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霜是怎樣形成的
傍晚或夜間,地面或地物由於輻射冷卻,使貼近地表面的空氣層也隨之降溫,當其溫度降到露點以下,即空氣中水汽含量過飽和時,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會有水汽的凝結。
如果此時的露點溫度在 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現微小的水滴,稱為露。如果露點溫度在 0℃以下,則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華成白色的冰晶,稱為霜。有時已生成的露,由於溫度降至 0℃以下,凍結成冰珠,稱為凍露,實際上也歸入霜的一類。
形成露和霜的氣象條件是晴朗微風的夜晚。夜間晴朗有利於地面或地物迅速輻射冷卻。微風可使輻射冷卻在較厚的氣層中充分進行,而且可使貼地空氣得到更換,保證有足夠多的水汽供應凝結。
(1)面霜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霜凍是中國「旱澇風凍」四大氣象災害之一,中國歷史上史書和地方誌中霜害記載不絕。1953年4月11至13日中國北方發生了一場大范圍霜凍,僅冬小麥一種作物就減產50億斤,造成了當時嚴重的國民經濟問題。
這種霜凍災害卻並非是由水汽凝結成的白色晶體——霜。造成霜凍災害是零下低溫。實際上,當大氣中水汽凝華成霜時,並不會吸收熱量降低氣溫,而會因釋放出大量的凝結潛熱而減緩氣溫下降。
所以,在中國北方,冬季中由於空氣中水汽極為稀少,常常發生氣溫雖降到零下而並未出現白霜,但作物卻已經受到凍害的情況。農民形象地稱之為「黑霜」。
北京冬季常有這類氣溫零下卻無白霜的「黑霜」。例如,根據30年平均氣象資料,北京最冷的一月份,清晨最低氣溫雖幾乎天天都在零下,但是實際出現白霜的天數,月平均只有13.4天。
B. 霜是怎麼形成的
霜是水蒸氣(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一種凝華現象,跟雪很類似。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的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蒸氣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
C. 霜是怎麼形成的
霜是水汽(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一種凝華現象,跟雪很類似。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的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汽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才會結霜。
D. 霜形成的過程是什麼
霜是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 ( 指露點低於 0 ) 以下, 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
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0℃時,才會結霜。
E. 霜是怎麼形成的
在寒冷季節的清晨,草葉上、土塊上常常會覆蓋著一層霜的結晶。它們在初升起的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待太陽升高後就融化了。人們常常把這種現象叫"下霜"。翻翻日歷,每年10月下旬,總有"霜降"這個節氣。我們看到過降雪,也看到過降雨,可是誰也沒有看到過降霜。其實,霜不是從天空降下來的,而是在近地面層的空氣里形成的。
霜是一種白色的冰晶,多形成於夜間。少數情況下,在日落以前太陽斜照的時候也能開始形成。通常,日出後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氣嚴寒的時候或者在背陰的地方,霜也能終日不消。
霜本身對植物既沒有害處,也沒有益處。通常人們所說的"霜害",實際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時產生的"凍害"。
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而且與所附著的物體的屬性也有關。當物體表面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那麼在空氣和物體表面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物體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主要是由物體表面輻射冷卻造成的,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面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餘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C以下,則多餘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面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有利於物體表面輻射冷卻的天氣條件下形成。
另外,雲對地面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是有妨礙的,天空有雲不利於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現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輻射冷卻強烈的時候。
此外,風對於霜的形成也有影響。有微風的時候,空氣緩慢地流過冷物體表面,不斷地供應著水汽,有利於霜的形成。但是,風大的時候,由於空氣流動得很快,接觸冷物體表面的時間太短,同時風大的時候,上下層的空氣容易互相混合,不利於溫度降低,從而也會妨礙霜的形成。大致說來,當風速達到3級或3級以上時,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節里晴朗、微風或無風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僅和上述天氣條件有關,而且和地面物體的屬性有關。霜是在輻射冷卻的物體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體表面越容易輻射散熱並迅速冷卻,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類物體,在同樣條件下,假如質量相同,其內部含有的熱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間它們同時輻射散熱,那末,在同一時間內表面積較大的物體散熱較多,冷卻得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這就是說,一種物體,如果與其質量相比,表面積相對大的,那麼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葉很輕,表面積卻較大,所以草葉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體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於輻射散熱,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體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塊。
霜的消失有兩種方式:一是升華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見的是日出以後因溫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對農作物有一定好處。
F. 霜是怎麼形成的
霜是水汽(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一種凝華現象,跟雪很類似。
G. 霜是怎麼形成的
地面上的水蒸發成為水蒸氣(汽化),升到高空與寒冷空氣接觸,水汽便凝結成小水滴(凝華),形成雲。當溫度下降,而又有凝聚核心的時候,就會凝結成大水滴下降為雨,一滴雨點要比雲中的小水滴大上幾千倍,小水滴一定要在它的體積增加到很大的時候才會落下來,如果下落的環境溫度在0℃以下,水在空氣中就可能形成雪(凝固)。水汽凝華而成的微小晶體叫水晶,當水晶在大氣隨氣流上下翻騰,聚集起來變得足夠大時,就形成雪花在地面飄落。雪花的大小取決天氣溫度,溫度越低,形成的雪花越小。由於構成雪片的結晶能反射光,因此雪呈白色。當過冷的水滴碰撞在冰晶(或雪花)上,則成霰。霰在積雨雲中隨著氣流多次升降,不斷與雪花、小水滴等合並,形成透明層和不透明層交替的冰塊,落到地面就是冰雹。地面上的空氣中含有肉眼看不到的蒸汽,當水汽含量達到飽和時凝結成水滴,這就是露(夏季植物上的水珠)。如果地表氣溫降到0℃以下時,則水汽直接凝結成固態(凝華),就是霜(冬季早晨路旁乾草上的白色粉末狀固體)。
H. 霜怎麼形成
霜是指近地面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在溫度低於 0 ℃的地面上或近地面物體上而形成的白色冰晶,非常鬆脆。可見,霜其實是水汽跳過了液態,直達固態的產物。
霜通常出現在無雲、靜風或微風的夜晚和清晨。當夜間地面溫度低於 0 ℃,並且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時,便可能出現霜:
首先得有適量的水汽。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水汽是成霜的「物質基礎」。但是水汽過多過少都會對成霜有影響,最好是適量,恰到好處的那種。因為如果空氣濕度過大,水汽凝華時放出的熱量將使周圍溫度升高,從而影響水汽凝華;而如果水汽過少,大氣中的水汽達不到飽和,當然也無法成霜。
其次天氣得是晴朗。晴朗天氣有利於地面或地面物體熱量散發,也是成霜的重要天氣條件。雲對地面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是有妨礙的,天空有雲不利於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現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輻射冷卻強烈的時候。
再次要是無風或微風。無風或微風的天氣,減少了空氣的上下對流,有利於地面的充分冷卻。風速過大時由於湍流太強,使貼地空氣與上層較暖的空氣發生強烈混合,導致貼地空氣降溫緩慢,不利於霜的生成。
需要提出的一點:霜和霜凍不一樣!
霜凍與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著根本的區別。
霜凍是白天氣溫高於 0 ℃,夜間氣溫短時間降至 0 ℃以下的低溫危害現象,是一種農業氣象災害,多出現在春秋轉換季節。農業氣象學中的霜凍是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氣溫降至 0 ℃以下而造成作物受害的現象。出現霜凍時,往往伴有霜,也可不伴有霜,不伴有霜的霜凍被稱為「黑霜」或「殺霜」。霜本身對農作物並無直接影響,但結霜時的低溫卻會引起農作物凍害。
I. 霜是怎樣形成的
在寒冷的日子裡,有時微風不動,星月皎潔,清晨起來,推窗外望,屋頂上、草地里卻雪白一片,這便是霜。
地球上白天因為受著太陽光的照射,氣溫總是比較高些。大地表面的水分在不斷蒸發,這樣使得接近地面的空氣中總是有著一定的水汽。深秋、冬季和初春的夜裡,天氣非常寒冷,特別是沒有雲、沒有風的夜晚,寒冷的空氣積聚在地面附近,當它和冷到零攝氏度以下一定程度的物體接觸時,其中一部分水汽就會附在物體上凝成冰晶,這就是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