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彭德懷提出的游擊戰的十條戰術是什麼
關於抗日游擊戰的十種具體戰術
第一,襲擊戰術。這主要是對敵人的靜止部隊出其不意地突然襲擊。其特點是,敵靜我動,以動制靜,速戰速決,以奇制勝;敵人不打我去打,敵打我不打。抗日游擊隊唯一的進攻戰術就是襲擊。
第二,伏擊戰術。這是對正在行動之敵施行的襲擊法。事先將部隊隱蔽地埋伏在敵人必須經過的道路,突然發起攻擊,迅速殲敵於運動之中。其特點是,敵動我靜,秘密隱蔽,殲敵於措手不及。伏擊戰就性質而言,屬於遭遇戰,有預期的、不預期的兩種。預期的採用埋伏的形式,不預期的採用急襲的形式。
第三,防禦戰術。此戰術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在非抗日根據地區的防禦戰術,要求游擊隊員做到:嚴密配置偵探警戒,避免不適當的宿營地,建立防禦工事並預先准備,如何應付遭受敵人的突襲;另一種是保護抗日根據地的防禦戰術,這要採用運動防禦,盡量利用地形阻止和遲滯敵人前進,實行堅壁清野,發動民眾積極參加戰斗。敵人進入游擊隊活動區後,游擊隊員又鑽進敵人後方重創敵人的後勤補給。
第四,麻雀戰術。是在敵人行軍縱列的四周,以小群分散的游擊武裝,隱蔽地不斷向敵人襲擾。它具有人數少,短小精悍,忽聚忽散,靈活巧妙,秘密突然的特點。麻雀戰可人自為戰,村自為戰。這種戰術能遲滯敵人的行軍,專打敵人的長官,威脅敵人的軍心,挫折敵人的戰鬥力,擾亂敵人的行軍縱列,有非常重大的效果。
br> 第五,追擊戰術。分為兩種,一種是追擊被游擊隊擊潰之敵。當敵被擊潰後,應立即跟蹤追擊,乘其陷於困難境地加緊連續沖鋒,期於在最短距離內以火力大量殲滅敵人,但追擊不應太遠,免遭敵人增援反攻。另一種是追擊被正規軍擊潰之敵人,這種敵人大部士氣沮喪,無戰斗意志,一般可取勝。
第六,退卻戰術。抗日游擊隊的每一次戰斗之後,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都是需要迅速撤退的。退卻對於游擊隊來說並非恥辱,它的本質決定了這種戰術,其目的在於爭取主動,打擊敵人,並不需要死守一地,等候敵人打擊。
第七,破壞戰術。這一戰術應與廣大民眾的清野空舍的工作同時進行,互相配合。破壞的種類很多,往往以交通為要。在交通線上,游擊隊破壞鐵路、炸毀橋梁、阻塞隘路。在交通線附近,運走糧食,牽走牲口,男女老少一齊避開,這樣才能使敵人後方接濟困難。破壞戰術的幾個原則是:破壞交通線,以不妨礙正規軍作戰為原則;熟悉敵情形,來去迅速,隱遁無蹤;劃分掩護隊和作業隊;破壞的時間、時機和地點要選准;附近群眾要進行解釋;要有掌握爆破和各種技術人才的執行和指導者,不能盲目蠻干。
第八,圍困戰術。從四麵包圍敵人固守的據點,切斷其與外界的一切聯系,斷絕所有物資來源,陷敵子彈盡糧絕的困境,再結合游擊隊員的政治攻勢,分化瓦解敵人。此法通常與火攻術、掏心術、夜襲術、卡脖術等戰法配合進行。它的主要目標是分散、孤立、打擊敵人,最後,迫使敵人撤出據點,或游擊隊與正規八路軍一舉掏掉敵人的心臟。
第九、第十為地道戰和地雷戰。這兩種戰術已為人們熟知,故筆者不再詳為介紹
㈡ 什麼是游擊戰術
1930年12月25日毛澤東提出紅軍的游擊戰術
1930年12月25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在江西寧都小布召開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毛澤東為大會親筆書寫「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的對聯,並以對聯為題目作了動員報告,解釋了他的反「圍剿」的游擊戰術思想。此前,方誌敏等總結贛東北紅軍游擊戰爭的經驗時,曾將紅軍的作戰原則概括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聲東擊西,避實擊虛;打不打操之於我,集中優勢兵力,誘敵深入;扎口子,打埋伏,截糧道,吃補葯;吃得下就吃,吃不了就跑」。
http://www.wst.net.cn/history/12.25/122506.htm
另:經典游擊戰術
游擊戰術:運用極大少於敵方的兵力或人力,通過各種襲擊和對敵方基礎設施的破壞,達到打擊,延緩破壞對方軍事行動和布局,主動調動敵方,從而為主力部隊對敵實行全面打擊做好准備的輔助軍事手段。或通過對優勢佔領軍的局部性襲擊,從而極大增加其駐紮成本,最終迫使其撤離,結束佔領。
但是游擊戰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兩點是:本土化和地區配合。
1鄉村游擊戰術
鄉村游擊戰是經典游擊戰中最為傳統的一種,為廣大地區所實踐,而且在傳統游擊戰歷史上取得過很好的效果,但是隨著優勢敵軍機械化裝甲及電子偵察能力的增強,戰斗效果顯著下降。通常有的戰術是:伏擊、狙擊、騷擾、偷襲、破襲。其中伏擊、狙擊、騷擾主要針對行進中的野戰部隊,偷襲、破襲一般以軍事設施等固定目標為主。
其中最主要手段還是伏擊、狙擊。當然,伏擊作為普通野戰模式和作為游擊戰模式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別的。最大區別在於普通野戰以全殲滅敵軍為作戰主要目標,重創或擊潰敵軍為次要目標。而游擊戰模式首先僅僅以重創或擊敗敵軍為一般目標,而以給敵軍以一定打擊後的安全撤離為戰術計劃的第一任務。因為野戰部隊通過對敵作戰,即使不能全殲對手,也能給其以重大實質打擊,進而便於安全撤離。而游擊戰前提是無法對敵軍戰鬥力產生實質打擊,因此安全撤離並保持自己的戰鬥力以進行下一輪的進攻才成為了擬定戰術計劃的最重要目標。
野戰中的阻擊戰在游擊戰中被簡化為了狙擊。因為游擊戰中沒有能力與敵軍進行固定陣地的反復爭奪,所以,阻擊任務被簡化為對敵方的火力壓制和運動延遲。因而游動的狙擊戰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也正因此,以最少兵力壓制敵盡可能多戰鬥力的狙擊既可作為游擊戰中伏擊戰術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作為騷擾戰術的主要構成部分,更可以成為游擊作戰中一個主動出擊的重要戰術。
從阿戰和伊戰中我們可以知道,隨著優勢佔領軍的裝備防護能力提高,普通的伏擊戰難度加大了,因而狙擊戰術已經成為了鄉村游擊戰術中的首選。尤其是狙擊那些在快速行進中的野戰部隊。而伏擊戰術已經降為僅僅針對優勢佔領軍的小規模常規巡邏分隊的襲擊。甚至成為狙擊戰術的前沿組成部分。當然,傳統野戰中的圍點打援也正是如此思想,只不過在游擊戰術中,變成了設伏圍點、狙擊打援。過分固守傳統野戰伏擊戰術的思想,是造成伊抵抗力量武裝損失過重的一個原因。
下面以一個三十人的中小規模游擊隊針對擁有二或三輛軍車,八名佔領軍的小巡邏隊的模擬戰例布局來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差異。
假設佔領軍的反應速度是五分鍾,車速度是60Km/H,就可以把戰場設置在距離佔領軍營地約20~30Km的地方。當然,還要根據具體的佔領軍巡邏安排,如果它們實行的是不間斷巡邏就只能進行設伏圍點、狙擊打援或單純的狙擊。如果佔領軍巡邏不遠離駐扎地,或兩個軍事駐扎點距離小於60Km,伏擊戰術就必須依靠其它游擊部隊的協同作戰來構成了。
當兩地距離大於車程一小時的情況下,佔領軍從反應到抵達伏擊圈,就有超過20分鍾的反應時間,這時候,設置伏擊才有意義。否則就只能以狙擊為主。
對於傳統伏擊戰術而言,以五分之一的兵力進行阻擊,以五分之四的兵力進行伏擊,對敵形成局部優勢,從而殲滅,並迅速撤離。即用6人進行阻擊,其餘24人進行伏擊,形成局部對敵3:1的優勢。而且由於事先設伏,可以通過陷阱,地雷,障礙物,消耗敵方戰鬥力,從而實現局部的戰術優勢。這一戰術配置是要實現全殲巡邏隊,並適當損害敵增援部隊的目標。
但在新的戰術目標下,改而採用五分之一的兵力進行伏擊,作為設伏圍點,而以五分之四的兵力實現狙擊打援,並迅速撤離。即用24人進行阻擊,其餘6人進行伏擊,依靠事先設伏,主要通過陷阱,地雷,障礙物,損耗巡邏部隊戰鬥力,從而實現局部的戰術相持。吸引敵軍的增援,並在增援部隊必經之地上設置多點多層次的狙擊火力。其中有一點,就是伏擊人員不必察看戰果,在對方沒有火力糾纏的情況下,保持接觸,並伺機脫離,狙擊人員按計劃完成任務後依次脫離接觸,不必確認戰果。24人的狙擊分配,可以以3人為一個行動小組,共八組。分兩個梯隊,第一梯隊,1組在公路設置局部障礙,引爆地雷;2、3組在路兩側作為游動火力掩護;4組在前方做固定位狙擊。固定位狙擊一般在距離障礙地雷位置300~500遠的援軍前來的方向。這樣當敵軍因為1組的障礙爆破成功後而陷入停頓的時候,可以趁機尋找對方薄弱環節從其背後進行一輪狙擊。然後迅速撤離。如果援軍過多,則不應糾纏,放棄狙擊,直接撤離。如果爆破成功,1組也可以伺機發動火力襲擊後脫離。在1、4組脫離接觸中,敵軍發動追捕行動的情況下,2、3組發動策應性火力掩護,並撤離。如果敵軍迅速擺脫接觸,繼續馳援,則以第二梯隊的1組發動襲擊。第二梯隊散布於第一梯隊狙擊圈外圍500米處。1組於第一梯隊障礙物前500米處設置完全阻斷型障礙。2、3、4組在距離第一梯隊500米外呈小扇形分布。如果敵軍追擊第一梯隊,則第二梯隊負責狙擊尾追部隊,如果敵軍繼續執行增援計劃,則以游動火力攻擊試圖修復1組設置的完全阻斷型障礙的敵軍工兵部隊。等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的1組完成撤退重組後,在他們掩護下進行撤退。一般情況下,如果敵方增援部隊作戰人員超過200人,裝甲戰車超過5輛的情況下,可以放棄接觸,第一梯隊完成爆破作業後全部撤離。第二梯隊主要負責火力掩護和遠距離狙擊。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謂的鄉村地區,至少是公路之外皆為不適於裝甲戰車運動的松軟泥地或林地。否則就不是適合於伏擊狙擊裝甲戰車部隊的地形。
狙擊戰術更常用的是單獨的一種狙擊設伏。即由數名狙擊手為一個行動小組,在經常有零星敵軍出沒的道路或敵方駐地附近,設立固定狙擊位,以交叉火力狙擊目標。或是針對檢查崗哨,公路卡哨的狙擊行動。一般是1個行動組擔任狙擊,2或3個行動組負責撤退掩護。
偷襲、破襲戰術,與狙擊戰術的區別主要是它們針對的是固定軍事目標,而非僅僅是門外的崗哨。因此突破崗哨僅僅第一步,甚至在有些戰斗中,直接從圍牆外炸開個缺口或者使用挖地道的方式而不是選擇突破正面的方式發動對固定目標的襲擊。不過挖地道的方式時間比較久因此容易暴露。在擁有火箭彈等新武器的現代,遠距離發動對敵軍駐地的偷襲與破襲也成為了一種比較容易而且有效的作戰模式。當然遠距離打擊精確度不高,不能對敵造成直接損失,但作為游擊戰術的一種而言,確實有十分值得推廣的價值。此外通過對其電源線路和通訊線路及衛星天線的破壞,通過對起駐地附近交通要道的破壞,都是比較有效的游擊破襲戰術。以及其後的對於維修工兵的狙擊,更成為了標準的戰術配合。
戰術注意事項:白天發動襲擊的時候主要由背陽面的小組發起攻擊,側陽面的小組負責掩護。夜晚發動襲擊的時候多設置些暗光火堆,以分散敵人的紅外夜視裝備的捕捉目標。
2城市游擊戰術
城市作戰基本上也是差不多的,需要注意的是利用鋼筋混凝土大樓的堅固性,同時不能忽視它的缺點。大樓通常只有數個出入口,因此預先計劃好撤退路線是最重要的。充分利用那些在死胡同里的雙向過道和跨街區的空中廊道、各大樓的地下室,特別是與地鐵系統相連通的防空洞體統。
但必須注意的是,城市游擊戰和城市巷戰的區別。不能以巷戰那種逐屋爭奪的思維模式去計劃城市游擊戰。游擊戰的要旨就是疲憊敵人。因此一場城市游擊戰,通常必須由數個街區的狙擊手配合,打破敵軍的清查工作,並且隨時就可能被捕審訊做好准備。通常行進中的巡邏車隊遭狙擊後,在城市裡,優勢佔領軍無法發揮他們的火力優勢,而只能運用速度優勢布置對該街區的合圍,進而逐戶審查。在密集城市,一個街區的居住或工作人口可能多達上萬人。而要對其中可能混有游擊隊員的所有人進行個別甄別時,至少也要出動數百人。而這時,相鄰街區的狙擊手又可以對停留在街道上的佔領軍目標發動襲擊。增加其出血面。
如果佔領軍在遭襲擊後不是大面積搜捕,而是目標性追捕的話,那麼依靠相鄰街區狙擊手的襲擊,可以有效的破壞他們的追捕行動,使他們失去目標,從而退出現場。甚至可以以一定機動火力直接從他們後方發動襲擊,爭取給他們以更大殺傷。
同時,對於城市追捕中的佔領軍,有效利用回字樓,死胡同以及空中走道對其進行二次設伏,可以有效的對其產生戰斗恐嚇力。
當然,也有可能在發動襲擊後,對方因為受到損害較小而不予追擊。這時候就可以及時撤離,繼續下一次的襲擊。因為在自己城市中,因此地雷等戰術武器的使用就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城市游擊戰主要不是追求對佔領的直接殺傷力,而是戰略的影響力。即持續的心理壓力。當然有時候為了增強某種震撼力,也可以在相互協調下全地區的停止襲擊數周,然後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全面襲擊。但是從某種意義上,持續不斷的低強度的襲擊事件同樣能取得較好的心理戰的效果。
佔領軍最大的優勢在於其裝甲戰車,因此只要將其引入巷戰,他們的戰斗威力就失去了一大半。
以往美軍宣稱的坦克直升機加數字化步兵的所謂先進戰術組合。在實戰的檢驗中我們可以確認的也只有他們那重裝甲戰車和重裝甲步兵了。直升機已經被證實為缺乏戰斗防禦力。而城市游擊戰中,他們的重裝甲戰車也僅僅是成為武力的標志性裝備,而不復其實戰意義。因為游擊隊並不固守任何建築,而且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也不是隨便就能被轟塌的,所以失去了明確目標的戰車基本處於無用武之地。
但是,由於城市畢竟還是具有武裝補給和運輸的困難,以及佔領軍的數量優勢,因此,城市游擊戰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和鄉村游擊戰相配合。單純的倚靠城市游擊戰,並不一定能給佔領軍以巨大打擊。特別是佔領軍可能聚集於某幾座大城市,那麼開展獨立的城市游擊戰的難度還是相當大的。
3叢林山地游擊戰術
其實這也是經典游擊戰中的一種普通的游擊戰模式。和鄉村游擊戰相比甚至更為普遍和適合於伏擊作戰。因為地形因素,通常能發揮更大的作戰優勢。往往轉移撤退更加便捷。但相比平原鄉村,可能食物准備及人員的聯絡不夠方便。因此必需品的儲備方面必須注意。
4濱海群島游擊戰術
分成依靠小艇作戰的海上作戰部分和陸地作戰部分。海上作戰主要是針對單獨的巡邏船隻發起的襲擊。陸地作戰則是對碼頭貨物運輸發起的襲擊。但如果沒有足夠縱深,單獨的海島陸上作戰是困難的,更多的是海岸陸上作戰。
海上游擊戰還有一種模式就是運送戰斗部隊偷渡或襲擊港口。最大的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在廣闊的海面上隱蔽自己,避免被佔領軍發現。
5荒漠冰原游擊戰術
這種地形,人煙稀少,發動游擊戰的成本代價較高,主要是局部性的針對佔領軍的運輸交通線發起的破壞性襲擊。甚至是連續性的發動襲擊。達到阻斷其後援的目的。一般僅僅作為戰術配合使用。作為單獨的戰術,似乎可能性不大。
6特種游擊戰術
指的是經過訓練的特種游擊部隊,專門針對敵軍後援基地,甚至是敵軍本土的一些交通中樞發動直接的軍事襲擊。通常發生在有陸上邊界的國家之間。但也可以由在佔領軍本土的被佔領國國民及後裔或在相鄰佔領軍本土的被佔領國國民組織的特種游擊戰術。這里的特種指的不是兵力的特別而是作為一種沒有根據地,沒有後援及民眾支持的游擊戰術。
7游擊戰術的幾個注意點
成功率,撤離順利,戰果。
這里強調的成功率,其實就是撤離順利。所謂戰果,也更多的是以襲擊的成功率為依據的。如果忽視了撤離,而一味追求戰果的輝煌,不僅會打擊游擊隊的戰鬥力,破壞游擊區的穩定,更會破壞民眾對游擊戰爭長期性的承受能力。游擊戰爭必然是長期的,艱難的,因此必須時刻保護自己,做好長期持續的計劃。不斷培養自己的戰鬥力。如果抵抗力量的損失過大,雖然或許會激發起民眾更大的愛國熱情,卻也會造成民眾失去抵抗意志和必勝信心的惡果。
游擊戰不是野戰,不是以殲滅為主要目的的戰斗,而是以狙擊騷擾為主的戰斗。並且不失時機的進行伏擊和破襲戰。以積極的姿態破壞佔領軍的有效統治和管理。
總結:游擊戰爭的局限性,游擊戰爭的歷史地位,獨立戰爭及國內革命中游擊戰爭的意義。
1游擊戰爭的局限性
正如前面提及的,游擊戰不是野戰,不是以殲滅為主要目的的戰斗,而是以狙擊騷擾為主的戰斗。並且不失時機的進行伏擊和破襲戰。以積極的姿態破壞佔領軍的有效統治和管理。因此,雖然游擊戰爭是比較有效的戰爭形式,但是同樣有著它一定的局限性。並非所有戰爭形勢下都能實現游擊戰爭的。這種局限性主要起源於游擊戰爭自身的特點。
第一,游擊戰爭的發動者通常是戰爭中的弱勢方;其二,游擊戰爭是在本土進行,而敵人則是在非本土作戰;其三,游擊戰爭無法大規模殲滅敵軍,因而無法迅速戰勝敵人。這些特點就決定了,發動游擊戰爭的一方要付出的戰爭代價遠遠高於敵人。並且可能是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即使戰爭勝利,其經濟恢復亦大大落後於敵人。並且,這種游擊戰爭的勝利,如果不是配合於將游擊部隊壯大為野戰部隊,或依靠聚集野戰主力取得戰場勝利的話,那麼也只能是由於敵方內部經濟及政治變化導致的軍事撤離。這種軍事撤離是無法確保相對安全的,對方隨時可以繼續進駐。
特別強調的是,即使軍事撤離也只可能發生在某些半民主國家。因為游擊戰爭無法沉重打擊佔領國的經濟,所以因為經濟因素造成佔領軍撤離的可能性並不大。只有依靠游擊戰爭中造成的人員傷亡和以此對敵方民眾造成的心理恐慌從而迫使對方軍事撤離。
當然,如果對方不是民主國家,那麼這種軍事撤離的內力就比較薄弱了。特別是獨裁國家,根本就不會有撤軍壓力,這時候的游擊戰爭也就只能成為一種象徵意義的抵抗了。
特別,在獨裁統治下的民族奴役戰爭中,游擊戰爭的意義並不大,甚至無法實現。因為統治者直接使用血腥的手段對被征服民族施行高壓管理,例如古希臘的斯巴達對被征服民族實行高壓管理。這時候游擊戰爭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可能性。同樣在二戰初期,中國東北抗聯在日本關東軍的巨大軍事壓力及其採取的合村並屯的極端統治政策下,失去了游擊作戰的基礎,最終失敗的事實,證明了游擊戰爭在民族奴役戰爭中的無法實現性。再以中國先秦戰爭年代為例,當時是不存在游擊戰爭的基礎的,屠城和坑戰俘也成為一種比較有效的防止游擊戰爭的軍事手段。
因此,游擊戰爭必需配合以敵方的政治局勢變化而最終取得勝利,否則,單純的游擊戰爭是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的。
2游擊戰爭的歷史及其地位
自古以來,原本是沒有游擊戰爭的,因為部落之間的戰爭,都是直接的沖突,並不是以征服對方為目標的,唯一接近游擊戰爭形式的,那也只有海盜襲擊了。可是海盜襲擊與其說是接近游擊戰爭不如說是接近恐怖活動。因此歐洲人在非洲早期的奴隸狩獵,也只能稱為恐怖主義活動而非正式的游擊戰爭模式。即使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因為沒有根據地,也只能被稱為運動戰而非游擊戰。因而鴉片戰爭中,英國人的戰術不能稱為游擊戰術而僅僅是運動戰。
一般,我們知道羅馬帝國和大秦帝國為了防範日耳曼及匈奴的侵襲而修築了連綿萬里的長城,但是雖然蠻族實行的是機動騷擾戰術,但是通常它們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組織並沒有受到大帝國的損害,也沒有發生被殖民統治的情況,即使被帝國擊敗,帝國通常還是會允許它們保留自己的社會組織,並不派遣長期駐軍。因此這時候發生的圍繞邊境線上的戰斗也算不上游擊戰爭。並且在帝國時代,從古典羅馬的每個公民都是正規軍的歷史看,所發生的也只有以屠城和坑戰俘為典型模式的民族戰爭。因此弱小民族通常是被驅逐流放,他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因此難以實現游擊戰爭所需要的地理優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巴比倫帝國流放了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後,並沒有發生猶太民族的獨立戰爭,而羅馬帝國允許猶太民族返回耶路撒冷後卻連續發生了多次的耶路撒冷獨立戰爭。但這依然是典型的以屠城為結局的民族戰爭。
因此游擊戰爭至少也是在以屠城為代表的古典民族戰爭結束以後才會出現的一種戰爭形態。所以我們所能確認的經典游擊戰爭都是近代歷史上的例子。而且以游擊戰爭為主體而能獲得勝利的更是少之又少。
傳說瑞士的獨立是起源於山地游擊戰爭,最終迫使奧地利結束對其的殖民統治。但是作為歐洲封建時代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這種可能有普奧爭霸背景下的獨立戰爭究竟是怎麼樣的歷史我們不好推論。
但是,一般說來,大家都普遍推崇將美國獨立戰爭定義為游擊戰爭歷史的起始點。而且在建國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美國並沒有大規模組建正規軍,依靠的依然是各自為戰的零散的民兵組織,因此,通常都將華盛頓率領的大陸軍僅僅看成是民兵組成的臨時的野戰軍。而且,戰爭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由各地民兵自發達成的戰斗。所以這場戰爭被公認為游擊戰爭的經典範例。
這場戰爭中,基本上沒有經歷過大戰爭考驗的北美民兵憑借單兵侵擾的游擊戰術,通過八年戰爭,拖垮了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其後,二戰中,以毛澤東和鐵托為代表的反法西斯游擊戰爭通過國際社會的幫助下,最終戰勝了法西斯,取得了國家政權。因而掀起了一個組織游擊戰爭的高潮。直到古巴革命勝利,達到了游擊戰爭的一個頂峰。
正因為這樣,產生了格瓦拉的游擊中心論的戰術思想。試圖通過單純的游擊戰爭革命達到全面勝利的目標。但隨後的失敗告訴我們,簡單的通過游擊戰術企圖奪取革命戰爭的全面勝利是不可能的。因為游擊戰爭的局限性決定了它只可能是野戰的輔助手段而非替代方式。正如恐怖襲擊只能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無法改變世界格局一般。
游擊戰爭有其反抗殖民統治,追求民族獨立和自由的積極意義,但卻無法避免在民族戰爭中被整體驅逐而陷入困境的結果。切*格瓦拉及光輝道路在南美印第安居民區組建游擊隊卻無法對抗殖民民族政府的事實告訴我們,在民族戰爭中,游擊戰爭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此我們總結說:在殖民地的游擊戰爭及狹小國土范圍內的革命游擊戰爭是較為有效的,但對於民族戰爭模式下,或民族驅逐式移民的殖民地,游擊戰爭是困難的。
3獨立戰爭及國內革命中游擊戰爭的意義
北美獨立戰爭中,基本上沒有經歷過大戰爭考驗的北美民兵憑借單兵侵擾的游擊戰術,通過八年戰爭,拖垮了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被推崇為游擊戰爭歷史的起始點。
二戰中,以毛澤東和鐵托為代表的反法西斯游擊戰爭通過國際社會的幫助下,最終戰勝了法西斯,取得了國家政權。因而掀起了一個游擊戰爭的高潮。直到古巴革命勝利,達到了游擊戰爭的一個頂峰。
這里我們可以說,北美獨立戰爭,代表的是游擊戰爭第一次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爭形式,狙擊第一次成為了重要的戰術模式。
毛澤東在關於抗日游擊戰爭的軍事論述中也鮮明的提出了游擊戰爭必須向運動戰轉化,游擊戰爭是為了鞏固根據地進而擴大革命力量,最終實現軍事上力量對比的轉變。因而,游擊戰爭雖然在毛的軍事理論中從簡單的戰術問題上升到了戰略問題的高度,但是他並沒有否認正規戰和運動戰的決定性因素。可以說,毛對游擊戰的定義是准確的。
在格瓦拉通過游擊戰爭成功奪取古巴政權後,開始迷信游擊戰爭的力量,從而錯誤的估計了敵我力量對比,因而在非洲和南美的一系列革命武裝斗爭都發生了挫折。對此我們作如下分析:
游擊戰爭在殖民地獨立戰爭中和其在國內革命戰爭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通過游擊戰爭,殖民地人民的武裝可以挫敗殖民者的武裝,這是因為殖民地人民追求民族獨的汪洋大海吞滅了如怒海孤舟般脆弱而孤立的殖民者。但是,如果是面對民族戰爭,則弱勢民族意圖通過游擊戰爭而獲得民族獨立的可能性就根據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意志比拼來決定了。甚至永遠懸而未決。例如巴勒斯坦問題。
而國內革命中游擊戰爭的意義,僅僅只是宣傳性的。革命能否勝利的根本在於國內矛盾的具體情況。在革命條件成熟的國家,就可以發生如沙俄時的一次性成功的革命。而條件不夠成熟的國家,就會發生革命的挫折。如果貿然發動游擊戰爭而希望獲得全面勝利,卻不能充分認識游擊戰爭的艱苦性和長期性,沒有堅持長久的培養人才和根據地建設,就會發生革命的損失。古巴的勝利是一個特例,至少是存在一定歷史特殊性的。
因此,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游擊戰爭只是戰術手段而非根本性的勝利模式。軍事手段必須是依附於政治局勢變化的。
http://www.wish365.com/blog/user1/65/archives/2004/511.shtml
㈢ 游擊戰「十六字方針」是什麼
游擊戰爭中的「十六字方針」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並能廣泛動員群眾投入戰爭。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敵逃我追。
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斗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游擊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512年的吳楚之戰中,就有游擊性質的作戰行動。
(3)游擊戰精華怎麼解釋擴展閱讀:
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毛澤東首次把游擊戰爭提到戰略地位,並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主要是:
①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戰略持久戰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作戰中的戰役和戰斗的外線作戰。這是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旨在從被動中爭取主動,改變敵優己劣的形勢,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
②與正規戰爭相配合。游擊戰爭的作用是在敵後方削弱敵人、牽制敵人,從戰略上配合正規戰爭;游擊武裝在正規軍作戰中擔負破壞敵人交通、牽制和削弱敵人的任務,是在戰役戰鬥上配合正規戰爭。
㈣ 游擊戰的主要原則
游擊原則致勝的基礎在於:
一是夠廣闊、復雜的地形縱深;
二是靈活、出其不意的轉移、分散和集中有限兵力;
三是小規模、深層次的擾襲、消耗攻擊。
這三個基礎原則是游擊生存的基礎條件,而且是缺一不可的,是必須引起絕對注意的。
在商業上,游擊戰也具有一種保存實力的戰術優勢,它使得小公司也有可能在大公司的領地上一顯身手。
游擊戰相關區別:
運動戰與游擊戰比較而言,它們在戰役的進攻性和流動性上都是一致的,差別就在於是否集中兵力(正規兵團),而且就這一差別來說,游擊戰有時在戰役戰斗中也需要集中兵力,以造成對敵優勢而取得勝利。那麼怎樣的集中才算運動戰,怎樣的分散才算游擊戰,有時很難明確一個界線。
以游擊戰為主,就是要分散兵力以發動群眾為主;以運動戰為主,就是要集中兵力以打仗為主。「集中打仗則不能做群眾工作,做群眾工作則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並舉」。
㈤ 游擊戰是什麼意思
游擊戰本身就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發生的,客觀分析敵我力量,強弱變化,驅逐蒙古人入侵是游擊戰的一次經典使用。我方力量相對敵方弱小,敵方小而強,我方則是大而弱,原因長期分裂內戰,基於這個國家實際情況,反過來,我們只要組織起來就可以朝大而強的方向發展,敵人則是小而強,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是不能長久的,經不起消耗的,在游擊戰過程中組織起來,建立起各級軍區各級政權,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外戰有民族大義,在游擊戰中去鍛煉部隊,戰爭不在一城一地得失,在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自己僅有的那點力量要是一開始就和敵人打陣地戰城市防守戰,用不了幾次就沒有了,沒什麼用,到農村去,那裡有優秀兵員有糧食,組織起來,滿洲人蒙古人占著主要城市不都失敗了嗎,當我們力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是大規模運動戰,之後決戰,將敵人徹底消滅。游擊戰這個戰術本身就是擊敵之虛,不與敵人硬拼,因為我方力量不如敵人,敵人在這個地域總體力量是要高於我的,但我可以在一個特定時間點特定地點集中高於敵人力量的力量,或長途快速奔襲打擊之,或設伏打擊之,游擊戰絕不是為了打游擊,自我鬆懈不打擊敵人,就是在給敵人提供時間集中力量打擊我方,只要不斷的打擊敵人發展壯大自己才是最安全的。
㈥ 劉伯承對於游擊戰,運動戰有哪些獨特的論述
劉伯承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他對中國游擊戰、運動戰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精闢獨到的論述。他的「指揮藝術和作戰謀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寶庫中的瑰寶。
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全力抓住太行山軍民戰略思想的轉變,提高部隊對游擊戰戰略地位的認識,他首創「游擊集團」的人民戰爭形式,提出「敵退我進」的作戰方針,科學地闡述了游與擊之間的辯證關系,確立了「游擊戰和運動戰相融合,適時調整游擊戰與運動戰的份量」的重要思想。在解放戰爭時期,他解決了集中大軍編組野戰兵團、戰場准備、後勤保障、攻城戰斗、以及戰役指揮、戰術指導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使部隊較快地從分散的抗日游擊戰爭轉向集中的大規模運動戰的國內戰爭,趨利避害、機動殲敵,是劉伯承作戰謀略的精華。他認為機動的本質是消滅敵人,只有辯證地處理敵我之間的強弱關系,趨利避害,才能達到機動殲敵的目的。他指出:「游擊戰爭的『游』就是機動,『擊』就是殲滅敵人,『游』以掩護自己的弱點,尋找敵人的弱點,『擊』以發揚自己的特長,撇開敵人的特長。」運動戰也是「大機動大殲滅,中機動中殲滅;小機動小殲滅。」他還提出,大踏步進退是機動的主要形式,必須同敵人展開爭奪機動自由的斗爭,提倡在上級總的意圖下機斷行事,利用敵人機動兵力與守備兵力分散上的矛盾擊破敵人。以及各種具體條件下的機動作戰等問題。他對機動作戰的系統研究和科學論證,使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得到了多方面的運用、豐富和發展。
他在用兵謀略上,還主張用兵不復和戰法創新。同是伏擊戰,或伏其救者,或伏其退者,或誘伏,或逼伏。同是口袋戰術,有時採用「圍三闕一,網開一面,虛留生路」,有時採用「圍師不闕」,「緊縮敵人於狹小范圍之內而困餓之」,同是圍點打援,有假攻勢,真打援;有真圍真打,既奪城又打援等。他靈活運用並發展人民軍隊游擊戰、運動戰的傳統戰法,總結出「麻雀戰術」,「黃蜂戰術」,「狼的戰術」,「大迂迴大包圍」等新戰法。諸如「吸打援敵」,「回馬槍」,「拖刀計」,「猛虎掏心」,「釜底抽薪」,「攻其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圍三闕一,網開一面,虛留生路,暗設口袋」,「攻敵所必救,殲其救者;攻敵所必退,殲其退者」,以及「夾其額,揪其尾,斷其腰,置之於死地而後已」的「打蛇術」等。他的兵法謀略,既是對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的運用和發展,又是對中國古代兵法的批判和繼承。
㈦ 游擊戰十六字訣敵進我退地駐我退,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所體現的道家智慧是
道家思想,解釋了宇宙真諦!!!
㈧ 名詞解釋,抗戰游擊戰
指二戰期間 我國以八路軍為主的抗日武裝力量在敵後山區 鄉村進行的遊走式作戰方式
㈨ 名詞解釋:抗戰游擊戰
游擊戰游擊戰是非正規作戰。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並能廣泛動員群眾投入戰爭。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敵逃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斗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
你所謂的抗戰有擊戰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游擊戰爭,一般以破壞敵人後方、襲擾敵軍、毀壞運輸路線為主~
㈩ 游擊戰解釋一下
爾虞我詐都不理解呀?其實就是一點,用假的現象迷惑敵人,使其對我方的意圖的揣摩和我方真正的意圖之間產生偏差---比如說當年紅軍在岔路口,一條是往北的路,一條往南,諸多考慮我軍決定往北走,毛澤東說:「就算告訴那些笨蛋我軍向北走,他們也沒有一點辦法的!」周恩來說:「還是穩妥一點的好,在岔路口上塗上一個向南走的標記(就是個箭頭)吧!」
就這么簡單。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