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華眼霜 > 亞當斯的思想精華是什麼

亞當斯的思想精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2 12:47:23

㈠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主要經濟觀點,學術精華,它的影響

《國富論》的中心思想是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的自由市場實際上是個自行調整機制,自動傾向於生產社會最迫切需要的貨品種類的數量。例如,如果某種需要的產品供應短缺,其價格自然上升,價格上升會使生產商獲得較高的利潤,由於利潤高,其他生產商也想要生產這種產品。生產增加的結果會緩和原來的供應短缺,而且隨著各個生產商之間的競爭,供應增長會使商品的價格降到「自然價格」即其生產成本。誰都不是有目的地通過消除短缺來幫助社會,但是問題卻解決了。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每個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隻無形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的還要好。」(《國富論》,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競爭受到阻障,那隻「無形的手」就不會把工作做得恰到好處。因而亞當斯密相信自由貿易,為堅決反對高關稅而申辯。事實上他堅決反對政府對商業和自由市場的干涉。他聲言這樣的干涉幾乎總要降低經濟效率,最終使公眾付出較高的代價。亞當斯密雖然沒有發明「放任政策」這個術語,但是他為建立這個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認為亞當·斯密只不過是一位商業利益的辯護士,但是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他經常反復用最強烈的言辭痛斥壟斷商的活動,堅決要求將其消滅。亞當斯密對現實的商業活動的認識也並非天真幼稚。《國富論》中記有這樣一個典型觀察:「同行人很少聚會,但是他們會談不是策劃出一個對付公眾的陰謀就是炮製出一個掩人耳目提高物價的計劃。」
亞當·斯密的經濟思想體系結構嚴密,論證有力,使經濟思想學派在幾十年內就被拋棄了。實際上亞當·斯密把他們所有的優點都吸入進了自己的體系,同時也系統地披露了他們的缺點。亞當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馬斯·馬爾薩斯和大衛·李嘉圖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對他的體系進行了精心的充實和修正(沒有改變基本綱要),今天被稱為經典經濟學體系。雖然現代經濟學說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這些大體說來是經典經濟學的自然產物。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甚至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學說)都可以看作是經典經濟學說的繼續。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預見到了馬爾薩斯人口過剩的觀點。雖然李嘉圖和卡爾·馬克思都堅持認為人口負擔會阻礙工資高出維持生計的水平(所謂的「工資鋼鐵定律」),但是亞當斯密指出在增加生產的情況下工資就會增長。事實已經十分清楚地表明亞當斯密在這一點上正確,而李嘉圖和馬克思是錯的。
除了亞當斯密觀點的正確性及對後來理論家的影響之外就是他對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響。《國富論》一書技巧高超,文筆清晰,擁有廣泛的讀者。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幹涉商業和商業事務、贊成低關稅和自由貿易的觀點在整個十九世紀對政府政策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事實上他對這些政策的影響今天人們仍能感覺出來。
自從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擱置一邊,因而人們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實際上他是使經濟學說成為一門系統科學的主要創立人,因而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㈡ 簡述亞當斯公平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麼這一理論對管理有何啟示

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它是美國行為科學家斯塔西·亞當斯在《工人關於工資不公平的內心沖突同其生產率的關系》(1962,與羅森合寫),《工資不公平對工作質量的影響》(1964,與雅各布森合寫)、《社會交換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來的一種激勵理論。該理論側重於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對職工生產積極性的影響。 該理論的基本要點是: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公平感直接影響職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講,動機的激發過程實際上是人與人進行比較,做出公平與否的判斷,並據以指導行為的過程。 公式 公平理論可以用公平關系式來表示。設當事人a和被比較對象b,則當a感覺到公平時有下式成立: 0p/ip=oc/ic 其中:op——自己對所獲報酬的感覺 oc——自己對他人所獲報酬的感覺 ip——自己對個人所作投入的感覺 ic——自己對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覺 當上式為不等式時,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op/ip<oc/ic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減小自己今後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趨於相等;第二種辦法是他可能要求組織減少比較對象的收入或者讓其今後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減小,趨於相等。此外,他還可能另外找人作為比較對象,以便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2)op/ip>oc/ic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要求減少自己的報酬或在開始時自動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會重新估計自己的技術和工作情況,終於覺得他確實應當得到那麼高的待遇,於是產量便又會回到過去的水平了。 除了橫向比較之外,人們也經常做縱向比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與目前所獲得報償的比值,同自己過去投入的努力與過去所獲報償的比值進行比較。只有相等時他才認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0h/ih 其中:0p——自己對現在所獲報酬的感覺 oh——自己對過去所獲報酬的感覺 ip——自己對個人現在投入的感覺 ih——自己對個人過去投入的感覺 當上式為不等式時,也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 op/ip<oh/ih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人也會有不公平的感覺,這可能導致工作積極性下降。 (2) op/ip>0h/ih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人不會因此產生不公平的感覺,但也不會覺得自己多拿了報償,從而主動多做些工作。 調查和試驗的結果表明,不公平感的產生,絕大多數是由於經過比較認為自己目前的報酬過低而產生的;但在少數情況下,也會由於經過比較認為自己的報酬過高而產生。 我們看到,公平理論提出的基本觀點是客觀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卻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它與個人的主觀判斷有關。上面公式中無論是自己的或他人的投入和報償都是個人感覺,而一般人總是對自己的投入估計過高,對別人的投人估計過低。 第二,它與個人所持的公平標准有關。上面的公平標準是採取貢獻率,也有採取需要率、平均率的。例如有人認為助學金應改為獎學金才合理,有人認為應平均分配才公平,也有人認為按經濟困難程度分配才適當。 第三,它與績效的評定有關。我們主張按績效付報酬,並且各人之間應相對均衡。但如何評定績效?是以工作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還是按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和付出的勞動量?是按工作的復雜、困難程度,還是按工作能力、技能、資歷和學歷?不同的評定辦法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好是按工作成果的數量和質量,用明確、客觀、易於核實的標准來度量,但這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難以做到,有時不得不採用其他的方法。 第四,它與評定人有關。績效由誰來評定,是領導者評定還是群眾評定或自我評定,不同的評定人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由於同一組織內往往不是由同一個人評定,因此會出現松緊不一、迴避矛盾、姑息遷就、抱有成見等現象。 然而,公平理論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示:首先,影響激勵效果的不僅有報酬的絕對值,還有報酬相對值。其次,激勵時應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觀上成立,盡管有主觀判斷的誤差,也不致造成嚴重的不公平感。再次,在激勵過程中應注意對被激勵者公平心理的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公平觀,一是要認識到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三是不要按酬付勞,按酬付勞是在公平問題上造成惡性循環的主要殺手。 為了避免職工產生不公平的感覺,企業往往採取各種手段,在企業中造成一種公平合理的氣氛,使職工產生一種主觀上的公平感。如有的企業採用保密工資的辦法,使職工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收支比率,以免職工互相比較而產生不公平感。 公平理論認為,當員工感到不公平時,你可以預計他們會採取以下六種選擇中的一種: 1.改變自己的投入; 2.改變自己的產出; 3.歪曲對自我的認知; 4.歪曲對他人的認知; 5.選擇其他參照對象; 6.離開該領域。 公平理論還指出,以下四種做法與報酬的不公平性有關: 1.如果根據時間計酬,感到報酬過高的員工會比感到報酬公平的員工有更高的生產率。 2.如果根據產量計酬,感到報酬過高的員工會比感到報酬公平的員工產量低但質量高。 3.如果根據時間計酬,感到報酬過低的員工的產量更低,質量也更差。

㈢ 約翰·亞當斯的人物評價

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總統,被譽為「美國獨立的巨人」。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富有智慧的總統之一,人們尊稱他為「政治哲學家」而非搖頭鼓舌的「政客」。亞當斯曾說:「政治學相較於其他學科,是我應該潛心修習的;立法學、行政學與談判學,應被置於眾學科之上。」 約翰·亞當斯作為一位政治哲學家有著更驚人的學問和思想力。他曾說過「人民和國家在逆境里被鍛造。」毫無疑問,這是他的想法也是美國的經驗。
作為一名愛國者、外交官和政治家,約翰·亞當斯在眾多開國元勛當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而作為華盛頓總統的繼任者,卻使他相形見絀。與法國進入准戰爭狀態、1789年制訂的「客籍法和懲治叛亂法」是其最有名,也是最受爭議的政績。
英國人曾將他視為僅次於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的第二號「邪惡人物」,派出刺客對他窮追不舍。他的妻子曾提醒他要注意婦女社會地位和權益的保護,否則可能引發美國的第二次革命。他和妻子的愛情故事,被美國人稱為「美國歷史上最感人的愛情故事之一」。不過,美國開國元勛本傑明富蘭克林曾指責他是「該死的美國暴君」,「一個全人類都應該詛咒的惡棍」。一個小酒館的老闆曾詛咒他:希望早晚有一槍能打到老亞當斯胖乎乎的屁股上。
「在這個世界上,我能夠與之交談的人不多,」亞當斯曾經這樣說。「如果有必要,我可以與任何人就工作問題禮貌而得體地談話。但是,與他們相處的時候,我從未感到愉快。」 這種表白概括了亞當斯性格中的矛盾性:他熱愛全人類,對全人類抱有深沉的感情,卻學不會與單個的人相處。在家人面前,他是一個熱情、博愛的人;在外人面前,他卻顯得冷淡、清高而自傲。年輕的時候,他的抱負激勵他發憤圖強,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富有的人,不僅如此,如果條件允許,要成為一個偉人。 他繼承了母親的爭強好勝、急躁和大起大落的性格。他經常陷入深深的絕望和憂郁之中,通常是由於患了某些疾病、遭到公眾的批評或者自己的成就沒有得到認可。某些歷史學家認為他可能是躁狂抑鬱病患者。由於他性格有些偏執狂的特徵,所以很快就會察覺出別人利用他的沒有好人緣的弱點,敗壞他的名聲而往自己臉上貼金的陰謀 「波士頓的約翰·亞當斯先生為這個國家的獨立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我稱他為美國獨立的擎天巨柱。是他確立了辯論的做法,他通過堅定執著和滔滔宏辯,不僅展示了正義,也展示了正義的權宜性。」——新澤西州理查德·斯托克頓,《獨立宣言》的簽署者,1776年。
「亞當斯擁有一顆為友愛而生的心靈,容易受到最溫柔的感情的感染。他仁慈、寬厚、開明;對待朋友友好熱情,然而對待敵人決不妥協。」——亞當斯任駐英公使時,居住在倫敦的美國保皇黨逃亡者喬納森·休厄爾如
「我覺得亞當斯先生總是對公眾的利益抱有一種火熱的激情,而他對這個世界的更為深刻的了解似乎矯正了那些對他產生過影響的妒忌心理。」——亞歷山大·漢密爾頓,1788年。
「在公務人員的歷史中,你是如此卓爾不群,從來沒有人能夠質疑甚至懷疑你的正直。你的朋友和敵人都承認你是個誠實的人。」——本傑明·拉什
「我對他的正直的信心從未有一絲的減弱,對他抱有一種牢固的友情。」——托馬斯·傑斐遜 「你永遠都不能成為一名戰士,你只會紙上談兵。你有制定策略的頭腦,但沒有戰斗的雄心……我看透了你的內心。議會議員的職務讓你疲憊不堪,從波士頓跳到布雷茵特里,又從布雷茵特里跳到波士頓。你在城市的大街上游盪,像90歲的弗林特牧師一樣沉迷。你什麼都不在乎,惟一的目的就是掙夠足夠的錢,舒舒服服地過日子!」——馬薩諸塞州詹姆斯·奧蒂斯
「他對祖國的意圖是好的,一直是個誠實的人、明智的人。但是,有的時候,在某些事情上,完完全全失去了理智。」——本傑明·富蘭克林,1783年。
「亞當斯先生和他的聯邦派企圖用欺詐削弱共和國,用武力摧毀共和國,代之以一個英國式的君主政體……」——托馬斯·傑斐遜
「無論傑斐遜先生的當選對社會有多麼危險,我認為亞當斯先生的當選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知道他的頭腦具有革命性、狂暴性和報復性……他的怒氣和自私會不斷惡化;他的驕傲和興趣會同時迫使政府迎合民主黨和激進派的意見。」——亞當斯政府的財政部長奧立弗·沃爾科特

㈣ 亞當斯公平理論的主要內容

該理論認為,對自己的報酬的知覺和比較的認知失調,導致當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裡緊張。

為減輕或消除這種緊張,當事人採取某種行動以恢復心理平衡。如果報酬公平,當事人就會獲得滿足感,從而激勵當事人的行為。

亞當斯公平理論是由美國學者亞當斯在綜合有關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認知失調的基礎上,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激勵理論。

不公平原因:

一、它與個人的主觀判斷有關。上面公式中無論是自己的或他人的投入和報償都是個人感覺,而一般人總是對自己的投入估計過高,對別人的投入估計過低。

二、它與個人所持的公平標准有關。上面的公平標準是採取貢獻率,也有採取需要率、平均率的。例如有人認為助學金應改為獎學金才合理,有人認為應平均分配才公平,也有人認為按經濟困難程度分配才適當。

三、它與績效的評定有關。我們主張按績效付報酬,並且各人之間應相對均衡。但如何評定績效?是以工作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還是按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和付出的勞動量?是按工作的復雜、困難程度,還是按工作能力、技能、資歷和學歷?不同的評定辦法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最好是按工作成果的數量和質量,用明確、客觀、易於核實的標准來度量,但這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難以做到,有時不得不採用其他的方法。

㈤ 結合亞當斯的公平理論,闡述你對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的理解及構想。

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公平理論的有關內容:
公平理論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提出來的。它是研究人的動機和知覺關系的一種激勵理論。亞當斯公平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①公平是激勵的動力。公平理論認為,人能否受到激勵,不但受到他們得到了什麼而定,還要受到他們所得與別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這種理論的心理學依據,就是人的知覺對於人的動機的影響關系很大。他們指出,一個人不僅關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還關心與別人所得所失的關系。他們是以相對付出和相對報酬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得失比例和他人相比大致相當時,就會心理平靜,認為公平合理心情舒暢。比別人高則令其興奮,是最有效的激勵,但有時過高會帶來心虛,不安全感激增。低於別人時產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靜,甚至滿腹怨氣,工作不努力、消極怠工。因此分配合理性常是激發人在組織中工作動機的因素和動力。
②公平理論的模式(即方程式): Qp/Ip=Qo/Io
式中,Qp代表一個人對他所獲報酬的感覺。Ip代表一個人對他所做投入的感覺。Qo代表這個人對某比較對象所獲報酬的感覺。Io代表這個人對比較對象所做投入的感覺。
③不公平的心理行為。當人們感到不公平待遇時,在心裡會產生苦惱,呈現緊張不安,導致行為動機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現逆反行為。個體為了消除不安,一般會出現以下一些行為措施:通過自我解釋達到自我安慰,逐個上造成一種公平的假象,以消除不安;更換對比對象,以獲得主觀的公平;採取一定行為,改變自己或他人的得失狀況;發泄怨氣,製造矛盾;暫時忍耐或逃避。
公平與否的判定受個人的知識、修養的影響,即使外界氛圍也是要通過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改變才能夠起作用。
根據公平理論,公平與公平感是兩類不同內涵的概念。其中公平(或不公平)屬於一種客觀現象,可以運用許多公認的准則、法規來進行嚴格的判斷;而公平感(或不公平感)屬於一種主觀現象,是人們通過自身與他人、或現狀與歷史的「收支比率」對照,產生的公平知覺和相關的情感體驗。

㈥ 亞當斯的公平理論屬於內容型激勵理論

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斯塔希·亞當斯(John Stacy Adams)於1965年提出。該理論是研究人的動機和知覺關系的一種激勵理論,認為員工的激勵程度來源於對自己和參照對象的報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觀比較感覺。公平理論是美國行為科學家斯塔西·亞當斯在《工人關於工資不公平的內心沖突同其生產率的關系》(1962,與羅森合寫),《工資不公平對工作質量的影響》(1964,與雅各布森合寫)、《社會交換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來的一種激勵理論。該理論側重於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對職工生產積極性的影響。

㈦ 以亞當斯密的理論看當代經濟

一 斯密的經濟發展理論
斯密的經濟發展理論建立在他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斯密首先給政治經濟學確定了一個大目標——即「增進本國的富強」,「討論怎樣最適當地取得財富和達到富足」。總之,其目的在於富國裕民。圍繞這個目標,斯密展開了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
1.經濟發展的前提和條件
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以工業的發展為標志的。那麼工業發展的前提是什麼?斯密認為:一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是以農業的發展為前提的,只有當農業的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工業才有可能發展起來。
(1)斯密首先認為,只有農業和剩餘產品增加了,才能以這些產品去支持城市的工業發展,工業才可能發展起來。其次,只有當農業發展了,才能為工業發展提供勞動力。也就是說,只有當農業生產水平提高了,原來同量的耕地現在只要少數人就能完成並能生產出維持較多人的食物,剩餘的人就可以來生產其他物品,從而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勞動力。
(2)亞當·斯密不僅指出了工業的發展要以農業為前提,而且指出了國民財富得以發展的必要的政治條件,即必須廢除束縛工商業發展的舊制度,建立適合於城市工商業發展的自由放任的新制度。在斯密看來,只有當生產促進消費者利益而不是生產者利益時,才談得上富國裕民。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二者又是矛盾的。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那就是建立自由放任的新社會經濟制度。這種新社會經濟制度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內容:第一、市場機制對社會經濟生活起自發調節作用,讓「看不見的手」充分地、不受阻礙地發揮作用並貫徹到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第二、勞動和資本自由流動。第三、對外貿易自由放任。斯密認為這種社會經濟制度是最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最符合社會利益、最能調動人們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制度。
2.經濟發展的標准
既然政治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是富國裕民,那麼,衡量一國經濟發展、富裕程度的標準是什麼呢?在斯密看來,不在於貨幣數量,也不在於生產者所希求的物缺價貴,而在於消費者的價廉物博。斯密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價廉物博的總題下進行的。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價廉物博呢?斯密把它歸結到勞動上,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經濟發展因素的理論。
3.經濟發展的因素
(1)斯密看來,一國富裕程度的提高,根本上取決於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首先,斯密指出了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主要是分工的結果。其次,斯密認為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以及在工藝上的運用,能夠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力。斯密把科學技術的發明及其在工藝上的應用視為提高勞動生產力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斯密主張對工人輔之以教育,使他們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這對於提高他們的熟練程度和提高勞動生產力來說,並不亞於專業化的分工。「社會上一切人民學到的有用才能,學習一種才能,須進學校,須受教育,須做學徒,所費不少。這樣費用的資本,好象已經實現並且固定在學習者的身上。這些才能對於他個人自然是財產的一部分。工人增進了的熟練程度,可和便利勞動、節省勞動的機器和工具同樣看作是社會上的資本。」[3]這無疑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2)斯密認為一國富裕程度的提高,除了勞動生產力外,還應有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比例,並且把二者的比例同資本積累和收入聯系起來。他認為生產性勞動是與資本相交換的勞動,非生產性勞動是與收入相交換的勞動。生產性勞動的增加取決於資本積累的增加,非生產性勞動的增加取決於收入的增加,生產性與非生產性勞動的比例取決於資本與收入的比例。為此,斯密主張增加生產性勞動,減少非生產性勞動,並強調了參加生產的勞動者人數對於增進一國財富和收入的意義。而生產性勞動者人數的增加,還取決於資本用途的改善即資本合理配置。他認為資本有四種用途,即用於農業、製造業、批發商業和零售商業。其中投在農業上等量資本所增加的財富和收入比投在製造業上的等量資本所增加的財富和收入要多。因為農業資本家所能推動的生產性勞動量最大、對社會最有利。
斯密關於經濟發展的因素還有自然資源,但在斯密時代,他認為這是不成問題的,所以他也就沒有作詳細的論述。
4.經濟發展戰略
為了達到富國裕民的目的,斯密提出了經濟發展戰略的三個主要問題。
(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頭等重要的戰略意義,農業是基礎。斯密不僅論述了經濟發展要以農業為前提,而且還論述了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農業能夠提供就業機會;能夠提供糧食和原料;還能提供資金。這個思想對現代西方發展經濟學有很大影響。西方發展經濟學家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家,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絕非一個支援部門,而是發展總戰略中一個主導部門。農業不發展,工業化就不能實現。因此,西方發展經濟學把農村和農業戰略稱之為先行的「綠色革命」。
(2)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注意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有比例的協調發展。斯密在論述工業發展的前提時,指出了工業的發展不能超過農業所能支持的限度,二者必須按比例發展。他說:「無論在什麼政治社會里,都市的增長與規模的擴大,都要按照鄉村耕作及改良事業發展比例而增長擴大」,[4]「決不能超過農村耕作情況和改良情況所能支持的限度」。[5]斯密還認為,農業、工業、批發業和零售業等經濟部門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其中任何一個部門都不能脫離其他部門獨立存在和發展。如果沒有農業部門提供糧食和原料,其他經濟部門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如果沒有工業對農業上所需要的工具的生產,農業也不能前進;沒有商業,生產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限制等。另外,斯密還分析了生產和消費的比例關系。認為增加積累會妨礙眼前消費,但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和生產的擴大,結果必定是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為了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社會經濟各部分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協調發展。
(3)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應注重經濟效益問題。等量資本投在什麼產業上能夠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這是發展經濟的中心環節。按照斯密的觀點,農業資本所能推動的生產性勞動量最大,因而對社會財富增加的價值最大。所以,投在農業上的等量資本較之投在工業上的等量資本,投在工業上的等量資本較之投在商業上的等量資本能夠推動更多的生產性勞動,為社會財富增加更多的價值。
二 斯密經濟發展理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幾點啟示
亞當·斯密以國民財富的研究對象,站在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立場,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包括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經濟發展的前提和條件,經濟發展的因素以及經濟發展戰略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從而初步建立了經濟學說史上第一個關於經濟發展的理論體系。雖然我們不能完全肯定斯密的全部思想,但也不能簡單的否定。斯密關於如何才能提高勞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以增加國民財富的論述,以及關於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競爭機制,注重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等問題的論述,「已經觸及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帶有某些規律性的東西」[6],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特別是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重新學習、研究斯密的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一,斯密關於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需要一種經濟自由條件的論述,對於我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仍然是經濟發展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什麼?列寧曾經作過論述:建設社會主義,「不是直接依靠熱情,而是藉助於偉大的革命所產生的熱情、依靠個人興趣、依靠個人利益、依靠經濟核算。」[7]實踐證明了列寧這一說法的正確性。雖然社會主義的企業和勞動者,與斯密所講的「經濟人」有區別,但決不能因此不重視企業和勞動者個人的經濟利益。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並不能經常地、自動地保持個人、企業和國家三者利益的一致性。在斯密看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存在著矛盾,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有賴於發揮經濟規律的作用,讓「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作用,才能保證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這就是斯密設計的「自然秩序」的完全競爭的經濟模式。誠然,斯密的這種經濟模式是不可能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很好結合起來的,但斯密提出了一個如何使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的方式,以解決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這個問題仍然是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還必須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把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採用經濟方法、利用經濟手段和杠桿來處理個人、企業和國家三者利益關系。而且實踐證明,什麼時候個人、企業、國家三者利益關系處理得好,社會生產就飛速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的發展。
第二,斯密關於經濟發展應注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國民經濟部門保持一定比例協調發展的思想,對我們今天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當前產業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農業基礎不牢,能源、原材料和交通運輸滯後,第三產業比重偏低;而且各大產業結構趨同或自成體系。這一切,嚴重地制約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不利於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不利於創造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因此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我國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是我國當前經濟建設中的緊迫任務。
第三,斯密關於農業基礎、工業發展不能超過農業發展所能支持的限度的論述,對於我國這樣擁有12億人口的農業大國來說,具有特別現實的意義。當前,我國農業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力量不足。這首先表現在農業資源相對缺乏。生產條件和環境惡化,這與眾多人口日益增長的巨大需求形成強烈反差;其次工農業發展比例失調,農業作為基礎產業難以支撐目前整個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目前,工農業增長的比例是4.97:1,這遠遠超過了現階段工農業發展的正常比例。由此帶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再度拉大,造成農村購買力下降,長期下去,工業經濟的持續增長就會失去強有力的支撐;再次,我國農業為工業提供的巨額積累遠遠超過了其自身的承受能力,嚴重地制約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最後,農業資源要素的競爭力明顯不足,使農業產業比較效益低。從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基礎地位來看,加強對農業的投資和保護是關繫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第四,斯密關於科學技術在工藝上應用能夠極大的提高勞動生產力,主張對勞動者輔之以教育,使勞動者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論述,帶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國當前強調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都需要大力加強科技研究,認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又一戰略性問題。
第五,斯密關於增加生產性勞動者人數能夠增加社會財富的思想(盡管斯密關於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劃分已落後於時代要求)對於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我國來說,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收日益增長的勞動力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隨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種思想不能居於主導地位。因此,發展我國市場經濟,既要通過開發勞動力資源,更要靠提高要素生產率來增加社會生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第六,斯密關於增加國民財富必須重視經濟效益、合理配置資源的論述,對於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經濟效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仍然是值得研究的中心問題

㈧ 簡述亞當斯公平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麼這一理論對管理有何啟示

該理論的基本要點是: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公平感直接影響職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

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講,動機的激發過程實際上是人與人進行比較,做出公平與否的判斷,並據以指導行為的過程。

公平理論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示:

首先,影響激勵效果的不僅有報酬的絕對值,還有報酬相對值。

其次,激勵時應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觀上成立,盡管有主觀判斷的誤差,也不致造成嚴重的不公平感。

再次,在激勵過程中應注意對被激勵者公平心理的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公平觀,一是要認識到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三是不要按酬付勞,按酬付勞是在公平問題上造成惡性循環的主要殺手。

(8)亞當斯的思想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為了避免職工產生不公平的感覺,企業往往採取各種手段,在企業中造成一種公平合理的氣氛,使職工產生一種主觀上的公平感。如有的企業採用保密工資的辦法,使職工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收支比率,以免職工互相比較而產生不公平感。

公平理論認為,當員工感到不公平時,可以預計會採取以下六種選擇中的一種:

1.改變自己的投入;

2.改變自己的產出;

3.歪曲對自我的認知;

4.歪曲對他人的認知;

5.選擇其他參照對象;

6.離開該領域。

平理論還指出,以下四種做法與報酬的不公平性有關:

1.如果根據時間計酬,感到報酬過高的員工會比感到報酬公平的員工有更高的生產率。

2.如果根據產量計酬,感到報酬過高的員工會比感到報酬公平的員工產量低但質量高。

3.如果根據時間計酬,感到報酬過低的員工的產量更低,質量也更差。

4.如果根據產量計酬,感到報酬過低的員工會比感到報酬公平的員工產量高而質量低。

㈨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很好,您能給我泛講裡面的精髓嗎

個人的心得,一是要靜下心來慢慢讀,畢竟不是小說,而且有時候他寫得比較啰嗦,而有時候又過於籠統,應該站在作者當時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看待他寫作的感受;二是要有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並舉的習慣,斯密的這部著作描述了很多經濟現象,而其總結的結論多半是思想性的,所以要從現象中提煉出結論;但他描述的很多現象與今天的實際生活又有很大差別,還需要聯想到今天的實際生活例子去體會他的理論;三是要從斯密的理論當中看到其思想,這恐怕是最重要的,就是說斯密的這部著作不是現代經濟學,沒有什麼模型啊公式啊什麼的,很多結論也未必符合今天的實際,但關鍵是要從他的理論中體會他的自由經濟思想。

閱讀全文

與亞當斯的思想精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166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2019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417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345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960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78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948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323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86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727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553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713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7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540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94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60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713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1054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64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