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穿漢服
原因一:漢服是我們的傳統民族服飾
華夏文明傳承五千年,在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我們所穿的傳統服飾,而這些傳統服飾也都借鑒了往昔的漢服,並且具有當時的時代特徵,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服裝中所包含的傳承之美。
但在近代由於戰爭、革命、工業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開始和國際接軌。這種與國際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帶來了一些西方的服飾,這些服飾或多或少的改變了我們的審美,讓我們的審美更符合「國際化」標准,但這也使我們的傳統服飾缺少了受眾,逐漸停滯了發展的腳步。
隨著我們國力的強盛以及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年輕的國人意識到我們先前所丟棄的傳統服裝看起來是那麼的美麗,那麼的有內涵,值得我們去研究。
在他們的不斷研究之下,漢服也重新煥發了生機,同時也被賦予了時代的意義。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它理應和其他的傳統文化一樣,成為我們中國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和遺產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示,從而幫助我們國家一起彰顯大國內涵。
原因二:漢服很符合我們的審美
如果說第一個理由看上去帶著文化復興的使命,那麼第二個原因就更符合我們普通人穿漢服的心理——漢服實在是太符合我們的審美了。
漢晉時期的漢服自帶一種古樸之美,無論是直裾還是曲裾都有層層疊疊的衣擺,遠遠看過去能看到衣領翻滾的紋路,穿著它們走在街上時,衣擺會輕輕的劃過地面,帶來一種婉約之感。
唐朝時期的漢服就和漢朝時期的不同,它大膽而熱烈。無論是從其他民族文化中所汲取的坦領元素,還是帶有時代特點的破裙,又或是非常濃麗的色彩,無一不展現唐朝的強盛與繁榮,在搭配上典型的唐妝,看上去既獨特又大方。宋制漢服又和它們不同,是喜歡清冷風格和簡約風格的人的首選。
宋制漢服的顏色清淡且自然,多用印花。在服裝搭配上也極其簡單,單純的一件褙子,加上宋抹和宋褲,在人群之中不扎眼但卻讓人無法忽視。
Ⅱ 古代漢服有什麼特點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是古代漢族傳統民族服飾。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漢服的特點,希望你喜歡。
古代漢服的特點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 自然 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 文化 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嚴格來講也不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清裝除外)”。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漢服是世界上 歷史 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裝,是華夏 禮儀 文化的必要組成,通過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輿服志千年不變。漢服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經史子集里找到依據。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黃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 美學 ,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綉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古代漢服的服飾影響
漢服由於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鑒了漢服的某些特徵,用於吉凶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漢唐藩屬體制中,周邊民族首領存在著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國服制度促使了周邊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飾。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後,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歷朝有《職貢圖》描繪他國國使服飾。
鮮卑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 初二 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
日本
和服在日本稱為“著物”或者“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服裝。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 國學 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養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於即位禮、冠禮、婚禮等周禮儀式。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平安末期武家勢力壯大,效仿公家裝束製作禮服狩衣、常服水干。此外還有直垂、肩衣、裃。江戶時代中期至後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學,開展了復禮復古的天寶“裝束御再興”運動,復興公事主義,日本有職故實家開始對裝束的考證,並且復興了天皇黃袍的染色技術。德川家康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規定了天皇及諸臣的服制,主導復禮復古。德川綱吉還頒布了《服忌令》效仿中國的喪服制度。同時,日本也效仿中原士大夫考證漢服的方法,通過公事主義體系的明経道、紀伝道對儒家經典的考證以及有職故実家對於裝束的繼承,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服制。光格天皇、孝皇甚至復原了冕服用於登基大典。
考證復原十二單的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承認:“廄戶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階大寶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如宋景濂誤曰:“千來猶效,漢衣冠元是”。本邦之古傳也豈效漢唐之制而已乎。故夫聖世始為衣冠而美風俗,以正上下禮儀,人無禮儀則何為人?豈非當務之急乎?”
德川家康把小笠原流立為官學以來,通過藩校講授使小笠原流禮法廣泛傳播。1632年《小笠原家禮書》出版。日本江戶所採用的是受朱子家禮所影響的武家小笠原流禮法以及伊勢流禮法,這是現代日本禮儀和現代和服的基礎。清人亦認為日本衣裳同於漢制。1938~1939年《禮儀作法全集》9巻刊行,1941年日本文部省制定《禮法要項》,普及了小笠原禮法,包括服裝、禮儀(冠婚葬祭)。《禮法要項》第九章規定了平民男子冬季禮服紋付羽織袴、夏季浴衣和女子禮服、訪問服等。
朝鮮
唐代時期,新羅請求唐太宗賜漢衣冠,革除新羅服飾,以同於中國。李氏朝鮮中期之後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悉遵華制。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而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亦一直保留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後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後翟衣樣式。而現代朝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不明顯,近似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襬十分寬大、蓬鬆。
越南
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968年,丁部領(丁環)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皇帝。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兗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滿清占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如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1857.8.20—1935.7.4)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古代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古代漢服的主要形制
現代漢服在古代考據漢服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由於現代社會人人平等,古代的朝服、官服、平民服、奴隸服不提倡),有了現代漢服自己的特色。
(一)中衣
主要特點:百搭,搭配常服或禮服
細分:中衣、中褲、中裙、中單
(二)常服
主要特點:窄袖
場合:非特定重大 節日 或小節日如( 端午 節、 中秋 節)穿,平常穿的服飾
(三)禮服
主要特點:
(1)(隆重)三重衣廣袖禮服: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簡潔) 琵琶 袖襖裙禮服:琵琶袖+馬面裙
禮服主要有以下5種:
1、三重衣禮服: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襖裙:琵琶袖+馬面裙
3、結婚禮服(漢服婚禮):主要特色紅色(漢制:紅黑搭配,唐制:紅男綠女,明制:紅色)
4、祭祀禮服(玄端)
5、喪服(純黑或純白色)
(四)裋褐
主要特點:運動、家居穿的。一般是窄袖上衣搭+垮褲
(五)宗教服飾
主要有道教的道服、佛教的僧衣、巫教的巫女服等。
1、道服:道教的道士和道姑的服飾
2、僧衣:佛教的和尚和尼姑的服飾,衣色一般淡色單色
3、巫女服:巫教的巫女和神漢所穿
【按款式分】
(一)襦裙
特點:裙衣分體,可搭系帶,
1、高腰襦裙 基本特點:高腰
2、交領襦裙基本特點:上衣交領
3、對襟襦裙基本特點:上衣對襟
4、齊胸襦裙基本特點:上衣齊胸
5、襖制襦裙(襖裙) 基本特點:上衣交領、琵琶袖6、中腰襦裙基本特點:中腰
7、半臂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半臂
(二) 深衣
深衣特點:裙衣一體,可搭腰帶、
1、直裾深衣
2、曲裾深衣
3、直綴深衣
4、圓領袍衫
(三)外搭
1、大袖衫
2、斗篷
3、半臂
4、比甲
5、褙子
鞋簪配飾
(四)內衣
中衣、中裙、中褲
Ⅲ 什麼是漢服
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 是指從三黃五帝時期一直到明朝末年這五千年間,在中原這塊土地上,華夏﹙漢﹚民族所習慣穿著的服飾,統稱為漢服。
Ⅳ 漢族服飾特點
漢族服飾特點:
1、基本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2、交領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
3、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異性。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4、系帶隱扣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
(4)漢服的精華是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
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