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的精髓
這世界萬物和生命的現象和遭遇都是有因果和輪回的
這個可以算是佛教精髓的一部分,如果您明白了這個,然後還有下一層的精髓,那就是:出離輪回------就是不再輪回了,這個出離的方法也是佛教的精髓-------也就是涅槃
這2樣不僅僅是佛教的精髓,應該是所有世界所有生命的精髓,所有世界哦,不只是我們生活這個小小的地球
『貳』 佛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
阿彌陀佛
佛教沒有思想,只有究竟圓滿的大智慧,精華是
看破,放下
『叄』 佛家的精髓是什麼
不被五欲六塵污染。用清凈的智慧去了解和證悟宇宙人生的事實和真相。出離六道輪回。離苦得樂。
『肆』 中國佛教文化的精髓包括哪幾方面
是“靜”和“智”。所謂“靜”不僅僅是指外在的安靜,更是指內心的平靜、寧靜。因為只有靜下來了,才能夠聽到內心的聲音,才知道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想法,才不會礙於外事外物做出錯誤的選擇。所謂“靜”,就是能夠透過人們復雜的情緒,看到真正的內心。在真正的佛教文化中是沒有對和錯、正與邪、是與非之分的。

所謂“智”是指理智。“智”與“靜”相輔相成,靜下來後,人就理智了,就不會再被情緒所左右,再不會被七情六慾所控制。靜下來後這個人所做出的判斷,都是經過理智分析,理智判斷的。而人之所以能夠被稱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人類擁有理智,而不是純粹靠著本能驅動的野獸。所以佛教文化精髓可能有很多,但“靜”和“智”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
『伍』 佛法的精髓是什麼
佛法的精髓是整個宇宙人生的核心真相——唯是一心。這個心不是人類用來思考問題的意識心,也不是心臟那個心,而是能生萬法的第八識心。三界萬法都是這個心所出生的,包括我們的身體、心理、外在的宇宙物理世界。參禪的人就是要找到這個心。眾生為什麼會成佛也是因為這個心。詳細的修行方法,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實證佛教修行方法》。可以網上搜索請書的方法。
『陸』 佛教思想的精髓8個字是什麼
佛教思想的精髓8個字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意為對世出世間一切惡行皆不要去做,而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應當積極努力的去奉行。這句話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日生一善念,日修一善行。一念善,則惡遠,一念惡,地獄就在眼前。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句佛教偈語出自佛教經書《增一阿含經》。中國古代著名的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詳細說明了什麼是善行,什麼是惡行,其中包括22項善行,155項惡行,為世人的行為做出具體的規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據說,禪宗六祖慧能聽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的時候,慧能大師瞬間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雖然只是短短八個字,卻蘊含無盡玄機。
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各種生活場景,執念難免生起,但不要被困住,心無所住,就是要你不要停留,不要投入其中、不可自拔,心的本來狀態是虛靈明覺,虛而不空,覺而不迷。
正所謂:流水不腐,水一旦靜止不動,就會發臭,心也一樣,不要執著於一處,包括不執著於空,不執著於靜。
『柒』 佛學的精髓是什麼
佛學的精髓是:佛教的一心
一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圓鏡智等。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彷彿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

(7)佛家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佛學精髓的主要表現:
1、眾生平等。
這個眾生,包括一切生命,還有六道、十法界裡面的所有個體,大家一律平等。有了眾生平等這個前提,大原則,才有普渡眾生,才有大愛大覺。
生命對於每一個生靈都是寶貴的,萬物皆有靈,而人最有情。佛教主張用慈悲之心善待宇宙萬物,主張萬物共生共榮,只有這樣才能把眾生的國土變成佛國凈土。
2、因果報應。也稱因緣果報。
佛教認為,人生在世,做了什麼事,種了什麼因緣,一定會有相應的高度聯系的結果回應。只是報應的時間點,可能有不同。就會得什麼樣的果。佛教講三世因果: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
3、輪回與不滅。
佛教認為,一切生物都有靈,這種靈,神識,永遠在六道中輪回,永不消失!六道是指天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叫六凡道。無始劫以來,每個人都在六道中輪回,隨業受報,隨業流轉,行善多的就往上走,可以享受人天福報;
那麼作惡多的,就要下地獄,做餓鬼,或者做驢馬牛羊,償還人家的債務。輪回與不滅,是對因果報應的強化,一個人作了惡,是永生永世都會報。
『捌』 佛學的精髓是什麼
佛的核心理念是博愛,研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人生觀。過程稱為修行,講究天下為公,禁慾,結果是平等社會美,目標是成佛,不再輪回。面對的是中眾,即佛緣之人。
無緣大慈,通體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為了挽救眾生(這里不單指人類,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則是教一切眾生,認識生命宇宙的真諦,脫離苦海,到達彼岸(沒有苦難、疾病、戰爭、貧富差別、不生不死、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8)佛家的精華是什麼擴展閱讀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玖』 佛的精髓是什麼
佛教的核心——去除煩惱——而不是關於求神拜佛、佛菩薩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無關的問題。
煩惱,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通常是指內心的煩悶苦惱或焦慮不安。不過,在佛教中所指的煩惱,包含的范圍要大得多,它不單指煩躁、苦悶、焦慮,還包括貪婪、執著、自私、傲慢、虛榮、妒忌、吝嗇、錯誤的見解、懷疑、猜忌、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愚昧、無知、麻木、散亂等等。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負面情緒、不好的心理狀態。
修學佛教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要去除這些煩惱。如果一種方法不能斷除煩惱,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導!
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長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財、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對象、求升學、求保佑、求平安……不是這些,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要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為了求這個求那個,那麼我們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種煩惱。佛陀是教導我們斷除煩惱,包括斷除有所求的心。
『拾』 佛教的精髓是什麼
佛教的精髓即:佛教的一心
一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圓鏡智等。
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彷彿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
試舉一例,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里。
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
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
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
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
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