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子思想的精華是什麼
1、無為的思想差昌兄。
在條件不具備的情勢下,不要盲動和冒進,因為這是在做無用功。它反映了老子重視客觀條件,重視自然規律的唯物辯證觀點,其中蘊含了我們現在常常提起的「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觀。
2、少說多做。
要少講空話、大話,坐而論道,一事無成;與其坐而論,不如起身行。不管是什麼事情,誇誇其談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凡事必須落實到行動上,除此別無他途。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迅中那些動不動就大談特談的人,往往是「腹中空」之人。
3、生活的真諦在於體會。
人們忙忙碌碌,追求的大都是物質佔有,而忽略了精神的提高,套用冠冕堂皇的話說,就是「重物質文明建設,輕精神文明建設,一手硬,一手軟」。老子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重在精神,而非物質。
(1)老子的哲學思想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老子說:「知足不虛襲辱,知止不殆」,意思就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感到失落。這句話老子說得非常深刻,也暗合了中國推崇多年的「中庸之道」。所謂中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凡事要有「度」,這個度就是從好向壞進行轉化的界限,不管是什麼事,一旦超出了一定的「度」就不好了。
一個人,如果太愛名聲,必定有大耗費;積累太多的財產,必然有大損失。如果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如果適可而止,就可以保持長久。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那麼適時調整好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貳』 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我讀過的諸多東西方哲人遺留的書籍中,我認為他們到最後都指向了一件事,而這件事在老子哲學中也被無數次強調。純粹的哲學本身是對生命的思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同這句名言「能說出來的總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卻永不可言說」「有名萬物之始,無名萬物之母」,如同這句名言「語言的邊界就肆碼是思維的邊界」這類現象很多,不一一列舉。其實老子認清了人類社會的本質,是建立在語言上的,是建立在人類虛構的夢中。他反對孔子的虛偽繁華,倡導返璞歸真。他渴望人類能回到或重建真實自然的世界,而非理論中的世界,而非一個矯揉造作,充滿符號的「文明社會」。
老子的精髓就是「空」,是一團混沌,一團虛無。卻是滿了無窮的永恆。那是人類語言之前的「空」,是不可訴說無枯雹判法描述的「無」。不可思考,只可聆聽。就如同「自我」,這個詞也是被抽象出來用來進行描述或思考的,然後我們思考「自我是什麼」」我是誰「」我從哪兒來「這只是慣性,我們習慣問」你是誰「」你從哪兒來「現在又反問自己。突然發現無法尋找到答案,於是無數哲人瘋狂地湧向這個命題。其實這只是語言的一個游戲,這個問題毫無意義。同樣,」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也毫無意義。這些問題無法被思考,無法被描述,不存在真正的答案。因為」自我「沒改屬於」空「,它是變化莫測的,是自由的,是潛藏著無窮可能性的。但是自我並非慾望。
『叄』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問題一: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1.一切事物皆順其自然的發展,萬物都不應對其施加外力而改變它們本來的發展規律。對其本質特性不加破壞,才是自然。只有這樣,才能和諧。
2.無為,本身就是一種作為,無為是一種大作為。僅此,就充滿了思想的辯證,閃耀著老子高超的智慧。可以說,是一種淡漠了世俗價值觀的一種價值觀。他給了我們另外的一套價值評判體系,讓我們超越自身與千古,去冷靜的對待人生。。
問題二: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福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經》,其主要思想就是:小國寡民,出世無為。
問題三: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即現今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老子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史記》)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雖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還提出對立面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總要走向它的反面。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譽亮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斗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往復。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闢的。《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後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sxae
問題四:老子思想核心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包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等內容。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哲學並不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系,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慶脊一種對「道」的追尋。老子「道」的學說,就是對宇宙萬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遠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實踐之中。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 總體來說,就是無為而治
問題五: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老子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道是什麼。老子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道的作用。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為和。一指混混沌沌的原始,二指由混沌慶差寬二氣生出的陰陽二氣,三是陰陽二氣通過沖撞而形成統一;三生萬物。三、道的特點。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為無不為,反者道之動。無是虛無的無,無才是最有用的。無為而無不為,反者道之動,是說事物總是向它相反的方向去轉化,矛盾依存的雙方影響其對立面的轉化。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因此通過這兩者推出反者道之動;四、道的規律。事物總是向它相反的方向轉化為道的規律,從出生就走向死亡,從成長就走向衰老。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老子說,柔弱勝剛強。比如說一陣大風吹過,大樹就要折斷,而小草卻留了下來。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水是最溫柔的,但是用之攻堅又有很大力量。把之中觀察事物的方法用於人事,老子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五、道的本質。老子認為,道的本質是聽任萬物自然的變化而不加干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能長久,是聽任物之自化,萬物之自然。老子把道法自然引人入勝,就得出了無為而治的觀點。
問題六:老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以「道」為本的天道觀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其一,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其三,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里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結的。所以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但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注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於它。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虛靜」「玄鑒」的認識論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鑒」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欲」。
「小國寡民」的社會歷史觀
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他嚮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認為在這種社會中人民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表現出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
『肆』 老子的哲學思想內容是什麼
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哲學家,那麼老子的哲學思想內容是什麼?下面是我為你搜集老子的哲學思想內容是什麼,希望對你有幫助!
老子的哲學思想內容
老子哲學是指從老子寫的《老子道德經》中提取出來的哲學道理的總稱。老子哲學顧名思義是老子所創辦的哲學,在老子哲學中老子提出知識是沒有單一性的。同時老子還不相信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考量總結出治理國家建設發展的規律,所以他主張無為而治。
老子哲學在後世的發展中不斷得到充實,例如漢朝時黃老學說就提出休 養生 息,治理國家。
在老子哲學中老子主張“道”原本是沒有名字的,因為它指的並不是一個實在存在的物體,而是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規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根源。但為了更好地傳播和思辨這一思想他只好將他命名為“道”。老子哲學中還有許多學說,比如元靈學。元靈學是認為,元靈深處人們身體里但卻獨立於人的身體。就像西方的靈魂說,元靈也可以脫離人的身體存在於宇宙之間。元靈不是人的器官和感覺,所以元靈是不會因為人的行為而改變的,一直都是純正善良的是不為人的行為所支配的。也就是說元靈就是人們最純凈善良的一部分,當一個人一生行善的時候,元靈就會如實反映,這樣當他死去時他就會隨著他的元靈重生,而一個人一生的善行不足時,他的元靈就會脫離本體,而他自己也就得不到重生。所以,道家 文化 強調人應向善,要多做善事這樣可以在輪回之後元靈得到重生。
老子的思想主張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干涉,要尊重 自然 。分開來講,老子的思想主張分為 政治 上和權術上。
其中最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無為而治了。他認為國家應該消極應對敵國的戰爭,不應該積極發動戰爭,最好的進攻是防禦。覺得即使和其他國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不過這一主張受到的支持並不多,因為當時處於戰爭時期,群雄都是積極的開拓疆土,保家衛國,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張不受歡迎也很正常。
而在權術上,老子主張物極必反。覺得凡事都有雙面性,不能過於強求,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加不好的後果。這個主張比較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時至今日依舊值得人們研究。
當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張遠遠超過上面所列舉的一些,所以說,老子被後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很多主張已經超過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即使是拿到現在這個社會也依舊是比較先進的思想,難怪後世人會將老子神話,甚至連歷代皇帝也會特意去祭拜。
老子辯證法思想內容
老子認為道是這個世界的本源,他覺得這是一個典型的客觀事實。老子看待事物一般都從兩面出發,認為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轉換。當然他的辯證法思想,存在一定的問題的話,偏激的認為,如果對立的轉化是不需要其他的條件。他認為福禍都是相依的伏晌,對立的相互轉換認為是循環的過程,這種片面的是形而返廳差上學的。
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這是需要一種轉換的。的確,正的相對面就是反, 成功 的相對面就是失敗,就像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一樣,這是需要積累的。
老子的所有思想都體現了唯物的辯證主義思想。這種辯證思想在本質上是對的,但是存在著濃厚的時代主義發展特色。這是有失偏頗的。
就像他所以為的,在一定程度上掙脫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他的理想藍圖與當時 歷史 發展的潮流相違背,歷史是不會倒退的。至於他所倡導的道法自然漏皮,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至少揭示了世間萬物的演變。但是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老子的思想。至少在今天他的思想還是用很大作用,更不用說在兩漢期間,無為而治的思想給文景之治的出現起了多大作用。
老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君主對百姓的剝削,在老子眼中,小國寡民才是最好的,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對那時的國家經濟以及後世道家思想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猜你喜歡:
1. 老子的人物簡介
2. 老子的思想主張
3. 老子哲學思想論文
4.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5.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
『伍』 老子的十大精髓思想
老子的10大思想精髓
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 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
以下十句話正是《老子》的敗做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 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為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制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
2、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曰: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為不爭奪所以蘆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察嘩衡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曰:知道適時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的境地。因為沒有達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於破舊的時候浴火重生。」事物發展壯大而達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於道了,不近於道就會早衰亡。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敗莫大於不自知。」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
5、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曰:不違反規律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說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大膽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的最終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規律辦事,也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曰:話說多了,就會一再遇到無言與對的尷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天地並無所謂「仁愛」,而是把萬物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任他順從於道自然發展。認為「希言自然」,少說空話是本應如此的事。重要的是「從事於道者,同於道」,能夠得當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執其中」,順從於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認為以其多說空話而一再窮盡困窘,還不如信守切中於道的原則而能夠真正辦實事。
7、治人事天莫若嗇。 老子曰:管理治理眾人並有事於天地,最好的辦法莫如農耕那樣。也就是說應當順著作物生長的規律,不要強制它順從它發展的需要而照顧它、灌溉它、扶助它,這樣作物必然成長得很好,能夠獲得豐收。因此,管理者帶領眾人去完成事業,同樣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夠獲得豐碩的成果。
8、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曰: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那樣。也就是說領導者不可亂加干擾,要按照火候來照料,絕不可以還不到時候就亂翻亂攪,把小魚都攪糊了。領導者治理一個組織,也必須像煎小魚那樣謹慎從事,絕不可不到時機就胡攪亂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 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還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是以無為遵道為正,以智謀為奇。「歸根曰靜」,回歸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謀只是輔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為之下。 老子曰:善於用人的領導人處於低位勢。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於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於「位勢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於「位勢低」境地。位勢低者如山之谷,水必往低處流,於是眾人從之,可謂勢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