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華眼霜 > 戲曲精華是什麼

戲曲精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7 04:48:20

Ⅰ 京劇融合了什麼劇和什麼腔的精華

第一,京劇是在北京(原北平)形成的劇種之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1790---今),它是在徽戲(以二黃聲腔為主)和漢戲(以西皮聲腔為主)的基礎上,逐漸融入了崑曲、吹調、四平調、南梆子、高撥子、柳子戲等地方戲曲的曲調約14類184種板式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京劇,而且現在也仍在不斷的融合改革發展中。(詳參新浪博客中「水鄉京韻」先生的「京劇知識問答」)
第二,從上面簡答中雖說融合的有崑曲等地方戲曲,但不是全盤照搬,如崑曲基本上是吸收了它的曲牌部分,秦腔則間接些(秦腔傳入湖北襄陽一帶與當地戲曲土腔結合形成西皮腔調)。
第三,崑曲和昆劇是一個劇種的兩種說法。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我國有600多年歷史的一個古老劇種,有「百戲之母」之稱,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在現在社會被稱為「昆劇」。
以上回答有個人理解部分,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

Ⅱ 在清朝形成,比較全面的體現了中國戲曲精華,是中華國粹之一的是

中國戲曲之精華,被稱之為國粹的是京劇。

Ⅲ 戲曲的精華是什麼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這一歷史時期,「崑曲」佔領著北京的戲曲舞台。後來崑曲被封建統治者召進了宮廷,為了迎合統治者的口味,崑曲不斷地加工、修改,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間特色,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於是它在民間的地位就漸漸衰落下來。此時,由「弋陽腔」逐漸豐富、衍變而來的「京調」開始風行。

「弋陽腔」也叫「高腔」,誕生於江西弋陽一帶,長期在民間流傳,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它在流動演出中,不斷地從各地戲曲中吸收營養、掘取精華。明末清初,「弋陽腔」流傳到北京後,與北京的語言相結合,逐漸豐富、衍變,就形成了「京腔」。

逐漸,「京腔」在北京稱盛,蓋過了「崑曲」的風頭。「京腔」演員一天比一天多起來,而不少「崑曲」演員也改演「京腔」戲。這一時期,「京腔」也著實輝煌了一段時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全國各省有名的戲班,都被召進北京演戲慶壽。首先,「安慶徽」戲班的名旦高郎亭應命率 「三慶班」入京祝壽,隨後,「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來。這是徽戲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戲曲舞台。當時,被統稱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為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的慶典演出結束後,沒有南返,留在了北京。從當年的十月中旬起,他們就轉入民間戲曲舞台獻藝了。

「徽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一帶,所以,又被稱為「安慶徽」。它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戲,聲腔以〔二黃調〕為主,以〔崑腔〕、〔徽調〕、〔吹腔〕、〔四平調〕為輔,十分豐富。「徽戲」的劇目題材廣泛、情節動人,戲曲語言通俗易懂,在民間演出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四大徽班」能同時走紅於北京,原因在於,他們雖然同是「徽戲」,卻各具特色。「三慶班」擅長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套的戲;「四喜班」擅長演以「崑腔」見長的劇目;「春台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觀眾長久看中老年的戲,乍看童伶戲,頓覺耳目一新;「和春班」的演員大多精於翻撲跌打,擅長武戲,而當時北京戲曲舞台上武打場面很少,自然感到新奇矚目。在當時北京城內,大街

「徽」、「漢」兩個劇種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鑒、不斷改進,再加上受北京語言的影響,聲腔逐漸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當時人們把這種發生變化後的唱腔稱之為「京調」。

「徽戲班」的挑梁演員程長庚和「漢戲班」的著名演員餘三勝,為了生計,北上至京,分別加入了當時在北京的「三慶班」和「春台班」。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張二奎「下海」後,從「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他們的演出,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他們憑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淵博的藝術才能,在「京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各種地方戲曲「聲腔」、「表演」之精華,融會貫通,納為己用。他們保留了「徽戲」的激昂,「漢戲」的委婉,吸取了「崑曲」的小巷,隨時可以聽到對「四大徽班」的贊揚之聲。「徽戲」的名聲,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戲園幾乎都被「徽戲班」佔領。
清嘉慶、道光年間,「漢戲」也流傳到北京。「漢戲」舊稱「楚調」,也叫「漢調」,聲腔以〔西皮〕為主,以〔二黃〕為輔。陝西梆子傳入鄂西北衍變為「襄陽腔」,後又經過當地藝人的融匯,才演變為 「漢戲」的〔西皮〕。湖北黃陂、黃崗的「二黃腔」經過不斷改進發展,才衍變為「漢戲」的〔二黃〕。
「漢戲」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早期就經常同徽戲相互影響。「漢戲」進京的時候,北京的舞台上正被聲勢浩大的「徽戲」所佔領。「漢戲」若單獨成立班社,實難與「徽戲」匹敵。所以「漢戲」進京後,很自然地加入了「徽戲班」,形成了「徽」、「漢」合班的演出方式。這就為「京劇」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靜穆、「亂彈」的繁茂,對 「京調」進行了不間斷的創造和革新,逐漸使其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終於,在咸豐年間,一個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的新劇種——「京劇」誕生了。從「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晉京,到京劇的誕生,。大約經歷了六十年左右的孕育過程。

京劇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它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長在北京的地方劇種,而是在「徽戲」、「漢戲」的基礎上,吸收「崑曲」、「梆子」、「弋腔」和諸多地方小調的精髓,又根據北京的語言特點,加以融化、衍變而成的「國劇」。

Ⅳ 你覺得戲曲的精華在哪裡

戲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它歷史悠久,意蘊豐富,是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一。
精華:是中國的優秀的民族文化,是精神的產物,代表著中華文化千百年來的民族氣息。

Ⅳ 戲曲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怎麼分辨戲曲中的精華和糟粕嗎

戲曲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是共存的,尤其是傳統老戲的思想內容,瑕瑜互見很難分辨。一方面名角的唱做念打,盡顯功力,另一方面不假思索的思想毒素,潛移默化。為了我們,在欣賞傳統藝術佳作時,留心於萬一。如何分辨大量的戲曲劇目,認定戲曲文化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因為祖輩的文化積淀,總會在人們的意識中,多少有所不同的反映。克服盲目,加強思辨,有利於自身、有利於後代、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戲曲要想向前發展,必須先要回過頭來,好好看看自身的歷史和現狀。沒有深刻、全面、痛苦地自省,沒有脫胎換骨、從內到外的汰洗,沒有重組力量,再挑動議的決心,那是不會有所改觀的。除此之外,還有個劇場方式問題,那是沒辦法的事。但是演與看的關系,也許不止是劇場,面對面也許還有更多的方式,只是我們還沒覺察。

Ⅵ 中國戲劇的魅力和精髓是什麼

中國戲劇(China Drama) 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話劇則是20世紀引進的西方戲劇形式。

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粹,她以富於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而且,在世界劇壇上也佔有獨特的位置,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

(6)戲曲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戲劇的起源

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

如今有360多個劇種。中國古典戲曲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曾先後出現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及近、現代戲曲等四種基本形式。

宋元南戲

宋元南戲大約產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溫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帶,是戲曲的成型時期。南戲是中國較早成熟的戲曲形式。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範於一爐,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由於故事情節比較曲折,劇本一般都是長篇,數倍於北曲雜劇。

它用南方曲調,韻律、宮調均無嚴格規定。其唱法富於變化,有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樂器以鼓板為主。由於南曲聲腔與北曲不同,因而二者風格迥異。

錢南揚《戲文概論》考得宋元戲文 238 種,其中絕大多數為元代作品,實際當不止此數。這些戲文中今存全本者僅《張協狀元》(一般認為是南宋時作品),《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琵琶記》、《白兔記》、《荊釵記》、《拜月亭》、《殺狗記》等。

Ⅶ 除了京劇以外還有什麼劇都是我國古代戲劇的精華

這就當屬崑曲。
崑曲
1崑曲(Kun Opera),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2.貫雲石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愛慕江南風物,憧憬恬靜閑適的生活,後辭官不做,隱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葯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創的曲調,傳給浙江澉浦楊氏,後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崑腔」的先驅。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3.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崑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昆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摺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盪》《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昆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有人主張,崑曲應作為博物館藝術,只求保存,不用發展,此說遭到崑曲工作者和有識之士的反對,也有悖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保證這些傑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們未來的發展。但是,崑曲確實面臨著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勝任崑曲創作的人員寥寥無幾;而要革新崑曲,又面臨兩難的境地――不對崑曲作較大的改變,就無法縮小崑曲與時代的距離;倘若作大的改變,崑曲就失去特性而不稱其為崑曲了。
摘自《網路》崑曲詞條。

Ⅷ 中國戲曲的一般知識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8)戲曲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范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

戲曲表演中有生、旦、凈、丑的行當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術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員必須運用行當的程式,而不是運用直接的生活材料來創造角色,這是戲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點。

Ⅸ 被稱為國粹的戲曲是什麼

被稱為國粹的戲曲是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9)戲曲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京劇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表徵之一。它是「地方戲時代」出現的最重要的劇種,是雅文化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漸趨 衰落的時代變革的產物。相對於超越了特定地域審美趣味的崑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產物;相對於崑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於底層和民間的趣味,京劇的劇目系統更充分體現出其歷史敘述的民間性或曰草根特性。」

1919-1935年梅蘭芳的海外京劇演出消除了當時西方對中國戲劇甚至中國人的偏見,促進了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增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京劇這一東方藝術瑰寶在世界戲劇舞台上大放光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劇

閱讀全文

與戲曲精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162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2015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411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338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955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74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943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318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80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719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54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708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66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534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90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604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708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1049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644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