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道家的思想精髓是什麼
道不可說,說不得。因為一落言詮,就被限制在定義里,就有局限,就有邊界。而道無邊界,無限量。道是無上本體,一切萬象都是它的作用顯現。道是一切,而不屬一切。每個生命只能自己來證
道家沒有思想精髓,一切言詮只為說這不可說,雖無法直接說給你,但可以給你指路。
悟此道體,自然曉得這些文字全沒交涉。但後來人,必須寶之貴之,以為歸家道路。過了河,自然船就沒用了,但對沒過河的人,船就是最重要的。
可悲的是,總有些人,不曉得船是過河用的,只來研究船的本身,這等愚人,。。。。
『貳』 道家的思想精髓是什麼
有無萬化,無始之始,不爭之爭,無名之名
道家:老子講「無為」;莊子講「逍遙」。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對象的,對象只有兩個,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實行上卻是以人為本。
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則。所以,人,作為行動之源,首先在學習道家文化時,要搞清楚自己,然後搞清楚自然,最後怎麼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
,「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運動規律。以至於中國文化中出現了很多關於「道」的規律的概念。道家是介於入世和出世之間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個人生長和社會發展都要遵循這個「道」,致下,清虛,清靜,無為都是「道」的品質,都是需要做的
『叄』 道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
『肆』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道家思想之精髓:
「道法自然」:
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精神。《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就清楚地說明人和萬物是平等的、人並不比其他萬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張遵循客觀規律,人應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道」的意義不僅在於自然生態和諧統一,更在於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在於生命的主體和自然的客體在生態學和美學基礎之上,實現「天人合一」的生態美的合理結合。
「致虛守靜」:
身與心和諧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張把個體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於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掙脫「物役」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無為而治」:
社會生態觀。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家提出的「無為而治」,其基本涵義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為。
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期。春秋時,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道家代表人物有盤古、伏羲、女媧、廣成子、黃帝、炎帝 、老子、莊子、列子、鬼穀子、張良、張道陵、司馬徽、諸葛亮、徐茂公、宋濂、劉伯溫、顏真卿、王羲之、張三豐等等赫赫有名的人物。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黃帝,集大成於老子,發揚於張道陵天師,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書法、美術、體育、史學、商業、軍事等等影響極為深遠。
『伍』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精髓是什麼,道家思想主張
老子說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是道家的核心。所有說過分強調無而弱化有的道教與道家不是一個東西。
『陸』 道家思想的精華及發展歷程是什麼
一、道家思想的精華
道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無為。道家思想核心內容無所不能、永恆不滅,蘊含了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
老子總結出了道家思想精華,當時以「道」為最高哲學,「道「是宇宙萬物本源和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學說下,被譽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諧,人與宇宙和諧統一,古代的天人關系,是指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二、道家思想發展歷程
1、第一階段以楊朱為代表,主要思想是輕物重生,行為上企圖避世。但事實上,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必須接觸社會,因此不可能達到思想的目的。
2、第二階段以老子為代表,認為事物的演變有其法則,只要按照這些法則來安排自己的行動,就可以使事物的演變對於自己有利。於是老子提出了道、德、常等概念。但事實上,人無法徹底掌握法則,因而還是難以避免痛苦。
3、第三階段以莊子為代表,他在老子對世界認知的基礎上,提出不論世間事物怎樣變化,只要忘記事物之間的界限,獲得「無知之知」,都可以使人的心靈獲得絕對的快樂。
至此,道家哲學基本解決了其關注的終極問題,達到了頂峰。
(6)道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道家熱」在西方的興起
早在16、17世紀,中國道家學說就與儒家學說一起被譯介西傳,但由於傳教士的親儒排道政策,其時道家思想鮮受關注。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作為一種「精神科學」和生存智慧的道家思想為西方文化界競相採集,他們把道家思想作為人類至高智慧的榜樣加以崇奉。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對道的追求,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在當時似乎已成為一種集體現象,其范圍遠超人們的想像。當時西方出現的這股「道家熱」以德國最甚。
亨利·米修曾於1930、1931年間游歷中國,並與道家思想結緣,其游記多次提到老子和道家。其詩作空靈、飄逸,展示了道家「虛靜」「守中」的境界,帶有濃郁的「佛」味和「道」味。米修一生的藝術探索尋道求虛,被批評家看作是在20世紀法國詩壇上「開啟了西方的《道德經》」。
『柒』 道家思想的精髓8個字是什麼
清代紀曉嵐對道家學術說了八個字: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 中一切運動的法則。可以簡單概括為 「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7)道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道家思想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道家的「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范疇,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老子所說的「道 」有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世界的本原(本體),世界由以出發、由以產生的基礎;
第二,世界的本質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體現實性)的決定力量,
第三,世界形成、產生和發展全部歷史的述說,也即對道以自身為本原、以自身為本質的自我產生、自我發展、自我表現、自我完成的全部歷史的述說。
『捌』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精髓是主張「道德」。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莊子》等。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觀。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的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
(8)道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對中國的影響:
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
3、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系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
4、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
『玖』 道家思想的十大精髓指的是什麼
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
1、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為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制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有被習慣左右行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習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創新,適時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習俗以適應外界環境的本性。順著這些本性去完成功業,人們會覺得原本就如此,很順當,不會有牽強和被強迫的感覺和不滿。完成功業也就自然而然。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夠事半功倍的根據。
2、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曰: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商場之高手,也為而不爭。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無害於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而勝。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適時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的境地。因為沒有達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於破舊的時候浴火重生。老子認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發展壯大而達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於道了,不近於道就會早衰亡。因此領導者不應當過分追求壯大,使事物趨於滿盈而過早走向死亡。反而應當注意發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於過早滿盈的程度,因而能夠從容創新,使事物在破舊死亡之前能夠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而處於有足夠發展空間的新狀態,因而能夠繼續發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敗莫大於不自知。」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毛澤東曾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也將曾國藩作為自己的人生楷模,處處效法。獨樹一幟的曾氏之學,是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結。曾國藩一生「用將則勝,自將則敗」。曾之用兵,靠「敬」與「誠」兩字,廣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權,用將得當,屢建大功;勝則自傲,自將而一試身手,屢戰屢敗,至於數次自殺未遂。正是這些磨難和經驗教訓使他逐漸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哲理,達到「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夠自勝而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
5、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曰:不違反規律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說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大膽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總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管理者的行為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不恣意妄為,要實事求是地尋求現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老子還強調:「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規律就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用於空談。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的最終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規律辦事,也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曰:話說多了,就會一再遇到無言與對的尷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也因此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並無所謂「仁愛」,而是把萬物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其自然。聖人也無所謂「仁愛」,而把百姓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他順從於道自然發展。認為「希言自然」,少說空話是本應如此的事。重要的是「從事於道者,同於道」,能夠得當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執其中」,順從於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認為以其多說空話而一再窮盡困窘,還不如信守切中於道的原則而能夠真正辦實事。
7、治人事天莫若嗇。
老子曰:管理治理眾人並有事於天地,最好的辦法莫如農耕那樣。也就是說應當順著作物生長的規律,不要強制它,順從它發展的需要而照顧它、灌溉它、扶助它,這樣作物必然成長得很好,能夠獲得豐收。因此,管理者帶領眾人去完成事業,同樣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夠獲得豐碩的成果。
8、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曰: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那樣。也就是說領導者不可亂加干擾,要按照火候來照料,絕不可以還不到時候就亂翻亂攪,把小魚都攪糊了。領導者治理一個組織,也必須像煎小魚那樣謹慎從事,絕不可不到時機就胡攪亂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還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是以無為遵道為正,以智謀為奇。「歸根曰靜」,回歸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謀只是輔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為之下。
老子曰:善於用人的領導人處於低位勢。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於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於「位勢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於「位勢低」境地。位勢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處流,於是眾人從之,可謂勢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