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哪些地方產玉石
很多的。
1.遼寧玉石有三個品種,其中兩宗全國出名;一是代表我國岫岩玉鼻祖的岫岩縣蛇紋石玉,簡稱岫玉;一是阜薪的瑪瑙玉石;另一種是岫岩、海城出產的透閃石玉,俗稱老玉,其中高品質的黃白老玉堪比新疆和田玉(產於海城的老玉呈質地細膩的豆綠色)。岫岩玉呈碧綠色、綠色、淡綠色、灰色、白色、黑灰色、花色、黃色,透明度較好。品質可分為五個檔次;純白色、白綠色、翠綠色、暗綠色和微黃色。瑪瑙產於阜新老河土甄家窩卜和梅力板地方。多呈紅、白、黑綠、灰、瓷白、醬紫、黃色等。其中,雞血瑪瑙第一;次為山水、人物瑪瑙;中品有柏枝瑪瑙、合子瑪瑙、截子瑪瑙(紅白相間)、纏絲瑪瑙(紅白雜色如絲)、苔蘚瑪瑙、碧玉瑪瑙、珊瑚瑪瑙、錦紅瑪瑙、蛐蟮瑪瑙;下品為淡水色的漿水(中生黑線)瑪瑙,色如海蟄色的鬼石花瑪瑙。
2.新疆玉石分為和田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黃玉、哈蜜玉、哈蜜翠、瑪納斯碧玉、蛇紋石玉(岫岩玉)、玉髓、芙蓉石、紫丁香玉、瑩石玉、新疆獨山玉、岫玉、特斯翠玉等。上品羊脂玉有兩種色澤,以無瑕、點、綹的仔玉為貴。羊脂白仔玉呈蠟質光澤,有羊油脂白狀,溫潤宜人,多出產在新疆和田的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流域。還有一種略帶青灰色的羊脂玉,溫潤可人,有強烈的蠟質感。青玉多呈碧青色且略帶灰色;青白玉青白色相間;碧玉色如深色湖藍水;墨玉帶有墨綠、深灰黑點和暈帶,以深墨綠色為珍品;黃玉灰青色中泛黃,質地堅硬;玉髓是瑪瑙的另一個分支,多泛黃色或白色;新發現的新品哈蜜翠顏色接近孔雀石;芙蓉石呈薔薇花的粉紅色,實屬水晶的一個品種。新疆所產的上等玉石分別在南疆的昆侖山區,東起且末西至塔什庫爾干,共有玉礦點20多處,玉石帶全長1200餘公里。新疆玉石集散地有莎車、塔什庫爾干、和田、且末;中部有天山地區的瑪納斯以及北疆的阿爾金山等地.
3.西藏所產玉石有仁布玉石、果日阿玉石、白玉石、象牙白玉石、琥珀石和紫水晶等。仁布玉石呈灰綠、暗綠與淡綠三色,即為三個品種,略微透明。產地在西藏仁布縣,質量屬低檔玉石。果日阿玉石呈淺灰色或灰白色,微透明;象牙白色呈微黃有琺琅質感。
4.青海所產玉石品種有岫玉、柴達木玉、墨綠玉、都藍玉等。青海岫玉產在二隻哈拉玉石溝和樂都縣玉石台,以白色、黃綠、黑灰綠色為不透明或微透明,有蠟質光澤,柴達木玉產在芒崖與烏蘭縣灰狼溝地區,有黃綠色玉,灰白色玉、綠斑紋玉和綠點花斑玉等,石質較佳。青海墨綠玉產在都蘭縣烏妥溝,微透明,呈墨綠色,質量較好。都蘭玉雖屬油玉,但極象河南獨山玉,色澤豐富但多呈呆滯光澤。
5.甘肅玉石以祁連山玉和鴛鴦玉產量最高。祁連山玉俗稱酒泉玉或老山玉,產於祁連山中,顏色有:白、綠、黃、藍、雜色。鴛鴦玉產於武山縣鴛鴦鎮峻嶺中,有黃、綠、墨綠和黑色等,以綠色為佳。
6.四川所產玉石有碧玉、龜紋玉、夏珠玉、黑玉、牙黃玉、會理玉、青金石玉、夏珠翠、藍紋玉、桃花玉、軟玉和龍溪玉等。龍溪玉產於汶川縣龍溪鄉,玉石呈淺綠與暗綠,介於新疆親青玉與黃玉兩色之間。川西軟玉色呈翠綠,間有黃色星點,有蠟質光澤,質地較好。桃花玉產於鹽邊、渡口和德榮、冕寧等地,成粉紅色,塊狀細晶結構,色彩艷麗。藍紋玉產於南江與旺倉,呈淺藍、藍灰色,與巴西藍紋石玉相仿。夏珠翠玉產於得榮、甘孜,色呈翠綠,間有白色或灰白色斑點,似翡翠。青金石玉產於九龍與康定,色呈果綠、天藍。會理玉產於會理,色呈葉綠與暗綠色,有蠟質光澤。牙黃玉產於喜德與德昌兩地。淺黃色或黃色。
7. 貴州玉石有金星翠玉、貴翠、紫螢玉、燭煤玉、碧玉、綠玉髓、瑪瑙等。金星翠玉產於黔南與黔西。石中帶有銅綠美色星點,質地較細,略透明。貴翠產於黔西南,呈淡綠色,但砂眼較多。燭煤玉俗稱墨玉,產於水城,光亮,塊狀細密,無裂無綹紋,硬度尚可。碧玉產於黔西北,色呈灰綠與油綠,有蠟質光澤,質地細潤。綠玉髓產於黔北,呈綠色。
8.雲南玉石有碧玉、葡萄玉、東陵玉、岫玉、藍玉髓、軟水晶、綠松石、孔雀石和各種長石。新近出產的黃龍玉成為收藏新寵。
9.廣西所產玉石有瑪瑙、蛇紋石,分別產於都安、陸川、博白與三江等縣
10.廣東所產玉石有信宜玉、廣綠玉與孔雀石。信宜玉產於信宜縣,有黑色、黃綠、青綠三色。廣綠玉產於廣寧縣,有強烈的蠟質光澤,質地細密,色彩豐富,有灰白、黑灰、淡綠、深綠、翠綠、白地綠頭、黃地綠頭、黃地紅頭、綠地金黃色頭,白地泛有綠色紋條。
11.湖南所產玉石有瑪瑙、墨晶玉、螢玉。瑪瑙產於桃源縣八字路,有紅乳白黃等色。墨晶玉產於新北縣的崇山和白溪,質地細密,色澤較好。螢玉產於臨武,有綠色、紫色,較為鮮艷。
12.湖北所產玉石有綠松石、硅化孔雀石、百鶴玉石和瑪瑙等。綠松石產於鄖縣、鄖西縣和竹山縣,硅化孔雀石產於大冶銅綠山。前者多呈魚白綠色、綠色、天藍色;後者呈綠色、翠綠色,色彩鮮艷。百鶴玉石產於鶴峰縣呈霞紅、果綠、奶白三色交融色。
13.河南所產玉石有獨山玉、密玉、梅花玉、黑綠玉和西峽玉。獨山玉又稱南洋玉,產於南洋市東北郊的獨山,色彩豐富,呈紫、黑、褐、藍、綠、青、紅、白及各色混合色彩。分為紅芙蓉玉、綠玉、綠白玉、天玉、翠玉、青獨山、黑獨山、紫獨山。其中以翠、綠、紅三色為上品,水白玉此之,以上四品色玉俗稱南洋翡翠。南洋玉石除翠玉呈半透明或透明外,其餘均不透明。密玉產於密縣西部山區,質地較細,呈肉紅、翠綠、橙黃、煙灰、黑褐等色。西峽縣還產一種叫西峽的玉石,為透明或不透明狀體,為乳白色,質地略微細潤,玉石外有黃褐微紅的石皮。
14.安徽所產玉石有綠松石、菜花玉、鳳陽玉和墨玉。綠松石產於馬鞍山市,成天蘭色、藍綠色或蘭色和黃綠色。菜花玉產於岳西縣店前村。鳳陽玉產於鳳陽縣丘陵山中。墨玉產於繁昌、桐城等地。
15.江西所產玉石有東陵玉、綠紋玉、龜紋玉、珊瑚玉、翠玉、碧玉、墨玉、螢玉、芙蓉石和瑪瑙等。瑪瑙產於金溪,芙蓉玉產於貴西,螢玉產於德安,碧玉產於戈陽。
16.福建所產玉石有瑪瑙、岫玉、碧玉和硅化孔雀石。瑪瑙產於上行杭、順昌、泰寧、華安、平和官峰等處。
17.浙江惟有青田、昌化彩石昌化玉岩山雞血石有名。
18.江蘇惟有東海、新沂水晶石和南京、六合雨花石出名。
19.山東所產玉石有瑪瑙、泰山玉。瑪瑙產於臨沂地區的莒南、莒縣、費縣、沂水、臨沂等市縣。土瑪瑙質地不佳,半透明,多呈灰、白、紅三色,石上有苔紋和胡桃紋理。泰山玉產於泰安市,玉石堅硬,透明度好,色呈綠藍,如上等岫岩玉、信宜玉和鳳陽玉。
20.山西所產玉石有玉髓和瑪瑙。玉髓產於恆曲縣樓子溝和天鎮縣趙家溝鄉張家山一帶。玉髓和瑪瑙呈不規則球狀,色呈肉紅、紅、橙黃和白色。
21.陝西所產玉石有綠松石、綠簾玉石、桃花玉石、丁香紫玉、商洛翠玉、洛翠玉、碧玉、藍田玉和墨玉等。綠松石產於白河、安康、平利縣,呈魚白綠色、綠色、天藍色、黃蘭色。綠簾玉玉石透明或半透明,呈綠色、紅色、紅褐色,玉石上常有裂綹紋。桃花玉石透明或半透明,無綹紋,色彩純正,以玫瑰紅為主,次為深紅、粉紅。丁香紫玉產於商南山中,成團塊狀,淺紅色與粉紅色,半透明狀。商洛翠玉產於商南縣趙川窟窿。呈綠色,微透明,質地較細。玉石中稍帶裂綹和白色雜質。洛翠玉產於洛南縣黃花丈,呈嫩蘭色,藍綠色,微透明,綹紋較多。碧玉產於商南縣雙廟嶺、大葦園一帶。呈藍灰色,微透明或不透明。藍田玉產於藍田縣玉川鄉,呈灰、黃、綠、黑,中有花紋,質地較細,光潔晶瑩。墨玉產於富平縣和尚南縣松樹溝。玉石呈黑棕色,不透明,較好的品種為水草翠與烏龍睛。
22.內蒙古所產玉石有瑪瑙、芙蓉石、佘太翠\巴林右旗的巴林雞血石與德嶺紅玉石。瑪瑙產量極大,西從阿拉善盟濟納旗至東邊的呼倫貝爾盟的莫力達瓦達翰爾大戈壁中,唾手可得。
23.黑龍江所產玉石有瑪瑙、龍江玉石等。
24.吉林所產玉石有長白玉。長白玉產於吉林省磐石縣、長白縣馬鹿鄉、雙陽縣長嶺子一帶,呈綠色,有蠟質光澤。
Ⅱ 什麼是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國漢族的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形成歷史悠久,人數眾多,有關方面介紹,客家人現有總人數5500萬,其中中國約4500萬,在海外客家人當中,大多數居住在亞洲的一些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125萬、印度尼西亞約40萬、泰國約37萬、越南約30萬、新加坡20萬、緬甸10萬,其他分布在美洲、歐洲、澳洲等地對分布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目錄
文化源頭
客家的起源
客家歷史
客家精神
客家圍屋
客家節日
客家祭祀
客家婚姻
客家農事
客家服飾
客家歷史演變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起源階段
第二階段是異變階段
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
第四階段是外遷階段
客家包含的系統
關於客家人的分布(一)中國國內容家人口分布情況
(二)海外客家人分布情況
中國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幾項比較居住的自然環境
經濟生活
社會文化生活
文化源頭
客家的起源
客家歷史
客家精神
客家圍屋
客家節日
客家祭祀
客家婚姻
客家農事客家服飾客家歷史演變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起源階段 第二階段是異變階段 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 第四階段是外遷階段客家包含的系統關於客家人的分布
(一)中國國內容家人口分布情況 (二)海外客家人分布情況中國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幾項比較
居住的自然環境 經濟生活 社會文化生活展開 編輯本段文化源頭
2007年08月河南省洛陽偃師市被確認為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地 是客家文化源頭 8月20日在偃師市結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國際學術研討會確認,客家先民首次大規模南遷紀念地在河南省偃師市。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來,他們從中原向外遷徙,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和海外各地。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們認為,客家的第一次遷徙發生在東晉年間,位於河洛之間的漢魏洛陽故城為當時的國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地的標志性景觀遺存多集中在偃師市,以偃師市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區,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頭。 研討會上,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授予偃師市「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地」紀念性稱號,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向偃師市贈予「主體客家先民首次南遷聖地」牌匾。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具有顯著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群體。而客家文化是這個群體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為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一旦這種文化產生,它就成了該群體的識別標志及維系該群體生存與發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換句話說,沒有客家群體,就不會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沒有客家文化長期穩定的發展,客家群體也是不可能具有那麼強在的生命力,以至於經過數百上千年之久,還能維繫到現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廣,其中粵閩贛邊三角地區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國外以東南亞為主。據學術界估計,客家人現約 有4000至5000萬左右。 客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移民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為什麼說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為這種文化的產生有非常明確的地域范圍,它只產生於贛、閩、粵三角地區,而不產生於其它地方。
編輯本段客家的起源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人,由於戰亂、飢荒和政府獎懲的原因,輾轉南遷,先後擴展到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台灣等省以及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世界上已有一億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遷居南方,總計大遷移五次。秦漢之間,趙佗自立為南越王。漢武帝發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後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礎上設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閩中郡。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群雄割據,戰亂頻繁,烽火連天。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大批漢族民眾,紛紛往南遷移,正所謂「群雄爭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國時,曹魏曾採用招致邊民內遷的政策,延至西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從漢末至東晉,中原漢人南遷長江流域,這是第一次大遷移。東晉時期,長江流域戰火紛飛,漢族民眾又繼續向南遷移。羅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稱:「迄晉武帝統一中國,以見及三國割據的由來,而盡罷州郡兵權,邊州因而空虛。會八王相繼作亂,國力因而削弱,邊區內徙的部族,便得相繼乘機而起,於中國內地的一部分,建立他們的割據政權。晉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遷到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內地的人民有遷移力量的,或有遷移的機會的,都相率南遷,當時稱為『流人』。」當時,福建地處東南海濱,局面較為穩定,因此南遷的中原民眾一批一批涌來,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贛南到汀州、寧化的石壁寨(現名石碧村)一帶,然後繼續移遷汀州郡各屬地;一部分則由贛北向贛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眾與當地閩越族、畲族逐漸融合,成為汀州早期客家人。唐朝二年,閩粵之間有少數民族不滿政府的壓迫,聚眾反抗。朝廷命左郎將陳政為嶺南行政總管,統率大軍入閩鎮守。唐咸通年間,駐軍因故反叛,以龐勛為首,率軍進攻中原,後黃巢起義,十幾年動亂,使得中國各地人民分頭遷徙。其後,黃巢部下朱溫弒唐昭宗,改國號梁,開始了五代紛爭的割據局面。從東晉至五代,漢人又由長江流域南遷,這是第二次大遷徙。當時中原氏族入汀者數以千計。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閩贛分遷至粵東、粵北。這是每三次大遷徒。在此期間,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眾。據說陳朝皇室陳元光裔孫陳叔明共有九子,成為巨族,奉諭巨族分居,乃散布九州。「九子分九州,滿子封汀州」的陳魁(其實為第六子),字參琬,敕封大夫,攜帶家室97口遷汀州,為汀州陳姓始祖。汀州寧化石壁寨是當時江西入閩和閩北南來的重要通道,成為中原人入閩的中轉站和客家許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時,「散居於汀州、邵武各屬的客家人,再遷梅州」。客家人從中原遷徒到中國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島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經過了汀州寧化石壁。 明末政治腐敗,又值連年災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貪斂,武官誅戳無辜,致使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各地蜂起。清軍入關,進逼京師,旋又南下,史可法殉難,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風血雨,遍於國中。清兵入閩,汀州、贛州大批民眾倉皇逃難,分遷至粵中及濱海地區,乃至川、桂、湘及台灣,且有一小部分遷至貴州南邊及西康之會理。此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遷徙。明末清初張獻忠農民起義失敗後,四川一帶遭兵火之災,田園荒廢,地廣人稀。康熙年間詔命農民遷往開辟墾殖,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遷移,所謂:「移湖廣,填四川。」。 清同治年間,受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部分客家人分遷於廣東南路與海南島、台灣、香港、澳門、南洋群島,甚而遠至歐、美各洲。這是第五次大遷徙,是太平軍失敗以後的屬於世界范圍的遷移。 客家先民東晉以前的居地,北起並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豐。上黨在今山西長治縣境,弘農在今河南靈寶縣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壽縣境內,新蔡即今河南新蔡縣,安豐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縣附近。客家先民未必盡出於此,然此實為他們基本住地,欲考證客家源流,不能不注意及此。
編輯本段客家歷史
為什麼在這里會產生具有如此強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這里是一塊四周被大山包圍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羅霄山脈,東面是武夷山與九連山脈,南面是南嶺,在羅霄山脈的中段還有一條雩山山脈與武夷山相連結,從而把江西的南部與中部隔開,形成一個對外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生活在這里的原始居民是與贛、閩、粵、浙等南方地區同一族屬的百越民,他們「各有種姓,互不統屬」。秦漢以後,由於北方漢子不斷進入該地區,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漢化,有的被強制遷往江淮地區,有的則退出平原,進入深山老林,成了歷史上曾經名藻一時的「山越」民,所以,從總的方面看,這里早已是一塊人煙稀少的地方。兩晉之際,尤其是唐宋之際,由於北方不斷遭受戰爭的摧殘,農村經濟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難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計。在經過不斷輾轉遷徙之後,部分移民來到了這塊被大山屏蔽的贛、閩、粵三角地區,與當地土著相互雜居,並在相對封閉的社會與自然條件下,與土著民相互融合,從而創造出一支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與周邊文化相區別的地域文化,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組成該文化的原始基礎是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漢唐風韻的中原漢文化,而推動該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唐宋以來大批進入贛、閩、粵三角地區的北方移民。故有學者稱其為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為過。 正是由於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還具有作為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的眷戀。同時,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及到達定居地以後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從而錘煉出客家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勇於開拓的精神、勤勞朴實的品格及善於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系的團體主義精神。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實現由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需要。正是由於他們在不斷遷徙中求得了生路,尋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出了「人唔辭路,虎唔辭山」、「命長唔怕路遠」、「樹挪就死,人挪就活」的價值觀念。 客家民系的形成歷史久遠。客家人原屬中原漢民,歷史上因為戰亂經過多次遷徙,最後逐漸在廣東、福建、廣西、江西、四川、台灣、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定居下來。客家文化是中原漢文化與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產物。客家文化的主體是漢文化,因為她更多保持著漢文化的基本特徵,但在不少方 面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響,這就使客家成為既不同於土著又不完全等同於中 原漢民的一個漢族民系。客家話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客方言的分布地域很廣。各地的客家人,雖 然所說的客家話有些差異,但相互間不會出現交際上的困難,因為客家話盡 管有許多不同的變體或曰次方言,其基本特徵卻大體相同。客家歷史源遠流長,培育了大批對中華民族的文明與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 出類拔萃的風流人物如洪秀全、黃遵憲、孫中山、朱德、葉劍英等。
編輯本段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其核心在於團結和奮進。這在客家遷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體的表現。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贛南,廣東梅州的多層圍壠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築,既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徵。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梁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振成樓」、「振綱立紀,成德達才」、教人遵綱紀,重德才,奮發進取。這些文化印記無不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特質,還表現在對異族文化的博採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遷,是中原的漢人與遷徙地土著長期斗爭而又走向團結的過程,並最終形成了共同體。今天的客家,絕不單靠入遷的中原漢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經過與當地民族融合而發展壯大起來的,也有其他民系遷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生天養和為貴,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盡是姐妹之群」的口號,表現出客家人希望與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一視同仁那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寬容和親善的,儒、道、釋以及基督等教可以親如一家、同居一寺。連劉邦、項羽這對冤家也可合祀一龕接受人們的膜拜。媽祖本是沿海地區人們航行的保護神,客家人也把她請到山鄉,作為山鄉的保護神。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並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客家圍屋
客家先民進入贛南之前,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為干欄式(架空地面樓居)居所。而土圍子,則是明末清初時期,贛粵邊境菲盜四起,社會動盪不安,家客的大戶人家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築,其結構形式由粵東客家標准格式——圍攏屋發展變化而成。這一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築,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御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注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於圍屋,如果分得細一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空心式,實心式,圍內主體建築採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如關西新圍,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內有三條(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軸線,門道重垂,廊環巷深,廳前還有禾坪、照壁、馬廊及花園等設施。空心式,如楊村燕翼圍,面積2500平方米,圍內不設主體建築,只沿圍的四周建房舍,中間除水井外,就是一個大禾坪。 如今的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著700多萬客家人。當遙遠的歲月成為往事,而這浸潤著客家人血與淚的圍屋形式,亦在世人眼裡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園構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徵符號。它凝聚了客家人整體的心靈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經歷的歲月滄桑,留存人們的心裡,構成飄泊他鄉客家人夢牽魂繞的呼喚。
編輯本段客家節日
歲時節令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於上古。除過年過節,還有四時節令,以及其它俗信紀念。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的善良心靈,特別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在傳承舊俗中,不斷摒棄陋俗、繼承良俗、增添新俗,使傳統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更加絢麗,展示出中華民族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風采。
編輯本段客家祭祀
客家人對於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一般喪葬儀規可分為葬、埋葬和葬後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
編輯本段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閭譏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
編輯本段客家農事
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 稻穀成熟後,收割時,不僱工; 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裡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等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
編輯本段客家服飾
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一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綉,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 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製的。
編輯本段客家歷史演變的四個階段
所謂客家人,意指做客他鄉之人。專家學者對此曾有「主客說」、「給客說」、「時間劃分說」、「自稱說」等種種詮釋。但無論哪種詮釋,真本質都是一致的,即客家人不是原有土著之人,是從外地遷入的。迄今為止,客家人的歷史可以說經過四個發展變化階段。
第一階段是起源階段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現在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南地區有著淵源關系。客家人的先民是從中原地區來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產生,應與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起來。 上古時代,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朝之前,與黃河、長江流域相比,嶺南地區的文明程度屬於相當落後的蠻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嶺南之後,中原地區的文化進入了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文明才得到了開發。由此可見,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嶺南移居的問題,只有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融為一體,南北交往大門正式打開,才使北方人有條件遷入嶺南。「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北方人向嶺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這批人來到嶺南之後不久,中原地區即發生了陣勝、吳廣的起義,當時的龍川縣令趙佗為防嶺南地區出現動亂,擁兵關隘,封閉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國,自封南越王。南越國存在近百年,來自中原地區的秦朝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只能滯留在嶺南地區安居生息。到漢武帝時,南越國歸並漢朝,這些人留下的子孫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實地成為做客他鄉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時期,當時所留下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客家人。
第二階段是異變階段
秦朝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留居嶺南,當時雖然客居他鄉,但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客家人。作為一個有一定人口規模,有獨特文化特徵的獨立民系的產生和形成,其必須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異化演變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既把一個地區的土著人同化過來,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徵。秦、漢、唐三個朝代,是住在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向客家人異化演變的重要階段。 這種演變是以秦朝留在嶺南的將士戌卒和他們的家屬為主體的,他們以軍營為生活圈,有繼續保持北方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的群體條件,但他們因長期生活在嶺南,不可能不受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影響,尤其是以後隨著一些土著人被充實到軍隊,軍隊已不再是由純粹的北方人所組成,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也就更多地滲透到軍營中,久而久之,這種以北方人為主體的軍營生活群體,語音和生活習慣也就有所變化,成為一支既有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特徵,又有所退化異變,不完全與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習俗相同的獨特群體。這種群體的形成,為今後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
在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據史料記載,其中一次是三國至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亂華」之時,不少中原人為避戰亂而南遷;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發生黃巢起義,致使大量北人離鄉背井,避亂南方;再一次是宋朝期間,先是宋室南遷,由北宋轉為南宋,再後來忽必烈派兵馳驅南下,南宋朝庭又從長江邊退到廣東,許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貴宦及商賈文人隨朝庭來到了南方;還有一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權更換,中原地區的許多民眾再一次為避戰亂南遷。這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可以說,隋唐以前的南遷北人都是以平民為主的,人數居多,卻缺乏文化底蘊,宋元之後的北人南遷則不同,他們除了一般平民外,還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騷客和仁人志士,特別是宋朝,當時中原文化非常繁榮,北人南遷是隨官府朝庭不斷南移而進行的,他們不僅人來到南方,還帶來了濃厚的中原文化。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來到南方,為客家人的數量起了壯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後,隨著一些望門貴族和文人騷客來到南方,既使客家壯大了規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會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據史料考證,客家人正式定稱於宋朝,在宋朝的戶藉立冊中,凡是廣府語系和潮洲語系的人都列入主冊,北方來的人都列為「客藉」。這就說明,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於宋代。
第四階段是外遷階段
現在,全國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這些客家人都是從嶺南地區遷移出去的。其中明清時期是客家外遷的重要時期。客家人外遷有五個原因:一是因生活所迫,為求新的生存空間。宋元之後,嶺南地區客家人爆滿,但又無法在潮洲平原和珠三角地區擴展,只好外遷到其他省份,或漂詳過海到海外謀生;二是為避難而外遷。這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天國起義失敗以後的一段時間為甚,太平天國起義隊伍有不少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為避難逃離原藉地,到其他省份的一些窮鄉僻壤避難。三是從軍從政落居外地。如台灣的客家人,他們的先祖有的是隨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去台灣的,有的是隨乾隆年間武狀元李威光剿海盜時留居台灣的。四是由官府組織外遷。如四川的客家人,他們的先祖多數是清朝「湖廣填川」時而遷到四川落居的。五是從商外遷的。明清期間一些客家人到一些地方從商,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經商群體。客家包含的系統
客家包含著東江客家和韓江客家兩個系統。在廣東,客家地區東起韓江(除潮州平原外)西至北江,包括了粵東、粵北、粵中的絕大部分地區。在這個廣闊的區域中,客家分為兩個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兩個系統,即以龍川為代表的東江流域客家系統和以梅州為代表的韓江流域客家系統。這兩個系統相輔相成,構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體。 東江流域是客家地區的中軸,它上溯江西贛南地區,下溯珠三角的東莞、增城等地,以龍川為軸心,上下伸延幾百公里,構成一個近千公里的客家帶。這一帶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始自秦漢,延至當代,歷史悠久,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基礎地。 韓江流域是客家的腹心地,它以梅州為核心,東延福建,北接江西,西連東江,方圓幾百公里。這個地區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繼發地和標志地,它承接和優化了東江流域客家文化,促成了獨特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
Ⅲ 中國玉石的產地都有哪些
一、新疆
和田玉:和田是中國最珍貴玉石產地。和田玉按其質地顏色的基本色相大體可分為:白玉類、青玉類、碧玉類、墨玉類、黃玉類、五大色相。和田玉中外著名,其玉器工藝品深受人民喜愛,暢銷世界各國。
Ⅳ 中國玉石產地有哪些
中國是玉石消費大國,同時也是玉石產出國,比如新疆和田玉,南陽玉,我國地大物博,出產的玉石自然不可能就這幾種,據統計在我國有24個玉石產地之多。
1,新疆,重要的玉石產地,出產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的和田玉,同時也是中國國玉。主要出產的玉種有和田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黃玉、哈蜜玉、哈蜜翠、瑪納斯碧玉、蛇紋石玉、玉髓、芙蓉石、紫丁香玉、瑩石玉、新疆獨山玉、岫玉、特斯翠玉等。
2,河南,出產四大名玉之一的南陽玉,河南所產玉石有獨山玉、密玉、梅花玉、黑綠玉和西峽玉。
3,湖北,出產四大名玉之一的綠松石,湖北所產玉石有綠松石、硅化孔雀石、百鶴玉石和瑪瑙等。
4,遼寧,遼寧也是中國重要的玉石產地之一,遼寧玉石有三個品種,其中兩宗全國出名;一是代表我國岫岩玉鼻祖的岫岩縣玉石,簡稱岫玉;一是阜薪的瑪瑙玉石。另一種是海城出產的海城玉石。
5,吉林,所產玉石有長白玉。長白玉產於吉林省磐石縣、長白縣馬鹿鄉、雙陽縣長嶺子一帶,呈綠色,有蠟質光澤。
6,西藏,所產玉石有仁布玉石、果日阿玉石、白玉石、象牙白玉石、琥珀石和紫水晶等。
7,青海,所產玉石品種有岫玉、柴達木玉、墨綠玉、都藍玉等。
8,甘肅,甘肅出產的玉石以祁連山玉和鴛鴦玉產量最高。
9,四川所產玉石有碧玉、龜紋玉、夏珠玉、黑玉、牙黃玉、會理玉、青金石玉、夏珠翠、藍紋玉、桃花玉、軟玉和龍溪玉等。
10,廣東所產玉石有信宜玉、廣綠玉與孔雀石。
11,湖南所產玉石有瑪瑙、墨晶玉、螢玉。
12,貴州玉石有金星翠玉、貴翠、紫螢玉、燭煤玉、碧玉、綠玉髓、瑪瑙等。
13,雲南玉石有碧玉、葡萄玉、東陵玉、岫岩玉、藍玉髓、軟水晶、綠松石、孔雀石和各種長石。
14,廣西所產玉石有瑪瑙、蛇紋石,分別產於都安、陸川、博白與三江等縣。
15,山東所產玉石有瑪瑙、泰山玉。
16,山西所產玉石有玉髓和瑪瑙。
17,陝西所產玉石有綠松石、綠簾玉石、桃花玉石、丁香紫玉、商洛翠玉、洛翠玉、碧玉、藍田玉和墨玉等。
18,內蒙古所產玉石有瑪瑙、芙蓉石、佘太翠與德嶺紅玉石。
19,黑龍江所產玉石有瑪瑙、龍江玉石等。
20,安徽所產玉石有綠松石、菜花玉、鳳陽玉和墨玉。
21,江西所產玉石有東陵玉、綠紋玉、龜紋玉、珊瑚玉、翠玉、碧玉、墨玉、螢玉、芙蓉石和瑪瑙等。
22,福建所產玉石有瑪瑙、岫岩玉、碧玉和硅化孔雀石。
23,浙江惟有青田、昌化彩石有名。
24,江蘇惟有東海、新沂水晶石和南京、六合雨花石出名。
Ⅳ 中國產玉的地區都有哪些
1、新疆和田地區:
和田地區屬典型的內陸乾旱區,位於歐亞大陸腹地,屬乾旱荒漠性氣候,境內有大小河流36條,是中國光能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以盛產和田玉聞名,是著名的玉石之鄉、絲綢之鄉、地毯之都和瓜果之鄉。
2、遼寧省岫岩滿族自治縣:
岫岩滿族自治縣現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42種,其中岫岩玉儲量約300萬噸,岫岩主要有透閃石質玉 (老玉、河磨玉、石包玉)、蛇紋石質玉(岫玉、花玉、黃玉等)和透閃石質玉與蛇紋石質玉混合體(甲翠)三大類。
3、遼寧省阜新市:
阜新歷史文化悠久,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華夏第一龍,被譽為「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4、祁連山:
祁連縣玉石溝和夾道寺以及祁連縣周邊山區中產出的祁連玉,玉色暗綠,有較多的黑色斑點,地質學鑒定其礦物是蛇紋石,與岫岩玉相同,但玉色極易與岫岩玉相區別。
5、青海省鴛鴦鎮:
鴛鴦鎮礦產資源種類較多,非金屬礦藏豐富。主要有水泥礦石,玉石等。利用資源價格低成本的比較優勢,興建的礦產加工、銷售、建材工業已初具規模,特別是省級企業—武山水泥廠,具有一定的競爭實力和影響力。
Ⅵ 會理有什麼景點
1。古城街道(南街北街,其中有著名的鍾鼓樓)
2、龍肘山,龍肘山適合3~5月遊玩,3~5滿山杜鵑花非常壯觀
3、紅軍長征,會理會議遺址,在紅旗水庫上方,據說還可以坐 毛主席坐過的石頭
4、仙人洞,在會理會議旁邊,據說是以前仙人修煉的洞穴
5、飛來寺,顧名思義 飛來寺是建在山上的。
6、西來滴水、西來滴水在雨季適合玩耍
7、白塔山、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一座白塔
8、通安皎平渡紅軍渡河遺址,那裡有毛主席住過的窯洞
9、金江書院,地址在一中裡面
10、紅旗水庫農家樂山莊,烤土雞,土火鍋非常不錯。
11、綠地廣場
Ⅶ 想去沿海城市生活,哪個城市好
煙台
煙台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東連威海,南鄰黃海、北瀕渤海,中國實至名歸的海濱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不要忘記了這里還是全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酒城。這里四季分明,冬季空氣濕潤,市內河流較多,土壤肥沃,這里盛產葡萄、蘋果、大櫻桃、草莓、甜梨、藍莓等等,可謂是人類生活的最佳之選!
舟山
舟山位於浙江省東北部,東臨東海、西靠杭州灣,有著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園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等美稱,而且素有「東海魚倉」和「海鮮之都」等美譽。這里背靠上海,面臨太平洋,冬暖夏涼、溫和濕潤且光照充足,有著豐富的風能、潮汐能、潮流能等無污染資源。可謂是人們宜居的城市的必想之地!
人美美好的生活基於,美麗的心情,迷人的風景、宜人的氣候還有那可口的食物蔬果,經濟得到發展。
Ⅷ 中國本土產什麼玉
一般所稱中國「四大名玉」,是指新疆產出的「和田玉」、遼寧岫岩縣產出的「岫玉」、河南南陽產出的「獨山玉」、湖北鄖縣等地產出的「綠松石」。(一)和田玉主要分布於新疆莎車--塔什庫爾干、和田--於闐、且末縣綿延1500公里的昆侖山脈北坡,共有9個產地。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有微量的透輝石、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形成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多數為單色玉,少數有雜色。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脂狀光澤,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間。和田玉夾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經長期風化剝解為大小不等的碎塊,崩落在山坡上,再經雨水沖刷流入河水中。待秋季河水乾涸,在河床中採集的玉塊稱為籽玉,在岩層中開採的稱山料。現已發現的用和田玉製作的時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婦好墓。春秋戰國以後,和田玉逐漸成為主要玉材,均為採集籽料,至清代始開采山料。清代乾隆時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1.07萬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和田玉的經濟價值評定依據是,顏色與質地純凈度。其主要品種有:白玉:含透閃石95%以上,顏色潔白,質地純凈、細膩、光澤滋潤,為和田玉中的優質品種。在漢代、宋代、清代幾個制玉繁榮期,都極重視選材,優質白玉往往被精雕細刻為"重器"。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質地純潔細膩含透閃石達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澤。同等重量的玉材,其經濟價值幾倍於白玉。漢代、宋代和清乾隆時期極其推崇羊脂白玉。青白玉:質地與白玉無顯著差別,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綠色,為和田玉中***玉材,經濟價值略次於白玉。青玉:色呈淡青、青綠、灰白的均稱青玉,其顏色勻凈、質地細膩,含透閃石89%、陽起石6%,呈油脂狀光澤,儲量豐富,是歷代制玉採集或開採的主要品種。黃玉:基質為白玉,因長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鐵滲濾在縫隙中形成黃色調。根據色度變化定名為:密蠟黃、栗色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等。色度濃重的密蠟黃、栗色黃極罕見,其經濟價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於黃玉為"皇"諧音,又極稀少,一度經濟價值超過羊脂白玉。糖玉:氧化鐵滲入透閃石形成深淺不同的紅色皮殼,深紅色稱"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帶粉紅的稱"粉玉"。糖玉常與白玉或素玉構成雙色玉料,可製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殼籽料掏腔製成鼻煙壺,稱"金裹銀"宜能增值。墨玉:透閃石中夾石墨、磁鐵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夾黑色斑紋,依形命名為"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須、美人鬢等。黑色斑濃重密集的稱純漆墨,價值高於其它墨玉品種。墨玉呈蠟狀光澤,因顏色不均不宜雕琢紋飾,多用以製成鑲嵌金銀絲的器皿。碧玉:產於准噶爾玉礦,又稱天山碧玉。呈灰綠、深綠、墨綠色,以顏色純正的墨綠色為上品。夾有黑斑、黑點或玉筋的質量差一檔。碧玉含透閃石85%以上,質地細膩,半透明,呈油脂光澤,為中檔玉石。(二)岫岩玉,產於中國遼寧省岫岩,岫岩縣是一個山清水秀、物產豐富、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經過千萬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萬年的日月山川之精華,從而蘊育產生了聞名於世的國寶珍品——岫岩玉。岫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大體分兩類,一類是老玉(亦稱河磨玉),其質地朴實、凝重、色澤深綠,是一種珍貴的璞玉。另一類是軟玉,其質地堅實而溫潤,細膩而圓融,多呈綠色,而其中以純白、金黃兩種顏色是罕世之珍品。岫玉是產於地靈充足的地脈之下,在千萬年的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天地之精華、自然界之靈氣,所以除了本身具有的可收藏價值之外,更有著風水上的重大價值。由於現代人類的居家均是生存在樓房內,現代建築的鋼筋混凝土把自然界的氣息和磁場給隔離了開來,使人類與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遙遠了。如果您能在家中擺放一塊質地優美的岫玉,不僅會起到賞心悅目的觀賞價值,而且美玉也給您的家宅帶來了自然的氣息,並且補充了室內的天然磁場,調節了室內的風水氣候。「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家中擁有美玉,邪氣不可入侵。身上佩帶一塊美玉,便會增添一份自然力量。據西方的星象學家觀測,綠色是現代社會經濟的主動脈,所以,天然的綠色必然會助長您的事業運和財運,其中老玉其綠色凝重而深厚,非常利於事業有成的人,因為它可以幫助您沉積財富,凝聚財源,使您事業穩固而堅實,所以,收聚幾塊老玉,擺放在家中或辦公室內,必將會使您的事業稱心如意。軟玉,由於其色澤綠瑩瑩、圓潤潤、一團和氣,非常利於對財源的開發和運用,進出有節,收發自如。不僅如此,由於其質地的溫潤和美,可以促使其周圍的人以和為貴、和氣生財,能改善人際關系,促使家庭和美。所以無論是對事業有成的人還是正在創業的人,都是難能可貴的珍品,無論是安放在家中還辦公室內,不僅能開拓財源,而且對事業和運氣的提升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岫玉大多以綠色的居多,所以,除了以上的作用外,對於命理五行喜木的人來說意義格外重大,如果在家裡或辦公室內擺放綠色的岫玉,或自身佩帶,都會給本人帶來好運,如果能夠從心裡喜歡它,從心靈里去接近它,長此以往,就會與美玉心息相通,命運從此將會改變。(三)獨山玉,又稱"南陽玉"或"南玉",產於南陽市城區北邊的獨山。為全國四大名玉之一。獨山玉質堅韌微密,細膩柔潤,光澤透明,色澤斑駁陸離。有綠、白、黃、紫、紅、白6種色素77個色彩類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獨山玉雕,歷史悠久,1959年在獨山附近的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產的玉鏟,證明早在5000餘年前先民們已認識和使用了獨山玉。獨山腳下"玉街寺"遺址,為漢代雕刻玉器的地方。清《新修南陽縣志》載:"故縣北居民,多治玉為生。"舊中國,南陽玉雕已形成一大行業,城內有作坊80多家,多是後設作坊,前面開店,自雕自銷。玉雕品主要有人物、花卉、鳥獸、山水、神像、爐熏、首飾等120多個品種。獨玉雕品晶瑩閃爍、玲瓏剔透,為南陽著名特產。(四)綠松石,又名綠寶石,因其色、形似碧綠的松果而得名,是世界上稀有的貴寶石品種之一,綠松石製品現已成為重要的收藏品,是一種次生礦物,由含銅、鋁、磷的地下水在早期花崗岩石中淋濾而成,在近地表的礦脈中沉澱形成結核,被岩脈的基質所包裹。綠松石是最早用作飾物的礦物品種。1900年,埃及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4隻綠松石包金的手鐲。作為飾物,人們喜愛綠松石的綠色和紋理。在古代人們把它與宗教、迷信聯系在一起。我國西藏對綠松石格外崇敬,至今仍是神聖的裝飾用品,用於宗教儀式。美國的印第安人認為綠松石是大海和藍天的精靈,是神力的象徵。多數文明古國都崇尚綠松石,如埃及、波斯、阿茲台克(墨西哥印第安人古國)等。綠松石因所含元素的不同,顏色有差異,含銅的氧化物時呈藍色,含鐵的氧化物時呈綠色,色彩是影響綠松石質量的重要因素。綠松石產地主要有美國的南部各州,伊朗的東北部,埃及的西奈半島。中國、澳大利亞、智利、阿富汗、俄羅斯也出產少量的綠松石,但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一塊綠松石寶石,產於湖北鄖縣海拔1200多米的雲蓋山上。這塊綠松石長82厘米,高、寬各29厘米,重達66公斤,呈藍、綠色,結構完整,質地細膩。湖北鄖陽地區被稱為東方的綠寶石之鄉,盛產的綠松石料質純凈,色澤艷麗,燦爛奪目,顏色多為天藍、碧綠、灰藍、粉綠,極為罕見。鄖縣雲蓋山綠松石礦出產的綠松石品位最佳,最為珍貴。這個最大的一塊綠松石,現藏湖北省鄖陽綠松石開發總公司,有待雕刻成珍貴的藝術品。
Ⅸ 禮儀知識大全有哪些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 。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大學生基本禮儀規范,希望能幫到大家!
教室禮儀
進入教室上課要注意自己的著裝;不穿短褲、拖鞋、背心,不敞著或披著衣服進教室。
按時去上課,不把食品、飲料帶入教室,不在課桌凳上刻、畫、寫字,不在教室亂丟廢紙等雜物,保持教室清潔衛生。
上課時保持安靜,專心聽講,做好課堂筆記。
上課過程中有問題應舉手經同意後起立提問,老師解答完後,學生應致謝(或點頭表示致謝)後落座,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應起立,回答完畢須經老師同意後落座。
因故暫時要離開課堂,請向老師稍作說明。
圖書館禮儀
食品、飲料不帶入館內,保持館內清潔。
借書時,按規定出示借書證,按規定程序辦理借閱手續。
保持圖書館內的安靜,關閉通訊工具或調至震動檔,翻書聲音小,盡可能不談話。
不用書、書包或其他物品佔位或一人佔多人位。
遵守公德,不在書上、桌上塗畫,嚴禁撕書、竊書。
宿舍禮儀
尊重宿舍管理人員,積極配合宿舍管理員的工作。
宿舍成員之間相互尊重人格、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互相團結幫助。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衣服、被褥、蚊帳、床單等定期清洗,室內牆壁不亂貼亂畫,長期保持宿舍清潔。
維護宿舍公共衛生,不往樓下投擲物件、潑水,不往牆上踏腳印等。
自覺遵守宿舍管理規定,不在宿舍內大聲喧嘩、起鬨鬧事,嚴守作息制度,按時起床,按時就寢,不影響他人休息。
增強防火防盜意識,注意關窗鎖門,不私接電源和使用超功率電器,不使用蠟燭、酒精爐、煤油爐等易燃易爆物品,確保人身財產安全。
未經他人同意不擅自翻動或取用他人物品,尊重他人隱私。
宿舍成員在客人到訪時,應起立並熱情招待,客人離去時應送至門口並致告別語。
愛護宿舍公共財產,節約用水用電,離開宿舍要隨手關燈。
食堂禮儀
文明就餐,有序取食,不爭先恐後、插隊,不多佔、搶佔座位,不高聲喧嘩,注意謙讓,使用禮貌用語。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6OVssekJlmQbx4mxL6VsNg
Ⅹ 會理精華園門票多少
會理精華園門票大概是80元一張,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