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什麼朝代女性面部流行黑色圓點

什麼朝代女性面部流行黑色圓點

發布時間:2022-06-17 16:53:36

A. 古代女子流行在臉上裝飾黑色的圓點是在哪個朝代

摘要 這是指一種人造的、貼在女性臉上的假靨。從南北朝到唐代,有一種很特別的化妝風氣非常盛行,女性喜歡在臉上貼各種小花片作為裝飾,當時叫做「花子」、「花鈿」等名目。實際上,在臉上貼花鈿的風氣,一直延續到明代都沒有完全消失,只不過在宋代以後,這一風氣不如以前那麼普遍而已。人工假靨,正是花子中的一種,通常,是一對小小的圓花鈿,貼在嘴唇兩側的面頰上,人工地模仿出,或者也可以說,指點出女性微笑時的靨渦。到了晚唐五代,女人臉上的花鈿越來越多,樣式也越來越奇特。原本是模仿天然笑渦兒的「圓靨」。

B. 各個朝代的對於女性的審美觀

古代中國美女的容貌,究竟是以什麼作標准呢? 中國漢代以前,人們對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晉,才開始著重於裝飾。魏文帝喜歡打扮華麗並將頭發挽成蟬翼形的妃子。唐朝是開放社會,容許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體態美是額寬、臉圓、體胖。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粗壯結實在上古母系氏族社會,生殖和生產的標准就是美的標准。新石器時代女神像的造型特點展現的就是粗壯結實。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柔弱細膩 人們注重女性面部形象,男人提倡「柔弱順從」的美女觀念佔了上風,士大夫盛行「精緻細膩」的審美意識。兩漢至南北朝時期:內外兼修 這一時期,人們重於裝飾,對美貌的欣賞玄學化,審美達到了至今尤不可及的哲學高度,如曹植《洛神賦》。到了南北朝,中國的美女觀完成了一輪循環,從崇尚健康自然退化到病態雕飾。先秦、兩漢時期,女性的美尚未取得獨立的價值,人們雖然欣賞女性之美,但更強調道德,表現出了以德壓美的傾向。也許是受物質條件的限制,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較為古樸,衣服、鞋子和男子無多大的差別,身上沒有巾、帶等飾物,頭上也只是挽一個簡單的發髻,沒有任何裝飾,但這個時期的女子已經知道一白可以遮百丑,開始使用妝粉。古老的粉有米粉和鉛粉兩種,米粉是以米粒研碎之後加入香料做成的。鉛粉是糊狀的面脂。漢代以後,鉛粉被吸幹了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的形狀,一直被後世所沿用。先秦、兩漢時期的上衣下裳的服制、粉白黛黑的服裝、豐肉微骨的體型,奠定了中國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調。隋唐時期:雍容富態、健康自然雍容富態、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導性標准。女性體態美是額寬、臉圓、體胖,健康是當時人們欣賞的一種婦女之美。這一時期,女性穿著相當暴露,大有西方現代「性感」傾向。從魏晉時期開始,女性之美開始獲得了獨立的價值,得到欣賞和珍視。荀粲曾說「婦女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在這種美德獨立宣言的鼓舞下,女性開始走向對於美的自覺的追求。這一時期的女子,大多穿著廣袖短襦,曳地長裙。腰部束以「抱腰」,並且用衣帶來裝飾,當時還流行在頭上插戴花釵和「步搖」,這樣走起路來衣袂飄飄,環佩叮當,進一步強調了女性的溫婉嫵媚,婀娜多姿。在化妝上,最盛行的是在額間點上一個紅色或黃色的「花子」以做裝飾,「花子」形狀各異,以葉子或花朵形狀為主。花木蘭從軍後回到家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就是這種裝飾的體現。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對外開放,對內寬松,婦女的束縛也相對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應地呈現出了雍榮華貴的景象。唐代女子以豐腴的體態為美,加上高聳的發髻,飄揚的披帛,顯得華麗大方,充分體現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氣象」。她們的打扮是中國歷代女性中最為大膽和性感的。這在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中可得到印證。圖中所畫的女子,雲鬢蓬鬆,上戴碩大的折枝花朵,並簪上步搖釵,衣著輕薄的花紗外衣,另佩輕紗彩繪的披帛,內衣半露,上有大撮暈纈團花,袒胸露臂。這種性感的裝束在中國古代可謂空前絕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兩大家都認可並採納的哲學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深遠的本質之源,這種觀念產生了一個獨特的設計觀,即把各種藝術品都看作整個大自然的產物,從綜合的,整體的觀點去看待工藝品的設計,服飾亦不例外。這種設計觀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工藝學著作《考工記》中就已記載,《考工記》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工匠就已意識到,任何工藝設計的生產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為,而是在自然界這個大系統中各方面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天時乃季節氣候條件,地氣則指地理條件,材有美為工藝材料的性能條件,而工有巧,則指製作工藝條件。對服裝而言,則指服裝的著裝季節,著裝環境,及衣料的質地和剪裁手法,只有這四者和諧統一,才有精妙設計。 《周易》中肯定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肯定了人與自然的交融性,即人不僅是自然產物,人的一切活動從道德修養到功利實踐,都必須遵循自然的啟示,受自然規律的制約,而且自然中也透著人的因素。自然本身往往具有社會道德的啟迪意義,在這里人與自然間往往不存在絕對隔離的鴻溝,二者互相影響滲透,人與自然遵循統一的法則,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會屬性,同時又包含了與人事有關的倫理道德,表現在審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在中國古代哲人看來,人是形和神的統一,即肉體與精神的統一,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不論道、儒都主張精神與肉體兼並,美與善合壁,而服裝正是體現人和物之間的審美和諧和自然表現形式的外化,這種審美情感意識傾向外露於服裝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夫己外飾,蓋自然」(《厚道》語)「吐納英華,莫非情性」。(《體性》語),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放盪不羈的形骸,重神理而遺形骸,所以表現在服裝上往往不拘禮法,不論形跡,常常袒胸露臍衣著十分隨便。《世說新語任誕》載:「劉伶嘗著袒服而乘鹿車,縱酒放盪」。

C. 唐代婦女妝容,真正的唐朝是怎樣的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

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

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3)什麼朝代女性面部流行黑色圓點擴展閱讀

唐代服飾圖案的設計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

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唐代服飾圖案,也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而改以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

唐代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D. 珍珠妝始於什麼朝代

應該是宋朝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古人也不例外。珍珠在古代只能自然培育,非常難得,所以很昂貴,一開始的時候,珍珠不用於裝扮,只是用於觀賞,在珍珠並不好生產而且很昂貴的時代,即使皇室也沒有如此奢侈。最開始的時候,珍珠是用來記錄的。商朝時期珍珠用來記錄月事,因為古代皇帝的寵妃貼上珍珠就表示月事來了,不能侍寢。除了記錄月事,珍珠還用於觀賞和收藏,越是顆粒大的,光澤飽滿的就越受歡迎。
宋朝的時代背景為珍珠妝的興起提供條件。宋朝文化具有兼容精神。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不斷進入,帶來的除了文化還有無數的財富。

宋承上啟下,歷經唐滅亡的教訓,極力抵制奢靡風氣,強調節儉。但是,同時宋朝也是一個非常重視經濟發展的國家,和以往重農抑商不同,宋朝的商業發展環境很寬松,而且朝廷注重南方的發展,經濟非常繁榮。宋朝作為經濟重心向南方遷移的重要朝代,可見經濟發展的繁榮程度。宋朝的瓷器聞名世界,海上絲綢之路蓬勃發展,所以,雖然宋朝重文輕武,但是經濟卻讓人刮目相看。除了瓷器,印刷,絲綢也是非常的發達。

E. 求漢代和唐代的妝容

漢代化妝文化綜述

撰文:李芽

摘要:中國古代化妝文化是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它的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的了解古人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審美情趣、經濟貿易發展程度,而且可以對當代的戲劇影視人物造型提供科學的參照依據。漢代在中國化妝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鋪墊期,其在化妝品的製作與化妝造型兩方面都比之前代取得了質的進步。可以說,沒有漢代所奠定的物質、觀念與形式美的堅實基礎,也就沒有隨後的中國化妝史上魏晉盛唐的燦爛輝煌。本文試圖通過對漢代化妝品與化妝造型兩方面的分析,為讀者呈現出漢代化妝文化的基本面貌。

關鍵詞:漢代 化妝品 化妝造型

化妝,做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習俗,做為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中,人們就已經發現有在面部塗繪花紋的陶塑人像了,如果說此時的繪面習俗還更多的是反映一種遠古圖騰儀式,而非現代意義上的美化儀容的化妝形式的話,那麼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明確的使用脂、澤、粉、黛來化妝美容的記載了。但在先秦,由於中原尊禮文化的影響,對人物品德的要求要重於對外貌的修飾,再加上化妝品製作工藝和原料進口的限制,此時的化妝基本上是處於一個以「粉白黛黑」為主流的素妝時代。

而漢代是漢民族形成、漢文化精神確立的朝代,也是結束先秦百家爭鳴,使多元一統的審美觀念形成的時代。漢初的休養生息與隨後漢武帝的傑出統治,不僅使漢代社會政治安定,各類產品相對豐富,而且在軍事上,打敗了北邊的匈奴,平定了南方的南越,不僅打通陸上的絲綢之路,而且還開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大大擴展了漢朝的對外貿易往來,這都為化妝品的製作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鉛粉、胭脂、合成香料等化妝用品都是在這時普及的。在思想文化方面,漢初採取了寬松的政策,在提倡推崇儒家思想的同時,也不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並開始整理、研究文化典籍。同時,漢文化還吸取了大量楚文化,給北方文化注入了保存在楚文化中的原始巫術、神話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從而產生了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膽的浪漫幻想結合在一起的生氣勃勃,恢宏偉美的漢文化。這種恢宏的漢文化,對漢代的妝容審美觀念也無疑產生了重要影響,並推動了化妝各個方面的長足發展。使得漢代在中國古代化妝史上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時代,為後世中國化妝史的燦爛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漢代化妝品綜述

漢代,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陸上海上絲路的開通,使得化妝品的製作工藝得到長足進展,化妝品的原料也大大豐富。例如年代為西漢初期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便出土有兩個保存完好的妝奩,其中共放有大大小小九個盛放各種化妝品的小奩。內中化妝品的質地有粉狀的、油狀的和塊狀的。[①]其具體配方和用途目前雖然暫時無法考證。但根據對漢代化妝史的研究,漢代化妝品的品種已經非常全面,脂澤粉黛,一應俱全,基本上涵蓋了化妝品的所有主要門類。

(1)面脂

面脂即塗面潤膚的香膏,也可塗唇。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中寫:「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形容臉上塗上面脂之後,則柔滑如細膩平坦的石頭一般。漢史游《急就篇》「脂」唐顏師古注曰:「脂謂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膩理也。」

(2)澤

澤也稱蘭澤、香澤、芳脂等。是用以塗發的香膏。漢劉熙《釋名·釋首飾》曰:「香澤,香入發恆枯悴,以此濡澤之也。「漢史游《急就篇》「膏澤」唐顏師古注曰:「膏澤者,雜聚取眾芳以膏煎之,乃用塗發使潤澤也。指以香澤塗發則可使枯悴的頭發變得有光澤。漢枚乘《七發》:「蒙酒塵,被蘭澤。」即指此物。

(3)妝粉

妝粉,即妝面用的香粉,有白粉、紅粉之分。周代,人們就已經知道以粉傅面了,當時用的粉,多半是用米粉製成的。秦漢時的妝粉除了米粉之外,還發明了鉛粉。認何新興事物的發明,必然與當時生產技術的發展有關。秦漢之際,道家煉丹盛行,秦始皇就四處求募「仙丹」,以期長生不老。燒丹煉丹術的發展,再加上漢時冶煉技術的提高,使鉛粉的發明具備了技術上的條件,並把它作為化妝品流行開來。漢代張衡《定情賦》中有:「思在面而為鉛華兮,患離神而無光。」在語言文字中,一個新的詞彙,往往伴隨著新概念或新事物的出現而誕生。鉛華一詞在漢代文學作品中的使用,決非偶然,當是鉛粉的社會存在的反映。鉛粉通常以鉛、錫等材料為之,經化學處理後轉化為粉,主要成份為鹼式碳酸鉛。鉛粉的形態有固體及糊狀兩種。固體者常被加工或瓦當形及銀錠形,稱「瓦粉」或「定(錠)粉」;糊狀者則俗稱「胡(糊)粉」或「水粉」。漢劉熙《釋名·釋首飾》:「胡粉。胡,糊也,脂和之如糊,以塗面也。」因此,有人認為「胡粉」為胡人之粉,是不對的。鉛粉能使人容貌增輝生色,故又名「鉛華」。

除了白色妝粉外,漢代還有紅色妝粉,用以妝頰。漢劉熙《釋名·釋首飾》:「赬粉,赬,赤也,染粉使赤,以著頰也。」《古詩十九首》之二便寫道:「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除了以粉傅面之外,漢代還有爽身之粉,通常製成粉末,加以香料,浴後灑抹於身,有清涼滑爽之效。多用於夏季。漢代伶玄《趙飛燕外傳》中便寫有:「後浴五蘊七香湯,踞通香沉水座;……婕妤浴豆蔻湯,傅露華百英粉。」[②]

(4)胭脂

胭脂的歷史非常悠久,對其起始時間,古書記載不一。《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藍花汁凝作燕脂。」但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則稱:「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從已發掘的考古資料看,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梳妝奩中已有胭脂等化妝品。此墓主人為當時一位馱候之妻,墓年代大約為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滅不過四十年時間。可見,至遲在秦漢之際,婦女已以胭脂妝頰了。

古代製作胭脂的主要原料為紅藍花。紅藍花亦稱「黃藍」、「紅花」,是從匈奴傳入我國的。漢代以來,漢匈之間有多次軍事力量的廝殺,如漢武帝三次大規模的反擊,匈奴右部渾邪王率眾四萬人歸附於漢朝;漢宣帝甘露三年呼韓邪單於歸臣於漢朝;光武帝建業廿四年,駐牧於南邊的匈奴日逐王比率眾到王原塞歸附。再加上官吏與民眾間的交往,都為漢匈兩民族文化習俗的溝通與傳襲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途徑。「胭脂」的製作、使用與推廣,也正是在這種大交流、大雜居的歷史背景下,漸漸傳入漢朝宮庭和我國與匈奴接壤的廣大區域的。

宋《嘉祐本草》載:「紅藍色味辛溫,無毒。堪作胭脂,生梁漢及西域,一名黃藍。」張華《博物志》載:「『黃藍』,張騫所得,今滄魏亦種,近世人多種之。收其花,俟干,以染帛,色鮮於茜,謂之『真紅』,亦曰『鮮紅』。目其草曰『紅花』。以染帛之餘為燕支。乾草初漬則色黃,故又名黃藍。」史載漢武帝時,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國內,因花來自焉支山,故漢人稱其所製成的紅妝用品為「焉支」。「焉支」為胡語音譯,後人也有寫作「煙支」、「鮮支」、「燕支」、「燕脂」、「胭脂」的。在漢代,紅藍花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美容化妝材料已經廣泛地進入了匈奴人的社會生活之中,故霍去病先後攻克焉支、祁連二山後,匈奴人痛惜而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除了用紅藍花作胭脂外,在江蘇、海州和湖南長沙早期漢墓出土的物品中,還發現以硃砂作為化妝品盛放在梳妝奩里。硃砂的主要成份是硫化汞,並含少量氧化鐵、粘土等雜質,可以研磨成粉狀,供面妝之用。

(5)眉黛

即描眉用的石黛。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中寫:「黛,代也,滅眉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那麼「黛」是什麼呢?通俗文雲:「染青石謂之點黛。」這樣看來,黛是一種礦石,漢人叫做「青石」,也稱作「石黛」。其在礦物學上屬於「石墨」一類。因其質浮理膩,可施於眉,故後又有「畫眉石」的雅號。這是中國的天然墨,在沒有發明煙墨之前,男子用它來寫字,女子則用它來畫眉。石黛用時要放在專門的黛硯上磨碾成粉,然後加水調和,塗到眉毛上。後來有了加工後的黛塊,可以直接兌水使用。漢代的黛硯在南北各地的墓葬里常有發現。在江西南昌西漢墓就出土有青石黛硯,江蘇泰州新莊出土過東漢時代的黛硯,上面還粘有黛跡。廣西貴縣羅泊灣出土的漢代梳篦盒中,也發現了一已粉化的黑色石黛。

(6)唇脂

漢代劉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也提到唇脂:「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說明點唇之俗最遲不晚於漢代。丹是一種紅色的礦物質顏料,也叫硃砂。但硃砂本身不具粘性,附著力欠佳,如用它敷在唇上,很快就會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硃砂里,又滲入適量的動物脂膏,由此製成的唇脂,既具備了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澤,且能防止口唇皸裂,成為一種理想的化妝用品。唇脂的實物,在江蘇揚州,湖南長沙等地西漢墓葬中都有發現,出土時,還盛放在妝奩之中,盡管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色澤依然艷紅奪目。

(7)香料

在妝飾文化中,對香的運用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自古女子妝品,無不含香。面脂口脂也稱「香脂」,洗發之露稱為「香澤」,妝面之粉稱為「香粉」,而盛放梳刷鏡篦、胭脂油粉的梳妝奩,又被稱之為「香奩」,香料與化妝品是密不可分的。香料不僅可以芳香身體,使人未見其面,便可先嗅其香,起到一種妝容服飾所無法達到的神秘、誘人之效。而且香料還有著驅蚊除穢、鎮靜安神、殺菌消毒等保健的功效。

在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就出土了眾多的香料,今天可以辨認出來的有花椒、桂、茅香、高良姜、姜、辛夷、杜衡、藁本、佩蘭等十餘種,這些香料分別盛放在草葯袋、香囊、枕頭、妝奩和熏爐中,為我們研究漢代的用香習俗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③]從一號墓出土香料看,西漢初期貴族所使用的香料都為國產的香草,比較常見,並無名貴香葯。因為它們是直接采自植物,故稱為天然香料。這些香草風干後縫於香囊中佩戴尚可,用於焚燒的話,燒出來的煙並不會很香。而可供焚燒的香料,如乳香、沉香、檀香、鬱金香、蘇合香等,多為熱帶產物,不產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後世的名貴香料主要靠從西域和南海進口。漢武帝時期,在通西域、平南越之後,才打通陸上的絲綢之路,開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中國這時候才和世界取得較為廣泛的聯系,香料貿易也從這時起才提到日程上來。[④]隨著香料品種的增多,人們已開始研究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並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製造出特有的香氣,於是出現了「香方」的概念,即指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和而成的「合香」。從天然香料演進到合成香料,這是用香方式的一個重要發展。東漢時期《漢建寧宮中香》的香方就顯示了東漢的這一用香的進步:

黃熟香四斤、白附子二兩、丁香皮五兩、藿香葉四兩、零陵香四兩、白芷四兩、乳香一兩、檀香四兩、生結香四兩、甘松五兩、茅香一斤、沉香二兩、蘇合油二兩、棗五兩

研為細末,煉蜜和勻,窖月余作丸,或餅爇之。[⑤]

二、漢代化妝造型綜述

漢代由於化妝品製作技術的成熟與對女性美觀念的轉變,使得妝型大大豐富,是中國古代化妝史從先秦的的素妝時代步入後世的彩妝時代的重要轉折期。在面妝方面,由於紅藍花的引進,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婦女們一改周時的素妝之風,而開始盛行各式各樣的紅妝。在眉妝方面,則一掃周代單調的纖纖峨眉妝,而創造出了許多頗為「大氣磅礴」和「以為媚惑」的眉式。再加上花鈿與面靨的趨於成俗,都顯示出漢代女性對美的一種無拘無束的追求。而且,自漢以後至魏晉、隋唐,屢屢出現的男子塗脂敷粉的現象,既表明了化妝術的日益普及,也表明了這一時期人們對美的一種寬容之心。但從審美風格上看,漢代的妝型總體上還是以柔和典雅為美。

(1)漢代面妝

從漢代開始,女子們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妝為美了,而流行起了「紅妝」,即不僅止乎敷粉,而且還要施朱,即敷搽胭脂。

漢時婦女頰紅,濃者明麗嬌研,淡者幽雅動人。依敷色深淺,范圍大小,妝制不一,產生出各種妝名。如「慵來妝」,襯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淺畫雙眉,鬢發蓬鬆而捲曲,給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相傳始於漢武帝時,為武帝之妃趙合德創。漢伶玄《趙飛燕外傳》:「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為卷發,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慵來妝。」

再如「紅粉妝」,顧名思義,即以胭脂、紅粉塗染面頰。漢代《古詩十九首》之二便寫道:「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其俗歷代相襲,經久不衰。

(2)漢代眉妝

兩漢時期可以說是上承先秦列國之俗,下開魏晉隋唐之風,開辟了中國畫眉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漢王朝時,涌現出了很多致力於修眉藝術的帝王與文人。在西漢以漢武帝為首,《二儀實錄》說他:「令宮人掃八字眉」。在東漢則以明帝為魁,史稱「明帝宮人,拂青黛蛾眉」。有了帝王的提倡,普通士庶自然也跟著對女子的妝飾重視起來。著名的張敞畫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據《漢書·張敞傳》載:「敞為京兆……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嫵。」與他有隙者向漢宣帝造密,宣帝召見並責問他,張敞答「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使宣帝很滿意。從此這就成為流傳久遠的夫妻恩愛典故。唐代詩人張悅在《樂世詞》中詩雲:「自憐京兆雙眉嫵,會待南來五馬留」,就引用了這個舊典。另一位漢代的大才子司馬相如也是一位「眉痴」,他是漢代古文的「文章魁首」,他的辭賦中有不少為寫眉的名句,偏生他結識的愛人,恰巧又是一個特富眉間天然美的絕世美人。《西京雜記》說:「司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遠山,時人效之,畫遠山眉。」(一本作「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這正所謂佳人才子,相得益彰了。後來漢成帝的愛妃趙飛燕,讓她的妹妹趙合德也仿照文君「為薄眉,號遠山黛」。可見修眉的風氣的確盛行於兩漢。

漢代流行於貴族女子之中的眉妝,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八字眉、遠山眉和蛾眉之外,當屬長眉最為流行了。長眉是在蛾眉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它的特點是纖巧細長。馬王堆漢墓出土木俑臉上即是長眉入鬢。除長眉外,漢代婦女也曾畫過闊眉(又稱「廣眉」、「大眉」),據說這種風氣首先出自長安城內,後傳遍各地。謝承的《後漢書》里就載有:「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的俗語,甚至「女幼不能畫眉,狼藉而闊耳」。在文人作品中也有這類描述。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若夫青琴宓妃之徒……靚妝刻飾……長眉聯娟」。吳均《與柳惲酬答詩》中的「纖腰曳廣袖,半額畫長蛾」,都是對長眉的描寫。由此可見,恢宏壯美的漢文化表現在眉妝上也同樣是大氣磅礴。從廣州郊區漢墓出文物中的女樂形象上便可以看到這種眉式,頗有特色的是兩邊的女樂眉形還不一邊高。前面提到的八字眉便是在長眉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而來的,因眉頭抬高而眉梢部分壓低,形似「八」字而得名。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式。

漢代還流行過一種驚翠眉,但很快被梁冀之妻發明的「愁眉」取代了。愁眉脫胎於「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細而曲折,色彩濃重,與自然眉形相差效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畫上雙眉。《後漢書·梁冀傳》言:「(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這里的啼妝指的是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之狀的一種妝式,流行於東漢時期,是我國古代少有的幾種眼妝之一。)此舉影響很大,「至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啼妝……京都歙然,諸夏皆放(仿)效。此近服妖也。」由此還產生了一個新的詞語——「愁蛾」,後世常用以形容女子發愁之態,謂之愁蛾緊鎖。

關於漢代女子妝眉的方法,除了描畫之外,還需要藉助工具修飾。漢劉熙《釋名·釋首飾》:「黛,代也,滅眉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即古人畫眉是先拔去眉毛,然後再描畫上去的。在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的五子漆奩中就發現有一把角質鑷,長17.2厘米。鑷片可以隨意取下和裝上,柄製作精細,並刻有幾何紋飾。《釋名·釋首飾》中寫:「鑷,攝也,攝取發也。」《太平御覽》卷七百一十四引《通俗文》:「披剪須發謂之鑷。」可見,鑷即拔去發須之用。當然,除了發須,眉毛當也屬此列。清王初桐《奩史》卷七三引《鄭氏家范》:「婦女不得刀鑷工剃面。」從側面說明刀和鑷是女子修面的重要工具。但實際上,古代女子也並不都是先拔去眉再畫之的,只是畫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時,才不得己拔去,和現代人其實是一樣。東漢時期漢明帝的明德馬皇後端莊秀麗,《東觀漢記》中記載:「她眉不施黛,獨左眉角小缺,補之如粟。」可見,也有很多女性是崇尚眉型的自然美的。

(3)漢代唇妝

點染朱唇是面妝的又一個重要步驟。因唇脂的顏色具有較強的覆蓋力,故可改變嘴型。因此,早在商周時期,中國社會就出現了崇尚婦女唇美的妝唇習俗,如戰國楚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以贊賞女性之唇色如丹砂,紅潤而鮮明。

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樣式,一般以嬌小濃艷為美,俗稱「櫻桃小口」,漢代即已成俗。女子在妝粉時常常連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後以唇脂重新點畫唇形。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例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木俑的點唇形狀便十分像一支倒扣的櫻桃。

(4)漢代面飾

面飾,即粘帖或繪制於面頰上的妝飾,是中國古代女子化妝中很重要的一個門類。其在先秦時就已有濫觴,至漢代逐漸趨於成俗。

花鈿

花鈿,亦稱面花或花子,是一類可以粘貼在臉面上的薄型飾物,大多以彩色光紙、雲母片、昆蟲翅膀、魚骨、魚鰾、絲綢、金箔等為原料,製成圓形、三葉形、菱形、桃形、銅錢形、雙叉形、梅花形、鳥形、雀羽斑形等諸種形狀。當然,也有直接畫於臉面上的,色彩斑斕,十分精美。花鈿,也泛指面部妝飾,在這里特指飾於眉間額上的妝飾。

面飾花鈿之俗,在楚時已有之,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女俑臉上就點有梯形狀的三排圓點,在信陽出土的楚墓彩繪木俑眼皮之上也點有圓點,當是花鈿的濫觴。秦朝「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雲虎鳳飛升。」[⑥]說明秦時貼花鈿已開始趨於成俗了。漢承秦制,又受楚文化影響至深,因此,花鈿在漢代也應該有所承襲。

面靨

面靨,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渦,因此面靨一般指古代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古老的面靨名稱叫「的」(也作「旳」)。指婦女點染於面部的紅色圓點。

商周時期便已有之,多用於宮中。早先用作婦女月事來潮的標記。古代天子諸侯宮內有許多後妃,當某一後妃月事來臨,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不便啟齒時,只要面部點「的」,女史見之便不列其名。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以丹注面曰旳。旳,灼也。此本天子諸候群妾當以次進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難)以口說,故注此丹於面,灼然為識,女史見之,則不書其名於第錄也。」即說的是此。但久而久之,後妃宮人及舞姬看到面部點「的」有助於美容,於是就打破月事界限而隨時著「的」了,「的」的初衷便慢慢被美容所代替,成為面靨的一種,並傳入民間。繁軟《弭愁賦》中便寫道:「點圓的之熒熒,映雙輔而相望。」

(5)漢代男子化妝

化妝自古並不只是女人的專利,男子也有化妝,只是不似女子般繁復齊全而已。

漢朝時,不但女子傅粉,男子亦然。《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前畫工畫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旁。」《漢書·佞幸傳》中載有:「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貝帶、傅脂粉。」《後漢書·李固傳》中也載有:「順帝時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餘人。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文章虛誣固罪曰:『……大行在殯,路人掩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槃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傷悴之心。」這雖是誣蔑之詞。但據濃德符《萬曆野獲編》所記:「若士人則惟漢之李固,胡粉飾面。」可見,李固喜敷粉當屬實情。也可看出當時男子確有敷粉之習尚。雖然漢時男子敷粉屬實,但或列入佞幸一類,或冠以誣蔑之詞,說明男子敷粉自古便不為禮教所推崇。

(6)漢代妝飾用香習俗

香料的使用在漢代是涵蓋生活的諸多方面的,如飲食、保健、宗教、防腐等都離不開對香料的依賴。但妝飾用香主要還是出自芳香身體內外的需要。

用香花香草芳香身體,讓人的身體終日縈繞在香氣之中,在先秦時就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了。楚辭中有關這類的論述非常之多,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被薜荔兮帶女蘿……被石蘭兮帶杜衡」(《九歌·山鬼》)等等。從楚辭的詩句來看,楚人是從野地里采來新鮮的香花香草,編串成花環、花鏈等形式,直接佩戴在身上,這往往比較受到季節和場景的局限。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是把陰乾的香草盛在精美的香囊里,將之佩戴在身上,香氣就會更持久的保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就出土有六個香囊,女屍辛追兩手各握綉花絹面香囊一個,一個「信期綉」絹香囊出土於北邊箱,另三個放在東邊箱的65號竹笥中。

讓身體散發動人的香氣,緊緊依靠佩戴香囊還是不夠的。在先秦時,古人就已經懂得在加熱洗澡水的時候,將香草投入其中,煮成香噴噴的「香湯」,用來清洗並芳香身體。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即在端午時以蘭草湯沐浴去污。因為端午正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認為蘭(即佩蘭)湯可以香身除病,祓除不詳。所以端午節也被稱為「浴蘭節」,而佩蘭也就得到了另一個美稱「香水蘭」。《九歌·雲中君》中就有:「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趙飛燕外傳》中則有:「後浴五蘊七香湯,踞通香沉水座, 坐燎降神百蘊香;婕妤浴豆蔻湯,傅(敷)露華百英粉。」這里的「五蘊七香湯」和「豆蔻湯」則是專供後妃使用的更為高級的香湯了。

除了沐浴香湯,將香料參入化妝品,直接塗抹於身上則是更為重要的。自古女子妝品,無不含香。面脂口脂也稱「香脂」,洗發之露稱為「香澤」,妝面之粉稱為「香粉」,而盛放梳刷鏡篦、胭脂油粉的梳妝奩,又被稱之為「香奩」,馬王堆一號漢墓五子漆奩內兩個最大的圓形小奩便專門放置香料,一個小奩內綳絳色絹,絹上放花椒,另一個放的是香草類植物。可見,香料與化妝品是密不可分的。

為了身香,除了外用,還有內服。應劭《漢宮》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雞舌香含之。」即以雞舌香掩蓋口臭。這應是中國古代內服香葯的最早記載了。

化妝文化不僅蘊含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和美學內涵,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科技、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程度。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漢代,化妝品的製作已經趨於成熟。不僅種類齊全,而且原料來源廣泛,既有來自植物和動物,也有來自礦物;既有產自本土的原料,也有來自異域的原料。在化妝造型方面,由先秦時期流行的的「粉白黛黑」式的素妝向明麗典雅的紅妝轉變;在眉妝方面,由於帝王與文人的提倡,出現了中國畫眉史上的第一個高峰;花鈿與面靨的使用也逐漸趨於成熟;香料由西漢時期的天然香料過渡為東漢的合成香料,由先秦時期的外用進步為漢代的內服;甚至連巍巍男子也加入了脂粉大軍。同時還值得一提的是,化妝器具的製作,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兩個妝奩來看,在西漢早期其製作已經相當精美齊全。可以說,漢代在中國化妝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鋪墊期,沒有漢代所奠定的物質、觀念與形式美的堅實基礎,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化妝史上魏晉盛唐的燦爛輝煌。

F. 古代女子的頭上點的那個紅色的花紋是什麼啊

古代女子的一種裝飾。以胭脂在前額點紅。叫做「紅梅妝」。


武則天將上官婉兒倚為心腹,甚至與張昌宗在床榻間交歡時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兒免不得被引動,加上張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兒與張昌宗私相調謔,被武則天看見,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兒前髻,傷及左額,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臠,罪當處死。」虧得張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兒因額有傷痕,便在傷疤處刺了一朵紅色的梅花以遮掩,誰知卻益加嬌媚。宮女們皆以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額點紅效仿,漸漸地宮中便有了這種紅梅妝 。(注意與」梅花妝「相區別:梅花妝是指女子在額上貼一梅花形的花子妝飾。相傳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公主額上,成五齣之花,拂之不去,自後有「梅花妝」。參閱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其式,在額上畫一圓點,或多瓣梅花狀,唐時很流行。) 關於婉兒的傷疤另有一說,因上官婉兒厭惡武則天男寵對自己的調戲而關閉甬道,致使皇權象徵的明堂因報復被毀,武曌大怒,下旨欲殺之。在宮內臨刑前,改變主意,賜給了婉兒生存的機會,卻在她額頭上刻了忤旨二字。自此,婉兒一為紀念李賢,二是因為無欲無求,整日素衣打扮,再不梳妝照鏡。以後,上官婉兒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則天歡心。從聖歷元年開始,又讓其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

G. 古代女子的妝容,服飾和頭發的名稱

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次: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畫黛眉;四貼花鈿;五貼面靨;六描斜紅;七點唇脂。

白妝,就是不施脂粉 ,單以鉛粉敷面 .白妝上好了很美,上不好就像鬼.個人認為日本藝伎的白妝就很嚇人.

紅妝,唐代最為流行的面妝是,其中最艷者是「酒暈妝」。不分貴賤,均喜敷之。這種妝是先施白粉,然後在兩頰抹以濃重的胭脂,如酒暈然。《妝台記》「美人妝,面既敷粉,復以胭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淡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

桃花妝,先抹白粉 ,再塗胭脂於兩腮。所以雙多呈紅色 ,而額頭及下頷部分則露出白粉的本色 ,多用於青年女子。

飛霞妝,先在面部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白粉頰輕輕罩之,較適合老婦。

檀暈妝,在化妝前預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粉紅色),然後直接塗抹於面頰,多用於中年以上的婦女

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日,壽陽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乃爭相效仿。最為簡單的花鈿只是一個小小的圓點,復雜的則以金箔片、黑光紙、魚腮骨、螺鈿殼及雲母片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狀,

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畫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古時婦女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然後用一種以燒焦的柳條或礦石製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黛眉」

妝靨
面靨,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渦,因此面靨一般指古代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在盛唐以前,多以胭脂或顏料作兩顆黃豆般的圓點,點於嘴角兩邊的酒窩處,通稱笑靨。

發式是婦女頭部的重要裝飾,能增加其儀容的俊美。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復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餘種。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綽號雖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類型,簡述於下:

1.結鬟式
這類發型,皆是結鬟而成,有的聳立頭頂,有的傾向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婦女自身頭發有限,往往加上『假發」,首飾,巍峨華麗。據記載:相傳漢武帝時,瑤池王母來會,諸仙女之發髻皆異人間,高環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號為「高鬟望仙髻」①,再飾有各種珠寶,金簪風釵或步搖,就更華麗高貴。這種高環發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貴的發式,多用來表示神話中之仙女,皇後貴妃與貴女流的發型(從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永樂宮壁畫的玉女等發式亦可見證)。未出室的少女也可採用,但裝飾不宜過分華麗,這種發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漢以後各代多崇為仙女發型,名流仕女也有採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頭頂,有在兩側,鬟數也可隨意結扎而定,變化很多,可靈活運用。

2.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據記載為甄後所刨,後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發式的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後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後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後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①。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用。

3.盤疊式

這種發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唐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畫中,有很多盤疊的螺髻。據記載;唐長安的婦女好梳盤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在長安風靡一時,這種「螺髻」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發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然後採用編、盤、疊等手法,把發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後,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

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在王漁洋之詩贊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盤疊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樣的螺謦。在造型中可靈活運用。

4.反綰式

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①,在《妝台記》中記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綰髻,分髫臀」。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也屬於高髻的發式,其製法是將頭發往後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乾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警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後,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5.結椎式

這類發式在古代婦女的發型中,最為普遍,採用最廣,歷代都有採用,延續最長,從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皆沿用。只是發型的高、平,低,及結椎在前、中、左右、後等變化不同而已。這種發式的梳編法,是將頭發攏結在頭頂或頭側,或前額與腦後,在扎束後挽結成椎,用簪或釵貫住,可盤捲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聳豎於頭頂或兩側。據記載:梁翼之妻孫壽將結椎置於頭側,並使其下墮,稱為「墮馬髻」,亦稱『梁氏新妝』,曾風行一時,趙合德入宮時將發卷高為椎,稱為「新興髻」。梁鴻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這些發式皆是結椎式的變化,掌握其梳編法,就可變化或創制各式各樣的椎髻,在造型時可靈活運 用。各式椎髻多為已婚少婦所用。

6.對稱式

這類發式從秦漢一直沿用下來,歷代皆有採用,其典型的發式是「雙丫髻」與「卯發」,「雙丫髻」主要是宮廷侍女、侍婢丫環的發式,據傳秦始皇令宮廷侍女梳雙丫髻,穿背子與衫,歷代沿繼襲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變。這種發式是將頭發從頂中分兩大股,往兩側乎梳,並系結於兩側,再挽結成兩大髻,使其對稱放置在兩側。也可對稱結鬟,使之垂下,為民間少女所好用。

「丱發」
這是一種童發,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稱丱發」,其形制是將發分成兩大股,對稱系結成二椎,放置在左右兩側的頭頂上,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尾發使其自然垂下,最長可至肩,為歷代童發的主要發型。
蟬鬢、博鬢,這兩種不是發型,但是各種發型必需配備的兩種鬢式。

蟬鬢,據記載是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莫瓊樹所制①,它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蟬鬢』,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雲鬟霧鬢」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發式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發型富於變化而別致。

博鬢,歷代僻L儀典0,《輿服志》皆規定宮中的後妃要博鬢,品貴夫人也須博鬢,博鬢即以鬢掩耳,或往後攏掩半耳,是一種禮儀的鬢式。

婦女最常見的發型,按其梳編規律分為以上六大類,在造型時,可依據各類的梳編法,採用髻、鬟,盤,綰、疊,擰,結等等手法,梳編出更多的發式,並根據朝代、身分、年齡,個性崇好等結合而運用,就能創制較好的婦女發式。

唐代婦女發式多姿多態。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寫道:「高祖宮中有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明皇帝宮中,雙環望仙髻、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有歸順髻,又有鬧掃妝髻。長安城中有盤桓髻、驚鵠髻,又拋家髻及倭墮髻」。另外在《妝台記》,以及《新唐書》、《中華古今注》等書中,也有對唐代婦女發髻式樣的記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別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槨線雕、壁畫中見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發髻式樣,但都沒有我發現的西安東郊唐長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窯出土陶俑發式實物這么集中和多樣。現將我發現和收藏的唐長安三彩窯陶仕女俑及其發式分別予以介紹,以便從唐代婦女多姿的發式這一側面窺探唐代社會的興旺和開放程度。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立國號明。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講求實效的措施,以利恢復生產。由於生產力獲得了提高,市場進一步擴大,新型工業不斷涌現,一些工業城於是隨之形成,統一後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從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奪取政權後,注重對不符合漢族習俗的禮儀進行了整治,多採用和恢復了唐宋時期的制度和習俗。從所收集的資料看,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及唐宋時期豐富多樣,但也具有其本時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式,待嘉靖以後婦女的發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式,婦女的發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後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發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桃花髻」的變形發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於民間女子。

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製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頭箍:又名「額帕」。明代無論老婦、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後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並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後逐漸傳到北方。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發式高大,實際約七寸,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此種發式,一般均充假發加以襯墊。
明代宮女髻發式、戴蓮花冠、簪花

清朝發型解析
清代的祖先,為原先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滿族。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滿族貴族乘虛而入,於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滅,這 237年間,清王朝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獲得了鞏固,中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會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後,強令漢族遵循滿族習俗,剃發留辮是其中之一。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 「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關於發髻:

古代女孩發髻的名稱繁多,如:直上雲霄髻,近噴鼻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朝發型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浩繁,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談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關於服飾:

其實好聽的服飾名稱是有紀律的:

1:年月+顏色+圖案+面料種類+大類名或專用名

紅地彩織龜違如意團花錦開氅

白地雲水金龍妝花緞女披

2:年月+顏色+面料種類+綉法+圖案+大類名或專用名

清愛新覺羅弘歷天子月日緞綉雲龍夾朝袍

清康熙天子石青實地紗彩綉片金單朝服

唐宋期間的女孩服飾

隋初的服飾,比力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世風變樣,服飾因這天趨華美這種華美的氣勢派頭一直傳續至唐朝

唐朝初期,車服制度皆承襲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頒布車服之令,冠服制度起頭穩固建立唐朝是中國歷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期間,唐朝的繪畫、鐫刻、音樂、跳舞等方面都接收了外來的技法和氣勢派頭,對外來的服飾,採納兼收並蓄的態度這要患上該期間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候代的特色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朝很多新鮮的服飾紛呈,胡服在此時的影響偉大,尤其是對褲褶服飾的產生,將秦漢期間的交領、寬衣大衫、曳地長裙的服飾逐漸裁減,轉為盤領、緊身窄袖、稱身的短衫、瘦長裙所替換

耳中明珠綰臂金環:古代女孩的私妝故事

服飾逐漸的開放,強調身形的愉悅感,配掛披或胡帽;鞋子除雲頭高履外還呈現了小蠻靴在加上織品的發展,很多玩弄細柔的布料被開始拍攝發來,因此透明的、多層次的穿著起頭引領風騷此期間最具代表性的時裝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說的的"時世裝"等

唐朝仕女下裝多穿裙子,腰束的極高,甚至高過胸部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風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雲履婦女服飾揭示sexy魅力,其中聞名的是明衣的施用明衣原屬號衣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製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可是在盛唐期間,明衣被拿來當作外套,並成為艷服

史上十二位青樓佳人

女扮男裝也是唐朝的服飾獨特之處之一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別的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裝的模樣;這些時裝有寬袖、窄袖,有圓領、翻領,和烏皮六合靴,是當時頗有特色的服飾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候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和哀悼死者的服裝

花容月貌 天姿國色--古代深閨趣事繪本

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朝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獨特之處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古時女孩嫁妝都有啥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情勢出格,除開貼身長褲外,還外增添層套褲宋代婦女有裹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婦女的彎頭短靴外形小而靈巧玲瓏

宋代織品很似的發達,泥金、印金、貼金、彩色繪畫、蘇綉在時裝上廣泛施用織品的質地玩弄、超脫,給人奇麗之感

1.周代是冠服制度慢慢完善期間女孩服飾獨特之處是穿短領窄袖衫.腰下飾襞膝,基本服飾為上裝下裙而頭飾基本是梳髻,插對笄

2.戰國期間諸子鼓起,茸家爭鳴,服飾也各顯風采有一種將左面衣衿前後片縫合,後面衣衿加長形成三角學,繞身至違後腰帶系扎的深衣為大都女孩所穿著的服飾

3.秦國女孩著曳地長袍,首腦各疊為三層,名三重衣戰國秦時女孩一般梳雙垂髻,以垂髻發型為主

4.漢朝女孩著一種袍服,垂地,衣衿迴旋而下,似戰國時的繞襟深衣,而日常之服飾也大都是上裝下裙頭飾都梳垂髻插珠玉步搖,有墮馬髫、雙垂環髻、髻後垂梢、盤恆髻、裹幗巾等

5.魏晉南朝女孩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對襟大袖衫,下穿長裙等,頭飾大都梳髻後垂髻、 梳長鬢、十字髻、雙丫髻、高髻插步搖、纈子髻等

6.隋唐對女孩日常服飾為上身著襦襖衫.下體束裙以紅裙最風行其他也有紫色、黃色或綠色的裙子

7.唐朝婦女著鳳鞋、宮人皆著紅錦耗靴婦女日常服飾事物名稱繁多,並愈趨華美,形制開放甚至有袒胸露臂的女服,服飾有祆、衫、袍、腰巾、抹胸、裙、褲、膝褲、襪、鞋履、靴等隋代女孩一般梳平髻、盤恆髻等而唐朝自初唐至晚唐女孩發型花樣不斷翻新,有盤恆髻、高髻、義髻、雙環望仙髻、螺髻、鳳髻、墮馬髻、偏梳髻、雙刀髻、雙環高髻、單環高髻、百合髻、垂髻、驚鵠髻、寶髻、反綰髻、叢髻、雙垂環髻、鬧掃妝髻、垂環髫、垂練髻等等唐朝婦女發上飾品有各式步搖、梳、釵、花飾,還有各類花鈿而飾

8.五代女孩服飾一般著襖,對襟窄袖襦、長裙、大袖衫等:發髻有朝天髻、大首髻,三環髻、雙環髻、雙垂髻、雙丫髻、高髻等

9.宋代女孩日常風行的服飾有上襦、披帛、窄袖短襦、對襟大袖衫、窄袖衫、對襟褙子、半袖、右衽上裝等、下體束裙、褲、褶襇裙等發髻有高髻、三鬟髻、朝天髻、三、r髻、雙幡髻、小盤髻、雙丫髻、單鬟髻、般螺髻、雙髻、盤福龍髻,發髻上還加飾花巾、簪花、白的顏色團冠、花冠、包髻等

10.元朝其服飾既襲漢制、又推行蒙族形制到元盛德年間、蒙漢服飾即各隨其便了婦女服飾基本有左、右衽窄袖長袍、直領對襟夾衫、左、右衽短上農,對襟短襦、半臂、著裙發髻有雙髻丫、雙螺髻、高髻、雙髻、發中分耳後盤髻,並有扎巾披紅飾、風帽等:

11.明代衣冠恢復漢族服飾,婦女一般著對襟寬袖大袍,豎領襦衫、高領衣、窄、寬袖褙子,一半、雲肩、襟袍、短袖杉.下著長裙、腰裙等有高髻、雙髻、三髻式、挑出圓尖髻等,並戴頭箍、兜勒、卧免、簪珠翠、插金鳳等扮飾

12.清朝自己找找就能夠了

1.首飾類:金絲噴鼻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紅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色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發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純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純金鳳尾綠瑪瑙流蘇 純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兒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銀子纏絲雙扣鐲 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紅紅牡丹斑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蓮青色夾金線綉百子榴花緞袍 晚煙霞紫綾子如意雲紋衫 鏡花綾披帛 玉色綉折枝堆花襦裙 月白蝶紋束衣 錦茜紅明花抹胸

3.用具類:攢金絲海獸葡萄紋緞盒 雪白點朱流霞花盞 纏枝紅牡丹翠葉熏爐 青花底琉璃花樽 青鶴瓷九轉頂爐 攢金絲彈花軟枕

上面網址復制不過來,你自己看好了

內容太多貼不下了,自己看吧(可能有重復)

H. 簡介一下,「唐宋元明清」各自女子的妝容特點

1、唐朝

唐朝妝容最大特色就是面部一定要化白面妝。唐玄宗時期更是百花齊放,光是眉形便有十多種,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唐玄宗時期還流行在額頭畫花,用金箔貼上,整個妝容配上當代的發髻顯得華貴艷麗。

唐代民風開放,因此唐女子妝容多有變化,僅晚唐時期三十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等流行的妝容也融入了外來文化的特色。

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

2、宋朝

宋代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審美偏清秀質朴,所以宋朝的女子妝容極為素潔。但是唐朝盛行的遠山黛在宋朝依舊十分受捧。宋朝妝容強調自然膚色及提升氣質。

明、清的「裸妝」都是從宋代承襲的。胭脂只是略施一點,唇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桃心唇,而是比較豐滿圓潤的唇形,以淺色為主。

盡管宋代妝容大走簡約風,但精緻和高級感一樣沒落下,宋代皇後率先用珍珠作為面靨。面靨是古代婦女面部的妝飾,除了貴婦才用得起的珍珠,平民一般用金箔片、螺鈿殼、花草、榆錢等剪製成的各種花朵形狀。

此外,「倒暈眉」在宋朝盛行於宮中,是一種畫成寬闊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淺入深,逐漸向外暈染,直至黛色消失。這種眉式在宋人所繪的《歷代帝後像》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3、元代

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婦女盛行「黃妝」,即在冬季用一種黃粉塗面,直到春暖花開才洗去。這種粉是將一種葯用植物的莖碾成粉末,塗了這種粉可以抵禦寒風沙礫的侵襲,開春後才洗去,皮膚會顯得細白柔嫩。

貴族女性們感覺此妝很美,就用黃妝飾面,塗以金色,演變成為宮廷流行的佛妝。佛妝在北方民族建立的宮廷中盛行,顯然是受佛教的影響,也與寒冷地區的氣候有關。

燕地女子冬天用黃色的枯萎葉做漿塗面以防風吹,稱之為佛妝。佛妝即是整個面部塗成黃色,以擬金色佛面。

4、明朝

明代女子著妝以明亮為主,艷麗色彩盛行,與清代相差最大的是明女臉頰色彩偏亮,唇色自然。整體而言,明妝是最接近現代審美觀的。明朝眉形開始有了一些變化,不像宋朝和唐朝那般有弧度,更自然,眉尾偏長。

這時候的唇色和化法,都比較接近於現代,唇邊干凈線條柔和。為了讓五官更加立體,手法上流行「三白法」,即在額、鼻和下顎三個部分暈上誇張的白粉,表現面部層次。

5、清朝

清朝時期女子妝容以含蓄內斂為美,總體上來說以素雅簡約為主,眉毛纖細,部分有身份的女子眉心會畫得高挑一些,眼妝清淡柔和,胭脂多用粉色系,這樣看起來更少女。

當時女子的眉毛均為眉頭高、眉尾低的形態,形狀纖細修長如柳葉,彎似新月,襯托出女性清秀柔美的姿態。

清朝女子的唇妝追求的是一種小而薄的感覺。嘴唇都是上唇幾乎不塗,下唇只塗抹內唇部分,從中間向兩邊減淡, 第一眼看上去有點像現在特別流行的「咬唇妝」。

I. 中國化妝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有哪些

母系氏族社會時期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會,生殖和生產的標准就是美的標准。粗壯結實的女人,在那個時候人類的審美觀念中就是最美的。我們看到的新石器時代女神像的造型特點展現的就是粗壯結實。受物質條件的限制,那時候女人的服飾或者裝飾品,都很簡單而實用。但從考古出土發現,一些簡單的骨制或木製飾品仍然體現了當時女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崇尚。
春秋戰國時期
這個時期被一些歷史學者稱為是中國古代審美變化的四大轉折之一,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逐漸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處於社會的轉型期的人們,審美觀會產生巨大變化。男人提倡「柔弱順從」的美女觀念佔了上風,士大夫盛行「精緻細膩」的審美意識。人們注重女性面部形象,「柔弱細膩」的女人被奉為美女。由於當時七雄爭霸,造成了百家爭鳴學術論戰,從而不同派別的意識形態滲透到美學思想中產生了不同的審美主張。
漢朝時期
兩漢時期,秀外慧中的女性被人們所認可。因為那時的女人美尚未取得獨立的價值,人們雖然欣賞女性之美,但更強調道德,表現出了以德壓美的傾向。到了後漢以及三國時期,人們對美貌的欣賞玄學化,審美達到了至今仍不可及的哲學高度,其中以曹植的《洛神賦》為代表。這個時期社會的一些生活習慣延續了戰國以及秦朝的風格。女人們的頭飾都比較小,發型基本向下,自然朴實,沒有唯美的感覺。服裝設計也以功能性為主,奢華的服飾一般在宮廷中才能見到。最有趣的是漢朝女人們臉上的妝容:女人們把臉搽得雪白,嘴唇用紅色的顏料並且輪廓畫得很小。這說明從那時候起「面如凝脂」,「櫻桃小口」便逐漸成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調。

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也是中國古代審美變化的四大轉折點之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政治最為混亂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卻是極其自由解放,最熱情,最富個性審美意識的朝代。隨著兩漢經學崩潰,人們個性得到解放,佛教開始盛行,自然飄逸的美盛行一時。女性之美開始獲得了獨立的價值,得到欣賞和珍視。荀粲曾說「婦女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對女性美的評判標准也開始趨於外在的個性和精緻。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女性開始走向對於美的自覺的追求。這一時期的女子,大多穿著廣袖短襦,曳地長裙。腰部束以「抱腰」,並且用衣帶來裝飾,當時還流行在頭上插戴花釵和「步搖」,這樣走起路來衣袂飄飄,環佩叮當,進一步強調了女性的溫婉嫵媚,婀娜多姿。因此,崇尚個性美、自然美成為當時的審美標准。
隋唐五代時期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審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審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現、客觀,重神形轉移到後期的重表現主觀、意韻、陰柔之美,體現了魏晉六朝審美意識的沉澱,審美的角度又逐漸趨向華麗、唯美。由於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因此女性之美也相應地呈現出了雍榮華貴的景象。也就是我們通常說所唐代女子以胖為美。寬額圓臉、豐腴肉感加上高聳的發髻,飄揚的披帛,顯得華麗大方,充分體現了「盛唐氣象」。
她們的打扮是中國歷代女性中最為大膽和性感的。服裝在延續了南北朝時代的飄逸感的同時更增添了華麗之美。女性著裝之暴露,在中國古代可謂空前絕後。唐代女子對於化妝極其講究,那時流行畫濃暈蛾翅眉,高而上揚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風韻。初唐時期最盛行的是在額間點上一個紅色或黃色的「花子」以做裝飾,「花子」形狀各異,以葉子或花朵形狀為主。到了晚唐、五代時期,女人更是把各種花、鳥畫在臉上或者畫在紙和娟上貼在面部,以示美麗。
宋元時期
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宋人開始崇尚純朴淡雅之美。女性美從華麗開放走向了清雅、內斂。女性美大致以觀音菩薩的本貌作為標准,人們對美女的要求漸漸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纖足。宋代纏足之風則遍及民間,「三寸金蓮」成了對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宋朝女性中很流行戴一種叫「花冠」 的裝飾品,這種花冠製作精細考究,為這一時代的女性增添了嫵媚的氣質。宋朝女性使用的妝粉已製成粉塊,每塊直徑3厘米左右,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個粉塊的表面,還壓印著凹凸的梅花、蘭花及荷花圖案。到了元朝時期,雖然中國的社會並不是由漢人統治,但外族也沒有對漢民族在審美以及尚美方面產生太大的影響。

明清時期
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審美情趣開始隨潮流轉變。但對於女性美的標准仍然和前朝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社會對於女性的束縛有增無減,表現在女性的發飾、服飾等方面。明朝女性的發型非常死板,衣服也包裹得很緊,沒有什麼個性可言,可謂將女性之美裹了個嚴嚴實實。直到明朝晚期,才逐漸又有了一些特色。清朝時,含蓄內斂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礎。清朝文人張潮在其著作《幽夢影》中,也提到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透過生動的比喻,可以看到一個文人心中要求內外兼備的審美標准。這種審美意識一直保持到民國。
「中國美」歷史變遷 結實健康——細膩柔弱——自然飄逸——雍容華貴——纖瘦嫵媚

J. 各個朝代女子的唇妝有什麼不同

口紅在當下也是女孩們最為喜愛的美妝單品,實際上古代女子早已經有了很多的唇妝。

首先是最早流行於漢朝的梯形唇妝,先把內唇線畫一下,然後在上嘴唇畫個小梯形,下嘴唇畫個大梯形,用口紅不好掌握界線,可以使用唇釉或者口紅刷。

看來愛美真的是每個時期女子的天性呢,單單一個唇妝就有這么多的畫法,有些唇妝在我們看來有一點點奇怪,但是有一些直到現在還流傳在化妝的姐妹們中間呢,趕快學起來吧。

閱讀全文

與什麼朝代女性面部流行黑色圓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166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2019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417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345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960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79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948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323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87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727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553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713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7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540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94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60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713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1054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64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