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華眼霜 > 孟子思想的精華部分是什麼

孟子思想的精華部分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5 00:08:51

Ⅰ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1、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2、仁政思想:主張統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3、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4、道德修養論:以「大丈夫」作為理想人格,主張捨生取義的義利觀。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義、善。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梁啟超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Ⅱ 孟子思想核心是什麼

「心」「性」「天」三者的關系,是性善論的核心思想。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個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認識人和人生,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二是人在宇宙中所處位置,人與萬物的關系。在明確以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為人性的基礎上,孟子進一步說明「心」「性」「天」三者的關系,是性善論的核心思想。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是仁、義、禮、智的「端」。所以盡心可以知性,知性必須盡心。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賦,又屬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時就體現在人性中。

知性亦即知天。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認識,而成為可以認識;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養自己的心性即可。通過盡心、知性,上達於天,為的是「事天」,即順應天道,安頓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

(2)孟子思想的精華部分是什麼擴展閱讀: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Ⅲ 孟子思想概括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1、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華所在.他明確提出要「保民」,要「與民同樂」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政治基礎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歸服是統一天下的決定性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於這種觀點,他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2、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現在養民、教民兩個方面:

(1)養民:一要制民之產,「是故明君必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決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問題。二要使民以時,休養生息,徭役。孟子認為統治者在徵用勞役時就以「不違農時」為前提,同時也反對濫捕亂伐,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張薄稅輕斂,不能濫征,不能搞苛捐雜稅。他把這看作是富民之道,還罵那些自稱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的所謂「良臣」是「民賊」。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屢屢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他認為教化是保證社會和諧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倫」,解決民眾的道德問題。

3、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認為民本與仁政能否實現,關繫到能否實現「王道」這一目標。孟子所謂「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正因為孟子把實現王道作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國者,便都被他視為「罪人」,視為「獨夫民賊」,遭到他的猛烈抨擊。

4、性善

性善論是其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首先,人類有著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並非後天形成的。

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種道德的萌芽,必須經過自我修養,才能發展成為完美的道德。

5、盡心知性

在孟子看來,「盡心知性」是成為「聖人」的一個必要途徑。

「盡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擴充到極致;

「知性」,即指對本性中的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有準確深刻的認識,並且付諸實踐.「盡心」是前提條件。

在孟子看來,只要在「寡慾」、「內省」、「養氣」上下功夫,就可能實現「盡心知性」。

6、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明人倫。

強調:學習過程中要有獨立思考和見解。

教育方法:「存養式」,即保持並發展人的善性。

Ⅳ 孟子思想核心是什麼

「仁」。

一、仁政。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由個人修養上升到治理國家的層次,也就是仁政。他主張「施仁政、行王道」,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如果君主有過錯民可以指出。反對武力兼並國家,而是主張以德服人,以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即不戰而勝。他主張每一家都有耕地,國家要薄賦稅。

二、人性本善。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都有惻隱之心。因此,主張教育要讓人回歸初心,抹去社會給人帶來的不良影響,使人回歸善良的本質。孟子反對性惡論。

他認為,正是因為人性本善,人才有通過教育變成完善的人的可能。因此,孟子對教育持樂觀積極的態度。

孟子的思想:

孟子認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做心明眼亮的明白人,而不是眼睛看的見心卻瞎掉的糊塗人。有的人家裡的雞狗丟掉了,就心急如焚貼啟事上論壇甚至報警讓警察幫著找;但良心丟了卻茫然無知甚至不願意去找回來。

無名指彎曲了雖然不好看但不礙事,不遠千里求醫問葯,但自己的良心丟掉了,卻不知道去找回,這是非常可悲的。

人之為人,僅僅知道存心養性的道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長期堅持下去,否則又變成了自暴自棄者了。

Ⅳ 孟子思想核心是什麼

思想是漢語詞彙,本義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或形成的觀點及觀念體系。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孟子思想核心是什麼,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

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Ⅵ 孔孟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孔子主張「仁」。孟子主張「仁政」。

Ⅶ 《孟子》一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哲學理論和個人修養。政治上,其核心思想為「仁政」,強調「省刑薄斂」,長恢復井田制,以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黎民不飢不寒」的理想社會。並倡「民貴君輕」,同時又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哲學上,提倡「盡心知性」、「養我浩然之氣」以達到「萬物皆備於我」的境界,強調人的主觀精神。其文章感情飽滿,氣勢充沛,以比喻和寓言說理,引人入勝,邏輯嚴密,對後代散文的發展影響深遠。

Ⅷ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那麼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1、《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若君主無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應謹守崗位。

3、法先王: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堯、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4、仁政與王道: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就是使國家給百姓安居樂業的王道,要實行王道,又要尊賢使能。

關於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內容的介紹就到這了。

Ⅸ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若君主無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應謹守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堯、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就是使國家給百姓安居樂業的王道,要實行王道,又要尊賢使能。

《孟子》的藝術特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Ⅹ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孟子的主要思想有「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 「仁政」學說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閱讀全文

與孟子思想的精華部分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4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8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79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1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09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79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1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4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3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8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7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0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2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5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8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