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酒是五穀精華,玄古通今是啥意思
摘要 您好,正在為您解答這一道題,您需要耐心等待三分鍾左右的時間,答案馬上為您揭曉,請不要著急哦
❷ 五穀液是什麼酒
五穀液系列酒是五糧液集團「五」字頭戰略發展品牌,由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出品。五字頭的系列產品,為五糧液的兄弟酒、姊妹酒,同宗同族,是一款大牌優質產品。
「川酒天下譽,精華在宜賓」,五湖液佔有天然的地理優勢,並且它的釀造工藝沿用了五糧液600年歷史的傳統技術,採用高粱、大米、小麥、玉米、糯米5種糧食,在微生物環境中慢熟,再由經驗豐富的釀酒師勾調而成。
中國白酒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復合香味,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酒。而嚴格意義上講,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兌而成的配製酒則不能算做是白酒。
白酒主集中在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四川瀘州三角地帶有著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蒸餾酒產區,分別為中國三大名酒的茅五瀘,其白酒產業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河山。
❸ 喝酒究竟為了什麼喝酒究竟有什麼意義呢人為什麼要喝酒
喝酒會有幾種原因,1,和朋友或家人相聚慶祝。2,為了恢復身體活血化瘀(泡酒)。3,饞酒,原意喝。4,談生意,商量事宜。5,心情不爽,郁悶。它的意義有很多,有人為了自己,有人為了他人。有人為了他人醉,有人為了自己醉,總而言之是酒精的作用就來釋放自己和麻醉自己罷了······
❹ 白酒文化的底蘊在哪裡
白酒文件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白酒是用糧食通過漫長的釀造和沉澱形成的,所以人們常說:酒為五穀之精華,酒是糧食精。酒一直是不可代替的飲品。
無論是祭拜天地還是招待親朋好友,我們都會拿出最好的酒;在重大的節日或者珍貴的情感碰撞上,我們也都會拿出最好的飲料-白酒。
我們中華民族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古至今,眾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文臣武將,雅士高人直到平民百姓,都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並留下諸多關於酒的傳奇故事和詩文美篇。酒是一種文化載體,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賦予了酒特殊的意義。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古代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酒文化、也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酒文化。
人生當有酒,無酒事難全。有人說,喝冷酒傷肝,喝熱酒傷肺,但是不喝酒會傷心。一杯酒下肚,可以興起,兩杯酒下肚,可以忘憂,三杯酒下肚,則上下五千年,縱橫兩萬里...在浩瀚的宇宙中,人是渺小的。而在世界上的千萬個奇跡里,人卻又是偉大的。我們的祖先在不經意間發現了酒,之後,經過長期的實踐——完善,再實踐——再完善,傳承至今,並終於有了一套造酒的絕技。他們在別具匠心的構想下,嚴守精緻的配方和巧妙的工藝,把稻、麥、五穀及水果等食物,變戲法似的轉化成了白酒、黃酒等各樣的美酒,令人嘆為觀止。
人生當有酒,無酒事難全。喜慶待客,走親訪友,社交運作,相擾求人等等,哪一宗哪一件能離開了酒?酒是人脈關系的潤滑劑,是人際交往的開路先鋒。人脈的關系的建立往往先從遞上一支煙、敬上一杯酒開始。有一句俗話很流行,叫做「無酒不成席」。把親情、友情、夢想、期盼、歡樂、傷感……寫進酒杯,溢滿酒宴,讓情感渲染奔涌,讓好事醞釀圓滿。對待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切莫貪婪。凡事皆有度,總是要適當、花看半開,酒至微醺,恰當為妙!
❺ 喝酒當喝湯下一句是什麼
喝酒當喝湯下一句是:門前兩條江。
酒是用糧食通過漫長的釀造和沉澱形成的,所以人們常說:酒為五穀之精華,酒是糧食精。在古代人們沒有什麼飲品,不像現在有那麼多飲料可供選擇,酒是哪個時候最好的飲品。
主要危害
1.血液中的乙醇濃度達到0.05%時,酒精的作用開始顯露,出現興奮和欣快感;當血中乙醇濃度達到0.1%時,人就會失去自製能力。如達到0.2%時,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達到0.4%時,人就可失去知覺,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險。
2.酒精對人的損害,最重要的是中樞神經系統。它使神經系統從興奮到高度的抑制,嚴重地破壞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過量的飲酒還會損害肝臟,慢性酒精中毒則可導致酒精性肝硬化。
慢性酒精中毒,對身體有多方面的損害。可導致多發性神經炎、心肌病變、腦病變、造血功能障礙、胰腺炎、胃炎和潰瘍病等,還可使高血壓病的發病率升高。長期大量飲酒,還危及生殖細胞,導致後代智力低下,且常飲酒的人喉癌及消化道癌發病率明顯增加。
❻ 葯酒釀酒技術之葯酒分類有什麼
將葯物置於白酒(釀造酒)中浸泡而成。治療時可用手蘸葯酒(水)塗於體表而後做手法治療,具有舒經活血、溫通發散之作用。
抗風濕類葯酒:
用於風濕病患者,著名的葯方有風濕葯酒、追風葯酒、風濕性骨病酒、五加皮酒等。其中症狀較輕者可選用葯性溫和的木瓜酒、養血愈風酒等;如果已經風濕多年,可選用葯性較猛的蟒蛇酒、三蛇酒、五蛇酒等。
❼ 五穀新酒是什麼意思字面意思是什麼
用五種穀物釀制而成的新酒。
❽ 人為什麼要喝酒
人為什麼要喝酒呢?這是個偽命題!人沒有必要一定要喝酒,喝酒只是一部分人的愛好!酒這個東西也是奇怪。我小時候,我父親是個酒鬼。他經常在外喝得醉熏熏回家,回家後又是發酒瘋又是嘔吐!這個場景讓我一輩子都刻骨銘心!我發誓長大後一定滴酒不沾。成人的我長期在人海中漂泊,偶爾也被朋友勸上一兩口!慢慢的遇到知己朋友我也能千杯少。心情苦悶時我也會不知不覺酌掉半斤!到現在我才明白:酒是生活中的一種調味劑,雖然不是一個人的必須品,但是在人生中是個強有力的調味品!
調查顯示,不少人是迫於無奈「被喝酒」。近八成人人在「迫於工作和社交應酬」時喝酒,原因大多為迫於領導情面不得不喝,求人辦事、為上司擋酒、談生意等。不少人最開始的時候是被迫喝酒,到後來覺得喝酒能解壓,還會自己找酒喝。喝酒好像成為了緩解 社會 壓力的一種工具,喝關系酒的情況每天都在發生。
最讓感到震驚的還是喝酒對 健康 帶來的傷害。很多醫院表示:節假日乃至平時晚飯之後,他們都會接到不少因酒精中毒而被送到醫院搶救的病人,其中大部分是喝到不省人事的患者,情況非常危險。調查中,「喝完酒腸胃不適、睡眠差、血壓血糖上升、出現脂肪肝」等 健康 問題的人也有不少。專家表示,過量飲酒肝臟最受傷,約90%的酒精在肝臟內代謝,一次醉酒相當於得了一次肝炎。
適量飲酒,有助 健康 ,但若過量,免不了傷身。專家推薦了一個攝入量計算公式,即「飲酒量×酒精濃度×0.8=酒精攝入量」。專家還提醒如果一定要喝酒最好注意以下幾點:
1、控制攝入量,嚴格按照標准引用。
2、盡量減慢喝酒的速度,不要大口猛喝。
3、喝酒前可以吃一些富含澱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墊墊底。
4、喝酒過程中多喝水,只要有不喝酒的間隙,就最好喝水。
5、多吃一些涼性的食物,比如涼拌黃瓜等。
6、最好不要幾種酒混合在一起喝。
經常聽見別人說:為什麼很多人知道喝酒之後會醉,卻還是要喝?明明很多人不喜歡喝酒,為什麼還是要喝?酒喝多了對身體不好,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是要喝酒?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人為什麼要喝酒?酒姐今天就給大家總結一下人為什麼要喝酒。
一、酒是一種很珍貴的飲料
酒是用糧食通過漫長的釀造和沉澱形成的,所以人們常說:酒為五穀之精華,酒是糧食精。在古代人們沒有什麼飲品,不像現在有那麼多飲料可供選擇,酒是哪個時候最好的飲品。
在現代雖然人們可以選擇的飲品多了,但是酒一直是不可代替的飲品。無論是祭拜天地還是招待親友,我們都會拿出家裡最好的酒;因為在重大的節日或者珍貴的 情感 上,我們應該拿出我們最好的飲料。
二、借酒消愁
人最大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 如果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忘掉,那該有多好。酒是麻醉劑,也是興奮劑,雖然喝了會難受,但是它能讓我們忘掉一切煩惱,釋放自己的壓力和情緒。
一些 社會 底層的勞動人民,雖然每天收入很少,但還是要抽點出來拿去買酒喝。因為喝酒能讓他們忘記白天工作的辛酸苦楚,能暫時忘記自己糟糕的處境。也許對他們來說,一天之中只有喝酒的時候才是真正幸福的。
開了一天的車,晚上休息喝點酒
北京一個工地,一名建築工人在午餐時間喝酒放鬆
那些城市白領每天穿梭在人來人往的都市,每天都面臨著生活、工作的壓力。只有酒能帶他們逃離這個枯燥繁瑣的世界,得到片刻的放鬆。
而像我們這種普普通通的人,也會為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工作上的各種困難所煩惱。酒就像一枚強有力的助劑,讓我們表達出清醒時刻被束縛住的 情感 。二三好友、四五兩酒,把酒言歡,忘卻所有,就是平凡人的幸福。
酒吧里,一名女子飲酒後暗自神傷
三五好友,把酒言歡就是幸福
三、酒文化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賦予了酒特殊的意義。酒是一種文化載體,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古代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酒文化、也有「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的酒文化。
而現在酒文化更多的是在社交這塊,也就是在酒桌上。其實很多人不喜歡喝酒、覺得酒非常難喝,但是又不得不喝。
在酒桌上勸酒和敬酒都是在不斷的確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領導勸酒下屬,一是維護酒桌氣氛,二是施展權威。而下屬不喝就是在挑戰領導的權威,說白了就是不給領導面子,這樣領導會下不來台。如果領導勸了你喝酒,那麼你一定要回敬。
下屬向領導敬酒,一是迎合領導,二是確認自己的從屬地位。而且下屬在喝酒的時候還要比領導多喝一點才行,這樣領導才會覺得你敬重他。如果你敬了領導的酒,領導則可回敬、可不回敬。
在酒桌上的酒文化向來都是:領導勸下屬喝,下屬敬領導;長輩勸晚輩喝,晚輩敬長輩。反正就是權力、地位越小的,喝的酒越多,權力、地位越高的,喝的酒越少。
現在的酒文化現狀是:要麼在酒桌上傾訴衷腸、要麼在酒桌上相互吹捧,各懷鬼胎。
總結:喝酒的人,並不是喜歡喝酒,而是喜歡喝酒的那種感覺。喝酒喝的不是酒,是開心、是傷感、是回憶、是憂愁、是一些無法對人說的故事。
我想知道人為什麼要喝酒?
第一、喝酒是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酒文化的傳承,在人的基因里就遺傳著愛喝酒的基因。在古代酒流傳著很多名人與酒的故事,漢代的劉玲,唐代李白是古代酒仙級的文人。有一首詩這樣這道:「男人來到世上,是應該與酒結緣的。
男人應該有女人,更應該有酒。
酒,對於男人來說,
是想像之於詩人,
是男人的激情與靈魂。
男人,沒有女人會寂寞,
倘若沒有酒就更顯孤獨。
高興時痛飲,憂愁時獨酌,痛苦時猛灌。
可以想像,在男人的世界裡,女人要遜色於酒。男人對酒的迷戀,遠大於對女人的迷戀。
老婆可以幾日不見,酒不可一日不見。
酒精的作用帶來的亢奮,刺激,
飄飄欲仙的感覺,遠勝於女人的碰撞。」
其實女人對酒的迷戀也差不多,這也就說明,在人的基因里有酒的遺傳。
第二、酒在很多交際場所少不了。國宴有國宴用酒,接待外賓要有酒;各級單位招待上級或同級領導都要有酒,甚至招待下級領導也會用到酒,不過現在取消三公經費,招待用酒少了很多;私人請客的各種宴席都要有酒,沒有酒的話,再好的菜也沒用;朋友之間聚會也要有酒;家庭有客來訪要有酒招待,沒有酒招待就有缺少誠意之嫌;現在很多家庭的餐桌上,只要有家庭成員喜歡喝酒的,都少不了酒;只有 旅遊 時,旅行社包餐沒有酒,可是,只要酒友在,一看到菜就有人自覺的買酒大家分享。酒在人們的交際場所甚至日常生活的餐桌中成了不可缺少的東西。
第三,酒對人體的 健康 也有一定的作用。
白酒能安神助眠。 白酒中的成分很復雜,某些酒中僅香味素就多達70餘種,這些物質中有不少是人體 健康 所必需的。有失眠症者睡前飲少量白酒,有利於睡眠;酒能刺激胃液與唾液分泌,起到健胃的作用;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適量飲用白酒有通風、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有酒癮的人,酒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可以調節情緒,是活著的希望,生活中缺少了酒,彷彿生活暗淡了許多。
為什麼有些人要喝酒,這是個好問題。我的覺得是傳承的力量,使我們不得不被影響。
喝酒無非時兩個目的,及「禮飲」、「歡飲」。
禮飲,包括一些人際交往,酒宴,酒事活動中的飲酒。
歡飲,包括個人 情感 的抒發和精神愉悅的享受。
有會朋延客、輕功歌德的喜慶酒,有節令佳期的歡樂酒,有祭祀奠儀的「事酒」,有哀痛憂悲的傷心酒,有郁悶愁結的澆愁酒,有閑情逸致的消磨酒.........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對於中國人來說,酒這個東西融入了太多中華傳統的人文禮教, 社會 風俗,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我們即使創造者,也是傳承者,今天酒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也說明了酒和酒文化的影響力和作用多麼大。一部酒文化史也是中國史。
自古以來,在「禮」的規范下,理性的、有節制的飲酒,就成為老百姓倫常日用的樂趣。《周易》里就說「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有好酒要跟朋友分享)。
酒是個好東西,它能寄託人們的情思,能派遣人們的憂愁,能激發士氣,能興起豪情,能增添友誼,還能活躍經濟,增加稅收、、、對於商人來說,尤其是公關的必要手段。
中國的酒文化又是群體文化,講究「飲食合歡」、「酒以成禮」。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易悅乎」。於是,「酒以合歡」被推而廣之,一切調和人際、敦睦人倫的場合,都會有酒參與,充分體現著「酒以合歡」的道理。
文學藝術上面素有「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的說法,人們低酌慢飲時酒精會刺激神經中樞,使興奮中心緩慢形成,在一種「漸乎其氣,甘乎其味,頤乎其韻,陶乎其性,通乎其神,興播乎其情」的狀態下,單後比興於物、直抒胸臆,如馬走平川、水瀉斷崖,行雲飛雨、無遮無礙!
酒對人的這種心理和生理作用,這種慢慢吟來的節奏和韻致,這種飲法和詩文創作過程靈感興發內在規律的巧妙一致與吻合,使文人更愛酒,與酒結下不解之緣,留下了不盡的趣聞佳話,也更使人從表面上覺得,似乎是興從酒出,文自酒來。
「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酒話、酒詩、酒詞、酒歌、酒賦、酒文——酒文化便油然而生。
❾ 詩人與酒散文隨筆
在浩如煙海的五千年文明中,詩人與酒,早就結下不解之緣。從春秋《詩經》的編撰者孔子,到戰國的屈原,又經魏晉的劉伶、陶淵明,至唐代的李白,這些古聖先賢讓酒和他們的作品同輝煌、共燦爛。宋朝又出現了號為「醉翁」的歐陽修,及至清代鄭板橋喝得「難得糊塗」......如此詩家,不勝枚舉。詩人與酒的關系發展給歷史留下了千篇芬芳濃郁的詩酒佳話;陶淵明暢飲菊花酒,李白斗酒詩千篇,劉伶竹林醉對月......因此,有人說中國的詩酒文化蔚為大觀。
這其中,有對百姓人家盛情的感動:「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有對友人的惜別深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還有旅途的興致逸情:「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更有沙場征戰的悲壯豪情:「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凡此種種,詩因酒香而醉人,酒得詩氣而雅緻。
談到酒,就不能不說到醉。在詩人看來,醉是心靈的渲瀉,是良知難泯的痛苦,是無助無奈地悲哀,開懷暢飲是永遠不醉的。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就是對詩人這種心態的絕佳描述。另一俗語雲:「酒壯英雄膽。」詩人們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好的楷模。三國時彌衡大醉擊鼓罵曹,痴持忠義;詩仙李白朝堂上戲貴妃、辱寵宦,揚眉吐氣於大唐玄宗李隆基。這不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嗎?所以說,詩人與酒,本就是一個很富創意的悲喜劇話題。酒,醉的是詩人,卻永遠醉不了詩人的心。就像喜聞河山收復的杜甫還曉得「白日放歌須縱酒」,社稷蒼生情永遠是詩人郁結在酒中的.牽掛和關注。此情結可至死不渝、逾老彌堅。要不,歌「大江東去」的東坡居士為什麼還發出「早生華發,一樽還酹江月」的感嘆呢?!而南宋的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依然沒忘記「夢回吹角連營」......
在這一話題中,歷代王朝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詩人好像都與酒沾上了關系。酒,彷彿成了詩人的一種品味標志。當然,濫飲和借酒縱情聲色的也有,但畢竟在少數,而且酒給詩人的仍然多是熱血沸騰、義憤填膺,亦或是瀟灑飄逸淡泊。因此,不管怎麼說,詩人與酒的緣份都可謂由來已久,密不可分。
說到詩人與酒,其關系的融洽,一個「琴瑟之和」足以形容。詩人有了酒,神采更飛揚,情懷也才得以繾綣,而酒也只有落入詩人口中、腹中,融進詩人血液,才不致於因為凡夫俗子的糟蹋而被冠以亂性迷情的毒葯之罵名。就像「陽春白雪」永遠不會吸引下里巴人一樣,鯨吞海飲的莽漢怎麼也不會細酌慢品,而酩酊大醉就稱不上琴瑟相伴的和諧了。酒是水質的詩,詩是心釀的酒。記得有人曾撰聯寫七雅七俗:「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很明顯「詩酒」並列「七雅」之中,其品位之類同可見一般。更有一物,足以顯示詩酒之融合,那就是酒令。好的酒令,就是好的詩詞,不僅有韻有律,而且常設意境,勵俗入雅,雅俗共賞。比如,《紅樓夢》中有太多這樣的酒令,有海棠社、菊花詩、螃蟹詠雲雲,更有「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的精妙描寫,讀來如飲香醇,品之恰似名篇,在此不用贅述。值得一提的是,紅樓眾多以女子口吻吟詩行酒,這便打破舊文人男子專事詩文、女子無才便德的框框,賦予了詩酒關系一層極為可愛的和諧氣息和平等色彩。
俗語說:「同聲相和,同氣相求。」詩人與酒如此得緣親近,他們之間又有哪些「同聲」和「同氣」呢?
中華釀酒,源遠流長。酒是五穀之精華,而五穀是萬民之根本。飲酒者即食五穀之精華者,應得其象徵精神:為人民某福利,為蒼生求祥和。這樣,秉負著千古正義的詩人們也就與酒有著許許多多共同的品質。在詩人看來,酒也許曾是消愁的良葯,古詩雲:「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或是狂放的支持,魏晉七賢暢飲竹林是最好的例證;或是豪邁的載體,李太白高蹈吟詠的《將進酒》可為代表。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詩人看重是酒之清白、酒之純潔。「清白」與「純潔」就是詩人與酒之間的「同聲」、「同氣」。詩人接緣於酒,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幸福,是一種善良。這里的背景內容除了健康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一種悲天憫人的弘大。
詩人們愛喝清清白白的酒,愛寫清清白白的詩,當然要做清清白白的人。詩人與酒,歷經千百年,去偽存真,激濁揚清,互動了精神,融和了氣韻,已經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清白和正義的聯合形象。
偶有幾杯清酒下肚,筆者意亦朦朧。想世人多好酒,而喜歡讀詩的人越來越少,寫詩的人也是無須論多,真正的詩人更是寥若晨星。現代文明中,詩人與酒,亦或說酒與詩人,還能創造多少詩酒佳話?!我期待著,祈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