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什麼意思
精華: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類的東西,喻指無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
❷ 「取之精華,棄之糟粕」是什麼意思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
出自魯迅的《拿來主義》。
節選:
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
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
以催進「象徵主義」,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這里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徵主義的關系,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但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儀節,說道:拿來!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
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後呢?幾百年之後,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魯迅寫作這篇文章時,正是中國現代史上政治極為黑暗、斗爭極為復雜的時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發生後,日本帝國主義加深了對我國的侵略,而當時中央政府卻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圍剿」紅軍的反革命軍事行動。他們一方面不斷對日妥協;
一方面為在文化上實行專制統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讀經」和「新生活運動」。對外妥協投降,實際上就是把包括國土在內的祖宗留下的遺產拱手讓人;
「尊孔讀經」和「新生活運動」核心就是宣揚封建道德。這二者又有內在的聯系,更深層的意義且不說,即以日本帝國主義為達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樂土」,說建立「東亞新秩序」就是「恢復孔子之教」,就可見一斑。
這就表明,當時的中國社會,對於我國進步的文化是採取拒絕即「關門」的態度,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勢力面前則一方面將自己的寶貴財產呈獻上去,另一面又聽任人家的「賜予」和影響。在當時的形勢下,魯迅寫了許多雜文,
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包括軍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動當局賣國投降,更在文化戰線上積極作戰,對許許多多具體事情(具體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種種問題)作出了及時的反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拿來主義
❸ 取之精華棄之糟粕是什麼意思
「取之精華,棄之糟粕」的原句應該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意思是吸取事物中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這句話源於魯迅的《拿來主義》。
例句:
1、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
2、在繼承文化遺產時,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❹ 取之精華棄之糟粕是什麼意思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
精華: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類的東西,喻指無用之物。
原意: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
出自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
原文節選:「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
(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精華」和「糟粕」,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兩種不同的理解。
一種是實體性的,一種是價值性的。
實體性的含義,是把「精華」和「糟粕」當作是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種文化現象本身固有的性質,認為其中有一些東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華」。
另一些東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華就是精華,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們存在,就是從來如此,不會改變;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它們一一找出來,「精華」好好保持,將「糟粕」剔除。
就好比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中都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必須在揚棄中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的一貫態度是,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❺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論語》中的一句話說就是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論語》中的一句話說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意思是:精華: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類的東西,喻指無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意為取長補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魯迅說的,源於魯迅的《拿來主義》。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選擇別人的優點去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述而》。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5)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解析:
「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孔子曾向當時聲望顯赫的郯子、萇子、師襄、老聃等人正式拜師學過官制、樂、琴術、禮等。對於「大德不官,大道不器」的田野山林之隱士,比如楚人接輿、荷丈人、長沮與桀溺,孔子也能慧眼識人不恥下問,或遣學生執禮問訊,或自己親臨請益。
他還坦承「吾不如老農」和「吾不如老圃」(《子路》),謂「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子罕》)。「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任何人都不可能萬事通達。高山之所以雄偉綿延,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小塊石;大海之所以廣闊無邊,是因為它匯集了一點一滴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要敏而好學,見賢思齊。從善或許可以如流,而見「不賢」「不善」又該如何「自省」「改之」呢?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
意思是說,我愛別人而別人不親近我,應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我管理別人而未能管理好,應反問自己的知識能力夠不夠;我禮貌地對待人而得不到回應,要反問自己態度夠不夠恭敬;任何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都應反躬自問,好好檢查自己。
荀子也說,「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不善在身,緇然必以自惡也」。對不好的品行,一定要憂懼地加以自我反省;如果不好的品行在身,一定要像被玷污一樣厭惡它。「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老子》二十七章)。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我們更應該稟承「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理念,「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朱熹,《續近思錄》),尊重自己的老師,珍惜能夠為我們所借鑒的人和事,做有大智慧的人。
❻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出自何典
出自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
1、原文
「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
2、解釋
精華:事物最好的部分。
糟粕:酒糟、豆渣一類的東西,喻指無用之物。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
「精華」和「糟粕」,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兩種不同的理解。
一種是實體性的,一種是價值性的。
實體性的含義,是把「精華」和「糟粕」當作是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種文化現象本身固有的性質,認為其中有一些東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華」。
另一些東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華就是精華,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們存在,就是從來如此,不會改變;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它們一一找出來,「精華」好好保持,將「糟粕」剔除。
價值性的含義,是把「精華」和「糟粕」看作已有文化現象在現實條件下的意義和作用,即以我們現在的生存發展為標准,去看過去留下來的東西是好是壞。
這里暗含的一個前提是,不認為哪些現象的好壞意義是從來如此、固定不變的,而是承認好壞本質上都因人、因時而易。因此,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客觀地看待過去的東西,而重點是從人和社會的現實發展出發,對它們加以選擇和改造。
這兩種不同的含義和理解之間,表現出哲學思維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別。前一種理解比較簡單直觀,因此在人們的看法中比較常見,代表了一種傳統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著很大的疑點和誤區。從理論上說,後一種理解比較符合實際,比較深入和合理。
❼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的是什麼
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好處,符合公序良俗,對人民美好生活有推動作用的就是“精華”文化,反之則是文化中需要摒棄的糟粕。
經過實踐證明,男女平等和女子能頂半邊天的正確理論早已深入人心,男、女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流砥柱。
❽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怎麼理解
意思: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
詳細解釋: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讀音qǔ qí jīng huá qù qí zāo pò
同義詞:去粗取精,取精用宏
意思: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
(8)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解釋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拼音:qǔ qí jīng huá qù qí zāo pò
精華:事物最好的部分。
糟粕:酒糟、豆渣一類的東西,喻指無用之物。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
❾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什麼意思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
精華: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類的東西,喻指無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意為取長補短。
出處: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
用法:連動式;作定語、賓語;含褒義。
(9)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去粗取精
去粗取精,讀音為 qù cū qǔ jīng,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除去雜質,留取精華。
出自毛澤東《實踐論》:「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工夫。」
語法:語 法連動式;作定語、賓語;含褒義。
2、反義詞:買櫝還珠
買櫝還珠,讀音:mǎi dú huán zhū,原意是買來裝珍珠的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譯文:有一個在鄭國賣珠寶的楚國人。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隻裝珠的匣子,將盒子用桂椒調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寶和寶玉點綴,用美玉連結,用翡翠裝飾,用翠鳥的羽毛連綴。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匣子裡面的珠子還給了他,這可以說,這個珠寶商人很善於賣盒子,而不善於賣珠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