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華眼霜 > 九成宮最精華是什麼

九成宮最精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17 09:14:14

A. 九成宮中記錄的是唐太宗發現了什麼的故事

九成宮中記錄的是唐太宗發現了醴泉的故事。

《九成宮醴泉銘》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晚年的力作,一經寫出便立刻確定了此碑在唐楷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可謂是唐楷之冠。

B. 歐陽詢的九成宮的譯文和原文誰知道

《唐九成宮醴泉銘》,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縣)人,青年時曾為道士,後參加隋末李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起義失敗後,投奔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魏徵成為重要輔臣,以直諫知名,官至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拜太子大師,卒溢文貞。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醴泉銘》的書寫者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人。仕隋為大常博士,唐太宗時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尤工於楷書,《宣和書譜》稱:「詢工書為翰墨之冠」,所書《醴泉銘》為其代表作之一。後人亦稱他為歐陽率更。
「九成宮」遺址,在今陝西麟游縣城西2.5公里,原為隋之「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加以擴建,更名「九成宮」,並置禁苑、武庫及宮寺。「九成」之意:「成」訓「重」,「九」訓「多」,「九成」形容多層,高峻。「銘」,文體之一,多用韻語,如作山川、宮室、器物之銘前面多用散文敘述,然後是韻語銘文。《九成宮醴泉銘》撰作和書寫於唐貞觀六年(632)夏歷四月,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宋曾鞏在《九成宮酯泉銘·跋》中稱:「九成宮乃隋之仁壽宮也,魏為此銘,亦欲太宗以隋為戒,可以見魏之志也」
〔正文〕九成宮醴泉①銘,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②。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③,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④,此則隋之仁壽宮也⑤。冠山抗殿6,絕壑為池7,跨水架楹(8),分岩聳闕(9),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10),台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11),下臨則崢嶸千仞(12),珠壁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奢(13),以人從欲(14)良足深尤(15)。至於炎景流金(16),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凄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17)。
〔注釋〕:①醴泉:甘美的泉水。②秘書監:掌管朝廷圖書典籍的長官,以少監為其副職。檢校侍中:兼領門下省侍中,此為加官。唐代中央政府分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門下省負責審詔署奏之事,其長官稱「侍中」。「秘書監檢校侍中』,即秘書監兼任門下省侍中。敕:皇帝旨意。鉅鹿郡公:鉅鹿為封地,郡公為爵號,位在國公之下,縣公之上。③維;語氣詞,無義。④乎:於、在。⑤隋:隋文帝楊堅受封於隨,公元581年滅北周,改隨為隋,以為國號。6冠山抗殿:冠,覆蓋。抗,舉興。(7)絕壑為池;絕,截堵。壑,山谷。池,既指地沼,也指宮外之護城河。(8楹:柱,實指橋柱。(9)分岩聳闕:分,開辟。岩,險峻之地。闕,

在宮門外築二台,在台上建樓觀,中央闕而為道,故謂之闕。(10)棟宇膠葛:棟,屋之正中;宇,屋之四垂。棟宇,泛指房屋。膠葛:錯雜貌。(11)迢遞百尋:迢遞,高遠貌。尋, 八尺為尋。(12)崢嶸千仞:崢嶸,高峻也。仞,八尺為仞。(13)窮泰;泰,侈也;窮泰,過度奢侈。(14)以:因。從:縱。(15)尤:責備。(16)炎景流金:炎景,暑天之酷熱。流,熔化。(17)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甘泉,漢之甘泉宮,在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原為秦之離宮,漢武帝時增廣之,周長十九里,作為避暑行宮。尚,加,超過。
(譯文)貞觀六年夏歷四月,皇帝在九成宮避暑。這里原是隋代的仁壽宮。覆蓋著山野而興建宮殿,截堵山谷以形成池沼和護城河。跨水立柱以架橋,辟險峻之地建起聳立的雙闕,周圍建起高閣,四邊環繞長廊,房舍縱橫錯雜,台榭參差交錯;仰望高遠可達百尋,俯看峻峭亦達千仞,輝煌如珠玉相映,金色和碧色交輝,其光彩能灼雲霞,其高峻能達日月。看他興建宮殿使山移潤回,極盡奢侈之能事,因為人們的這種縱欲態度,實在應該痛加責備。至於當熱度可以溶化金屬的酷熱暑天,這里卻無悶濕蒸熱的氣溫;微風徐徐吹來,帶來清涼的舒適,確是居住的好場所,實為調養精神的勝地,漢代的甘泉宮是不能超過它的。
〔正文〕皇帝爰在弱冠①經營四方②逮乎立年③,撫臨億兆4;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5:東越青丘6,南逾丹徼7 ,皆獻琛奉贄②重譯來王9;西暨輪台10北拒玄闕11,並地列州縣,人充編戶12;氣淑年和13,邇安遠肅14,群生咸遂15靈貺畢臻16,雖藉二議之功17,終資一人之慮18。遺身利物19,櫛風休雨,由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20,甚禹足之胼胝21,針石屢加22,腠理猶滯23。爰居京室24,每敝炎暑,群下請建離宮25,庶可怡神養性。聖上愛一夫之力,借十家之產26,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隋氏舊宮,營於曩代27,,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28,何必改作。於是斫雕為朴29,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茸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30,茅茨續於瓊室31。仰觀壯麗,可作鑒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32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33,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注釋〕:①爰在弱冠:爰,語首助詞,無義。弱冠,20歲。按:唐太宗開始輔助其父起兵爭天下,時年18歲,這里「弱冠」是概數。②經管四方:出自《詩.小雅.北山》。此地指從事策劃和組織統一天下的活動。③逮乎立年:逮乎,到了。立年,而立之年,30歲。按:唐太宗稱帝時,年29歲,立年也為概數。4撫臨億兆:撫臨,安撫並君臨。億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此處指天下億萬百姓。5 終以文德懷運人:終,引申為後來。文德,文明道德。懷遠人,懷念國家和民族。6青丘:傳說之海外國名,泛指海外的蠻荒之地。7。丹徼:徼,邊界,古代稱南方的邊疆為丹徼。8皆獻琛奉贄,奉獻珍寶以為晉見之禮。9重譯來王:重譯,經過不同語講的輾轉翻譯,:形容來自很遠的地方。王,朝見。10暨:抵,到。11玄闕:古代傳說中的北方極遠的地方。12編戶:編入戶籍的平民。13氣淑年和:氣淑,陰陽之氣溫和。年和,年景風調雨順。14彌:近。15群生:一切生物。遂:各得其所。15靈貺:神靈降福。畢臻,都來。17二議:天地。18一人:指皇帝,即唐太宗。19遺:舍。20堯:傳說中的遠古聖君。臘:干肉。此指因風吹日曬使皮膚變得像干肉一樣。21禹:傳說中夏代的開國君主,他治水有大功。胼胝:指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滯:停滯,此指血脈仍不通暢。24京室:王寶。即京都。25離宮:古人帝王於正式宮殿之外別建宮室,以便隨時游處,謂之離宮。26十家:即十戶。古代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戶為什,相聯相保。此處十家指戶藉編制中的最小單位。27曩代,過去的年代。28因循:沿襲。29雕:文飾。朴:質朴。30玉砌:用玉砌成的階,用以形容豪華的石階。31茅茨:茅草屋頂,也指茅屋。瓊室:用玉裝飾成的房子,用以形容豪華的房屋。32後昆:後嗣子孫33至人無為,大聖大作:此二句引自《莊子.知北游》,(因聖人本原於天地的美德,而通達於萬物的道理)故至德之人(表面上)沒有什麼作為,大聖不妄自製作。
〔譯文〕:皇帝二十歲時,就從事策劃和組織統一天下的活動,到了三十歲時,就做了億萬白姓的君主;開始是用武力統一中國,後來又以高度的文明道德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東邊越過青丘,南邊越過開徼,那些國家和民族都奉獻珍寶以為晉見之禮,經過不同語種的;輾轉翻譯而來朝見;西到輪台,北抵玄闕,都並入版圖而設置地方州縣,把那裡的人民編入戶籍(受朝廷管轄);陰陽之氣溫和, 年景風調雨順,遠近都和平肅敬,一切生物也各得其所,神靈都來降福,這雖然是憑借天地的功德,但畢竟要依靠皇帝一個人的謀略。(皇帝)捨身以利天下黎民,風里來雨里去,一心為百姓著想,憂國憂民積勞成疾,皮膚和堯帝一樣變成了干肉的形態,手腳上結的趼子超過了大禹,雖經針刺石砭治療,而血脈仍不通暢,住在京都,炎熱的暑天往往使人疲睏不堪,群臣請求另建(避暑)行宮,庶幾可以療養從而心曠神怡。聖天子愛護每一個黎民的勞力,痛惜民間戶籍編制中最小單位的財貨,堅決拒絕,不肯聽從群臣的請求,提出隋代建築的舊宮殿,是過去建造的,舍棄它感到可惜,毀掉它又會重新勞民傷財,應當沿襲既成的事實,又何必重新改作呢!於是去掉隋代舊宮的文飾而使之變得質朴,一再節儉,把原來過多奢華的部分去掉,把已經損壞的部分加以修正,使原來殿前紅色石階夾雜著沙礫,原來白色的牆壁夾雜著新塗的泥土;土階與原有的玉砌相接,茅屋連著原有的瓊室。仰看原有宮殿的壯麗,可吸取過去隋代由奢侈而敗亡的教訓,俯察今天修茸的求卑求儉,足以作為後嗣子孫的楷模,正提現了「至德之人(表面上)沒有什麼作為,大聖不妄自製作」的精神,他們竭盡全力(大興土木),其成果卻使我安享了。
〔正文〕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水而無之,在乎一物①,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2。粵③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④,上及中宮,歷覽台觀⑤,閑步西城之陰⑤,躊躇高閣之下7,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8,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苦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9,東流度於雙闕10;貫穿青瑣11,縈帶紫房12;激揚清波,滌盪暇穢;可以導養正性13,可以澄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14,將玄澤於常流15,匪唯乾象之精16,蓋亦坤靈之寶17。謹案:《禮緯》雲: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18,得禮之宜19,則醴泉出於闕庭。《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20,下及太寧21,中及萬靈22,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23,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雙記》曰:「光武中元元年24,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25,實扶明聖26;既可蠲茲沉痼27,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28,相趨動色29,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30,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31。斯乃上帝玄符32,天子令德,豈臣之未學所能丕顯33?!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34,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35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
(注釋):1本句第二字缺,全句句意不明。2聖心:尊稱皇帝之心。3粵;語氣詞,無義。4 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按中國歷史干支紀日法,「朔」指是月初一,既知「朔」為甲申,則這個月的十六正好是已亥。旬為十,有即又,「旬有六日」即十又六日。又,按歷表,唐貞觀年間只有「貞觀六年四月朔」為「甲申」,故文中指的年代為「貞觀六年」(632)。5台觀:泛指樓台亭榭。6陰:指背面。7躊躇:徘徊。8導:掘開並引導。9注丹霄:注,流灌。丹霄,宮殿名。10雙闕:宮門外築二台,台上建樓觀。11青瑣:宮門上鏤刻的圖紋,此代指宮門。12紫房:皇太後居宮室。13正性;純正的稟性。14湛恩:湛,深。湛恩:深恩。15玄澤:指天子的恩澤。16乾象:天象。17坤靈:地神。18《禮緯》:緯書的一種,對經書而言,漢人偽托為孔子所作。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等七種,稱七緯。其書以儒家經義,附會人事吉凶禍福,預言治亂興廢,多有怪誕無稽之談。南朝宋時開始禁止緯書流傳,至隋,煬帝遣使搜焚其書。令所傳者為後人輯佚,漢學堂叢書本。錫:賜。19禮:規定社會行為法則、規范、儀式的總你。宣:得當20《鶡冠子》:相傳為先秦古籍之一,傳世有十九篇作者姓名不詳,只知為楚人,「以鶡之冠,號曰鶡冠子」,有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影印《子匯》本,屬雜家類。《醴泉鉻》所引這幾句,見該書《度萬第八》。太清:天。21太寧:地名。22萬靈:眾生靈、人類。23《瑞應圖》:梁孫柔之撰一卷。今傳清馬國翰輯《玉壺山房輯佚令》本。屬陰陽五行類。純和:純正平和。多指性格或氣質。24《東觀漢記》:東漢劉珍等撰。是記

載東漢歷史的重要史書。《隋書經籍志》著錄為143卷,現已殘,清代經四庫全書館館臣的輯錄,都二十四卷。傳世有《四庫全書》本、《東觀漢記校注》本(吳樹)校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元元年,即公元56年。25神物:神奇靈異之物,此處指醴泉。26實:是。27蠲:除去。沈痼:積久難治的病。28百辟卿士:本《詩. 大雅. 假樂》句。百辟,指眾諸侯。卿士,各級官員的泛稱。此處還指公卿大官。29相趨動色:彼此歡躍並且臉上已出受感動的神色。30後:君主。撝挹:謙遜。推而弗有;指「神物之來」,謙遜地並不認為是由於自己的「明聖」。31以祥為俱,實取驗於當今:以祥瑞的出現感到畏懼,是有當今的先例作為教訓的(實指隋代出現的「祥瑞」如「小石變玉」、「河清」、「龍見」等,結果卻帶來災禍而言)32上帝:上天。玄符;天符,符命。謂上天顯示的瑞徽。符通符。33丕:大。34古代史官的職責,左史記言,古史記事。書事:記事。35典策:典籍文獻。
〔譯文〕:但是過去的池沼,水都從澗谷引來,宮城裡面,本來就缺乏水源,想求得水源結果又沒有,(要解決這一問題),既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皇帝心裡對此一直念念不忘。貞觀六年四月十六日,皇帝來到中宮,沿途觀賞樓台亭榭,信步走到西城的背面,在高聳的樓閣下徘徊,往下看到這里的土地,略顯濕潤,於是用手杖掘地並加以導引,結果泉水隨之流湧出來,於是在泉水下邊砌上石檻。引來水流入石砌的溝渠。泉水清澈如鏡,水味甘甜如醴酒(泉水經過石渠)往南灌注在丹霄宮的右邊,往東流淌於雙闕之下;流泉貫穿於鏤刻圖紋的宮門,縈繞著太後所居的宮殿;泉水激揚起的清波,能將濁穢的渣滓盪滌;它可以使人養成純正的稟性,可以使人的心神玲瓏透剔。泉水如鏡能照映出各種形態,由於它的滋潤可以使萬物生長就如同皇帝的深恩永無休止,天子的恩澤永遠流布人問,它不僅是天象的精華也是地神的環寶。據文獻記載:《禮緯》說:「帝王對犯人的判刑和處死確是量刑得當,對人的賞賜和該人的功勞相符,能做到符合社會規定的法則和規范,那醴泉對會在宮廷之間出現」。《鶡冠子》說:「聖人的恩德,能上達於天,下達於地,中達於眾生靈,那就會出現醴泉」。《瑞應圖》說:帝王生性純正平和,飲食不用臣下貢獻的珍奇之物,那醴泉就會出現,喝了它能使人長壽」。《東觀漢記》說:「漢光武中元元年(56),在京師〔首都洛陽〕出現了醴泉,喝了能使積久難治的病痊癒」。如此說來,神奇靈異的醴泉之所以出現,是為了扶助聖明的君王;它既可除去積久難治之病,又可使人延年益壽。對此,公卿大臣們天不歡躍並顯出受感動的神色,唯我皇上胸懷謙遜,並不認為醴泉的出現是由於自己的「明聖」。雖有美卻不以為美,不僅聽過去的聖賢如此,以祥瑞的出現感到畏懼,更是有當今的先例作為教訓的(隋代即有「祥瑞」出現結果動帶來災禍的先例)。這是上天顯示的瑞徵,也說明天子的盛德,這些,豈是不學如巨這樣的人所能發揚光大!仁臣作為史官的職責必須「記言」、「記事」,不可使國事出現的如此盛美之事,不見於史冊,故敢於如實陳述,寫成銘文刻碑。
〔正文〕唯皇撫運(l),奄壹(寰)宇(2),千載膺期(3),萬物斯睹(4);功高大舜(5),勒深伯禹(6),絕後(光)前(7),黨三邁五(8)。握機蹈矩(9),乃至乃神(10),武克禍亂,文懷遠人(11):(書)契未紀,開辟不臣(12),(冠)冕並襲(13),琛贄咸陳(14)。大道無名(15),上德不德(16),玄功潛運(17),幾深莫測(18)。鑿井而飲,耕田而食(19),靡謝天功,安知帝力(20)。上天之載,無臭無聲(21),萬類(資)始922〕,品物流形(23),隨感變質(24),應德效靈(25),介焉如響(26),赫赫明明.雜沓景福(27),葳蕤繁祉(28):雲氏龍宮(29),龜圖鳳紀(30),日含五色(31),烏呈三趾(32),頌不輟工(33),筆(無)停史(34)。上普降樣,上智斯悅(35),流謙潤下(36),潺湲皎潔(37),萍旨醴甘(38),冰凝鏡澈(39),用之日新,拒之無竭(40)。道隨時泰(41),慶與泉流(42)我後夕惕(43),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游(44),黃屋非貴(45),天下為優。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46),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47);念茲在茲(48),永保貞吉(49)。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敕書(50)。
〔注釋〕(1)唯:語首助詞,無義。皇:皇上。撫運:順應時運。(2)奄:同。奄壹:同一,統一。寰宇:天下。(3)膺期:承受期運,即受天命為帝王。(4)睹:引申為瞻仰。萬物:萬眾生靈。(5)大舜: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聖君。(6)伯禹:即夏禹王,治水功高,被後人尊為聖君。禹曾被封為伯爵,故又稱為

伯禹.(7)光:空。(8)登:加,勝於。三:傳說中的古代聖君三皇:伏善、神農、黃帝(見《世木》)。邁:超過。五:傳說中的古代聖君五帝。(9)握機:掌握天下的權柄。蹈矩:遵守禮法。(10)乃:又。(11)克:平定。懷:親附。遠人:遠方的國家和民族。(12)開辟不臣:開天闢地以來不臣服者。(13)冠冕:古代大夫以上之帽子,此處代指外國來朝之君臣。並襲。重重疊疊。(14)琛:珍寶。贄:見面所贈之禮物。(15)大道:自然法則,萬物必由之路。無名:不可言說。即《老子》「道可道,非常道」。(16)「上德不德」:見《老子》三十八章。大意是:上德之人(聖火)雖然得道,但又不以得為得。(17)立功:神功,調宇宙自然之力。潛運:默默地運行著。(18)幾:神妙的跡象。(19)「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相傳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後成為歌頌盛世太平的典故。(20)靡謝天功,安知帝力:靡:不,無。力:功。此二句即《擊壤歌》之「帝何力於我哉?」之意。(21)上天:天道。載:行,運行。無臭無聲:嗅無味聽無聲。(22)萬類:萬物。資:賴以。始:生。(23)品物:眾多的有生物和無生物。流:演變,變化。(24)質:物類的本體。(25)效:致。靈:福、善。(26)介焉:通「芥」,細微貌。(27)雜沓:眾多紛雜。景:大。
(28)葳蕤:紛披貌。祉:福。繁祉:多福。(29)雲氏龍宮:雲氏:傳說黃帝受命時有雲瑞,故以雲紀事,即設置各部門長官都用雲字命名。龍宮:古伏羲氏時,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如春富為青龍之類。(30)龜圖:即洛書。傳說堯時與群臣賢者到翠媯川,有大龜來投堯,龜背有圖,堯命臣下寫取以告瑞應。寫畢,魚還水中。鳳紀:據《在傳》記載,少皞即帝時,有鳳鳥飛來,故設置部門長官用鳥來命名。鳳鳥氏,就是歷正(管歷法的官)。後稱歲歷為「鳳歷」。上面所稱「雲氏」、「龍宮」、」龜圖」、「鳳紀」,都是祥瑞,後世以之為歌頌帝王瑞應之辭。(31)日含五色:本《易傳》「聖王在上則日光明而五色備」、《禮斗威儀》「政理太平,則時日五色」。以太陽呈現五色為「聖王在上」和「政理太平」的瑞應。(32)烏呈三趾:傳說中太陽內的三足神鳥。《春秋元命蒼》「日中有三足烏」,改太陽也稱「三足烏」、「金烏」、「靈鳥」。此外以太陽中的三足神烏出現說明瑞應。(33)工:樂師,樂宮。(34)史:史官,掌紀事。(35)上善:最完美,主善。上智:智力特出。(36)「流謙」:見《易·謙》」地道變盈而流謙」,即流散盈滿以廣布於虛處。潤下:潤澤下土。(37)皎:透明。(38)旨:味美。萍:醴泉水上之浮萍。(39)澈:澄清。(40)挹:舀取。(41)道:大道、即自然法則。隨:順暢。泰:通。(40)與:同。(43)我後:我君。夕惕:《易. 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即「君子整天健強振作了已,直到夜間還警惕慎行」。(44)般游:般同「盤」,游樂。(45)黃屋:帝王車蓋,以黃繒為蓋里,故名。此處代指帝王。(46)反:同近,返回。(47)戒:警惕。(48)「念茲在茲」:語出《書·大禹謨》,後用以指念念不忘於某一事情。(49)貞吉:純正美好。(50)敕:帝王詔命。
〔譯文〕(散文):皇帝順應時運,統一天下,承受千載難逢的時運而為天子,為萬眾生靈所瞻仰;其功高於大舜,其勤勞勝於伯禹,真是空前絕後,超過古代聖君三皇五帝。(皇帝)掌握天下的權柄並遵守禮法,既聖德又神明,武能平定禍亂,文能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過去不見文字記載的、開天闢地以來不向中國臣服的(都來親附),這些來朝的外國君臣冠冕重重,把作為見面禮的珍寶都陳列出來。大道不能用語言表述,上德之人雖然得「道」卻不以得為得,宇宙自然之力默默地運行著其神妙之跡象不可度量。(古《擊壤歌》唱道)「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天下太平,安居樂業)連上天之功都不感謝,又怎能知道皇帝對百姓之功!
天道運行,人們嗅之無味聽之無聲,但萬物賴之以生,眾多的有生物和無生物因之以變化形態,物類的本體隨天造的感應而變化,天道能應人們的德行而致福,雖然德行細微天道也會響應(回報),這是十分明白的。(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眾多紛雜巨大的福祉:如「雲氏」、「龍宮」、「龜圖」、「鳳紀」、太陽呈現五色、三足神烏從太陽中出現等等,樂官沒有停止過歌頌,史官沒有停止過用筆記載.今天因皇帝的至善而上天降臨吉祥,也因皇帝的智力特殊而給人世帶來喜悅,使水(醴泉)從盈滿處流向虛處,從而潤澤下土,水聲潺潺,水質透明潔凈,水上的浮萍味美,水味如醴酒甘甜,水凝成體如明鏡般清澈,這樣的水日用日新,舀取它用之不盡.(醴泉的出現)說明「大道」應時而暢通無阻,吉慶同醴泉俱來,而我們的夭子卻日夜健強振作,警惕慎行,並不以吉慶為吉慶,居室崇尚茅屋,不以游樂為樂,不以身為帝王為貴,而以天下的百姓為憂。人們都愛那花的美麗,我卻取其果實的實用,去浮華而歸於淳厚,棄枝葉而返回根本,以質朴代替文飾,居高處就要計慮防止下墜,端盛滿之水就要留心不外溢,要念念不忘這些,就能永遠保持純正美好。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詔命書寫。

C. 請問《九成宮碑》的特點是什麼

「葳蕤繁祉 延彼遐齡」
——《九成宮醴泉銘》賞析

《九成宮醴泉銘》(簡稱《醴泉銘》、《九成宮》及《九成宮碑》),是唐初的一座名碑。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鐫立於麟游(今陝西省寶雞市麟游縣)。現位於麟游縣杜水之陽九成宮遺址建有碑亭,為中國國寶級文物。碑文由魏徵撰寫,歐陽詢正書,刻工無從考證。

歐陽詢為唐初四大楷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之首,其書法被後世歷代書家所敬重,被譽為「唐人楷法第一」、「正書翰墨之冠」,後世稱其正書「歐楷」。《九成宮碑》之所以名聲巨大、影響久遠,其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即由歐陽詢以楷法書丹,尤其是奉敕所書,用筆更精彩動人、神明氣朗,被稱為「萬世法程」。歷代書家對《九成宮碑》贊頌甚多。
《九成宮碑》用筆有特定的北碑(魏碑)、隸書等筆意,字體結構典雅大方,法式嚴謹,看似平正,實則險勁。字形採用長方形態勢,字句、行距都較大,章法顯得寬松而清晰。我的理解,其中一些筆畫及個別字例有以下特點:
橫——布排嚴整,稍微上翹、沉穩,有時中段粗於兩端,得中實之趣;
撇——除了常見的長撇、短撇、回鋒撇、蘭葉撇外,還有入筆強調停頓的屈頭撇;
捺——通常較直,少數呈微弧狀,尾端頓筆前後的過渡含蓄自然、一氣呵成;
點(反捺)——堅挺有力,略帶魏碑之意;
豎——豎筆挺拔勁健,除常見的懸針豎、垂露豎,還有短小的尖豎,即露鋒入筆,然後轉成中鋒徑直豎下行筆,這就是歐楷的獨創之處;
折——即不作圓滑的轉折,也不露出稜角,而是帶有果斷又含蓄之意;
鉤——除橫折鉤頓筆鉤出,大多數不作回鋒鉤,一般都在前一筆的基礎上轉鋒順勢鉤出,有外方內圓、柔中有剛之意,明顯有魏碑之意;
弧彎鉤——弧彎的重心穩沉不偏斜,彎鉤略有隸書筆意;
豎彎鉤(鵝鉤)——基本上就繼承了隸書的寫法,如 「九」、「冠」、「絕」、「也」、「元」等字;
挑(提)——運筆急而短促、果斷,不拖泥帶水,體現端莊穩沉。
再如「亥」字,明顯就是《曹全碑》中「亥」字的隸書寫法,只是把中間的撇寫成了豎鉤;「般」字的右邊部分直接沿襲了隸書的結構和寫法;「武」、「源」、「風」等字繼承了魏碑的筆法結構形式。
由碑文可見書寫者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其字形偏修長,行筆於險勁之中尋求穩定,豎多左右相背,中宮緊收,體勢瘦硬、灑脫、靈動,尤其在劃末重收,筆至劃尾便穩穩提起。字中多以長橫或長捺、鵝鉤等主筆拉長取勢,中宮間距、留白適宜,結體緊而不拘。結字謹嚴,卻時出欹斜險勁之筆,充滿奇趣。正斜相映,化靜為動,並於倚靠、俯仰、牽制、相背、避讓、呼應變化中尋求力的平衡,從而達到「既知險勁,復歸平正」的境界。
《九成宮碑》高華渾朴,法度森嚴,一點一劃都成為後世模範,是歐陽詢晚年代表之作,在中國書法史上《九成宮碑》地位極高,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被歷史上公認的優秀範本和不可多得的書學研究教材。
出於對《九成宮碑》之敬重,作為一名文學及書法愛好者,我雅趣油然而生,集其間的經典祝福語句「葳蕤繁祉,延彼遐齡」,臨寫一幅習作,與大家分享。

【註:「葳蕤」(wēi ruí)本意是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引申為家庭人丁興旺和事業發達的意思。「繁祉」,繁榮幸福的意思(祉,福祉)。 「葳蕤繁祉」的意思是:家庭幸福美滿、人丁興旺,事業繁榮發達。「遐齡」,老年人高壽的敬語。】

D. 歐陽詢的 九成宮醴泉銘 是什麼意思 通俗點簡單點 本人沒什麼文化

譯文:

貞觀六年夏歷四月,皇帝在九成宮避暑。這里原是隋代的仁壽宮。覆蓋著山野而興建宮殿,截堵山谷以形成池沼和護城河。跨水立柱以架橋,辟險峻之地建起聳立的雙闕,周圍建起高閣,四邊環繞長廊,房舍縱橫錯雜,台榭參差交錯;仰望高遠可達百尋,俯看峻峭亦達千仞,輝煌如珠玉相映,金色和碧色交輝,其光彩能灼雲霞,其高峻能達日月。

看他興建宮殿使山移潤回,極盡奢侈之能事,因為人們的這種縱欲態度,實在應該痛加責備。至於當熱度可以溶化金屬的酷熱暑天,這里卻無悶濕蒸熱的氣溫;微風徐徐吹來,帶來清涼的舒適,確是居住的好場所,實為調養精神的勝地,漢代的甘泉宮是不能超過它的。

皇帝二十歲時,就從事策劃和組織統一天下的活動,到了三十歲時,就做了億萬白姓的君主;開始是用武力統一中國,後來又以高度的文明道德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東邊越過青丘,南邊越過開徼,那些國家和民族都奉獻珍寶以為晉見之禮,經過不同語種的;輾轉翻譯而來朝見。

西到輪台,北抵玄闕,都並入版圖而設置地方州縣,把那裡的人民編入戶籍(受朝廷管轄);陰陽之氣溫和,年景風調雨順,遠近都和平肅敬,一切生物也各得其所,神靈都來降福,這雖然是憑借天地的功德,但畢竟要依靠皇帝一個人的謀略。

(皇帝)捨身以利天下黎民,風里來雨里去,一心為百姓著想,憂國憂民積勞成疾,皮膚和堯帝一樣變成了干肉的形態,手腳上結的趼子超過了大禹,雖經針刺石砭治療,而血脈仍不通暢,住在京都,炎熱的暑天往往使人疲睏不堪,群臣請求另建(避暑)行宮,庶幾可以療養從而心曠神怡。

聖天子愛護每一個黎民的勞力,痛惜民間戶籍編制中最小單位的財貨,堅決拒絕,不肯聽從群臣的請求,提出隋代建築的舊宮殿,是過去建造的,舍棄它感到可惜,毀掉它又會重新勞民傷財,應當沿襲既成的事實,又何必重新改作呢!

於是去掉隋代舊宮的文飾而使之變得質朴,一再節儉,把原來過多奢華的部分去掉,把已經損壞的部分加以修正,使原來殿前紅色石階夾雜著沙礫,原來白色的牆壁夾雜著新塗的泥土;土階與原有的玉砌相接,茅屋連著原有的瓊室。

仰看原有宮殿的壯麗,可吸取過去隋代由奢侈而敗亡的教訓,俯察今天修茸的求卑求儉,足以作為後嗣子孫的楷模,正提現了「至德之人(表面上)沒有什麼作為,大聖不妄自製作」的精神,他們竭盡全力(大興土木),其成果卻使我安享了。

但是過去的池沼,水都從澗谷引來,宮城裡面,本來就缺乏水源,想求得水源結果又沒有,(要解決這一問題),既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皇帝心裡對此一直念念不忘。

貞觀六年四月十六日,皇帝來到中宮,沿途觀賞樓台亭榭,信步走到西城的背面,在高聳的樓閣下徘徊,往下看到這里的土地,略顯濕潤,於是用手杖掘地並加以導引,結果泉水隨之流湧出來,於是在泉水下邊砌上石檻。

引來水流入石砌的溝渠。泉水清澈如鏡,水味甘甜如醴酒(泉水經過石渠)往南灌注在丹霄宮的右邊,往東流淌於雙闕之下;流泉貫穿於鏤刻圖紋的宮門,縈繞著太後所居的宮殿;泉水激揚起的清波,能將濁穢的渣滓盪滌;它可以使人養成純正的稟性,可以使人的心神玲瓏透剔。

泉水如鏡能照映出各種形態,由於它的滋潤可以使萬物生長就如同皇帝的深恩永無休止,天子的恩澤永遠流布人問,它不僅是天象的精華也是地神的環寶。據文獻記載:《禮緯》說:「帝王對犯人的判刑和處死確是量刑得當,對人的賞賜和該人的功勞相符,能做到符合社會規定的法則和規范,那醴泉對會在宮廷之間出現」。

《鶡冠子》說:「聖人的恩德,能上達於天,下達於地,中達於眾生靈,那就會出現醴泉」。《瑞應圖》說:帝王生性純正平和,飲食不用臣下貢獻的珍奇之物,那醴泉就會出現,喝了它能使人長壽」。《東觀漢記》說:「漢光武中元元年(56),在京師〔首都洛陽)出現了醴泉,喝了能使積久難治的病痊癒」。

如此說來,神奇靈異的醴泉之所以出現,是為了扶助聖明的君王;它既可除去積久難治之病,又可使人延年益壽。對此,公卿大臣們天不歡躍並顯出受感動的神色,唯我皇上胸懷謙遜,並不認為醴泉的出現是由於自己的「明聖」。

雖有美卻不以為美,不僅聽過去的聖賢如此,以祥瑞的出現感到畏懼,更是有當今的先例作為教訓的(隋代即有「祥瑞」出現結果動帶來災禍的先例)。

這是上天顯示的瑞徵,也說明天子的盛德,這些,豈是不學如巨這樣的人所能發揚光大!仁臣作為史官的職責必須「記言」、「記事」,不可使國事出現的如此盛美之事,不見於史冊,故敢於如實陳述,寫成銘文刻碑。

皇帝順應時運,統一天下,承受千載難逢的時運而為天子,為萬眾生靈所瞻仰;其功高於大舜,其勤勞勝於伯禹,真是空前絕後,超過古代聖君三皇五帝。

(皇帝)掌握天下的權柄並遵守禮法,既聖德又神明,武能平定禍亂,文能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過去不見文字記載的、開天闢地以來不向中國臣服的(都來親附),這些來朝的外國君臣冠冕重重,把作為見面禮的珍寶都陳列出來。

大道不能用語言表述,上德之人雖然得「道」卻不以得為得,宇宙自然之力默默地運行著其神妙之跡象不可度量。(古《擊壤歌》唱道)「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天下太平,安居樂業)連上天之功都不感謝,又怎能知道皇帝對百姓之功!

天道運行,人們嗅之無味聽之無聲,但萬物賴之以生,眾多的有生物和無生物因之以變化形態,物類的本體隨天造的感應而變化,天道能應人們的德行而致福,雖然德行細微天道也會響應(回報),這是十分明白的。

(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眾多紛雜巨大的福祉:如「雲氏」、「龍宮」、「龜圖」、「鳳紀」、太陽呈現五色、三足神烏從太陽中出現等等,樂官沒有停止過歌頌,史官沒有停止過用筆記載。

今天因皇帝的至善而上天降臨吉祥,也因皇帝的智力特殊而給人世帶來喜悅,使水(醴泉)從盈滿處流向虛處,從而潤澤下土,水聲潺潺,水質透明潔凈,水上的浮萍味美,水味如醴酒甘甜,水凝成體如明鏡般清澈。

這樣的水日用日新,舀取它用之不盡.(醴泉的出現)說明「大道」應時而暢通無阻,吉慶同醴泉俱來,而我們的夭子卻日夜健強振作,警惕慎行,並不以吉慶為吉慶,居室崇尚茅屋,不以游樂為樂,不以身為帝王為貴,而以天下的百姓為憂。

人們都愛那花的美麗,我卻取其果實的實用,去浮華而歸於淳厚,棄枝葉而返回根本,以質朴代替文飾,居高處就要計慮防止下墜,端盛滿之水就要留心不外溢,要念念不忘這些,就能永遠保持純正美好。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詔命書寫。

(4)九成宮最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九成宮醴泉銘》的點畫風格主要有三個:瘦硬、秀麗、溫潤。這三者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在一筆或一字之內同時表現出這些風格。

《九成宮醴泉銘》屬於瘦硬書風。它的點畫比瘦金體粗,比顏體字瘦,在肥瘦方面處於適中的狀態。書法講求筆力,筆力通過「骨」來實現。太肥容易無骨,太瘦骨易「折斷」,肥瘦適中、骨肉勻稱對於表現筆力較為適合。

如果說瘦硬指《九成宮醴泉銘》點畫的陽剛之美,那麼,秀麗則是形容它的陰柔之美。《九成宮醴泉銘》的秀麗主要體現在圓筆和修長的筆畫中。例如,「公」字的第二、第五兩點,不是一味地剛狠,而是方圓兼備,給人以溫厚含蓄之感。

「公」字的其他三點則呈三角形,有稜有角,英氣逼人。但由於第二、第五兩筆的中和作用,整個字就不至於悍厲和粗獷。修長的筆畫特別是長撇、長捺容易產生秀色,這一點甚至在雄強、粗獷的龍門四品中也能得到體現。

在《九成宮醴泉銘》中,「暑」字的長撇,起筆半藏鋒,帶有一定的弧度,方圓兼備,筆勢綿延,猶如武士刀,給人一種婉轉秀美、剛柔相濟的美感。《九成宮醴泉銘》的點畫雖然兼具剛柔,但相比來說,剛的成分多一些。

它是中和書風中略微偏陽剛之美的那種,這一點劉熙載曾有論述。劉熙載說「善學歐者威而不猛」,這是說歐楷屬於中和之美;又說「歐之為鷹隼易知」,這是說歐楷偏於陽剛之美。

《九成宮醴泉銘》的溫潤是溫厚且潤。溫厚是圓筆或藏鋒造成的藝術效果,潤是指墨法。晉唐基本用濃墨,因為黑白對比強烈,所以實用性最強。墨太濃則筆滯,按筆處易現臃腫,所以要加適量的水,造成濃而潤的效果——既不臃腫,也不漫漶。

現見到的《九成宮醴泉銘》一般都是拓本,黑底白字,其實看不出用墨的濃淡燥潤。但根據當時的用墨情況,再加上欣賞者的想像活動,點畫的濃潤很容易感受得到。

E. 九成宮碑的字有什麼特點

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構作相背之勢,上下結構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定,氣象庄嚴。其布白勻整,字距、行距疏朗,為九宮最准者,全碑血脈暢通,氣韻蕭然。

筆畫往中宮靠攏,向四周放射,也稱為輻射性結體。《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叅」「成」等字是緊結風格的代表。「叅」字的撇、捺、豎等筆畫都非常明顯地往中宮簇擁,而撇、捺又八字分散,顯得很舒展。

藝術鑒賞

《九成宮醴泉銘》的點畫風格主要有三個:瘦硬、秀麗、溫潤。這三者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在一筆或一字之內同時表現出這些風格。

《九成宮醴泉銘》屬於瘦硬書風。它的點畫比瘦金體粗,比顏體字瘦,在肥瘦方面處於適中的狀態。書法講求筆力,筆力通過「骨」來實現。太肥容易無骨,太瘦骨易「折斷」,肥瘦適中、骨肉勻稱對於表現筆力較為適合。

如果說瘦硬指《九成宮醴泉銘》點畫的陽剛之美,那麼,秀麗則是形容它的陰柔之美。《九成宮醴泉銘》的秀麗主要體現在圓筆和修長的筆畫中。

F. 九成宮 看不懂啊 有沒有簡體版的內容

臨帖最好還是臨原帖!我將譯文復制過來供你參考:
《九成宮醴泉銘》譯文
• 《九成宮醴泉銘》譯文
〔正文〕九成宮醴泉銘,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譯文)唐宮名,在陝西省麟游縣西,原為仁壽宮,唐太宗貞觀五年重修,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更名為九成,甘美之甜水謂之醴泉。銘者,自銘也,自銘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後世者也。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子魏徵奉皇帝詔書撰文。
〔正文〕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台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過澗,窮泰極奢,以人從欲,良足深尤。至於炎景流金,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凄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
(譯文)貞觀六年夏歷四月,皇帝到九成宮避暑。這九成宮就是原來隋朝的仁壽宮。它高聳的覆壓山巒,淳蓄的池水截斷山谷。楹柱跨水相連,庭闕分岩相向。高閣長廊排成圍,棟宇台榭輪奐錯落。仰視它彷彿高若千丈,向下看則幽岩大谷深險萬尺。那些鑲飾的珍珠美玉使它金碧輝煌,其光芒沖射雲霞使日月失色。炫耀這種移山過澗之力,驕橫奢侈之極,累及民眾而放縱私慾,想來真是深深的罪過。到了酷暑炎陽時,幾無逼人窒息的熱氣;微風緩緩拂來,覺有清涼之爽。這的確是怡養身心的勝美之處。即使是漢武帝時的甘泉宮也不能超出其右。
[正文〕皇帝爰在弱冠,經營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東越青丘,南逾丹徼 ,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台,北拒玄闕,並地列州縣,人充編戶,氣淑年和,邇安遠肅,群生咸遂,靈貺畢臻。雖藉二儀之功,終資一人之慮,遺身利物,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性。聖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隋氏舊宮,營於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於是斫雕為朴,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茸其頹壞,雜丹墀以砂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鑒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譯文):我主在二十歲時,就征討四方,到而立之年就作為君王安撫民眾了,起初是以武力之功平定統一了四海,而最終用禮樂教化安撫各邦。東到青丘之國,南抵丹徼之地,都有珍奇寶物等貢品獻上,且有譯官陪同前來朝拜;西及輪台,北至玄闕,合並之後又列置州縣,並將眾多百姓編定戶籍。時吉年順,四方太平,人們都安定歸依,神靈也賜福而至。雖說有賴於天地的功德,但最終還是靠皇帝一個人的謀劃而成。他捨身利國,且不避風雨,奔波勞苦,一心為民,憂勞成疾,以致身衰體弱,瘦如唐堯,手足之繭厚似夏禹,盡管常以針灸治療調理,但仍舊氣血不舒。遷居京城宮中以來,出於常常苦於暑熱之由,群臣建議為他建造離宮,希望能使他怡養心神。但聖上愛惜百姓和國家的財力,執意拒絕不從,認為這仁壽舊宮雖建於昔日,棄之不用太可惜,毀而重建又太勞民,此事還是沿用既成為好,無需重改再造。於是去除雕飾變為質朴,刪減再刪減,將那過分奢侈的都去掉。接著再修葺那些坍塌之處,摻和沙土填補破損的玉潔冰清台階,用泥土彌補牆壁的缺損處,漢白玉砌成的石階與土階相接,宮室屋頂的缺漏處用茅草來續補。仰視宮殿的壯闊富麗,可將以往(奢侈誤國)作為歷史的借鑒;俯看如今的朴實儉約,又足以為子孫後代留下訓誡。正所為至人不求有所為(順應自然),至聖也不求有所作(不勞民興作),前人已盡力做成的,今人只須繼用其成。
〔正文〕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上及中宮歷覽台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度於雙闕,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盪瑕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澄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將玄澤之常流。匪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謹案:《禮緯》雲:「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得禮之宜,則醴泉出於闕庭」。《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實扶明聖,既可蠲茲沉痼,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相趨動色。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未學所能丕顯?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
(譯文):然而原來的池塘水沼,都引自山澗,宮中本來沒有水源,盡力求取也得不到的就是這水,這已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事,故而皇帝常惦記在心。四月初一(甲申日)至四月十六日(已亥日),聖上到皇後的住處游覽亭台樓閣,閑步走至西城北面時,在一座高閣下面駐足不前。他俯身觀察石土,微略感到濕潤,於是便用手杖去疏鑿隨即竟有一股泉水湧出。於是便製成石檻將泉眼護住,然後又將泉水導入水渠。這泉水清澈如鏡,味如甜酒。泉水向南流入丹霄樓右側,向東又流經宮殿前的闕門,如練帶縈繞,貫穿著整個九成宮,它激起清爽的波浪,沖走往日的污穢。(這泉水)可以使性情通達平正,可以使心神澄明純凈,可以照映萬物之形,並滋潤其生長,如同聖上的深恩德澤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上天的精華,也是大地的靈物。據《禮緯》書中說:「如果君王用刑治罪能恰如其分,封功行賞也不偏不倚,得與周禮相符合,那麼,醴泉便會出現」。《鶡冠子》上說:「聖人的恩德,如能上達天宇,下臨大地,中及萬物生靈,那麼,醴泉便會出現」。《瑞應圖》上說:「君王仁善謙和,飲食儉朴(不食進貢之物),就會有醴泉出現,飲用者可以長壽」。《東觀漢記》中載:「光武帝中元元年,京城出現(首都洛陽)出現醴泉,飲用者連積久難治的病都痊癒了」。那麼,醴泉這一種神賜之物的出現,實際是為了扶助聖主明君,它既可免君王的陳年舊疾,又能使長壽。所以,王侯公卿們都喜形於色,奔走相告。但我主深懷謙退之心,推說自己並無如此聖德。雖有善政而不恃傲;遇有祥兆而心存謹慎。這是記取了隋朝奢侈誤國的經驗教訓。這一切當是上帝的玄奧旨意,天子的善美之德,哪是我的淺陋之學所能表述清楚的,但因我的職責在於記言書事,不能使國家的盛美之事遺漏於典集之外,才冒昧陳詞據實著錄,因而撰寫了這篇銘文,並鐫刻上石。
[正文]。其詞曰:惟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萬物斯睹,功高大舜,勤深伯禹,絕後承前,登三邁五。握機蹈距,乃聖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書契未紀,開辟不臣。冠冕並襲,琛贄咸陳。大道無名,上德不德,玄功潛運,幾深莫測。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類資始,品物流形。隨感變質,應德效靈。介焉如響,赫赫明明。雜沓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官,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輟工,筆無停史。上善降祥,上智斯悅。流謙潤下,潺湲皎潔。萍旨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挹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後夕惕,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游。黃屋非貴,天下為憂。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在茲,永保貞吉。兼太子率更令、渤海男臣歐陽詢奉敕書。
(譯文):頌詞說:當今皇帝據有運數,一統天下,受命於天,這是千年的定數,世間萬物都目睹這一現實。他功績高於大舜,他勤勉盡過大禹。可謂承其前導,絕其後繼,甚至超過了三皇五帝。他善於把握時機,並遵循客觀規律,堪稱既聖明又神武。以武力克平戰亂,以禮儀詩書招服四方。史書從未記載過像這樣能開疆拓土征服四方的皇帝。所以他能稱皇並獲得贊譽和擁戴,四方獻給他的珍寶多而且多。大道是難以命名的,最高的德操並不表現在形式上,它的深玄之功和潛在的運行規律可謂高深莫測。我們鑿井得水,耕田得食,不懂得感謝上天之功德,又怎知帝王的作用。上天所運行承載之道,悄無聲息,但萬類藉此生成,眾生流布成形,都隨感應而發生質變。順應上德,方見靈驗,道於我雖有間隔,但似聞聲響,似見光明。洪福紛來,如繁盛的草木。皇帝及百官,皆穿戴著綉有雲、龍、龜、鳳圖案的冠袍以示吉祥。而艷陽也蘊五彩之光,金烏更呈三足之瑞,頌辭不斷詠來,史官不停地記錄。完美至善的醴泉帶著祥瑞降臨人間,明主賢臣皆大歡喜。醴泉依水性而流布大地,滋潤著萬物,它潺湲清澈,如萍實般甘甜,每天飲用都覺新鮮,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昌明的時代與大道相伴隨,奔流的泉盈滿福慶。我主戒懼不怠,雖有善行而不自恃。居住崇尚簡陋,享樂則不喜逸欲放縱。身居帝王之貴卻不以為貴,而總以天下百姓之憂為憂。他人喜歡浮華與外飾,而我獨取那朴實,這意在回歸淳樸,用質朴取代文飾。身體在高處,應想到墜落的危險,端著盛滿水的容器須提防溢出。於此念念不忘,方能永保中正祥和。
兼太子率更令、渤海男,臣歐陽詢奉皇帝詔書書錄。

G. 《九成宮醴泉銘》是什麼

書法發展到唐代,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究其原因:一是唐朝的國運昌盛為藝術提供了自由生長的土壤;二是科舉考試以書法取士,書風隨之大盛;三是帝王的提倡與愛好,起到了上行下效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歷朝帝王都是書法愛好者,其中唐太宗不僅酷愛書法,而且身體力行,造詣頗深。初唐書藝精進,與這些帝王的喜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這樣的時代環境。自然催生了書法藝術之花的盡情綻放。其中最出類拔萃被後世奉為楷模的是精妙絕倫、法度森嚴的楷書。長久以來,唐楷都是後世學書者的典範。後人評說唐代書法,往往將其概括為「隆法」或「重法」,其意重在楷書。

楷書自三國鍾繇到東晉二王、北魏碑體,發展至唐代,才真正進入了成熟期。後世楷書的大師級人物基本集中於唐代,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其中,「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楷法又歷來被視作楷書成熟的標志,而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無疑是其中的典範。歐陽詢由陳入隋,又由隋入唐,一生歷經三個朝代。他在隋時即已書名遠揚,入唐後,書風兼具南北之風,又自成一體,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據《舊唐書》記載,歐陽詢相貌醜陋、身材矮小,可字跡卻若偉丈夫挺立。歐陽詢書法的最高成就是楷書,他的楷書既有北碑的雄勁,又汲取了二王的風韻,既得北朝碑刻方正峻利之勢,又有南朝文雅秀潤之姿,外觀整齊穩重,內里卻蘊含變化,筆力剛勁,筆畫方潤,纖細適中,給人以爽利精神之感,後世稱其書法為「歐體」。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宮四城之陰散步時,發現有一塊地皮比較濕潤,用龍杖偶一疏導便有泉水湧出。於是他令人掘地成井,命為「醴泉」,意為泉水像美酒一樣甘甜。並傳魏徵撰寫《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書寫碑文,由工匠刻於石上。魏徵在銘文中描摹九成宮建築的宏偉壯觀,歌頌唐太宗建功立業的霸主雄風,記述醴泉發現的經過以及它象徵祥瑞的意義。特別是在銘文的後半部,魏徵提出了一些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如「黃屋非貴,天下為憂」、「居高思墜,持滿戒溢」等警語,至今讀來仍震耳發聵,發人深省。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75歲時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書法水平。全碑共24行,每行49字,充分體現了歐陽詢書法結構嚴謹、圓潤秀勁的特點。此碑用筆剛挺,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若圓,結構布置緊湊嚴謹,平穩慎重,無一處紊亂,無一筆松塌,方整之中又內蘊險絕,從而造成一種瘦硬清寒、剛勁峭拔、孤峰崛起的壯美之感。

清代翁方綱曾品評此碑,認為其前半部分寫得遒勁有力,後半部分則比較寬容平和,不同於以往諸碑的前舒後斂的風格,卻顯得張弛有道,獨具風范。因此,明代陳繼儒曾評論「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趙孟頫評歐陽詢為「清和秀健,古今一人」。《九成宮醴泉銘》因而被視作「楷書法的極則」,成為萬代習書者及書家競相臨摹的範本。

唐人對於執筆方法、用筆方法、字體結構、點畫之勢、篇章布局等都有比較集中的探討。這種對於法度的要求既是對書法實踐的總結,又必然會規范著書法的走向。因此,唐代書家,自唐刃歐、虞、褚等人開始,即已定下了隆法的基調。在中國書法史上,晉、唐是兩個至為重要的階段。晉書崇尚趣韻,卓爾不群;唐書尊重法度,力透紙背。自歐陽詢始,所謂「唐人重法」,便被注入了一種陽剛之氣。歐陽詢不僅在書法實踐方面確立了楷書的範式,在書法理論方面也開創了「重法」先河。其書法理論傳至今日的有《八訣》、《十六法》、《傳授訣》、《用筆論》四篇,他總結出書法「八訣」:點如高峰之墜石,似長空之初月;橫若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如萬鈞之弩發;撇似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捺若一波三過筆。從點畫結構到用筆,狀神形貌,形象地道出了他的書法美學追求。《九成宮醴泉銘》就呈現了這種陽剛氣度:其點皆作三角狀,其橫嚴整如干里陳雲;其豎硬挺如萬年枯藤;左右豎筆的中部往往向字心凹進;其撇如劍斷犀角象牙;其捺如鋒利切刀;斜鉤像長空明月;三曲鉤順勢轉向右上作燕尾狀。無論是「高峰也墜石」、「千里之陣雲」,還是「萬鈞之弩發」、「犀象之角牙」,都是對朔北雄健之風的憧憬、追求與企盼。進一步顯示了北風南漸、陽剛崛起的美學趣味。

歐陽詢的書法熔鑄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融會六朝碑書精華,廣采各家之長,用筆從古隸中出,凝重沉著,轉折處干凈利落;結體緊結,方正渾穆,平正中寓峭勁;點畫配合整齊嚴謹,結構安排有疏有密,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之感,有一種極為森嚴的氣度,雍容大度中又有險勁之趣。歐陽詢的墨跡還有《卜商帖》、《張翰帖》、《夢奠帖》和行書《千字文》等。其中《夢奠帖》結體富於變化,最能表現出歐書勁險崛奇、矛戟森列的特色。

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他充分思考了點畫之間的主次關系、穿插挪讓、整體的章法和漢字形式的類別劈面,使書法成為一種嚴肅的、鄭重其事的創作方式。而後代師從他的書法風格者不乏其人。

H.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什麼內容中心思想是什麼意思

九成宮原是隋朝的仁壽宮 太宗不忍勞民傷財 舊宮改建 缺乏水源 太宗發現了醴泉 群臣認為泉水是太宗德行感召而來 於是由魏徵撰文 歐陽詢書丹 歌頌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 並以隋為戒提出了居高思墜的諫諍之言

I. 《九成宮醴泉銘》書法特點是什麼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七十五歲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書法水平,《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趙孟頫說:「清和秀健,古今一人。」充分體現了歐陽詢的書法結構嚴謹、圓潤中見秀勁的特點,此碑書法,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結構布置精嚴,上承下覆,左揖右讓,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一處紊亂,無一筆松塌。用筆方整,緊湊,平穩而險絕。被視為「楷書法的極則」,也就是說是楷書研究的出發點、終點站,是歷代學書者的楷模《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七十五歲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書法水平,《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趙孟頫說:「清和秀健,古今一人。」充分體現了歐陽詢的書法結構嚴謹、圓潤中見秀勁的特點,此碑書法,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結構布置精嚴,上承下覆,左揖右讓,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一處紊亂,無一筆松塌。用筆方整,緊湊,平穩而險絕。被視為「楷書法的極則」,也就是說是楷書研究的出發點、終點站,是歷代學書者的楷模

J. 如何評價歐陽詢的九成宮

歐陽詢(557一641年),漢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隋時官至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與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他的字有多人評論。 歐陽詢聰敏勤學,讀書數行同盡,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通《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尤其篤好書法,幾乎達到痴迷的程度。據說有一次歐陽洵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他騎在馬上仔細觀看了一陣才離開,但剛走幾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馬觀賞,贊嘆多次,而不願離去,便乾脆鋪上氈子坐下反復揣摩,最後竟在碑旁一連坐卧了3天才離去。 歐陽詢練習書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後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被後代書家奉為圭臬,以「歐體」之稱傳世。唐代書法品評著作《書斷》稱:「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擾龍蛇戰斗之象,雲霧輕籠之勢,幾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書,出於太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之致。」 歐陽詢 九成宮帖
宋《宣和書譜》譽其正楷為「翰墨之冠」。據史書記載,歐陽詢的形貌很醜陋,但他的書法卻譽滿天下,人們都爭著想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犢文字,一旦得到就視作圭寶,作為自己習字的範本。唐武德(618-624)年間,高麗(今朝鮮)特地派使者來長安求取歐陽詢的書法。唐高祖李淵感嘆地說:「沒想到歐陽詢的名聲竟大到連遠方的夷狄都知道。他們看到歐陽詢的筆跡,一定以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歐陽詢以80多歲的高齡於貞觀(626-649)年間逝世,身後傳世的墨跡有《卜商帖》、《張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等,都堪稱書法藝術的瑰寶。後人將他與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稱為「初唐四大書家」。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墜石, 如長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陣雲,如萬歲之枯藤,如勁松倒折、如落掛之石崖,如萬鈞之弩發,如利劍斷犀角,如一波之過筆」。歐陽詢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學書的經驗總結,比較具體地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是我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
編輯本段書法造詣
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 內畫家 一丁(聶磊)楷書作品
《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唐張懷瓘《書斷》中說:「詢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猶龍蛇戰斗之象,雲霧輕寵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水,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 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帖》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遠揚海外。進入唐朝,更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但歐陽詢自己卻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依然讀碑臨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歐陽詢外出遊覽,在道旁見到一塊西晉書法家-索靖所寫的章草石碑,看了幾眼,覺得寫得一般。但轉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書匠,那麼他的書法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個水落石出。於是佇立在碑前,反覆地觀看了幾遍,才發現了其中精深絕妙之處。歐陽詢坐卧於石碑旁摸索比劃竟達三天三夜之久。歐陽詢終於領悟到索靖書法用筆的精神所在,因而書法亦更臻完美觀止。 歐陽詢臨蘭亭序
楷書,是歐陽詢得意的作品,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立。 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92法的著述,均有啟示。其「八訣」為:(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豎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
編輯本段常見歐書碑刻
1、《九成宮醴泉銘》:楷書,是歐陽詢的代表作,學歐書多以此為範本,魏徵撰文,唐大宗貞觀六年。公元623年)立碑。書法嚴謹峭勁,不取姿嵋之態。 2、《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也稱《溫彥博碑》:楷書,書此碑文時,已80高齡。唐大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 3、《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稱《皇甫君碑》:楷書,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無立碑年月,碑藏於陝西西安。 4、《化度寺塔銘》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

閱讀全文

與九成宮最精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4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8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80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1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09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79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2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4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3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8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7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1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2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5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8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