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武術的精髓在於什麼
現代武術套路和散打中,固然有健美的姿勢、高難的動作,給人們以美和力的享受,通 過不懈的鍛煉又可強身健體,這是練武的作用。但是顧名思義,「武」應該理解為「打 」,那麼「術」指是就是方法和技術了。所以,武術的精髓應該說是以起、落、鑽、翻 講是連環招法呢?御敵交手之時,往往靠一拳一腳,一招兩招是難以取勝的,技擊中一 招連一招,一招破一招,一招比一招緊,一招比一招快,這樣才能擊敗對手。 踢、打、摔、拿之中,手法,腿法,身法差之毫釐,不但制不住敵方,往往還回因一瞬 間的毫釐之差而被對方打倒。所以說,如果能夠悟透這一瞬間和毫釐之差的秘密,自如 應用於技擊之中,就是掌握了武術之精華。 但是,往往有的習武者練了很長時間拳術,姿勢優美,表面上看很有功夫,可是一遇到 實際交手之時,就應用不上。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未得武術技擊之真諦。那 理,能夠做到真正藝上身。著名梅花樁拳師韓其昌老師常講,練拳要練到「拳無拳,藝 無藝,無藝之中是真藝」的程度,方為可矣。意思只把各種拳路,各種招法,能夠融匯 於一身,擊打格鬥之時,拳來腳去,槍扎刀批,成為下意識的反應,破招進式不假思索 ,這樣才叫藝上身,使用時自然能夠應用自如了。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這是對武術已達上乘功夫的寫真,具有這種功 夫的武術家,在對敵搏擊時,亦無所謂招法,出手即是招,亦無須經過大腦的思維,而 是「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的本能反應,按照現代科學的術語,即所謂「條件反射」。 這種本能反應,亦即條件反射,實際上是長期刻苦鍛煉的結果,長時期的練拳用招,自 然成了出手即招,而毋須考慮是否合招,渾身無處不彈簧,挨那處那處即發的功夫。 無拳是從有拳而來的。 長時期的用意,自然成了有感皆應,肌體反應迅速,不須要通過大腦的思維而就可「條件反射」。 無意是從有意而來的。 按照氣功中的術語,「有意」是「顯意識」,是「識神」,「無意」則是「潛意識」, 是「元神」,所以亦就謂之「真意」。 從事太極拳推手,到達一定功夫之後,亦完全可以體會到,雙方推手中運用各種連續化 打的著法,其快速、及時和合拍的程度,如果通過大腦思維然後作出反應,是完全不可 能的。就有一種「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的感受,有時把對方打出去了,事後才弄 武術功夫達到「拳無拳,意無意」,達到「真意」出現「潛意識」支配,亦就是達到了「階及神明」的上乘功夫階段的,也就掌握了武術之真諦
② 武術的精髓是什麼
武術的精髓在個人,是制止侵害,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功力;在國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武術是古代軍事戰爭一種傳承的技術。習武可以強身健體,亦可以防禦敵人進攻。習武之人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武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武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生存技能,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系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止戈為武。武,是擁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
(2)武術吸取什麼精華擴展閱讀:
跳出表演桎梏
以表演來展示的「武術」,是舞術,無法展示出武術真正的實戰作用與效果;競技,是瞬間藝術,以競技方式所展示的武術,形而下、不能體現武術的殺傷性所帶來的震懾力;
形而上、不能體現武術對修習者精氣神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若以舞術效果和競技結果、去衡量武術的效果,是落入了錯誤的桎梏裡面,沒法了解到真正的中國武術。
③ 武術 李小龍截拳道 的元素
太極拳(TAI CHI CHUAN):這是李小龍從其父親李海泉處學得的一種內家拳術,後成為振藩截拳道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振藩截拳道的標志便是一幅太極圖。
詠春拳(WINC CHUN GUNG-FU):這是李小龍從葉問宗師處學得的一門注重實戰的近戰型拳法,並發展成為振藩截拳道中最關鍵的內容。而且振藩截拳道中的很多理論都直接來自於詠春拳,例如「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便取自於詠春拳中的「無型之型,無式之式」。葉問是李小龍唯一正式拜過的師父。
螳螂拳(PRAYING MANTIS):邵漢生先生曾給李小龍講授過螳螂拳,而李小龍到美國後,又參考書籍自修過著名螳螂拳家羅昆玉先生的螳螂拳。至今,振藩截拳道中很多地方都留有螳螂拳的影子,例如「打擊要害」(SOME TARGET AREAS)中的「八打」與「八不打」便直接來自於螳螂拳。
蔡李佛拳(CHOY LAY FUT):這是李小龍在香港讀書時從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陳師傅處學得的一種極為兇悍、實用的南派拳法,例如,振藩截拳道中的「插捶」(KNUCKLE FIST)便直接來自於蔡李佛拳中。
八卦拳(BART KUAR CLNA):這是李小龍從書中學到的一種集養生、技擊與健體於一體的內家拳術,因為這是三大內家拳術「形意、八卦、太極」之一,故李小龍沒有理由不潛心研究它。
形意拳(YING YIE):李小龍對形意拳極為崇敬,因為在近代中國很多技藝高超的武學名家都學習過形意拳或出自形意門。而李小龍最佩服的形意拳名師則又是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雲深大師。李小龍名聞天下的「寸勁拳」亦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李小龍從形意拳中最為受益的便是其發力,故在截拳道的很多技術中都有形意拳的影子。
潭腿門(TAM TUEI):「精武體育會」入門拳法,由於邵漢生師傅早年曾在該會中學習及任教,所以他曾簡單地給李小龍講授過這一注重腿法修煉與運用的北方拳術,後來李小龍亦從書籍上專門研修過這一拳法。
鷹爪拳(EAGLE CLAW SCHOOL):梁子鵬教師早年曾給李小龍從理論上講解過這一拳法,而李小龍真正學鷹爪拳老師應是一本教授鷹爪拳的書籍,李小龍亦從中學到了很多擒鎖技術,因為鷹爪拳向以擒拿而著稱。
彈腿門(SPRINGING LEG):這是李小龍從台灣省早期出版的一些武術書籍上學到的一種以腿法為主的北方拳術,而且李小龍的高超腿功在很大程度上便得益於這一基礎性拳法,這是一種實用價值很高的傳統拳術。
北少林拳(NORTHERN SIL LUM):李小龍生前曾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習過這一「天下第一名拳」,他除了從一部介紹少林和尚習武的錄影帶上學習過少林拳外,亦從很多書籍上研修過少林拳,而且他看得最多的一部少林拳書是金佳福(KIM KAI FOOK)先生的一本著作。此外,李小龍生前還喜歡看《少林七十二藝練法》 。
截拳道
羅漢拳(LAW HON KUNE):少林拳中的一種頗注重實戰的拳法,除了邵漢生師傅給他講授過這一拳法外,他亦在早期拍戲時跟其他叔伯學習過。
迷蹤藝(LOST TRACK SCHOOL):李小龍最崇拜的一位中國武術家便是「精武體育會」創辦人霍元甲先生,並花時間專門研習過他的迷蹤拳藝,李小龍親自書寫過一段有關霍元甲及其迷蹤拳藝的珍貴資料。
西嶽華拳(WA KUNG):李小龍自學過的一種北派拳術。
查拳(CHA KUNG):李小龍通過書籍自修過的一種典型的北方拳術。
猴拳( MONKEY STYLE):李小龍通過書籍自修過的一門相當靈活、刁鑽、兇狠的拳藝。
白眉派(DRAGON STYLE):李小龍通過書籍自修過的一種頗為實用的南派拳術。
白鶴派(WHITE CRANE SCHOOL):李小龍自學過的一種相當實用的南方拳術,李小龍在參加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的面試時,曾表演過這一拳術中的動作。
10樓
2009-1-8 17:27 回復
用錢砸你
南派少林(SOUTHERN SIL LUM):這是李小龍早年在香港拍戲時跟一些步伯學習過的拳法,但真正進行研究則是在美國讀大學時。
洪拳(HUNG KUNG):是李小龍在香港讀書時期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武學名師學習過的一種硬橋硬馬的南派拳術,人們只知道這位師傅的綽號叫TAM。
蔡家拳(CHOY GA):是李小龍自學過的一種較為實用的南派拳術,亦為廣東五大名拳之一。
佛家拳(FUT GA ):是李小龍自學過的一種頗具地方特色而實用的南派拳術。
莫家拳(MOK GA):是李小龍自學過的一種較為注重腿法運用的南派拳術,亦為廣東五大名拳之一。
李家拳(LI GA):是李小龍自學過的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南派拳術,亦為廣東五大名拳之一。
劉家拳(LAU GA):是李小龍自學過的一種南派拳術,亦為廣東五大名拳之一。
柔功門(YAL GUNG MOON):是李小龍通過書籍自修過的一種南派武功。
道家學說(TAOISM):道家理論直接影響與促進了振藩截拳道的發展,在李小龍的整個武學系統中,道家學說的影子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例如:「太極」、「陰陽」與「五行」等便是道家學說的核心理論,而這同樣亦是振藩截拳道中的哲學底蘊與理論基礎。
禪(ZEN):說到「禪」你一點兒也不用感到奇怪,因為李小龍生前確確實實曾對之潛心研究過,而且在其最權威的著述《截拳道之道》中,便曾專門對其進行過論述。
易經(BOOK OF CHANGES):對這門古老的哲學,李小龍亦曾涉獵過。
西洋拳擊(BOXING):對這門最古老的西方格鬥技藝,李小龍早在香港讀書時就曾跟體育老師學習過,亦通過錄影帶學習過「褐色轟炸機」喬.路易斯的拳擊技藝,並間接學習過拳王阿里的高超拳藝,這亦是振藩截拳道中的一項核心技術。
截拳道
西洋劍術(WESTERN FENCING):李小龍除了早年跟哥哥學習過西洋劍技術之外,更於讀大學時專門修過這一課程。西洋劍術給李小龍的啟示是「強側置前」,其步法對李小龍的格鬥技藝亦有較大的提高與補充。
西洋摔跤(WESTERN WRESTLE):在振藩截拳道中,摔打技占很大的比例,而這一技術除了取自中國傳統武術中的一些摔技外,很大程度上均直接來源於西洋摔跤。李小龍亦曾在讀大學時選修過這一課程。如今西洋摔跤已演變成為格鬥的主流。這種幾千年前在古羅馬角斗場的奴隸們中間流行的生死搏殺術亦已登上大雅之堂。
柔道(JUDO):李小龍的第一位柔道老師是一位在香港經商的日本人,叫大兵衛(TAIHEIE),後又曾跟自己的一位好友兼弟子海伍德.尼希奧卡研習過這一近身格鬥的技藝,當時海伍德為「淵美柔道比賽冠軍」,亦為「黑帶群英殿」之「柔道悍將獎」獲得者。
劍道(KENDO):李小龍是通過書籍自學過這一來自日本的格鬥藝術的,一位名叫和里積的日本武術家亦曾向李小龍講解過這一獨特的實用型武技。
柔術(JUJITSU):這是一種有別於柔道的更為兇殘,也更為全面的綜合性格鬥技藝(為日本古代忍者的必修課之一)。李小龍是向有「鎖制大師」之稱的「美國柔術之父」肯尼·拉貝爾學習這一來自日本的兇狠的以摔鎖為主的格鬥技藝的。
法國拳術(FRANG KICK):又叫法國腿拳道,是一種滸於歐洲的實用型格鬥技術,也是一種以踢法為主體的拳道,李小龍曾通過書籍自學過這一威猛的歐式拳道。
薩瓦特(SAVATE):為法國的一種獨特的格鬥技藝,而且是一種踢、打、摔、拿皆可施展的綜合性拳術,在李小龍的武學筆記中亦多有記載。
菲律賓武功(FILIPINO MARTIAL ART『S):主要是指學自伊諾山度的莫律賓拳術、雙節棍、短棍及菲律賓短刀格鬥術,這對李小龍的功夫系統是一個極好的補充。
空手道(KARATE):李小龍曾向多人討教過空手道技藝,如「美國空手道之父」艾德·帕克與查克·羅禮士等,並自學或研習過大山倍達所著的《空手道訓練學校》,這是當時世界上最權威的一本空手道教科書。
跆拳道(TAE KWON DO):李小龍是向自己的好友李峻九討教這一韓國國技的。
泰國拳(MUAY THAI,亦可譯為THAI BOXING):李小龍是通過書籍與錄影帶自學這一「世界第一搏擊運動」的,尤其是其「內圍戰法」對李小龍的影響頗大,當然李小龍亦曾潛心研究過其腿功訓練方法,這一點在其武學筆記中均有詳細的記載。
日式合氣道(AIKIDO):李小龍是通過植芝盛平先生的《合氣道》教材來研習其發力與用力均十分精妙的高度技巧性的武技的,因為植芝盛平為日式合氣道的創始人,同時亦同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
韓式合氣道(HAPKIDO):與日式合氣道不同的是,這是一種踢、打、摔、拿俱備以及腿法見長的綜合式格鬥技藝,除了李峻九曾向李小龍講解過這一技藝外,他亦通過書籍自修過這一拳道。
④ 武術的精華
現在國內的武術門派之中,邯鄲旋鋒武道堪稱武術的精華,內家實戰功夫,格鬥威力極強。
⑤ 通過武術學習理解對武術的內涵
第一、武術,乃中華民族的瑰寶,這個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世界深深的吸引著我。中國作為武術發源地,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培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傳統的武術文化。當然這都是歷代習武之人用其令人敬佩的行為和品德構築的,自小我就體弱多病,在家裡父母從不讓我作過多的運動,這使得我的外表雖然看起來很精幹,實際上體育成績一向不好,應該說從來不及格。但我的性格里有一些很奇怪的東西,一向很固執的我對傳統的武術卻有執著的嚮往,我想通過武術的鍛煉來改變自己的身體素質,這就是我當初義無反顧地選擇這門課的原因的了,而,剛剛步入這個世界,我就深深地知道:我的選擇是對的。
第二、我驚嘆於武術的氣概和精神。頂天立地,腳踏實地,頭頂蒼穹,立於其間吸取精華,這使我突然感到自己的偉大,一切重擔挫折不再可怕。既然我能夠充滿了我的軀體,一身「浩然正氣」,我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有了這種氣度,我似乎對什麼都充滿自信。還有那份鎮定,「山崩於前而不驚」,渾若無物,神在體內,靜靜地,彷彿宇宙間只有「我」存在。如果面對危險能這般從容自若,又有什麼能使我驚慌呢?而這種鎮定是因為其「頂天立地」,「浩然正氣」長存,更有一份冷靜。
⑥ 太極功夫扇的第一套內容簡介
太極扇是近代人 總結 創編的養生運動,太極扇的養生功效深受大家的喜愛。太極功夫扇教學也在不斷的被推廣。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太極功夫扇第一套。歡迎閱讀!
太極功夫扇第一套簡介
太極功夫扇的創編完全是現代人的養生需要,其對人體的內臟運動有很大的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機能。
簡介
太極功夫扇是北京老年體協為支持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大力開展老年的體育鍛煉而創編的。該套路一經推出,立即引起廣大群眾的強烈反響。
太極功夫扇吸取中華傳統 武術 精華,把 太極拳 的動作和不同風格的武術動作共熔一爐,將扇子揮舞與太極運動技巧靈活結合。
太極功夫扇是現代人的智慧結晶,功夫扇能這么完美的展現,也離不了古人精髓總結。
創建原因
太極功夫扇是北京老年體協為支持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大力開展老年的體育鍛煉而創編的。該套路一經推出,立即引起廣大群眾的強烈反響,今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太極健身項目!
太極功夫扇使扇子的揮舞和太極的運動技巧靈活結合,使武術動作與中國功夫和歌曲旋律巧妙結合,揉合了不同流派的太極拳、太極劍動作,以及快速有力的長拳、南拳、京劇舞蹈動作等等。
內容豐富新穎,載歌載“武”,而且易學易練,確定是中老年朋友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的首選!太極功夫扇吸取中華傳統武術精華,把太極拳的動作和不同風格的武術動作共熔一爐,將扇子揮舞與太極運動技巧靈活結合。
太極扇柔和完美,非常適合現代人養生。練習太極拳還能解決老年人的寂寞,並且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等。
太極功夫扇的基本技術1.太極扇的扇法很豐富,有各種開扇的運用 方法 。
2.有各種合扇的運用方法。
3.有開扇合扇的拋接方法。
練習太極功夫扇的三大要點
姿勢務准
練太極功夫扇,姿勢很重要,若姿勢不準,則效果不顯著,對強身如此,對防身亦然。
但倘使外家拳姿勢練得好,學少林拳亦一定準,若從二十歲左右開始練拳,則對“高樁”“矮樁”不必太專,越專越吃力,受不了如許苦楚。
回憶當年練拳時,對於每一個姿勢,一擺即半小時至二小時,且用一面大鏡,照著矯正身形,身形正確後,再配合氣機來練。
太極功夫扇有楊家、陳家、吳家等等,達七八家之多,無論練那一家的拳法,姿勢務求正確,太極道理,渾身各部都在畫一個圓圈。
譬如有一姿勢出手,自足跟沿膝蓋,達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每一關節都在活動,輕微地畫圈,勢正圈圓,配合人體生理方面的自然形態,自必事半功倍。
一般太極功夫扇,流行最盛。因為當年在北京學習太極功夫扇的人,多半是朝廷中的王公大臣,所謂士大夫階級,自然這些人都已屆中年人以上,一如今日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覺體衰之可怕,為了強身健骨,增進健康而鍛煉身體,就學太極功夫扇,如此輕摸慢轉活動筋骨而已。
於是在練時,便隨興之所至,做得大致形似,即自以為可以了,後世不明白這種情形,對於姿勢的務求正確這一要項跟著都忽略掉了。
學太極功夫扇的注意事項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
初練時固然必須費神記憶,但練久後則熟能生巧,自可以練來不加思索,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體內生理機能,就自然發動。
再要手空—兩手心空松
太極功夫扇出手姿勢,無論陰手陽手,必要像挾有一個皮球在手中一樣,手指亦需在動,手必須要空。
其次要腳空—兩腳心要空
南方拳如前所說,是為了方便在船上作戰,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馬上功夫。試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載於其上受搖動,必足跟與前掌之間拱起,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湧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
復次,學太極功夫扇最重要在“神”
即道家說的“精”“氣”“神”,所謂“煉精化炁,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極為重要。一般練太極功夫扇不得要領的人,多沒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勢准確後,雙目應注視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無論為了強身或防衛退敵而練拳,不如此煉好精、氣、神,效果是不會顯著的。
太極功夫扇每一神態,都異常重要,姿勢准確,氣機配合,五空做到,精氣神自然揉合,這樣練去,必獲得它的益處。對於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導引,導引則心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導引,亦並非如此解說的。
腰的運動
太極功夫扇主要的重點,還有腰的運動,即注重身體下半截的生命力,道家講任督兩脈是人體的主要生命腺,尤以督脈為陽,自後腦腦下垂體區延伸,到下頸項部位,開始分支散為二支經脈於脊椎兩側,至腰下尾閭又合而為一,至會陰復再分支,行於兩足,下達足底。
故練拳的人,久久練至兩腿足筋越練越柔,則自然長壽,一般人年紀越老,因體內石灰質增加,膠質減少,經絡萎縮,兩腿愈來愈卷縮,走路老態龍鍾,連頭頸都沒有彈性,倦態畢露。
練拳的人,則鍛煉筋骨,使之柔韌,隱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漸知酸痛,而漸復正常。
練拳打坐能知覺腰酸背痛,亦是好現象的開始,以後即恢復自然,萎縮的筋脈亦拉長,每拉長一分,即有年輕一歲左右之妙用,當然這是假說的數字。
總之,這時的練拳靜坐乃利用本身的潛在能量,使其發揮,而成為一種靜定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
猜你喜歡:
1. 太極功夫扇的簡介
2. 24式養生功夫扇
3. 73式太極扇的動作
4. 太極拳的主要器械
5. 太極拳的主要器械有哪些
⑦ 傳統武術
怎麼跟我聽說的剛好相反啊?我倒是聽說大多數的傳統武術家尤其是練內家的都看不起散打,原因如下:
一、傳統武術家都認為散打不倫不類,散打的拳法是從拳擊的拳法沒什麼兩樣,甚至還不如拳擊的,他的腿法則是從泰拳、跆拳道等的腿法中整合而來,摔法更是與MMA等摔跤技法一個熊樣,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中國特色;
二、散打中最缺乏的,就是擒拿與反擒拿,而擒拿與反擒拿則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精華所在。這就是說,散打對反應、技術等的要求遠低於傳統武術,而對力量的要求則比傳統武術高得多,這對於體質偏弱的中國人來說是不適合的;
三、對比起散打與傳統比武,散打更像街頭的爛仔打架,其技術與觀賞性遠不及傳統比武,而這正是傳統武術家最鄙視散打的地方;
四、散打是門練外不練內的外家武學,與傳統武術的內外兼修或者是主修內的練習方式大相徑庭,傷身多於修身,不符合中國人練武強身的要求。
⑧ 淺談中國武術運動美學特徵的目的意義怎麼寫
摘要:中國武術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生產不斷發展。它集儒、道、釋等宗教思想的精華於一身,將其本身所具有的體育美揮發的淋漓盡致。本文從體育美學的角度來對中國武術包含的精神美,運動美,和諧美進行一番審視。關鍵詞:中國武術;體育美;美學特徵 中國武術的產生與原始社會文明的產生是相一致的,人們為了生存的需要,在無數次的戰事中學會了搜集一些關於自衛與進攻的有效手段並進行不斷的演練和創新。中國武術的發展成熟是在元明清時期,那時流派林立,拳種、器械等百花齊放,加之儒、道、釋等宗教思想的影響,逐漸形成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現代武術在傳承傳統武術的基礎上,雖然技擊性有所保留,但審美性逐漸增強,其意義更多是以強身健體為目的,賞心悅目,陶冶情操。培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論起美來,狀貌之美,勝於顏色之美,而適宜並優雅的動作之美又勝於狀貌之美。武術所產生的美恰恰說明這一點。 武術,是中國文化孕育下的特有產物。從武術中可以看到中國人獨有的審美思維方式、審美觀念、心態範式和價值取向,它是一種體育文化形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從體育美學理論研究進入中國到現在,體育美學和武術已緊緊連在了一起。正如張耀庭所說「從廣義上講,武術的某些功能屬於體育范疇,但它有許多內涵已經超越了一般的體育概念。它與西洋體育處於不同層次。武術除重視形體之外,還講究精、氣、神,注重內外兼修,天人合一。」[1]只有把武術和體育、體育美學緊緊聯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運用體育美學理論來突出武術的美,讓更多的人來熱愛、關心武術。 一、精神美 精神性,是中國所獨有的傳統藝術特性和基本特徵,這里所說的精神使之與宇宙相關的宇宙之精神。武術源於我們祖先的生存實踐,它不僅是一項生存技能,還是鍛煉人身心的一種外在動力。它要求人們鍛煉調養自己的眼、耳、心三性,使其目光銳利,心性靈勇,耳目靈通。這樣可以潛移默化的陶冶自己的情操與情趣,培養出剛強不屈、勇猛無畏的性格氣質。中國武術可以讓人領悟到「德美以動心,神美以修性,形美以怡情」的結果。 「我一直以為,僅靠解釋或界定的方法,也就是說,僅靠對藝術作品進行有目的的分析,是不可能從作品中獲得快感享受的……當人們尚未意識到其存在時,它早已開始發生效用了。」[2]這是英國的赫伯特·里德對於藝術作品的評判而說的話,它同樣可以使用於評價武術的美。如果欣賞一場武術比賽或表演的目的純粹就是為了誰輸誰贏的結果,只能說觀賞者就只認識了武術的實用功能或者是觀賞者沒有足夠的文化沉澱和思想底蘊來評判武術。其實在人們觀賞武術比賽或表演的同時,表演者的肢體動作語言與搏鬥豐富的技巧、空間相對應的造型所產生的美感使人們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 中國武術講究「道」,這是中國所特有的武術體育美的最高境界。這里的「道」和「宇宙精神」相通的,中國古代思想是從宇宙精神這一本質來設定美,從宇宙精神與人的精神的對話、交流融合中去確定美,出現了一種道境為「天人合一」。所謂的「天」並非是指神靈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老子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由人合於自然。彭吉象先生曾說過:「儒家思想強調由天而合於心,合於人的倫理秩序和博愛之心,最終還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3]正是受儒道家思想的影響,中國的武術從中吸取可以借鑒的思想精華來豐富自己的武學文化,「天人合一」的境界也變成了習武者對人與自然的統一嚮往和追求。「也正是這種精神性的功利性,如此武術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向美善統一、向德藝並重方面發展,使得中國武術在世界技擊格鬥中具有最高的審美價值。」[4]其美感符合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是個人的身心融入大自然,並從大自然中吸取營養,模擬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姿態、神情、動作的結晶。如長拳的十二種動靜之勢: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轉如輪……,所形成的動美感會讓人聯想到大自然的萬千世界。武術中的精神美還體現在習武者的品質風格美中。人們所認識的品質風格美就是運動員或表演者在體育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在實現其目的的過程中所呈現出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行為作風等綜合社會意識美。習武之人必先修其身,這是武術文化的內在歸宿,技藝的凝重、灑脫、華麗只是外在表現,修身也就是提高自己得武德。體育強調「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體育的目標是「更快、更高、更強」,因此要磨煉習武者的意志,提高習武者的忍耐承受力和克服外界困難的能力。在古代武術界有自己不成文的習武之人必須具有的道德:愛國、自強不息、仗義濟民、誠信謙讓等等,現在的練武之人也是必須具有這樣的品德,不過是對傳統的道德觀進行些改善,繼承其精華去其糟粕,樹立起新的符合新世紀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觀。「在學習練武術的過程中的言行細節作為是接受民族道德洗禮,提高人文素質,規范人生行為,升華思想道德的教育過程」[5],來提升自身的人格素質與品德。
二、運動美 武術的載體是人的身體,身體在運動中所呈現的肢體語言美,以及其與空間所形成的造型與形式構成了身體的運動美。身體的運動美其實是牽扯到生命整體的美感,一個「白鶴涼翅」,一個「歇步反刺劍」這些姿勢都是武術的運動中顯示其力量、速度、韌性等能力。羅丹曾說過「沒有一個肉體的肌肉不表達內心的變化的。一切肌肉都在表示快樂和悲哀,興奮和失望、肅穆和狂怒……伸著的手臂,斜著的軀干,是和眼睛與嘴唇同樣的溫柔地微笑著的。」[6]所以武術的技術動作、內涵、功理和功法是藉助於人的肢體來完美的向外界傳達信息的。如長拳的姿態較為舒展,節奏鮮明,輕快而瀟灑;少林拳的朴實厚重和緊湊;太極拳的剛柔並濟,舒緩飄逸;峨眉派的「縮、小、軟、綿、巧」等都是通過胳膊與手臂手掌還有腿和腰部力量的配合來呈現出的美的畫面和感受,使武術的運動美得到完善而豐富。 武術的運動美是神與形相結合的美。武術的動作給人的視覺沖擊力是最為直接的,只是為了純粹的技藝而進行的動作,只是肢體自然的狀態反應,只是一種形態,沒有「神」的動作是無力的蒼白的,不具有審美的條件。 武術的動作講究動與靜的結合,心與身體的相通,武者的「心意」達到一定境界,其肢體語言才能表現出點、線、面、的錯綜復雜的變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以及內外兼修、神形合一等富有內涵的各種藝術表現手法,進而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層的充分展示出武者身體的靈巧柔韌、協調、准確反映等時空特徵和精神面及內在情感。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是技術形式和表達的藝術思想達到完整和諧的統一。太極拳是武當派的一個拳種,在個人思想道德修養方面受儒家思想影響頗重,重德、仁、禮,主張「不舉無名之兵,不呈匹夫之勇,以精製動,後發制人」受道家思想影響它的拳法要求松靜自然,無拘無束。以局部動全身,有時「全身多處毫無牽制」「屈伸開合聽自由」。所以人們通過身體的肢體表達,能感覺到以一氣動全身,手臂力度有時強如鋼,有時無力似飛絮,剛柔並濟,陰陽相合。太極推拿是流傳到至今還比較受健身者的喜愛,它利用上肢與腰腿部的力量的協調,做到全身上下黏連粘隨,周身和順,不生稜角,關節松沉,隨求隨化,攻守兼備,見縫即進,得實即發,給人一種巨大的虛實、動靜結合的運動美感。 三、和諧美 從哲學角度上講,和諧是指事物內部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在競技運動中,運動員個人動作的和諧以及與其他人相配合的和諧程度是最重要的,運動員自身動作的精準、到位、技術含量高,團體之間的默契配合、戰術意識的確立、以及良好的心理和狀態、最佳競技狀態就是和諧美的體現。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武術具有了內外的平衡,重和諧重整體的傳統文化思想特點。在武術中追求動作的「合」,其實也就是協調和和諧,最為典型的是所謂的「內外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跨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也就是武在「意」「氣」「神」三方面達到統一,通過武道的追求,人生境界的體悟進而達到宇宙之道的領悟,從而達到武術所蘊含的藝術與人生的最高層次。 武術的招式套路之間都是相協調的,在手臂或手臂藉助工具運動時,腿與腳會自動尋找某個重心來支撐身體,並且有緩慢急促之分來配合動作完成。中華少林棍術的表演,講究整體化一,其團體陣勢和少林棍落地時的雷鳴般的響聲相呼應,形成排山倒海的氣勢,觀看者因其整體的和諧把個人的整個精神狀態融入到表演中,親身感受棍法的節奏,氣勢的勇猛。正是因為整體武術場面與表演者的動作,表演者與舞台,燈光、氣氛之間的和諧,才使觀眾和表演者產生了共鳴,激起了心靈上的漣漪,也把武術所深含的和諧美給發揮得玲瓏剔透。 體育運動所闡釋的美還有對比美、均衡美、層次美、身體美、風度美等等,這些美的因素美的特徵在體育各個項目中都會交叉存在,只不過每個體育項目都顯示出一個特別突出的美感讓觀賞者能直接感受到。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項目,這些項目都紮根於自己國家的民族文化積淀和思想文化體系,有自己的獨特性,但也不否認各國的文化交流中這些運動項目會受一些影響,有一些交融。海外武術如韓國國技跆拳道、日本柔道、巴西東方柔術、菲律賓的魔杖、西洋的拳擊和劍術,泰國的泰拳等。現在是全球化時代,中國武術也注意對外精華的吸收,而這種吸收是具有目的性的,是以中華民族武術思想精華為基礎的。總之,在武術與體育美學相結合的領域,用美學的視角來看中國武術的獨特性,體育美學的領域會進一步擴大加深,中國武術也會因此而更加璀璨奪目。參考文獻:[1]張耀庭.中國武術史(序言)[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2][英]赫伯特·里德著,王柯平譯.藝術的真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8-9.[3]彭吉象主編.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83.[4]王崗,吳松.中國武術:一種理想化的技擊技術[J].體育文化導刊,2005,(8):14-16.[5]栗勝夫.論2008 年北京奧運會後中國武術的發展方略[J].體育科學,2008,28(9):28.[6][法]葛賽爾·羅丹著,沈琪譯.藝術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16.
⑨ 振藩截拳道二十六種世界武技精華元素是什麼
1. 詠春(Wing Chun) 2. 北派螳螂拳(Northen Praying Mantis) 3. 南派螳螂拳(Southern Praying Mantis) 4. 蔡李佛拳(Choy Li Fut) 5. 吳氏太極拳(Tai-Chi Chuan[Wu Family Style) 6. 八卦掌(Pa Gua) 7. 形意拳(Hsing-I) 8. 白鶴拳(Bak--Hoo Pai/White Crane) 9. 鷹爪拳(Eagle Claw) 10. 內家拳(Ng Ga Kuen) 11. 五形拳(Ny Ying Ga) 12. 白眉派(Bak Mei Pai/White Eyebrow) 13. 北少林拳(Northern Shao Lin) 14. 南少林拳(Southern Shao Lin) 15. 北派(Bok Pai) 16. 大洪拳(Law Hom Kuen) 17. 擒拿(Chin Na) 18. 猴拳(Monkey Style) 19. 醉拳(Drunker Style) 20. 西洋劍(Western Fencing/Foli) 21. 西洋拳(Western Boxing) 22. 西洋摔角(Western Wrestling) 23. 柔術(Jujustu) 24. 菲律賓短棍(Escrima) 25. 菲律賓武功(Filipino Sikamn) 26. 泰拳(Muay Thai/Thai Boxing)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個《振藩截拳道二十六種世界武技精華元素》的提法,源自李小龍的菲律賓裔弟子--伊魯山度的再傳弟子保羅·弗奈克(PAUL FUNAK)的個人專著,因此未必可以完全代表李小龍本身的武術思想。在這種提法中,菲律賓武功、菲律賓短棍及詠春拳應當是最重要的三種------------------------------------------------------- 這26種武術大多是中國傳統武術,並不只是套路而已,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功力訓練、應敵方式以及對打練習等,只不過套路練習佔了較大比重而已。李小龍的截拳道截取各家武術精華,就是說他省略了各門派繁瑣的套路練習,只保留最核心的技術另外,這畢竟是伊魯山度的提法,而非李小龍自己提的,實際上也許不只這26種。例如李小龍曾經學過極真派空手道,他也曾跟空手道冠軍羅禮士學過高腿踢法,因此他的武術體系應該不可能不包括空手道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