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兩句是什麼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八個字常見於樂府四言詩形式性的結尾,原作並不包含這八個字,是應配樂的需要所加上去的(樂府詩是用來唱的),與詩意並無必然關聯。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1]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② 漢樂府,主要作品為哪五樣
漢樂府分為:
1、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沒有什麼思想內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樂主要採用秦國音樂和楚國音樂。
2、鼓吹曲辭:又叫短簫鐃歌,是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狄樂。歌辭是後來補寫的,內容龐雜。主要是漢族民間創作。
3、相和歌辭:音樂是各地采來的俗樂,歌辭也多是「街陌謠謳」。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是漢樂府中的精華。
4、雜曲歌辭:其中樂調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裡面有一部分優秀民歌。
③ 兩漢樂府詩歌的精華是
就是民歌,用簡單的文字用民歌的形式展現出來
④ 漢樂府的內容以雜言和什麼為主
第一節樂府概論.一、什麼樂府
兩漢時,樂府是音樂機關;
●到了魏晉南北朝,人們把樂府所唱的詩稱為樂府。這樣,樂府就有音樂機關變成了具有音樂性的詩體。
.到了唐代,人們對待樂府詩的態度有所轉變:已經撇開了音樂,而注重其社會內容,如元結《系樂府》,白居易《新樂府》等。這樣樂府又- -變而成-種批判社會的諷刺詩。
.宋元以後,也有人稱詞、為樂府,那麼樂府又離開了唐人所揭示的樂府詩的精神實質,單單著眼於入樂這一點。可見樂府的含義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的。
樂府概念的演變歷程:
●1、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之名稱。●2、詩體名。
●3、後一切合樂而可以歌唱的詩歌亦稱為樂府。第二節漢樂府的主要內容
●漢樂府民歌有幾大主題;
●1、社會政治主題:反映政治黑暗,揭露社會上的不公和丑惡現象,表現民生疾苦;
.2、家庭倫理主題;●3、愛情主題;
.4、人生體驗的醒世主題。 漢樂府
漢樂府詩歌是指由朝廷設立的音樂機關收集、整理、保存下來,可以合樂而歌的漢代詩歌總稱。
漢樂府詩歌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另- -部分則是採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二、家庭佗理主題
· (一)家庭、婚姻悲刷:《孤兒行》、《上山采靡芫》、《孔雀奈南》;
(ニ)歌頌対婚姻的忠貞:《陌上桑》、《羽林郎》;(三)思如的相思之苦:《飲弓氏城窟行》
(四)殷実富貴之家的日常生活:《院西行》《鶏鳴》、《相逢行》、《妖安有狹斜行》。
⑤ 樂府詩分哪幾類漢樂府詩的思想和藝術特色是什麼
樂府詩從其內容來看, 大約可以分為三類:
一、貴族文人所作之頌歌
郊廟歌辭:為祀天地,太廟,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辭:為朝廷宴饗所用。
舞曲歌辭:分雅舞,雜舞.雅舞用於郊廟,燕饗;雜舞用於宴會。
二、軍樂
鼓吹曲辭:是用短簫鐃鼓的軍樂。
橫吹曲辭:是用鼓角在馬上吹奏的軍樂。
三、民間的歌辭
相和歌辭:為漢世街陌謠謳, 起初只是人們隨意吟誦,「後漸被之管弦, 即為相和曲」。
清商曲辭:源出於相和三調, 內容多為反映當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雜曲歌辭:有寫心志, 抒情思, 敘宴遊, 發怨憤, 言戰爭行役, 或緣於佛老, 或出於夷虜.兼收並載, 故稱雜曲。
漢樂府詩多用生動的口語, 親切樸素, 敘事同抒情結合, 感情真摰動人。漢樂府詩的押韻自由, 靈活多變。漢樂府詩巧妙地熔鑄對話刻畫人物, 聲情畢肖, 使人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漢樂府詩雖多抒寫現實, 但亦有不少作品運用了浪漫主義色彩。
(5)漢樂府的精華集中在什麼歌辭中擴展閱讀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並為社會認可的標准選本。
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
到了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
劉勰《文心雕龍》於《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台新詠》也都開辟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
⑥ 漢樂府詩的代表作品是什麼
《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後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漢代《孔雀東南飛》、北朝《木蘭詩》和唐代韋庄《秦婦吟》並稱「樂府三絕」,此外,《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也是千古流傳的名句。
漢樂府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6)漢樂府的精華集中在什麼歌辭中擴展閱讀:
漢樂府分為:
1、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
2、鼓吹曲辭:又叫短簫鐃歌,歌辭是後來補寫的,內容龐雜。主要是民間創作。
3、相和歌辭:音樂是民間各地采來的俗樂,歌辭也多是「街陌謠謳」。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是漢樂府中的精華。
4、雜曲歌辭:其中樂調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裡面有一部分優秀民歌。
⑦ 漢樂府都有什麼詩
漢樂府詩有《長歌行》《短歌行》《從軍行》等
⑧ 《長歌行》(漢樂府)賞析
1、賞析
這是一首詠嘆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
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贊,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贊歌。
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
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
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
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幹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
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
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
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說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
如洪鍾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說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說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嘆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此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2、原文
長歌行
兩漢: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注釋
長歌行:漢樂府曲題。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
葵:「葵」作為蔬菜名,指中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陽春「句:陽是溫和。陽春是露水和陽光都充足的時候,露水和陽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謂的」德澤「。 布:布施,給予。 德澤:恩惠。
秋節:秋季。
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百川:大河流。
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4、譯文
園中的葵菜都鬱郁蔥蔥,晶瑩的朝露等待陽光照耀。春天給大地普施陽光雨露,萬物生機盎然欣欣向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老來悲傷也沒用了。
(8)漢樂府的精華集中在什麼歌辭中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此詩是漢樂府詩的一首。長歌行是指「長聲歌詠」為曲調的自由式歌行體。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
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採集民歌的任務。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2、漢樂府分類
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樂主要採用秦國音樂和楚國音樂。
鼓吹曲辭:又叫短簫鐃歌,是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狄樂。歌辭是後來補寫的,內容龐雜。主要是民間創作。
相和歌辭:音樂是各地采來的俗樂,歌辭也多是「街陌謠謳」。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是漢樂府中的精華。
雜曲歌辭:其中樂調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裡面有一部分優秀民歌。
⑨ 漢樂府最顯著、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韓樂府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樂府」原是漢代掌管音樂的官員的名字。漢代,樂府機關編唱的詩歌被稱為「歌詩」。到了魏晉六朝,人們開始稱這些詩為「樂府」或「樂府詩」,並分門別類(劉勰的《文心雕龍》和蕭統的《文軒》)。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的又一偉大的中國古代民歌集。有別於《楚辭》的浪漫主義,開創了一種新的寫實主義詩歌風格。女性題材作品在韓樂府民歌中佔有重要地位,用通俗語言構建了大量貼近現實生活的作品。它採用敘事寫作,對人物刻畫細致,從而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同時,情節比較完整,在描寫典型細節上能突出思想內涵,不僅開辟了敘事詩發展的新階段,也是五言詩發展的重要階段。在中國。
⑩ 漢代樂府民歌的內容有哪些
樂府原本是政府的音樂機構。早在秦代,樂府就作為政府的音樂機構的名稱而存在了,漢代後,沿襲秦代體制,也設有專門的音樂機構,它的主要職能是管理郊廟、朝會的樂章。
至漢武帝時,音樂機構的規模和職能都大大擴大了,這是漢武帝整頓改革禮樂的一項重要舉措,目的是改革傳統的郊廟音樂歌曲,用新聲改編雅樂。當時樂府的具體職能,一是採集和編寫歌詞;二是譜寫樂曲;三是訓練樂工;四是演奏樂歌。
在這些職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職能就是「采詩」,也就是由樂府機構派專人去各地收集民歌俗曲,配樂歌唱,供統治者考察政治得失。
漢代樂府歌詞的來源有三:第一類是宮廷文人寫作的,這類樂章主要用於朝廷典禮,包括《郊廟歌》、《燕射歌》與《舞曲》。第二類是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民歌,這類歌詞主要在普通場合演唱,包括《相和歌》、《清商曲》與《雜曲》。第三類是來自西域的音樂,這類歌詞大多是振奮士氣的軍樂,包括《鼓吹曲》和《橫吹曲》。其中從民間採集而來的歌詞,習慣上稱為「樂府民歌」。《漢書•藝文志》記載:
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雲。
「趙、代之謳,秦、楚之風」,可以見出當時采詩的地域很廣;「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可以知道當時採集的詩歌具有現實主義精神,是下層民眾真情實感的抒發;「觀風俗,知厚薄」,可以了解統治者有考察政《漢書•藝文志》列出了西漢時期所採集的138首民歌所屬的地域,范圍遍及全國各地。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收錄了最為完備的樂府詩歌。漢代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鼓吹曲辭」、「相和歌詞」、「雜曲歌詞」3類。
「鼓吹曲辭」即簫鼓合奏,其中的作品《鐃歌十八曲》產生的時間不一,內容龐雜,有記敘戰事,表揚武功,歌頌愛情等,其中收錄有部分民歌,反映了人們生活的某些側面。
《有所思》和《上邪》是表述愛情的作品,兩者都塑造了潑辣大膽的村野姑娘形象,前者為心上人准備了珍貴的禮物,但「聞君有他心」,立即決定「從今以後,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後者的愛情表白更是熱情如火: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連用5個絕對不可能成為事實的假設反襯對愛情的堅貞不渝,感情熾烈、奔放、粗獷。「相和歌詞」中的「相合」指絲竹相和或人聲相和的演唱方式,其辭多為漢代街陌歌謠,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相和歌詞」內容豐富,其中有描敘人們悲慘苦難生活的,如《平陵東》、《婦病行》、《東門行》、《孤兒行》等。除描敘人們悲慘苦難生活的主題外,「相和歌詞」中還滿懷深情和同情地寫出了人們樂觀善良的美好品質,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情感的真摯追求。代表作品有《隴西行》、《白頭吟》、《飲馬長城窟行》、《陌上桑》等。
此外,「相和歌詞」還展現了人們對生死的樸素思考,如《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充滿惜時發奮之情。
《蒿里》中的「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將人生短暫的感嘆傾訴無遺。
「雜曲歌詞」是各類曲子的集合,其歌詞內容或抒懷,或游樂,或憂愁,或離別,或征戰,內容既有文人所作,也有民間歌謠。代表作品有《十五從軍征》、《古歌》、《孔雀東南飛》等。其中《孔雀東南飛》典型體現了漢代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
漢代樂府民歌是繼《詩經》、《楚辭》之後,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階段。漢代樂府民歌的主要藝術特色是以敘事為主,「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擴大了我國詩歌的敘事領域。
由於民歌作者對下層生活有著直接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將之訴之於詩歌時,能夠選取典型事件來概括,並將代表了本階層的思想感情融化其中。
漢代樂府民歌大部分是敘事詩,其藝術成就又體現為高超的敘事技巧。這種技巧不僅是籠統的敘事與抒情相結合,而且在具體手法上表現為第一人稱的敘事多取生活片斷或典型場景,便於集中抒發強烈的感情;第三人稱的敘述則於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中塑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漢代樂府民歌還善於使用多變的句式和自然的語言。漢代樂府民歌形式自由靈活,或四言,或五言,或雜言,句式上從一二以至十言不等,這些多樣的句式有助於表達不同的情感和內容,表現出勞動人民無窮的創造力。
漢代樂府民歌來自民間,因此其語言樸素自然、生動活潑,既充滿著真情率性,又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如《孤兒行》、《婦病行》、《上山采蘼蕪》等語言率性而發,絕無文飾,更為重要的是「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
漢代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直接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精神,而且有所發展,對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形式上除直接孕育了東漢文人五言詩外,對後世五、七言、雜言詩體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它的敘事技巧和語言特色對後世詩歌也有著較深的滋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