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華眼霜 > 先秦典籍的精華是什麼

先秦典籍的精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31 05:47:43

① 先秦儒家典籍是什麼

詩經

尚書

周禮

樂經

周易

春秋

② 什麼是四部精華

《四部精華》一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它采擷了我國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兩千多年來文化古籍之精華,編成最精練、最實用的古詩文選本。對一般讀者而言,該書最大的優點是:「文白對照」,即每篇古文的後面都附有譯文,故它十分便利於年輕讀者的誦讀。文章所選內容豐富,且趣味濃深,很值得閱讀與欣賞。

③ 《呂氏春秋》作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從中能學到什麼知識

不浮誇地講,《呂氏春秋》的參考文獻和專業知識使用價值,在許多人那邊被明顯小看了。「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來往販賤賣貴,家累千金。」司馬遷把此句做為《史記.呂不韋列傳》的「開場語」,並不是沒有大道理。從呂不韋對聯楚這一「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國,他「見而憐之,曰『此待價而沽』」,一直到機構人撰寫《呂氏春秋》,都具有著身後的「高精密去算計」。呂不韋在庄襄王,便是子楚,包含秦王政當政時,為相十三年。他真並不是「無所作為」、「空穴來風」。

《呂氏春秋》是一部團體作品,據漢朝的高誘注說,此書原是呂不韋「集儒士,使著其所聞」而成。呂不韋原是陽翟(河南省禹縣)的大生意人,專以賤買貴賣,累資巨萬,具備較大的經濟實力。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他在燕國碰到作人質事件的秦昭襄王的小孫子子楚,對他實現了幫襯和協助,並把懷孕了的侍妾贈給子楚,生子名政,便是之後的始皇帝。

④ 關於五經和秦火,急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原為六經。《莊子》一書首先稱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春秋為六經。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之為「六藝」。
其中《樂經》散失,只留存下來《樂記》一篇,並入《禮經》中,因此在漢朝,以此五本著作作為經典,稱為《五經》。
儒家的五種經典,指《易》、《尚書》、《詩》、《禮》、《春秋》。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設立五經博士,奠定了儒家經典的尊貴地位。《易》又稱《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經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辭和爻辭共約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編定的。它不僅對於了解殷周時代的哲學思想、社會生活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保存了一些相當罕見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傳,包括系辭、說卦等十個部分,舊稱「十翼」,是東周時人所寫的對於《易》經部分的解釋。《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跡的著作匯編。最初只泛稱為《書》,其後分為夏、商、周書,以後才稱為《尚書》,義謂上古之書。秦漢之際,《尚書》多亡,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於齊魯之間。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詩》,又稱《詩經》。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家,都立於學官。毛公亦傳,未得立。後來,三家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毛詩》。《詩》今存3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詩》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會風貌的珍貴材料。《禮》,漢時指《儀禮》,後世指《禮記》。《儀禮》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禮儀制度的匯編。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聖本和劉向《別錄》本。《禮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儒家關於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聖所編49篇並由鄭玄作注的為《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時,故名《春秋》。現存《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記242年間史事。雖然文句簡短,但對當時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後人為其作註解,流傳下來的有《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⑤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二、內容: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聖(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論,古人開出過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講的是「聖」端;董仲舒改為「信」端。
1、仁:
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2、義:
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3、禮: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
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5、信:
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此外還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6、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7、孝: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8、悌:
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儒家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發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學著作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等。中國在明末之前一直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這些都和因動漫小說而名聲大噪的墨家沒有任何關系。所以不要一提到中國古代第一印象就是想當然的科技落後、八國聯軍或是動漫中異常火爆而現實中早已秦漢絕跡的墨家,這不符合歷史史實。

⑥ 怎樣讀先秦著作《管子》

管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家 、軍事家、道法家。集中體現於《管子》一書。是書篇幅宏偉,內容復雜,思想豐富。如《牧民》、《形勢》等篇講霸政法術;《侈靡》、《治國》等篇論經濟生產,此亦為《管子》精華,可謂齊國稱霸的經濟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樞言》等篇談哲學及陰陽五行等;其餘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職》、《封禪》等為雜說。《管子》是研究我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學術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⑦ 先秦典籍「十三經」是周文化的結晶嗎

將「十三經」看作是周文化的結晶,這種觀感不準確。

要知道「十三經」的意義,就要先知道「十三經」的發展源流以及增改過程,還有這些作品中哪部分內容才是最為豐富的。

這些爭論包含了作品的內涵、形式、主旨等等方面,百家爭鳴,暢所欲言,對其內容的思考就匯集成了極盛極多的新思想,這是「十三經」原文不曾表露的。

所以,認為「十三經」只是周代文化的結晶,這是不準確的。

⑧ 先秦典籍包括那些

先秦典籍,狹義言之,先秦經典之書及諸子百家著作也,廣義言之,有關先秦的一切歷史文獻也,了解先秦歷史,不可不讀先秦典籍,理解中國文化,更不可不讀先秦典籍,國學,幾乎可以說就是先秦典籍的研究之學。先秦典籍記錄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基因,勾勒了中華文明濫觴的歷史軌跡,故研讀先秦典籍有舉一反三之效。不知先秦之書,猶如欲究歐洲文化而不讀古希臘名著,不明其源,焉談其流?
先秦典籍,尤以經部之書影響最大,一部中國思想史,幾乎就是一部經學史,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明確地提出了「宗經」;其他如諸子中的老莊,是了解西漢政治與魏晉玄學的必讀之書,《韓非子》為中國集權政治的思想之大成;又是古代邏輯學比較系統的著作,諸子之學都或隱或顯地影響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文學作品中,《詩經》和《楚辭》開啟了中國文學史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不同的傳統,被合稱「風騷」;《國語》、《戰國策》更為兩漢作家和唐宋的古文運動倡導者的效仿對象;《山海經》又為最古的神話地理之書,《竹書紀年》為糾正古史錯誤的得力工具,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要之, 先秦典籍為歷代士人與學者必讀之書,其中的成語典故廣為熟悉,被後人所頻繁引用,對中國的哲學、史學、文學、倫理宗教等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中華民族心理的構成,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作用。
章學誠曰:「六經皆史」,此論大大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視野,今天更不局限於此,而以地下考古與先秦文獻相互印證,然無先秦文獻,文物考古的研究也終是一頭霧水,先秦典籍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經書也好,諸子也好,都不是神聖的,盡信書不如無書,昔人以經典對待,今以歷史眼光審視,故可疑、可辨、可析,可評。或一孔之見,或一家之言,皆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

⑨ 先秦時的著名典籍都有哪些

典籍大致有這些:
六藝類:詩經,尚書,周易,易傳,儀禮,禮記,大戴禮記,周禮,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爾雅
史書類:逸周書,國語,戰國策,穆天子傳,竹書紀年,世本
子書類:論語,曾子,子思子,孝經,孟子,荀子,老子,莊子,文子,列子,鶡冠子,慎子,申子,商君書,韓非子,鄧析子,尹文子,公孫龍子,墨子,鬼穀子,屍子,呂氏春秋,鬻子,管子,晏子春秋
兵書類:司馬法,六韜,孫子,齊孫子,吳子,尉繚子
其他:山海經,黃帝內經,楚辭,考工記
先秦(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是指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戰國時期,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其中思想文化最輝煌的當屬春秋戰國期間,樓主要的諸子百家也是也是這一時期興起的。(說句篇外話,我在這時期會被這些人玩死)

⑩ 錢鍾書的《管錐篇》的精華是什麼

《管錐編》是錢鍾書(錢鍾書)先生生前的一部筆記體的巨著。同他的《談藝錄》、《七綴集》、《槐聚詩存》、《寫在人生邊上》等不一樣,《管錐編》不能被歸入任何的學術體例當中。該書范圍由先秦迄於唐前,而涉及音韻、訓詁、經義、比較文化等多門學科。在本書中,錢先生對《周易》、《毛詩》、《左傳》、《史記》、《太平廣記》、《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辭》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進行了詳盡的縝密的考疏,體現了先生學貫中西的豐厚學養,代表了目前學術界的最高水平。 「管錐」二字,出自《莊子 秋水》。。在《韓詩外傳》中有:「譬如以管窺天,以錐刺地——所窺者大,所見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閱讀全文

與先秦典籍的精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9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7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52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84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7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15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86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8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9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7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94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6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8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82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6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53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6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90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93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