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樂府詩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採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據《漢書·藝文志》載,「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可見這部分作品乃是漢樂府之精華。《史記樂書》載,漢樂府的設置不晚於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於漢武帝時,已知搜集於東漢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100卷,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氏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著錄,是收羅漢迄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當時底層人民日常生活的艱難與痛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樸素自然,句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語言清新活潑,長於敘事鋪陳,為中國古代敘事詩奠定了基礎。
西漢樂府的擴充和發展是在武帝時期,《漢書·禮樂志》雲:「至武帝定郊 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 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樂府的職能在武 帝時進一步強化,它除了組織文人創作朝廷所用的歌詩外,還廣泛搜集各地歌謠。 許多民間歌謠在樂府演唱,得以流傳下來。文人所創作的樂府歌詩也不再像《安 世房中歌》那樣僅限於享宴所用,還在祭天時演唱,樂府詩的地位明顯提高。據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武帝時,樂府令下設三丞。又據《漢書·禮樂志》 所言,至成帝末年,樂府人員多達八百餘人,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音樂機構。武 帝到成帝期間的一百多年,是樂府的昌盛期。哀帝登基,下詔罷樂府官,大量裁 減樂府人員,所留部分劃歸太樂令統轄,從此以後,漢代再沒有樂府建制。
東漢管理音樂的機關也分屬兩個系統,一個是太予樂署,行政長官是太予樂 令,相當於西漢的太樂令,隸屬於太常卿。一個是黃門鼓吹署,由承華令掌管, 隸屬於少府。黃門鼓吹之名西漢就已有之,它和樂府的關系非常密切。至東漢, 由承華令掌管的黃門鼓吹署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詩,實際上發揮著西漢樂府的 作用,東漢的樂府詩歌主要是由黃門鼓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沒有什麼思想內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
㈡ 經常會聽到樂府詩歌這個詞,到底什麼是樂府詩歌啊,我不懂,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中國古代樂府歌辭的漢族詩歌總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編。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樂府詩集漢族民歌精華所在。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社會生活面很廣,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來源有二種: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漢族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於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總籍。
《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匯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於《宋書‧樂志》,《孔雀東南飛》見於《玉台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於《藝文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著錄。特別是古代一些漢族民間謠諺,大抵散見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至於後來杜文瀾的《古謠諺》等著作,則遠比此書為晚,顯然是在它的基礎上編纂的。
它的編次是把每一種曲調的「古辭」(較早的無名氏之作)或較早出現的詩放在前面,後人的擬作列於後面,使讀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詩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響。例如,「相和歌辭」《薤露》和《蒿里》二曲,在《宋書‧樂志》中,僅載了曹操的擬作,而在此書中卻錄有漢代古辭。曹操的擬作雖然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技巧都高於「古辭」,然而要說明這種曲調的來源及其本意,就遠不如古辭明顯,又如《陌上桑》這個曲調,據《古今樂錄》本是漢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調曲」,在《宋書‧樂志》中卻只錄了曹操、曹丕的擬作和晉樂所奏的一首改寫屈原《九歌‧山鬼》的詩;至於《陌上桑》的古辭卻列入了「大麴」一類。在《樂府詩集》中,則首先著錄古辭,使讀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過是依古辭的曲調而擬作的新辭。此書還把後人各種擬《陌上桑》而作的詩,都附在後面,如《採桑》、《艷歌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見,《陌上桑》對後來文人的種種影響。又如,把陸機的求仙詩《東武吟行》和鮑照的《代東武吟》編排在一起,可見同一曲調,可以譜寫成內容完全不同的各種詩歌。
《樂府詩集》以音樂曲調分類著錄詩歌,對一些古辭業已亡佚,而其曲調對後人有過影響的樂曲,都作了說明。如「漢橫吹曲」中的《梅花落》、「雜曲歌辭」中的《行路難》,都只有鮑照的擬作為最早,但編者仍把《梅花落》歸入「漢橫吹曲」,並在《行路難》的說明中引證了《陳武別傳》,指出這個曲調在魏晉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說明它早在漢代可能已經產生。它反映了民歌對文人詩的影響,以及音樂和詩歌的關系,對各種樂曲的相同題目,它指出了前代樂曲與後代樂曲的繼承關系。如「梁鼓角橫吹曲」中的《黃淡思》,編者就引用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認為即「漢橫吹曲」的《黃覃子》。
《樂府詩集》對各類樂曲的起源、性質及演唱時所使用的樂器等都作了較詳的介紹和說明。書中這些說明徵引了許多業已散佚的著作,如劉宋張永的《元嘉正聲伎錄》、南齊王僧虔的《伎錄》、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等書,使許多珍貴的史料得以保存。這對文學史和音樂史的研究都有極重要的價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於傳聞,未可信從。
樂的官署。
㈢ 兩漢樂府詩歌的精華是
就是民歌,用簡單的文字用民歌的形式展現出來
㈣ 樂府詩集簡介
《樂府詩集》,樂府詩總集,南宋郭茂倩編,共100卷,是收羅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總集。樂府原意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漢魏、兩晉的中央政府常常設有音樂機關,制定樂譜,采寫歌辭,訓練樂工。後來凡由樂府機關采寫、配樂並演唱的歌辭就稱樂府詩,也叫樂府。
樂府詩來源有二:一是從民間觀風採集而來的歌謠;二是文人依曲譜創作的作品。《樂府詩集》收錄了漢代到唐五代的歷代樂府詩,以及漢以前的古歌謠。分為12類:(1)郊廟歌辭12卷;(2)燕射歌辭3卷;(3)鼓吹曲辭5卷;(4)橫吹曲辭5卷;(5)相和歌辭18卷;(6)清商曲辭8卷;(7)舞曲歌辭5卷;(8)琴曲歌辭4卷;(9)雜曲歌辭18卷;(10)近代曲辭4卷;(11)雜歌謠辭7卷;(12)新樂府11卷。每一類又分若干小類。
《樂府詩集》所收集的詩歌,大多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因樂府舊題創作的詩歌。特別是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廣泛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現實苦難和思想感情,如《陌上桑》、《東門行》、《戰城南》、《孔雀東南飛》等,具有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其藝術成就、表現方法、語言形象等都成為中國詩歌藝術的楷模和淵源。
全書各類有總序,每一曲有題解,對各種曲調及歌辭的起源和發展,做了考訂,「徵引浩博,援據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無能出其范圍」(《四庫全書總目》)。每一題以古辭居前,歷代仿作依次列後,對研究樂府詩的源流和發展有極大的參考價值。現有宋《四部備要》本、《四部叢刊》影印本、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宋本出版的影印本。1979年中華書局重加校勘整理,標點重印,書後附有作者索引和篇名索引。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iD-4ORYgY0SYiz1kMKIElQ
㈤ 什麼是樂府詩
樂府詩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詩歌。下面是我整理的什麼是樂府詩,歡迎閱覽。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採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不同《詩經》(《詩經》亦是現實主義),它開創了詩歌現實主義的新風。漢樂府民歌中女性題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是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漢樂府在文學史上有極高的地位,其與詩經、楚辭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後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漢代《孔雀東南飛》、北朝《木蘭詩》和唐代韋庄《秦婦吟》並稱「樂府三絕」。此外,《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也是千古流傳的名句。
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志》記:「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 魏晉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唐代指批判現實的諷刺詩。 宋元以後也稱詞,曲為樂府。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並為社會認可的標准選本。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於《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台新詠》也都開辟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並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並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 北朝於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於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贊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梁的作用。
西漢樂府的擴充和發展是在武帝時期,《漢書·禮樂志》雲:「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 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樂府的職能在武 帝時進一步強化,它除了組織文人創作朝廷所用的歌詩外,還廣泛搜集各地歌謠。 許多民間歌謠在樂府演唱,得以流傳下來。文人所創作的樂府歌詩也不再像《安 世房中歌》那樣僅限於享宴所用,還在祭天時演唱,樂府詩的地位明顯提高。據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武帝時,樂府令下設三丞。又據《漢書·禮樂志》 所言,至成帝末年,樂府人員多達八百餘人,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音樂機構。武 帝到成帝期間的一百多年,是樂府的昌盛期。哀帝登基,下詔罷樂府官,大量裁 減樂府人員,所留部分劃歸太樂令統轄,從此以後,漢代再沒有樂府建制。
東漢管理音樂的機關也分屬兩個系統,一個是太予樂署,行政長官是太予樂 令,相當於西漢的太樂令,隸屬於太常卿。一個是黃門鼓吹署,由承華令掌管, 隸屬於少府。黃門鼓吹之名西漢就已有之,它和樂府的關系非常密切。至東漢, 由承華令掌管的黃門鼓吹署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詩,實際上發揮著西漢樂府的 作用,東漢的樂府詩歌主要是由黃門鼓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沒有什麼思想內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
㈥ 樂府詩所表現的藝術特色和對後世詩歌的影響
漢樂府詩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作品。這些民歌不僅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還有高度的思想性。它們廣泛的反映了兩漢人民的痛苦生活,深刻的反映了兩漢人民的思想感情。漢樂府民歌在藝術上也有較高的成就,它們敘事描寫細致生動,·善於抓取典型細節以表示場面和人物的思想,善於描摹人物的口吻神情,故事性突出。形式自由,句式自由,以五言為主。語言朴實生動,口語化,表現力強,富有生活氣息。 樂府民歌對後世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如建安曹操諸人的古題樂府 杜甫創作的新題樂府和白易的新樂府運動,都受到漢樂府的影響。 此外,漢樂府是由先秦的四言 騷體向五言 七言過渡的階段。漢樂府的成熟的五言形式大大的促進了文人的詩歌創作,並為建安詩歌的繁榮在形式上作了准備。
㈦ 漢大賦是樂府詩的精華之所在對嗎
漢代成就最高的文學除了賦,還有樂府詩。詩歌歷史悠久,在古代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古時候經學和文學基本是一體的,也就是文史哲不分家。比如儒家經典《詩經》,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文學成就、教化作用都是非常高的。孔子也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漢武帝尊崇儒術,自然也非常重視詩歌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大力發展音樂機構——樂府。
漢武帝還為樂府制定了採集、整理民歌的制度,這樣宮廷中出現了趙、代、秦、楚等地方的歌曲。到漢哀帝時,各地匯總的民歌多達260篇。採集民歌的意義也是很重要的,自孔子編《詩經》,整理周代「國風」,到戰國、秦漢初年,這項文化工作就中斷了,漢武帝的舉措是繼承、恢復了民歌的收集和整理。這些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代表的是百姓的心聲,能夠很好地幫助朝廷了解民間疾苦和政務得失。
如果說漢賦代表了宮廷文學的成就,那麼漢樂府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間文學的精華。而且漢樂府詩歌繼承了詩經的傳統精神,成為詩歌史的又一高峰。很多文人也用樂府篇章作詩,為後世詩歌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㈧ 樂府詩的特點
1、語言朴實自然
漢樂府民歌多用生動的口語, 親切樸素, 敘事同抒情結合, 感情真摰動人。
2、押韻靈活
漢樂府民歌的押韻自由, 靈活多變。
3、用對話或獨白形式敘事
漢樂府詩巧妙地熔鑄對話刻劃人物, 聲情畢肖, 使人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
4、浪漫主義的色彩
漢樂府民歌雖多抒寫現實, 但亦有不少作品運用了浪漫主義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發似的激情和高度的誇張;《烏生》中烏鴉的魂魄向人們申訴.
5、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說是漢樂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頭上倭墮髻, 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 紫綺為上襦」便是。
譯文:頭上梳著墮馬髻,耳朵上戴著寶珠做的耳環。淺黃色有花紋的絲綢做成下身的裙子,紫色的綾子做成上身的短襖。
(8)什麼是樂府詩的精華擴展閱讀:
樂府詩的演變:
兩漢樂府詩對中國古代詩歌樣式的嬗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現了由四言詩向雜言詩和五言詩的過渡。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樣式的變革往往和流行樂曲的聲調有關。兩漢樂府詩最初是配樂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詩體形式上不同於《詩經》的四言句,既是詩歌本身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有樂曲的因素發揮作用。
漢高祖劉邦是楚人,喜愛楚聲,他的《大風歌》就是用楚聲演唱的。先秦楚地詩歌的代表樣式是《離騷》體,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七言句最後一個字往往是語氣詞。這種詩體的句式稍加延伸,去掉語氣詞,就變成七言句。把六言句中間拆開,就變成兩個三言的句子。
漢代樂府詩歌的曲調來源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土各地的樂曲外,還有來自少數民族的歌曲,鼓吹曲辭收錄的鐃歌18首就是配合北狄西域之樂演唱的。鼓吹曲本是軍中用樂,來自北方少數民族。
它的曲調和中土音樂有很大差異,因此,配合鼓吹曲演唱的歌詩也就和中土常見的體式明顯不同。現存鐃歌18首各篇均是雜言,和其他樂府詩迥然有別,是詩歌形式發生的重大變化。
對樂府詩體產生重大影響的樂曲除楚聲和北狄西域樂外,還有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謠。
㈨ 漢樂府的精華是什麼
漢樂府中的優秀作品很多。
《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中的名篇,後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
㈩ 什麼是樂府詩
一、樂府詩也稱為漢樂府,樂府初設於秦,為當時「少府」下轄的一個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漢初,樂府並沒有保留下來。到了漢武帝時,在定郊祭禮樂時重建樂府,它的職責是採集漢族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後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二、擴展知識:
1、漢樂府分為:
(1)、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沒有什麼思想內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樂主要採用秦國音樂和楚國音樂。
(2)、鼓吹曲辭:又叫短簫鐃歌,是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狄樂。歌辭是後來補寫的,內容龐雜。主要是漢族民間創作。
(3)、相和歌辭:音樂是各地采來的俗樂,歌辭也多是「街陌謠謳」。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是漢樂府中的精華。
(4)、雜曲歌辭:其中樂調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裡面有一部分優秀民歌。
2、內容:《漢書·藝文志》在敘述西漢樂府歌詩時寫道:「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 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兩漢樂府詩都是創 作主體有感而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激發樂府詩作者創作熱情和靈感的是日常 生活中的具體事件,樂府詩所表現的也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敏感問題,道出了那 個時代的苦與樂、愛與恨,以及對於生與死的人生態度。
3、特色:漢樂府最大、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這一特色是由它的「緣事而發」的內容所決定的。在《詩經》中我們雖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敘事成分的作品,如《國風》中的《氓》、《谷風》等。但還是通過作品主人公的傾訴來表達的,仍是抒情形式,還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節,缺乏對一個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繪,而在漢樂府民歌中則已出現了由第三者敘述故事的作品,出現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較完整的情節,如《陌上桑》、《東門行》,特別是我們將在下一節敘述的《孔雀東南飛》。詩的故事性、戲劇性,比之《詩經》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強了。因此,在我國文學史上,漢樂府民歌標志著敘事詩的一個新的更趨成熟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