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黃帝內經》中醫十二時辰養生精髓,值得收藏
最近,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各地也掀起了一股「十二時辰」熱潮。
其實, 養生 與十二時辰密切相關。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 養生 與時辰的密切關系。即每個時辰對應人體一條經脈,每條經脈又聯系著相應的臟腑。「時辰應臟」指五臟之氣在日周期十二時辰中衰旺節律,揭示五臟在時間變動中,各有衰旺不同的生理活動狀態。
子時:(23點 — 次日1點)
膽經當令
子時膽經當值,屬「陰中之陰」,是一天之中陰氣最盛的時候,也是陽氣開始初生的時段,膽氣在此時開始升發。《內經》說:「凡十一臟取決於膽」,意思是說膽氣若能順利升發,人體各個臟腑就會正常運行,人的身體狀態就會很好。
凡五臟六腑皆以氣機通順為要,此時順應膽經的主令會使人體氣機條順,五臟六腑都受益。所以子時睡眠對一天至關重要。休息好了,第二天頭腦清醒,做事就有效率。
丑時:(1—3點)
肝經當令
丑時肝經當值,此時陽氣比膽經當值之時要強盛一些。《內經》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也就是說,肝主疏泄,能夠調節、分配一身的血量,以此供應臟腑、肢體乃至精神情志的需要。
而「人卧則血歸於肝」,通過睡眠可讓肝血得到休養,使肝臟主疏泄、主藏血功能得到正常發揮。丑時陽氣雖然生發起來,但一定要有所收斂,有所控制,養好肝血。
寅時:(3—5點)
肺經當令
寅時,對應凌晨3-5點。在《黃帝內經》里的排序是,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肺。
夜裡睡覺在寅時醒來是最不好的,為什麼呢?因為在《黃帝內經》中,它把肺經歸為相傅之官,相傅中的相是宰相的意思,傅是師傅、老師、帝王師。它主氣、主治節,從3-5點,人體的氣血開始重新分配,你心需要多少、腎需要多少,這個氣血的分配是由肺經來完成的,3-5點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我們人體從靜到動的轉化一定要通過深度的睡眠來完成。
卯時:(5—7點)
大腸經當令
卯時,就是早晨5-7點。這個時候大腸「主管」全身氣血流行的「大局」。
早晨養成排便的習慣,是人體氣機自然的一種走勢。5-7點天就亮了,叫天門開,相對而言地戶也要開,而地戶是中醫里所說的魄門,指的就是肛門,就是魄門。這時應起床,然後喝杯溫水,再到廁所把腸中的廢物排出體外,你會感到體輕氣爽,精神十足地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辰時:(7—9點)
胃經當令
辰時氣血流注於胃經,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此時人們吃早餐就是要補充營養,以保證一整天人體的需求。這時天地陽氣最旺,人的脾胃功能也最強,吃的早飯也最容易消化而發揮其營養的作用。
巳時:(9點—11點)
脾經當令
巳時是脾經當值。脾主運化,主升清,能夠把胃初步消化的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並將水谷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從而起到內養五臟六腑,外養四肢百骸、筋肉皮毛的作用,以維持人們的生命活動。
巳時也是人體精神最為振奮、體力最為強健的時候,是人一天當中的第一個「黃金時間」。此時,上班族工作效率最高,學生記憶力最強,老年人鍛煉身體體力最充沛,而這些精力和體力,都來源於既有數量更有質量的早餐的營養,因此早餐要有足夠的營養基礎,才能保持身體機能的狀態最佳。巳時脾經值班的時候更要注意養護脾胃。
午時:(11—13點)
心經當令
此時心經當令。子時和午時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人也要在這個天地之氣的轉換點上調整氣血。心為「君主之官」,即心是人體的主宰。心主血脈,又主神明,其華在面。心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如在午時能睡片刻,對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面色紅潤、精力充沛。
一年四季都需要午睡,但每次睡的時間不宜過長,半小時左右,不要超過一小時,最好能躺下來,不要趴著睡。據調查,許多老壽星即有保持午後小睡的 養生 經驗。
未時:(13—15點)
小腸經當令
未時小腸經當令。《內經》認為:「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吸收食物中的精華,並將糟粕送入大腸與膀胱,以進行一天的營養調整。因此,人們應在下午1點前吃完午飯,這樣才能使小腸在其功能最旺盛之時更好地吸收營養。
另外,當食物中的營養進入血液循環後,會使血液的濃度突然增高。所以,在未時應及時補充水分,如喝杯涼白開,或喝杯清茶,稀釋血液濃度,即可達到保護血管的作用。
申時(15—17點)
膀胱經當令
申時膀胱經當值。此時小腸已把水谷精微輸送到全身各處,由於膀胱經從足部沿後小腿、後大腿、臀部以致脊柱兩旁向上,一直運行到頭部,是身體一條大的經絡,因此這時人體無論是精神還是體力又進入另一個強盛階段,也是工作、學習及其鍛煉身體的好時段。
現代醫學也證實,下午4時左右人體新陳代謝率最高,運動能力也達到高峰,此時鍛煉身體不易受傷。如果這個時候特別犯困,就是有陽虛的表現。
酉時:(17-19點)
腎經當令
酉時腎經當值。中醫認為:腎藏精,為先天之本,既主生長發育,又主生殖。如果說凌晨5點到上午7點的卯時代表一天的開門,那麼下午5點到晚上7點的酉時則代表一天的關門,開門宜動,關門宜靜。
此時以養精蓄銳,保養腎臟,腎虛者酉時補腎最為有效。另外,此時喝水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排毒,清洗腎和膀胱,預防腎結石、膀胱炎等病症。
戌時:(19—21點)
心包經當令
戌時心包經當值。《內經》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就是心包,心包像一個內臣,代心行事,表達著心的喜怒哀樂。同時它又是心的警衛員,代心受邪。心包經最旺時易提升心之正氣。
此時最好的調理方法就是與朋友、家人聊聊天、散散步,舒暢一下心情。鼓掌、握拳等動作都可以振奮精神,因為心包經從手掌過,勞宮穴在手掌中央,而中沖穴在中指尖,鼓掌、握拳時能刺激到心包經這兩個穴位。
亥時:(21-23點)
三焦經當令
亥時三焦經當值。三焦具有通行諸氣、暢通百脈的作用。人在此時睡眠,百脈、臟腑可得到最好的休養,對身體 健康 十分有益。
睡覺之前,可以先用溫熱水泡腳半小時,以全身微微出汗為度,能暢通上中下三焦的氣機,使勞累了一天的身體得到充分地放鬆,有利於睡眠。
『貳』 黃帝內經的精髓是什麼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也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名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書名首見於《漢書·藝文志方技略》《內經》中引用了古代醫書多達20餘種,如《上經》、《下經》、《揆度》、《奇恆》等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內經》是在其他更古老的醫學文獻基礎上撰寫的。
《黃帝內經》成書於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其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項人類獲得的科學成就。令人頗感驚訝的是,中華先祖們在《黃帝內經》里的一些深奧精闢的闡述,雖然早在2000年前,卻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試圖證實或將要證實的成就。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醫學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均深受《黃帝內經》思想的熏陶和影響,無不刻苦鑽研之,深得其精要,而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代名醫。
《黃帝內經》,原書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至東漢時期。每部分各為81篇,共162篇。《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靈樞》的核心內容為臟腑經絡學說。內容非常廣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預防醫學思想等各個方面。
《黃帝內經》是一部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的綜合性著作,它採用了對話的形式,以黃帝和上古著名醫學先知岐伯等人,相互問答醫學知識的形式闡述了重要的醫學理論。這一著作是集多人的力量,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完成的,可以說匯集了當時中醫界優秀理論的「百家之言」。其後,《黃帝內經》就被歷代醫家視作無上的經典。成為從古至今中醫學不可背離的「立醫之本」。據考證,由於當時的學術風氣十分活躍。很多有所見解的人都把自己的觀點訴諸文字、著書立說。醫學界許多有見地、醫理精深的醫學家則共同著成了《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旁篇》等著作,這些都是非常完備而且見解高深的醫學寶典,其間雖然也受到了儒家、道家、陰陽學家的影響,但是由於醫學具有獨特的思維方法,並存在著臨床實踐對於理論的使用和驗證,與普通的哲學學派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這些醫學典籍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的理論已經基本完善,從此,就形成了自成一體的中醫學理論體系。由於歷史的原因,今昔對比我們能見到的只有一部《黃帝內經》,另外六部著作已經佚失了,但從其內容和成就來看,的確非同尋常。很難想像,這樣豐富的知識含量和完備的理論體系,在當時卻只佔同等水平的醫學理論著作的七分之一,中醫學的豐厚底蘊令人驚嘆。
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陰陽五行學說。陰先是用來和人體的五臟相配合,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臟中的一臟和其他四臟的關系,以擬五行中的一行對其他四行的關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腎之間的關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間的關系來比擬的。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之間有著相互推動的作用,就是所謂「五行相生」;同時也有相互制約的作用,這就是所謂「五行相剋」。
『叄』 皇帝內經中的養腎精華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疏疏)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熱而痛。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腎經上分布著許多滋養腎臟的穴位,因此要想從多方面改善腎臟功能,就需要調理腎經。
腎經主治病症
多用於治療腎病,肺病,咽喉病,前陰病,婦科病,以及經脈所過部位的病變。
◎婦科、前陰病: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精,遺尿,癃閉。
◎腎虛證:耳鳴,耳聾,腰痛,咽痛,氣喘,下渴,齒痛。
◎外經病:足心熱,下肢痿痹,股內後側痛。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底湧泉穴,止於胸前的俞府穴,主要循行於下肢的內側和軀乾的前面,沿前正中線的兩則。腎經的穴位中內側湧泉位於腳底,其他的穴位都位於腿足的內側或胸腹,大都藏得很深。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始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是一個滋養腎臟的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強壯筋骨、益精填髓、補腎壯陽的功效。中醫自古就有臨睡搓腳心百次可延年益壽的說法。同時,湧泉也是養生的必用之穴。湧泉穴作為陰經井穴,穴性屬木,與肝經同氣相求,用之可以舒解肝鬱、鎮驚熄風而寧神;井主「心下滿」,還可以治療因胸悶或胃腸脹滿導致的失眠。每天夜裡在臨睡前,將兩手心搓熱,對搓兩足心(湧泉)極熱,存意念吸氣入湧泉穴,停留不去,久久行之,高枕無憂,屢試屢驗(圖①)。
太溪
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原穴,具有較強的補益腎氣作用。
針刺太溪對全身很多臟腑器官均有調整作用。太溪穴既補腎氣,又滋腎陰,作用比地黃丸還要強(圖②)。
復溜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本穴為腎經金穴,為本經母穴,凡腎經虛證,均可針本穴補之。復溜穴是治療汗症的要穴,可補腎益陰,治療遺精等,常常配合谷穴一同使用。
築賓穴在小腿內側,太溪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築賓穴是腎經上的解毒要穴,可治葯物中毒、梅毒(配委中點刺出血)等(圖③)。
◎經常進行腰部活動可以健運命門,補腎納氣。
◎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復精氣神的重要保障,即使工作再緊張,煩心事再多,到了該睡覺的時候也要按時休息。
◎多吃一些豆類蔬菜,如扁豆、刀豆、豌豆、豇豆等。
◎腎臟病患者可以多吃海帶。
『肆』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黃帝內經》共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每部分各為八十一篇,共一百六十二篇。
《素問》主要論述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五運六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診斷、治則、葯物、病證、治法、養生等。
《靈樞》主要論述自然事物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人體生理、病因病機、攝生、診斷、治療及醫德等。《靈樞》的核心是臟腑經絡學說。
在理論上,《黃帝內經》為傳統醫學建立以下學說,即「陰陽五行說」、「脈象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證」、「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並建立了「四診參合」的診法原則。
《黃帝內經》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了研究「五運六氣」的運氣學說。它是以五引、六氣、三陰三陽為其理論基礎,並配合天干、地支,來測知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疾病的流行發展。這是把人體的生理變化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相統一的「天人相應」學術理論。
『伍』 《黃帝內經》精華總結…
【概要】
只要是筋的問題,治肝沒錯。
只要是骨的問題,治腎沒錯。
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
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心沒錯。
只要是皮膚病毛發的問題,治肺沒錯。
【五臟】
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相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淤結);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脾與胃相表裡。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肛門會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六腑】
1.膽: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2.胃: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小腸: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腸主液」。
4.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為水液運行的道路。
【十二經絡流注】
一日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流經一個經脈,首尾相接,如環無端,掌握了自己的身體,也就掌握了長壽 健康 的秘訣!
子時:23:00——1:00 膽經:熟睡!膽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這個時候心臟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臟病人備好救心丸。
丑時:1:00——3:0 肝經:深睡眠!此時中肝修復的最佳時間,廢棄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血液需要產生,在丑時完成。此時必須進入深睡狀態,讓肝臟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易患肝病。
寅時:3:00——5:00 對應經絡:肺經:大地陰陽從此刻轉化,由陰轉陽。人體此時也進入陽盛陰衰之時。此刻肺經最旺。肝臟把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些刻人體需要大量呼吸氧氣。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時服葯比白天常規服葯效果好。
卯時:5:00——7:00 大腸經:排便!便前一杯溫水。此刻大腸經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
辰時:7:00——9:00 胃經:勿忘吃早餐!此時不斷分泌胃酸,如果餓久了, 就會有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炎、膽囊炎等危險!
巳時:9:00——11:00 脾經:喝水!(此時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脾是後天之本。補脾:薏米紅豆山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約5瓶礦泉水,要持續喝千萬別別喝任何的飲料。
午時:11:00——13:00 心經:小憩一會兒。心臟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能午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過30分左右,會奪覺,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時:13:00——15:00 小腸經: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體就會打嗝排氣。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營養物質都吸收進入人體。
申時:15:00——17:00 膀胱經: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體外。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遺尿。膀胱最活躍適合多喝水。要這個時候一定不要憋尿,會得「尿瀦留」。
酉時:17:00——19:00 腎經:腎臟為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經過申時的人本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時辰。這是一個男人的時刻。對於腎功能有問題的人而這個時候按摩腎經效果最為明顯。
戌時:19:00——21:00 心包經:心包經。此刻創造安然入眠的條件。平和心態。
亥時:21:00——23:00 三焦經:睡覺了!此時是人體最大的腑三焦經運行,主持諸氣、疏通水道。亥時三焦通百脈。可休 養生 息。
病機解
一、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在研究疾病時,要掌握發病的機制——其屬於何臟何腑或因寒因熱。
病機十九條總的來說,可歸納為五臟病機(心、肝、脾、肺、腎、上、下)與六氣病機(火、熱、風、寒、濕)兩個方面。五臟病機以其病位而言,六氣病機以其病性言,言病位必有病性,言病性則又不離病位。因此,五臟病機不外乎六氣之變,而六氣之變又是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所出現的病理反應。
以「諸厥固泄,皆屬於下」為例。
厥證分兩種:一是指陰陽氣血不調而出現的四肢厥逆證。二是指昏仆不省人事之暈厥證。屬於肝、腎病變居多。固,是指二便不通。泄,是指二便不固(也有人認為固泄是指大便而言)。固泄屬大腸、膀胱、腎的病變居多,故亦屬下焦。
先論述厥證。
一、厥逆證
四肢逆冷,膚色蒼白,冷汗時出,精神萎靡,神情淡漠,脈沉細。可分為寒厥、熱厥兩種。
1
寒厥
由於陰寒內盛,陽氣衰於下,寒盛則血行不暢,陽氣衰則溫通無力,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出現寒厥證。治宜溫中散寒。以四通湯加減治療。
2
熱厥
多見高熱病,熱盛燔灼,傷津耗液,而致陰氣衰於下,陽氣獨亢,陽盛極則反寒,熱郁於內,寒越於外,即由高熱而突然出現四肢厥冷汗出之厥逆證。如《傷寒論》「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之意。症見胸腹煩熱,譫狂口渴,先熱後厥,舌紅絳,脈促或沉遲。宜回陽救急,清熱解毒。以參附湯加黃連、黃芩、牡蠣、龍骨等治療。
二、暈厥證
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但有逐漸蘇醒之機。此證病因繁多,《黃帝內經》載有暴厥、煎厥、薄厥和屍厥等。後又有氣厥、血厥、淡厥、蛔厥等。總為氣血逆亂所致,分虛實兩種。
1
實證
①肝陽暴亢:暴怒傷肝,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上壅,蒙蔽清陽。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臨床症見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唇紫面赤,脈弦。先宜辛涼開竅,以安宮牛黃丸,再用活血順氣法,宜通瘀煎(《景岳全書》)加平肝潛陽之天麻、鉤藤、石決明等治療。
②痰濁壅滯:平素痰盛,復因惱怒氣逆,痰隨氣升,上閉清竅,而致突然暈厥,且伴喉間痰鳴,口吐白沫,四肢厥逆,苔白滑,脈沉滑。宜行氣豁痰,治以導痰湯加白芥子、石菖蒲等。
③暑熱熏灼:平素陰虛陽亢,復感暑熱熏灼,上擾清陽而致突然暈倒。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先宜安宮牛黃丸辛涼開竅,醒後再用三物香薷飲加膽南星、石菖蒲、黃芩等清暑益氣。
2
虛證
①血虛暈厥:見於失血過多,氣隨血脫,不能上承於頭而致暈厥。臨床症見人事不省,面白,舌淡,脈沉細無力。宜以人參養榮湯補氣血。
②氣虛暈厥:由於下元素虧,元氣不足或氣虛下陷,清陽不升,而致突然暈倒,面色白,汗出肢冷,脈沉弱。宜先用參附湯補氣回陽,再用八珍湯氣血雙補。
三、固泄
1
大便秘結的臨證分析
大便的形成主要在於大腸。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且與脾、胃、小腸有關,水谷經過胃的腐熟,脾的運化,小腸分清泌濁,其糟粕傳送至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吸收水分最後形成大便。所以《靈樞·營衛生會》說:「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如大腸有寒、有熱,其機能亢進或低下,都會影響大便的形成。且水谷的運化過程中,還經過脾、胃、小腸等消化器官,這些臟器的機能改變或受外邪侵犯,都可影響大便的形成。
①熱秘:由於胃腸積熱,或熱病過程中,或熱病後余熱未清,熏灼津液,腸道枯燥而致大便秘結。可伴見身熱面赤,口臭咽干,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滑實有力。治以麻子仁丸清熱潤腸。
②冷秘:由於陽虛或年老臟寒,腸道氣滯,陰寒內生,陽氣不運,津液不行,腸道乾枯,推盪無力,而致大便艱澀,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遲。治以溫腸逐寒,宜溫脾湯去大黃加當歸、肉蓯蓉、杏仁等溫潤之品。
③虛秘:由於血燥津枯或因久病氣虛,傳導無力,均可導致大便艱澀。偏於血虛者常伴面色不華,時覺眩暈心悸。偏於氣虛者,可伴面色白、氣短汗出等症。偏於血虛治以潤腸丸養血潤腸(見《沈氏尊生書》)。偏於氣虛治以黃芪湯益氣潤腸(見《金匱翼》)。
分析:由於腸道阻隔,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混,阻塞腸道,而見腹部脹急,大便不通,堅硬而痛,且伴不欲飲食,嘔吐,苔白膩,脈弦緊。治以芒硝通結湯通降開結。
2
泄瀉的臨證分析
泄者如水之泄,勢猶舒緩,瀉者直下,其勢較急,微有不同,臨床並稱泄瀉。泄瀉亦不外脾、胃、大腸、小腸的功能改變,或感受風寒濕邪,影響消化功能所致,尤以 ,濕邪最為重要。如《黃帝內經》「濕勝則濡泄」,濕盛傷脾,水濕不化而致泄瀉,而脾陽賴命火以溫,命火不足,亦可導致泄瀉。
①飧泄:由於脾虛肝旺,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若肝旺則橫逆犯脾,脾虛則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清濁不分,完谷不化,而致泄瀉。臨床常見大便清稀,水谷不分,完谷不化,腹脹腸鳴,時痛時瀉,瀉後痛不減。治以痛瀉要方加葛根、升麻扶脾抑肝。
②溏瀉:常因暴飲暴食,或誤服腐肉敗卵,損傷脾胃,脾虛濕停,食積化熱,濕熱積滯下注大腸,而致泄瀉。臨床症見大便稀溏,黏稠氣穢,時痛時瀉,肛門灼熱後重。或伴身熱,苔黃厚膩,脈濡數。治以芩連葛根湯清熱利濕。
③鶩泄:因寒濕之邪,傷及脾胃,礙脾健運,而致清濁不分,並走大腸而致泄瀉。臨床症見大便清稀,清黑如水,其中稍帶結糞,類如鴨糞,伴見小便清長,四肢欠溫。治以附子理中湯合平胃散溫中散寒,健脾利濕。
④濡泄(洞泄,濕瀉):平素脾虛,復感濕邪,而致水濕內停,涌泄大腸。臨床症見大便清稀,涌射如水,色如塵水,腹不痛,伴身重胸悶,尿少黃赤。治以胃苓湯溫脾燥濕,分利小便。
⑤滑泄:由於氣虛下陷,大腸滑脫,氣不收斂。臨床症見水谷俱下,瀉下如注,腹不痛,時愈時發,纏綿不愈。治以補中益氣湯加訶子、肉豆蔻補中固脫。
⑥五更瀉:由於命門火衰,火不溫土,溫化無力,每於五更之時,陽氣當復而未復,陰氣極盛之時,寒濕之氣沖擊大腸而致瀉。臨床症見五更腸鳴作瀉,瀉後則安,下肢欠溫,舌淡,脈沉細。治以四神丸溫補命火。
3
癃閉的臨證分析
固,亦包括小便癃閉。癃指小便不暢,短少,其病勢較緩;閉是欲解而不得解,膀胱脹急,閉而不通,其病勢較急。常合稱癃閉。癃閉證的發生主要在腎和膀胱。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由於膀胱濕熱,或膀胱阻塞,膀胱失藏津液的功能,故小便癃閉。但氣化的根本在於腎,腎主二陰,主氣化司開闔,當腎陽虛時,氣化失職,開闔失常,則為小便癃閉。另外,小便不利與脾、肺亦有密切關系,肺為水之上源,由於熱壅於肺,肺失清肅,津液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亦可導致癃閉。脾為中州,主運化水濕,若溫熱蘊結,水液的轉輸環流受阻,則津液不能下輸膀胱,發為癃閉。
①肺熱氣壅:臨床症見小便點滴不爽,色黃赤,伴身熱氣喘,咽干煩渴,苔薄黃,脈數。治以清肺飲清肺熱,利小便。
②濕熱蘊結中焦:由於濕熱蘊結中焦,三焦水道不通,氣化不行,小便閉而難出。常伴見腹脹、口渴。濕熱鬱蒸肌膚,則伴見面目悉黃,苔黃膩,脈滑數。治以茵陳五苓散清熱健脾利濕。
③濕熱蘊結膀胱:由於濕熱蘊結膀胱,阻滯氣化,臨床症見小便淋瀝難出,腹脹,膀胱脹急,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數。治以八正散清熱利濕通淋。
④腎陽不足:由於命火不足,氣化失職,津液清者不能上騰,濁者不能下輸膀胱,而為少尿癃閉。常伴見腰酸膝軟,若水溢肌膚則為水腫,舌淡,脈沉細。治以八味丸或右歸飲溫陽利水。
⑤膀胱阻塞:由於瘀血敗精,蘊結下焦,阻塞膀胱,而致小便點滴不暢,或尿如細線,或尿中夾有砂石,常伴尿痛,小腹脹痛。治以八正散合石韋散加減(金錢草、扁蓄、瞿麥、石韋、冬葵子、海金沙、懷牛膝、雞內金)清熱利濕,通淋散結。有血尿者加小薊、旱蓮草。
二、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的原文後,尚有「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這一段話,前兩句上文已做分析,不難理解,何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病機十九條進一步的概括和延伸,臨證分析除了要掌握發病的機制——病性屬寒屬熱,病位在上在下,還要研究已經出現的症狀和即將出現的症狀。
這里不妨以病機十九條中因於火而發病的幾條為例。
1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瞀即目不明,眩暈甚則心中昏悶,伴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礙。瘛即筋脈拘急,抽搐。此句是指高熱、神志昏悶、拘急抽搐等症狀,多屬於火熱的病機。張景岳認為「熱邪傷神則瞀,亢陽傷血則瘛」,總因熱盛所致。
熱盛為何會出現神志障礙和抽搐呢?頭為諸陽之會,六神之府,清輕之陽上升於頭,則神清目明。如熱盛上沖,擾亂清陽,則神志眩瞀,朦朧不清。一般多見於實熱重症。在溫熱病中,多因熱入營血,邪傳心包所致。心包有代替心主神志的作用,而心主神明,邪傳心包實際上可為熱擾神明,故可出現神志昏悶、神志障礙等精神症狀。熱盛燔灼,傷陰耗液,血枯津燥,而致血不養筋,筋脈拘急而抽搐。
臨證可見:
①實熱陽盛:外感暑熱之邪,或外邪郁久化火,火盛燔灼上沖於頭,則見煩躁譫語、神昏等精神症狀。並伴高熱,舌紅,苔黃燥,脈洪數有力。熱盛傷血,筋失所養則見抽搐。治以黃連解毒湯清心瀉火。若由於濕熱相蒸而出現黃疸,則宜加茵陳、敗醬草、水牛角、玄參、牡丹皮之類以清熱利濕退黃。
②氣營兩燔,邪陷心包:見於溫病過程中,臨床症見高熱譫語,舌絳,並伴抽搐。熱傷血絡而有發斑疹者,宜清營湯加減清心開竅,涼營解毒。
③熱動肝風:高熱燔熾,熱極化火生風,風火相助,上擾清陽則見神昏,熱盛風動則見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舌紅絳,脈弦數。宜清瘟敗毒散加減清熱瀉火,平肝息風。
2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禁」是口噤,牙關緊急,口不能張,言語不清。「栗」是寒慄,戰栗。「鼓」是鼓頜。「喪神守」是惶恐不安,神不自主。此條是指若出現口噤、鼓頜、寒慄、神志異常、惶恐不安、神不自主的症狀,其病機多屬火。
這些症狀多表現在高熱之前,正邪相爭的階段,即在外邪侵入人體之時,邪欲深入,正欲抵邪,陰陽紛爭,陰邪外盛,陽氣被遏,陽欲伸張,陰欲收斂,陽拒於內,陰擾於外。
陰寒外盛則出現口噤、寒慄、鼓頜等症。待陽盛陰退,陽氣發泄則為熱。如《素問·瘧論》雲:「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頜,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當熱盛之時由於熱盛擾動神明,神不守舍,故有惶恐不安之感。臨床多見於發高熱之前的正邪紛爭階段。
3
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多種逆氣上沖的症狀,多與火熱相關。「逆」為反其向而行,「沖上」為突然向上的意思。人體臟腑功能均有一定的運行方向,即稱為「氣機」,如果氣機紊亂即為「氣逆」,例如胃氣上逆則為嘔吐、噫氣、呃逆等;肝氣上逆則為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肺氣上逆則為咳喘……以上所列症狀中,只有一部分是因火熱而導致的。但「氣有餘便是火」,火為陽邪,有熱象,本性上炎,火邪破逆則可使氣逆上沖為病。例如生理狀態下,肺胃之氣以降為順,如受火邪煎迫則可氣逆上沖而為病。
臨證分析:
①嘔吐:病機總由胃氣上逆而致,分實熱與虛寒兩類。因火邪上逆者,屬實熱,嘔吐多突然發作或食後即吐,勢猛聲壯,苔黃脈大。治宜清熱降逆止嘔。
②噯氣:病屬胃氣虛寒,氣滯不暢,運化失常者多。屬於火者,可見胃中痰火熾盛,噯氣有臭味,伴腹脹滿,治宜二陳湯加川黃連瀉火降逆祛痰;亦可見於飲食過多者,多於食後噯氣,伴吞酸、胃中嘈雜等,治宜健脾和胃,消食降逆。
③呃逆:證屬熱者,多因陽明內熱,大便秘結,胃氣上逆。臨床症見呃逆連聲有力,治宜竹葉石膏湯清胃降逆。證屬虛寒者,多見脾腎陽虛,厥氣上逆,呃逆低微,氣不接續,病多嚴重,治宜補益脾腎,和胃降逆,治宜旋覆代赭湯加附子、乾薑、吳茱萸等。
4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躁」為躁動不安,手足躁擾,內外不寧。不同於「煩」,「煩」為心胸慍怒,外不現形,但都有神志異常。「狂越」為狂妄浮越,少卧不寧,多由痰火內擾、心神不寧所致。
臨證分析:
①痰火擾心:由於五志郁結,郁而化火,灼津生痰,痰火互結,蒙蔽心竅,而致狂躁之證,臨床症見哭笑無常,語無倫次,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多見於精神分裂症或狂躁性精神病。治宜礞石滾痰丸合清心丸清心滌痰開竅。
②熱擾神明:多見於外感熱病過程中,實熱熏灼,上擾神明,如陽明裡實證,腹滿,大便燥結,煩躁譫語,甚或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苔黃,脈洪數。治宜大承氣湯加減泄熱存陰。如由於溫邪逆傳心包,擾動神識,而見煩躁、譫語、神昏等神志症狀,並兼口渴、舌絳、苔黃、脈數等。治宜清營湯清心開竅,涼血解毒。
5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胕腫」有兩種解釋:
①水腫,②足背腫。《辭源》記載:「胕音膚,足也。」「疼酸」為痛不甚而酸楚難名者。此條以足背腫為宜,因「水腫」已在「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中論述,故不應重復,且因水腫而出現疼酸驚駭者少見。因此可解釋為足背腫兼有酸楚發熱,甚至驚駭等。
足背的無名腫痛,甚而發熱驚駭,多因火熱內蘊,氣血壅滯所致,多屬外科疾病。
在「諸禁鼓栗,皆屬於火」的病機中,出現口噤、寒慄等症狀,是由於陰陽相爭,陽欲宣發,陰欲收斂時,而出現的陽不勝陰,陰居主導的暫時現象。但隨著疾病的發展將會出現什麼症狀呢?火邪上擾神明,會出現心中煩悶的瞀冒症。或因熱感傷津、津虧液燥而出現瘛瘲症。另外,也有可能因為火熱出現「諸躁狂越」的神志症狀。
因此,張吉認為病機十九條的每一條,只是說明一個方面的症狀,而不是全面論述「火」的病機,所以應當研究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症狀,還會出現什麼症狀,故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舉一反三,力求辨證,不可抓住一條而孤立地看待,而要全面分析,這是十九條的眼目。
本文選自《針葯濟世:張吉》
『陸』 黃帝內經中的養脾精華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卧,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脾是脾經上的主要臟器,脾經主要治療與脾臟有密切關系的疾病,所以養脾即要養脾經。
主要用於治療與脾臟及脾經有密切關系的胃,心,肺,肝,腎的有關疾病。
◎脾胃病:腹脹,腹痛,泄瀉,便秘,腸鳴,胃脘痛。
◎婦科病:不孕,滯產,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前陰病:小便不利,遺尿,遺精。
◎循經病:下肢痿痹,腳氣。
足太陰脾經,從足大趾前端沿內側上行足內踝前,循行於下肢內側和胸腹部的外側,最後注入心中,與脾胃心聯系密切。其中,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隱白、三陰交、血海都是治血要穴。婦女以血為用,這些穴位都是治療婦科病的要穴。
隱白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隱為藏匿;白為金色,為土所生。此為土之井穴,土氣就是從這里發生,同時金氣也開始隱伏。隱白為足太陰脾經的井木穴,木氣通於肝。脾統血,肝藏血,隱白補脾攝血,配血海、三陰交可治療月經過多、崩漏,是古今治療婦產科諸血證的要穴。另外,隱白還可健脾寧神,善治腹脹、善嘔、癲狂等症(圖①)。
三陰交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邊凹陷處,是脾、腎、肝三條經脈相交之處,是治婦科病的靈丹妙葯。三陰交位於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該穴有攝血、涼血、補血、活血等作用,除了用於上述婦科及泌尿、生殖、消化系統疾病外,還廣泛用於心悸、怔忡、失眠、臟燥、健忘、眩暈、夜盲、青盲、吐血、咯血、鼻衄、便血、過敏性紫癜、流行性出血熱、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與血有關的一切病證。按摩此穴,可防治月經不調、痛經、白帶多、崩漏、盆腔炎、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神經衰弱等(圖②)。
血海穴在髕骨緣上2寸。按血海可健脾化濕,有效治療隱疹、濕疹、丹毒。血海是治療皮膚病和婦科病的要穴(圖③)。
平時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補脾作用的食物進行食補。宜吃的有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忌吃的有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運化功能的食品;利氣消積,容易傷脾的食品。
在日常的飲食中,可以按照上面的原則進行搭配。注意飲食調養也是養脾的一個重要方面。
『柒』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鏈接:https://pan..com/s/15mVdaVegqUc3MtjThcM9kA
『捌』 黃帝內經中,哪句話最能代表中醫的精華如何理解這句精華
《黃帝內經•素問》篇雲:「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蓄育,氣終而象變。」萬物的化生、生長、繁殖、消亡,都是氣貫穿始終,氣乃萬物的基礎和根本。「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中醫學中的氣化論將氣的概念分得更為詳細,例如,先天氣、後天氣、營氣、衛氣、宗氣、經絡氣、臟腑氣、元氣、混元氣、真氣等。修真之士,修持中所運用的這一基本物質實乃先天中的升華物質——元炁。古人為了區別一般之氣與修待之炁的區別,特以「氣」「炁」相分別,以區別其二者之間存在著質的差異。真氣中既有先天之炁,亦有後天水谷、天地之氣的精華。簡單地以氣代之,實難概括也。
氣在我們祖先的眼中,是一個哲學概念。氣是宇宙間、時空中,萬物生化的根本,是一種基本物質。
『玖』 《黃帝內經》經典語錄有哪些
《黃帝內經》經典語錄有:
1、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2、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3、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
4、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5、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拾』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10)黃帝內經有什麼精華擴展閱讀
《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志標志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黃帝內經》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後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黃帝內經》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思想,闡述人與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診斷和養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則問題。
《黃帝內經》做為中國醫學的基石,中醫理論體系的源泉,臨床各科診治的依據,後世奉為「經典醫籍」,為學中醫者必讀之書。是研究中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漢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