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極拳的核心和精髓是什麼
核心是力,精髓是螺旋杠桿力,內家拳包括太極把他叫勁,行去流水只是風格,站樁、內功、走架是練知已的功夫,知已就是自己明白螺旋杠桿力在體內是如何生存、運動、變化的。推手是知人的功夫,是這個力用在別人身上產生發放效果的方法。通過知已功夫的練習按獲得:松沉勁、六合勁、整勁等,以意為媒,將身上的散亂之勁練整,再由整分零,分陰陽就變化無窮了。然後在推手中運用,知人則智,智就不僅是功夫也是功夫在功夫之外的東西,想用體內的勁將人放出去有聽、化、拿、放四個基本步驟,聽不清就化不掉,化不掉就拿不穩,拿不穩就放不出。
練是太極的真正核心。
❷ 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無極即一心,動靜之機即戰機,陰陽之母即承載剛、柔、虛、實的輕靈勁。
剛柔瞬變,神妙無極,唯有勁走輕靈。
一心不動,勁走輕靈,見機而行。此即為太極精髓。
❸ 太極文化精髓是什麼
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3)太極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研究者發現,太極拳練習同時可以加強老年人下肢的穩定能力,降低因摔倒而受傷的概率。長期堅持太極拳鍛煉,可有效延緩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如改善肌力、平衡能力和骨密度,對改善老年人整體身體素質有著積極的作用。
太極拳重在養心,在「致虛極,守篤靜」的意念下,調心、調息、調身,對不同年齡段的練習者的心理素質能產生良好的影響。
長期規律地進行太極鍛煉可以改善肌肉力量與耐力,同時改善其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和膝關節的本體感覺。相對於步行、慢跑等運動,太極運動有著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太極是一種低沖擊力,柔和緩慢的有氧運動,可以訓練練習者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
❹ 太極的核心是什麼
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易經系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系辭傳又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系,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於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系。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
❺ 張志俊:到底什麼才是太極拳的精髓
陳式太極拳在強調纏絲勁的基礎上,上肢運動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門勁別和通背勁、對稱勁,中間有「胸腰運化」,下肢有掤、捋、擠、靠、采及進、退、顧、盼、定五步和「襠走下弧」,這些合到一起產生的勁為「混元勁」。為了在太極拳技擊對抗中走出「混元勁」來,有以下要求:
逢力必掤,
逢朋必纏,
逢纏必轉,
逢轉必沉。
這些要求包括在每個動作中,而且是在瞬間同時完成的。細心的讀者可以對以上16字訣認真揣摩體會。下邊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混元運動的規律。
六個方向的圓
一
太極拳運動的肢體運行軌跡非圓即弧。弧是圓的一部分,可納入圓中進行討論。我們先來定義具有六個方向的力為「混元力」,也就是說,「混元力」的充分條件是:它擁有六個方向――前、後、左、右、上、下,即立體的圓。有的人雖然走得也是圓,也是弧,但只有四個方向,這樣的力不能構成「混元力」。
一對方向的力,比如前後或左右或上下,這樣的力產生的勁叫直勁,對對方構不成威脅。因為它是直來直去的,嚴格的講它不屬於太極拳勁別的范疇。四個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圓和弧線運動,但對方的大腦可以作出判斷,肢體的本能反應可以跟上你,隨上你,對對方的威脅也不大。只有是六個方向的圓弧運動,即立體的圓運動才能使對方對你的運動方向無法判斷,這是太極拳有別於其他拳種的精妙之處。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擾和改變你的運動方向,使你處於被動和無目標狀態,然後便是我的打擊,這是太極拳「後發先至」的奧妙所在。
在這個具有六個方向的勁力之中前後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前後」是人們的習慣,「左右」經過訓練可以掌握,「上下」則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們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產生了頂勁就一定是少了兩個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對方沖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勁;凡是自己左右轉動不靈時一定少了前後方向的勁;凡是被對方提起或壓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勁。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注意每一個動作,每個轉關換式都必須有六個方向,否則拳式就是不正確的,在實戰中也是不管用的。
肢體的公轉和自轉
二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運動形式是公轉加上自傳。太極拳運動中以腰脊為軸,身體各關節的運動也是公轉與自轉的同步交叉運動。一般來說,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是自轉;上關節對下關節而言是公轉;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是自轉,後關節對前關節而言是公轉。自轉相對於公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大,公轉相對於自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小――這里講的是在走纏絲勁時關節運動的規律。
上肢運動相對於腰脊來說,腰脊是公轉,手臂是自轉。說腰脊的轉動幅度大於手臂是不對的,打擊腿(起的腿)與腰脊的關系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腿要承擔自身的重量,相對來說比手的運動范圍要小,所以盡管腳是膝關節的前邊一節,可它自轉的幅度並不大,而膝關節轉動的幅度更大一些,這是特殊情況。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要向下滲透,擰轉,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轉那樣大的圈(用腳攻擊時除外)。
公轉運若軸,
自轉方圓生,
相隨勿枉動,
三節自分清。
太極拳運動要求我們明三節――梢節、中節、根節。全身多處分三節,比如:手分三節,臂分三節,胸腰、下肢亦分三節。沒有了公轉和自轉,便分不出三節來,自然也沒有「節節貫串」可談。所以公轉和自轉學說是建立在「節節分家」的基礎上。
明白了公轉和自轉的規律,我們便可以做到以腰脊為軸,以手領勁,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將全身的勁力整合為一處,施加到我們想要達到的地方,這就叫「節節貫串」,因此公轉與自轉是「節節貫串」的外在運動形式。
人們常出現的毛病是靠後關節的運動代替前關節的運動,這樣不可能有「節節分家」的效果。後關節運動大於前關節運動也是不對的,因為這里缺少了稍節意識,不可能達到「空」、「靈」、「活」、「脆」的效果。
在對抗中,沒有自轉就不可能接收對方的力,就不可能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沒有公轉則自轉就失掉了軸心的根基,肢體運動就會顯得飄浮無力。
明確身體不同部分公轉與自轉的關系主要是為了周身的協調,避免枉動,使自己的力量不產生矛盾。凡是不該動的、多餘的、不合理的動作可稱作枉動,避免枉動才能達到周身一家,才能產生「混元勁」,才能避免在實踐中犯勁力渙散、勁力太硬和丟、頂的錯誤。
周身的多元化旋轉
三
太極拳運動的本質是螺旋纏絲運動,它要求周身一家,協調平衡,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也可稱為以腰為軸的周身多元化運動。周身運動的多元化也就決定了各個關節部分一定要適應多元化的旋轉規律。換言之,在這種周身多元化旋轉的螺旋纏絲運動中,要有順逆、開合、收放、折疊。
一順一逆走螺旋,
開合之處謂轉關,
收放吞吐太極勁,
折疊往復生妙玄。
「順逆」是螺旋纏絲勁的運動形式。
纏絲勁是太極拳,尤其是陳式太極拳的一大特色。由於人體的關節有自己的運動極限,所以太極拳運動的纏絲勁是靠身體關節部位不斷轉換的順逆旋轉來實現的。那麼如何來定義順逆纏呢?當代太極拳界有許多種定義法。比如:
以掌心向內或向外為判定依據――掌心向內為順纏,掌心向外為逆纏;
以手的順、逆時針旋轉為判定依據――手的運動方向順時針為順纏,反之為逆纏;
以手的運動是向心力還是離心力為判定依據――向心力時為順纏,離心力為逆纏。
但這些都有不甚嚴密之處。因為若以掌心向內或向外為判定順逆纏絲的依據,那麼在太極拳的招式中,有時兩手既不向內也不向外的情況該如何判定呢?比如兩手背在腹前相對,向下抖勁。
若以手的順、逆時針旋轉為判定依據,往往手在完成一個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圓弧運動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後半部分是掌心向內,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勁力,又怎麼能定義同一種纏絲勁呢?
若以手的運動是向心力還是離心力為判定依據的話,往往在太極拳中,手的一個動作,一個纏勁,前半部分為向心力而言後半部分為離心力。所以這樣定義也不確切。
迄今為止,我認為近代著名的陳式太極拳大師陳照奎先生對於順逆纏絲的定義是最科學合理的。
上肢(起於稍節):
小指領勁,其他手指遞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大指合,為順纏。
大指領勁,其他手指逐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小指合,為逆纏。
下肢(起於梢節):
小趾領勁,膝外展,為順纏。
大趾領勁,膝內扣,為逆纏。
而中節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運動。
「開合」是螺旋纏絲勁的轉換形式。
「太極拳,開合拳」。太極拳之精華用兩個字概括,叫「開合」;用四個字概括,叫「虛實開合」;用八個字概括,叫「虛實開合,起落旋轉」。
由此可見「開合」二字道出了太極拳的精髓所在。
「開合」是肢體運動的外在形式。開後是合,合後是開,一開一合,道法自然。以腰為軸,周身外掤內裹謂之合;以腰為軸,勁力四面放射謂之開。
就腰運化的外在形式而言,有雙開、雙合、左開右合、右開左合、上開下合、下開上合等。
「開合」以指關節的開合,這是肢體運動的內在形式。「襠開三尺不為開」是指要松胯,講胯關節的開合。「轉關之處須有開合」,這個開合是指關節的拉長。經過不斷的開合的訓練,我們的各部分關節才有可能放鬆、伸展,最終達到周身的鬆柔。
「誰能合,誰能贏」,這里的「合」,不僅指形體的合、關節的合,還指通過「關節貫串」,將周身的力合於一點,有效地控制對方。
「引進落空合即出」,這里的「合」,是指力點的發放,指打擊。
對上肢來說,順纏為合,逆纏為開。對全身來講,合時上肢順纏,下肢逆纏;開時上肢逆纏,下肢亦為順纏。
「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講的是太極拳所特有的陰陽之道和辯證哲理。就太極拳的形體語言來講,每一個運動中都開合存在,相互包容,互為其根。比如「六封四閉」中雙手外置於耳後,這時,雙手為開,大小臂之間為合;前胸為開,後背為合;上肢為開,下肢為合……就太極拳的技擊功能而言,開為打擊,合為引化,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實上,開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擊。也可能一個開的動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後半部分是打擊。也可能一個合的動作的前半部分是打擊,後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這是太極拳中開與合的更高層含意,需要認真揣摩。
「收放」是螺旋纏絲勁的攻防形式。
太極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鮮明的技擊含義。威力巨大的太極拳需要有力源、路線、整合、力點。而且速度快、爆發力強,具有彈性、韌性、螺旋、穿透等特點,它是怎麼產生的呢?簡單而言就是「收放」二字。
「勁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這句話具體回答了上邊大部分的問題。那麼為什麼說腰為主宰呢?腰就是那個整合與分配的機關,人體各個部分關節都有自己旋轉的規律,但都要以腰為軸心使其他部位貫穿起來。若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梢節領勁,兩頭捲曲,通過特有的螺旋纏絲運動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層。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腳上後五趾抓地,蹬地反彈,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是力到達於手,這就是爆發的力。手指領勁的目的是向中間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間收,腳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間收。收了才能放。那麼這個收與放的時間差是多少呢?可以說沒有。收即是放,理論上有間隙,實際上可能就沒有。腰一收它就有了,爆發與收幾乎同時。但必須是收進來才能放,收的質量決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緊崩得越響一樣,拳式也如此,捲曲越緊爆發力越強。
「折疊」是螺旋纏絲勁的高級妙用。
折疊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極拳中的折疊就是用弧線螺旋運動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其法則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後。對方勁力到了,一個折疊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費勁。因為這些反方向運動容易給人以錯覺,尤其運用六個方向的混元力,對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裡去,他無法適應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時間。
陳式太極拳手的運動特點是:起動、纏絲、運行、剛落點。運行為柔,落點為剛,所謂柔運勁剛落點。剛就是方,方就是圓,出了圓會產生斷勁。勁斷了怎麼辦呢?應該用折疊把它接上來。運行時要走大圈,速度慢。折疊時走小圈,速度快。正因為有了折疊和發勁,才有了往復,有了快慢。在陳式太極拳中,發勁和折疊可以把運行襯托得更慢,運行可以把發勁和折疊襯托得更快,有了一種節奏感。所以說折疊是表現陳式太極拳快慢相間、輕沉兼備的一種主要形式。
在使用折疊時加上速度就是驚彈勁,可造成對方大腦判斷錯誤和短時間內的空白,或人為地造成對方受驚吸氣。往往在對方受驚、吸氣時給予一個打擊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關節、傷其筋骨,甚至損其五臟。折疊是一種較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驚顫抖勁都是折疊之妙,這是螺旋纏絲的高級用法。
❻ 太極的精髓是什麼
1.最好在練太極拳前先明理。太極拳講究最細,法則最嚴,從皮、毛、骨、肉、筋、絡、氣、血、五臟六腑處處有法則,有規矩。例:意氣君來骨肉臣必須明白。各部位的規則法則等等的道理都把道理弄通後拳自然好練。你自己就知道應怎麼做,應怎麼讓身體的各部守法。各部應做到什麼標准,自己先有目標才好前進。對各部位的要求,都要問一下為什麼?你才能真正的明白。如果你自己管不住你自己的部位,那你不可能管住別人。那對方必然管你。要記住合乎規矩、標准,各部位守法規後落自然。
2.理通後練太極應從站樁開始。先佔太極的無極樁。調整自己的身體,把練太極的要求先練進體內,如神要守住,心要靜,提頂吊襠心中懸,松肩沉肘氣到丹田。裹襠斂臀含胸實腹。舌頂等等要求,確實進體後,也就說,把這些法則要求確實都守住了,樁法佔成。樁法站成後應走太極步。
3.走太極步。走太極步時也叫行樁。在練習太極步時法則要求可能你又守不住了,必須守住。和站樁的要求是一樣的。只是腿在走步在行。走時身體決對要平穩,不能忽高忽低,守住了規矩落自然。平視10米左右。當然,走行樁有走行樁的標准和尺寸。非明白老師才知道火候。太極步練成後開始盤架。太極步練成給盤架和推手技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4.盤架。盤架時式子不要貪多,應練好一個式子,沒病式之後再進行下一個式子。按頂、扁、丟、抗,四病去查找自己。然後再找放鬆舒展、大方、自然,練成後開始找緊湊。
5.緊湊。練緊湊時更要講尺寸分豪。如果尺寸差了,氣不能入骨,功不會上身。檢查每一式是否十三式進體。每一手,每一個動作是否合乎要求。開合是否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每一手有沒有羅旋力、纏絲勁。勁是否來自腰,取勁是否取自腳。通過腳根送到腿,又送到腰。通過腰送到臂上。形於手指等等要求要嚴格的檢查自己。然後再檢查自己有沒有病式、病手,處處到位,事事得體。如果都做到了就會脫胎換骨、渾元一氣、氣斂入骨、三關起動、周身一家、內外合一、陰陽平合、開合自然得體。就懂勁了。接近神明。
6.推手。懂勁後,再練習推手。推手過早會出現很多病手、病勁、病式,時間一長不好改正。通過推手硼、履、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找勁,檢查是否做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勁由內換,舍己從人。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是否單重發力然後進入亂環。練習成熟後給技擊打下了基礎。
7.技擊。無論任何拳種、技擊和養生是最高的目標。兩種缺一都是不理想的。也就是說是不科學的拳種。(太極養生之術以下單講)關於技擊也是本拳種最高的目標。就看你怎樣追求。在歷史上高手如雲,現在為何練習者多,技擊者少。我認為是現在我們的心沒達到。要知道推手不是目的。技擊才是最高的目標。應從每一式,每一手找變化找勁。硼、履、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太極無虛式,式式可打人,式式變化無窮剛柔相濟。只要你按拳理要求認真練,出功不比任何拳種慢。以我看如果從科學的角度去練習。比別的拳種應快。只是一個練功方法找一個真正明白的老師。自然而成,會出現大批太極技擊高手。
8.太極養生。只要按太極要求來練就平合了陰陽,補先天。五行相生,心靜神舒氣貼己。氣斂如骨,氣血一旺,身體會一天一天健壯。病自然沒了。
9.器械。以上做到後應該練習器械,由其是槍。必須要練習.
太極是剛柔相濟的,練時講究心平氣和。別忘差之絲豪,扭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