12小時(有利於葯劑發揮並殺死種子所帶病菌),在陰涼處晾乾後播種。
(3)小麥黃矮病和叢矮病發生區,可採用吡蟲啉處理種子,防治傳毒昆蟲,控制小麥黃矮病和叢矮病的發生危害,同時兼治地下害蟲。
(4)多種病害和害蟲混合發生區,要大力推廣應用殺菌劑和殺蟲劑復合的種衣劑或拌種劑進行包衣或種子處理。各地應根據當地主要病蟲種類,選擇適當配方的種衣劑或拌種劑,其用量一般是復配(混合)劑中單劑的有效成分與單獨使用時相同。[9]
物種分類編輯
一般採用下述分類方法。
(一)按照小麥籽粒的皮色劃分
按照小麥籽粒皮色的不同,可將小麥分為紅皮小麥和白皮小麥,簡稱為紅麥和白麥。紅皮小麥(也稱為紅粒小麥)籽粒的表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白皮小麥(也稱為白粒小麥)籽粒的表皮為黃白色或乳白色。紅白小麥混在一起的叫做混合小麥。
(二)按照小麥籽粒的粒質劃分
按照籽粒粒質的不同,小麥可以分為硬質小麥和軟質小麥,簡稱為硬麥和軟麥。硬麥的胚乳結構為緊密,呈半透明狀,亦稱為角質或玻璃質;軟麥的胚乳結構疏鬆,呈石膏狀,亦稱為粉質。就小麥籽粒而言,當其角質占其中部橫截面1/2以上時,稱其為角質粒,為硬麥;而當其角質不足1/2時,稱其為粉質粒,為軟麥。對一批小麥而言,按中國標准,硬質小麥是指角質率不低於70%的小麥;軟質小麥是指粉質率不低於70%的小麥。
(三)按照播種季節分類
按照播種季節的不同,可將小麥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春小麥是指春季播種,當年夏或秋兩季收割的小麥;冬、麥是指秋、冬兩季播種,第二年夏季收割的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