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媚娘什麼時候才會發現徐婕妤是壞的!
夜裡徐慧一人來到承慶殿,面對鏡子哭訴自己曾與武媚娘義結金蘭,現在她嫉妒武媚娘受到皇上的寵愛,為了斷姐妹情,徐慧舉起手腕砸砸碎了武媚娘送給她的手鐲。(28集的時候)
(然後開始變壞)她與李泰聯手打擊太子和武媚娘。利用文娘去換掉了武媚給太子傳信的紙條,讓太子看到魏徵棺材上覆紗顏色後以為皇帝要廢了自己,進而逼宮。太子陰謀敗漏被俘,武媚娘也遭到皇帝猜疑。再後來她教蕭薔將流產也嫁禍給武媚娘…
B. 班婕妤的詩詞
你好,希望採納!
班婕妤(約公元前48-2年)漢代女作家。祖籍樓煩(今朔城區),後遷居長安(今陝西西安)西郊。婕妤並非班的名字,而是漢代後宮嬪妃的稱號。因班曾入宮被封婕妤,後人一直沿用這個稱謂,以至其真實名字無從可考。
班婕妤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急歌行》,亦稱《團扇歌》。
漢成帝初年,班婕妤補選入後宮,初為少使,後成為婕妤,很受成帝的寵幸。一次成帝到後宮遊玩,要班婕妤與他同坐一輛車,然而婕妤卻以古之賢君臣在側,而亡國之主才是嬖女相隨的史實加以拒絕。成帝的母後聽到此事,大為感慨:「古有樊姬,今有婕妤。」 鴻嘉年後,班婕妤和許皇後失寵,趙飛燕姐妹誣告許皇後、班婕妤,成帝問班婕妤,她委婉地說:我聽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我極力持身修已,還沒有享到福,去做那些邪惡之事,還有何望嗎?倘使鬼神有知,也絕不會泊信那些不臣賊子的誣告;如果鬼神天知,那誣告就更加無益了。我絕不做這愚蠢的事情。」成帝被她說的無言以對,許其入長信宮侍奉太後。
班婕妤因受趙飛燕的嫉妒,遭誣陷,受排擠。她向成帝奏請到長信宮去服侍太後,殘度晚年,後死葬於延陵。
怨歌行
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注釋】:
這一篇舊以為班婕妤詩,或以為顏延年作,都是錯誤的。今據《文選》李善注引《歌錄》作無名氏樂府《古辭》。屬《相和歌·楚調曲》。
裂:截斷。「新裂」,是說剛從織機上扯下來。
素:生絹,精細的素叫做紈。齊地所產的紈素最著名。
鮮:一作「皎」。
團團:一作「團圓」。
飆:急風。
篋笥:箱子。
【簡析】:
這詩用扇來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時候就「出入懷袖」,不需要的時候就「棄捐篋笥」。舊時代有許多女子處於被玩弄的地位,她們的命運決定於男子的好惡,隨時可被拋棄,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選》、《玉台新詠》、《樂府詩集》均收,並題班婕妤作。但因《漢書》本傳未載其曾作怨詩,而《文選》李善注又引《歌錄》雲:「《怨歌行》,古辭。」故近人多據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確證。而魏晉六朝人,如陸機、鍾嶸、蕭統、徐陵等皆以為班作,且詩的內容又與《漢書》本傳所載斑婕妤的身世、怨情無一不合,故屬之班作,當是信而有據。
班婕妤是著名史學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況之女。漢成帝時選入宮,始為少使,未幾大得寵幸,封為婕妤(嬪妃稱號)。後為宮人趙飛燕奪寵,居長信宮,作有《自悼賦》、《搗素賦》等,皆抒發其失寵後幽居深宮的郁悶和哀怨,此詩當亦是她失寵後所作。本詩又題為《團扇》(鍾嶸《詩品》),是一首詠物言情之作。通首比體,借秋扇見捐喻嬪妃受帝王玩弄終遭遺棄的不幸命運。前六句是第一層意思。起首二句寫紈扇素質之美;從織機上新裁(裂)下來的一塊齊國出產的精美絲絹,像霜雪一般鮮明皎潔。紈和素,皆精美柔細的絲絹,本來就皎潔無暇,更加是「新」織成,又是以盛產絲絹著稱的齊國的名產,當然就更加精美絕倫,「鮮潔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門,品質純美,志節高尚。三四句寫紈扇製作之工「把這塊名貴精美的絲絹裁製成繪有合歡圖案的雙面團扇,那團團的形狀和皎潔的色澤,彷彿天上一輪團的月亮。清人吳淇評道:「裁成句,既有此內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選詩定論》)意謂首二句寫其內在本質之美,此二句則寫其經過精工製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態之美。「合歡」,是一種對稱圖案的花紋,像征男女和合歡樂之意,如《古詩》中「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羽林郎》中「廣袖合歡襦」皆屬此類。故這里的「合歡」,不僅突出了團扇的精緻美觀,以喻女子的外貌出眾,而且也寄託了少女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明月」不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時出象徵著她對永遠團圓的熱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寬大,故扇子可置於懷袖之中;天氣炎熱時則取出搖動,頓生微風,使人爽快。李善注雲:「此謂蒙恩幸之時也。」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其實,這二句更深的含義是:嬪妃即使受寵,亦不過是侍侯君側,供其歡娛愜意的玩物而已。
後四句為第二層意思:團扇在夏季雖受主人寵愛,然而卻為自己恩寵難以持久而常常擔心恐懼,因為轉瞬間秋季將臨,涼風吹走了炎熱,也就奪去了主人對自己的愛寵;那時,團扇將被棄置在竹箱里,從前與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斷絕了。「秋節」隱含韶華已衰,「涼飆」,象徵另有新歡;「炎熱」,比愛戀熾熱;「篋笥」,喻冷宮幽閉,也都是語義雙關。封建帝王充陳後宮的佳麗常是成千上萬,皇帝對他們只是以貌取人,滿足淫樂,對誰都不可能有專一持久的愛情;所以,即使最受寵幸的嬪妃,最終也難逃色衰愛弛的悲劇命運。嬪妃制度又使後宮必然爭寵相妒,互相傾軋,陰謀讒陷,斑婕妤不就為趙飛燕所讒而失寵了嗎?「常恐」,正說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這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嬪妃的普通心理狀態。此詩本是女詩人失寵後之作,而這里說「常恐」、用失寵前語氣,更顯得她早知此事已屬必然之勢,正不待奪寵之後,方始恍然醒悟。詩人用語之隱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馬相如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皇。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千載之下,猶不得不令人驚嘆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談詠物之妙,貴在「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復賦物。」(沈謙《填詞雜說》)強調要「不即不離」,(劉熙載《藝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詠物。此詩完全符合這兩條美學要求:借扇擬人,巧言宮怨之情;設喻取象,無不物我雙關,貼切生動,似人似物,渾然難分。而以秋扇見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棄,尤為新奇而警策,是前無古人的創造。正因為如此,其形象就大於思想,超越了宮怨范圍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義,即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婦女被玩弄被遺棄的普遍悲劇命運。這正是本詩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所在。在後代詩詞中,團扇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時的象徵,就是明證。
其次,詩中欲抑先揚的反襯手法和綺麗清簡的語言也是值得欣賞的。前六句寫紈扇之盛,何等於光彩旖旎!後四句寫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頑艷!在兩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價值和這價值的毀滅,又對比等何等鮮明!短短十句,卻寫出盛衰變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寫得 如此抑揚頓挫,跌宕多姿,蔚為大觀。故鍾嶸評曰:「《團扇》短章,辭旨清捷,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這決不是過甚其辭。
班婕妤<搗素賦>譯文及賞析
測平分以知歲,酌玉衡之初臨。
見禽華以麃色,聽霜鶴之傳音。
佇風軒而結睇,對愁雲之浮沉。
雖松梧之貞脆,豈榮雕其異心。
測算平分的月份可知歲月的轉換,
酌量北斗星的位置便知秋季來臨。
眼看籠里禽鳥羽毛美麗的顏色,
耳聽霜天長空傳來秋雁的叫聲。
迎著秋風,在憑欄處久久觀看,
面對秋雲飄浮沉落的瞬息變幻。
松柏梧桐的木質雖然十分堅硬,
怎麼能抵禦春榮秋雕的歲月摧殘。
若乃廣儲懸月,暉水流請,
桂露朝滿,涼衿夕輕。
燕姜含蘭而未吐,趙女抽簧而絕聲。
改容飾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
曳羅裙之綺靡,振珠佩之精明。
至於說到廣闊秋夜裡高高的明月,
灑下的月光清如流水,
滿月上的桂樹清晰可見,
夜半的涼風下只覺得衣單身寒。
燕地的歌女吟唱起美妙的歌聲,
趙地的藝妓吹奏起絕妙的樂曲。
宮女們受命去化妝打扮,
退出大廳把素裝快快收藏。
演出時個個拖著精美華麗的羅裙,
搖動著閃閃發光的珠光玉佩。
若乃盼睞生姿,動容多制,
弱態含羞,妖風靡麗。
皎若明魄之生崖,煥若荷華之昭晰;
調鉛無以玉其貌,凝朱不能異其唇;
勝雲霞之邇日,似桃李之向春。
紅黛相媚,綺徂流光,
笑笑移妍,步步生芳。
兩靨如點,雙眉如張。
頹肌柔液,音性閑良。
至於說到她們左顧右盼的樣子,
舉止儀容各顯風采,
姿態柔軟,面帶羞色,
展盡妖嬈的風韻。
皎美的象明月升上了山崖,
鮮艷的如驕陽下盛開的荷花。
不擦香粉依然貌如美玉,
不抹口紅照樣嘴唇鮮艷;
化妝勝過旭日旁邊的五彩雲霞,
又好似明媚陽光下迎春的桃李之花。
紅唇和黑眉相互生媚,
絲織的腰帶溢彩流光。
一串串笑聲傳送著美妙的聲音,
一行行蓮步飄灑出宜人的芳香。
兩個酒窩好似精心點就,
一雙蛾眉自如的上下伸展。
滑潤的肌膚流下晶瑩的汗珠,
音容和性情都嫻雅優良。
於是投香杵,扣玟砧,
擇鸞聲,爭鳳音。
梧因虛而調遠,柱由貞而響沉。
散繁輕而浮捷,節疏亮而清深。
含笙總築,比玉兼金;
不塤不篪, 匪瑟匪琴.
或旅環而舒郁,或相參而不雜,
或將往而中還,或已離而復合.
翔鴻為之徘徊,落英為之颯沓。
調非常律,聲無定本。
任落手之參差,從風飈之遠近。
或連躍而更投,或暫舒而長卷。
清寡鸞之命群,哀離鶴之歸晚。
苟是時也,
鍾期改聽,伯牙馳琴,
桑間絕響,濮上傳音;
蕭史編管以擬吹,周王調笙以象吟。
於是姑娘們舞起搗衣的木棒,
和諧的敲打精美的搗衣石,
恰似鸞鳥的叫聲,
賽過鳳凰的哀鳴。
柔軟的桐木樂器曲調幽遠,
堅固的支弦碼子聲音低沉。
搗衣的聲音輕巧疾速地飄浮回盪,
節拍清亮又飽含凄冷的深情,
時而象笙的獨奏、時而似箏的合彈,
還可與金玉樂器相比美;
既不是陶制的吹奏樂器,
也不是竹製的簫笛;
既不是撥弦樂器,
也不是撫彈瑤琴。
時而回轉盪漾舒展郁悶,
時而相互交匯而不雜亂;
時而將要離去又中途回還,
時而已是別離又重新組合。
飛翔的鴻雁聽到了徘徊不去,
盛開的鮮花聞之紛紛飄落。
它的曲調不是常見的旋律,
它的聲音沒有固定的本源。
任憑起落的木棒長短不齊,
伴從秋風的急緩有近有遠。
時而接連不斷地揮舞敲打,
時而暫且舒緩,時而長久疲倦。
象離群的孤鸞凄涼的哀叫,
象夜歸的離鶴憂傷的悲鳴。
如果在這個時候親自聽到,
鍾子期定會改弦不聽,
俞伯牙也要棄琴不彈。
桑間的情歌無人再唱,
濮上的情詩也會音轉。
簫史忙著編管摹擬吹奏,
周王匆匆調笙模仿其聲。
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閑貞專之性,
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
歌采綠之章,發東山之詠。
望明月而撫心,對秋風而掩鏡。
閱絞練之初成,擇玄黃之妙匹,
准華裁於昔時,疑異形於今日;
想嬌奢之或至,許椒蘭之多術,
熏陋制止之無韻,慮蛾眉之為魄。
懷百憂之盈抱,空千里兮吟淚。
侈長袖於妍襖,綴半月於蘭襟。
表纖手於微縫,庶見跡而知心。
計修路之遐敻, 怨芳菲之易泄。
書既封二重題,笥已緘而更結。
漸行客而無言,還空房而掩咽。
至於說到宮女們如花似玉的年華,
既有典雅高潔用情專一的品性,
也有夫妻恩愛白頭到老的心願。
甘願頭腳生病能為丈夫減輕痛苦,
天天唱著思念丈夫的《采綠》詩章,
抒發不盡思念家園的《東山》之情。
如今只能仰望明月,手捂郁悶的心胸。
面對秋風掩起化妝的鏡子。
檢驗剛織好的成束絲綢時,
又忍不住挑選幾匹黑黃色的美麗衣料,
想按照過去的尺寸裁減新衣,
又擔心現在的模樣是否合身;
每天幻想著嬌奢的主人能夠到來。
想盡辦法用花椒和蘭草布置閨房,
熏香的老辦法已無法重現昔日的風韻,
看著鏡中的畫眉連自己也感到羞愧。
心中積滿上百種憂愁顧慮,
空想遠方的親人也只能傷心落淚。
眼看著衣袖肥大、玉體消瘦下去,
在前襟上點綴半個月亮用作遮掩。
腰帶上還特意留出伸手可進的小縫,
一看見眾多破綻就明白她們的用心。
盤算著美好的前程還那麼遙遠漫長,
只怨恨豆蔻年華就這么容易流逝。
告老還鄉的上書封了口又打開重寫,
收拾好的行裝到夜裡捆了又捆。
出門後愧對過路的熟人默默無語,
回到空盪盪的閨房忍不住掩面抽泣。
簡析:
這是一篇描寫古代宮女命運和悲情的傑作。
搗素,是宮女生活的一個片斷,即將制衣的白色生絹一類的衣料,用木棒捶打成柔軟後,方可裁減縫制。
全賦可分三段。
首段寫宮女的姿色之美。她們都是玉貌紅顏,體態柔美,肌膚滑潤,一笑生妍,行步帶芳。作者用明月的皓白,荷花的艷麗,雲霞的燦爛,桃李的鮮美,來比喻宮女的美貌佳麗,突出宮女紅顏薄命的悲苦身世。賦文開篇描寫秋天景色的悲涼,如霜鶴哀音,游動浮雲,流水清涼,便是襯托宮女寂寞、凄冷的內心情境。
第二段用哀怨感人的搗素聲傳達宮女如泣如訴的心聲。搗素聲不是金玉樂器聲,卻有鸞聲鳳音之美;不是琴瑟笙簫,卻能哀婉動人。飛鴻不前,落花繽紛,孤鳳求群,離鶴思歸,甚至連著名樂師聽了也為之改弦棄琴、擬吹象吟,這些側面的描寫,形象地透視了宮女那動天地泣鬼神的心聲。
第三段直接訴說宮女不行的遭遇。她們既有如花似玉的美貌,又有品德高潔的品性,更有用情專一、夫妻相親相愛、共度人生百年的美好心願。如果在宮外,她們都可望有美滿的家庭,可她們一旦入選進宮,便終生禁閉,老死而終,豆蔻年華在冷宮幽居中消磨殆盡,同時與親人生離死別,只能孤守空房,以淚洗面。
本文的形美、聲悲、情哀三個層面,婉曲多致,感人至深,顯示出作者抒情手法的高明。
C. 李娘十六青絲發, 婕妤傳詔才人索。 伊昔紅顏美少年, 顏色凋殘不如昨
李白
七絕·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七絕·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七絕·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五古·詠薴蘿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薴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七絕·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五絕·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樂府·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七絕·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五絕·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七絕·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杜甫
游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游,
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一作靈)籟,
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
雲卧衣裳冷。
欲覺聞晨鍾,
令人發深省。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登兗州城樓
東郡趨庭日,(時甫父閑為兗州司馬)
南樓縱目初。
浮雲連海岳岱,
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
荒城魯殿餘。
從來多古意,
臨眺獨躊躇。
題張氏隱居二首
春山無伴獨相求,
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餘寒歷冰雪,
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
遠害朝看麋鹿游。
乘興杳然迷出處,
對君疑是泛虛舟。
之子時相見,
邀人晚興留。
霽潭□(「檀」換魚旁)發發,
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勞勸,
張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險,
歸醉每無愁。
劉九法曹鄭瑕邱石門宴集
秋水清無底,
蕭然靜客心。
椽曹乘逸興,
鞍馬到荒林。
能吏逢聊璧,
華筵直一金。
晚來橫吹好,
泓下亦龍吟。
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
秋水通鉤洫,
城隅進小船。
晚涼看洗馬,
森木亂鳴蟬。
菱熟經時雨,
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
遙憶舊青氈。
對雨書懷走邀許十一簿公
東岳雲峰起,
溶溶滿太虛。
震雷翻幕燕,
驟雨落河魚。
座對賢人酒,
門聽長者車。
相邀愧泥濘,
騎馬到階除。
巳上人茅齋
巳公茅屋下,
可以賦新詩。
枕簟入林僻,
茶瓜留客遲。
江蓮搖白羽,
天棘蔓青絲。
空忝許詢輩,
難酬支遁詞。
房兵曹胡馬詩
胡馬大宛名,
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
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
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
萬里可橫行。
蘇軾
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卜運算元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三月七起,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食荔枝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春宵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花影 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飲 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龍吟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卜運算元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 蘇軾
鳳凰山下雨出晴。
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
苦含情,遣誰聽?
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帳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南鄉子 蘇軾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餘。
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
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佔得人間一味愚。
念奴驕 蘇軾
憑高眺望,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
桂魂非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乘鵬翼?
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
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賀新郎 蘇軾
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綉戶?
枉教人夢斷瑤台曲。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穠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浣溪沙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浣溪沙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行香子 蘇軾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
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鷺點煙汀。
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
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虞美人 蘇軾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誰家唱。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累死了……
D. 班婕妤的《自傷賦》、《搗素賦》全文
班婕妤(約公元前48-2年)漢代女作家。祖籍樓煩(今朔城區),後遷居長安(今陝西西安)西郊。婕妤並非班的名字,而是漢代後宮嬪妃的稱號。因班曾入宮被封婕妤,後人一直沿用這個稱謂,以至其真實名字無從可考。
班婕妤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急歌行》,亦稱《團扇歌》。
漢成帝初年,班婕妤補選入後宮,初為少使,後成為婕妤,很受成帝的寵幸。一次成帝到後宮遊玩,要班婕妤與他同坐一輛車,然而婕妤卻以古之賢君臣在側,而亡國之主才是嬖女相隨的史實加以拒絕。成帝的母後聽到此事,大為感慨:「古有樊姬,今有婕妤。」 鴻嘉年後,班婕妤和許皇後失寵,趙飛燕姐妹誣告許皇後、班婕妤,成帝問班婕妤,她委婉地說:我聽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我極力持身修已,還沒有享到福,去做那些邪惡之事,還有何望嗎?倘使鬼神有知,也絕不會泊信那些不臣賊子的誣告;如果鬼神天知,那誣告就更加無益了。我絕不做這愚蠢的事情。」成帝被她說的無言以對,許其入長信宮侍奉太後。
班婕妤因受趙飛燕的嫉妒,遭誣陷,受排擠。她向成帝奏請到長信宮去服侍太後,殘度晚年,後死葬於延陵。
怨歌行
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注釋】:
這一篇舊以為班婕妤詩,或以為顏延年作,都是錯誤的。今據《文選》李善注引《歌錄》作無名氏樂府《古辭》。屬《相和歌·楚調曲》。
裂:截斷。「新裂」,是說剛從織機上扯下來。
素:生絹,精細的素叫做紈。齊地所產的紈素最著名。
鮮:一作「皎」。
團團:一作「團圓」。
飆:急風。
篋笥:箱子。
【簡析】:
這詩用扇來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時候就「出入懷袖」,不需要的時候就「棄捐篋笥」。舊時代有許多女子處於被玩弄的地位,她們的命運決定於男子的好惡,隨時可被拋棄,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選》、《玉台新詠》、《樂府詩集》均收�,並題班婕妤作。但因《漢書》本傳未載其曾作怨詩,而《文選》李善注又引《歌錄》雲:「《怨歌行》,古辭。」故近人多據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確證。而魏晉六朝人,如陸機、鍾嶸、蕭統、徐陵等皆以為班作,且詩的內容又與《漢書》本傳所載斑婕妤的身世、怨情無一不合,故屬之班作,當是信而有據。
班婕妤是著名史學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況之女。漢成帝時選入宮,始為少使,未幾大得寵幸,封為婕妤(嬪妃稱號)。後為宮人趙飛燕奪寵,居長信宮,作有《自悼賦》、《搗素賦》等,皆抒發其失寵後幽居深宮的郁悶和哀怨,此詩當亦是她失寵後所作。本詩又題為《團扇》(鍾嶸《詩品》),是一首詠物言情之作。通首比體,借秋扇見捐喻嬪妃受帝王玩弄終遭遺棄的不幸命運。前六句是第一層意思。起首二句寫紈扇素質之美;從織機上新裁(裂)下來的一塊齊國出產的精美絲絹,像霜雪一般鮮明皎潔。紈和素,皆精美柔細的絲絹,本來就皎潔無暇,更加是「新」織成,又是以盛產絲絹著稱的齊國的名產,當然就更加精美絕倫,「鮮潔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門,品質純美,志節高尚。三四句寫紈扇製作之工「把這塊名貴精美的絲絹裁製成繪有合歡圖案的雙面團扇,那團團的形狀和皎潔的色澤,彷彿天上一輪團�的月亮。清人吳淇評道:「裁成句,既有此內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選詩定論》)意謂首二句寫其內在本質之美,此二句則寫其經過精工製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態之美。「合歡」,是一種對稱圖案的花紋,像征男女和合歡樂之意,如《古詩》中「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羽林郎》中「廣袖合歡襦」皆屬此類。故這里的「合歡」,不僅突出了團扇的精緻美觀,以喻女子的外貌出眾,而且也寄託了少女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明月」不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時出象徵著她對永遠團圓的熱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寬大,故扇子可置於懷袖之中;天氣炎熱時則取出搖動,頓生微風,使人爽快。李善注雲:「此謂蒙恩幸之時也。」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其實,這二句更深的含義是:嬪妃即使受寵,亦不過是侍侯君側,供其歡娛愜意的玩物而已。
後四句為第二層意思:團扇在夏季雖受主人寵愛,然而卻為自己恩寵難以持久而常常擔心恐懼,因為轉瞬間秋季將臨,涼風吹走了炎熱,也就奪去了主人對自己的愛寵;那時,團扇將被棄置在竹箱里,從前與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斷絕了。「秋節」隱含韶華已衰,「涼飆」,象徵另有新歡;「炎熱」,比愛戀熾熱;「篋笥」,喻冷宮幽閉,也都是語義雙關。封建帝王充陳後宮的佳麗常是成千上萬,皇帝對他們只是以貌取人,滿足淫樂,對誰都不可能有專一持久的愛情;所以,即使最受寵幸的嬪妃,最終也難逃色衰愛弛的悲劇命運。嬪妃制度又使後宮必然爭寵相妒,互相傾軋,陰謀讒陷,斑婕妤不就為趙飛燕所讒而失寵了嗎?「常恐」,正說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這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嬪妃的普通心理狀態。此詩本是女詩人失寵後之作,而這里說「常恐」、用失寵前語氣,更顯得她早知此事已屬必然之勢,正不待奪寵之後,方始恍然醒悟。詩人用語之隱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馬相如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皇。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千載之下,猶不得不令人驚嘆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談詠物之妙,貴在「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復賦物。」(沈謙《填詞雜說》)強調要「不即不離」,(劉熙載《藝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詠物。此詩完全符合這兩條美學要求:借扇擬人,巧言宮怨之情;設喻取象,無不物我雙關,貼切生動,似人似物,渾然難分。而以秋扇見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棄,尤為新奇而警策,是前無古人的創造。正因為如此,其形象就大於思想,超越了宮怨范圍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義,即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婦女被玩弄被遺棄的普遍悲劇命運。這正是本詩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所在。在後代詩詞中,團扇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時的象徵,就是明證。
其次,詩中欲抑先揚的反襯手法和綺麗清簡的語言也是值得欣賞的。前六句寫紈扇之盛,何等於光彩旖旎!後四句寫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頑艷!在兩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價值和這價值的毀滅,又對比等何等鮮明!短短十句,卻寫出盛衰變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寫得 如此抑揚頓挫,跌宕多姿,蔚為大觀。故鍾嶸評曰:「《團扇》短章,辭旨清捷,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這決不是過甚其辭。
班婕妤<搗素賦>譯文及賞析
測平分以知歲,酌玉衡之初臨。
見禽華以麃色,聽霜鶴之傳音。
佇風軒而結睇,對愁雲之浮沉。
雖松梧之貞脆,豈榮雕其異心。
測算平分的月份可知歲月的轉換,
酌量北斗星的位置便知秋季來臨。
眼看籠里禽鳥羽毛美麗的顏色,
耳聽霜天長空傳來秋雁的叫聲。
迎著秋風,在憑欄處久久觀看,
面對秋雲飄浮沉落的瞬息變幻。
松柏梧桐的木質雖然十分堅硬,
怎麼能抵禦春榮秋雕的歲月摧殘。
若乃廣儲懸月,暉水流請,
桂露朝滿,涼衿夕輕。
燕姜含蘭而未吐,趙女抽簧而絕聲。
改容飾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
曳羅裙之綺靡,振珠佩之精明。
至於說到廣闊秋夜裡高高的明月,
灑下的月光清如流水,
滿月上的桂樹清晰可見,
夜半的涼風下只覺得衣單身寒。
燕地的歌女吟唱起美妙的歌聲,
趙地的藝妓吹奏起絕妙的樂曲。
宮女們受命去化妝打扮,
退出大廳把素裝快快收藏。
演出時個個拖著精美華麗的羅裙,
搖動著閃閃發光的珠光玉佩。
若乃盼睞生姿,動容多制,
弱態含羞,妖風靡麗。
皎若明魄之生崖,煥若荷華之昭晰;
調鉛無以玉其貌,凝朱不能異其唇;
勝雲霞之邇日,似桃李之向春。
紅黛相媚,綺徂流光,
笑笑移妍,步步生芳。
兩靨如點,雙眉如張。
頹肌柔液,音性閑良。
至於說到她們左顧右盼的樣子,
舉止儀容各顯風采,
姿態柔軟,面帶羞色,
展盡妖嬈的風韻。
皎美的象明月升上了山崖,
鮮艷的如驕陽下盛開的荷花。
不擦香粉依然貌如美玉,
不抹口紅照樣嘴唇鮮艷;
化妝勝過旭日旁邊的五彩雲霞,
又好似明媚陽光下迎春的桃李之花。
紅唇和黑眉相互生媚,
絲織的腰帶溢彩流光。
一串串笑聲傳送著美妙的聲音,
一行行蓮步飄灑出宜人的芳香。
兩個酒窩好似精心點就,
一雙蛾眉自如的上下伸展。
滑潤的肌膚流下晶瑩的汗珠,
音容和性情都嫻雅優良。
於是投香杵,扣玟砧,
擇鸞聲,爭鳳音。
梧因虛而調遠,柱由貞而響沉。
散繁輕而浮捷,節疏亮而清深。
含笙總築,比玉兼金;
不塤不篪, 匪瑟匪琴.
或旅環而舒郁,或相參而不雜,
或將往而中還,或已離而復合.
翔鴻為之徘徊,落英為之颯沓。
調非常律,聲無定本。
任落手之參差,從風飈之遠近。
或連躍而更投,或暫舒而長卷。
清寡鸞之命群,哀離鶴之歸晚。
苟是時也,
鍾期改聽,伯牙馳琴,
桑間絕響,濮上傳音;
蕭史編管以擬吹,周王調笙以象吟。
於是姑娘們舞起搗衣的木棒,
和諧的敲打精美的搗衣石,
恰似鸞鳥的叫聲,
賽過鳳凰的哀鳴。
柔軟的桐木樂器曲調幽遠,
堅固的支弦碼子聲音低沉。
搗衣的聲音輕巧疾速地飄浮回盪,
節拍清亮又飽含凄冷的深情,
時而象笙的獨奏、時而似箏的合彈,
還可與金玉樂器相比美;
既不是陶制的吹奏樂器,
也不是竹製的簫笛;
既不是撥弦樂器,
也不是撫彈瑤琴。
時而回轉盪漾舒展郁悶,
時而相互交匯而不雜亂;
時而將要離去又中途回還,
時而已是別離又重新組合。
飛翔的鴻雁聽到了徘徊不去,
盛開的鮮花聞之紛紛飄落。
它的曲調不是常見的旋律,
它的聲音沒有固定的本源。
任憑起落的木棒長短不齊,
伴從秋風的急緩有近有遠。
時而接連不斷地揮舞敲打,
時而暫且舒緩,時而長久疲倦。
象離群的孤鸞凄涼的哀叫,
象夜歸的離鶴憂傷的悲鳴。
如果在這個時候親自聽到,
鍾子期定會改弦不聽,
俞伯牙也要棄琴不彈。
桑間的情歌無人再唱,
濮上的情詩也會音轉。
簫史忙著編管摹擬吹奏,
周王匆匆調笙模仿其聲。
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閑貞專之性,
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
歌采綠之章,發東山之詠。
望明月而撫心,對秋風而掩鏡。
閱絞練之初成,擇玄黃之妙匹,
准華裁於昔時,疑異形於今日;
想嬌奢之或至,許椒蘭之多術,
熏陋制止之無韻,慮蛾眉之為魄。
懷百憂之盈抱,空千里兮吟淚。
侈長袖於妍襖,綴半月於蘭襟。
表纖手於微縫,庶見跡而知心。
計修路之遐敻, 怨芳菲之易泄。
書既封二重題,笥已緘而更結。
漸行客而無言,還空房而掩咽。
至於說到宮女們如花似玉的年華,
既有典雅高潔用情專一的品性,
也有夫妻恩愛白頭到老的心願。
甘願頭腳生病能為丈夫減輕痛苦,
天天唱著思念丈夫的《采綠》詩章,
抒發不盡思念家園的《東山》之情。
如今只能仰望明月,手捂郁悶的心胸。
面對秋風掩起化妝的鏡子。
檢驗剛織好的成束絲綢時,
又忍不住挑選幾匹黑黃色的美麗衣料,
想按照過去的尺寸裁減新衣,
又擔心現在的模樣是否合身;
每天幻想著嬌奢的主人能夠到來。
想盡辦法用花椒和蘭草布置閨房,
熏香的老辦法已無法重現昔日的風韻,
看著鏡中的畫眉連自己也感到羞愧。
心中積滿上百種憂愁顧慮,
空想遠方的親人也只能傷心落淚。
眼看著衣袖肥大、玉體消瘦下去,
在前襟上點綴半個月亮用作遮掩。
腰帶上還特意留出伸手可進的小縫,
一看見眾多破綻就明白她們的用心。
盤算著美好的前程還那麼遙遠漫長,
只怨恨豆蔻年華就這么容易流逝。
告老還鄉的上書封了口又打開重寫,
收拾好的行裝到夜裡捆了又捆。
出門後愧對過路的熟人默默無語,
回到空盪盪的閨房忍不住掩面抽泣。
簡析:
這是一篇描寫古代宮女命運和悲情的傑作。
搗素,是宮女生活的一個片斷,即將制衣的白色生絹一類的衣料,用木棒捶打成柔軟後,方可裁減縫制。
全賦可分三段。
首段寫宮女的姿色之美。她們都是玉貌紅顏,體態柔美,肌膚滑潤,一笑生妍,行步帶芳。作者用明月的皓白,荷花的艷麗,雲霞的燦爛,桃李的鮮美,來比喻宮女的美貌佳麗,突出宮女紅顏薄命的悲苦身世。賦文開篇描寫秋天景色的悲涼,如霜鶴哀音,游動浮雲,流水清涼,便是襯托宮女寂寞、凄冷的內心情境。
第二段用哀怨感人的搗素聲傳達宮女如泣如訴的心聲。搗素聲不是金玉樂器聲,卻有鸞聲鳳音之美;不是琴瑟笙簫,卻能哀婉動人。飛鴻不前,落花繽紛,孤鳳求群,離鶴思歸,甚至連著名樂師聽了也為之改弦棄琴、擬吹象吟,這些側面的描寫,形象地透視了宮女那動天地泣鬼神的心聲。
第三段直接訴說宮女不行的遭遇。她們既有如花似玉的美貌,又有品德高潔的品性,更有用情專一、夫妻相親相愛、共度人生百年的美好心願。如果在宮外,她們都可望有美滿的家庭,可她們一旦入選進宮,便終生禁閉,老死而終,豆蔻年華在冷宮幽居中消磨殆盡,同時與親人生離死別,只能孤守空房,以淚洗面。
本文的形美、聲悲、情哀三個層面,婉曲多致,感人至深,顯示出作者抒情手法的高明。
E. 求班婕妤的《長信宮怨》全文
班婕妤(約公元前48-2年)漢代女作家。祖籍樓煩(今朔城區),後遷居長安(今陝西西安)西郊。婕妤並非班的名字,而是漢代後宮嬪妃的稱號。因班曾入宮被封婕妤,後人一直沿用這個稱謂,以至其真實名字無從可考。
班婕妤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急歌行》,亦稱《團扇歌》。
漢成帝初年,班婕妤補選入後宮,初為少使,後成為婕妤,很受成帝的寵幸。一次成帝到後宮遊玩,要班婕妤與他同坐一輛車,然而婕妤卻以古之賢君臣在側,而亡國之主才是嬖女相隨的史實加以拒絕。成帝的母後聽到此事,大為感慨:「古有樊姬,今有婕妤。」 鴻嘉年後,班婕妤和許皇後失寵,趙飛燕姐妹誣告許皇後、班婕妤,成帝問班婕妤,她委婉地說:我聽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我極力持身修已,還沒有享到福,去做那些邪惡之事,還有何望嗎?倘使鬼神有知,也絕不會泊信那些不臣賊子的誣告;如果鬼神天知,那誣告就更加無益了。我絕不做這愚蠢的事情。」成帝被她說的無言以對,許其入長信宮侍奉太後。
班婕妤因受趙飛燕的嫉妒,遭誣陷,受排擠。她向成帝奏請到長信宮去服侍太後,殘度晚年,後死葬於延陵。
怨歌行
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注釋】:
這一篇舊以為班婕妤詩,或以為顏延年作,都是錯誤的。今據《文選》李善注引《歌錄》作無名氏樂府《古辭》。屬《相和歌·楚調曲》。
裂:截斷。「新裂」,是說剛從織機上扯下來。
素:生絹,精細的素叫做紈。齊地所產的紈素最著名。
鮮:一作「皎」。
團團:一作「團圓」。
飆:急風。
篋笥:箱子。
【簡析】:
這詩用扇來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時候就「出入懷袖」,不需要的時候就「棄捐篋笥」。舊時代有許多女子處於被玩弄的地位,她們的命運決定於男子的好惡,隨時可被拋棄,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選》、《玉台新詠》、《樂府詩集》均收�,並題班婕妤作。但因《漢書》本傳未載其曾作怨詩,而《文選》李善注又引《歌錄》雲:「《怨歌行》,古辭。」故近人多據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確證。而魏晉六朝人,如陸機、鍾嶸、蕭統、徐陵等皆以為班作,且詩的內容又與《漢書》本傳所載斑婕妤的身世、怨情無一不合,故屬之班作,當是信而有據。
班婕妤是著名史學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況之女。漢成帝時選入宮,始為少使,未幾大得寵幸,封為婕妤(嬪妃稱號)。後為宮人趙飛燕奪寵,居長信宮,作有《自悼賦》、《搗素賦》等,皆抒發其失寵後幽居深宮的郁悶和哀怨,此詩當亦是她失寵後所作。本詩又題為《團扇》(鍾嶸《詩品》),是一首詠物言情之作。通首比體,借秋扇見捐喻嬪妃受帝王玩弄終遭遺棄的不幸命運。前六句是第一層意思。起首二句寫紈扇素質之美;從織機上新裁(裂)下來的一塊齊國出產的精美絲絹,像霜雪一般鮮明皎潔。紈和素,皆精美柔細的絲絹,本來就皎潔無暇,更加是「新」織成,又是以盛產絲絹著稱的齊國的名產,當然就更加精美絕倫,「鮮潔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門,品質純美,志節高尚。三四句寫紈扇製作之工「把這塊名貴精美的絲絹裁製成繪有合歡圖案的雙面團扇,那團團的形狀和皎潔的色澤,彷彿天上一輪團�的月亮。清人吳淇評道:「裁成句,既有此內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選詩定論》)意謂首二句寫其內在本質之美,此二句則寫其經過精工製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態之美。「合歡」,是一種對稱圖案的花紋,像征男女和合歡樂之意,如《古詩》中「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羽林郎》中「廣袖合歡襦」皆屬此類。故這里的「合歡」,不僅突出了團扇的精緻美觀,以喻女子的外貌出眾,而且也寄託了少女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明月」不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時出象徵著她對永遠團圓的熱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寬大,故扇子可置於懷袖之中;天氣炎熱時則取出搖動,頓生微風,使人爽快。李善注雲:「此謂蒙恩幸之時也。」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其實,這二句更深的含義是:嬪妃即使受寵,亦不過是侍侯君側,供其歡娛愜意的玩物而已。
後四句為第二層意思:團扇在夏季雖受主人寵愛,然而卻為自己恩寵難以持久而常常擔心恐懼,因為轉瞬間秋季將臨,涼風吹走了炎熱,也就奪去了主人對自己的愛寵;那時,團扇將被棄置在竹箱里,從前與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斷絕了。「秋節」隱含韶華已衰,「涼飆」,象徵另有新歡;「炎熱」,比愛戀熾熱;「篋笥」,喻冷宮幽閉,也都是語義雙關。封建帝王充陳後宮的佳麗常是成千上萬,皇帝對他們只是以貌取人,滿足淫樂,對誰都不可能有專一持久的愛情;所以,即使最受寵幸的嬪妃,最終也難逃色衰愛弛的悲劇命運。嬪妃制度又使後宮必然爭寵相妒,互相傾軋,陰謀讒陷,斑婕妤不就為趙飛燕所讒而失寵了嗎?「常恐」,正說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這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嬪妃的普通心理狀態。此詩本是女詩人失寵後之作,而這里說「常恐」、用失寵前語氣,更顯得她早知此事已屬必然之勢,正不待奪寵之後,方始恍然醒悟。詩人用語之隱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馬相如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皇。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千載之下,猶不得不令人驚嘆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談詠物之妙,貴在「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復賦物。」(沈謙《填詞雜說》)強調要「不即不離」,(劉熙載《藝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詠物。此詩完全符合這兩條美學要求:借扇擬人,巧言宮怨之情;設喻取象,無不物我雙關,貼切生動,似人似物,渾然難分。而以秋扇見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棄,尤為新奇而警策,是前無古人的創造。正因為如此,其形象就大於思想,超越了宮怨范圍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義,即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婦女被玩弄被遺棄的普遍悲劇命運。這正是本詩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所在。在後代詩詞中,團扇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時的象徵,就是明證。
其次,詩中欲抑先揚的反襯手法和綺麗清簡的語言也是值得欣賞的。前六句寫紈扇之盛,何等於光彩旖旎!後四句寫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頑艷!在兩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價值和這價值的毀滅,又對比等何等鮮明!短短十句,卻寫出盛衰變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寫得 如此抑揚頓挫,跌宕多姿,蔚為大觀。故鍾嶸評曰:「《團扇》短章,辭旨清捷,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這決不是過甚其辭。
班婕妤<搗素賦>譯文及賞析
測平分以知歲,酌玉衡之初臨。
見禽華以麃色,聽霜鶴之傳音。
佇風軒而結睇,對愁雲之浮沉。
雖松梧之貞脆,豈榮雕其異心。
測算平分的月份可知歲月的轉換,
酌量北斗星的位置便知秋季來臨。
眼看籠里禽鳥羽毛美麗的顏色,
耳聽霜天長空傳來秋雁的叫聲。
迎著秋風,在憑欄處久久觀看,
面對秋雲飄浮沉落的瞬息變幻。
松柏梧桐的木質雖然十分堅硬,
怎麼能抵禦春榮秋雕的歲月摧殘。
若乃廣儲懸月,暉水流請,
桂露朝滿,涼衿夕輕。
燕姜含蘭而未吐,趙女抽簧而絕聲。
改容飾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
曳羅裙之綺靡,振珠佩之精明。
至於說到廣闊秋夜裡高高的明月,
灑下的月光清如流水,
滿月上的桂樹清晰可見,
夜半的涼風下只覺得衣單身寒。
燕地的歌女吟唱起美妙的歌聲,
趙地的藝妓吹奏起絕妙的樂曲。
宮女們受命去化妝打扮,
退出大廳把素裝快快收藏。
演出時個個拖著精美華麗的羅裙,
搖動著閃閃發光的珠光玉佩。
若乃盼睞生姿,動容多制,
弱態含羞,妖風靡麗。
皎若明魄之生崖,煥若荷華之昭晰;
調鉛無以玉其貌,凝朱不能異其唇;
勝雲霞之邇日,似桃李之向春。
紅黛相媚,綺徂流光,
笑笑移妍,步步生芳。
兩靨如點,雙眉如張。
頹肌柔液,音性閑良。
至於說到她們左顧右盼的樣子,
舉止儀容各顯風采,
姿態柔軟,面帶羞色,
展盡妖嬈的風韻。
皎美的象明月升上了山崖,
鮮艷的如驕陽下盛開的荷花。
不擦香粉依然貌如美玉,
不抹口紅照樣嘴唇鮮艷;
化妝勝過旭日旁邊的五彩雲霞,
又好似明媚陽光下迎春的桃李之花。
紅唇和黑眉相互生媚,
絲織的腰帶溢彩流光。
一串串笑聲傳送著美妙的聲音,
一行行蓮步飄灑出宜人的芳香。
兩個酒窩好似精心點就,
一雙蛾眉自如的上下伸展。
滑潤的肌膚流下晶瑩的汗珠,
音容和性情都嫻雅優良。
於是投香杵,扣玟砧,
擇鸞聲,爭鳳音。
梧因虛而調遠,柱由貞而響沉。
散繁輕而浮捷,節疏亮而清深。
含笙總築,比玉兼金;
不塤不篪, 匪瑟匪琴.
或旅環而舒郁,或相參而不雜,
或將往而中還,或已離而復合.
翔鴻為之徘徊,落英為之颯沓。
調非常律,聲無定本。
任落手之參差,從風飈之遠近。
或連躍而更投,或暫舒而長卷。
清寡鸞之命群,哀離鶴之歸晚。
苟是時也,
鍾期改聽,伯牙馳琴,
桑間絕響,濮上傳音;
蕭史編管以擬吹,周王調笙以象吟。
於是姑娘們舞起搗衣的木棒,
和諧的敲打精美的搗衣石,
恰似鸞鳥的叫聲,
賽過鳳凰的哀鳴。
柔軟的桐木樂器曲調幽遠,
堅固的支弦碼子聲音低沉。
搗衣的聲音輕巧疾速地飄浮回盪,
節拍清亮又飽含凄冷的深情,
時而象笙的獨奏、時而似箏的合彈,
還可與金玉樂器相比美;
既不是陶制的吹奏樂器,
也不是竹製的簫笛;
既不是撥弦樂器,
也不是撫彈瑤琴。
時而回轉盪漾舒展郁悶,
時而相互交匯而不雜亂;
時而將要離去又中途回還,
時而已是別離又重新組合。
飛翔的鴻雁聽到了徘徊不去,
盛開的鮮花聞之紛紛飄落。
它的曲調不是常見的旋律,
它的聲音沒有固定的本源。
任憑起落的木棒長短不齊,
伴從秋風的急緩有近有遠。
時而接連不斷地揮舞敲打,
時而暫且舒緩,時而長久疲倦。
象離群的孤鸞凄涼的哀叫,
象夜歸的離鶴憂傷的悲鳴。
如果在這個時候親自聽到,
鍾子期定會改弦不聽,
俞伯牙也要棄琴不彈。
桑間的情歌無人再唱,
濮上的情詩也會音轉。
簫史忙著編管摹擬吹奏,
周王匆匆調笙模仿其聲。
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閑貞專之性,
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
歌采綠之章,發東山之詠。
望明月而撫心,對秋風而掩鏡。
閱絞練之初成,擇玄黃之妙匹,
准華裁於昔時,疑異形於今日;
想嬌奢之或至,許椒蘭之多術,
熏陋制止之無韻,慮蛾眉之為魄。
懷百憂之盈抱,空千里兮吟淚。
侈長袖於妍襖,綴半月於蘭襟。
表纖手於微縫,庶見跡而知心。
計修路之遐敻, 怨芳菲之易泄。
書既封二重題,笥已緘而更結。
漸行客而無言,還空房而掩咽。
至於說到宮女們如花似玉的年華,
既有典雅高潔用情專一的品性,
也有夫妻恩愛白頭到老的心願。
甘願頭腳生病能為丈夫減輕痛苦,
天天唱著思念丈夫的《采綠》詩章,
抒發不盡思念家園的《東山》之情。
如今只能仰望明月,手捂郁悶的心胸。
面對秋風掩起化妝的鏡子。
檢驗剛織好的成束絲綢時,
又忍不住挑選幾匹黑黃色的美麗衣料,
想按照過去的尺寸裁減新衣,
又擔心現在的模樣是否合身;
每天幻想著嬌奢的主人能夠到來。
想盡辦法用花椒和蘭草布置閨房,
熏香的老辦法已無法重現昔日的風韻,
看著鏡中的畫眉連自己也感到羞愧。
心中積滿上百種憂愁顧慮,
空想遠方的親人也只能傷心落淚。
眼看著衣袖肥大、玉體消瘦下去,
在前襟上點綴半個月亮用作遮掩。
腰帶上還特意留出伸手可進的小縫,
一看見眾多破綻就明白她們的用心。
盤算著美好的前程還那麼遙遠漫長,
只怨恨豆蔻年華就這么容易流逝。
告老還鄉的上書封了口又打開重寫,
收拾好的行裝到夜裡捆了又捆。
出門後愧對過路的熟人默默無語,
回到空盪盪的閨房忍不住掩面抽泣。
簡析:
這是一篇描寫古代宮女命運和悲情的傑作。
搗素,是宮女生活的一個片斷,即將制衣的白色生絹一類的衣料,用木棒捶打成柔軟後,方可裁減縫制。
全賦可分三段。
首段寫宮女的姿色之美。她們都是玉貌紅顏,體態柔美,肌膚滑潤,一笑生妍,行步帶芳。作者用明月的皓白,荷花的艷麗,雲霞的燦爛,桃李的鮮美,來比喻宮女的美貌佳麗,突出宮女紅顏薄命的悲苦身世。賦文開篇描寫秋天景色的悲涼,如霜鶴哀音,游動浮雲,流水清涼,便是襯托宮女寂寞、凄冷的內心情境。
第二段用哀怨感人的搗素聲傳達宮女如泣如訴的心聲。搗素聲不是金玉樂器聲,卻有鸞聲鳳音之美;不是琴瑟笙簫,卻能哀婉動人。飛鴻不前,落花繽紛,孤鳳求群,離鶴思歸,甚至連著名樂師聽了也為之改弦棄琴、擬吹象吟,這些側面的描寫,形象地透視了宮女那動天地泣鬼神的心聲。
第三段直接訴說宮女不行的遭遇。她們既有如花似玉的美貌,又有品德高潔的品性,更有用情專一、夫妻相親相愛、共度人生百年的美好心願。如果在宮外,她們都可望有美滿的家庭,可她們一旦入選進宮,便終生禁閉,老死而終,豆蔻年華在冷宮幽居中消磨殆盡,同時與親人生離死別,只能孤守空房,以淚洗面。
本文的形美、聲悲、情哀三個層面,婉曲多致,感人至深,顯示出作者抒情手法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