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禮、中庸這三個方面。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2、儒家文化的「禮」
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不講究仁,只講究禮,人民就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究禮,只講究仁,人民就會輕慢其統治。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只有根據時代變化而改變和調整禮的一些具體內容,才可以達到不違背仁的原則。這就是仁禮協調,一體不二的要點。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是告訴人無論強弱、無論進退應持的態度。所謂持兩用中,過猶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後,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個外界與內心、形勢與實力的平衡點。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狹室之中奔跑只會撞得頭破血流。審時度勢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餘、收放自如。
(1)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歷史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中代代相傳的「四書」和「五經」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傳統的責任、節制、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在形成過程之中與專制統治思想結合的結果。所以說儒家思想也是連同當代在內的一種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在另外一方面也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同時他也開創了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的先河。
一開始儒家在先秦儒學和諸子地位平等,之後雖然經歷了秦始皇時期的重創,但是漢王朝以來,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儒家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所以這也是儒家在這一時期得以順利發展的原因。
儒家思想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儒家思想在傳統封建社會當中被當成一種物質承擔者,而傳統的封建社會則把儒家思想當成一種精神的承擔者,這樣就會使得傳統社會逐步瓦解,從而導致孔子的權威喪失。
近代中國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英國的國門,這個時候國內開始開展了一系列的反恐運動,之後又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浪潮以及先進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思潮,這使得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
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儒家思想代表了封建的根本。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道德,在紛亂當中凝聚了力量,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最龐大的文化核心。同時儒家也是華夏文明的核心部分,這一由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直到今天還在影響到中國的思想文化。
同時儒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把學在官府變成了有教無類,這使得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傳播到整個民族,可以為整個民族打下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同時他也漸漸地被全社會所接受,最後得到一定的思想統治地位。
現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許多中國社會民眾所信奉的核心價值觀,這使其成為中國文化以及民族傳統的一個重要標志。
② 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是初三條目里的題目,在77頁,希望知道的同學告訴我,謝謝
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仁「和「禮」
③ 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糟粕是什麼
儒家思想把他算為一種哲學思想也罷,算為一種學術思想也罷,能在中國流傳2000多年,到今天還不斷有人為其唱贊歌,是有各方面原因的。
第一,儒家思想在仁政,為人的闡述上的確有點道理,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天下的君臣民都能按他的要求來做,那天就是充滿了真善美。但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孔子的門徒和儒家的學者是世界上最最執著,最最頑強,最最富有事業心的人。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富國強兵,法家和墨家的思想比較流行。儒家思想是最不受歡迎的東西,但孔子帶學生周遊列國去宣揚他的學說。孔子死後,他的學生們把他的言論匯編成論語,繼續不斷地發展孔子儒家的理論學說並沿街叫賣,一直到漢武帝時的衛倌。終於給他搞成功了。
第三,中國歷史發展到漢武帝時,終於成為一個比較完整和穩定的國家。這時候儒家思想的精髓就被統治者看重並拿了出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實就兩點。
1,崇古。他們認為,古時候的東西都是好的,完美的。就像孔子特意要為西周的禮儀專門請教當時東周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老子。他認為,如果現在的人不去破壞過去的禮法,就沒有世間的動盪了。就像漢什麼帝(名字俺忘了)要修改國家的法律法規,問下面的大臣,那位大臣(儒家的。不好意思,名字俺也忘了)對他說,現在的法律法規是高祖皇帝和蕭大丞相制定的,皇上你的才能比高祖如何?俺的才能比蕭大丞相如何?那位皇上當然不能說自己比高祖老流氓劉邦更高啦。那位大臣說,既然我們都比不上他們,所以,高祖和蕭大丞相制定的法律法規當然是最最完美的啦。皇帝雖然胸悶,也沒辦法。有句名言叫「按既定方針辦」就是這個意思。
2,克己復禮。這是當一個平常人成為統治者後最最看的上,聽的進,用得著的東西。天下都是搶來的,打來的,搞到手是很不容易的。既然搞來了天下,誰又願意失去呢?那麼就要大家安次序坐好,都要聽話,不要把屁股放在不該放的地方。有點想法是可以的,但要有克制,不能違了禮數,那樣會大逆不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規規矩矩,那樣就能世世代代了。君父,就要施仁政,臣子就要獻孝心,所以就有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之類的東西。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人性能得到發展嗎?
這樣的話,法家的思想是追求社會的不斷的變革,墨家的思想是猶如現在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怎麼能讓統治者看的上,那不是要挖自己的祖墳嗎?
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兩千年,在這兩千年裡,幾乎抹煞了其它的所有的思想體系,中國的知識分子浸淫其中不能自拔,因為那是要出人頭地的唯一的小徑,從而抹煞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創造性。在這兩千年中,由於思想的禁錮,中國幾乎無科學而言。當西方列強帶著洋槍洋炮來到中國的時候,就難免的挨打,而且是幾乎沒有還手的餘地。
到今天還有人在談儒家思想的如何如何的有用,俺不知道他們是很懂的在談還是不懂亂談,估計是兼而有之。但這種思想是非常非常有危害性的,就像當官要為民作主一樣,看上去是很有道理,但骨子裡就是把自己當成了人民的主人。
儒家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世俗文化,可以融合其他一切文化,看看歷史就知道,遠的不說,就說元朝和清朝蒙古人和滿人佔領並統治了中國,但最後是他們融人了漢文化。
特別是滿清,現在已難找到滿漢之別了,如果蒙古人統治時間長一點的話,估計也很難找到蒙古人與漢人的區別了。
近日看世界盃,介紹說安哥拉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達400年,現在獨立了,還對葡萄牙沒好感,仇人似的。
如果兩者中有一是中國,估計早就是一家人了!400年啊!滿清才不到300年,元朝才不到100年呀!!
儒家文化的活力就在此,中國應堅持開放,加強交流,世界將是一個大一統的世界,地球村才是一個和平、和諧的大家庭。
這是儒家文化的歷史使命,也是被兩千多年歷史證明了的!
當然儒家文化也需要剔除糟粕,與時懼進。
讓孔子去游說上帝、真主、如來還有馬克思,都不要再堅持死教義了!
歷史就是歷史,過去存在的事情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都是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作為今天的「現代人」是不是就應有抱著現代人的眼光枉加批判呢,是不是必須有必要去否定我們過去的文化遺產呢?
我覺得有能力的人不是批判而是接受和衍生,最後再發展.
④ 儒家哲學的精華是什麼
個人認為,儒家哲學的精華至少包含以下五點:
1、仁
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
2、義
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3、禮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
4、中庸
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對於處在社會中的人,我們需要依據人性來進行修養。所以才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見,儒家不是壓抑人性,而是承認人性、順應人性、以人性為根本的並要根據人性來進行修養,體現了儒學思想的社會性。
5、和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僅是道德的哲學,教育的哲學,生活的哲學,也是政治的哲學。重要的體現就是「仁政」主張和民本思想,主張「輕刑薄稅」「聽政於國人」「與民同樂」等。眾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還是一種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會至少是一個和諧、團結、和平的社會,這與時下建設和諧社會很有相似之處。
⑤ 儒家的思想精髓是什麼
孔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仁義"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 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 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有點長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⑥ 你認為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對我國建設和諧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簡短一點 )
以仁為本,仁愛慈愛,仁心熱腸。在政治教化之外樹立基本道德,並努力遵守,對於現在道德缺失有借鑒作用,尤其是商人們,有一番儒商風格,當今商品及其商品流通整個體系才能讓人們人民放心。
⑦ 儒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
1、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2、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3、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5、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7)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⑧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義」、「禮」、「智」、「信」,反對「過」與「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諧。
1、仁:仁愛
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2、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
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
3、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
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5、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8)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一、儒學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什麼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文化自覺的要求。
二、儒家思想是中國思想體系的主軸。在此以前,西周建構的分封體制與其配套的觀念,其實已經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
第一,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無常,維德是親,天命不是特別寵愛那一群人,天命只選擇對人民有益的君主,委託這位君主治理世界。天命觀念,遠遠超脫了部落保護神,或族群保護神的地位。這是一個道德的裁判者;君主的行為就在道德的尺度上,天視民視,天聽民聽,也就由人民加以衡量。
第二,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親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僅他權力來源來自周王,而且他們能否獲得天命的眷顧,也必須經過大族長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達天聽。於是,政治權力的分配、親屬關系的網路,兩者迭合為一,政統和宗統是兩個網路迭合。
⑨ 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
、對於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努力加強對儒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儒學研究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服務現實。舉例:(1)儒家提倡尊老、敬賢、尊師等,我們今天應大力提倡儒家提倡的不恥下問、溫故兒知新,對今天我們學習也頗有益處。(3)儒家提倡言必信,要求遵守社會公德等,也有助於克服當前經濟社會、政治生活中出現的某些消極因素。
⑩ 你認為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它對我們今天有無借鑒作用
儒家思想有好的一方面有壞的一方面。
以孔子為背景,我覺得對我們的內在修為應該還是起到極大的積極作用的。
但是儒家經歷的時間比較長,我們國家受儒家的思想的影響也比較長。
而且這種經歷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不斷被自稱為儒家學派的人所扭曲。
最後導致了我們國家政治改革落後以致最後落後挨打。
仁愛是儒家學派代表孔子的主張,但是這個主張孔子在提的時候其實還是個不錯的主張,他認為我們社會大亂,就是因為缺少愛,所以要通過親親之愛來解決我們之間的矛盾,但是這種愛一個前提是對等的。
而後面的儒家學派確把這一點個略掉不計,他認為呢,小輩就應該愛長輩,以致在我們國家最後演化成了「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君有賜,臣不敢不受」這樣的一個利益,臣要忠君,但君可以不愛臣。這是他的弊端。
而且儒家學派一直提倡要以德治國,至少我們孔老夫子說過,治理一個國家,可以靠道德,也可以靠法律,但是你用法律治理國家,老百姓是不敢犯罪,但是犯罪的心理還是有的,他治不了根本。能治根本的還是道德。所以這個主張最後又被儒家學派搞成了「君子治國」,因此在後來的帝國時代里,大搞什麼君子治國。特別在明清時間,為了標榜以德治國,把俸祿給的極低,官員就沒有不貪的官員,不貪就生存不下去,唯一一個不貪的官員海瑞也是人人反感的對象,現在的評價就是是楷不是模,根本就沒人模仿他。
對儒家思想的精華我認為應該結合著其他思想混合著看,儒墨道法,綜合去看,四種思想都有精華,也都存在問題,綜合起來才能看的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