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喀斯特的特點是什麼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徵體現在溶洞、天坑和豎井等地理現象。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納千人以上;形態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鍾乳、石幔等。小的連一個人都難以通過。
溶洞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的長期結果。溶洞景觀在我國的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分布較為廣泛。
如果一個溶洞頂部的某一局部地點受到較為強烈的紊流作用,隨著水壓增大,溶蝕能力增強,這些地方的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頂側凹入的弧形面,這樣的地貌稱為石鍋。邊槽是指溶洞的邊壁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向洞測凹陷的槽狀地貌。這兩種溶蝕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見。
堆積地貌是溶洞景觀中的精華部分,在我國西南地區的溶洞中你盡可以欣賞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並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
天坑和豎井主要是由於岩溶地面不斷凹陷,形成漏斗狀的圓形窪地或豎井狀的洞,在我國的重慶和四川南部地區分布較為廣泛,他形成於陡峭的坡地兩側和窪地、盆地底部,因為流水沿著岩石的裂隙侵蝕強烈,所以天坑或豎井深達幾十米到幾百米。
(1)喀斯特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2. 雲南石林的喀斯特精華是什麼
在2.7億多年前,雲南的昆明地區還是一片寬廣的海洋,這里陽光充足,溫度適宜,海水中生活著大量的貝殼類和珊瑚類生物。各種生物遺體或遺跡埋藏於沉積物中,石化之後便形成了化石。
在海水的壓力作用下,化石和其他碎屑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是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碳酸鹽岩,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在水體中富含二氧化碳時,石灰岩又被稱為可溶性岩。
又過了1億年,地殼運動使這片地區脫離了海洋環境,上升成為了陸地,並爆發了大規模的火山活動,滾滾岩漿從地下深處沿斷裂噴溢而出。
熾熱的岩漿流進這片區域,使早期形成的石芽、石柱被烘烤和掩埋。這些來自水中的岩石經受了地獄之火的考驗,岩漿冷卻後成為玄武岩,厚度達到了400多米。
在之後的近2億年間,這片地區一直處於被玄武岩覆蓋和緩慢的抬升狀態。由於剝蝕作用,玄武岩蓋層變得越來越薄。石灰岩和早期的石林重新露出地表,並開始新一輪的發育,這一輪發育持續了約1000多萬年。
到了50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在早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下,這片地區掀斜抬升,形成了一個大型的內陸湖泊,稱為「路南古湖」。
地表水不斷從湖周向古湖匯集,同時將剝蝕下來的物質帶入湖中,在湖底形成了厚厚的碎屑沉積,因顏色呈紅色,所以又稱紅層沉積。到2300萬年前的漸新世末期,由於地殼抬升,古湖中心南移,湖水面積也逐漸縮小,最後在南部大疊水一帶出現了懸崖,湖水泄出,古湖消亡。
在此期間,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這片地區也處在持續的抬升過程中,那麼就使水具有了較大的向下侵蝕的能力。隨著侵蝕面積的加大和不勻均狀況,逐漸就發育成了後來垂向立體的石林景觀。
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岩石不斷受到力的擠壓後,在垂直方向上便產生了兩組以上的裂隙,在平面上形成了網格狀,然後水和生物沿這些裂縫向下溶蝕岩石。隨著裂縫的加深加寬,一個個石柱分離出來,再經構造抬升,石柱露出地表,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林。
在近3億年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石林地貌的發育經歷了新老交替,老的石林逐漸消失,新的石林不斷形成。後來地質科學便將它命名為喀斯特岩溶地貌,並說這是3億年地質變遷與風雨剝蝕留下的足跡。
雲南石林喀斯特地質地貌奇觀分布范圍廣袤,氣勢恢弘,類型多樣,構景豐富,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在雲南石林,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觀,美不勝收。
形態奇特的劍狀、蘑菇狀、塔狀、柱狀、城堡狀、石芽、原野等,似人似物、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隱於窪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曠野,或奇懸幽險,亭亭玉立,集中體現了世界能給予人類的最偉大驚奇。
雲南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