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地域文化區
中國傳統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② 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在哪
中國剪紙
中國的剪紙起源於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後。 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朴天然,都是出自農家婦女之手; 剪紙進入城市後,不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參入剪紙藝術,而千家萬戶擁擠在一起, 相郊成習,需要頗巨;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於婦女了。然而,時代更迭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所以現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 新興的剪紙,首先是切合新時代人的心裡與審美需要,投其所好,畫面飽滿不避繁瑣,反受歡迎古畫 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傳統,是舉世睹目的珍貴文化遺產。早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楚國的兩幅帛畫,就以其生動的氣韻,簡潔的筆墨, 流暢的線條,表達出完美的意境,確立了中國繪畫藝術以線條造型的民族風格形式。發展到魏晉南北朝,中國畫逐漸演變成單幅的卷軸畫,成為獨立的藝術欣賞品, 題材亦日益擴大。除人物,宗教題材外,初期山水畫也隨之出現。同時,書畫理論著述的問世,指導了藝術創作的方向。此一時期的代表作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的藝術特點, 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長足的進步。隋,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展子虔的「游春圖」,標志著山水畫的最終形成,其影響深遠唐五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開創了新紀元,五代時期,花鳥畫從人物山水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畫科,山水,人物,花鳥等各類,均得到了極大發展,題材廣泛,名家輩出,成就卓越,對後代影響至大。宋代承繼前朝,全面發展了各畫種,題材愈加廣泛,畫派並出,空前繁榮,盛極一時,其光輝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現了以水墨寫意為主體的文人畫,講求詩書畫統一,注重筆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畫派新支。元代繪畫,直接師法唐五代,是文人畫大發展的時期,將書法融入畫法之中,在筆墨技巧上起了新的變化,使水墨寫意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明初承元文人畫的餘波,並加以發揮,旋繼南宋院畫而興起院體畫,盛極一時。 中晚期文人畫又大興。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為代表的遺民畫家發展了文人畫,使之又進了一步,對後世影響頗大。入清以後,受董其昌畫論的影響, 畫壇風氣摹古大於創新,稱為正統派。至中葉揚州八怪的出現,打破這種狀態, 成為各抒己見,打破常規,旗幟鮮明的藝術革新派。各類畫科均在此階段有所發展, 同時,中西藝術也得到交流,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繁榮階段。及至清末,海上畫派及後來的嶺南畫派的興起和出現,是傳統的中國畫在吸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新風貌。吳昌碩和後來齊白石的出現,使大寫意出現了新局面。到近代,由於徐悲鴻,林鳳眠等一大批留學海外的畫家出現, 進一步融合了中西藝術,使中國畫開始了一個嶄新的紀元。中國繪畫藝術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世界上獨數一幟的風格, 並對周圍的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西方的繪畫也從中汲取良多。 這一特色的形成,與中國的社會發展,民族欣賞習慣,以及傳統學術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紙扇中國山水畫中華刺綉中國結藝 引用別人的 裡面有祥解http://bbs.xlkn.com/read-htm-tid-1322.html
③ 中華民族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和鮮明個性的民族,她在既往的歷史上曾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作為具有5000年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在其漫長發展的歷史中,必定有一個居於主導地位、起著決定作用的基本精神,這個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內在動力,是維系中華民族統一、自立、自強、進取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是中華民族得以立國的內在依據。中華文化精華之一是四海一家、古今一體、天人合一文化,的確是深入民族脊髓的、穿越歷史時空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思想葉脈。
但近些年來有許多外來文化和本國文化有著不可避免的沖突。難道僅僅是打倒外來文化?!保護本國文化?! 我們更應該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在我們這一代,中國傳統文化更應該得到保護。
我們必須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世世代代加以繼承和發揚。
④ 中國十大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第9,第3中國古建築精華
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五千年來,中國有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將向大家介紹中國十大世界文化遺產,並看看我國的這些文化瑰寶。⑤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分別在哪裡
長城
The Great Wall
舉世聞名的中國古建築萬里長城,東起渤海灣山海關,西至甘肅省的嘉峪關。穿過崇山峻嶺、山澗峽谷,綿延起伏1.2萬余華里,橫跨中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御敵,便據險修築長城。秦統一中國後,把分段的防衛牆連接起來,建成規模宏偉的萬里長城,以後各朝又陸續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舊有的基礎上逐漸改建成如今的面貌。萬里長城氣魄雄偉,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故宮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位於北京市區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後經多次重修與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佔地7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屋宇9000餘間,周圍宮牆高10餘米,長約3公里,四腳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整個建築群氣勢宏偉豪華,布局開闊對稱,內外裝飾壯麗輝煌,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4年7月1日,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莫高窟
Mogao Caves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俗稱千佛洞,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後歷代相繼鑿建。洞窟分上下五層,高低錯落,依次排列,南北長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頂窟。現存已編號洞窟492個,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3000餘尊,唐、宋木構建築5座。1900年於藏經洞發現西晉至宋代經、史、子、集各類文書繪畫作品5萬余件。莫高窟集建築、繪畫、雕塑於一體,是我國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陵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現存墓封土高40米。陵園布局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約2.5公里,外城周長約6.3公里。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發現。現已挖掘四個坑,面積共2.5萬余平方米。能內叢葬大量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Zhoukoudian Ruins of Peking Man
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1927年開始發掘,洞內曾發現3個完整的頭蓋骨和一些殘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山頂洞人代表一萬多年前新人的類型,是研究人類進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建國以來,又陸續發現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遺跡等新材料,是研究人類發展史和中國原始社會史極其珍貴的資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與周圍寺廟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in Chengde
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又稱「承德離宮」、「熱河行宮」。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03-1790年)。佔地560餘萬平方米,建築物達110餘處,為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周圍環繞長10公里的石砌宮牆。宮殿區分正宮、東宮、松鶴齋、萬壑松風等四組建築。正宮的澹泊敬誠殿全為楠木結構,各種大典均在此舉行。是我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孔府、孔廟、孔林
Temple of Confucius,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曲阜孔廟為我國最早、最大的祭祀孔子的祠廟。佔地約10萬平方米,殿堂466間。主要建築物有金、元兩代的碑亭、明代建造的奎文閣和清代重修的大成殿。孔府與孔廟毗鄰,為孔子後裔直系子孫衍聖公住宅。孔林為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立有歷代頌揚孔子的碑刻。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藏布達拉宮
The Potala Palace in Lhasa
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是我國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傳佛教名寺。海拔3000多米。為紀念唐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贊干布的婚事而興建,已有1300多年歷史。宏偉壯麗的布達拉宮建築依山壘砌,宮殿高13層,達117米,全由花岡石砌成,飛檐金頂,雕梁畫棟,氣宇非凡,是西藏最珍貴的宗教、藝術和文化寶庫。內有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靈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築群樓重迭,殿宇嵯峨,氣勢雄偉,體現了藏式建築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一些風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11月與2001年12月,大昭寺和羅布林卡作為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當山古建築群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Wudangshan Mountain
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古稱太和山。方圓400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等勝景。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峰奇谷險,洞室幽邃。山上有屬於道教的巨大古建築群,主要有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等。峰頂建於明代的金殿,以銅鑄鎏金著稱,是我國現有的最大的銅質建築的珍品之一。武當山為武當派拳術發源地。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
The Ancient City-Lijiang
位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中葉),面積1.6平方公里,是納西族聚居地。有黑龍潭、五鳳樓等名勝古跡,建國後曾發現「灕江人」石。古城四周青山環繞,黑龍潭水分三條支流穿越古城而過,途中又分成條條細流入牆繞戶,與散點狀井泉構成一個完整的水系。聞名遐爾的東巴象形文字、繪畫、音樂、舞蹈、東巴經等,內涵豐富。是研究納西族獨特的居住環境、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風情的寶貴實物例證。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
The Ancient City-Pingyao
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至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為方形,牆高約12米,周長6.4公里,面積2.25平方公里,有瓮城、垛口、敵樓、角樓等城防設施,以及魁星樓、點將台、關帝廟等附屬建築。明、清兩代均有補修,但基本上還保持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仍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的實物材料。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蘇州古典園林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園林以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環秀山莊等為代表,集中了江南園林建築的精華,分別代表了宋、元、明、清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蘇州古典園林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襯托、對景、借景以及尺度變換,層次配合和小中見大,以少勝多等造園技巧和手法,將亭、台、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在都市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居住環境。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佔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郊。原為清代行宮花園。金代在此建金山行宮,明代改建為好山園。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名清漪園。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後重建,改名頤和園。佔地2.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約佔四分之三。園內有各種形式和類型的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築3000餘間,分為勤政、居住、游覽三大活動區域。全園以萬壽山為中心,山青水綠,閣聳廊回,金碧輝映,氣魄宏偉,手法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地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天壇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位於北京市城南。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曾重修改建,佔地約270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和黃穹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場所。有垣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黃穹宇前有著名的迴音壁和三音石。天壇為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
The Dazu Rock Carvings
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窟內有石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多樣的處理手法,並富於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明清皇家陵寢
Imperial Mausoleum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皇家陵寢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劃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會的宇宙觀、生死觀、道德觀和習俗,也體現了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規劃思想和建築藝術,陵寢分布於北京、河北、遼寧、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主要建築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寢原貌。現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寢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 、明顯陵。清皇家陵寢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東陵和清西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
Longmen Grottoes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為我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石窟造像開鑿於北魏(386年至534年)。歷經400餘年的大規模營造,石窟全長1000米,有佛洞1352個,佛龕785個,造像約10萬尊,題記和碑刻6300餘品。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葯方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奉先寺主佛盧舍那高達17.14米,面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成為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
Qingchengshan-Dujiangyan Irrigation Project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和天師道的祖山庭之一,現為道教全真派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有道教宮觀20餘處,建築風格具有中國道教文化和川西民居特色。都江堰 為戰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率先民於公元前256年所築,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組成,引岷江水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在其周圍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離堆等文物古跡。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皖南古村落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Xidi and Hongcun
位於安徽省黟縣東,以西遞村、宏村為代表。西遞村面積近13公頃,已有950多年的歷史,現有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的祠堂3幢、牌樓1座,古民居224幢。西遞村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風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館"之稱。宏村始建於公元1131年,現存明、清古建築137幢。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雲岡石窟
Yungang Grottoes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造像5.1萬余尊,是我國大的石窟群之一。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大部完成於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之前。佛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以石雕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菩薩、力士和飛天等形象生動活潑,特別是平棋藻井上成群的飛天,凌空飛舞,姿態飄逸。其雕刻技藝,繼承、發展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傳統,吸收、融合了外來的藝術精華,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以澳門的舊城為中心,通過相鄰的廣場和街道,串連起逾20個歷史建築。作為2005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歷史城區的范圍東起東望洋山,西至新馬路靠內港碼頭,南起媽閣山,北至白鴿巢公園。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築共存的歷史城區,是400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結晶。>>
安陽殷墟
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佔地約24平方公里,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2006年7月13日,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開平碉樓與村落
開平碉樓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20世紀20-30年代,隨著大量華僑回鄉置業,開平碉樓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碉樓最多的時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2007年6月,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開平碉樓與村落」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
2008年7月,中國「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
⑥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都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在討論之前,有必要對所用詞彙的內涵做一些約定。「文化」的定義,在本文是指人類超越動物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樂趣。「傳統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歷史上存在過的、發生過的、被今天記憶的人類生存方式和生存樂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變異有所發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樂趣。「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中國」和「文化」不僅指今天國家地理版圖的中國,也包括歷史上的中國(版圖有變化),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其它地域和其它民族;而且還涉及到中國出現之前的、中華民族形成之前的有關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精華與糟粕是一對相互對比而存在的概念片語,在它們之間還存在著一個灰色區域或中性地帶。對精華與糟粕的判斷,既有主觀的故意,也有客觀的標准,而兩者往往又存在著空間重疊區和時間重疊區,上述因素不可避免地將導致在精華與糟粕的評判上發生歧義。
有鑒於此,在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時,筆者建議從如下諸多方面切入主題:
1、評判權。從時間上說,涉及前代人的評判權,當代人的評判權,後代人的評判權。從空間上說,涉及到政府(官方)評判權,民眾(民間)評判權,學者評判權,以及當事人評判權。在這里,最終評判權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評判的依據。某種文化或文化現象是精華還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評判依據。筆者建議使用的依據包括,一、這種文化對當事人的生存與發展是否有利?二、這種文化對當事人是否帶來生存樂趣?三、這種文化對當事人的心靈是導致墮落還是促成升華?四、這種文化是否傷害了其它人的生存與樂趣?
3、文化效應的多樣性。文化不僅存在著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對使用者和其它人產生著廣泛的效應。這些效應既有好的,也有壞的;或者說,既可以成為好的,也可以變成壞的。這里的問題是,對某種文化的識別能力、鑒賞能力,以及應對的心態,都可能導致不同的效應。與此同時,當事人的生存狀態的變化,也可能導致對同一文化的不同評判。如果人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養,那麼就可以更寬容地對待不同的文化形態,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種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文化形態實際上是與生存條件、生存方式密切相關的。中國北方缺水地區的人們,與中國南方多水地區的人們,他們在衛生習俗上的文化表現,可以說主要是客觀條件的問題,而不是人性的差異。這里有必要強調的是,信息載體對文化形態具有強大的作用,中國的方塊漢字,既促成了中國大一統國家的超前形成(對比歐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詩詞、對聯、字謎等等文化形態。
5、任何傳統文化都是該民族和該國家的生存標記或印記。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傳統文化都是有其歷史價值的,我們今天的人可以對其進行評判,但是不要輕易地全盤否定,也不要淺薄地嘲笑,而是應當封存其記憶,或者選擇其中對今天有益的成分來繼承和發展。例如,筆者曾經說京劇是「亡國之音」,其理由是當時的清朝的達官貴人陶醉其中,消費了大量的時間,失去了對西方的新興科學技術、創新的社會管理的研究、學習和借鑒的興趣和機會,從而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中慘遭失敗;顯然,這是從文化藝術的社會功能角度進行的評判,而不是從歷史的綜合角度進行的評判。從今天的角度來說,京劇實際上則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筆豐厚的遺產。
6、弱勢群體或特殊群體的文化,以及少數人和個別人的文化。對於這些人的文化行為,評判的標准應當與大眾文化、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例如,某些人群或某些人的怪異、怪僻、特立獨行的行為,其中有可能是由於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因素所誘發的,也可能是一種超前的社會行為。
7、慎用「封建迷信」的標簽。「迷信」是指當事人篤信一種並不存在的事物,這種行為在古今中外都是廣泛存在的,並非封建社會所獨有。此外,今天許多人所說的「封建迷信」,也不都是只有負面的社會功能和效應。例如,我國民間對灶王爺的供奉習俗里,就包含著「懲惡揚善」的良性社會功能。又如,道教的「消除五毒符」,也包含著科普的內涵,它承擔著向民眾普及常見有毒動物(蟾蜍、蛇、蠍子、蜘蛛、蜈蚣)知識的功能。
8、精華與糟粕的評判具有時代性,也具有現實性。古人津津樂道的文化精華,在今天可能就沒有那麼精華了,甚至變成了糟粕。對於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其評判往往還存在著現實的政治因素、民族感情因素、經濟利益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純學術」的文化評判,可能是愚蠢的或書獃子氣的。
根據上述思考,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精華,它們包括對生生不息的渴望,對生存樂趣的演繹,對社會的責任,對自然的親和,對友誼的追求,對親情的眷戀,對道義的持守,對民族的融合,對心靈的升華,對未知世界的求解,對信息文化手段的運用,對智慧和知識的尊重,等等。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其特性需要在與國外傳統文化的對比研究中才能討論清楚。
與此同時,從今天的角度來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存在著許多糟粕或不合時宜的成分。在筆者看來,比較突出的糟粕,乃是奴性文化。奴性文化的實質,即人身的依附,它是以犧牲個性的發展和張揚而換取的苟且偷生。奴性文化既存在於國家管理體制中,也存在於社會團體、學校和家庭之中。在上級面前,下級往往沒有了尊嚴;在老師面前,學生往往沒有了自己的見解;在父母面前,子女往往沒有了發言權。
奴性文化的社會代價,主要是專制的社會管理方式,以及民族創新精神的萎縮甚至磨滅。這是因為,奴性文化的另一種說法,實際上就是強權文化,而強權文化乃是一種不理會法制、不尊重人權的文化,也是一種不公正的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多數社會成員的聰明才智被壓抑了,與此同時這個民族的整體的持久的活力也就被壓抑了。
事實上,抽象地或純學術地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並沒有太多的意義和價值。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評判傳統文化哪些是精華,或者哪些是糟粕,而是探討哪些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或不合時宜了。對於不合時宜的傳統文化,重要的也不是對其進行批判,而是將其封存(留而不用)或改造。改造傳統文化,包括從心態上的改造和實際上的改造;所謂心態上的改造,即降低對該文化的篤信程度及其價值認同;所謂實際上的改造,即改造其不合時宜的成分,增加新的文化成分。例如,舞龍,在當初是一種篤信的求雨儀式,在今天則演變成了娛樂活動。又如,多子多福的文化觀念,在今天則被優生優育的文化觀念所取代。如果我們要想以德興國,那麼就應當首先對不合時宜的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揚棄。
與此同時,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不僅僅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也要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文化來。中國人創造出來的新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續,因為中國人的血液中和心靈里都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和成分。
⑦ 想要感受中華文明的建築,應該去哪裡
應該去故宮看一看。故宮博物院雖是明清兩代時期作為統治著建造的歷史文物,但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為全世界留下了最寶貴的遺產。體現了國家的強大引以當今全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到北京一定要去參觀的重要原因!
紫禁城在封建時代,是人們望塵莫及的一個地方,現在幾十塊錢門票就可以觀賞。你喜歡建築要去看看,故宮是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黃家建築;你喜歡歷史要去故宮,看看近代王朝變遷,歷史文化底蘊;當你踏足故宮時,會感受到文化,歷史的厚重。
⑧ 齊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對中華文化做出了哪些貢獻
齊魯文化的精髓用傳統的概念,那就是仁義禮智信。這幾方面拿出任何一個方面來都可以中國人的一個品格。只是到了齊魯文化裡面,把這幾個品格都拿出來做要求。
在疫情的早期,全世界的華人華僑,都可以自發的去把世界的醫護用品搜羅干凈寄回中國。這難道還能用某地的文化來冠名嗎?
所以山東文化的精髓,現在已經變成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他不但在全國已經開花結果,還推廣向了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這種文化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