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些是國學論語應該算是國學了,那麼論語中有哪些是精華又有哪些是糟粕
論語中;所謂精華代表應該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類的,它教育做人要謙虛,影響頗深,另類的應該是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耶》為代表,它帶有深刻得性別祈視,孔子當初或許沒有這意思,但對後人的影響實在不值得提倡!
Ⅱ 國學智慧中的精華是什麼
一、關於心態:
1. 學樂、法喜、禪喜、隨喜。
2. 境由心造,修心才能開智。
3. 放鬆是成長的開始。
二、關於溝通:
1. 文字語言傳達信息,有聲語言傳達感覺,肢體語言傳達態度。
2. 君子貫乎道者有三;動容貌,斯遠暴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矣。
3. 人際溝通,最忌諱的是一臉死相!http://www.3lian.com
4. 成不了大事的人,要麼朋友不夠多,要麼朋友的質量不夠好。
5. 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6. 高品質的溝通,把注意力放在結果上,而不是在情緒上。
7. 認同別人,更容易肯定自己。
8. 贊美是人際溝通的潤滑劑。
9. 你溝通的品質會影響你生活的品質,從而影響你生命的品質。
三、關於境界:
1. 知識是學出來的,能力是練出來的,境界是修出來的。
2. 萬丈紅塵千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3. 人生三境界:縱橫捭閡,合縱連橫,無中生有。
4. 天雨大,不潤無根之草;道法寬,只渡有緣之人.
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 人的價值,人的一生,就是體道、悟道、得道的過程。
7. 我命由我不由天。
8. 用出世的智慧,做入世的事情。
四、關於領導者:
1. 領導者要學會破冰――渙然冰釋。
2. 領導者的價值在於把追隨者培養成領導者。
3. 有賢推舉,方顯聖;能人幫襯,方為王。
4. 領導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決策能力。
五、關於喜悅心:
1. 喜悅心是最好的人格狀態。
2. 有深愛,心生和氣;有和氣,心生愉色;有愉色,心生婉容。
3. 永遠,不要做氣氛和情緒的污染者。
4. 當韓國人開始愛笑的時候,也是韓國人下一次經濟騰飛的到來――韓國總統
5. 讓自己快樂,是一種美德;讓別人快樂,是一種功德。
6. 喜悅心來源於正見、正思維、正語、正精進、正念。
六、關於思考:
思考力,是萬力之源。
七、關於包容:
用人所長,天下無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無可用之人。
八、關於改變:
1. 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就是改變的力量。
2. 一個人不斷成長的關鍵是――變態。(經常調整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狀態)。
3. 改變自己命不好,最好的辦法是,找一個命好的人跟他交朋友。
Ⅲ 國學的經典元素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自 「西學東漸」後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指以先秦的經典與諸子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及同時期的詩經、楚辭、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等等各類文化學術及同時期的以二十四史為主的史學。
孔子——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此上就是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老子——處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道者,萬物之奧。」「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處事第一法;寡慾是養心第壹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勿進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莊子——養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准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慾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人生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屬於強勢,臣屬於弱勢,其關系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君禮於臣,臣必忠;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荀子——學習之道
可概括為七個方面:
一是蛻:學習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應該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進展,日漸而月進,並且使之產生質變。
二是虛:虛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
三是一:「一」是專一、專心致志的學習,「學之道,貴以專」。
四是靜:「靜」,指的是心要靜,而摒棄一切雜念。
五是積: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六是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好學,「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孫子——韜略之道
意指文韜武略。中國的韜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遺產之精華。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凶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願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
管子——教練之道
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教練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局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教練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韓非子——統馭之道
統馭理論:「精誠為道,運籌為術,組織為器,人才為本,制度為體,文化為魂」,帶你修煉六個方面的能量,幫你完成從攻城略地到運籌帷幄、從創業有成到基業長青的驚險一躍,成長為新經濟時代的新型領袖。
鬼穀子——權謀之道
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一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力量。權力帶來財富、地位、榮耀。權謀天然地不受一切仁義道德、公平正義的約束;它甚至沒有任何原則可言,唯壹的原則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權謀的合理性取決於權謀的結果,即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也~
Ⅳ 如何培養學生的國學素養
想要培養國學素養,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國學。「國學」的現在涵義是「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的,所以國學無可爭議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並涵蓋後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國學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就目前而言,大學生對於國學基本上出於一種比較陌生的狀態,對於一些先賢的理論並不了解,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原因是社會上對於國學不夠重視,雖然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努力推行,但效果有限。那麼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應該如何去提高他們的國學素養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正確看待國學文化,只有正確的認知後才能在大學生群體內全面推廣國學。有的人認為讀國學經典就是復古守舊,就是讀儒家經典,就是讀《三字經》、《弟子規》,這些認識誤區必須消除。那麼國學經典是什麼?國學經典主要包括倫理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等;歷史經典:《尚書》、《史記》、《資治通鑒》等;文學經典:《大學》、《中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哲學經典:《論語》、《周易》等。國學經典是不朽的精神,是生活的指南,是文明的傳承,是教育的良方。從時間上看,現代之前的都是;從內容上看,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經典。如《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勸學篇》「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經典有糟粕,但不能全盤否定。有人說,《三國》處處是權謀算計,《水滸》動不動就是「殺人越貨」。《紅樓夢》正如魯迅評價:經學家看,就是易經;道學家看就是淫亂;才子看見的是纏綿;革命家看見的是排滿;流言家看到的是宮廷秘事。盡管有這些問題,我們還是在提倡讀「四大名著」。正確的做法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待國學,是實用主義的、功利化的態度,還是以「國學」的文化、精神滲透進我們的生命之中?這的確是需要我們討論和思考的。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國學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整套社會規范倫理、道德理念。歷史學家說,歷史只有在人類世界中才能生存和呼吸,我們必須在歷史中不斷地返回它自身,追憶並實現過去的全部經驗。國學,作為傳統,是一種歷史的創造和存在,是一種我們必須踐行的文化圖式,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發明和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盡管我們有時與這種傳統文化存在著一種時間上的距離和心理上的距離,但是,它卻是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它的因子充滿了我們的血液,它構成了我們精神生長的客觀環境。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我們其實都是它的受益者。
那麼,有哪些實際行動可以幫助提高大學生的國學素養呢?首先從學校來說,可一將國學加入到必修的課程中,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選擇有實力、有批判性見解的老師教授這門課。對國學的整個輪廓進行講解,之後可以開設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愛好選擇想深入了解的內容。
其次,學校內學生自行組建的國學社團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進行集體誦讀,舉辦跨學校之間的國學交流,亦或是邀請有名專家學者來校進行講座,給學生足夠的機會接觸國學。
最後,我們自己要有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的使者的使命感,主動熟悉,學習國學,並在生活中應用並向更多的人傳播國學文化。只有這樣,我們才算是真正提高了國學素質。
Ⅳ 「吸取國學精華,傳承中華文化」,這句話中的精華指什麼
“吸取國學精華,傳承中華文化”,這句話中的精華指的是國學中的精華。其實很多人對於這裡面說的國學指的是什麼又有一些疑惑,或許大都是知道它代表著什麼,可若是真的講這個國學又是指什麼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的。其實“國學“這個詞是一個縮寫,它指稱的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若是我們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那麼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指什麼了。而這其實的”精華“說白了指的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中那些好的東西。
當然想要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那麼我們就要做好吸取其精華部分。
Ⅵ 國學的精華是什麼呢
國學指的就是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Ⅶ 國學經典是指什麼
國學經典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國學經典中國傳統文化是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學派文化,百川歸海,相互觸攝,綿延至今的歷史產物。經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及以後興衰迭變的歷史選擇,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構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華思想文化。Ⅷ 請問現代人學"國學"有什麼用"國學"的魅力何在
「國學」是咱祖宗經過5000多年一代一代積累下來的經驗、知識、智慧總結。豈能不學?
學「國學」,首先能了解咱中國的歷史,咱中國的文化,咱中國的傳統傳承。
學「國學」,還能提升文化素養及文化品位,我非常喜歡中國的古文,讀起來琅琅上口,有一種韻律美,著名作家劉墉寫文章時就經常引用古文古句。
「國學」中有一種智慧不能不學,易中天老師在有一次采訪節目中提到過學傳統國學與學習現代科學知識的關系,易老師表示,學國學學得是道,而學現代科學知識學得是術,沒有道只學術是難成大業的,也很難取得最終的成功。毛主席之所以有那麼的成就,就是因為毛主席將國學知識融匯貫通,運用得巧妙。
還有,在全世界都在學習中國文化的時候,我們自己反而不學,像什麼話?外國軍校尊崇孫子,道德經,莊子等等,我們呢?在學習國學瑰寶的某些方面,我們要差於日本,日本商界將中國的《孫子》,《論語》等著作中的思想成功運用到商業運作中,我們呢?
學「國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辨證學習「國學」,摒棄那些不適易當世的文化思想,只取其精華。
Ⅸ 大國崛起,國學教育何為
對國學經典的感悟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華五千年歷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系著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宏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智慧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又分為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為青少年汲取知識,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著重大的作用。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了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質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繫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繫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讀國學經典 感受智慧之光
國學博大精深,自問知之甚少,原本以為「國學」只是年老學者們鑽在故紙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才明白國學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們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樑。我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一直貫穿於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歷程。通過這次在線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素養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誘-惑頗多,如何克制貪欲,就要靠平常多學、多思,以史為鑒,以人為鏡,雖不一定能達到「貧而樂,富而好禮」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接濟天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不是玩笑話,是一個我們忽視了很久的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身為中國人最幸運的不過擁有祖輩聖賢們留給我們的金玉良言。這些經過千百年的印證的人生的體會,為人處事的道理,學習知識的方法甚至是細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們的祖先從不吝於賜教,早就傾囊相授了。
二、學習國學,必須取其精華
現代人學國學最重要的是明白為什麼而學?有人學《周易》是為了看風水,學道家是為了練氣功,中國自古以來興盛的是術,寂寞的是道。四書五經在古代是歷朝君王假以利用統治臣民的工具,有許多觀點論述不附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多思考,以社會發展進步的眼光取其精華,古為今用。例如: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統治者藉此標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個人威信,以愚弄百姓,達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統治效果。現今社會雖也應「以德為政」,但我認為這「德」應是「良法」,「法制」才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眾民擁之」。
三、學習國學,結合中西方文化對照借鑒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著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和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縱觀世界文明史,我們同樣也可有所領悟。例如,數千年前古希臘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類千古永恆的目標—「奧林匹亞」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中國產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們正為「儒學治國」「政道治術」時,印度有了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流傳至今;西方有了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大的哲學家。
因此,我們學習國學更應跳出關系圈,以國學的精華養成處世為人之道,以寬闊的胸襟,求實的態度,樹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裡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裡通鑒」。且反復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網路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范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聖賢的經典為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這種以國學為基礎的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國能臣。然而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其實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裡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里采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優美的教育贊歌——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古典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經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對我國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橫貫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古典文學,鑄就了華夏民族贍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學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疇,閃爍著中華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無數中華英才,千古風流人物,他們使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國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學,是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它能穿透深邃的歷史時空,和我們的心靈相遇,相勵、相慰,猶如世代相傳的火種,點亮近代相承的人們的智慧和情感之燈。
打開古典文學,你就猶如進入了知識的寶店,讓你大開眼界,讓你如飢似渴,讓你得到一把把開啟智慧的鑰匙,空虛、無聊、浮淺、驕躁將遠你而去,你的精神將得到大的升華。從國學中你可知道如何勵志、勵煉、學習、生活、審美、健身、醫療等。古典文學不僅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國學,受益仍是匪淺。老子的道德經能夠培養我們的哲學思想,增強自身的修養。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指導著我們的學習、生活,是做為人的道德准則。而孫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深得中外軍事、經濟、史學家的青睞。司馬遷《史記》不僅記敘了中華文明史,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
我認真看了《國學經典與教育》的視頻和讀本,其中《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愛國首先要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為這個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媽媽工作多麼辛苦,回到家後,為我洗衣做飯,輔導我功課。現在我們已經是成家立業了,也為人父母了,我經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愛心,要學會體貼父母,關心別人,也可以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一代一代傳下去。
人與人之間都要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別人做錯了,就要以理服人,盡量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幫助自己改正壞習慣。學習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見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當。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胡同,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通過這一段時間網上視頻和讀本的學習以及對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經典的涉獵,感覺國學不僅在廟堂上生輝,在民間照樣閃光。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歷程。閱讀和學習國學經典,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這使我受益匪淺,我學到了許多,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取其精華,融入其中,讓學生們用心去感受我國古代文化的燦爛。
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締造的儒學,自春秋起就開始書寫她源遠流長的歷史。從先秦時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到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正統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學(程顥、程頤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為等近現代新儒學,至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的發展的歷史的演進,儒家學說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其社會功能也在與時俱進,並逐步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面對全球化文化浪潮的沖擊與融匯,對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的探討與思索也越發激烈和深入。
一、道德價值
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並以此作為治國使民的基本原則。「仁」作為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在公德體系中居核心地位。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均出自論語),這就表明,「仁愛」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推己為人的利他風尚和助人為善的精神,要求人們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於和善於追求個人正當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眾。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徵之一,同時也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基本行為規范和重要道德范疇。在儒家道德體系中,孝敬是仁德的開始和基矗也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個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准則。一個不「孝」的人,談何為人,談何做人,談何道德品質?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更應該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孟子的性善論提出四種心,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信義」作為它的重要體現,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種重要價值。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取義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這里生命與道義是合理存在的,但當二者發生沖突時,對道義的追求要高於對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犧牲生命才能堅持道義時,要捨生取義。「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信」與「義」將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價值
孔子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興辦私學,推動平民教育的發展,其「有教無類」的思想可以說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張。「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思想已影響無數教育活動的參與者。在孔子的一生中,從15歲「志於學」開始,到70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斷提升,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其終生「學而不厭」的結果。孔子通過其經歷以及理論為後世的教育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其後,宋代理學家朱熹對儒學文化的教育思想進行了繼承與發展,不僅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終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如他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僅要認識,更應該去實踐。這種思想對於解決今天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政治價值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僅是道德的哲學,教育的哲學,生活的哲學,也是政治的哲學。重要的體現就是「仁政」主張和民本思想,主張「輕刑薄稅」「聽政於國人」「與民同樂」等。眾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還是一種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會至少是一個和-諧、團結、和平的社會,這與時下建設和-諧社會很有相似之處。對於當今以美國為首的霸權主義時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張可以起到抵製作用,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閃爍著民-主、民生的光芒,在歷史的變遷中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影響著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治活動,盡管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張和「禮治」的秩序思想,都對當今政治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人類歷史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穩固屹立了數千年,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等諸多大國崛起又毀滅,更有數百個帝國無聲無息地誕生和消亡。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對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沒。
儒家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已經不是幾句話、幾段文字能夠說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加以吸收,並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其發揚光大,實現儒家文化應有的現代價值。
國學典籍作為國之瑰寶,理應擺放在廣大青少年朋友的案邊、枕邊。閱讀那一篇篇流傳千古的文章,朗誦那一首首優秀的詩篇,就是在和歷代先賢對話,就是在觸摸中華民族的偉大靈魂。
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了解和熟悉國學,按照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德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青少年唯有學好國學,方能擁有「先天下之憂面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襟,胸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抱負,擁有「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大智慧。
國學,為青少年汲取知識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渠道。孟子的母親為什麼要三次搬家,「天干」和「地支」都有什麼,「五穀」和「六畜」指的是什麼,國學中的「八卦」是什麼意思,從別人那裡得到一頭牛,你會如何回報,是誰說的「治理大國就像煎烹小魚一樣」,東漢人黃香幾歲時就知道替父親暖被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