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最值得注意的詞類活用有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做動詞、形容詞做名詞、名詞做狀語等。
一.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本來就是動詞,有的是由形容詞、名詞變來的。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的時候,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顧名思義,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並不實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實行這個動作。」在古代漢語中,不及物動詞常有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有賓語。
課本舉例:
1.夫如是則修文德以來之。(《季氏將伐顓臾》)來,使……來。
2.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滕王閣序》)屈,使……委屈;竄,使……逃竄。
3.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病梅館記》)復,使……恢復;全,使……保全。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課本舉例:
⒈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滕王閣序》)下,使……放下來。
⒉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鴻門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
課本舉例:
1.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傳》)完,使……完整無缺。
2.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觸龍說趙太後》)尊,使……尊貴。
3.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報任安書》)辱,使……受辱。
二.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樣」的意思。這種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一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課本舉例:
⒈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師,以……為老師。
⒉侶魚蝦而友麋鹿。(《前赤壁賦》)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
⒊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說》)師,以……為老師。
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後面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
課本舉例: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柬》)美,認為……美麗。
⒉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認為……少;輕,認為……輕。
⒊成以其小,劣之。(《促織》)劣,認為……劣小。
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意動用法則是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詞用如動詞
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實際上也都屬於名詞做動詞,除這兩種用法外,名詞在其他情況下還可以作謂語動詞。
課本舉例:
1.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後》)質,做人質。
2.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游褒禪山記》)名,說出。
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石鍾山記》)名,命名。
四.名詞用作狀語
現代漢語中一般只有時間名詞做狀語,普通名詞做狀語的很少。但古代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作狀語,普通名詞也可做狀語。
普通名詞做狀語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一表示方位或處所
課本舉例:
⒈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廉頗藺相如傳》)前,上前。
⒉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廟,在廟堂上。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上,向上;下,向下。
二表示工具或依據
課本舉例:
⒈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過秦論》)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俠兒的佳者籠養之。(《促織》)籠,用籠子。
⒊日將暮,取兒藁葬。(《促織》)藁,用稻草。
三表示比喻
課本舉例:
⒈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雲,像雲一樣。
⒉雄洲霧列,俊采星馳。(《滕王閣序》)霧,像霧一樣;星,像星一樣。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翼,像翅膀一樣。
四表示對人的態度
課本舉例:
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隸,像奴隸一樣。
普通名詞作狀語和一般主謂結構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斷一個名詞是做狀語還是主語,一般來說要看這個名詞前是否還另有主語,若另有主語那麼這個名詞就做狀語,否則就是主語。
五.形容詞做動詞
形容詞可做謂語,但是不能帶賓語。當形容詞後面帶賓語時,它活用為動詞。
課本舉例:
1.方是時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游褒禪山記》)明,照明。
2.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傳》)嚴,尊重。
3.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終不憐公子姊也。(《信陵君竊符救趙》)輕,輕視。
六.形容詞做名詞
課本舉例: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燭之武退師》)乏困,缺少的東西。
2.為甘肥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齊桓晉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輕,輕快的衣服。
3.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惑,困惑。
最後應該指出,所謂的詞類活用,是說某類詞本屬於某以詞類,只是入句後臨時具有另一詞類的性質,不是說這個詞分屬於兩個詞類。我們應該把它與兼語的情況區分開.
㈡ 語法知識
先舉個例子吧
I don't know how to say這是個賓語從句,how to say做know的賓語。賓語從句一般是放在動詞後面,構成形式:主語+謂語+從句。
I don't know the fact that you said 這是個定語從句, that you said 修飾the fact並做他的定語,構成形式:主語+謂語+賓語+從句 一定要注意,定語從句前必須有個名詞或名詞片語。
狀語不是句子的主要部分,他是修飾補充的,如時間、地點等一般後面都跟有for+...,in+...等。
He cried.主謂
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 主謂賓
He buys her flowers. 主謂賓賓補
He thinks it to be right.主謂賓補
He eats dinner in the hotel last night. 主謂賓狀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各種賓語前置例子:
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註: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戰》)
5)、方位詞賓語前置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狀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魯迅《傷逝》)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作怎樣。
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在客觀上產生某種動作行為,而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或以為)賓語具有謂語所表示的內容,是存於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觀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譯為「認為......」「以......為......」等。
1.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賓客:本為名詞,這里活用為意動詞。「賓客其父」是動賓結構,意為「以賓客之禮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利:是名詞活用作意動詞。「利其然」即「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視為有利可圖)。
例3:侶魚蝦而友麋鹿。(《前赤壁賦》)
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 以…為友
[編輯本段]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
例1: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異: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異之」,即「以之為異」(認為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奇: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奇之」,即「以之為奇」(認為他才能非凡)
上述這些詞類活用現象,還不能概括所有情況。比如數詞或者數量詞優勢也可活用為動詞甚至是使動詞。
[編輯本段]四.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
使動: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
意動:認為……怎麼樣:余頗易之(我認為甚是簡單 )
使動用法指動詞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麼樣"的用法。有些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種:1.動詞的使動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中的"勞",意思是"使....勞累"。 2.名詞的使動用法。是"使......成為......."的意思。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特點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有兩種:1.名詞的意動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為王"。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如"而恥學於師"中的"恥",意思是"以為恥"。
二、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漢語的詞類劃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礎。實詞可以分成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詞等類;虛詞可此分成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等類。某個詞屬於某一詞類比較固定,各類詞在語句中充當什麼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動詞經常用作謂語,形容詞經常用作定語、狀語和謂語,數詞經常用作定語,代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副詞精華藏用作狀語、補語,等等。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
總的來說,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動詞或名詞,形容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此外,名詞用作狀語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中也很常見。名詞用作狀語,並不是詞類活用,但是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用作狀語,古今有別。
1、名詞活用為動詞:古代漢語當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處所等有關的行為變化時,常常使用表示這一事物、方位處所的名詞來表示,這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①規律:名詞連用,非並列修飾關系,且無謂語,一般前一個名詞做動詞。
例:晉軍函陵。——《燭之武退秦師》
軍為名詞,在這里就解釋為駐軍,作動詞用
②規則:名詞後緊接代詞或處所名詞,介賓短語。名詞活用做動詞
今王鼓樂於此。 鼓樂:擊鼓奏樂
③名詞前有副詞或能願動詞(欲,能)名詞活用做動詞
雲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詞前用「而」與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相連接,名詞活用做動詞
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見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性狀的形容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性狀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例:鄰之厚,軍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厚、薄皆為形容詞,在這解釋為變雄厚、變薄弱,做動詞用
3、數量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數量的數量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數量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數量詞活用為動詞。
例 ①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做霸主是憑德行,但貴國(晉)使自己的德行沒有定準,那怎麼長期掌握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長世,……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長壽的話,……那麼即使是使秦始皇與三皇並列變成四皇,與五帝並列變成六帝,也不能比擬秦始皇的隆盛)
[簡析]數詞的使動用法,在於使事物發生數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數量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復復」)變化。
4、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使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
例: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③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尉」,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活之」即「使之活」,這里可譯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發怒)」。
4.1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出這個動作。
例如:
不及物動詞類:
①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孟子犯孀酉隆罰》)
②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陳涉世家》)
③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④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滿井游記》)
及物動詞也有活用為使動的,但較少見。例如:
①晉侯飲趙盾酒。(《左傳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賈誼《過秦論》)
4.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
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4.3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罰》)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認為(或以為)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
5.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和狀態。
例如:
①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②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匪的選罰》)
5.2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這個用作意動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③吾數擊殺響馬賊,奪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鐵錐傳》)
㈢ 形容「精華」的成語有哪些
砂里淘金(shā lǐ táo jīn)
從砂子里淘出黃金。比喻從大量材料中選取精華。
例句:想要從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搜集地震的資料,就有如沙裡淘金,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物華天寶( wù huá tiān bǎo)
指各種珍美的寶物。
例句:中國資源豐富,可謂樣樣都是物華天寶。
去粗取精(qù cū qǔ jīng )
除去雜質,留取精華。
例句:對於古典文學,我們要去粗取精,辯證對待。
披沙揀金( pī shā jiǎn jīn)
撥開沙子來挑選金子。比喻從大量的東西中選取精華。
例句:他是位很有經驗的工作者,知道如何披沙揀金。
含英咀華(hán yīng jǔ huá)
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
例句:對於古典詩詞,我們要含英咀華,才能領略其韻味。
啜英咀華( chuò yīng jǔ huá)
比喻品賞、體味詩文的精華。
㈣ 古代漢語大詞典 古代漢語詞典 王力古漢語字典之較
請問你的古文水平如何呢?如果是初級的話,那麼《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就行了;如果更高層的話,《古達漢語詞典》與《王六漢語字典》兩者皆可。品牌[/U]:中華書局在古籍出版領域可稱得上是第一品牌,由他們出版的《王力古漢語字典》肯定也錯不了。尤其原編者是王力,更是超級棒。在古漢語研究領域,恐怕還沒有人敢自稱比王力更權威。商務印書館是中國辭書出版的第一大社。他們出版的《新華字典》,是迄今為止世界出版史上最高發行量的字典。在古漢語方面,他們出版的《辭源》是中國最大的一部古漢語辭典。《古代漢語詞典》是由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古漢語教研室全體教師和商務印書館漢語工具書編輯室幾位同志共同編定的。從品牌方面來說,一個是「王力」,一個是「商務印書館」,應該說是旗鼓相當。
信息量[/U]:《王力古漢語字典》以收字為主,共收12500餘字,另收錄有少量聯綿詞及一些不能拆開來講的雙音詞。《古代漢語詞典》字詞並重,除收字10000餘個外,還收錄復音詞24000餘條。從信息量來說,一個收字多,一個收詞多,各有千秋。
排序[/U]:辭書排序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按部首排序,一種是按音序排序。現在大多數字詞典,包括《古代漢語詞典》,字頭都是按音序排的,很多人也習慣了這種檢字方式,查起來很方便。但是,漢字是以字形為主的,一個字可能會有好幾個讀音。按音序排列,就得有幾個注音排列幾次。碰到多音字,我們更會翻好幾遍,才能找到准確的字義。而按部首排列,所有收錄的字頭,只排一遍就可以了,簡潔明了,一目瞭然。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字詞典,包括商務版的《辭源》,都是按部首排列的。《王力古漢語字典》延續了這個傳統。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考慮到不同讀者的需要,《古代漢語詞典》附有部首檢字表,《王力古漢語字典》附有音序檢字表。
文本[/U]:《王力古漢語字典》以繁體字刻版,這就要求讀者對繁體字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古代漢語詞典》以簡體字刻版,相對要大眾化些。這一點影響到兩者的暢銷度問題。前幾天到圖書市場,發現《王力古漢語字典》最新版是2005年3月第4次印刷,已印38000冊。而《古代漢語詞典》最新版是2009年22次印刷,已印100000冊。
釋義[/U]:詞語釋義方面,《王力古漢語字典》因收詞少,無法與《古代漢語詞典》相比。但對於單字來說,《王力古漢語字典》力求理清一詞多義之間引申發展的軌跡和線索,在釋義中努力表現出詞義的時代特點,並將僻義或文獻傳注中不可靠的義項列入備考。這樣一來,我們很容易就能知道一個字在不同時期古籍中的含義。《古代漢語詞典》在釋義方面從語言的實際材料出發,進行客觀的歸納,盡可能做到准確、簡練。在這一方面《古代漢語詞典》相比《王力古漢語字典》要遜色不少。但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也完全夠用了。當然了,任何字典都不是絕對完美的,比如「寒」字作為中醫學常用術語,《王力古漢語字典》卻沒有收錄。「塘」字作為池塘義講,很多字典解釋有出入。一部分字典如《辭源》、《中文大辭典》等都註明「古時圓者為池,方者為塘」。而《古代漢語詞典》卻以為「方者為池,圓者為塘」。而《王力古漢語字典》乾脆什麼都不寫,也許是認為說方說圓都不足信吧。竅以為,池是天然形成的水,當以圓者為多。而塘,本義是堤壩,引申義才是堤壩圍成的水池。從本義考慮,有人為的因素,當以方者居多。《辭源》,《中文大辭典》之說是也。《王力古漢語字典》不寫,也沒錯。《古代漢語詞典》卻有可能搞混了。
注音[/U]:《王力古漢語字典》的注音相當全面,既有現代音,中古音,又有上古音。如「催cuī倉回切,平,回韻,清。微部。」這對於古詩方面研究的人有很大幫助。這方面《古代漢語詞典》就簡單多了,只標注了現代音。
附表[/U]:《王力古漢語字典》附了中國歷代紀元表和中國歷代度量衡制演變簡表。對於理解古籍有一定的幫助。《古代漢語詞典》無附表。
《古代漢語大詞典》專業性較強,適合查生僻字
㈤ 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王力 中華書局 1997 03
緒論
中國的文化是悠久的,我們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必須批判地予以繼承。要繼承文化遺產,就要讀古書,讀古書就要具有閱讀古書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古代漢語。時代越遠,語言與現代的距離也就越大;正是由於中國文化是悠久的,所以古代漢語的學習更顯得重要。我們必須掃除語言的障礙,才能充分地接觸我們的文化遺產;然後才談得上從中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如果連書都讀不懂,哪能辨別精華和糟粕呢?
「古代漢語」是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基礎課之一,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中國古書的能力。我們必須明確地認識到:「古代漢語」是一門工具課;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使我們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以便閱讀古代文獻,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
古代漢語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大致說來它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言;一個是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根據本課程的目的任務,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前者,即上古的文學語言以及歷代模仿它的典範作品。這里所謂文學語言,是語言巨匠們在全體人民所使用的語言基礎上高度加工的結果。重點是先秦的典範作品。這不僅因為先秦時代距離現在較遠,作品比較難懂;而且因為先秦的典範作品的語言是歷代文學語言的源頭,影響極為深遠。學習先秦典範作品的語言,可以收到溯源及流、舉一反三的效果。至於古白話,由於它同現代漢語非常接近,比較容易讀懂,所以我們不拿它作為學習和研究的對象。
這門課程的對象確定了,還要考慮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前人學習古代漢語,重視感性認識,強調多讀熟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工具書的幫助下,日積月累,也就逐漸地掌握到一定數量的文言語匯,領會到文言用詞造句的一些規律。但是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往往認識模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要提高一步,還要學習所謂「小學」(文字、音韻、訓詁)。「五四」以後,高等學校在古代語文教學方面,分設了文字、音韻、訓詁、語法等課。這些都是基礎知識課,並不以培養閱讀古書能力為目的。顯而易見,這兩種做法都有很大的片面性,不適合於今天的需要。
有人曾經希望學習古代漢語時有一把鑰匙,學生掌握了這把鑰匙,就能開一切古籍之門,不是講一篇懂一篇,不講就不懂。這種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沒有這樣一把鑰匙呢?如果把這把鑰匙看成為靈丹妙葯,希望不勞而獲,這樣的鑰匙自然是沒有的。如果說,認真考慮教學內容,講究教授和學習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執一馭萬,那是完全可能的。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為理性認識,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學習古代漢語必須把對古代漢語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才可望收到預期的效果。
感性認識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感性認識越豐富越深刻,語言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練。要獲得古代漢語的感性認識,就必須大量閱讀古代的典範作品。因此,本書文選部分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選的文章一般是歷代的名篇,都是語言有典範性的優秀作品,而絕大多數又是思想性和語言的典範性相結合的。其中有講讀的,有閱讀的。我們要求結合注釋,徹底讀懂,並希望多讀熟讀,最好能夠背誦若干篇,這不但可以踏踏實實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語言材料,而且還可以培養我們對古代漢語的「語感」,這種基本的實踐工夫,大大有助於豐富我們的感性認識。如果能夠堅持不懈,必然會有得於心。反之,如果離開感性認識而侈談古代漢語的規律,那麼所得到的不過是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對於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是不會有多大幫助的。
我們這樣說,絲毫沒有輕視理論知識的意思,恰恰相反,我們認為學習古代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單靠大量閱讀後的一些零星體會和心得,那是很不夠的,還必須繼承前人對古代漢語的研究成果。所以本書中有古漢語通論部分,闡述古代漢語詞彙、文字、語法、音韻以及修辭表達、文體特點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認識,使學生能把讀過的作品拿來跟它相印證。這樣既有材料,又有觀點,對古代漢語才算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是,我們講通論的目的並不在於傳授有關古代漢語的系統理論,而是從幫助提高古漢語的閱讀能力出發的;因此,各部分知識並不強求其完整性和系統性。
學習古代漢語,對於語音、語法、詞彙這三方面的知識,都應該學習,但首先應該強調詞彙方面。因為音韻只在閱讀古代的詩詞歌賦時,問題才比較突出;至於語法,古今差別不大,問題容易解決;而詞彙是處在差不多不斷變化之中,有些詞,古代常用,現在變得罕用或根本不用了,有些詞古今意義或者完全不同,或者大同小異,讀古書時,一不留神,就會指鹿為馬,誤解了詞義。因此,我們學習古代漢語,重點必須放在詞彙上。至於詞彙,重點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詞上。古代漢語里的詞並不都是同樣重要的,有些僻字僻義只出現在個別的篇章或著作里,它們不是常用詞,我們只在讀到這些作品時才需要了解它們的意義,翻檢字典辭書,就可以解決問題,可以暫時不必費很大的力量去掌握。至於常用詞就不同了,只要我們閱讀古書,幾乎無時無地不和它們接觸;我們如果掌握了它們一般的常用的意義,我們就能掃除很多的文字障礙。過去有人專門鑽研僻字僻義,那不是學習本課程的迫切任務;正是這些常用詞似懂非懂,才使人們對古代作品的了解,不是囫圇吞棗,就是捕風捉影。掌握常用詞也可以說是掌握了一把鑰匙,它把文言詞彙中的主要問題解決了,就不會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講一篇懂一篇,不講就不懂了。常用詞的掌握一方面是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也是理性認識。說它是感性認識,因為詞彙的系統性遠不像語法那樣強,要掌握每個詞的詞義和用法,非一個一個地掌握不可。我們如果有計劃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也就能基本上解決閱讀古書時在詞彙方面的困難。這些常用詞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講授,要求學生在課外自習時切實掌握,特別注意古今詞義上的細微差別,防止一知半解,一覽而過。我們說常用詞的掌握也是理性知識,因為把各書的常用詞的詞義集中在一起,需要一番概括的工夫。古人對古書詞義的注釋,往往只照顧到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講得通就算了,而有些字典按字收列許多古代注釋家的訓詁,就顯得五花八門,雜然紛陳。其實,許多表面上看來像是分歧的意義,都可以概括為一個基本意義,或者再加上一兩個或者再多一點的引申義,就可以說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問題。這樣刪繁就簡,芟翦枝節,突出主幹,也就是高度概括的過程。學生有了這種訓練,就有了一些真工夫,會大大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文選、常用詞、古漢語通論,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為用的。如果只掌握常用詞而不講讀作品,那就只能獲得一些關於字義的零碎知識。如果只講讀作品而不掌握常用詞,那就講一篇,懂一篇,不講的仍舊不懂。如果只熟讀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詞,而沒有關於古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那就不能融會貫通,概括全面。如果只有關於古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而不掌握實際材料(文選、常用詞),那就是空中樓閣,對於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不會起多大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學好「古代漢語」這一課程,就非全面地掌握這三部分的內容不可。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我們不能離開文章的思想內容專從所謂語言的角度去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如果我們不了解古人的思想,也就無法了解古人的語言;如果我們對某一作品的思想內容沒有正確的認識,也就不能認為我們已經真正讀懂了它。古人的思想是打著階級烙印的,是帶著時代色彩的,因此,我們對待古典作品就不能不估計到作家作品的階級局限和時代局限。而作為一門語言課一門工具課,在「古代漢語」課堂講授的過程中,不可能用許多時間來對作家作品進行思想分析,這就要求學生自己本著批判地繼承的精神去對待這些作品,自覺地培養分析鑒賞的能力。
語言是有繼承性的,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語法詞彙和修辭手段都是從古代文學語言里繼承和發展過來的,在語法方面,有許多古代虛詞和結構形式就常常運用在現代漢語尤其是現代書面語言里,在詞彙方面也是這樣。因此,學習古代漢語雖然以培養閱讀古書能力為主要目的,但是,古代的文學語言掌握好了,對於提高我們現代漢語的語言修養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里說:
我們還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由於我們沒有努力學習語言,古人語言中的許多還有生氣的東西我們就沒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當然我們堅決反對去用已經死了的語匯和典故,這是確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東西還是應該繼承。(註:毛澤東選集》第三卷838頁。)要想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就必須熟悉古人所用的文學語言。
我們應該重視語言的繼承性,但是也應該看到現代漢語比古代漢語更加豐富,更加精密完善。學習古代漢語,無論是為了培養閱讀古籍的能力還是為了提高現代漢語的語言修養,我們都必須以「古為今用」為原則,反對厚古薄今,以古非今,這是堅定不移的。
太多了,超過1W字了,復制不了。這個網址上有,你可以看看,應該很全,有七頁,慢慢欣賞!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14903
㈥ 精-古代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精
【名】
(形聲。從米,青聲。本義:挑選過的好米,上等細米)
同本義
精,擇也。——《說文》
鼓策播精。——《莊子·人間世》
食不厭精。——《論語》
又如:精鑿(舂過的凈米);精粲(精米)
精氣祓除其心精也。——《國語·周語》
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管子·內業》
天地之精。——《呂氏春秋·慎行論》
二者用精至矣。——漢·王充《論衡·訂鬼篇》
精神;精力
人死精亡而形存。——《論衡·論死》
又如:精采(精神,有活力);精舍(學舍、書齋,聚徒講學的地方);精思(精力和思慮)
精液〖seminalfluid;semen〗
男女構精。——《易·系辭》
又如:精子;精蟲
精靈;靈魂〖spirit;soul〗
血,氣之精也;志,意之榮也。——《荀子·賦》
精交接以來往兮。——宋玉《神女賦》
通「菁」。花〖flower〗
將擊芙蓉之精。——《文選·宋玉·風賦》
通「晶」
星〖star〗
辯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張衡《東京賦》
日月之光精行四時。——《呂氏春秋·圜道》。高誘注:「精,日月之光明也。」
水晶〖crystal〗
哀牢國出水精琉璃。——《後漢書·西南夷傳》
通「情」
實情〖thetruestateofaffairs〗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
瑕適皆見,精也。——《管子·水地》
性情〖disposition〗
術順墨而精雜污,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賤。——《荀子·修身》
心精好惡,於事驗,謂之性。——《潛夫論·夢列》
精
jīng
【形】
細致,精密〖fine;precise〗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范曄《後漢書》
又如:精切(精確切當);精造(精工製造);精敏(精細敏捷);精鑒(精細鑒別);精審(精確詳實);精的(精確);精備(精密詳盡)
純潔;純凈〖pure〗
精銅鑄成。——《後漢書·張衡傳》
又如:精楚(精美,精緻漂亮);精比(精純細密);精真(精粹純真);精詣(精到。謂學養精粹)
精誠,專一〖sincere〗
中不精者心不治。——《管子·心術》
心意不精。——《淮南子·修務》
夫精念存想。——漢·王充《論衡》
又如:精勤(專心勤奮);精虔(精心虔誠;誠心誠意);精志(至誠的心志);精信(精誠信實)
清朗;光明〖clear;bright〗
日月光精。——《漢書·李尋傳》
又如:精芒(光芒);精晃晃(形容光亮);精朗(明亮);精全美玉(比喻純潔完美的人或事物);精克(廉明克己);精廉(清廉);精息(明白);精色(鮮明的色澤);精沐(清明。清察明審);精盡(明察詳盡)
銳利〖sharp〗
兵精糧多。——《資治通鑒》
兵精足用。
精兵皆在。——《資治通鑒·唐紀》
又如:精手(精銳的兵卒);精甲(精銳的軍隊);精勁(精良銳利;精悍勇猛);精勇(精強勇敢;精銳的士兵);精強(精明高強);精刻(精明能幹);精乖(聰明乖覺);精記(精明強記)
精妙,隱微奧妙〖profound〗
其知彌精。——《呂氏春秋》
精思附會。(精思:精妙構思。傅會:即附會,鋪排開進行組織結構文章。)——《後漢書·張衡傳》
又如:精闡(精妙的闡發);精通;精言(精妙的言辭);精理(精微的義理);精趣(精妙的意趣);精義入神(精研微妙的義理,進入神妙的境界)
精
jīng
【副】
甚,很〖extremely;very〗
自蔽之精者。——《呂氏春秋·勿躬》。注:「甚也。」
【動】
深到;精通〖proficient〗
於是集謝庄少年之精技擊者。——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essence〗∶精華;最寶貴的事物
齊楚之精英。——唐·杜牧《阿房宮賦》
㈦ 古代漢語裡面形容美玉的字有哪些
古代漢語裡面形容美玉的字有瓊、琳、球、瑜、環、璇、璧、琪、璞、瑤、碧、瑰、翠、瑾、瑱、琮、珂、瓔、瓚、琛、琨、璐、玫、璊、珅、瑭、瑋、琰、玙等。
瓊是一個漢字,讀音為qióng,比喻事物的美好,美玉即瓊玉,瓊瑩泛指美玉;
璧為古代的一種玉器,扁平,圓形,中間有小孔;
瑜讀作yú,字義有三種:
1、美玉;
2、瑜伽,大乘佛教的派別之一,稱「瑜伽宗」;印度哲學的一派,此派注重調息、靜坐等修行方法;
3、玉的光澤,喻優點:瑕瑜互見,瑕不掩瑜。
(7)精華用古代漢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玉為礦物,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體,化學成分是硅酸鋁鈉。硬度大,如白玉、墨玉、青玉、碧玉、和田玉、岫岩玉等,主要用作雕刻工藝美術品;
是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也泛指玉石的製品,比喻色澤晶瑩如玉之物,形容美好、潔白;玉為象形字,始見於甲骨文,像一串玉之形,本義是玉石;
通俗的說法,美石為玉,玉是石頭的精華,佛道雅稱為大地舍利子,是具有祛邪避凶的靈石,在世界(尤其是東亞)各地區受到廣泛歡迎的一個寶石的分類;
從廣義上講,只要是美麗的石頭就是玉,包括藍田玉、和田玉、岫岩玉、緬玉、南陽玉、蛇紋石玉、石英石玉、水晶石、雞血石、方解石玉、青金石、瑪瑙、珊瑚、大理石玉及其他意義上的寶石等。
㈧ 問一些古語的意思(急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在這里講,為了體會得更親切一點,就借用碧潭這個地方吧!孔子去郊遊,他站在碧潭吊橋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說:「過去的就像這下面的流水一樣,白天晚上都在流。」
這兩句話的文學氣息非常重,全部《論語》中,最富於哲學意味的,也就是這兩句話。從這里,有幾個要點可以了解。
第一,道家思想方面,老子也和孔子這個觀念一樣,經常用水代表人生哲學。老子教我們效法水,中國有一句老話「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
老子教我們學下流——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的下流——大海。天下的水都向下流匯歸成大海。
所謂下流,就是謙下,站在最下面,「人之所棄,我則取之。」人要有容量,像大海一樣包羅萬象。老子又教我們「上善若水」,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樣。
道家形容水很妙,水是絕對干凈的,臟的東西到水裡,都被水沖洗干凈了。讓我們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養,效法水一樣,冰清玉潔,不受一點塵埃。雖然容納了許多廢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質沒有變,而且永遠自強不息。
第二,佛家也說過水,我們看到流水,永遠只是一股流水而已。照佛學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樣,如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永遠在流,真的嗎?錯了。等於看到電燈光,說它一直亮著,也錯了。
當我們看到一個浪頭的時候,事實上這個浪頭已經過去了,是接上來的另一個新浪頭,當在看到這新的第二個浪頭時,它又已經過去了。燈光也是一樣,當我們剛一打開開關時,所發出的光波已經消失了。
我們的思想、感覺、年齡、身體,當一個鍾頭乃至一分鍾前坐在這里的我,與此刻坐在這里的我,已經不知道經過多少變化了。所以「今我非故我」,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前一分鍾的我了。都過去了,像流水一樣,不斷的向前去。
所謂「江水東流去不回」,歷史永遠不會回頭,時間永遠不會回頭。人生永遠像浪頭一樣,一波又一波地過去了,要想拉回來是做不到的。這些都是另一面的說法,也可以說是消極的人生,許多宗教家、哲學家,都從這一面看,花落了再不會開了。
大家都看過的,《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這位小姐病兮兮的,花落了還要去收回來,還要葬下去,情調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葬花詞名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此之為林黛玉!怎麼不生肺病?怎麼不那麼痴迷的死?你管他誰葬你,死了就死了。說到這里,龔定庵的詩就比林黛玉高明多了,他的詩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剛才說過的某先生,他死後有人問我送什麼輓聯給他,我說我會另作一副。但送給他的輓聯最好是這兩句詩,因為,雖然人死了,而其耿耿的忠心仍令人感動,在文學境界上,就是龔定庵的這兩句詩。以上這些都是從悲觀的角度來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但孔子並沒有以悲觀的態度來說這句話,而很多的意義包括在內,極高明。從另一面,用積極的觀點來看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樣,不斷的向前涌進。
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就像這股流水一樣。孔子所以站在上流告訴學生們:「注意呀!你們看這水,過去的都像這樣,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晝夜不斷的向前去。」
他這話的意義,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是《易經》乾卦的卦辭。乾代表了天,中國文化是乾代表了天體,現在的名詞就是宇宙。《周易》就是文王的思想,也就是孔子所效法的。
文王解釋宇宙,是永遠在轉,永遠在動,沒有一分一秒停止,假使一秒停止,不但地球完了,沒有人類了,整個宇宙也垮了,所以宇宙是動態的。這就是中國的哲學了。
我們有兩位現代的學者是在思想界很有影響力的,他們評論中國文化,屬於靜態的。我對他們說,老兄,誰告訴你們中國文化是靜態的?講中國文化,第一部書就是《易經》,裡面就告訴了你「天行健」,宇宙沒有靜態,永遠是動的。中國文化並不主張靜態的宇宙。
人生也是這樣,要不斷求進步。靜是緩慢的動態,沒有真正絕對的靜。譬如人坐在椅上好像很靜,其實並不靜,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環,各個器官也都各司其職地工作著。
「天行健」是永遠強健地運行。「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教我們效法宇宙一樣,即如孔子所說「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斷前進,也就是《大學》這部書中引用湯之盤銘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人生思想、觀念,都要不斷的進步。滿足於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所以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包括各方面很多意義,可以說孔子的哲學,尤其人生哲學的精華,都集中在這兩句話中,它可以從消極的、積極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我們自己多多去體驗它,應該了解很多的東西。
在這里所提供大家去研究的意見,還只是其中的一點點。實際上,根據這兩句話,可以寫很多很多的文章。歷史是不能停留的,時代是向前邁進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誠如是】如果真能這樣。【民歸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歸順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誰又能阻擋得了呢。由,通「猶」。就,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