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樂府詩集』這部詩歌集中的民歌分什麼什麼兩大部分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語言浮華,用詞細膩,風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題材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朴。 《木蘭詩》與南朝民歌中的《孔雀東南飛》合稱長篇敘事詩雙壁。
② 兩漢樂府詩主要存在於樂府詩集的什麼
《樂府詩集》中保存兩漢樂府民歌最多的是相和歌辭。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 ,把漢至唐的樂府詩搜集在一起,共分為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 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 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兩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 辭和雜歌謠辭中,而以相和歌辭數量最多。
③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哪幾類兩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哪幾類中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於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書籍。
http://ke..com/view/54072.htm
④ 漢樂府詩的特點
漢樂府詩,從句式上看,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體已經很多,但主要是雜言。如漢樂府著名的《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王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知之。
(《鼓吹曲·漢饒歌》)
其他如《孤兒行》、《烏生》等詩都是雜言體。樂府古辭的這種雜言體,一般以五句、七句為主,間雜以長短不同的各種句式。
這兩種句式在節奏和表現力上都具有很大的優點,便逐漸地被文壇上的文人所發現,而成為後世五言、七言古體詩賴以產生的土壤。
漢樂府詩中七言體的詩並不多,但整齊的五言體的詩卻不少,如《陌上桑》、《焦仲卿妻》等著名的長篇,全都是五言體的,另外,一些小詩也都是五言體,如:
江南可采蓬,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相和歌古辭·江南》)
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魚,相教慎出入。
(《雜曲·枯魚過河泣》)
這些長、短篇的五言體詩,大約多產生在東漢時期。
兩漢樂府古辭從篇章上看,有不到十字或僅十多字的短篇,也有千字以上的長篇。題村也極廣泛,抒情、敘事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作品都有,但以反映社會現時生活的敘述性題材居多,這是它的一個主要特色。
漢樂府詩是用來入樂的歌辭,這就形成了重聲不重辭的現象。樂工在取辭配樂的時候,往往為了方便,有時就把一些不同篇章的歌辭,隨意拼湊在一起,或加以分割、截取,以至互相插入。如《隴西行》一詩:
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桂樹夾道生,青龍對道隅。鳳鳳鳴啾啾,一母將九雛。顧視世間人,為樂甚其獨。好婦出迎客,顏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問客平安不?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旄覦。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卻略再拜跪,然後持一杯。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廚,促令辦粗飯,慎莫使稽留。度禮逆客出,盈盈府中趨,送客跡不遠,足
不過門樞。取婦得如此,齊姜亦不如。健婦持門戶,亦勝一丈夫。
這是一首描寫贊美「健婦」(有丈夫氣概)的詩。但此詩的開頭「鳳凰鳴啾啾」以上四句,與下文在文義上互不關聯。它是從另一首詩《步出夏門行》中割取來的。《步出夏門行》詩是:
邪經過空廬,好人常獨居。卒得神仙道,上與天相扶。過謁王父母,乃在大山隅。離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攬羈為我御,吾將上天游。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桂樹夾道生,青龍對伏跌。
《隴西行》的開頭,正是《夏門行》的尾聲,這是拼湊的一例。
此種情況在其他樂府古詩詞中也有,當然這造成了後世時詩文理解上的困難。
樂府的曲調在音樂上往往分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稱為「解」,「解」是指音樂曲調上的一個反復。「解」,一般用小字註明在歌辭段落的下邊。
有的樂府曲調除了正曲本身之外,還有所謂「艷」、「趨」、「亂」等部分。「艷」在正曲的前邊;「趨」或「亂」在正曲的後邊。但有些樂府古辭雖註明,前有艷曲,後有趨或亂,但艷曲井無辭,趨或亂也未加記錄,有些則明確註明。在《艷歌何嘗行》中:
飛來雙白鴿,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一解)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隨。五里一返顧,六里一徘徊。(二解)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三解)樂哉新相知,憂來生別離。躇躊顧群侶,淚下不自知。(四解)念與君離別,氣結不能言。各各重自愛,遠道歸還難。妾當守空房,閉門下重關。若生當相見,亡者會黃泉。今日樂相樂,延年萬歲期(趨)。
在這首詩的末尾,曾明確註明四解以下為趨,有些樂府古辭在正文下面則明確註明有「亂辭」,如《病婦行》:
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當言未及得言,不知淚下一何翩翩。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幾飢且寒,有過慎莫菼笞,行當折搖,思復念之。亂曰:抱時無衣,襦復無里。閉門塞牘,舍孤兒到市,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兒買餌,對史啼位淚不可止。「我欲不傷悲不能已!」探懷中錢持授交。人門見孤兒,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復爾耳,棄置勿復道:
樂府古辭中其他也有「亂辭」的例子。「亂」、「趨」位於全曲之後,故又稱「送聲」。在樂調上可能屬於鼓樂合奏或合唱。但這一般只有「大麴」才有。
樂府詩原既屬於配調的歌詩,因此,在最初記錄歌辭時,往往把聲即樂調中的襯聲也用某些文字寫下來,這種聲、辭合寫的現象,加之流傳的訛誤,時後來理解樂府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古樂府命題多用歌。行、曲、引、吟、謠等來命名,後人常常把它理解為:「按樂府命題,名稱不一。蓋自琴曲以外,其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為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後有序,以抽其臆者為引;高下長短,委曲盡情,以道其微者為曲:吁嗟慨歌,悲優深思,以呻其郁者為曰吟;因其立辭之意曰辭;本其命篇之意曰篇;發歌曰唱;條理曰調;憤而不怒曰怨;感而發言曰嘆;又有以詩名者,以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樂名者,以思名者,以愁名者。」
漢代文學的主流是文人創作,文人創作的主流是辭賦。樂府民歌作為民間的創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與文人文學雖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處。這種非主流的民間創作,以其強大的生命力逐漸影響了文人的創作,最終促使詩歌蓬勃興起,取代了辭賦對文壇的統治。所以,它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現存的漢樂府民歌數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漢為止的中國文學史上,它顯示出特異的光彩。下面,我們對其主要的特色與成就,逐一介紹。
第一,漢樂府民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第一次具體而深入地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日常生活的艱難與痛苦。在漢代文人文學中,政論散文、辭賦,都不涉及社會下層的生活;《史記》也只記述了社會中下層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經歷,如醫師、卜者、游俠等。至於漢代以前,只有同為民歌的《詩經》中的《國風》部分,與漢樂府民歌較為相近。但是,《國風》雖然也有比較濃厚的生活氣息,它反映社會下層生活的特徵並不顯著,更沒有具體深入地反映出這種生活的艱難與痛苦之處。《國風》中大量的關於婚姻、愛情的詩篇,我們只能說它寫出了包括社會中下層在內的人類生活中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無法確定所寫的一定是下層的或「勞動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戰之苦與懷鄉之情的詩篇,也只是寫出了下層人民生活的一個比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風·七月》,反映了奴隸們一年四季的勞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陳述,而不是具體深入的描寫,而且也僅有這一篇。因此,漢樂府民歌中的許多詩篇,讀來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婦病行》:
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當言未及得言,不知淚下一何翩翩。「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飢且寒!有過慎莫笪笞:行當折搖,思復念之!」亂曰:抱時無衣,襦復無里。閉門塞牖,舍孤兒到市。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買餌,對交啼泣,淚不可止。「我欲不傷悲,不能已!」探懷中錢持授交。入門見孤兒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復爾耳,棄置勿復道!」
詩中寫一個婦人久病不起,臨終前再三囑咐丈夫要好好養育孩子,不要打罵他們,可是她死了以後,孩子們無衣無食。父親到市上去乞討,碰到熟人,同情地給了他幾個錢。回到家,見小孩子不懂母親已經死了,還一個勁地哭著要母親抱。這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又是充滿苦難與辛酸的生活。這樣的詩,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詩中那位母親臨終之際對自己的孩子死不瞑目的牽掛,真可以催人淚下。同樣寫孤兒的,還有另一篇《孤兒行》。詩中的孤兒,原是一個富人家的子弟。但父母死後,卻成為兄嫂的奴隸。他被迫遠行經商,飽經風霜,歸來後「頭多蟣虱,面目多塵」,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來歸」。平日「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從「三月蠶桑」,到「六月收瓜」,什麼都得干。使得這位孤兒發出了「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的悲痛呼喊!這實際上也是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景象。
《東門行》寫了一個城市貧民為貧困所迫走向絕路的場面: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
「今非,咄!行!①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
①此處語義費解,漢樂府中常有類似情況。通常標作「今非,咄!行!」似乎可通, 但作為歌辭,恐怕很難唱。無衣無食,又無任何希望的歲月,使得這位男主人公再也不能忍受,寧可鋌而走險。女主人公則苦苦解勸,希望丈夫忍受煎熬,不要做違法而危險的事情。這個場面,也是非常感人的。
《艷歌行》寫了遠離家鄉謀生的流浪者生活中一件細瑣的小事,情感不像上述幾篇那樣強烈,但同樣浸透了人生的辛酸: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賴得賢主人,覽取為吾綻。夫婿從門來,斜柯西北眄。「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 石見何累累,遠行不如歸!
在異鄉為別人家幹活的兄弟,有幸遇上一位賢惠的女主人,願意為他們縫補衣衫,她丈夫回來看到了,心懷猜疑地斜視著他們。這使流浪者深感「遠行不如歸」。然則歸又如何呢?倘非為生活所迫,也就不會出門了。
其他如《十五從軍征》寫一個十五從軍、八十始歸的老人,千辛萬苦回到家鄉,卻再無親人,只看到累累荒冢;《戰城南》寫戰死的士卒,橫屍戰場,聽任烏鴉啄食。凡此種種,都寫出了孤苦無助的人在人間的悲慘遭遇。這種生活事實從來就存在,而且後來也長期存在下去。在漢樂府民歌中,它第一次被具體而深入地反映出來,顯示了中國文學一個極大的進步,同時,也為後代詩歌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內容極其廣泛的題材。由於很多詩人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反映民生疾苦漸漸成為中國詩歌的一種顯著特色。 生活氣息濃厚這一特點,主要表現於上述反映下層人物生活的作品,但也不是僅有這一類作品才具備。譬如《隴西行》,贊美一位能於的主婦善於待客和操持家務,也很有生活氣息。
第二,漢樂府民歌奠定了中國古代敘事詩的基礎。中國詩歌一開始,抒情詩就佔有壓倒的優勢。《詩經》中僅有少數幾篇不成熟的敘事作品,楚辭也以抒情為主。到了漢樂府民歌出現,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佔主流的局面,但卻能夠宣告敘事詩的正式成立。現存的漢樂府民歌,約有三分之一為敘事性的作品,這個比例不算低。《漢書·藝文志》說漢樂府民歌有「緣事而發」的特色,主要當是從這一點來說的。前面所說漢樂府民歌的第一個特色,即生活氣息濃厚和深入具體地反映下層民眾日常生活的艱難痛苦,也是因為採取了敘事詩的形式。這些敘事性的民歌,大多採用第三人稱,表達人物事件顯得自由靈活。在結構方面,也有顯著特點。漢樂府民歌中的敘事詩大都是短篇,這一類作品,常常是選取生活中一個典型的片斷來表現,使矛盾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既避免過多的交代與鋪陳,又能表現廣闊的社會背景。如前面說到的《東門行》,只是寫了丈夫拔劍欲行、妻子苦苦相勸的場面,但詩歌背後的內容卻是很豐富的。《艷歌行》同樣只寫了女主人為遊子縫衣、男主人倚門斜視的片斷,卻使人聯想到流浪生活的無數艱辛。
《十五從軍征》在這方面更為突出: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一面是六十五年的從軍生涯,苦苦思鄉;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災人禍,親人一一凋零。一切不說,只說老人白頭歸來,面對荒涼的庭園房舍和一座座墳墓,人生的苦難,社會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樣遭遇,盡在其中了。這首僅十六句的詩不僅涵量大,而且寫得從容舒緩,絕無局促之感。
中等篇幅的如《陌上桑》,長篇的《孔雀東南飛》,則是另一種寫法。這里有更多的描敘,情節的展開和矛盾沖突的起伏,具體的我們放在後面一節再談。
中國古代的敘事詩,可以說完全是在漢樂府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代的敘事詩,在分類上一般都歸屬於樂府體。許多名篇,直接以「歌」、「行」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這是表示對樂府民歌傳統的繼承,因為「歌」、「行」原來是樂府詩專用的名稱。在寫作手法上,無論短篇和長篇,也都受到漢樂府民歌的影響。
第三,漢樂府民歌表現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在先秦文學部分我們分析了《詩經》的情感表達,指出它的總體的特徵,是有所抑制而趨於平和含蘊。古人以「溫柔敦厚」 四字來概括,並沒有怎麼說錯。屈原的作品中,情感是相當激烈的;但作為一個失敗的政治人物的抒情,又有其特殊性。漢樂府民歌可以說既接受了楚文化傳統的熏陶,同時又在更廣泛的生活方面和更強烈的程度上表現這一特點,無論表現戰爭、表現愛情,乃至表現鄉愁,都盡量地釋放情感。敘事詩是如此,抒情詩更是如此。如《戰城南》這樣來描述戰爭的慘烈: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聲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激戰過後的戰場上,屍體橫陳,烏鴉在上空盤旋,准備啄人肉,又想像死者要求烏鴉在吃他的肉體之前,先為他嚎叫幾聲。如此描繪戰爭之慘烈,在《詩經》中完全看不到蹤影;楚辭中的《國殤》,也有所不及。
《上邪》是熱戀中的情人對於愛情的誓言: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首詩寫得很簡單,卻有令人驚心動魄的力量。詩中主人公連用了五種絕不可能出現的自然現象,表示愛對方一直要愛到世界的末日。《詩經》中即使最強烈的表達,如《唐風·葛生》所說的「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比較之下,也顯得平靜而理智了。
對於背叛愛情的人,《有所思》又是毫無留戀,毫無《詩經》中常見的憂傷哀怨,而是果斷地憤怒地表示決裂: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瑇瑁等,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想思與君絕!
詩中主人公聽說對方「有他心」,立即把准備送給對方的寶貴的愛情信物折斷摧毀並燒成灰,這還不夠,還要「當風揚其灰」,以表示「相思與君絕」!
《古歌》和《悲歌》抒發鄉愁,又是那樣濃厚沉重,無法排遣。前者如下: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綜上所述,可以說:漢樂府民歌在中國詩歌史上,是一次情感表現的解放。《漢書·藝文志》說漢樂府民歌是「感於哀樂」之作,便是指這一特色而言吧。對於詩歌的發展,這一點同樣是很重要的。後代情感強烈的詩人,常從這里受到啟發。李白的《戰城南》,就是對漢樂府民歌的模仿。
第四,漢樂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現了對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哀。漢代兩首流行的喪歌《薤露》和《蒿里》,就是這樣的作品: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前一首感嘆生命就像草上的露水很快曬干一樣短暫,卻又不像露水又會重新降落; 後一首感嘆在死神的催促下,無論賢者、愚者,都不能稍有停留,都成了草中枯骨。應當指出,漢代人並不是只在送葬時唱這種歌;平時——甚至在歡聚的場合,也唱它們。
《後漢書·周舉傳》載,外戚梁商在洛水邊大會賓客,極盡歡樂,「及酒闌倡罷,續以《薤露》之歌,座中聞者,皆為掩涕」。這似乎常常在提醒自己:樂極生悲,歡盡哀來。從中可以感受到漢人普遍的感傷氣質。
生命的短促,是人類永遠無法克服的事實。出於對美好人生的珍愛,因此而感到悲傷,也是自然的感情。而同樣從這種傷感出發,人們又表現出不同的人生態度。《長歌行》強調了努力奮發: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詩人以朝露易晞、花葉秋落、流水東去不歸來比喻生命的短暫和一去不復返,由此詠出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千古絕唱。而面對同樣事實,在《怨歌行》中,得出的結論是「當須盪中情,游心恣所欲」;《西門行》更進一步說:「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從今天的眼光看《長歌行)所提倡的,或許更為積極可取。但《怨歌行》、《西門行》所提倡的及時享樂,也包含著緊緊抓住隨時可能逝去的生命的意識。 樂府民歌中還有一些遊仙詩,也是以一種幻想的方式,來反抗生命短促的事實。漢樂府民歌的這一種特色,與同時代的文人詩大體上是一致的,只是民歌中表現得更為強烈而直露。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感嘆人生短促,並由此出發尋求各種解脫的途徑,更成為文學尤其是詩歌的中心主題,遊仙詩也進一步發展。所以,在文學史上,這也是值得重視的現象。
第五,漢樂府民歌表現了生動活潑的想像力。如《枯魚過河泣》中的枯魚(魚干)竟然會哭泣懊悔,並會寫信給其他魚類,告誡它們出入當心;《戰城南》中的死者,竟會對烏鴉說話,要求烏鴉為他嚎喪;《上邪》所設想的一連串不可能之事,都有「異想天開」之妙。它的比喻也常常出人意表。如《古歌》以「腹中車輪轉」喻憂愁循環不息;《薤露》以草上之露喻人生之短促;《豫章行》以山中白楊被砍伐運走、與根相離,喻人被迫離鄉,等等。這種生動活潑的想像力,是先秦詩歌和漢代文人詩中較少出現的。陳本禮《漢詩統箋》評《鐃歌十八曲》說:「其造語之精,用意之奇,有出於《三百》、楚騷之外者。奇則異想天開,巧則神工鬼斧。」其實,這也是整個漢樂府民歌的普遍特色。這一特色也給後人以一定的啟發。
第六,漢樂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詩型:雜言體和五言體。其整個趨勢,則是整齊的五言體越來越占優勢。
雜言體詩在《詩經》中已有,如《式微》、《伐檀》等篇。但《詩經》中這種詩為數甚少,在大量的四言體詩中,顯得很不起眼,而且就是雜言體的詩,句式的變化也較小。楚辭中的多數作品,句式也不是整齊劃一的,但總是有些規則,大體上以五、六、七言句為主。漢樂府民歌則不然,它的雜言體詩完全是自由靈活的,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一篇之中從一二字到十來字的都有。應該說,民歌的作者,只是按照內容的需要寫詩,並不是有意要寫成這樣,也就是說,並不是有意要創造一種新的詩型。但它的雜言形式,確實有一種特殊的美感,和藝術表現上的靈活生動之便。所以到了鮑照等詩人,就開始有意識地使用樂府的雜言體,以追求一定的效果;到了李白手中、更把雜言體的妙處發揮到極致。於是,雜言也就成為中國古詩的一種常見類型。
西漢的樂府民歌中,《鐃歌十八曲》全都是雜言,《江南》則是整齊的五言。另外,像《十五從軍征》等也有人認為是西漢作品。但不管怎樣說,到了東漢以後,樂府民歌中整齊的五言詩越來越多,藝術上也越來越提高,是沒有疑問的。這個過程,大概是同漢代文人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東漢中後期,文人的五言詩也日趨興盛。而且,一般所說的「民歌」,尤其是上述語言技巧相當高的「民歌」,也難以排斥經過文人修飾甚或出於文人之手的可能。在漢代樂府民歌中和文人創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詩體,此後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最主要的形式 .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其實在以往的那個時代。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的原則規律,造就了一代絢爛的文化。文化的發展與時代同步,漢朝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很短暫的一部分。但在漢朝的歷史大背景下,漢朝的文化達到了另一個高峰。它創造了空前的文化成就和藝術氛圍。同時也濃筆重墨地描繪了一個時代的輪廓,也是一個時代發展軌跡和經歷風風雨雨的一面鏡子,漢樂府就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但他的藝術成就遠高於前人並得以進一步發展,在我國文學史上的最大貢獻是推動了敘事詩的形成。
漢樂府民歌與《詩經》的周民歌一脈相承,反映現實,感情真摯濃郁,風格平實樸直。關於漢樂府民歌在藝術性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敘事成分相對增多,許多民歌都有情節,有的還描寫了人物的形象。
在敘述和抒情中描寫情節,如《東門行》寫貧民男子與妻子的爭論過程;《孤兒行》寫孤車翻覆,孤兒的哀告等。這些情節對詩歌思想情感的表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有的情節具有偶然性和理想化的傾向,如《上山采蘼蕪》寫棄婦與姑夫山腳相遇。就是比較偶然的事件,但是從全詩來看,如果沒有這一偶然相遇,就沒有棄婦在被棄之後仍須向姑父跪訴的情節發生,也就不能揭示婦女地位的低下。而《陌上桑》寫羅敷和太守的對話就是理想化的情節。情節設置的偶然性和理想化,表明漢樂府民歌在敘事抒情的同時,也不乏靈動的虛構和想像。
有的民歌還著意於人物的描寫,如《陌上桑》,《孤兒行》。
第二.它描繪的具體實際生活比前人更詳盡,更具說服力,但在有的詩歌裡面存在明顯的幼稚痕跡。
如《鐃歌》的《戰城南》那雖非完整的敘事詩。但其寫及戰爭具體情況的部分,盡管文字不多,卻能給人強烈的印象。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聲激激,蒲葦冥冥,裊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激戰過後的戰場上,屍體橫陳,烏鴉在上空盤旋,准備啄人肉,如此描繪戰爭之慘烈,在《詩經》中完全看不到蹤影;楚辭中的國殤在於表現戰死者的英勇,因而也不會去涉及這些場面。戰城南的這種描寫,在根底里是對於個體生命的珍視。
在《孤兒行》中.幼稚的痕跡:不集中,多少有點羅列現實而不分主次的缺陷.《孤兒行》尤為突出.但到《東門行》中幼稚的痕跡就基本消失了.
第三:漢樂府民歌抒情真摯濃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如《有所思》,《東門行》,《孤兒行》等,同時也善於以比興,敘描的手法抒情.如「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十五從軍征》在敘述和描寫中抒情的方面最為出色.寫老兵向鄉人問詢家中的情況,寫他到家後的所見所為.全詩都是敘述個描寫,而處處充滿了孤苦與悲凄.《婦病行》.」抱時無衣,蠕復無里.閉門塞牖,舍孤兒到市----------我欲不傷悲不能己.」.在瑣碎的敘述中,埋藏著難以道說的凄苦.《懂嬌嬈》中敘事和抒情結合起來.顯示了樂府詩獨有的特色.寫一個少女與花的問答.表現人生短暫的悲哀,敘事是樂府詩的特長.至於作品的那種較細膩的描寫和鋪陳性的手法.也是在《陌上桑》,《羽林榔》等作品中都可看到的.
第四:形式和語言方面的特點.
漢樂府民歌在句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格局,變為以雜言和五言為主,雜言長短不拘,表現靈活;五言雖比《詩經》多了一個字,但音節單雙配合,節奏,韻律富於變化,又增加了表現的容量,從總體的發展趨勢看,漢樂府民歌由雜言漸趨五言,對五言詩的最後定型,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漢樂府民歌也不再有重章,與《詩經》相比,在詩歌的結構上有所發展.
漢樂府民歌的語言質朴淺白,往往使用口語.如:
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兒買餌,對交啼泣,淚不可止.我欲不悲傷不能己.(《婦病行》)
作為詩的語言,看起來似笨拙,似順口溜,淺手直白,但富於表現力.
一個時期的文學範本總跟時代的環境相依存,我想在那個時代漢樂府的藝術性是那個時代背景的縮影.
⑤ 漢樂府的內容以雜言和什麼為主
第一節樂府概論.一、什麼樂府
兩漢時,樂府是音樂機關;
●到了魏晉南北朝,人們把樂府所唱的詩稱為樂府。這樣,樂府就有音樂機關變成了具有音樂性的詩體。
.到了唐代,人們對待樂府詩的態度有所轉變:已經撇開了音樂,而注重其社會內容,如元結《系樂府》,白居易《新樂府》等。這樣樂府又- -變而成-種批判社會的諷刺詩。
.宋元以後,也有人稱詞、為樂府,那麼樂府又離開了唐人所揭示的樂府詩的精神實質,單單著眼於入樂這一點。可見樂府的含義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的。
樂府概念的演變歷程:
●1、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之名稱。●2、詩體名。
●3、後一切合樂而可以歌唱的詩歌亦稱為樂府。第二節漢樂府的主要內容
●漢樂府民歌有幾大主題;
●1、社會政治主題:反映政治黑暗,揭露社會上的不公和丑惡現象,表現民生疾苦;
.2、家庭倫理主題;●3、愛情主題;
.4、人生體驗的醒世主題。 漢樂府
漢樂府詩歌是指由朝廷設立的音樂機關收集、整理、保存下來,可以合樂而歌的漢代詩歌總稱。
漢樂府詩歌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另- -部分則是採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二、家庭佗理主題
· (一)家庭、婚姻悲刷:《孤兒行》、《上山采靡芫》、《孔雀奈南》;
(ニ)歌頌対婚姻的忠貞:《陌上桑》、《羽林郎》;(三)思如的相思之苦:《飲弓氏城窟行》
(四)殷実富貴之家的日常生活:《院西行》《鶏鳴》、《相逢行》、《妖安有狹斜行》。
⑥ 兩漢的漢樂府詩
兩漢的漢樂府詩精選10首
樂府是中國古代設置於宮廷的一個音樂舞台機構,最初是秦朝設置的,屬於少府管轄。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正式設置樂府,其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樂府機構的設置,延續了先秦時期采詩的傳統,而出現的樂府詩,又很好地繼承了《詩經》現實主義的傳統,對後世形成了很大的影響。漢樂府的詩歌收錄在了《樂府詩集》的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中。本文就選擇其中最有水平的和大家分享。
1,《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原名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取材於東漢末年發生於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和劉蘭芝夫婦被焦母和劉兄逼迫,離婚再嫁的故事。最終,焦仲卿和劉蘭芝雙雙殉情自殺。該詩通過對焦母和劉兄的卑劣描述,諷刺了儒教倫理綱常對人身自由的戕害。在漢代時期,儒學取得了獨尊,儒家的忠孝思想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正是這種愚忠愚孝釀造了這一場悲劇。該詩長達350餘句,是樂府詩之冠,也是中國五言體中的名篇,於北朝時期的《木蘭辭》並稱「樂府雙壁」。不過該詩的寫作年代還有爭議,詩歌的題材發生於建安年間,但是詩歌的寫作年代可能更晚。
⑦ 漢代的樂府詩
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西漢設樂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收集編纂各地漢族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
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聞名。「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採集歌詞,其中採集了大量民歌,後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
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十二類中的七類里,雅樂在《郊廟歌辭》類,《鐃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辭》類,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辭》、《舞曲歌辭》和《雜曲歌辭》類。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剛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雜言的詩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詩歌的先聲,是中國詩歌史上寶貴的財富。
⑧ 漢樂府詩的主要內容
兩漢樂府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按作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採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
作品名稱: 漢樂府
作品別名: 樂府詩/樂府/樂府民歌
創作年代: 兩漢時期
作品出處: 樂府詩集
文學體裁: 樂府詩
作者: 漢時樂府機關採集整理
「樂府」的含義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採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據《漢書·藝文志》載,「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可見這部分作品乃是漢樂府之精華。《史記樂書》載,漢樂府的設置不晚於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於漢武帝時,已知搜集於東漢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100卷,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氏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著錄,是收羅漢迄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當時底層人民日常生活的艱難與痛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樸素自然,句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語言清新活潑,長於敘事鋪陳,為中國古代敘事詩奠定了基礎。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不同《詩經》(《詩經》亦是現實主義),它開創了詩歌現實主義的新風。漢樂府民歌中女性題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 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是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漢樂府在文學史上有極高的地位,於與詩經,楚辭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後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編輯本段
西漢樂府的擴充
西漢樂府的擴充和發展是在武帝時期,《漢書·禮樂志》雲:「至武帝定郊 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 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樂府的職能在武 帝時進一步強化,它除了組織文人創作朝廷所用的歌詩外,還廣泛搜集各地歌謠。 許多民間歌謠在樂府演唱,得以流傳下來。文人所創作的樂府歌詩也不再像《安 世房中歌》那樣僅限於享宴所用,還在祭天時演唱,樂府詩的地位明顯提高。據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武帝時,樂府令下設三丞。又據《漢書·禮樂志》 所言,至成帝末年,樂府人員多達八百餘人,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音樂機構。武 帝到成帝期間的一百多年,是樂府的昌盛期。哀帝登基,下詔罷樂府官,大量裁 減樂府人員,所留部分劃歸太樂令統轄,從此以後,漢代再沒有樂府建制。
東漢管理音樂的機關也分屬兩個系統,一個是太予樂署,行政長官是太予樂 令,相當於西漢的太樂令,隸屬於太常卿。一個是黃門鼓吹署,由承華令掌管, 隸屬於少府。黃門鼓吹之名西漢就已有之,它和樂府的關系非常密切。至東漢, 由承華令掌管的黃門鼓吹署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詩,實際上發揮著西漢樂府的 作用,東漢的樂府詩歌主要是由黃門鼓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沒有什麼思想內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
音樂背景:來源:(1)秦國音樂(2)楚國音樂
1、鼓吹曲辭:又叫短簫鐃歌,是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狄樂。歌辭是後來補寫的,內容龐雜。主要是民間創作。
2、相和歌辭:音樂是各地采來的俗樂,歌辭也多是「街陌謠謳」。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是漢樂府中的精華。
3、雜曲歌辭:其中樂調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裡面有一部分優秀民歌。
背景
漢代從武帝開始,就頻繁地發動戰爭,大量地征調行役戍卒,造成人民的大批死亡,也使很多家庭遭到毀壞。《戰城南》的筆觸不僅涉及到戰場上凄慘荒涼,還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空間,寫出戰爭造成的社會秩序的破壞、農業生產的荒廢。《十五從軍征》,以「十五從軍征」與「八十始得歸」寫出了兵役制度的黑暗,兩個數字之間巨大的距離令人心驚,它帶來的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造成家庭「松柏冢累累」的慘象。
編輯本段
兩漢樂府的取材
熱鬧的場所(酒店、京都),突發性的事件,都是作者喜好描述的對象。
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講述了具有完整情節的故事。如《婦病行》《孤兒行》、《孔雀東南飛》等等。有時情節還曲折多變。《孔雀東南飛》扣住蘭芝夫婦的堅貞愛情與封建專制的矛盾,展開了豐富而曲折的情節。蘭芝不堪刁難,自請遣歸,掀起波瀾;仲卿求情,似乎能平息矛盾,但焦母態度蠻橫,矛盾反而更加尖銳。焦劉分手前的盟誓,使矛盾稍緩。而蘭芝被逼再嫁,又使矛盾激化。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漢代樂府詩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寫人的手法十分嫻熟。或通過人物言行表現人物性格,或利用環境、景物襯託人物形象。《婦病行》《孤兒行》的細節、《陌上桑》中的對話、《孔雀東南飛》中人物的行為以及環境氣氛,都有效地刻畫了人物。
編輯本段
《詩經》《漢樂府》比較
寫作手法
兩漢樂府詩注意剪裁,詳於敘事而略於抒情,注重鋪陳場面,詳寫中間過程而略寫首尾始末。使作品一方面兩漢樂府詩對中國古代詩歌樣式的嬗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現了由四言詩向雜言詩和五言詩的過渡。
《詩經》的四言體式,長於抒情而不宜於敘事描寫。尤其是先秦之後,漢語雙音詞增多,但動詞仍多為單音形式,四言詩的「二二」式節拍很難使雙音詞與單音詞進行很好的搭配。詩體革新勢在必行。《楚辭》的雜言體對四言詩體是一大解放。漢代樂府詩一開始也多用雜言形式,使敘事描寫變得方便起來。雜言詩中已有五言句式。東漢時,五言詩在民間創作中增多,進而影響到文人創作體式。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重要體式此時逐漸成熟。
題材
中國詩歌一開始,抒情詩就占壓倒優勢。《詩經》中僅有幾首敘事詩(如《七月》、《東山》《氓》),大多是抒情詩,且多用重章疊唱的形式。楚辭也以抒情為主。到了漢樂府民歌的出現,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佔主流的局面,但畢竟有了相當多的成熟的敘事詩。現存的漢樂府詩,約有三分之一為敘事性作品。這些敘事詩,大多採用第三人稱,表現人物事件比較靈活。短篇則往往截取生活的一個典型片段來表現,使矛盾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既避免過多的交代和鋪陳,又能表現廣闊的社會背景。如《東門行》,只寫了丈夫拔劍欲行,妻子苦苦相勸的場面,但詩歌背後的內容卻是很豐富的。又如《十五從軍征》,一面是六十五年的從軍生涯,苦苦思鄉;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災人禍,親人一一凋零。這一切都不說,只說老人白頭歸來,面對荒涼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墳墓,人生的苦難,社會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樣遭遇,盡在其中了。中等和長篇的敘事詩,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則有更多的描繪和情節的展開、矛盾沖突的起伏。完全有理由說,中國古代的敘事詩,是在漢樂府民歌的基礎上發漢樂府詩開創了新的詩體——雜言體和五言體。其雜言詩自由靈活,似乎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一篇之中從一二字到十來個字的都有(如《孤兒行》)。作者只是根據內容的需要來寫。這為以後的雜言歌行開辟了道路。一般認為,五言詩是在漢代產生的。樂府詩中的《江南》、《十五從軍征》等是整齊的五言詩。一般認為這兩首詩是西漢時的作品。到了東漢,樂府詩中的五言詩越來越多,藝術性也日臻完美。而且和文人五言詩互相影響,共同促進。在漢代樂府民歌中和文人創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詩體,此後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的主要形式。
漢樂府的影響
我國詩歌創作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歷來有詩國的美譽。早在西周至春秋,就有《詩經》的結集。戰國期間盡管中原爭戰,文士熱衷於縱橫之術或理論思辨,詩歌呈寥落之狀,但南方楚國卻出現了光照千秋的偉大詩人屈原,從此在詩歌發展史上掀開了詩人創作的嶄新的一頁,又足以使這一時期詩壇熠熠生輝。但是經秦到漢的四百年間,由於在文學上是辭賦的時代,詩歌創作很不景氣,直至東漢後期之前,幾乎沒有值得稱道的詩人詩作,寂寞的詩壇大抵呈一片荒蕪。然而恰在此時,從漢武帝 采詩夜誦 到東漢一代 舉謠言 ,遂使大量優秀的民間詩歌以樂府的形式得以保存,於是不僅適時填補了漢代詩壇的相對空白,而且 簡直是使荒漠變成了花園 (余冠英《樂府詩選·前言》)。從這種意義上講,正是漢樂府民歌使中國詩歌從《詩經》開始的現實主義精神,發展成為延續未斷的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創作活力的傳統,其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自明的。
漢樂府民歌對後世詩歌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當然首先表現在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的現實主義傳統繼承上。正是在漢樂府民歌的滋養下,直面人生的漢代詩人創作才逐漸活躍起來,從開始時的模擬到創新,為建安詩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詩家所推崇的 建安風骨 、 魏晉風力 ,又是初唐陳子昂詩歌革新運動的一面旗幟。到盛唐,偉大詩人杜甫 即事名篇 所作的 三吏 、 三別 等不朽詩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標舉的 新樂府 運動,到晚唐,皮日休 正樂府 ,整個唐代,漢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都在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中起指導作用。甚至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在舊民主主義的革命時代,仍自覺地取 樂府之神理.至於漢樂府民歌所開創的五言詩體,一直作為中國古典詩體的主流,以及漢樂府民歌在敘事技巧、語言藝術等方面對後世起到的顯著作用,都已有目共睹,毋庸贅言了。
⑨ 漢樂府的內涵及演變
漢代樂府詩
何謂樂府
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志》記: 「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 於是有趙,代之謳, 秦,楚之風, 皆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漢代樂府詩的類別
從其內容來看, 大約可以分為三類:
貴族文人所作之頌歌
「郊廟歌辭」, 為祀天地,太廟,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辭」, 為朝廷宴饗所用.
「舞曲歌辭」, 分雅舞,雜舞.雅舞用於郊廟,燕饗; 雜舞用於宴會.
軍樂
「鼓吹曲辭」, 是用短簫鐃鼓的軍樂.
「橫吹曲辭」, 是用鼓角在馬上吹奏的軍樂.
民間的歌辭
「相和歌辭」, 為漢世街陌謠謳, 起初只是人們隨意吟誦,「後漸被之管弦, 即為相和曲」.
「清商曲辭」, 源出於相和三調, 內容多為反映當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雜曲歌辭」, 有寫心志, 抒情思, 敘宴遊, 發怨憤, 言戰爭行役, 或緣於佛老, 或出於夷虜.兼收並載, 故稱雜曲.
漢代樂府詩的題材內容
反映戰爭的痛苦
《戰城南》反映漢代人民那種慘痛的戰爭生活非常深刻.詩的前幅描寫激戰的荒涼恐怖,
後幅則寫平民為戰爭而荒廢耕作, 因而發出怨言, 誠為暴露戰爭苦痛生活的寫實詩篇.又如《東光》一篇, 反映出武帝征討南越, 軍士流露出的悲怨感情.「倉吾多腐粟, 無益諸軍糧.諸軍游盪子, 早行多悲傷」, 也是一篇反戰的作品.
反映徭役的痛苦
《十五從軍征》詩中描寫一個在外面征戰六十五年的軍人, 到了八十歲的高年, 回到家鄉
來, 房屋破壞不堪, 成了鳥獸的巢穴, 親故凋零, 一無所有, 肚皮是餓了, 於是采著野谷葵草煮著作羹飯, 但是在這種情景之下, 怎能吃得下去呢 出門望著天邊, 眼淚不住地流下來了.詩中對於那種不合理的徭役制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難, 作了無情的控訴.
反映貧困
《婦病行》描寫一個貧民家庭的悲慘景象.詩中寫病婦臨終託孤, 丈夫對親友哭倒, 孤兒
在空舍中啼號索母的情況, 真實動人, 令人凄酸.《孤兒行》描寫了孤兒受虐待的遭遇.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隸和仇人, 盡量折磨他, 必欲置之死地.《東門行》描寫了一個窮老漢為窮困所迫, 鋌而走險, 起來造反的過程.
反映漂泊/遊子他鄉
遊子在外的生活艱苦, 不易還鄉, 是以此類羈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 表現強烈的悲痛,
如《飲馬長城窟行》: 「遠道不可思, 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 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 輾轉不相見」, 便是寫一個妻子為了尋求好的丈夫而輾轉流徙他鄉的.
愛情題材
《有所思》寫一個女子知道愛人有他心的時候, 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給他的禮物摧毀了, 表
示一刀兩斷的決心, 但是當好憶起當初定情幽會時的甜蜜生活時, 便又覺得不能一刀兩斷, 顯出作者的痛苦矛盾.《上邪》抒發一個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 表明了生死不渝的愛情.她以火一般的熱情表白: 除了山川崩竭, 天地毀滅之外, 愛情不會終止!
婚姻/婦女悲慘命運/封建禮教束縛
《上山采靡蕪》敘述一個棄婦和故夫偶然重逢時一番簡短的問答.它不從正面寫棄婦的
悲哀, 反而寫故夫的念舊, 更顯出女主人家的被棄是無辜的.盡管她的勞動比人強, 顏色也不比人差, 她還是不免於被拋棄.她的不幸僅僅由於男子的喜新厭舊罷了.
《孔雀東南飛》通過焦仲卿和劉蘭芝的婚姻悲劇, 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 同時熱情地歌
頌了二人忠於愛情, 寧死不屈的精神.
統治者的荒淫
《雞鳴》,《相逢行》和《長安有狹邪行》都描寫當時富貴人家的奢侈享受, 黃金為門, 白
玉為堂, 堂上置酒作樂, 中庭華燈煌煌, 舍後珍禽羅列.子弟人人做官, 貴者至二千石.年輕婦女無事可做, 調絲弄弦而已.《陌上桑》則敘述了一個太守侮弄一個採桑女子遭到嚴詞斥責的故事.詩中揭露了官吏的荒淫無恥面目, 同時塑造了堅貞,勇敢,美麗的女性形象秦羅敷.
人民的勞動生活
在漢樂府中, 有不少是表現當時人民的勞動生活的.如《江南可采蓮》是江南青年男女
采蓮時所唱的歌謠, 一面工作, 一面歌唱, 表現了鄉村男女集體勞動生活的快樂, 和江南農村的美麗的自然風光.
飲酒求仙/人生無常
漢樂府詩亦有飲酒求仙的思想, 是那些受有神仙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的反映,
如《善行哉》,《西門行》,《王子喬》等篇, 都是這類作品.至於人生無常的作品, 如《怨詩行》,《驅車上東門》, 主題都是怨嘆人生無常, 鼓吹「游樂當及時」,「游心恣所欲」,宣洩頹廢沒落的情緒.
漢樂府詩的語言及形式的特點/藝術特色
(1) 語言朴實自然
漢樂府民歌多用生動的口語, 親切樸素, 敘事同抒情結合, 感情真摰動人.如《孤兒行》寫孤兒受兄嫂虐待, 詩句雖參差不齊, 而情與境會, 孤兒口狀心計之狀, 活現筆端.
詩句句式長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 有句式整齊的齊言詩, 也有錯綜參差的雜言詩.
漢樂府民歌沒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長短隨意, 整散不拘, 靈活自由.有繼承《詩經》四
言體的.如《公無渡河》,《善哉行》; 有雜言體的, 句法自由多變, 整散不拘.如「鼓吹曲辭」里「鐃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變化極為自由.漢樂府還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詩, 如《江南可采蓮》,《孔雀東南飛》等, 比四言詩多了一個音節, 適應當時社會語言的發展, 又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篇幅長短均有, 最長的達三百五十餘句, 短的則數句.
漢樂府民歌篇幅長短均有, 最長的如《孔雀東南飛》, 便長達三百五十餘句, 短的如《雜
曲 枯魚過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蓮》便是只有七句.
押韻靈活
漢樂府民歌的押韻自由, 靈活多變.有句句押韻的, 如《平陵東》:「平陵東, 松柏桐, 不
知何人劫義公」,「心中惻, 血出漉, 歸告我家賣黃犢」便是; 有隔句押韻的, 如《東門行》,《燕歌行》,《梁甫吟》等; 也有隔兩句和三句押韻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東南隅」和「自名為羅敷」相隔兩句押韻, 又「照我秦氏樓」和「桂枝為籠鉤」更隔五句押韻.這都顯出押韻的變化多端.
用對話/獨白形式敘事
漢樂府詩巧妙地熔鑄對話刻劃人物, 聲情畢肖, 使人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如《上山采蘼
蕪》甚至幾乎全由棄婦同故夫的問答構成, 表現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採用獨白的, 如《孤兒行》中用獨白寫出孤兒所受的痛苦.
浪漫主義的色彩
漢樂府民歌雖多抒寫現實, 但亦有不少作品運用了浪漫主義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
發似的激情和高度的誇張;《烏生》中烏鴉的魂魄向人們申訴;《枯魚過河泣》中腐臭了的魚會哭泣, `會寫信等.這些豐富奇特的幻想, 顯示了浪漫主義的特色.
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說是漢樂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頭上倭角髻, 耳中明
月珠.緗綺為下裙, 紫羅為上襦」便是.
回環往復, 音韻和諧
在當日的民歌中有不少優美小詩, 如《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
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此詩回環往復, 形象鮮明, 音韻和諧, 文字活潑, 正是民歌的本色.
漢代樂府對後世的影響
現實主義的發揚
漢樂府民歌繼《詩經》之後發揚了現實主義精神.如建安時曹操父子,王粲,陳琳等以
描寫社會亂離疾苦為內容的詩篇, 正是繼承了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的精神.它們多用樂府舊題, 運用敘事的方法和通俗的語言, 在形式上也見出漢樂府民歌的影響.
唐代杜甫雖不用樂府舊題而「因事立題」, 詩的精神和體制實與漢樂府民歌一脈相承, 直接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白居易,元稹效發杜甫做「因事立題」的社會詩, 而且提出「詩歌合為時而作」的口號, 也正是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傳統.
語言通俗樸素/風格清新
漢樂府詩的風格多樣, 有清新明朗, 有深情婉轉, 也有慷慨悲歌, 但都統率於質朴自然的風格下.所謂質朴自然, 表現在詩歌語言上, 矢口成言, 絕無文飾, 故渾朴真摯, 獨擅古今.後世詩人多受漢樂府的影響.
奠定五言詩的基礎
漢樂府以五言和雜詩為主.雜言詩於建安之後大盛, 曹操,曹丕,李白等雜言詩莫不源於樂府民歌.樂府對五言詩的影響更大, 東漢時摹仿者甚多, 至建安已出現「五言騰踴」的局面, 取代《詩經》的四言,《楚辭》的「騷體」, 而成為一種主要的詩歌形式.
樂府詩歌體裁對後世歌行體的影響.
樂府詩歌體裁對後世的歌行體的形成亦有影響.六朝詩人鮑照的五言和雜言樂府都是傑出的, 唐代李白的樂府歌行更是空前, 它們在藝術形式上所受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顯著的.
用對話/獨白形式敘事
漢樂府詩巧妙地熔鑄對話刻劃人物, 聲情畢肖, 使人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如《上山采蘼
蕪》甚至幾乎全由棄婦同故夫的問答構成, 表現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採用獨白的, 如《孤兒行》中用獨白寫出孤兒所受的痛苦.這些手法, 對後世詩歌的修辭手法亦有啟發.
⑩ 《漢樂府詩集》的簡介
《漢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中國古代樂府歌辭總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編。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漢樂府詩集》是漢朝、魏晉、南北朝民歌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