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4史故事主要講什麼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記載其產生、發展、衍變的書籍就叫做史書。但是還從未有一個國家的史書像我們中國這樣有著一套完全的、自成體系且記事時間。 與編纂年代跨度最長的史書,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二十四史」。它是中國歷史上二十 四部著名史書的總稱。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二十四部史書。其中《史記》修成於漢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時代,《明史》寫定於清乾隆(1736~1795年)初年,整個編撰過程長達1800多年。 「二十四史」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明崇幀十七年(公元1644年),長達 4000多年,包括了中國歷史上氏族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幾個歷史時期。它自成體系,記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進程,這在世界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二十四史」中的經濟史料極為可觀。除了志中的專門記述外,本紀里的一些皇帝詔令,列傳中的大臣奏議和言行事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歷代王朝的田畝制度、賦役政策、錢幣規定等情況。既有統治階級的雄才略、權術紛爭,又有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仁義道德。它講述了帝王之道,為臣之遣及全身之道,貫穿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不同事件的處理方法.給我們以相應的借鑒,使我們從中得到精妙的啟發。因此,從管理學、領導學、社會學等角度去挖掘歷史的內涵,延續古代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書的精華在於,使讀者借鑒史書,領略智慧精華,成為時代的智者和主宰者.如果把分散的史料分門別類地搜集起來,對研究經濟發展史是大有裨益的。 歷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的主要有過三種版本:清乾隆年間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蘇、湖北五個書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領導人的關懷下,從1959年起,中國史學工作者開始了「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到1978年「二十四史」點校本已經由中華書局全部出版。新本「二十四史」做了標點、分段,並進行了校勘,糾正了舊本中的謬誤、脫漏、衍文、倒置等許多錯誤,從而便於更多的讀者翻、檢、查、閱,使這一套書的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發揮。除《史記 》外,各史都撰寫了校勘記。這是整理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項巨大成果,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2. 二十四史包括什麼
二十四史包括的有: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指中國古代各個朝代時期所編寫史書的總稱,因為《史記》的寫作方法一直被歷代的朝代認為是正史的寫作手法,所以把和《史記》同樣採用了紀傳體寫作手法的史書稱之為正史。
二十四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皇帝一直到1644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的所有歷史,二十四史全書一共有3212卷,大約4000萬個字,並且採用統一的有本紀和列傳的紀傳體所編寫而成。
(2)二十四史精華主要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二十四史》中的名言:
1、義感君子,利動小人: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晉書·符登傳》意思是: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晉書·周豈頁》意思是: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
3、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宋書·江夷傳》意思是: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
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
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滑稽列傳》意思是: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6、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後漢書·劉般傳》意思是:希望從渾濁的源頭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體有筆直的影子,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後漢書·楊震傳》意思是: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漢書·董仲舒傳》意思是: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9、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意思是:應該像面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吊膽,害怕得發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
10、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記·貨殖列傳》意思是: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3. 《二十四史》具體是什麼能從中學到什麼
“二十四史”是指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撰寫的,並且被歷朝列入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的統稱。“二十四史”記事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基本總括了中國古代各朝。起於漢武帝時誕生的《史記》,終於清乾隆時刊行的《明史》,前後相隔一千八百多年。總計一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約有四千萬的字,都是統一的用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而成的史書。
讀完二十四史?四千萬字什麼概念?差不多就是“書山學海”。有好事者統計過,假定一個人每日讀1萬字,一年讀365萬字,他需要讀將近11年才能讀完1遍。
所以,從現有的材料來看,歷史上能做到這個地步而且有條件完成這個目標的,其實不多。讀完二十四史
01 學習歷史優秀人物的為人處事思維
02 以史為鑒,明辨是非
03 增加知識量,提高文化層次
04 提升個人格局觀,修身明理
05 讀歷史通管理,歷史集大成連萬物有異曲同工之妙
列舉一下歷史大家的名言,以供賞析
1、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譯文: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和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2、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北史·後妃列傳》
譯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險意識,東西滿了就要防止它溢出來。
3、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
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
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
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6、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後漢書·劉般傳》
譯文:希望從渾濁的源頭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體有筆直的影子,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
譯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譯文: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9、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王符傳》
譯文:聰明人舍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
10、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隋書·文帝紀》
譯文:君子在社會上立足成名,盡管需要修養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誠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4. 二十四史是中國各朝撰寫的史書,那二十四史包括什麼
《二十四史全譯》首版之際,為紀念這一出版盛事,特精製 珍藏本八百套以供方家收藏。每套二百一十三冊,五十二函。編號從零零一至八零零,每套均有惟一編號 。並附有北京古今出版策劃有限公司製作的收藏證書。珍藏本為正度十六開本,六十克蒙肯紙印刷;封面 為二百三十克貴族藍水秀紋特種紙,燙金書名、壓凸騰龍;扉頁為一百二十克雪花紙,二十五克雲龍紙做 前襯;函套為純麻嵌以精美實木木雕,函套裝飾條及別簽均用烏檀精製,內置實木書簡,刻有首版珍藏本 的編號。其設計構思之巧妙,材質、工藝之考究,無不令人嘆為觀止,被業內行家譽為「超一流」的書中 「極品」。
《二十四史》包含:《史記》、《漢書》、《後漢書》、《 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 、《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全譯》全書約一億字,文白對照,全書採用進 口精紡布豪華精裝,正文60克特級雙膠紙,88卷,16開本,分裝7箱。
在乾隆年間確立的 .
5. 二十四史主要講述的是什麼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 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三國志》(晉·陳壽)、
《晉書》(唐·房玄齡等)、
《宋書》(南朝梁·沈約)、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梁書》(唐·姚思廉)、
《陳書》(唐·姚思廉)、
《魏書》(北齊·魏收)、
《北齊書》(唐·李百葯)、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隋書》(唐·魏徵等)、
《南史》(唐·李延壽)、
《北史》(唐·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宋史》(元·脫脫等)、
《遼史》(元·脫脫等)、
《金史》(元·脫脫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張廷玉等)
6.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史記》(漢·司馬遷)
2,《漢書》(漢·班固)
3,《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4,《三國志》(晉·陳壽)
5,《晉書》(唐·房玄齡等)
6,《宋書》(南朝梁·沈約)
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8,《梁書》(唐·姚思廉)
9,《陳書》(唐·姚思廉)
10,《魏書》(北齊·魏收)
11,《北齊書》(唐·李百葯)
12,《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唐·魏徵等)
14,《南史》(唐·李延壽)
15,《北史》(唐·李延壽)
16,《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17,《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20,《宋史》(元·脫脫等)
21,《遼史》(元·脫脫等)
22,《金史》(元·脫脫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張廷玉等)
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
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進程,使中國和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並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6)二十四史精華主要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已故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在1997年談到中華版點校本「二十四史」的時候指出:
乾隆時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當時是標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處,近代商務印書館搜求各時代的善本,編成「百衲本二十四史」,當時可謂「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但是傳統的「二十四史」沒有標點,沒有斷句,讀起來仍有一定困難。五十年代,由國家領導建議,集中當時全國史家,對「二十四史」進行校訂,加上標點,是為標點本「二十四史」,實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7. 二十四史是什麼都有哪些內容
看累了吧,發個笑話,讓你開心放鬆一下
你願意一輩子只為我一個人做飯嗎?
她是富家千金,而他只是一個普通的酒店主廚,她經常去酒店吃飯,被他做的美食深深迷住。終於有一天她鼓起勇氣問他:「你願意一輩子只為我一個人做飯嗎?」他憨憨的笑了,有些局促地點點頭。沒過多久他走進了她的家門,成為了她的私人廚師。
8. 二十四史主要講了什麼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記載其產生、發展、衍變的書籍就叫做史書。但是還從未有一個國家的史書像我們中國這樣有著一套完全的、自成體系且記事時間。 與編纂年代跨度最長的史書,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二十四史」。它是中國歷史上二十 四部著名史書的總稱。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二十四部史書。其中《史記》修成於漢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時代,《明史》寫定於清乾隆(1736~1795年)初年,整個編撰過程長達1800多年。 「二十四史」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明崇幀十七年(公元1644年),長達 4000多年,包括了中國歷史上氏族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幾個歷史時期。它自成體 系,記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進程,這在世界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二十四史」中的經濟史料極為可觀。除了志中的專門記述外,本紀里的一些皇 帝詔令,列傳中的大臣奏議和言行事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歷代王朝的田畝制度、賦役政策、錢幣規定等情況。如果把分散的史料分門別類地搜集起來,對研究經濟發展史是大有裨益的。 歷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的主要有過三種版本:清乾隆年間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蘇、湖北五個書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領導人的關懷下,從1959年起,中國史學工作者開始了「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到1978年「二十四史」點校本已經由中華書局全部出版。新本「二十四史」做了標點、分段,並進行了校勘,糾正了舊本中的謬誤、脫漏、衍文、倒置等許多錯誤,從而便於更多的讀者翻、檢、查、閱,使這一套書的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發揮。除《史記 》外,各史都撰寫了校勘記。這是整理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項巨大成果,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