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華眼霜 > 雲岡石窟精華是什麼

雲岡石窟精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2-15 17:46:15

❶ 雲岡石窟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1)雲岡石窟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❷ 雲岡石窟是什麼樣的

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范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雲岡石窟帶來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

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以上內容參考雲岡石窟官網-雲岡石窟概況

❸ 雲岡石窟簡介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

(3)雲岡石窟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遺產價值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遺產保護

雲岡石窟歷經1500年的滄桑,由於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及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同程度地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歷史上雲岡石窟也經歷過不同方式的保護與修復,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雲岡石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❹ 雲岡石窟的介紹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延展閱讀: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❺ 雲岡石窟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概況: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亘約1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文化遺產價值: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個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縱觀群佛,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的石雕,巨石橫亘,石雕滿目,蔚為大觀。他們的形態,神彩動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鍾,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遊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這是我國古代人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雲岡石窟,是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❻ 雲岡石窟門票多少

壺口36元 雲岡50元 懸空寺36元 恆山進山32元 恆山寺廟群25元我國佛教「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位於市區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現存主要洞窟53個,造像5.1萬余尊,石雕造像吸收中外藝術精華,以氣勢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而聞名世界,至今仍有強大的藝術魅力。

第五窟中央坐佛高17米,為雲岡最大雕像,拱門兩側二佛對坐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六窟中央雕方形兩層塔柱,高16米,上刻寶生佛細膩精緻,為雕塑珍品;塔柱四面及窟壁刻釋迦牟尼降生至成佛故事,規模宏大,技法精熟,為雲岡石窟精華所在。

本窟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大,主像釋迦牟尼表情體態各異。二十四窟四坐像,面形豐圓,薄唇高鼻,背光火焰紋,飛天及坐佛浮雕極其華美,為雲岡石窟「窟徽」。

曇曜五窟

「曇曜五窟」:開鑿於公元460-465年,是雲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走進16窟,主像是釋迦立像,身高13.5米,昂首挺胸,氣概非凡。或英俊清秀,或肅穆端莊,或披千佛袈裟而立,或合十而坐。

雲岡東部窟群

在東隅,編號-4窟,都屬塔洞。洞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塔上四面滿雕佛像及故事,四壁浮雕五層小塔和屋宇殿堂,是研究北魏建築的重要資料。第3窟原為大型塔洞設計,因規模極大,北魏一代未能完成。後室正面兩側雕有一佛二菩薩,面形豐滿,線條柔和,風格和雕刻手法是初唐作品。第4窟風蝕嚴重,南壁窟門上隅尚存有北魏正光紀年銘記,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雲岡西部窟群

在西隅。即編號第21-53窟及一些未編號的洞窟。其中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塔洞、四壁三龕,四壁重龕型為流行窟式。龕楣、帳幔等雕飾造型已漸趨繁縟,佛像造型多為瘦骨清相,藻井中的飛天較前俊逸瀟灑。是佛教藝術日趨中國化的作品,接近龍門石窟藝術風格。

雲岡露天大佛

在石窟中部西隅。編號第20窟。窟前立壁在遼代前塌毀,造像露天。主像為釋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質堅硬,保存完好,兩肩寬厚,袈裟右袒,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背光的火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麗,把主佛襯托得更加剛健雄渾,為雲岡石窟中的代表作。

雲岡五華洞

在石窟中部。編號9-13窟。第9、10窟是一組,平面方形,分前後室,前室東西兩壁上部和後室門楣上有精雕的植物花紋圖案,結構嚴謹,富於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第11窟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九十五區石窟造像銘,第12窟前室北壁和東壁雕三開間仿木構殿宇和屋形龕,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箜篌、笛、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正中雕交腳彌勒菩薩,高13米,右臂下雕四臂托臂力士,頗為奇特。五華洞雕像藝術造型豐富多彩,為研究藝術、歷史、音樂、建築等的形象資料。

❼ 雲岡石窟的相關介紹

雲岡石窟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開鑿於5世紀中葉,坐落在大同市城西的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武周山北岸,東西綿延一千米。造像254個,石雕造像51000餘尊,最大佛像17米,最小僅2厘米,雕飾奇偉,是中國最大規模的石窟群。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大同市雲岡石窟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已成為國內各界人士參觀游覽的重要場所,也是國際友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 雲岡石窟全貌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巨石橫亘,石雕林立,蔚為大觀。他們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載歌載舞,神采飛揚,或擊鼓或敲鍾,或手捧短笛,或懷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遊人。這些佛像、飛天、贊助者、供養人的面貌和衣飾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異域色彩。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融匯了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性勞動的智慧結晶,也是他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現存的雲崗石窟群,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雲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整座石窟氣魄宏大,外觀庄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建出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雕刻、建築、音樂、宗教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料。 [1]雲崗石窟位於山西水同市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軀。 雲崗石窟創建於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音壇耀)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後人稱為曇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雲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 大佛像高大雄偉,顯示舉世獨尊,無可對比的氣概。其它石像,各按品極一個低似一個,全體服從大佛像。再配上飛天和侏儒,為大佛服役。飛天手執樂器,飛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蔭下服役的愉快。 侏懦身形矮小,軀干健壯,雕刻在龕基、座礎、梁下、柱頂等處,用力舉重物,神情仍甚歡喜,表示為大佛服重役是快樂事。大佛象徵皇帝,其它各級石像是大小群臣,飛天侏儒是各種服役的奴隸和民眾。

❽ 雲岡石窟內有什麼內容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文成帝下詔,以當時的佛教領袖「沙門統」曇曜為主管,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開鑿洞窟,鐫亥4佛像。根據曇曜的建議,當時開鑿了五個洞窟,共雕刻出釋迦像五尊,象徵著北魏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五位皇帝,體現了「皇帝即佛」的宗教主題。這五個石窟現在分別被命名為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窟,也稱「曇曜五窟」。

文成帝去世後,獻文帝和孝文帝繼續在武周山麓鑿洞塑像,形成了雲岡石窟建造的第二個時期,也是最繁盛的時期。這時期開鑿的石窟共分五組,即現在的第七、八雙窟,第九、十雙窟,第一、二雙窟,第五、六雙窟和第十一、十二、十三窟。此外,這期間還修建了雲岡石窟中最大但中途停工的第三窟的基礎工程,第十六、十七窟中未完成的部分以及第二十窟以西的個別小窟。

從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至農民起義軍攻陷平城(公元526年)期間,雲岡石窟的工程繼續進行,但大都是一些小型窟龕。

位於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以完整而精妙的佛像造型於2001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亘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最小的佛像2厘米,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都洛陽前約公元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雲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柱,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於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

雲岡第七、八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第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第七窟後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士、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雲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模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後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第十六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面相清秀,英俊瀟灑。第十七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第十八窟本尊為身披各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十九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雲岡第二大造像。第二十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部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雲岡五華洞位於雲岡石窟中部的第九至十三窟。這五窟因清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九、十窟為一組前後室結構的雙窟,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後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十窟主像是彌勒。後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於變化。第十至十三窟是一組,具有前後窟的第十二窟為中心窟。第十一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第十二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十三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築的珍貴資料。

雲岡東部窟群,指雲岡石窟東端第一至第四窟,均為塔洞。第一、二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於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後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衣紋流暢的一佛二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雲岡西部窟群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第二十一至四十五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以後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皺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第三十九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每層間闊高度皆小於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四十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縱觀群佛,他們的形態神采各異,或居中正坐,或擊鼓敲鍾,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閱讀全文

與雲岡石窟精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30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85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286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22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27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845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14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186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369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11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30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598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638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23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274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493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596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23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33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