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膠原纖維是什麼啊
是膠原蛋白的基本結構
膠原蛋白是哺乳動物體內含量最多的蛋白質,佔全身蛋白總量的1/3,相當於體重的6%,膠原蛋白是一類纖維狀的蛋白質,它廣泛分布於結締組織中,但以皮膚、肌腱、韌帶、鞏膜、角膜、軟骨、骨及胎盤含量最多。它具有容易成膠的特性。
Ⅱ 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是什麼
纖維()是指由連續或不連續的細絲組成的物質
Ⅲ 骨學的組成
骨細胞是成熟骨組織中的主要細胞,相當於人的成年期,由骨母細胞轉化而來。當新骨基質鈣化後,細胞被包埋在其中。此時細胞的合成活動停止,胞漿減少,成為骨細胞。骨細胞能產生新的基質,改變晶體液,使骨組織鈣、磷沉積和釋放處於穩定狀態,以維持血鈣平衡。骨細胞對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用,是維持成熟骨新陳代謝的主要細胞。
膠原纖維(collagenous fiber)膠原纖維在疏鬆結締組織中排列成束,彼此交織吻合,纖維束常有分支。纖維具有韌性,抗牽引力強。電鏡觀察,膠原纖維由更細的微原纖維(microfibrils)組成。微原纖維有特殊的橫帶,其周期為64nm。每條微原纖維有一序列的明暗帶。暗帶中比明帶有較多游離的化學根,所以貯留較多的電鏡切片染色劑
膠原纖維:染成粉紅色,束狀,其中的原纖維大多看不清;
膠原纖維主要含有膠原蛋白,氨基酸有甘氨酸、脯氨和羥脯氨酸等。膠原是唯一含羥脯氨酸較多的蛋白質,因此,測定羥脯氨酸的量能確定組織中膠原的含量。膠原蛋白佔全身蛋白質的30%。聚合成膠原的微原纖維的蛋白質分子稱為原膠原分子。
骨基質為骨組織的基礎,其化學成分包括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兩種。其中有機成分主要有骨粘蛋白和硫酸軟骨素;無機成分主要是骨鹽,主要有磷酸鈣等。由於骨鹽的沉澱,而使骨組織質地堅硬,所以骨組織非常堅硬。
Ⅳ 什麼是明帶,暗帶,H帶
明帶:明帶是指橫紋肌肌節中的單折光帶。
暗帶:每條肌原纖維的全長都呈現規則的明、暗交替,暗的那個就叫暗帶;而且在平行的各肌原纖維之間,明帶和暗帶又都分布在同一水平上;
暗帶的長度比較固定,不論肌肉處於靜止、受到被動牽拉或進行收縮時,它都保持1.5μm的長度;
H帶:在暗帶中央,有一段相對透明的區域,它的長度隨肌肉所處狀態的不同而有變化;
(4)每一條膠原纖維的暗帶叫什麼擴展閱讀
明帶的長度是可變的,它在肌肉安靜時較長,並且在一定范圍內可因肌肉所受的被牽引而變長;但明帶在肌肉收縮時可變短。明帶中央也有一條橫向的暗線,稱為Z線(或z盤)。
目前已經肯定,肌原纖維上每一段位於兩條z線之間的區域,是肌肉收縮和舒張的最基本單位,它包含一個位於中間部分的暗帶和兩側各1/2的明帶,合稱為肌小節(sarcomere)。
由於明帶的長度可變,肌小節的長度在不同情況下可變動於1.5~3.5μm之間;通常在體骨骼肌安靜時肌小節的長度約為2.0~2.2μm。
Ⅳ 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是神馬(什麼)東西
彈性纖維是一種纖維,又名黃纖維,含量較膠原纖維少,但分布廣。新鮮狀態下呈黃色,在HE染色切片中,著色淡紅,不易與膠原纖維區分,用醛復紅能將彈性纖維染成紫色,彈性纖維在疏鬆結締組織中略呈黃色,折光性強,富於彈性。
膠原纖維是主要含有膠原蛋白,氨基酸有甘氨酸、脯氨和羥脯氨酸等的纖維組合物。膠原纖維是三種纖維中分布最廣泛,含量最多的一種纖維。廣泛分布於各臟器內,在皮膚、鞏膜和肌腱最為豐富。膠原纖維染色主要用於和肌纖維的鑒別。
(5)每一條膠原纖維的暗帶叫什麼擴展閱讀:
彈性纖維:
一般較膠原纖維細,纖維有分支,排列散亂。其化學成分主要是彈性蛋白,對牽拉作用有更大的耐受力。皮膚和腱的彈性纖維由成纖維細胞產生,在大血管則由平滑肌細胞產生。彈性纖維描述:染成藍紫色,單條分布,有分支,並交織成網。
膠原纖維:
膠原纖維是真皮中的主要成分,占真皮全部纖維質量的95%-98%.新鮮的膠原纖維呈白色,故又稱白纖維。在HE染色標本中,膠原纖維被染成粉紅色,較粗大,直徑0.5-20um,成束分布,排列緊密,並交織成網。
膠原是唯一含羥脯氨酸較多的蛋白質,因此,測定羥脯氨酸的量能確定組織中膠原的含量。膠原蛋白佔全身蛋白質的30%。聚合成膠原的微原纖維的蛋白質分子稱為原膠原分子 。
Ⅵ 什麼是肌原纖維
肌原纖維
肌原纖維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骨骼肌的微細結構,可以發現,每個肌細胞都含有大量的纖維狀結構,將其稱為肌原纖維。
肌原纖維的結構
肌原纖維是橫紋肌中長的、直徑約1微米的圓柱形的結構,是骨骼肌細胞的收縮單位。,肌原纖維由粗肌絲和細肌絲組裝而成,粗肌絲的成分是肌球蛋白,細肌絲的主要成分是肌動蛋白,輔以原肌球蛋白和肌鈣蛋白。
光學顯微鏡下結構
在光學顯微鏡下肌原纖維的直徑為1~2μm,與肌肉長軸相平行,有明暗相間的帶,明帶稱為I帶,寬0.8μm; 暗帶稱為A帶,寬1.5μm。所謂I帶和A帶是指:在偏光鏡觀察時,I帶表示單折光帶,而A帶表示雙折光帶。在I帶中有一條著色較深的線,叫Z線。
電子顯微鏡下結構
在電子顯微鏡下,每一條肌原纖維的全長都呈現規則的明帶和暗帶。明帶和暗帶包含有更細的、平行的絲狀結構,稱為肌絲。明帶是向同性,故稱為Ⅰ帶,肌絲較細直徑約50,稱為細肌絲,固定在Z膜上,一部分位於明帶,一部分位於暗帶,插在粗肌絲之間;暗帶又稱作A帶。暗帶中含有的肌絲較粗直徑約100 ,稱為粗肌絲,長度和暗帶相同,固定在M膜上。暗帶的中央有一較明的窄帶,稱H帶(H band,H是德文hell"明"的第一個字母),H帶中央有薄膜,稱M膜(Mmembrane,或稱 M線(M line);M是德文miffle"中"的第一個字母)又稱中隔。明帶中央也有薄膜,稱作Z膜(Z-membrane),或稱Z線(Z line);Z是德文Zwischen"間"的第一個字母,又稱端隔。肌原纖維上位於相鄰的兩條Z線之間的區域,稱為肌節,它是肌肉收縮和舒張的最基本的單位。
橫紋肌與平滑肌
脊椎動物骨骼肌的橫紋中,可見到整齊排列的肌原纖維。骨骼肌的肌原纖維的單位是肌節,藉Z膜隔開,其中央有A帶,兩側有I帶。I帶由I肌絲(主要是肌動蛋白),A帶由A肌絲(主要是肌球蛋白)和I肌絲的前一部分組成。電鏡下肌原纖維由許多肌微絲組成。這些肌微絲在肌原纖維中有規律的平行排列,粗微絲位於暗帶,細微絲位於明帶。以上帶狀結構在骨骼肌中非常明顯,因而骨骼肌也稱橫紋肌。
肌纖維外面有少量的結締組織稱肌內膜。很多肌纖維又被肌束膜包圍形成肌束。
另外,平滑肌中的肌絲是散在的,不存在像骨骼肌那樣的肌原纖維。
有的動物具有特殊構造的肌原纖維。
Ⅶ 肌原纖維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肌原纖維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微米,肌原纖維是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骨骼肌的細微結構,每個肌細胞都含有大量的纖維狀結構,將其稱為肌原纖維。肌原纖維的直徑是1到2微米,與肌肉的長軸相平行,有明暗相間的帶,明帶稱為l帶,寬0.8微米;暗帶稱為a帶,寬1.5微米。
肌原纖維簡介
肌原纖維是橫紋肌中長的,直徑約一微米的,圓柱形的結構,是骨骼肌細胞的收縮單位。肌原纖維由粗肌絲和細肌絲裝而成;粗肌絲的成分是肌球蛋白;細肌絲的主要成分是肌動蛋白,同時輔以原肌球蛋白和肌鈣蛋白。
骨骼肌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肌纖維構成的肌節,肌纖維也稱為骨骼肌細胞。骨骼肌是橫紋肌的一種,最基本的單位是肌纖維,肌纖維組成肌束,不同肌束在一起組成一塊骨骼肌。骨骼肌具有收縮和舒張的功能。
骨骼肌主要分為肌腹和肌腱,肌腹就是由肌纖維構成。而肌腱附著於骨骼上,由膠原纖維構成。而肌節由粗肌絲和細肌絲構成,行使骨骼肌收縮和舒張的功能。骨骼肌纖維是一種呈長圓柱狀的多核細胞,是構成肌肉的基本單元。
骨骼肌纖維細胞呈長圓柱狀,直徑10~100微米,長度不等,一般為1~40mm,長者可達10cm以上。此外骨骼肌纖維細胞是多核細胞,一條肌纖維內含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核,核呈扁橢圓形,位於肌膜下方。骨骼肌纖維是構成骨骼肌纖維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可提供人體肌肉收縮與舒張的生理功能。
Ⅷ 纖維膠原是什麼
【膠原纖維】
膠原纖維(collagenous
fiber)膠原纖維在疏鬆結締組織中排列成束,彼此交織吻合,纖維束常有分支。纖維具有韌性,抗牽引力強。電鏡觀察,膠原纖維由更細的微原纖維(microfibrils)組成。微原纖維有特殊的橫帶,其周期為64nm。每條微原纖維有一序列的明暗帶。暗帶中比明帶有較多游離的化學根,所以貯留較多的電鏡切片染色劑
膠原纖維:染成粉紅色,束狀,其中的原纖維大多看不清;
膠原纖維主要含有膠原蛋白,氨基酸有甘氨酸、脯氨和羥脯氨酸等。膠原是唯一含羥脯氨酸較多的蛋白質,因此,測定羥脯氨酸的量能確定組織中膠原的含量。膠原蛋白佔全身蛋白質的30%。聚合成膠原的微原纖維的蛋白質分子稱為原膠原分子
。膠原纖維是三種纖維中分布最廣泛,含量最多的一種纖維。廣泛分布於各臟器內。在皮膚、鞏膜和肌腱最為豐富。膠原纖維染色主要用於和肌纖維的鑒別。
兒童時期,骨骼的膠元纖維占的比重較大,成骨細胞製造骨質十分活躍。因此,兒童的骨骼彈性大,不易折斷。
【彈性纖維】
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彈性纖維在疏鬆結締組織中略呈黃色,折光性強,富於彈性。一般較膠原纖維細,纖維有分支,排列散亂。其化學成分主要是彈性蛋白(elastin),對牽拉作用有更大的耐受力。皮膚和腱的彈性纖維由成纖維細胞產生,在大血管則由平滑肌細胞產生。
彈性纖維描述:染成藍紫色,單條分布,有分支,並交織成網。
電鏡觀察,彈性纖維包含兩種組分:微原纖維和均質狀物質。微原纖維是由結構糖蛋白排列組成,它圍繞在均質狀物質即彈性蛋白之周圍。
Ⅸ 什麼是隨意肌
系指骨骼肌而言。因它們的活動既受神經支配,又受意識的控制,所以又稱隨意肌。收縮的特點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肌細胞呈纖維狀,不分支,有明顯橫紋,核很多,且都位於細胞膜下方。肌細胞內有許多沿細胞長軸平行排列的細絲狀肌原纖維。每一肌原纖維都有相間排列的明帶(I帶)及暗帶(A帶)。明帶染色較淺,而暗帶染色較深。
暗帶中間有一條較明亮的線稱H線。H線的中部有一M線。明帶中間,有一條較暗的線稱為Z線。兩個Z線之間的區段,叫做一個肌節,長約1.5~2.5微米。相鄰的各肌原纖維,明帶均在一個平面上,暗帶也在一個平面上,因而使肌纖維顯出明暗相間的橫紋。骨骼肌細胞構成骨骼肌組織,每塊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組織構成,外包結締組織膜,內有神經血管分布。
臨床解剖及意義
大多數骨骼肌直接或通過肌腱間接附著於骨、軟骨、韌帶或筋膜,也可同時附著於以上某些結構。另外還有一些骨骼肌附著於器官(例如:眼球)、皮膚(例如:面肌)和黏膜(舌內肌)。
當肌肉收縮變短時,往往其中一個附著部位保持固定,另一個發生移動。肌肉的附著處一般被稱為肌肉的起點和止點。起點通常位於近側端,在肌肉收縮過程中保持固定不動;而止點通常位於發生運動的肌肉的遠側端。
然而,某些肌肉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方向相反的運動,因此,本書通常使用近側端和遠側端或內側端和外側端來描述肌肉的附著部位。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隨意肌
Ⅹ 組織的動物組織
上皮組織(epithelial tissue)是由密集的細胞和少量細胞間質(intercellularsubstance)組成,在細胞之間又有明顯的連接復合體(junctional complex)(圖1—11)。一般細胞密集排列呈膜狀,覆蓋在體表和體內各種器官、管道、囊、腔的內表面及內臟器官的表面。上皮組織因位於表面,因此就必然有一面向著外界或腔隙,稱為游離面。另一面則借著基膜(basalmembrane)與深部結締組織聯接,因為游離面與基底面的結構、分化不同,所以上皮細胞具有極性。上皮組織具有保護、吸收、排泄、分泌、呼吸等作用。根據上皮組織機能的不同,分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覺上皮等。
1.被覆上皮(cover epithelium)是覆蓋在機體內外表面的上皮組織。由於它所處的位置和機能的不同而有分化。根據細胞層數和形狀的不同分為單層上皮和復層上皮,又各再分為扁平、立方、柱狀上皮等(圖1—12)。無脊椎動物的體表上皮通常是單層的。高等動物的體表上皮通常是復層的,上面的幾層細胞都角質化,經常脫落,由基底層的細胞增生加以補充。上皮細胞又由於適應不同的機能,有的細胞表面形成纖毛(如呼吸道的纖毛上皮),有的細胞有微絨毛(如腎近曲小管上皮刷狀緣、小腸柱狀上皮紋狀緣)等。
2.腺上皮(glanlar epithelium)由具有分泌機能的腺細胞(gland cell)組成,大多為單層立方上皮。有的是單獨的腺細胞分散在上皮中,稱為單胞腺。有的以腺上皮為主構成腺體或腺(gland),有管狀、囊狀、管泡狀腺等(圖1—13)。腺細胞的分泌物通過導管排到腺體腔或體外的稱為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不經過導管而將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的稱為內分泌腺(endocrine gland)。
3.感覺上皮(sensory epithelium)是由上皮細胞特化而成,具有感受機能,如嗅覺上皮、味覺上皮、視覺上皮、聽覺上皮等。 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是由多種細胞和大量的細胞間質構成的。細胞的種類多,分散在細胞間質中。細胞間質有液體、膠狀體、固體基質和纖維,形成多樣化的組織。具有支持、保護、營養、修復和物質運輸等多種功能。如疏鬆結締組織、緻密結締組織、軟骨、骨、血液等。
1.疏鬆結締組織(loose connective tissue)在動物體內分布很廣,是由排列疏鬆的纖維與分散在纖維間的多種細胞構成的,纖維和細胞埋在基質中,它分布於全身組織間與器官間(圖1-14)。纖維主要有2種:膠原纖維(collagenous fiber)和彈力(或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膠原纖維有韌性,常集合成束,由膠原蛋白組成,於沸水中溶解成為膠水稱動物膠。彈力纖維有彈性,較細,由彈性蛋白組成,能耐受沸水和弱酸。疏鬆結締組織的細胞有多種,主要的如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它是產生纖維和基質的細胞,對傷口癒合有重要作用(圖1—15)。又如組織細胞(histiocyte或巨噬細胞macrophage)具有活躍的吞噬能力,能吞噬侵入機體的異物、細菌、病毒以及死細胞碎片等,具保護作用。
2.緻密結締組織(dense connective tissue)與疏鬆結締組織的不同點,主要是由大量的膠原纖維或彈力纖維組成,基質和細胞較少。如肌腱(圖1—16)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膠原纖維束組成,成纖維細胞成行排列在纖維束間。皮膚的真皮層的膠原纖維交織成網。而韌帶及大動脈管壁的彈性膜,是由大量彈性纖維平行排列構成,呈束狀或膜狀。
3.脂肪組織(adipose tissue)由大量脂肪細胞聚集而成,在成群的脂肪細胞之間,由疏鬆結締組織將其分隔成許多脂肪小葉。脂肪組織的特點是含大量脂肪細胞,其中儲有大量脂肪,分布在許多器官和皮膚之下(圖1—14)。具有支持、保護、維持體溫等作用,並參與能量代謝。
4.軟骨組織(cartilapenous tissue)由軟骨細胞、纖維和基質構成。根據基質中纖維的性質分為透明軟骨、纖維軟骨和彈性軟骨(圖1—17)。透明軟骨分布最廣,主要如關節軟骨、肋軟骨、氣管軟骨等。透明軟骨作為機體支架的一部分,關節軟骨還能緩沖骨間沖擊。透明軟骨的基質是透明凝膠狀的固體,軟骨細胞埋在基質的胞窩(lacuna)內。每個窩內常有由一個細胞分裂的2~4個細胞聚在一起,基質內還有膠原纖維。纖維軟骨的特點是基質內有大量成束的膠原纖維,軟骨細胞分布在纖維束間,如椎間盤、關節盂等。彈性軟骨的特點是基質內含有大量的彈力纖維,如外耳殼、會厭等。
5.骨組織(osseous tissue)是一種堅硬的結締組織,也是由細胞、纖維和基質構成的。纖維為骨膠纖維(和膠原纖維一樣),基質含有大量的固體無機鹽。骨分密質骨與松質骨(圖1—18)。密質骨由骨板緊密排列而成,骨板是由骨膠纖維平行排列埋在鈣質化的基質中形成的,厚度均勻一致,在兩骨板之間,有一系列排列整齊的胞窩,胞窩有具多突起的骨細胞,彼此借細管相連。骨板在骨表面排列的為外環骨板,圍繞骨髓腔排列的為內環骨板,在內、外環骨板之間有很多呈同心圓排列的為哈氏骨板,其中心管為哈氏管(Haversian canal),該管和骨的長軸平行並有分枝連成網狀,在管內有血管神經通過。松質骨是由骨板形成有許多較大空隙的網狀結構,網孔內有骨髓,松質骨存在於長骨的骺端、短骨和不規則骨的內部。骨組織是構成骨骼系統各種骨的主要成成。骨骼為機體的支架,保護預想軟器官,其上附有肌肉,是運動器官的杠桿。
6.血液(blood)也是一種結締組織,由各種血細胞和血漿組成。血漿就是液體的細胞間質,它在血管內沒有纖維出現,但出了血管就出現纖維,這是由血漿內的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的。除了纖維外,剩下淺黃透明的液體為血清。血清相當於結締組織的基質。血細胞有紅血細胞及多種白血細胞、血小板等(圖1—19)。紅血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能與氧結合,攜帶氧至身體各部。白血細胞有許多種,其中嗜中性白血細胞和單核細胞能吞噬細菌、異物和壞死組織,淋巴細胞能產生抗體或免疫物質,參與機體防禦機能。血小板(blood platelet)存在於哺乳動物的血液中,相當於哺乳動物以下的其它脊椎動物的血栓細胞(thrombocyte),在電子顯微鏡下,外有細胞膜、內有少量線粒體,內質網呈泡狀,在血管破裂時聚集成團,粘在傷口表面,放出凝血酶,對血液凝固起一定作用。 肌肉組織(muscular tissue)主要由收縮性強的肌細胞構成。肌細胞一般細長呈纖維狀,因此也稱為肌纖維,其主要機能是將化學能轉變為機械能,使肌纖維收縮,機體進行各種運動。根據肌細胞的形態結構分為橫紋肌、心肌、斜紋肌和平滑肌。
1.橫紋肌(striated muscle)也稱骨骼肌(skeletal muscle),主要附著在骨骼上(圖1—20)。肌細胞呈長圓柱狀,為多核的細胞,一個肌細胞內可有100多個核,位於肌膜(肌細胞膜)的下面;在細胞質內有大量縱向平行排列的肌原纖維(myofibril),是肌肉收縮的主要成分。在縱切面上肌細胞各肌原纖維顯示有明帶(Ⅰ帶)與暗帶(A帶)交替排列。而每個肌原纖維的明帶暗帶都與鄰近肌原纖維的明帶暗帶准確地排在同一水平面上,因此整個肌細胞顯示出橫紋。在電子顯微鏡下,每一肌原纖維是由許多更細的肌絲組成的。肌絲有2種,一種粗的為肌球蛋白絲(myosinfilament),一種細的為肌動蛋白絲(actin filament)。前者存在於暗帶,後者存在於明帶,粗細肌絲有規則地相間排列。肌肉的收縮與舒張一般認為是由於這二種肌絲相互滑動,具體地說,是肌動蛋白絲在肌球蛋白絲之間滑動所形成的(圖1—21)。橫紋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也稱隨意肌。
2.心肌(cardiac muscle)為心臟所特有的肌肉組織,由心肌細胞組成。心肌細胞為短柱狀或有分枝,一般有一個細胞核,位於細胞的中心部分(圖1—22)。肌原纖維的結構與骨骼肌的相似,但橫紋不明顯。其顯著不同點在於心肌細胞有閏盤(intercalated disc)。在電子顯微鏡下已清楚顯示,閏盤是心肌細胞之間的界限,在該處相鄰兩細胞膜凹凸相嵌(圖1-22下),細胞膜特殊分化,緊密連接或縫隙連接。閏盤對興奮傳導有重要作用。心肌除有收縮性、興奮性和傳導性外,還有自動節律性。
3.斜紋肌或螺旋紋肌(obliquely striated muscle或spirally striated muscle或 helically striatedmuscle)這種類型的肌細胞廣泛存在於無脊椎動物,如腔腸動物、渦蟲、線蟲、環節、軟體等動物。肌原纖維與橫紋肌的基本相同,只是各肌原纖維節不是排列在同一水平面上,而是錯開排列呈斜紋,暗帶特別明顯,像一個圍繞細胞的暗螺旋(圖1—23)。
4.平滑肌(smooth muscle)廣泛存在於脊椎動物的各種內臟器官。平滑肌的活動不受意志支配,也稱不隨意肌。肌細胞一般呈梭形,但也有具3個或更多個突起(如外分泌腺的星形細胞),也有的具分支、互相吻合形成合胞體(如膀胱與子宮肌層中的平滑肌細胞)。肌細胞中的肌原纖維一般不見橫紋,但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證明其超微結構與骨骼肌的相同,也由粗細相間的肌絲組成,其不同處在於平滑肌的肌絲排列無一定次序,且粗細不勻(15nm~100nm)。一般認為肌原纖維的收縮過程大抵與橫紋肌的一致(圖1—24)。 神經組織(nervous tissue)是由神經細胞或稱神經元(neuron)和神經膠質細胞(neuroglia cell)組成(圖1—25)。神經細胞具有高度發達的感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能力。神經膠質細胞還沒有證明有傳導興奮的能力,但有支持、保護、營養和修補等作用。神經細胞是神經組織中形態與機能的單位,它的形態與一般細胞大不相同。一個神經細胞包括一個胞體(即細胞體)和由胞體發出的若干胞突。胞突有2種,一種如樹狀,有主幹及粗細分枝稱為樹突(dendron),另一種細而長稱為軸突(axon)。有的軸突外圍以髓鞘(myelin sheath),稱為有髓神經纖維(myeli-nated nerve fiber);無鞘者稱為無髓神經纖維(nonmyeli-nated nerve fiber)。軸突的長短,各種神經細胞差異很大,如運動神經細胞的軸突可長達1m,而有些神經細胞的軸突只有十餘μm。據報導,若把人腦的全部神經細胞(約1010個)連接起來,全長約30萬km,相當於由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一個神經細胞可有一個到多個樹突,但軸突只有一個。在機能上,樹突是接受刺激傳導沖動至胞體;軸突則傳導沖動離開胞體。胞體由細胞核、細胞質和細胞膜組成。在胞質內有一種嗜鹼性染料的小體稱為尼氏小體(Nissl'sbody),實際是成堆的粗糙型內質網,它存在於樹突,但不存在於軸突,也不存在於軸突起源的地方(軸丘),因此可用以區別軸突和樹突。神經細胞的形態多種多樣,按胞突的數目可分為假單極、雙極與多極神經細胞三大類。神經組織是組成腦、脊髓以及周圍神經系統其他部分的基本成分,它能接受內外環境的各種刺激,並能發出沖動聯系骨骼肌和機體內部臟器協調活動。