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據悉四川安岳縣是石刻之鄉,請問石刻所在位置及歷史特色
安岳石刻
安岳石刻始於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後),盛於唐、五代和宋。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經近年文物普查,全縣有摩崖石刻造像105處,造像10萬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兩尊。至今保存較完好並具有一定規模和文物價值的石刻有45處。這是中華古代石刻藝術又一寶庫。它多是我國石刻藝術成熟和鼎盛時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藝術價值,造像風格除少數敦樸、粗獷的魏晉風骨外,大多是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唐代風格,也有一些精細華美、瓔珞蓋身的宋代特徵。其中,也有安岳人的獨創,他們憑自己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對生活的觀察與理解,對宗教儀式有許多大膽的突破。
中國佛教與道教混合的石刻造像。位於四川省安岳縣境內,分布於全縣4個區32個鄉,保存較完好的有45處,主要有卧佛院、圓覺洞、毗盧洞、華嚴洞、茗山寺、玄妙觀等處。計有摩崖造像105處,造像約10萬身。根據現存題記,造像盛期主要在盛唐至北宋末近400年間。
安岳石刻造像內容以佛教造像為主,有少量道教造像,也有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描寫。
佛院位於縣城北25千米的八廟鄉卧佛溝,共有大小龕窟139個,造像1600餘身,卧佛為釋迦牟尼涅盤像,全長23米,頭長3米,肩寬3.1米,左側卧於距地面約10米高的崖壁上。頭東腳西,體型修長,薄衣貼體,表情安詳。身後刻說法圖,20餘身弟子、菩薩、神王、力士像等,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佛腰部坐一背向觀眾為佛診脈的弟子,佛足部前方立一力士,為此窟所獨有。該像刻於貞元年間。
圓覺洞位於縣城東1千米的雲居山上,有唐宋時期造像103龕(窟),大小雕像1933身。以宋刻西方三聖雕像最為精彩,刻於元符至大觀年間。
毗盧洞位於縣城東南25千米的石羊鎮塔子山上,有摩崖造像446身。為五代、北宋時期四川佛教密宗的道場之一。造像中的《柳本尊十煉修行圖》、觀音堂內的半裸觀音像,堪稱精品。
此外,華嚴洞的華嚴三聖、茗山寺近40身4~7米高的造像,玄妙觀唐代道教造像等,也都是安岳石刻的重要作品。
安岳縣位於四川省東部,為成渝古道要沖,始建制於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古稱普州。縣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尤以石刻著稱於世。具有一定規模的石刻點就有300餘處,石刻造像達10萬余尊,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絕大部分石刻雕造於我國石窟藝術由北向南發展的高峰時期,即唐、五代、北宋時期。石刻造像以佛教題材為主,也有少數道教造像和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且多數為摩崖造像。其藝術風格既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遺風,又有體態健美、面頤豐滿的唐代風韻,還有雕工精細、瓔珞滿身、裝飾華麗的宋代特色。
北宋摩崖造像是安岳石刻的又一鼎盛時期,以毗盧洞、園覺洞、華嚴洞、茗山寺等處為代表。毗盧洞所刻"柳本尊十煉圖",圖文並茂,保存完好。觀音堂中"紫竹觀音"造像聞名海內外,被著名英籍作家韓素音稱為"東方維納斯"。圓覺洞北崖"西方三聖"造像形體高大,造型優美。華嚴洞中的"華嚴三聖"及十二弟子像,保存完好,刻極為精美。茗山寺摩崖石刻中文殊師利造像,充分運用力學原理,令人嘆絕。五代摩崖威望造像以千佛寨北崖第96號窟內刻的"葯師佛經變相"最具代表性。
卧佛院
卧佛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於離安岳縣城北25公里的八廟鄉。這尊23米長的卧佛,橫卧於高出地面近10米的崖壁上。它始鑿於唐開元年間,迄今一千多年,體形完整,象個碩大的「一」字,幾乎占據了整個岩腰,堪稱我國唐代全身石刻卧佛之精品。卧佛造型獨特,一反《大般涅磐經》敘說的情景。卧佛的頭部刻得極為精美,頭戴圓圈小花螺髻,頭枕鑿花方形石枕,雙眸微閉,俊美的臉龐慈祥而端莊,准確而自然的表現出釋家牟尼滅度前的坦然神情。他腰前禪坐的弟子叫阿難,正面向卧佛的頭,背微躬,成切脈姿態,表現出聞悉噩耗的悲痛之情。腳邊威立的高大剽悍力士怒目攥拳,一副悲痛得撕天裂地的樣子。卧佛的上方所展示的是釋迦牟尼與諸弟子和天龍八部傳授遺囑的情景。左臂下方是觀音普門行願的33化身和32應身造像。還有維摩詰,葯師佛等30公分大的小像。整個造象所表現的喜、怒、哀、樂主次鮮明,完美對稱,體現了唐代雕塑文化的高度發達,使人嘆為觀止。
千佛寨有「雕刻藝術陳列館」之稱。造像分布在寨子的南北兩岩,周長約1000米,有佛龕105處,造像3061尊,多數為佛的講法圖。寨子的南崖,是一尊高有6.2米的釋迦牟尼佛。造像面部橢圓,重額寬廣,肌膚豐潤,衣紋疏而深,線而暢,不脫北魏遺風;另一尊頭戴縷空花冠的觀音雕像,面部豐滿,胸前綴飾瓔絡,腹部微凸,腰肢微扭,面帶微笑,象一位款款而來的麗人,有一種高雅的氣質和極富動感的曲線美,特別是那一雙流瀉出情與愛的眼睛,充滿誘人的魅力,整幅雕像極富唐代韻味。岩壁上的力士也別具一格,個個雙拳緊握,腳步呈替換之狀,彷彿迎面奔跑而來,極富動感。在寨子的北岩,石刻與南岩風格上完全不同。這里的石刻多挺肚束腰,衣褶飄逸,瓔珞滿身,表現出五代和宋代雕刻特徵。95號龕是一幅我國最獨特,最完整的《葯師佛經變相》。此龕高約4米,寬6米,正中禪坐的是釋迦牟尼,其背兩側伸出亭亭紫竹,飄逸浪漫,絕妙的是華蓋兩側刻有一對獨特的、姿態各異的兒童飛天。葯師佛兩側站立的是八大菩薩,風姿綽約,各顯神采。
與千佛寨遙遙相對的這座圓覺洞,主要是晚唐、五代、北宋時期造像,共1993尊。圓覺洞以造有十二圓覺而得名。佛家所謂"圓覺",即"覺你、覺我、覺他、覺行圓滿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覺醒成佛。這兒有三尊7米高的「西方三聖」石像,「西方三聖」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個地位最高的神,即佛、菩薩、觀音組合而成。在其他地方,西方三聖是合龕為一,而這里卻是分龕雕刻,這是安岳石刻的獨特之處。在這里,首先映入人的眼簾的是倚斑斕佛光,足踏蓮蕊,手持凈瓶,彷彿正在將瓶中的甘露遍灑人間的觀音。中間一龕,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他容光照人,眼含情而不失莊重,嘴帶笑而不露齒,居高而立,親切地俯視各位。右龕的大勢至菩薩頭戴密貼金花冠,冠內嵌刻一小佛像,十分別致,胸前雜飾瓔珞,肘懸腰際,腳踏蓮台,淺笑的面龐,俊美而顯莊重;她兩手相交,右手持蓮花蕾,大有點化眾生超度苦海之勢。花蕾重有百斤,歷千年而不墜,是雕刻家巧妙地將重力轉移到袈裟上的緣故。
毗盧洞離安岳縣城47公里,由觀音堂、千佛洞、幽居洞、毗盧道場、蓮花台等組成,有造像465尊,尤以觀音堂的紫竹觀音和毗盧道場的石刻最為精湛。紫竹觀音,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像高3米,可謂北宋時期的傑作。她距今一千多年,仍然那麼色彩艷麗,神態逼真。她側身蹺腳坐在蓮台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凈瓶,頭戴裝飾華麗的寶冠,身披短袖紗衫,坦胸露肘,瓔珞象盤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環網墜胸腹,下身綵帶扎一條薄如禪翼的綉花長裙,裙角褶紋飄逸自然而有風韻,猶如出水芙蓉。她右足蹺起,左足踏在蓮花蕊上,鳳眼下視,好像在觀賞水中漣漪,無怪人們之稱「東方的阿芙洛蒂德」。紫竹觀音,側身蹺角的形象,突破了千手千眼端坐蓮台或持瓶渡海的觀音造型定局,以富於動感的形態達到了美學與力學水乳交融的統一。
華嚴洞距毗盧洞只有2公里左右。此洞高7米,寬、深各11米,寬敞明亮,內有石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以上。華嚴洞正壁鑿有華嚴三聖坐像。中間禪坐的是釋迦牟尼,左為騎青獅的文殊,右為騎白象的普賢。華嚴三聖象高約5.2米,背倚車輻狀彩色佛光,頭戴繁花縷空峨冠,冠內禪坐一小佛像,面目俊秀,皓齒微露。洞的兩邊鑿有十位弟子,他們坐姿頗為別致,或兩腳分開盤坐,或雙腿曲向一方而盤坐,以次掩護坐台。在弟子坐像上端,刻有佛家的「極樂世界」圖案,長達20米,以「眾妙香國」、「剪雲補衣」等10組浮雕構成,再綴成瓊樓玉閣、奇花異草、甘露珠河、縹緲雲彩等,烘托出「極樂國中無晝夜、花開花合伴朝昏」的極樂景象。
大般若洞開鑿於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洞中正壁刻有一佛二菩薩,兩廊分三層,下層列十八羅漢,中間是十二諸天神,上層為十弟子,造像姿態各生,栩栩如生。有意思的是在正中佛像後壁,卻有兩龕較小的道教始祖李耳和儒教聖人孔丘的浮雕塑像。洞頂刻有一個十徑為二點二米的「-//-」字,至今尚無人認識
安岳石刻造像具有"古、多、精、美"的特點。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上承雲岡、龍門,下啟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9月,文化部命名安岳為"中國民間藝術(石刻藝術)之鄉"。
㈡ 安岳石刻的特點
安岳石刻豐富多彩,古、多、精、美是它的特點。
是其雕刻年代久遠,可溯源於東漢崖墓中的石刻圖像,據歷史記載它在南北時期開始興起,並且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此它具有古樸的歷史韻味,體現出了豐富而又濃郁的歷史氣息。 安岳石刻獨具匠心,精妙絕倫,它充分地體現出了安岳人民智慧的結晶與財富,也體現出了他們對石刻藝術的酷愛和追求,和他們對石刻藝術的毅力與恆心,以及他們精湛的技術與巧妙的設計能力。
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內涵的安岳石刻,在沉睡了千年之後又蘇醒過來,閃耀著熠熠光輝,將其美倫美煥的姿態和安岳人民對石刻藝術的造詣展現於世人面前。一塊又一塊石壁將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才華展露出來,並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不令人贊服。
㈢ 安岳石窟的介紹
四川省安岳縣是目前我國已知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218處(2000年5月普查結果),造像10萬余尊,尤以唐代造像的宏偉和兩宋造像的精美著稱於世,具有上承雲岡、龍門,下啟大足石刻的地位。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石刻之鄉「稱號。安岳石窟開鑿於啟始於南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盛於唐宋兩代,延續至明清直到民國,幾乎每個鄉都有大型石窟造像遺址,主要為民間結社造像,以佛教石窟為主,也有部分道教造像,三教合一的造像也不在少數,安岳石窟擁有幾大之最:最大的唐代左側石刻卧佛以及21萬字石刻佛經、中國最精美的觀音經變像---毗盧洞北宋紫竹觀音、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玄妙觀石窟、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庵堂寺等,安岳石窟除少數遭受自然人為破壞妝彩外,大部分保存完好,特別是宋代造型更是達到中國石窟藝術的巔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目前安岳擁有各級別石窟造像保護單位1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分別是卧佛院、玄妙觀、千佛寨、圓覺洞、華嚴洞、毗盧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門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為庵堂寺、佛耳岩、高升大佛寺、西禪寺、塔坡、三仙洞、捨身岩、佛慧洞、佛濟寺、毗盧溝、凈慧岩、封門寺、半邊寺、大佛寺、靈游院、石鑼溝、菩薩灣、上大佛、木魚山,市級文物一處,福應山唐代大佛,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縣級文物保護點50處。目前,安岳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備目錄清單。
㈣ 安岳石刻的主要景點
安岳石刻造像內容以佛教造像為主,有少量道教造像,也有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描寫。
北宋摩崖造像是安岳石刻的又一鼎盛時期,以毗盧洞、園覺洞、華嚴洞、茗山寺等處為代表。
毗盧洞所刻柳本尊十煉圖,圖文並茂,保存完好。觀音堂中紫竹觀音造像聞名海內外,被著名英籍作家韓素音稱為東方維納斯。圓覺洞北崖西方三聖造像形體高大,造型優美。華嚴洞中的華嚴三聖及十二弟子像,保存完好,刻極為精美。茗山寺摩崖石刻中文殊師利造像,充分運用力學原理,令人嘆絕。五代摩崖威望造像以千佛寨北崖第96號窟內刻的葯師佛經變相最具代表性。此外,華嚴洞的華嚴三聖、茗山寺近40身4~7米高的造像,玄妙觀唐代道教造像等,也都是安岳石刻的重要作品。 卧佛造型獨特,一反《大般涅槃經》敘說的情景。卧佛的頭部刻得極為精美,頭戴圓圈小花螺髻,頭枕鑿花方形石枕,雙眸微閉,俊美的臉龐慈祥而端莊,准確而自然的表現出釋家牟尼滅度前的坦然神情。他腰前禪坐的弟子叫阿難,正面向卧佛的頭,背微躬,成切脈姿態,表現出聞悉噩耗的悲痛之情。
腳邊威立的高大剽悍力士怒目攥拳,一副悲痛得撕天裂地的樣子。卧佛的上方所展示的是釋迦牟尼與諸弟子和天龍八部傳授遺囑的情景。左臂下方是觀音普門行願的33化身和32應身造像。還有維摩詰,葯師佛等30公分大的小像。整個造象所表現的喜、怒、哀、樂主次鮮明,完美對稱,體現了唐代雕塑文化的高度發達,使人嘆為觀止。 與千佛寨遙遙相對的這座圓覺洞,位於縣城東1千米的雲居山上,有唐宋時期造像103龕(窟),大小雕像1933身。以宋刻西方三聖雕像最為精彩,刻於元符至大觀年間。主要是晚唐、五代、北宋時期造像,共1993尊。
圓覺洞以造有十二圓覺而得名。佛家所謂圓覺,即覺你、覺我、覺他、覺行圓滿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覺醒成佛。這兒有三尊7米高的「西方三聖」石像,「西方三聖」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個地位最高的神,即佛、菩薩、觀音組合而成。在其他地方,西方三聖是合龕為一,而這里卻是分龕雕刻,這是安岳石刻的獨特之處。
在這里,首先映入人的眼簾的是倚斑斕佛光,足踏蓮蕊,手持凈瓶,彷彿正在將瓶中的甘露遍灑人間的觀音。
中間一龕,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他容光照人,眼含情而不失莊重,嘴帶笑而不露齒,居高而立,親切地俯視各位。右龕的大勢至菩薩頭戴密貼金花冠,冠內嵌刻一小佛像,十分別致,胸前雜飾瓔珞,肘懸腰際,腳踏蓮台,淺笑的面龐,俊美而顯莊重;她兩手相交,右手持蓮花蕾,大有點化眾生超度苦海之勢。花蕾重有百斤,歷千年而不墜,是雕刻家巧妙地將重力轉移到袈裟上的緣故。 毗盧洞石刻造像是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毗盧洞位於安岳縣城東南的石羊鎮赤雲片區油坪村塔子山上,距縣城45公里。安岳至大足的公路橫穿塔子山腳。這里,山巒疊翠,岩石峭立,毗盧洞就鑿在這些磊磊秀石之中。毗盧洞其實是毗盧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觀音堂的總稱,現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題記32處。
據明代萬曆年間碑文追述,毗盧洞的石刻造像開創於五代後蜀,之後歷代都進行過培修、補刻。這里曾經是五代至北宋年間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場之一。尤其是觀音堂內雕刻的那尊「水月觀音」,群眾稱她「紫竹觀音」,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把她譽為「東方的維納斯」,是全國少有的北宋石刻藝術珍品。這尊紫竹觀音高3米,懸坐於那凸露的峭岩石窟之中。她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凈瓶,頭戴富麗華貴的貼金花冠;蛾眉上豎,鳳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閉;上身穿短袖薄裟,袒胸裸肘,臂戴膀圈,瓔珞象隨身而瀉的金色瀑布,網墜於胸腹;下身長裙薄如蟬翼,緊貼於腰腿之間,衣裙飄逸,富於動感。她坐在一張3米長的弧形荷葉上,上身稍左側;左手撫撐葉面,右手放在膝蓋,五指自然下垂;一雙秀麗的赤腳,左腳懸於蓮台,輕輕踏著花蕊,右腿彎曲上翹,腳踏蓮葉,故人們又俗稱她「翹腳觀音」。紫竹觀音彷彿就是一位豐姿綽約、溫柔瀟灑的妙齡女郎。她既具少女的嫵媚,又具女神的儀容,世俗風味極濃,人們又愛稱她為「風流觀音」。看了紫竹觀音,令人不得不為宋代雕刻大師們那出神入化、巧奪天工的精堪技藝所折服。
另外,毗盧洞、幽居洞雕刻的密宗第五代祖師柳本尊造像也別具特色。特別是在高6.6米,寬14米,深4.5米的毗盧洞中,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煉修行圖」構圖嚴謹,造像生動,通俗易懂,堪稱精品。它主要通過以煉指、立雪、煉踝、剜眼、割耳、煉頂、舍臂、煉陰、煉膝十種苛苦修行來宣揚密宗教義。兩側還刻有神態威嚴的執斧、仗劍的護法金剛。來到洞里,大有陣陣寒氣襲來之感,令你對佛法的神聖肅然起敬,或者望而生畏。毗盧洞的「十煉圖」就像一幅幅講經說法的連環畫,是研究四川密宗和考證柳本尊生平的寶貴實物資料。
毗盧洞石刻造像是宋代佛教藝術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游覽觀賞價值。2001年7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寨位於安岳縣城西郊2.5公里的大雲山上,因山頂四周天然形成的岩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餘尊而得名。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56年公布千佛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寨,唐代名「棲岩寺」,清代康熙年間更名「千佛寺」。千佛寺原有殿宇5重,千百年滄桑,幾經興廢,至1974年,一精神病患者又將僅存的大雄寶殿付之一炬。這里沒有了寺廟,只留下了寨崖上那幾千尊造像,故群眾又稱它為千佛寨。
千佛寨的石刻造像,規模恢宏壯觀,共有造像105龕,大小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兩岩,整個造像區竟長達705米。據《安岳縣志》記載,千佛寨摩崖造像始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從石刻題記看,有「開元」、「天寶」,最晚題記為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歷時600餘載。主要造像多為盛唐時期作品,也尚存有少量的明清時代作品。南北兩岩除佛像外,還有摩崖浮圖7座,唐碑3塊,歷代題記26處。浮圖最高的達4.6米,最小的0.8米;最大的龕窟寬6.4米,高6米,深3.3米。
摩崖造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有250尊,其中最大的釋迦牟尼佛高達6.2米。南岩多為唐代造像,其面部豐盈,高鼻垂耳,袒胸露肌,衣紋疏深,線條流暢,簡潔明快,古樸典雅。尤以56號龕的凈瓶觀音更具典型的盛唐石刻風韻。另外,盛唐密宗 造像葯師琉璃佛也屬少見的石刻藝術珍品。北岩有一龕保存完好的《葯師經變相》,葯師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題材。葯師佛端坐於束腰圓蓮寶座,頭部上端刻有華蓋,身側有菩提樹,左右分刻八大菩薩和九橫死,十二大願,還雕刻有病死、受王法死和被虎、豹、蛇咬死等場面,是其它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千佛寨還刻有眾多的菩薩、羅漢、金剛、力士、護法神、飛天、供養人以及各種「經變」故事造像,充分表現出天上、人間、地獄的苦樂悲歡,內容十分豐富,雕刻技藝精美。
千佛寨山崖陡峻,林木蒼翠,藤蔓盤繞,路隨山轉。兩峰之間新建的寺廟中,傳出的綿長鍾聲,在大雲山悠悠盪漾。一聲聲經懺的吟唱,在遊人們耳際縈回。寺廟的四周,長滿了奇花異卉,蓓蕾滿枝,爭妍斗艷,芳菲醉人。自然的旖旎風光與古老的石刻藝術相映成趣,使遊人意興盎然,樂而忘歸。 距毗盧洞只有2公里左右。此洞高7米,寬、深各11米,寬敞明亮,內有石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以上。華嚴洞正壁鑿有華嚴三聖坐像。中間禪坐的是釋迦牟尼,左為騎青獅的文殊,右為騎白象的普賢。華嚴三聖象高約5.2米,背倚車輻狀彩色佛光,頭戴繁花縷空峨冠,冠內禪坐一小佛像,面目俊秀,皓齒微露。
洞的兩邊鑿有十位弟子,他們坐姿頗為別致,或兩腳分開盤坐,或雙腿曲向一方而盤坐,以次掩護坐台。在弟子坐像上端,刻有佛家的「極樂世界」圖案,長達20米,以「眾妙香國」、「剪雲補衣」等10組浮雕構成,再綴成瓊樓玉閣、奇花異草、甘露珠河、縹緲雲彩等,烘托出「極樂國中無晝夜、花開花合伴朝昏」的極樂景象。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頂新鄉民樂村的虎頭山巔。距安岳縣城63公里。因「唐道佛骨禪宗更播於名山」造寺得名,該寺創於唐元和年間而盛於北宋。是集石刻文化、登山觀景、求知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旅遊區。
虎頭山脈層戀疊翠,群山拱襯,獨虎頭山雄踞其中,形似猛虎視諸峰。山上古道壁立,環山佛像林列。現寺存唐、宋摩崖造像63軀,其中單個造像34軀,1至4米的造像50餘軀,皆雕刻於頂峰絕壁,雄偉壯觀,藝術精湛,是極有價值的摩崖石刻精品。 開創於唐代,是集農業生態景觀與文物保護為一體的風景旅遊區。
玄妙觀是我國道教造像勝地,摩崖造像分布於一蘑菇狀的平頂巨石周圍,前後各長約10米,左右長約6米,高約5米,頂平。四面立壁鑿為造像龕、大小龕窟達79個,石刻造像1293軀,全為唐代的精美雕刻。主要造像有老君釋迦並坐、真人、十二時神、金剛力士、九頭鳥、觀音、勢至等。
玄妙觀以道教造像為主的摩崖造像,規模龐大、內容豐富,不但省內獨有,在全國也屬罕見。不論雕刻的道教造像還是佛教造像,均生動優美,儀態萬千,錯落有致,十分和諧。在79個造像龕窟中,有12個佛、道聯合造像龕。有的正中為道教老君,兩邊刻佛、菩薩站像;有的龕正中為釋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坐像,左邊則是佛教菩薩,右邊系道教金仙。這為歷史上佛、道互相聯合、滲透、借鑒,提供了確切的佐證,是反映我國晉以後道教與佛教相互滲透、借鑒與聯合這一現象的代表性實物。布滿各龕壁的觀、閣、樓、台、斗拱、法器、樂器、服飾等都是研究道教發展史和古建築不可多得的歷史實物。特別是眾多的道教金剛力士像,高大與真人相近,踞腳扭腰,富於寫實,形態極為生動、威嚴。仙女、伎樂姿態優美、惟妙惟肖,是研究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珍貴材料。
玄廟觀現存唐碑四通,一塊系唐開元十八年(730)同邑人李玄撰刻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另一塊唐碑高2.4米,寬1.27米碑題為啟大唐御立集聖山玄妙觀勝境碑,碑文前半部刻道教創始概況及教義傳說,後半部記述從大唐開元六年鑿龕造像至大唐天寶七載(748)丙子八月已亥二日庚子功畢的過程。現存鐫刻年代題記4處,歷代遊人題刻5則。
玄妙觀在造像布局上獨具匠心,打破了宗教造像儀軌的束縛,針對僅一獨立巨石的特定環境,充分利用一定空間、空隙,因地制宜地刻出不同形象的神像和龍、獅、青牛、神鳥等各種動物,鐫刻錯落有致,十分和諧,給人以美的享受,顯示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其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時代之久遠,屬全國罕見,閃耀著我國古代藝術寶庫的光輝。 在縣城以北25公里石鼓鄉清泉山。明洪熙元年(1425)建。仿木建造無梁石亭。內葬著名僧人無際禪師。因門為木製,其寺故名。亭高12米,長7.8米,寬6.8米。坐北朝南,其柱、枋、檐、脊、斗拱、鰲頭、瓦、桷等皆系石制,工序嚴謹,外觀如「介」字形。亭內置五級八方石塔,無際禪師歸葬其中。亭內四壁及角砌斗拱12朵,雕弟子站像12尊,皆面向禪師墓塔。
亭頂造型如蓮苞待放,內雕團花圖案。亭側有明碑2塊,刻記木門寺興建及無際禪師事略。全亭被三疊木結構斗拱大殿覆蓋,塔於亭中,亭於殿中,造型奇特,氣勢軒昂,雕工精美。
㈤ 安岳石刻出名些還是大足石刻出名些
當然是大足石刻更有名氣些,光憑「世界遺產」的頭銜就註定出名了。安岳石刻與大足石刻毗鄰,雖然也非常精美,但無論是從規模、藝術價值、文化價值都不及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我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是大足區境內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石刻造像的總稱。它開鑿於晚唐,承於五代,興於兩宋,延於明清,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它集佛、道、儒「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世界佛教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個頂峰。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㈥ 安岳誰的石刻技藝最好
沒得最好一說哈,沒人去界定誰好誰壞。不過釣鰲台那裡有個舒氏兄弟的店子,可以去問問。另外紫竹公園後門那個石牌坊,是一個老師傅帶到徒弟做的,也可以問問。
㈦ 安岳石刻的介紹
安岳石窟開鑿於啟始於南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盛於唐宋兩代,延續至明清直到民國,幾乎每個鄉都有大型石窟造像遺址,為民間結社造像,其中以佛教石窟為主,也有部分道教造像,三教合一的造像也不在少數,安岳石窟擁有幾大之最:最大的唐代左側石刻卧佛以及21萬字石刻佛經、中國最精美的觀音經變像-----毗盧洞北宋紫竹觀音、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玄妙觀、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庵堂寺等,安岳石窟除少數遭受自然人為破壞妝彩外,大部分保存完好,特別是宋代造型更是達到中國石窟藝術的巔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安岳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備目錄清單。
㈧ 安岳縣景點
安岳縣景點有安岳石刻·圓覺洞景區、寶森農林旅遊區、魅力檸海景區、悅緣花谷景區、安岳石窟等。
1、安岳石刻·圓覺洞景區:安岳石刻獨特的「單元式」造像、寫實與誇張結合的造像風格、精湛細膩的石刻技藝,留下許多充滿人體美、人性美的藝術品,極具藝術欣賞價值、歷史研究價值。
2、寶森農林旅遊區:位於四川省資陽市,規劃總面積17000畝,是一個集文化體驗、養生度假、運動休閑、農事體驗為一體的鄉村型旅遊景區,景區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觀光檸檬種植園、休閑採摘百果園、兒童游樂園、美麗新村、民族風情古街、康養中心等部分組成。
3、魅力檸海景區:被稱作四川省十大美麗盆栽花卉欣賞地之一,是一個以旅遊觀光農業旅遊和農村旅遊主導的旅遊景區。
4、悅緣花谷景區:集婚紗攝影、休閑觀光、餐飲娛樂、休閑垂釣等為一體的歐式小鎮風格景區。
5、安岳石窟:是我國石刻藝術成熟和鼎盛時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藝術價值,造像風格除少數具有淳樸、粗獷的魏晉風骨外,大多是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唐代風格。
㈨ 安岳石刻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的
主要有三個地方:
1、圓覺洞,位於縣城往內江方向路邊。現為4A級景區,外地遊客門票40,本地20,持皈依證的師兄初一和十八好像是免費。亮點是觀音。景點內有仿刻的紫竹觀音和卧佛。
2、紫竹觀音,位於石羊鎮場鎮附近。亮點是紫竹觀音的鏤空雕飾。
3、卧佛,位於卧佛鎮(原八廟鄉卧佛村)。亮點是中國唯一一處左脅卧的「涅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