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華眼霜 > 思想的精華怎麼表達

思想的精華怎麼表達

發布時間:2022-07-08 21:03:26

❶ 如何把思想很好的表達為文字

有些人是用嘴巴說出自己的思想,有些人則是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至於如何把自己腦中所想用文字表達出來,你可以先在腦中把自己的想法加工一下,形成具體的文字,組織語言,選擇合適的措辭進行表達。然後直接」我手寫我思「,想什麼就寫出來就對了。腦子內部的活動是很復雜滴……至於讓你腦子怎麼想,我就沒法回答了。自己通過訓練是可以寫出很美的文字的。

❷ 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精華:
1、仁:愛人,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2、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3、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
4、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
5、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7、孝:對父母的贍養,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
8、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9、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❸ 道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

道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道法自然指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理論精神,崇尚自然,主張遵循客觀規律,也就是說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幹,而是強調遵守自然界自然規律,無為即有為,有為即無為。道教是產生於中國的

❹ 儒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

1、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2、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3、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5、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4)思想的精華怎麼表達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❺ 試述魯迅思想精華

魯迅是20世紀中國知識界最具深刻性、豐富性與文化魅力的偉大人物。且不去爭論魯迅這一位文學家,思想家,是不是那麼「偉大」,就看他的文學作品,他不太多的小說、散文和散文詩,乃至最多的雜文,到了今天,還能有許多人喜歡它,去閱讀,去研究,也能有一些人討厭他,想「搬開」他,就足以說明魯迅這個人,是不那麼容易就被人遺忘掉的。這塊「老石頭」,之所以不太輕易搬得動,除它的質量外,恐怕還有一種「與君同行」的長久性和未來性。人們像無法抹掉一件古老器皿的花紋一樣難以抹掉他的光輝。他存在的永久性幾乎與任何一個「捍衛」者都無關。也可以這么說:無論你喜歡也好,討厭也好,你都得承認,比這個世紀里中國許多大作家,魯迅總是有他自己永遠令人琢磨不完的獨特的思想。這些思想與整個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和出路血肉相關。他的思想甚至超越了一個民族自身的范圍。一些熟悉的外國朋友,之所以重視魯迅,幾十年裡孜孜不倦地研究魯迅,主要原因,即在於此。我的一位韓國博士研究生,在去年我開設的「魯迅研究」課的作業結尾說,她很為自己的國家一百年來的文學感到悲哀,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像魯迅這樣的作家。郁達夫1937年給日本《改造》雜志寫的只有230 余字的短文《魯迅的偉大》里說:「如問中國自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魯迅的小說,比之中國幾千年來所有這方面的傑作,更高一步。至於他的隨筆雜感,更提供了前不見古人,而後人又絕不能追隨的風格,首先其特色為觀察之深刻,談鋒之犀利,文筆之簡潔,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飄逸幾分幽默的氣氛,就難怪讀者會感到一種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厲的風味。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中去掌握現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要全面了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誠哉斯言!這段「蓋棺論定」似的文字,至今讀起來,仍令我們深思。
由於魯迅和他的遺產與20世紀中國文化發展之間存在的非常特殊的關系,由於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在進行人民群眾的精神塑造中對文學某種功能的依賴,也由於權力者與研究者出於輿論一律或思想挑戰的需要各自對於魯迅進行的「過度詮釋」,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在30年代以來的魯迅被接受的整個歷史中,始終存在著一個超世俗的神聖化與反神聖的世俗化之間的矛盾運動過程。近二十年來時斷時續出現的以各種形式批評魯迅的許多現象,當前的「走近」風,就是仍在進行中的對於魯迅反神聖的世俗化過程中一種必然。
魯迅的詮釋,歷來由一些政治權威、文化精英和學院知識群體所主導。雖然他們之間,在觀念上也有很大的矛盾與對抗性,但不管是他們的政治闡釋,思想闡釋或是文化闡釋,不論是處於「主流」還是「邊緣」,在將魯迅作為解決某種社會問題的一把萬靈的鑰匙,而不斷往魯迅身上增添一些光輝的「附加值」,這個方面,以及由此而反映的文化心理與思維方式,卻大體上是一致的。他們(很多時候,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實際上並沒有在更深的層面上吸取「文革」十年魯迅被獨樹一尊的歷史教訓。在各自不同方式的闡釋中,仍然讓魯迅充當了一種制導輿論的,最大限度具有壓倒對方的權威性聲音的代表,用當下時髦的「話語」來講,就是營造一種或是維護主流意識形態或是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霸權」。這樣,就自覺或不自覺地,無形中在努力將魯迅拉下神龕(或只是表面上拉下了神龕)位置的同時,又給魯迅身上塗飾了許多新的光環。結果是,不僅妨礙了更多人對於真實魯迅的接近和認識,也會在當下文學創作中製造一些不可逾越的心理陰影和藝術「神話」。稍有不恭之詞,即視為「顛覆」,群起「捍衛」,指斥「貶損」,甚至封殺刊物,因言罹罪。在打碎「鐵屋子」的呼聲中,魯迅自己被不同的力量鑄就成了一個不許碰一個指頭的「鐵屋子」。這正是魯迅無法擺脫的命運的悲劇和蒼涼。
反神聖的「世俗化」的努力,「解構」神聖的吶喊和抗爭,為我們帶來的渴望進一步破毀禁錮、要求思想解放這一點信息且不用說它,至少,它可以讓我們在不同的聲音里,即使不能讓我們換一種視角和思維去看魯迅,思考魯迅,也可以給我們的研究增加一些「冷卻劑」,讓我們反思自己,以利前行。
第一,魯迅的文學創作有沒有得到更符合實際的認識和把握?「神化」魯迅的後果之一,就是掩蓋了對於魯迅文學創作實在性的探討。實在性的缺乏就是不切實際的拔高,就是維護完美。因此現在人們有理由提出這樣一些問題: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藝術是不是就都那麼完整,成熟?思想是不是就那麼無邊的深刻?裡面有沒有敗筆和二流三流一類的東西?具有不朽價值和世界影響的《阿Q正傳》、 《狂人日記》等小說,是不是都那麼盡善盡美,有沒有可挑剔的藝術與思想的瑕疵?《故事新編》里的那許多「油滑」的描寫,是不是就都有那麼多的藝術的和審美的合理性與先鋒性?至於占魯迅作品最大分量的雜文,怎樣作出科學的評價,更是一個問題。我們北大的老系主任楊晦先生,就始終認為,魯迅的雜文不是文學作品。他的疑問至少有一部分的道理。因為雜文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魯迅的雜文,有些純屬學術論說、文藝論文、通信(非文藝性的)、講演、廣告、啟事、說明、勘誤,這些似乎都與文學創作的性質無關;一些吵架爭論、零星記事、時事短論、古事考說、書刊序記、譯文序跋、雜志答問、著譯目錄……,等等,多數看來也很難說有什麼文學品格。當然,雜文中也有眾多的「美文」和審美品格很強的散文。郁達夫關於魯迅這一文體的貢獻「前不見古人」的判斷,正以此為據。現在的情況是:魚龍混雜,良莠不分。我們起碼應該做一些淘洗篩選的工作,讓作為文學作品的雜文,浮現出來。那樣,也就不會總是不斷地發出這樣的聲音了:「魯迅雜文?!那也是文學嗎?」
第二,造神趨向是否仍然是魯迅研究中一個潛在的存在?新時期以來,維護神性權威的思維和搗毀神性權威的思維走到一起了:結束了「文革」將魯迅偶像化的歷史,這些年學術研究中又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了一些造神的趨向。有的研究者根本不承認十年災難中有神化魯迅現象存在,認為那是對魯迅的庸俗化而不是神化,對於魯迅一直向著自己理解和意願的方向加以詮釋,總在魯迅的光輝與深刻方面不斷加碼。因此對於挑戰性的不恭的評騭,常常有一種捍衛者的警覺和反應。另外的情況是,80年代開始,在將「五四」重塑為想像中自己的幻影的同時,魯迅又被多方詮釋為一個偉大的先知。對他的「立人」、「改造國民性」等思想的詮釋,已經過分脫離了歷史處境和自身性質,它的功能被抽象化,普泛化,片面化,「神話」化了。割斷和漠視了與代表社會進步力量的聯系,淡漠了與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革命的聯系,為民族事業奮斗終身的魯迅,被塑造成為一個一生充滿個人痛苦和內心黑暗,隻身與孤獨絕望抗戰到死的「精神戰士」。魯迅的黑暗和虛空被賦予了幾近神性的哲學色彩。這樣,就在顛覆了一個「文化革命偉大旗手」神像的同時,又在一步一步塑造出一個終生堅持個人獨立精神和自由主義思想的偶像。無論研究者如何有一個真誠的願望,學術上如何的嚴肅與超越,魯迅已經又成為一面旗幟,一個符號,一個寓言,一個不同社會思潮之間對抗的工具,這是事實。反對工具論者自己又陷入了另種工具論。恢復歷史面目的同時又塑造了自己的歷史想像物。「神化」被置換為「神話」。在捍衛偶像與破壞偶像的運行中,潛在的「造神」影響下的學術思潮如此詮釋魯迅的同時,不能不使反對神化而要求認識真實魯迅的願望受到了壓抑和遮蔽。由於他們對權力意識和啟蒙詮釋有雙重的不滿,他們所表示的對魯迅本身和魯迅研究的那種極端的反感,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文化「造神運動」的激烈批評,也就是可以理解的呼聲了。
第三,90年代思想啟蒙和以魯迅為宗師的啟蒙運動的倡導,有沒有值得反省的精神缺陷?應該承認,在封建主義遺毒長期存在的中國現代社會,思想啟蒙必然是一個長時期里永未完成的知識界的承擔。只要政治體制改革與社會思想現代化的追求沒有實現,魯迅就會成為這個漫長的啟蒙運動中被推重的一個最合適的角色。面對某些思想桎梏和黑色「大染缸」一樣的現實,我與現代思想啟蒙提倡者們抱著同樣的痛苦與熱望,希望自己或藉助魯迅,發出一些真實的呼聲。但是,人們漸漸發現,知識界在標舉魯迅參與這個啟蒙思潮的合理性的同時,也表現了啟蒙者相悖於魯迅的自身缺陷:過分參照西方社會政治的和思想的模式,較少考慮魯迅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一個最重要的精神側面,視個人的獨立自由和虛無縹緲的「終極關懷」高於一切,而對人民群眾的種種疾苦卻漠然處之,關注點往往只是在一個很有限的范圍里。自由主義的追求和具體的歷史處境之間不可迴避的關系被大大忽略了。千百萬人民的現實生存狀態,生命疾苦和他們所能夠享受的自由,在我們的心裡究竟有多大的分量?這樣,就不能不表現出現代啟蒙思潮重視「人本」而漠視「民本」的思想狹窄性。啟蒙者的敘述里,「民本」往往被等同於頗遭貶抑的「民粹主義」,即透露出這樣的信息。被譽為「民族魂」,死去時有上萬人群為之送葬的魯迅,在詮釋者的筆下,總給人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我因此也總有一種疑惑:一個時期里似乎魯迅在什麼地方被誤讀了。而這種誤讀恰恰來自對魯迅思想精神更深的詮釋本身。
時間是一個承諾,時間更是一種壓迫。21世紀的魯迅認識和魯迅研究,不可避免地會有一個新的突破和與過去不同的特質。那時的魯迅想像與魯迅研究的面貌,與我們這個世紀比起來,肯定是不會完全一樣的。未來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研究,是多種聲音的共生。叔本華說:「有些人每每愛引權威的字句,來爭論某事件」,「振振有辭的據之以辯,發出勝利的呼聲」;他又說,「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兩種不同的文藝」,一種是「真實的」「不朽的文藝」,一種是「每年送出無數作品在市場上」的「流動性的文藝」。(《叔本華論文集》第10,12頁,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魯迅反對「摘句」似的引用「權威之言」,但他永遠成為一被「摘句」式的引用者。魯迅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他的作品卻成了這個世紀「不朽的文藝」。我相信,不僅在我們這個世紀,即使在下一個世紀,下下一個世紀,下下下一個世紀,恐怕還將被「摘句」下去,還將會「不朽」下去。阿Q到今兒個還沒有「斷子絕孫」, 真心熱愛魯迅的,喜歡讀魯迅書的,專門吃魯迅飯的,借魯迅當敲門磚的,用各種方式批評和挑剔魯迅的,以一生反魯迅為榮的,貶損魯迅的和捍衛魯迅的,等等,這樣的人,相信也會永遠存在下去的。當然我也更相信:去掉神聖的光環,在遭到更多的批評與貶抑的同時,未來的魯迅,也一定會在一些人們的眼裡顯出他的更加深刻與偉大來。
我們不得不看到,「走近」中不同聲音里,透露的可能正是這樣一種追求對20世紀「經典」多元詮釋的信息。沒有什麼值得驚詫。在即將進入一個新世紀的這個時候,最值得追問和反思的,倒是我們自己。
面對來自傳媒的議論魯迅的觀點,對他們的所以產生,作出解釋和答辯,是比較容易的。困難的是,由他們的議論,觸動我們魯迅研究自身和清醒:怎樣以一個即將進入新的世紀的更為廣遠的胸懷、眼光和期待,不為各種社會思潮所左右,保持關注魯迅的一顆靜心,也不為市場經濟的壓力和誘惑所干擾,保留魯迅研究的一片凈土。真正花工夫地去促進魯迅研究工作的深入,對於魯迅這個極富魅力的文化人物,作出更為符合實際的詮釋,從而在我們自身不斷走近魯迅同時,讓一個更為真實的魯迅走近人們的接受場,參與人們的藝術和生活的創造。過時的就讓它過時,烏有的應該還給烏有。做到這樣,當然需要時間,更需要經歷超越自己的痛苦,意志和真誠。也許可以這樣說,研究魯迅也要有一份如同魯迅一樣沒有「瞞和騙」的對於人民的誠實的心:實事求是,黽勉耕作,不躁動,不驚變,不唯新是騖,不嘩眾取寵,不唯我所用,不鬻官以求。這些,正是從這個「走近魯迅」沖擊波中我們所獲得的一點點啟示。
參考資料:http://www.ldvserver.com/xdwx/xdlw/lwnew/26270.html

❻ 道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

道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無為。道家思想核心內容無所不能、永恆不滅,蘊含了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道法自然」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精神。道家崇尚自然,主張遵循客觀規律。

簡介

據說現代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真正的道家早已落寞千年。相反,存在大量陰陽五行學說,不可解釋的東西。道家思想成形於先秦時期,道家思想追求的是無所不能,長生不老。

就本身來,《老子》、《莊子》都是以相當平靜的心態來對待死亡的,而道教則懼怕死亡。引起兩者相關聯的原因可能是在魏晉後的玄學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對於領悟了「道」並體「道」的長生者的意象。

❼ 儒家思想的精華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

儒家思想的流變、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回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

(7)思想的精華怎麼表達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❽ 墨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

墨家思想的精華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

1、兼愛

完全的、不分彼此,無差別的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兄慈、子弟孝、尊長友、年幼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兼愛同樣是用了建造和平,平息慘斗。儒家對此目的其實也是支持的,兼的內容重點在勸愛且禁惡。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用三綱五常,禮,恕等等儒家理論來支持。恕就是禁止討厭,禮就是勸進善心。不過換個名詞。方便儒家獨尊罷了。

2、非攻

反對侵略戰爭,戰爭對於敗者的傷害及,傷人命、損其才,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於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戰爭是沒有意義的行為。墨子雖提出正義的戰爭與不正義的戰爭,但其實只是為了方便推廣學說而採取的策略,實際是個典型的和平主義者。

3、尚賢

由於時局動盪,巫文化的衰敗,很多世襲貴族腐朽無能,大諸侯對分封制的敵意更加強烈,民間也開始要求變革原有的不平等舊制度,取消士大夫的特權,墨子出於賤人,提出民雖下賤也不可以薄。薄,鄙薄,薄待,薄禮。尚賢,實際上就是推薦有才的人,無論身份貴賤。

4、尚同

同一道德字眼,同一人的態度,此一時彼一時。而且不是直接否定道德,是從口誅筆伐的內容本身弄字眼,把口誅筆伐的做法變成順乎道德的個人權利。譬如:把不勞而獲說成是勞心者治人。墨子認為是詭辯造成這種思想混亂局面。提出大統一口徑,並懲罰這種利用傾危繳繞之辭,謀私利的作家。

5、天志

墨子認為,工匠建造總是需要一個單位尺度作為計量,能工巧匠能夠完全刻畫無誤,不巧者雖不能完全無誤,但依尺度動作,效果仍然良好過單靠自己個人能力,主觀的自由探索。所以墨子提出要按章辦事,按照章程來操作。仁,內也,是心的感覺;義,外也,是外在的標准。

6、明鬼

希望以神鬼之說使君主警惕,殺無辜者得不祥,不可以因為一些怒氣而殺害臣民的生命。所以和無神論者一樣的不相信巫術,不信有命運,卻相信人死後會有靈魂。

7、非命

否定命運的存在,認為世界是公平的,賴其力者得其生,不賴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當然的。認為不存在宿命,一種絕對不改變的命運,來安排人的富貴、生死的意志與偶然,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

8、非樂

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鍾製造和演奏,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甚大,於國家並無生產的行為,乃無用之事。廢除大型音樂,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准。

9、節用

認為貴族浪費,過度享受導致老百姓群起為盜。觀察到萬物節則陰陽和,以此勸說貴族,節約開銷。

10、節葬

農村把家庭的大量財富浪費在葬禮籌辦,請客吃飯,周朝的厚葬,對貴族是小事一樁,對窮人則要傾家盪產,還不能勞動生產。廢除遠古留下來的葬禮習俗,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准。

閱讀全文

與思想的精華怎麼表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162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2016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411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339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956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74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943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318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80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719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550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708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66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534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90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604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709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1049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645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