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華眼霜 > 康德哲學精華是什麼

康德哲學精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09 21:32:24

『壹』 康德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什麼

康德哲學思想綜述
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范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范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范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范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相象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范疇三個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謨的觀點.休謨認為因果律並不存在,人類只是由於習慣才認為兩個現象之間有關聯.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感知白球與黑球的運動,但卻無法感知白球導致黑球移動的肇因.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理性的結果,康德贊同休謨認為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性的表現.
倫理學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貳』 康德最主要的哲學思想簡答

1、哲學方面:

康德「批判」地研究人的認識能力及其范圍與限度,將世界劃分為「現象界」與「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環節,並提出「先天綜合判斷」概念。

2、政治方面: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支持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幹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3、宗教方面: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准」,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4、倫理學方面: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

『叄』 康德哲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康德哲學的主要觀點是:

1、康德認為:在認識中,不是心靈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靈。這後來被心理學所認同,在丹尼斯·庫恩《心理學導論》中被解釋為知覺預期,這一章連同在一起的還有知覺習慣與知覺學習。我們所遭遇的事物,如果在預期之中便覺得很正常,反之便是始料未及,偶然性就是這樣發生的,它使人生更加豐富多彩而不是重復。

2、康德認為,人類在其經驗之外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本領,用之來認識自己和外界事物。心理學大師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便來源於此,而事實正是這樣,比如:狗天生不愛吃魚,而貓天生不能游泳,在吉布森和沃克的視崖實驗中,嬰兒要等六個月大時才能解鎖。他的先驗論說的正是先於經驗,知識可以由經驗獲得,但不一定都來源於經驗。

3、康德認為,在心靈之外,還有獨立存在的物自體,它隱藏在現象之中而我們無法得知。解析如下:我們感覺到的物體是經過自己大腦皮層整合過的東西,已經不是物體的原相,而那個原相隱藏於現象之中,只有通過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才能得到真相的一窺。

康德哲學的著作:

康德寫了三本重要的書: 《純粹理性批判》 講人如何認識世界—真。《 實踐理性批判》講人的倫理規則是如何—善。前者的對象是現象界,後者的對象是本體界。

在現象與本體之間,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鴻溝,在鴻溝上架起一坐橋,使現象過渡到本體。這座橋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觀的美感,過渡到其目的,即客觀的本體。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書《判斷力批判》的主要內容。

『肆』 康德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什麼

對於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麼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像.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像.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像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麼?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像,也就是說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於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知性為自然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里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說,康德告訴我們說: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范疇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幹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
1754年,康德發表了論文《論地球自轉是否變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對「宇宙不變論」大膽提出懷疑.
1755年,康德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星雲說.康德在書中指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雲演變來的.這團星雲由大小不等的固體微粒組成,「天體在吸引力最強的地方開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較大的團塊,團塊越來越大,引力最強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陽.外面微粒的運動在太陽吸引下向中心體下落是於其他微粒碰撞而改變方向,成為繞太陽的圓周運動,這些繞太陽運轉的微粒逐漸形成幾個引力中心,最後凝聚成繞太陽運轉的行星.衛星的形成過程與行星相似.
但是,但是由於當時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排斥,此理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長期被埋沒.直到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S.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人們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論,因而後人把此學說稱為康德一拉普拉斯學說.整個十九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佔有統治的地位.

『伍』 康德哲學思想核心是什麼

康德哲學對後世產生持久深遠影響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所面臨並試圖解答的問題是哲學中的核心問題,因而也是我們面臨的核心問題.
哲學問題構成了一個「問題域」,其中有些問題是關鍵性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核心問題」.這些「核心問題」之所以是「核心問題」,不僅在於它們涉及哲學的主要對象,而且在於哲學家們對它們的解答「牽一發而動全身」,直接影響到整個哲學的基本精神和趨向,甚至引發哲學的革命.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哲學家都以「核心問題」為主要的研究方向,也不是研究核心問題的哲學家都能對哲學產生深遠的影響,不過如果一位哲學家對哲學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一定是因為他所研究的問題是哲學的核心問題.
康德面對的就是哲學的核心問題.
我曾經把康德面對的哲學問題歸結為三個問題:理性的危機、自由的失落和形而上學名存實亡,歸根結底是形而上學的問題.[1]簡言之,在康德的時代,經驗論與唯理論關於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問題的爭論陷入了困境,理性的有限性問題「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盧梭以標新立異的方式突出了自然、自由與文明、進步之間的矛盾,導致啟蒙主義開始了自我反思.與此同時,作為哲學核心部門的形而上學面對休謨的懷疑論和法國唯物主義的攻擊,名存實亡.對康德來說,所有這些問題亦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問題:在嚴格受自然法則限制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有沒有不同於一般自然存在物的價值和尊嚴?康德之所以把問題集中在自由問題上,是因為在他看來自由才是促使形而上學產生的源泉和動力.就此而論,康德所面臨的問題是形而上學問題,也是我們稱之為「終極關懷」的問題.康德曾經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哲學問題歸結為三個問題:1、我能認識什麼?2、我應該做什麼?3、我可以期望什麼?後來又加上一個問題:人是什麼?康德回答這些問題的出發點是: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而他回答這些問題的思路則是:限制知識,為信仰留地盤.[2]這既揭示了康德與啟蒙主義的區別,也標明了康德哲學的古典性質.
康德以其「哥白尼式的革命」顛倒知識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從二元論和不可知論出發,劃分了理性的兩種功能,即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以限制理性的認識能力的方式,突出了實踐理性的優先地位,從而將形而上學的對象從理論理性的認識領域轉移到了實踐理性的道德領域,以道德實現自由的方式來滿足人類理性試圖超越自身有限性通達自由境界的終極關懷.
或問:康德為什麼採取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形而上學問題?
因為康德的時代面臨著價值虛無主義的威脅.
近代哲學是在經院哲學衰落的背景下產生的.經院哲學試圖調和理性與信仰,結果不僅證明不了信仰,也動搖了人們對理性的信任.此後的文藝復興對經院哲學煩瑣的理性推理深惡痛絕,加之對基督教禁慾主義的反動,全面走向了感性的時代,所以這個時期活躍於歷史舞台上的是文學家藝術家而不是哲學家.近代哲學從笛卡爾開始,在自然科學飛速發展的鼓舞下,逐漸恢復了對理性的信心,而哲學家思想家們自覺地擔負起了鼓吹理性,提倡科學,推進知識,教化大眾的歷史使命.於是,哲學與科學聯手,逐漸以理性取代上帝的權威,展開了波瀾壯闊的啟蒙運動.笛卡爾(包括前批判時期的康德)曾經發出了這樣的豪言壯語:給我物質和運動,我就能夠創造世界.理性與科學被神話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近代哲學主要把理性理解認識能力,科學作為其成果亦是其力量的證明,因而所謂理性即是科學理性.雖然真正意識到理性主義的局限要等到19世紀下半葉,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熄滅了理性頭上的神聖光環,但是康德已經敏銳地預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科學理性的發揚不能證明人的價值和尊嚴,證明的是人的有限性;不能證明人的自由,證明的是必然.更重要的是,科學理性作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度的,無論信仰還是道德,皆非理性所能企及.因此,理性無論如何不能承擔上帝的職能.當上帝被迫遜位而理性卻不能登基坐殿的時候,人們面臨的就是虛無主義的威脅.
康德仍然繼續著啟蒙的理性主義,就此而論,康德哲學屬於古典哲學.然而另一方面,康德亦意識到了人類理性的有限性.
按照康德,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因而他同時是兩個世界的成員,受到兩種法則的影響.作為自然存在物,人受制於必然的自然法則,因而沒有自由.作為有理性者,他雖不必然但卻應該遵守理性法則而行動,在此領域他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因而是自由的.這就意味著,人居於兩個世界「之間」:他是自然的一分子,但不完全是自然存在;他是有理性的,但也不完全是理性世界的成員.由此可見,康德繼承了啟蒙主義的精神,仍然高揚理性的大旗,不過他所理解的理性不是人的理性,而是純粹理性,而且始終視之為理想而不是現實.因為人終其一生都受制於自然法則而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性法則行動,而且理性法則對他表現為應該做什麼的道德法則.這就引出了康德哲學的兩大主題:自然與自由,它們源於有限的人類理性的兩種功能,即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在《實踐理性批判》結論中康德指出,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對它們反復思考,它們所引起的敬畏和贊嘆就越是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在此,康德並沒有按照通常的方式通過宗教超越自然,或者通過傳統形而上學的方式超越經驗,而是通過倫理學來超越人的有限性.他經歷著信仰的衰落,亦預見到了科學對價值的威脅,從而把道德確定為實現自由的方向,以期重新塑造終極關懷的理想.
實際上這也是尼采要做的工作.不過尼采比康德更徹底.僅此而言,康德是古典哲學的終結,尼采則是現代哲學的開端.
在某種意義上說,康德和尼采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當然我們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更加激烈了.康德的難題是,對他來說道德法則是無條件的,但道德法則的實現卻是有條件的,因為理性法則作為道德法則能夠影響我們的意志,但卻不能影響自然,所以康德還需要上帝作為假設,讓他來保證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的協調一致.尼采則把兩個世界合而為一了,他不需要上帝,所以上帝死了.然而,康德還可以視純粹理性的理智世界為人類理性的根據和理想,尼采還可以鼓吹超人道德,並且寄望於永恆輪回,我們面對的卻是人終有一死只此一生的絕境.
其實,何止我們與康德和尼采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是哲學一向面臨的問題.
就哲學起源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哲學看作是廣義的人生哲學.人生在世不僅活著,而且希望知道他為什麼活著,明白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然而,作為一個自然存在物,他生存於其中的自然界並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應該說,所謂意義和價值是人賦予這個世界的.這一點我們從「價值」這個概念的詞源就可以看清楚.所謂「價值(value)」一詞的詞源最初來自梵文的wer(掩蓋、保護)和wal(掩蓋、加固),拉丁文的vallo(用堤護住、加固)、valeo(成為有力量的、堅固的、健康的)和valus(堤),具有「對人有掩護、保護、維持作用」的意思,後來演化為「可珍惜、令人重視、可尊重」的詞義.[3] 在通常意義上,當人們說某個事物有「價值」的時候,總是在對人有好處、有意義的意義上使用的.因此在哲學上,「價值」是與主體的目的、意願或需要相關的概念.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的產生與虛無主義有關.人既不能忍受一個沒有價值的世界,而且始終不滿足於他所面對的現實,所以他需要一個理想的世界作為現實世界的補充和超越,並且以之作為他生存的根基和目標,哲學(還有宗教)便應運而生.然而,人類生存的價值方式既是他不同於一切自然存在而且高於一切自然存在的優越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生存方式,以這種方式生存於世不咎是一種「冒險」:價值無疑是我們賴以存在的根本支柱,但是當我們以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理想的時候,受到種種限制的理性既無法弄明白究竟什麼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高理想,不可能完全現實地實現這一理想,也無法完全充分地確證這一理想,甚至無法證明的確客觀地存在著這樣的理想.
所以,尼采道破了天機:我們始終面臨著虛無主義的威脅.
我們也可以試著從尼採回到康德.
2004年,康德去世200年,尼採去世104年.康德和尼采之後的我們,面臨的仍然是同樣的問題.這並不是說哲學沒有「進步」,而是說真正的哲學問題是普遍而永恆的,而且在康德和尼采或許可以稱之為「預見」,而在我們則是「現實」.西方哲學自尼采之後對傳統的理性主義和形而上學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思批判,尤其是深入到了對啟蒙主義的批判反思,可見康德(包括尼采)的問題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愈演愈烈,而他對問題的解答方式至今仍然有其意義.
對康德來說,科學知識是必要的,但也是有局限的,如果不加限制地擴展到人類知識的所有領域,其後果十分嚴重,那將使一些對我們來說性命攸關的東西面臨毀滅的危險.尼采則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科學的威脅:我們通過科學殺死了上帝.與康德不同的是,尼采不是限制知識為信仰留地盤,而是乾脆以絕對的虛無主義對抗虛無主義,讓人自己成為價值的創造者.
我們究竟選擇康德還是選擇尼采?換句話說,在尼采之後的時代,康德哲學的意義何在?
我總感覺尼採用鐵錘思考的方式比較適合於破壞「舊世界」,建設「新世界」則需要康德.
20世紀西方哲學以反主體性著稱,康德哲學和尼采哲學卻都具有主體性的特徵.他們之所以仍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康德是因為他對理性的審慎態度,在尼采則是因為他對理性主義的猛烈批判.我們的時代是尼採的時代(上帝死了),不過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康德來「中和」尼采.換言之,我們也許無法使已經死了的上帝「復活」,但是當我們難以忍受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的時候,當我們不能以超人的態度超越虛無主義的時候,康德之謹慎的道德理想主義仍然是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
那麼,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如何能夠對我們的思想發生有效的影響?這個問題或許在傳統的解釋學理論看來不成問題,但是在現代哲學解釋學中卻成了問題,雖然實際的結果是顛倒的:傳統解釋學並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而現代哲學解釋學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卻是卓有成效的.

『陸』 康德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延伸閱讀:

伊曼努爾·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柒』 康德哲學思想核心是什麼


康德哲學思想核心如下:
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范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范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范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想像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范疇三個要件。
閱讀全文

與康德哲學精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49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868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05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35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42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857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34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199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383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24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44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1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650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35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289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06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09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38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46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