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傳統道德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劑和內聚力,它在價值的意義上形成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傳統美德的總結與認同,是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倫理道德傳統的關鍵,也是現代中國道德文明建設極為重要的源頭活水。
一、傳統道德規范與傳統美德
孔子歷源建構起了第一個完整的道德規范體系,他以知、仁、勇為三達德,在此基礎上提出禮、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誠、敬、慈、剛、毅、直、儉、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四基德或母德,將它擴展為「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則提出所謂「四維七體」。「四維」是禮、義、廉、恥。「七體」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齊樽詘,纖嗇省用,敦蠓純固,和協輯睦。這些德目,後人把它們綜合為「六德」(知、仁、聖、義、中、和)「六行」(孝、友、睦、嫻、任、恤)、「四維」(禮、義、廉、平)「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董仲舒以後,「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成為不可動搖的隱拿金科玉律。這些德目,當然並不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一些是包含封建糟柏的東西,我們必須加以具體分析。所謂「傳統美德」,是指在自覺的或習俗的道德規范中那些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並實際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貫之的,在現代仍發揮著積極影響的那些德目。
二、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
為了對中國傳統美德進行完整的、有機的認識,我們從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群體的關系三個方面來把握。據此可以概括出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
1、仁愛孝悌
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灶爛搭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2、謙和好禮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義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於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處於對長上,對道德准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謙德亦根源於仁德辭讓之心,其集中體現就是在榮譽、利益面前謙讓不爭,以及人際關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體現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氣」,在人際關系中為「和睦」,在價值取向上為「和諧」,而作為一種德性為「中和」,「禮」、「謙」、「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